初中物理_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将本节内容设定为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主要进行
教学策略选 实验探骤,注重过程,第二课时主要梳理特点,对实验数据和
现象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的关
系,并开始记忆和运用;第一课时,组织学生实验,给
出同学们引导,将步骤写在黑板中,通过讲解引导同学
摆位置来回顾像的特点和物距的关系,根据老师给的题
目选择合适的纸片,摆放在适当的位置中,用此方法整
理与记忆并运用。
课例研究综
学生习惯于学习教材的固定内容,等待老师勾选重
述
点讲解,然后背诵,对于本节内容学生必须自己做实验
得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其次,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特点 的记忆局限于死记硬背的模式,找不到记忆的技巧。将 本节内容设定为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主要进行实验探 究,得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掌握实验方法和步骤,注 重过程,第二课时主要梳理特点,对实验数据和现象进 行分析,整理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的关系,并 开始记忆和运用;第一课时,组织学生实验,给出同学 们引导,将步骤写在黑板中,通过讲解引导同学们为什 么要进行此步骤实验,每一步骤的实验结果及时记录, 直到完成整个实验;第二课时分析实验数据和记忆运 用,利用图画法代替表格记忆,将五个特殊位置用两个 关键点分开,每个步骤和现象用图画重现,帮助记忆和 运用。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 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称
本课要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凸透
教材分析 镜成像的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是一节集实验、记忆
和知识运用一体的内容,难度较大。
1.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研究
初中物理_透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过程和方法:能通过现象的观察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测与假设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自然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科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三、教学难点:设计实验;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总结成像规律。
四、器材:凸透镜、光具座、蜡烛、自制光学器材五、教学过程:模块一、知识回顾,导入新课:分析成像模拟图,进行猜想出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模拟图,简单分析,进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1.提出问题同一个凸透镜,为什么能成不同的像?2.猜想与假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同一个凸透镜,为什么能成不同的像?”,然后学生交流展示讨论的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改变物距,就可能改变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进而提出问题:物距多大时,凸透镜能象照相机一样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象投影仪一样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或象放大镜一样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什么呢?(板书课题)模块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环节一:清点、组装器材,找像实验步骤1,记下凸透镜的焦距;f=10 厘米。
2,在光具座上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
并调节它们的高度。
3,移动蜡烛,使物距分别为u>2f,u=2f,f<u<2f,u=f,u<f 再移动光屏,直到像最清晰为止,并记下成像特点。
友情提示:①摆放。
固定凸透镜,调整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②找像。
缓慢地由远到近移动蜡烛,确定了蜡烛的位置,来回移动光屏,直到屏上的像最清晰,这才是像的位置。
③虚像。
光屏上看不到虚像,只能透过凸透镜向蜡烛的方向才能看得见。
④记录。
可以简单的记录物像的位置,为交流和下面实验做准备。
环节二:交流找像的情况,探究规律1、当成实像时,蜡烛靠近透镜时,光屏应怎样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在移动过程中,实像的大小如何变化?2、当成实像时,用手挡住透镜的上半部,试一试,光屏上的像会有什么变化?3、当成虚像时,眼睛应该从透镜那一侧观察,才能看到蜡烛的像?若蜡烛稍远离透镜时,虚像的大小如何变化?环节三: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对比成像特点,可以发现:_____________是实像或虚像的分界点。
初中物理_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及解读】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解读: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也是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即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学习这个规律,同时也要知道这个规律,并了解这个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知道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及其规律,在实验中进一步理解虚像和实像的含义,知道当凸透镜成像时,像距、像的大小随物距变化的定性关系。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和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承接上节《生活中的透镜》,启引下节《眼睛与眼镜》,并且是光学知识的重要知识之一,是光的折射知识学习之后进一步对凸透镜的了解。
学生从身边常见的凸透镜及其成像入手,获得直观、丰富的感性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带着问题,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分析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科学研究的素养。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对生活中的透镜现象比较熟悉,但也只是知道表层粗浅的知识。
另外由于八年级的学生系统学习物理的时间不长,再加上凸透镜成像规律较为复杂、抽象,学生很难一下理解。
所以尽量将这些难点分散,但散而不乱,循循渐进,并佐以具体实验,构造数学模型,直观的展现成像规律,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答问题。
【教学目标】1.通过利用自制照相机拍照,知道物距是影响凸透镜成像的一个因素2.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通过分析、归纳,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能够联系实际,知道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利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决问题。
【评价设计】评价设计1:学生在实验体验的基础上,分析凸透镜成像大小的影响因素,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检测学生对目标1的达成情况。
评价设计2:通过对实验数据和规律总结的交流展示,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各小组代表的发言情况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2的达成情况。
初中物理_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它既是第一节透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这两节知识的升华。
同时它也是第四节眼睛和眼镜,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它在本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本节教材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实像和虚像的概念;(2)知道物距与像距的意义;(3)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对象分析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而且在此之前有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经历,知道探究的一般过程,对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但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诸多困难,例如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概念、名词多,如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特别是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加强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本节课就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凸透镜成像规律-课后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课后反思《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实验课, 将枯燥的物理理论寓于实验中, 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 使抽象的成像过程生动形象化, 很自然巧妙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轻松课堂理念。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点, 也是难点。
这节实验课中, 我采用了实验、多媒体与实物投影相结合的组合方法。
反思过后, 我觉得这节课有闪光的地方, 也有不足的地方。
为了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不断提高实验课的技能与驾驭教学的能力, 对该课堂反思如下:创设问题情景阶段:先让学生用透镜纸包住实验台上的透镜, 让学生感受凸透镜的特点。
接着让学生用凸透镜看近处与远处的物体, 观察到不同的像;再让学生观看生活里凸透镜成像图片, 感受凸透镜成像可能与物距离有关。
同时让学生产生一些关于凸透镜成像的想法。
比如:什么时候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什么时候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什么时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正如我所预设的那样, 通过这些情景的创设, 学生对凸透镜的相关问题、探索热情便由此而生。
提问阶段:我提问, 关于凸透镜成像, 你们想了解哪些问题。
一些学生说:想知道凸透镜什么时候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什么时候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什么时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这些问题当然是我预设内的问题。
但有些学生说:想知道凸透镜什么时候成倒立放大的虚像;什么时候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这部分学生提出的“错误”问题, 在我的计划之外。
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 我没有引导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现在看来这些“错误”问题, 其实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老师只要利用好它, 在分析实验数据时, 稍加引导就可让学生得到: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成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这比我直接告诉他们, 效果要好得多。
因为这些都是他们通过观察提出的, 同时又是他们通过实验验证的。
之后这些规律将会深深的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猜想阶段:我让学生根据刚才所观察到的现象猜猜, 凸透镜成像与什么有关。
初中物理_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距、像距、实像、虚像。
2、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学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的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尤其在寻找像的过程中,感受观察、比较、推理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分析,经历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科学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过程中,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二、重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科学探究中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照相机、光具座、蜡烛、F型光源、火柴、光屏、凸透镜。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提出问题:通过回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地单思考同样是一块凸透镜,为什么成的像却是不同的呢?凸透镜可以成像。
凸透镜成的像是不同的,有放大的像还有缩小的像。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欲望,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凸透镜成像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呢?2、提出猜想:凸透镜成像可能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可能与物体的大小有关;可能与透镜的大小有关等等,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3、设计实验:(1)根据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像的情景认识四个物理概念,认识四个物理概念为实验探究做好知识准备。
根据学生得出实验器材进行必要的点拨,介绍光具座的用法。
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完善。
先让学生观察像的位置,得出实验以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才能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心。
(2)实验步骤设计:①1、使烛焰、凸透镜(f=10cm)、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②、把蜡烛放置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直到光屏出现明亮、清晰的像为止,观察所成像的特点,并记录物距、像距和成像特点。
③、把蜡烛移近凸透镜,分别使物距等于30cm,20cm,15cm,10cm ,5cm重复步骤②。
初中物理_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说学生)在整个光学部分,教者应有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与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
学生对于凸透镜的了解,凭其生活经验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而对其成像规律是知之甚少的。
因此要上好这节课,前期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1、知识储备《光的直线传播》课后习题第2题,要求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观察窗外的景物,记录看到像的特点,在课堂汇报、展示实验成果,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小孔到烛焰距离不同时像的特点,使学生建立描述像特点的概念: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
《平面镜》这一节使学生第一次知道虚像概念,学习了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方法。
《透镜》这一节学习了平行光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通过作图学习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这些都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2、技能储备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学习心理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效果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这是个相当复杂的实验过程,需要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有三个层次:像的特征 ---- 大小、正倒、虚实;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最后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所以金老师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对学习结论进一步完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独立思考、相互协商,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些对于学生学法的指导是很有效的。
初中物理_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景进行猜想,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后回答:不是。
物体有时会放大,有时又会变小,像还会由正立变倒立。
从前面我们的学习中知道:
1.照相机照相时,物体离照相镜头比较远,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2.投影仪投影胶片时,物体离投影仪比较近,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3.放大镜看物体时,物体离放大镜很近,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启发学生猜想: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那么凸透镜能够成像,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呢?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探究
(一)课题板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同学们用桌上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
1.测定凸透镜的焦距f并做好记录。
方法:移动透镜,直到屏上出现最小、清晰的烛焰的像。
此时焦距近似等于像距(透镜到光屏的距离)
2.指导学生将实验器材按如图所示摆放。
要求: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凸透镜、蜡烛、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人教版八年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精选5篇)
人教版八年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精选5篇)人教版八年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精选5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1《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呢?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六步教学模式: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探究新知→分析现象体验感悟→归纳总结交流评价→课外实践发展个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认识的开始,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就要给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空间和方法,营造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氛围,创设提问情景。
在教学中一是可采用学生熟悉图片导入,从熟悉的现象提问;二是利用一些违背思维定势的现象导入,引起学生激情冲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提问;三是利用录像片段引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观察从而提问;四是通过演示实验导入,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
在本节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多的将镜头伸向生活,一是利用自制的照相机演示拍照的过程(突出在毛玻璃上所成的像),二是利用投影仪投影图片在天花板上,三是利用放大镜看书导入,这样便于学生体会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实际意义,便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都能成像,但是三者成像却都不相同,由此提出问题:1.凸透镜的成像情况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物距)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主体性学习的角色。
初中物理_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教材:鲁教版版物理八年级(上)教者:教学目标:1.观察课堂实验再现透镜的相关知识;2.通过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复习,再现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知道此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3.能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1、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2、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3、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中央_______、边缘_______的透镜是凸透镜,它对光线有_________作用;中央_______、边缘_______的透镜是凹透镜,它对光线有_________作用.2.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有:①“摸”: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____镜;②“照”:让一束平行光照向透镜,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的是镜,对平行光有发散作用的是镜。
③“看”:透过透镜看距透镜较近书上的字,看到字的像是放大的是 __ 镜,看到字的像是缩小的是镜;手臂伸直透过透镜看距离较远的物体,看到倒立像的是镜,看到正立像的是 __ 镜.3.一般把透镜的中心叫,把通过光心且垂直于透镜平面的直线称为.4.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左右各一个),这一点到光心距离叫.(凹透镜的焦点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因此叫)。
5.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②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将主光轴;③通过光心的光线镜透镜后传播方向.二、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测焦距方法1:平行光聚焦法将一束______照到凸透镜的一侧,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放置光屏,来回移动光屏,直到找到最___最___的光斑,那就是焦点。
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焦距f=______cm.方法2:二倍焦距法将蜡烛放在凸透镜的一侧,移动蜡烛与光屏,直到光屏上形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用刻度尺测出蜡烛或光屏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u或v。
初中物理_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堂教学设计(一课时)设计思路说明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高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为了体现这些新的理念,“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本节复习课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实验情景再现,引导学生回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整个过程,在探究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双向互动为原则,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探究热情,通过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与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
因此本节复习重点还是以图片、表格和动画的直观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紧紧围绕新课标展开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点拨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合作探究、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和乐趣,实现了快节奏的高效课堂。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通过练习达标检测反馈来看,本节课的复习达标率为85%,个别错误经过二次检测和面批面改后得到有效巩固。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实验,也是本章的重点,是光学的核心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通过复习,不仅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而且要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像新授课那样一步步再现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每一个过程,通过实验进一步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评测练习】(一)实验步骤1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_____的中心、_______的中心、_____的中心都在________上,(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们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同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应注重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探究实验设置。
在整个光学部分,教者应有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与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
学生对于凸透镜的了解,凭其生活经验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而对其成像规律是知之甚少的。
因此要上好这节课,前期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效果分析:
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针对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什么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推理,物距大于2f成放大的像,小于2f成缩小的像,则2f处成等大的像,学生进行实验加以验证,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探究不都是事实归纳,还需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思考、分析、预测和验证。
物体在一倍焦距处成什么像,让学生直接实验,在光屏及透镜一侧均找不到像,此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作出光路图,说明物体放在焦点处不能成像的原因,是物体发出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正反两个方向都不会相交,即既无实像也无虚像,此位置不能成像。
用凸透镜成像动画向学生展示凸透镜成像的连续变化规律,形成深刻的印象。
总结当物距连续变化,引起像和像距的变化规律,利用动画让学生观察出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处的特殊意义。
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内容较多,可用图表法、编故事法和编顺口溜发帮助学生记忆。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分别成什么样的像。
本节课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进而在此基础上学会应用,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本节作为新授课安排一个课时,但在教学中要注重重难点突出,既注意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注重学生自主思考,又要注意实验探究活动的开展。
评测练习: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
研究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大致在()。
(2)若烛焰放在距凸透镜8厘米处,经凸透镜可得到一个()像。
(倒正、放大缩小、虚实)
(3)若烛焰放在此透镜前12厘米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像。
(4)若烛焰放在此透镜前25厘米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像。
通过自己动手组装实验器材,依照老师给出的探究步骤完成实验,并且熟练运用,在完成新知识学习后的反馈练习中大家回答问题积极,掌握情况良好。
课后反思:
讲完《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后,针对整个教学过程我进行了仔细回顾,并结合各位老师给的点评,我有如下认识和体会:
本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
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
和指导。
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
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若完全由学生自己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本节课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完成的,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高了动手能力,课后及时指导学生制作照相机、幻灯机模型,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普遍反映如果只背那些死的规律,一点兴趣都没有,现在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方法记住了成像的规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课程标准解读: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的有关数据和资料,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前面《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又是学习《照相机与眼睛》、《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理论基础,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