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发展
教育学中的学生发展
教育学中的学生发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问题的学科,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指的是学生个体在学习、社交和个人成长等方面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理论框架、影响因素以及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发展是教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学术能力、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身体健康等。
学生发展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个人成长,对个体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学生发展对于学习成绩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
学生发展研究发现,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发展水平对学习成绩具有重要影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术进步、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合理运用都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
其次,学生发展对于社交和情感健康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学生作为一个社会成员,需要具备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
良好的社交能力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人际关系,还能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学生发展对于个人成长和整体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生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认识和认同、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等都是学生发展所关注的内容。
通过对学生发展的重视和引导,学生可以全面发展,培养自信、独立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学生发展理论框架学生发展理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指导学生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概念框架。
在教育学领域有许多经典的学生发展理论,例如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建构和发展起来的。
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这一理论强调了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发展和成长。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则强调了社会互动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和文化经验的积累来实现的。
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了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学习和发展。
教育学章节(整理)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2、学校教育产生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3、教育产生即教育起源:(1)神话起源——(宋)朱熹(2)生物起源——利托尔诺、伂西。
能(3)心理起源——孟禄(4)劳动起源——马克思(5)生活起源★最早把教和育一起使用的是孟子4、学校教育的三基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5、教师在教育中主导作用的原因(1)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责任(2)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3)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二、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与历史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的核心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制度(1)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4)民族文化和教育传统因素(二)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发展经过(前制度化、制度化、非制度化)△学制的基本类型(1)双轨制(19世纪英国)(2)单轨制(美国)(3)分支学制(前苏联)(三)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1)较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趋势(原始、古代、现代、终生教育)(一)、古代原始教育:(1)教育是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产物文字产生)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三节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节教育目的及其功能第五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章学校第一节学下概述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第四节学校文化第五节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第五章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第二节班集体第三节班级管理概述第六章课外活动第一节课外活动概述第二节课外活动的设计、指导与组织开展第七章教育研究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第二节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第三节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第四节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第五节教育研究方案的设计第六节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七节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八节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第九节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几大学派第一部分教学法第一章教学目标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第二节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四节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方法和评价第二章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概述第三节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第四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内容概述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三节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第四节课程资源第四章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课程的类型和结构第三节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实际与实施第四节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第五章教学实施第一节课程实施第二节教学方法第三节教学原则第四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五节说课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七节现代学习方式第八节教学行为第六章教学评价第一节教学评价的含义第二节教学评价基本理论第三节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第四节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小学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
外烁论 (强制灌输)
儒家经典(崇尚 书本)
(三)教育的内涵
各种论述的共同点 是什么?
• 卢梭(法) “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 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 裴斯特洛齐(瑞士) “教育就在于“依靠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 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
• 康德(德)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 (2)影响的结果 :“我从这部电影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 教育”
• (3)影响的方法:“我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 因为从小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
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的影响
指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 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 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第一章 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教育的起源 • 教育的概念 • 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教育的起源 • 老猫教小猫捉老鼠是教育吗? • 小明看见妈妈在擦桌子,也拿块抹布擦桌子,这是教育吗? • 妈妈让小明拿块抹布按照她的样子擦桌子,这是教育吗?
(一)生物起源说
• 观点: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 表人物:勒图尔诺(法)、沛西·能(英) 勒图尔诺(1831-1902)认为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 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动 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 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
二、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一)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
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清洁卫生习惯
二、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二)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 • 基础知识 • 读、写、算、手工操作的技能技巧的训练 • 良好的学习习惯 • 各种思维能力
第一章 学生发展概述
▪ (三)心理发展的稳定性与变化性 ▪ 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 心理发展的变化性和适应性; ▪ 心理发展的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
▪ (四)心理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 心理发展的主动性、主体能动性、内因 ▪ 心理发展的被动性、环境制约性、外因 ▪ 心理发展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 (五)心理发展的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 心理发展是向前的,未必都向上; ▪ 心理发展是不可逆的,但有暂时的停滞或退行; ▪ 心理发展总体是向前的、不可逆的,错过了也许就永远错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与教育
▪ 一、关于心理发展的概念 ▪ 什么是心理发展?不断成熟?心理水平不断提高? ▪ 心理发展包括那些内容? ▪ 心理发展是指人的心理发展吗? ▪ 心理发展是指儿童的心理发展吗? ▪ 心理是怎样发展的?
1.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 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过程 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这是动物心理学或 比较心理学所研究的课题;一是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包括人 类社会心理的形成与演进和个体心理的发展,这是民族心理学 和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课题。
▪ (1)身高、体重、胸围发育增快。 ▪ (2)肌肉发育显著、体力增强。 ▪ (3)心肺功能增强。 ▪ (4)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基本成熟。 ▪ (5)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的成熟。
四、促进中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 1、加强体育锻 ▪ 2、注意健康饮食 ▪ 3、注意睡眠质量 ▪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 5、要开展青春期性生理知识教育
▪ [2] 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 [3] 桑标主编,《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 [4] 王振宇编,《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 [5] 特里萨·M·麦克德维特、珍妮·埃利斯·奥姆罗德著,李琪等人译,林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节 教育概述⼀、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词源“教”和“育”⼆字最早出现在我国的甲⻣⽂中。
“教”字意含有⼈在执鞭示范演⼘,督促着站在旁边的孩⼦学习;“育”字则如妇⼥养育孩⼦之形。
可⻅,我国古代象形字就赋予了“教育”⼀词“示范”“培育”之义。
⼀般认为,最早将“教”“育”⼆字合起来使⽤的是孟⼦。
(⼆)教育的概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学论》中指出,只有受过⼀种合适的教育之后,⼈才能成为⼀个⼈。
杜威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即⽣活,教育即⽣⻓,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观点。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指出,教育绝⾮单纯的⽂化传递,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个⼈格⼼灵的“唤醒”过程。
教育不但要把⼈隐藏的能⼒与⾃我的本质挖掘出来,还要使之显现于⼈的有规则的社会⽣活之中,这是教育的核⼼所在。
共性:教育是培养⼈的活动,是促进⼈身⼼健康发展的过程(直接和⾸要⽬的),教育活动是顺应⼈性、社会发展之需要的。
教育的定义⼴义:⼴义的教育泛指⼀切增进⼈的知识与技能及影响⼈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如对⼈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等的培养,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通常指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种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培养⼈的活动。
含义或特征①教育是⼈类特有的⼀种社会活动。
②教育是以影响⼈的身⼼发展为直接⽬标的活动。
③教育是使⼈的身⼼向着“积极”的⽅向发展。
概念:①教育是培养⼈的⼀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化、传递⽣产经验和社会⽣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②以⼈为对象以促进⼈的发展为直接⽬的的活动都是教育。
这⾥的发展包括丰富的内涵:知识·技能·品德·性格·能⼒·兴趣·情感·意志·身体健康等等。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概念:“教育者”是⼴义教育中的概念,即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品德等⽅⾯起到教育影响作⽤的⼈,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包括教育的基本规律、目的、制度、师生关系、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课外校外教育、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教育学的主要章节。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是一种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
教育的属性是育人性,即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目的性、社会性和育人三个方面。
教育的定义可以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两种角度来看。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是德育,即思想品德课。
个体角度上,教育等同于个体研究与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和生产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包括教育的普及规律、发展规律、差异规律和相互作用规律。
教育的普及规律是指教育的普及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育的差异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不同于地区、不同于个体;教育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指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有用的人才。
教育制度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教育的类型、层次、阶段和课程设置等。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学生是教育实践的客体。
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知识、教育素养和创新能力,学生应当具备自主研究、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五章课程课程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
课程的设计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
第六章教学教学是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古代教育
1.中国古代教育 A.根据历史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中国就有了学
校教育的形态。
B.《孟子》里说夏.商.周.“设痒.序.学.校以教之,痒者养也, 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痒,学则三 带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 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从世界范围上说,现代教育制度始于18、 19世纪欧美国家的义务教育。
2.在我国,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 执行的现代学制—葵卯学制。此学制1911年后废 除。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 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壬戌学制。
3.中央人民政府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 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小学和中学有“六三三”制和“五四三”制。 1986年我国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法之后,基础教 育的基础性在学制中得到了强调;高中阶段实行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轨;大学教育以四年制的 本科和二至三年制的专科为主体。
(三)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 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电器化革命在主要国家 已经完成,两次世界大战深刻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对自身的生命价值,人生 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有了重新认识,它极 大的影响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得教育制度, 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均发生了深刻的 变化.
(二)杜威与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1.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思想教育针锋相对,其代表作 《民本主义与教育》在体系上与《普通教育学》也大不相 同。
4.古代希腊,罗马教育
A.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与东方教育不同,处于社会低下 阶层的子弟7——12岁进入私立学校学习,贵族阶级子弟 则聘请家庭教师。这里的中等教育则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 教育,学习内容以文法为主,以及拉丁文和修辞。
第一章 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请同学们对比自己过去的小学生活与当前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总结归纳出网络化社会的小学教育的特点。
第五课时
一、导入
点名汇报并交流对网络时代小学教育特征的看法。
请另一名同学上黑板板书,师生共同总结:
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来总结。
广东省精品课程
小学教育学
教 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一章 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器材与工具
网络、视频展示仪
教学时间
共5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例如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等层次):
1.识记:小学教育发展经历的三种基本形态,教育起源的四种代表性观点,早期学校化小学教育的特点,近代西方小学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我国现代小学教育确立和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③劳动决定说
教育劳动决定论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开始于“正在形成的人”为满足其生存繁衍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群体劳动,正是这种劳动将其改造成为“完全形成的人”,最终形成了人类社会。
④生活需要说
生活需要说与劳动决定说有些相似。
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
原始生活化的小学教育有哪些特点?
(1)两种形式:为满足生产生活实践需要的教育;为了熟悉礼拜步骤与宗教仪式的教育。
五、作业布置
请撰写一份有关个人对于选择从事小学教育的感想和体悟,题目不限,形式不限。
第三课时
一、导课
在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几段影片,请大家边观看边思考:教育起源于什么?
1.播放影片:《斯巴达300勇士》片断;《快乐的大脚》片断
2.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各组的小组长代表本小组汇报对教育的起源进行汇报,并阐述理由。
中学学生发展指导工作规章制度
中学学生发展指导工作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中学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中学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学校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二章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目标第三条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条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具体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4.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章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内容第五条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内容包括:1.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2.个性发展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提供个性化发展方向和指导;3.素质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4.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5.生涯规划指导:提供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第四章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组织第六条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由学校成立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组织来负责,该组织由学校领导、教师、辅导员等组成。
第七条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组织负责制定学生发展指导工作计划和方案,组织实施各项工作,定期评估工作效果。
第八条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社会力量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参与学生发展指导工作。
第五章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保障第九条学校要加大对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投入,提供师资等必要的保障资源。
第十条学校要积极引入科技手段,提供在线学生发展指导服务,方便学生随时获取帮助和指导。
第六章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监督与考核第十一条学校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监督与考核机制,通过定期评估、学生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对工作进行全面评估。
大学本科教育学讲义教育学第一章
---------------------------------------------------------------最新资料推荐------------------------------------------------------ 大学本科教育学讲义教育学第一章第一章教育及其发展一、什么是教育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
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陶行知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前苏联)苏霍姆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古,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一、教育的含义(一)从教育的词源看甲骨文中的教育《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一、教育的含义(一)从教育的词源看英语、法语、德语中的教育一词,都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该名词是由动词educere 转换来的,其前缀e有出的意味,词根ducare的意思是引导,合为引出。
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一、教育的含义(二)从教育1 / 10的起源看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神话起源论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用权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从于神。
评价:教育神话起源论,仅仅是在没有正确认识自然之前对自然界发生现象的一种解释,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这也仅仅是美丽的神话。
生物起源论认为,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教育现象就已存在,人类的教育活动根植于人的生物本性;人类出现之后,继承了动物早已形成的教育形式,只不过对这种形式不断改善,使之更加复杂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形式没有本质差异,像老猫教小猫抓老鼠,老虎教虎子捕猎小动物,母鸡教小鸡觅食等与人类教育后代一样,都属于教育现象。
教育学第一章
2、古代社会的教育 、
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 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 棍棒纪律 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樊迟问稼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 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 “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 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焉用稼?”
2、启发诱导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 抑;开而弗达。 3、藏息相辅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 学……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4、长善救失 学习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或失则多, 或失 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二、教育的本质特点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阅读与理解——学校教育的要素 学校教育的要素 阅读与理解
究竟学校教育中的什么让你这样刻骨铭心?是那 些严父慈母般诲人不倦的老师,还是那些“多愁善 感”“借半块橡皮”的同窗好友?是那些课堂里的朗 朗书声、野营路上滴哒号角,还是校园里悠扬的歌曲、 运动场上的激烈搏击?是逃学时的种种惴惴不安,还 是领奖状时的些许洋洋得意?可以说,都是!学校中 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让人终生难忘。 也都不是!你很难说清究竟是什么让你逐渐地长大, 逐渐地成熟,逐渐地懂事,逐渐地回忆起母校! 这些让你长大,让你成熟,让你懂事,让你回忆 的东西,就是教育学中要讲的“学校教育要素”。
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发展
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发展学校教育一直被视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平台之一。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各种领域的学习,不仅包括学术领域,还包括体育、音乐、绘画等等领域。
然而,在实践中,学生的发展往往会受到一些固有的限制因素的影响。
首先,学校教育的课程和学习流程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个性的发展。
尽管当前大多数教育系统在提倡个性化教学,但是由于考试制度和评估体系的局限,学生往往被迫按照既定的学科框架和课程表来学习,而不能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学习方向。
这种已经规定好的学习流程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兴趣、动力和创造性。
其次,还有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成长具有限制作用。
很多老师往往会把学生按照知识点和科目分类,让他们“专注于”某个学科或知识点。
例如,在一些科学课程中,学生被要求“背诵”各种公式和专业术语,遗忘各种知识点,忽略了对科学背后基本概念的理解。
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会阻碍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
因此,必须鼓励学校采用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各种知识和探索的机会。
第三,学校教育需要更加重视社交和人际关系的培养。
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对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这些因素往往被较少考虑。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和社交机会,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并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冲突时更好地处理问题。
最后,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的重视。
学校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机会平等和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可能的面向学科和领域的学习机会,包括体育、音乐、视觉艺术等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天赋和兴趣,并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未来方向。
因此,学校教育相应的变革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来倡导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协同,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具有吸引力的教育环境。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充满活力和多元化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能力和贡献的成年人。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统领后面的教学内容,于是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可能出,需要重点学习。
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教育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2)在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
(3)教育和教育学在历史各阶段发展的特点。
(4)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在教育学研究中的运用。
(5)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考纲链接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故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2)统治阶级对人材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2)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3)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浮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6.现代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2)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3)内容日益科学化; (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形成为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学校教育学1[2]
中国的"教育"有"外铄"的渊源 西方的“教育”有“内发”的传统 其他理解 1.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巴格莱:"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 的那部分的过程". 2.斯普朗格:"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3.《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4.梁启超:"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 人". 5.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6.孙喜亭:"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限定".
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
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 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 一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有 时指思想教育活动.个体的角度往往把"教育 "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学校教育的基本特点: 制度化、“三有”、教学中心、促进性
1.认知发展 :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是
第三节 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
家庭因素: 核心成员、家属 1.物质因素 2.教养方式 3.精神氛围 文化因素 1.影响身体发展 2. 影响心理发展 3.影响社会性的发展
个性差异 1.个性是个体对外在世界的独特反应方式
教育学与学生发展
教育学与学生发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的学科,旨在提供知识和理论,以便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指导学生的发展。
学生发展是指学生在个人、社会和学术层面上的成长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教育学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教育学提供了关于学生发展的理论框架。
教育学家通过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进行研究,发展出了一系列关于学生如何学习和成长的理论。
比如,皮亚杰认为儿童在认知上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而维果茨基则提出了“区域性发展理论”,强调学生与他人的互动对学习的影响。
这些理论不仅帮助教育工作者理解学生发展的规律,还提供了指导学生的实践方法。
其次,教育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不仅限于理论指导,还包括实践教学的方面。
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被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教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多元智能教育、合作学习和个性化教育等,这些方法和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此外,教育学还关注学生的社会发展。
教育学家认识到学生在教室之外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育学提倡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人际关系和领导力等。
教育学家普遍认为,这些社会技能对学生的职业成功和个人成长都至关重要。
最后,教育学致力于提供终身教育的支持。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在学校阶段需要关注,而且在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中也需要持续关注。
教育学为终身教育提供了指导,帮助个人不断学习和成长。
综上所述,教育学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它为学生的学习、社会和个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提供了对学生发展规律的深入理解,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方法和策略。
教育学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发展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教育与学生成长的关系
学校教育与学生成长的关系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被视为法律规定义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学校教育渗透在学生的每一天生活中,成为他们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那么,学校教育与学生成长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本文将进行探讨。
首先,学校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价值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学校的各种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都要求教育者以鲜活的教育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的思想,进行全方位培养。
当然,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也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
其次,学校的教育活动对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提升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学校中,教育者通过各种科目讲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可帮助学生打破知识上的障碍。
学校的教育也要求学生不断提升自我,积累知识储备并掌握一定的能力素质,以便在未来的发展道路里取得好的成效。
最后,学校教育和学生思想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学校的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态度为宗旨,激发学生的独立
思考、创新意识和逻辑思辨。
这样,学生的个人素养和思考能力都将得到极大提升,这将有助于孕育学生成为成人后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并更好地投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学校教育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掌握一定的思想品质和知识能力素质为宗旨,帮助学生克服一切困难壁垒,成长为有独立思想、创新与卓越的优秀人才,从而对未来的国家建设和全球人才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单选1、“教育”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教育的基本形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狭义、主导)3、△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4、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5、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6、△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7、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这也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8、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9、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神话起源论10、生物起源论:法·利托尔诺、美·桑代克、英·沛西·能,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存在教育活动,11、心理起源论: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12、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都是错的13、劳动起源论: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14、交往起源论:叶澜《教育原理》15、家庭教育:先导性、生活性、感染性、针对性、终身性16、社会教育: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17、学校教育: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18、原始社会教育产生条件:劳动的进行(最根本)、语言的形成(必要)19、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在生产劳动中进行、(△没有阶级性、水平低下)20、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21、△学校产生条件:社会生产水平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人22、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夏: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西周:(△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礼乐为中心、六艺教育春秋战国:私学、百家争鸣△两汉:太学;隋唐:国子监、六学、两馆宋:四书五经△清:废除科举制(1905)23、国外古代教育的发展古印度:婆罗门,《吠陀》是主要教育内容,僧侣是唯一教师古埃及:以吏为师(以僧为师/以书为师是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以法为教古希腊:(雅典教育)政治家和商人,在西方最早形成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斯巴达教育)军人和武士,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教育)七艺,包括三科四学;(骑士教育)骑士七技24、古代教育的特征:(△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工具);与生产劳动脱离,具有非生产性;接近性出现并不断强化;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传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25、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终身化(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26、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推动社会发展变迁和促进社会流动两个方面,有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和流动功能二、辨析1、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2013上】(定义)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学校教育与学生发展
第一节现代学校及其教育功能
一、教育的本质规定性
(一)教育的概念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教育作为特定的科学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主要有这样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学校教育具有制度化和专门化的特点;二是学校教育具有组织性、计划性和系统性;三是学校教育是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四是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具体体现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与科学
科学是指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和学问,即发现事物真相、探求原理和规律的知识学问体系。
(四)教育与教育学、学校教育学
1、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一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初步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奠定了近代教育学的科学体系。
2、学校教育学
学校教育学是一门研究现代学校教育活动及其变化规律的新科学。
二、现代学校的产生
(一)古代的学校
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阶级性、等级性、伦理性、专制型和保守性
(二)近代的学校教育
近代学校教育所具有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
(2)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
所谓学制,是指制度化了的公共教育系统和体制,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总体制度、性质、任务和正常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规定
(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
(5)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三)现代的学校教育
现代的学校教育主要是指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教育。
特征:制度化、系统化、多元化和强制性
(1)重视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规并行,且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化发展
(6)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三、现代学校教育的功能
(一)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
(二)学校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现代化功能
(三)学校教育的政治功能
(四)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进程
2、加速个体发展的社会化进程
3、发展人的主体性、个性化功能
四、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
第一个要素教育者
第二个要素受教育者
第三个要素教育内容
第四个要素是教育途径
五、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国家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年轻一代人的知识、技能和品德。
我国现阶段学校德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公民的政治态度,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世界观,培养自我提高道德和政治修养的能力。
另外,美德、体育和劳动教育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小学生是指六七岁至十二三年龄阶段上小学的儿童青少年,其身心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体生理发育提前变化的特点
(二)认知发展的特点
(三)个性发展的特点
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中学生是指十二三岁至十七八岁年龄阶段上初中、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青少年,其身心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体生理发展的特点
(二)认知发展的特点
(三)个性发展的特点
三、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大学生一般是指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年龄阶段上大学生的青年,其身心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体生理发展的特点
(二)认知发展的特点
(三)学习的特点
(四)身心发展的时代差异
第三节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家庭是指家庭的核心成员或直系亲属,即双亲及其
子女;广义的家庭是指家庭的延伸,即不仅指双亲及其子女,还包括其他亲属。
(一)家庭物质因素
家庭物质因素主要指家庭经济生活条件、收入、住房以及家庭生活方式等,是家庭成员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家庭教养行为方式
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父母在家庭中的威信及其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以及家庭成员间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家庭的精神文化因素
家庭的精神文化因素主要指家庭成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修养,包括家庭成员的思想境界、观点、信仰、价值观和文化修养。
二、文化因素
(一)文化因素对身体发展的影响
(二)文化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三)文化因素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三、个性差异
个性是指人在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集中表现在能力、气质、性格和人格倾向等方面的差异。
第四节学校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
一、小学生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
(一)帮助小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
(二)针对小学生的过渡性思维特点及时促成其思维能力的飞跃
(三)通过道德教育培养意识品质和良好的个性
二、中等学校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
(一)在身体发展方面要加强身体保健和青春期教育。
(二)在认知和学习方面要加强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三)在思想品德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自我教育
三、大学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
(一)在身体发展方面,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职责
(二)在学习和认知发展方面,通过综合训练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智力和思维水平
(三)在情感和个性方面,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在专业教育、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方面,现代大学教育面临新的时代使命。
第五节学校德育与学生品德修养
一、学校德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德育与思想品德
思想是指思想认识,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等,但在我国教育界习惯将它与品德连用。
品德是指品质和道德,人的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品德的形成、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基础,没有道德基础的品德是虚假的品德,而没有品的基础得到的是空洞的道德(二)品德的心理结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
知情意行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
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其中道德认知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
但是,德育工作并不一定必须从道德认识开始,德育工作具有多开端性。
二、学生品的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生的品德发展
(二)中学生的品德发展
最显著的特征是独立性,具有矛盾性和冲突的一面;具有自主性和自律性比较强的特点。
(三)大学生品德的发展特点
三、学校德育的原则、模式及方法
(一)学校德育的原则
(1)客观真实性原则:是指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和方法,也就是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
(2)整体系统性原则:是指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把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品德心理结构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加以综合认识和理解,通过整体方法了解认识学生,实施德育的方式方法,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3)辩证发展性原则:要求研究者或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应以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带学生的品德问题。
(4)知行一致原则:只有促进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即思维与行动的一致才是有效的德育。
(5)正面教育原则:也就是研究活动需要尽可能选择那些有利于年青一代人健康成长的积极向上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6)尊重平等原则:尊重受教育者的心灵是开展德育活动的起点,尊重学生主要体现在:尊重其兴趣、爱好;尊重其情绪、情感;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其抱负和志向;尊重其选择与判断;尊重其个人意愿;尊重全体受教育者。
(二)品德教育的模式及方法
1、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模式
2、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模式
3、促进到的社会化的模式
4、生态德育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