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爆发。

教材通过详细描述事变的过程,以及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经过,让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整体背景,对于国共两党的合作,以及一些重要的抗日战争战役有所了解。

但对于七七事变的细节,以及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事变的时间、地点、过程和影响。

2.掌握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细节过程。

2.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讲解、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PPT,展示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事变的发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详细讲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包括事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让学生了解事变的历史背景,掌握事变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材料,讨论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关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全民族抗战对于中国的历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平,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发生背景、过程和影响。

2.掌握全民族抗战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3.了解重庆谈判的意义和影响。

4.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七七事变的发生背景、过程和影响。

2.全民族抗战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2.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的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用谜语的方式提出问题:“什么事情,从东北开始,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历时八年,终于迎来了胜利?”引导学生思考。

(2)介绍七七事变的背景和过程,简述日本占领中国的情况。

2. 呈现(20分钟)(1)介绍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例如平型关战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

(2)通过图表呈现全民族抗战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了解战争局势的变化和重大事件的发生。

3. 讨论(30分钟)(1)讨论重庆谈判的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国共合作和国家日益强大的形势。

(2)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不同人的不同立场。

4. 思考(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和避免重蹈覆辙。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历史事件的意识和思考能力。

5. 练习(20分钟)(1)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或互联网查询相关资料,完成一篇抗日战争的小论文。

(2)分组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五、作业布置(1)课上练习未完成的作业。

(2)完成一篇关于国共合作的小论文。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深入了解了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了重要事件和发展历程,理解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不同人的不同立场。

同时,通过组织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和提高历史事件的意识和思考能力。

但是,本课收到时间限制,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反馈。

为此,建议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创造更多的互动和讨论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新人教版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
教学
反思
导入2(温故式导入)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我国东北后,又进逼华北。1937年,日寇在卢沟桥悍然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的抗战从此开始。什么是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为什么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




板块一 七七事变
分组讨论:(1)什么是七七事变?
(2)七七事变产生了什么影响?
板块二 第二次国共合作
小组合作:国共两党合作是如何实现的?
答案:(1)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军队。
(3)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过渡语:国共两党合作后,中国军队是如何进行抗战的?
板块三 淞沪会战
小组合作:(1)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是如何进行抗战的?
(2)淞沪会战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本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
(2)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学目标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重点
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共合作领导下,开始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经过和重大战役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和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对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重大战役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更加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掌握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掌握全民族抗战的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影响,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研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讲解法: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和视频资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

4.练习题:针对本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重点掌握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以及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认识全民族抗战的意义,以及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的英勇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具备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产生浓厚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兴起;2.难点: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授法:教师讲解七七事变的过程、全民族抗战的意义等知识点;3.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提高分析历史的能力;4.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九一八事变,激发学生对七七事变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了解事变的过程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共同解决问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共合作领导下,团结一致,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抗战历程。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壮丽画卷。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对国共两党的历史矛盾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七七事变的详细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重大战役还比较感兴趣,可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认识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掌握全民族抗战的过程,认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

3.通过对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经过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及其伟大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七七事变的发生和全民族抗战的紧张气氛。

2.讲授法:教师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过程,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认识,分享学习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图片、视频、PPT等。

3.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的表格、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七七事变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重大事件,让学生了解七七事变的发生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认识,分享学习心得。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中国全国范围内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全民族抗战。

教材通过详细叙述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全国各界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入侵面前,团结一致,英勇抵抗的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背景,对于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入侵面前的抗争精神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七七事变的详细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具体情况还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认识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学习全国各界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理解全民族抗战的精神内涵。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全民族抗战的具体情况,以及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展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入理解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如相关历史论文、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七七事变?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包括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事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如佟麟阁、赵登禹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全民族抗战的具体情况,如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等。

每组选取一个讨论主题,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总结全民族抗战的特点和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是中国全国范围内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开始?”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七七事变后,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入侵面前的抗日救亡运动。

8年级上历史第19课教案

8年级上历史第19课教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是非观念和个人素质,对身边的不良现象和行为敢怒敢言。通过搜集材料和讲故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的精神。
重 点
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具资料:
难 点
体会怎样筑成新的长城的。
关键
结合史实进行分析。
教 学 流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8分
7分
15分
10分
5分




第19课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台儿庄大捷(国民党军队)
血肉筑长城百团大战(共产党军队)
众志成城(全民族各阶层)
学校
姓名
年级
初二
课 题
第19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知识与能力:讲述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的故事,体会国共两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讲述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抗战中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史实,体会各阶层在抗战中威武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搜集有关抗战时期的故事资料,通过讲述检查和提高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知识和情感的能力。
边想象边阅读课文。
小组合作,编写故事提纲,选出讲故事的代表
பைடு நூலகம்根据提问编演讲故事
各组提问
对答竞赛
观看影视录像
齐唱《国歌》
引导学生从砖石砌成的长城和血肉之驱筑成的长城对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取长补短。
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使其体验成功的快感。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所学得以巩固。
直观感受抗战的气氛,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设计意图

初中历史19课教案

初中历史19课教案

课题:19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认识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的历史史实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图片展示:展示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图片,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等。

2. 问题引导: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2. 请学生搜集有关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历史史实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 教材分析本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发生的七七事变,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与斗争,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七七事变的细节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不够清楚。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地点、人物等具体信息容易混淆,需要通过详细的历史资料和图片来帮助记忆和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战役可能比较感兴趣,可以结合电影、故事等资源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2.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与斗争。

3.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2.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和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斗争。

3.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斗争。

2.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让学生深入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

3.图片展示法:利用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七七事变和抗日战争的背景。

4.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历史资料和图片:收集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2.教学视频:准备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七七事变的过程、全民族抗战的意义等内容。

4.小组讨论指南: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七七事变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引发对七七事变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包括事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事件。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这段历史持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对日本侵华行径有强烈的不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性地了解历史,深刻理解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认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准备好教学素材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内容,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七七事变的经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七七事变的历史背景,全民族抗战的过程,以及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七七事变中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七七事变的发生以及全民族抗战的爆发。

教材通过详细的史实,使学生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还介绍了国共两党在七七事变后的合作,以及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近代史,对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七七事变的细节以及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实,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七七事变的经过,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以及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难点:七七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七七事变的经过。

3.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七七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

3.史实资料:教师收集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相关的史实资料,用于教学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抗日战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七七事变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使用课件,呈现七七事变的经过。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目标解读】【课程标准】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目标】重点:1.七七事变。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3.淞沪会战中中国守军的抵抗。

4.南京大屠杀。

难点:为什么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XX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

70多年前,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今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历史。

【新课探究】一、七七事变1.日军蓄意发动卢沟桥事变【材料链接】材料当年的报刊曾这样评论:对中国来说,“卢沟桥得失,北平之存亡系之;北平之得失,华北存亡系之;而西北、陇海线乃至长江流域,亦莫不受其威胁也”;对日本而言,“卢沟桥事件是一个更大图谋的开端”。

【问题探究】卢沟桥为什么会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答案提示:(1)1936年,日军势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

(2)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西南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3)卢沟桥得失,关系北平之得失乃至华北之安全。

2.全面抗战爆发【材料链接】材料一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1937年7月8日蒋介石电宋哲元【问题探究1】材料一表明蒋介石对日态度发生怎样变化?为什么?答案提示:变化:蒋介石对日态度由九一八事变后的坚决不抵抗转变为抵抗政策。

原因:(1)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全力围剿红军,面对日本的侵略下令不抵抗。

(2)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史实;了解中国人民尤其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了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2.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培养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收集、调查、整理、甄别、取舍资料的方法,培养动手和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

3.通过学习七七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认识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

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展示“卢沟桥”图片)教师: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着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

2005年5月19日上午10点45分,卢沟桥上一位来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缓步走上因久经风霜而凹凸不平的桥面。

在桥的中间,他突然双膝跪下,面向西南,默然垂首。

为什么日本老兵要在美丽的卢沟桥下跪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二、新课探究(一)七七事变教师:(视频《卢沟桥事变》片段)哪位同学能不看教材,复述一下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学生:(复述经过)教师:日军侵占华北早就预谋已久,为什么要先制造“卢沟桥事变”?(展示图片)学生: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是北平通往南方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教师:卢沟桥事变是偶然事件吗?目的是什么?(同时出示史料)材料:确定发动七七事变,在华北作战先“击破二十九军以解决华北问题”,然后,打击中央军,“摧毁中国的中央政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案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案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史实;能讲述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过程与方法围绕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与当前日本政府不敢正视历史和国内右翼势力极力否认歪曲历史的态度,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时事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

特别是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

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4年7月7日,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时说:“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

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

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七七事变1.背景(1)教师讲述: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日本侵占了东三省,紧接着有向华北地区推进。

到1936年,日军已经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城。

战争一触即发。

(2)教师展示:《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并提问:你们能说一说卢沟桥的地理位置怎样?学生回答: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3)过程:(展示课件)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七七事变的相关信息。

学生回答:时间——1937年7月7日;经过——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宛平城搜索,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

日军便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将士奋起抵抗,史称“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2019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案设计

2019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案设计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七七事变的爆发,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第二次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淞沪会战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南京大屠杀等史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2.学情分析:本课学习内容学生多有所接触,且主要来自于影视,但学生对于日军全面侵华的认识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没有深刻认识日本灭亡中国的目的。

另外,本课是一篇很典型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学生学起来感兴趣,且又会加深对日本军国主义本质的认识。

3.核心素养: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史实;了解中国人民尤其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了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培养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收集、调查、整理、甄别、取舍资料的方法,培养动手和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

通过学习七七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认识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

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教师导语】卢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卢沟桥位于北京广安门外西南,横跨永定河。

古时乾隆皇帝曾在秋日路过卢沟桥,赞其良辰美景,遂赋诗“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发波平镜明”于此,并题“卢沟晓月”,立碑于桥头。

卢沟桥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石桥。

1937年7月,这里响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枪声,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那么,日本是如何制造卢沟桥事变的呢?国难当头,国共两党又是怎样走上共同抗日道路的?南京大屠杀又是怎么发生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学习目标】1. 掌握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及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优质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优质课教案_0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残的侵略本质。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

简述中国守军抗日的史实。

认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

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具体形象的感知历史。

提供适当的史料,学生进行分析、理解,培养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的素养;通过观察大量的历史图片和历史地图,学生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情景下分析和感受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学生在卢沟桥抗战和淞沪抗战中,感受中国军队、中华民族为国家利益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通过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模拟军事法庭,学生感受到正义的力量,也认识为了世界和平,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逃避、推卸甚至掩盖、美化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掩盖南京大屠杀的史实。

设计思路与创新点本课主要涉及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南京大屠杀三个重要的史实。

本设计以攻克重难点为目标,用了大量的图片、适当的史料、场景的模拟,创设了丰富的历史情境,让学回到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去。

本课的最大的创新点在于体验式课堂的尝试,让学生在自主预习和课前探究的基础上,设计模拟法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可以自主掌握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并且通过模拟法庭角色扮演,让学生感受到正义的力量。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本课的难点内容,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解决。

如何正确的认识南京大屠杀以及当今日本掩盖南京大屠杀的行为,由教师提供新闻材料、影视材料、图片和史料,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最后在掌握史实的前提下,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讲述:局部侵华→全面侵华;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

师:展示两则史料材料一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日本杀戮手段的方式。

通过一系列数字说明这一行为是毫无人性的。

三探究释疑师友合作: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请简单叙述此事
件的经过,并谈谈你对此事件的感触是什么?
南京大屠杀日
军占领南京后六周之
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
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
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正视历史,承认错
误,积极为推动世界的
和平与发展作出贡
献。

不要忘记历史,要
吸取历史的教训,要面
对未来,要建立中日互
信,要由营造和平平等
的中日关系。

四、互
助提


五总结归纳1、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中国军民奋起反击,开始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七七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空前高涨的情况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3、南京大屠杀:1937年底,日军在南京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据战后远东军事法庭统计,六周内共屠杀中国人民30多万人。

板书设计一、血染卢沟桥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二十九路军坚决抵抗
3、影响: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二.淞沪会战
三、南京大屠杀
1、八一三事变:占领上海
2、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