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氨基酸发酵机制

合集下载

氨基酸在发酵中的作用

氨基酸在发酵中的作用

氨基酸在发酵中的作用一、引言发酵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进行生物转化的过程,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和生物制药等领域。

而氨基酸作为生物体内重要的有机物,也在发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氨基酸在发酵中的作用机制、应用及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氨基酸在发酵中的作用机制1.提供碳源和能源:氨基酸是微生物合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可以被微生物利用作为碳源和能源。

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通过代谢氨基酸产生能量,并将其转化为所需的代谢产物。

2.调节酶活性:氨基酸可以作为酶的辅因子,调节酶的活性。

在发酵过程中,一些关键酶的活性会受到氨基酸的调节,从而影响代谢途径的进行。

3.调节细胞内pH值:氨基酸在细胞内可离子化,释放出氢离子或吸收氢离子,从而调节细胞内的pH值。

适宜的pH值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具有重要的影响,氨基酸可以在发酵过程中维持适宜的pH值,提高发酵效率。

4.提供氮源:氨基酸中的氨基团含有丰富的氮元素,可以作为微生物合成蛋白质和其他氮化合物的氮源。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利用氨基酸中的氨基团合成所需的氮化合物,促进代谢产物的合成。

三、氨基酸在发酵中的应用1.食品工业:氨基酸可以作为发酵食品中的营养添加剂,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发酵过程。

例如,在酱油、酱料和味精等食品的发酵中,氨基酸作为调味品添加剂,不仅能够提高食品的口感和风味,还能够增强食品的营养价值。

2.饲料工业:氨基酸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力。

在畜禽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氨基酸,有助于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达到绿色养殖的目的。

3.生物制药:氨基酸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一方面,氨基酸可以作为生物药物的原料,通过发酵合成所需的蛋白质药物;另一方面,氨基酸也可以作为生物药物的稳定剂,保护药物的活性和稳定性,提高药物的疗效。

四、氨基酸在发酵中的前景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发酵工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氨基酸作为重要的发酵辅助剂,其应用前景也日益广阔。

氨基酸发酵机制及过程概述

氨基酸发酵机制及过程概述

葡萄糖和琥珀酸等对异柠檬酸裂解酶起着阻遏作用。
(1)以糖质为原料的谷氨酸发酵中生物素对 DCA循环的影响
在生物素亚适量条件下,琥珀酸氧化力降低, 积累的琥珀酸会反馈抑制异柠檬酸裂解酶活性,并 阻遏该酶的生成,DCA循环基本处于封闭状态, 异柠檬酸高效率地转化为α–酮戊二酸,再生成谷 氨酸。 在生物素充足的条件下,异柠檬酸裂解酶活性 增大,通过DCA循环提供能量,进行蛋白质的合 成,不仅异柠檬酸转化生成谷氨酸的反应减弱使得 谷氨酸减少,而且生成的谷氨酸在转氨酶的催化作 用下又转成其它氨基酸,也不利于谷氨酸积累。
7.醋酸或正石蜡原料发酵谷氨酸的推测途径 在醋酸发酵谷氨酸或石油发酵谷氨酸时,却只能 经乙醛酸循环供给四碳二羧酸,四碳二羧酸经草酰 乙酸又转化为柠檬酸。
二、谷氨酸生物合成的代谢调节机制
分解代谢: 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把它们转 微生物 的代谢
化为自身物质,以此来提供能源和 小分子中间体;
合成代谢:合成代谢将分解代谢产生的能量和
6乙酰CoA +2NH3+3O 2谷氨酸 +2CO2+6H2O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mol葡萄糖可以生成2mol的谷氨酸,谷氨 酸对葡萄糖的质量理论转化率为:
(3)实际转化率:处于二者之间,即54.4%~ 81.7%。 CO2固定反应、乙醛酸循环的比率等对转化率影 响较大。 乙醛酸循环活性越高,谷氨酸越不易生成与积累。
α -酮戊二酸脱氢酶 NH4 异柠檬酸脱氢酶 乙醛酸循环中的两个关键 酶——异柠檬酸裂解酶和 苹果酸合成酶。
谷氨酸 (胞内)
转移到胞外
(二)谷氨酸合成的理想途径
生物素充足菌EMP所占比例约为62%; 在发酵产酸期,EMP所占比例更大,约为74%。

氨基酸发酵机制及过程

氨基酸发酵机制及过程

④沿着由柠檬酸至α–酮戊二酸的氧化途径,谷氨酸产 生菌有两种NADP专性脱氢酶,即异柠檬酸脱氢酶和L谷氨酸脱氢酶。 在谷氨酸的生物合成中,谷氨酸脱氢酶和异柠檬 酸脱氢酶在铵离子存在下,两者非常密切地偶联起 来,形成强固的氧化还原共轭体系,不与NADPH2 的末端氧化系相连接,使α–酮戊二酸还原氨基化生 成谷氨酸。
2.三羧酸循环(TCA循环)的调节
谷氨酸产生菌在代谢途径中,三羧酸循环的调节主要 是通过5种酶的调节进行的。这五种酶是磷酸烯醇式丙酮 酸羧化酶、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谷氨酸脱氢 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
草酰乙酸+谷氨酸
谷氨酸转氨酶
天冬氨酸+α -酮戊二酸
谷氨酸比天冬氨酸优先合成,谷氨酸合成过量后, 谷氨酸抑制谷氨酸脱氢酶的活力并阻遏柠檬酸合成酶 的合成,使代谢转向天冬氨酸的合成。
在谷氨酸发酵生产中,生物素缺陷型菌在 NH4+存在时,葡萄糖消耗速率快而且谷氨酸收率 高; NH4+不存在时,葡萄糖消耗速率很慢,生 成物是α–酮戊二酸、丙酮酸等物质,不产生谷氨 酸。
四、细胞膜通透性的调节
对谷氨酸发酵的重要性: 当细胞膜转变为有利于谷 氨酸向膜外渗透的方式, 谷氨酸才能不断地排出细 胞外,这样既有利于细胞 内谷氨酸合成反应的优先 性、连续性,也有利于谷 氨酸在胞外的积累。
4.CO2固定反应的调节
CO2固定反应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完成:
C02的固定反应的作用:补充草酰乙酸; 在谷氨酸合成过程中,糖的分解代谢途径与C02固定 的适当比例是提高谷氨酸对糖收率的关键问题。
5.NH4+的调节
谷氨酸脱氢酶也能催化谷氨酸氧化脱氨反应,脱 氨过程以NAD+作为辅酶,该酶催化的反应虽然偏向 氨合成谷氨酸一边,但是脱氢过程产生的NADH被氧 化成NAD+,同时产生的NH3很容易被除去。 脱氨反应被NH4+和α–酮戊二酸所抑制,这对于谷 氨酸的积累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天冬氨酸族氨基酸发酵机制---赖氨酸(补充材料)

天冬氨酸族氨基酸发酵机制---赖氨酸(补充材料)

一、苏 氨酸的 育种途 径
苏氨酸高产菌株应具备的生化特征



DDP合成酶活力极弱或欠缺 琥珀酰高丝氨酸合成酶酶活力极弱或欠缺 苏氨酸脱氨酶酶活力极弱或欠缺 CO2固定能力强 天冬氨酸合成能力强 天冬氨酸激酶活力强,对苏氨酸和赖氨酸的协 同反馈抑制不敏感 高丝氨酸脱氢酶活力强,不受苏氨酸反馈调节。
三、蛋氨酸育种途径
高产蛋氨酸应具备的生化特性



DDP合成酶活力极弱或欠缺 S-腺苷蛋氨酸酶活力极弱或欠缺 高丝氨酸激酶欠缺 CO2固定能力强 天冬氨酸合成能力强 天冬氨酸激酶活力强,对苏氨酸和赖氨酸的协同 反馈抑制不敏感 高丝氨酸脱氢酶活力强,苏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反 馈调节不敏感、不受蛋氨酸反馈调节。
方法:
①选育丙氨酸缺陷型; ②选育抗天冬氨酸结构类似物突变株; ③选育适宜的CO2固定酶/TCA循环酶活性比突变株; 1.通过TCA循环 葡萄糖→丙酮酸→草酰乙酸→天冬氨酸 赖氨酸
2.通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反应
葡萄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草酰乙酸→天冬氨酸 丙酮酸 赖氨酸
6.改变细胞膜的透过性 7.选育温度敏感突变株 天冬氨酸系分枝代谢途径中,末端产物 种类多,调节机制复杂,为高效率生产 赖氨酸,可以采取顺次解除各种调节机 制的诱变育种,获得多重标记的突变株。
第八章 天冬氨酸族氨 基酸发酵机制
第一节
生物合成途径(天冬氨酸族) 及代谢调控机制
一、生物合成途径
天冬氨酸族氨基酸合成可以以草酰乙酸 或天冬氨酸为原料,合成苏氨酸、异亮氨酸、 蛋氨酸和赖氨酸。
葡萄糖
EMP
丙酮酸
CO2 固定、氧化
氨基化反应
草酰乙酸
天冬氨酸激酶

氨基酸发酵

氨基酸发酵
共一百零六页
• 生产氨基酸的大国为日本和德国。 • 日本的味之素、协和(xiéhé)发酵及德国的德固
沙是世界氨基酸生产的三巨头。它们能生 产高品质的氨基酸,可直接用于输液制剂的 生产。
• 日本在美国、法国等建立了合资的氨基酸
生产厂家,生产氨基酸和天冬甜精等衍生物。
共一百零六页
• 国内生产氨基酸的厂家主要是天津氨基酸公司,湖北八
烷烃 碳源浓度过高时,对菌体生长不利,氨
基酸的转化率降低。 菌种性质(xìngzhì)、生产氨基酸种类和所采
用的发酵操作决定碳源种类
共一百零六页
2、氮源:铵盐、尿素、氨水;
• 同时调整pH值。 • 营养(yíngyǎng)缺陷型添加适量氨基酸主要以添
加有机氮源水解液。
• 需生物素和氨基酸,以玉米浆作氮源。 • 尿素灭菌时形成磷酸铵镁盐,须单独灭菌。
ɡǎn jūn)K-12及棒状杆菌家族,通常是通过诱变选育出 的基础产率较高的菌株。
• 大肠杆菌遗传背景研究得清楚,载体系统完善,利于
工程菌的构建,但它含有内毒素且不能将蛋白产物分 泌至胞外,为应用带来困难。
• 棒状杆菌能克服这两个缺点,但载体受体系统研究
较晚且有限制修饰系统的障碍,所以获得利于外源 基因导入及表达且能稳定遗传的受体菌是尚待解决 的问题。
产的一种方法(fāngfǎ)。
• 典型的例子就是谷氨酸发酵。 • 改变培养条件的发酵转换法中,有变化铵离
子浓度、磷酸浓度,使谷氨酸转向谷氨酰 胺和缬氨酸发酵
共一百零六页
2.2 用营养缺陷 变异株的 (quēxiàn) 方法
• 这一方法是诱变出菌体内氨基酸生物合成
某步反应阻遏的营养缺陷型变异(biànyì)体,使 生物合成在中途停止,不让最终产物起控 制作用。

氨基酸发酵机制

氨基酸发酵机制

三、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发酵机制
详见书《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147页以及148页。
四、天冬氨酸族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1、苏氨酸发酵机制 2、赖氨酸的发酵机制
赖氨酸生产菌的育种途径 菌等)出发菌株的选择 — 代谢调节比较简单的细菌(如黄色短杆菌、谷 氨酸棒杆菌、乳糖发酵短杆菌等) 1)、优先合成的转换:渗漏缺陷型的选育 如果降低高丝氨酸脱氢酶活性,则优先合成赖氨酸。 2)、切断支路代谢:营养缺陷型的选育 3)、抗结构类似物突变株(代谢调节突变株) 4)、解除代谢互锁 在乳糖发酵短杆菌中,赖氨酸的生物合成与亮氨酸之间存在代谢互锁,赖氨 酸生物合成分支的第一个酶(DDP合成酶)受亮氨酸的阻遏。 5).增加前体物的合成和阻塞副产物的生成 关键酶:天冬氨酸激酶
Hale Waihona Puke 3、蛋氨酸发酵机制 4、异亮氨酸发酵机制 5、缬氨酸发酵机制
1)切断支路代谢,选育异亮氨酸、亮氨酸、生物素缺陷型突变株。 2)解除异亮氨酸、缬氨酸合成酶系的反馈阻遏。 3)解除缬氨酸对α -乙酰乳酸合成酶的反馈抑制。
The end,thank you!
4、降低反馈作用物的浓
谷氨酸
N-乙酰谷氨酸
N-乙酰-Y-谷氨酰磷酸
鸟氨酸 反馈抑制
瓜氨酸
精氨酸 谷氨酸棒杆菌缺乏将鸟氨酸转化为瓜氨酸的酶,消除反馈抑制,可用于 生产鸟氨酸。
5、消除终产物的反馈抑制与阻遏作用 消除终产物的反馈抑制与阻遏作用,是通过使用抗氨基酸结构类似 物突变出的方法来进行的。许多氨基酸发酵采用这种方法,并得到较 好的结果。 天冬氨酸 天冬氨酸激酶 天冬氨酰磷酸 天冬氨酸半缩醛 协同反馈抑制 高丝氨酸 苏氨酸 赖氨酸
氨基酸发酵机制
组员:潘艳萍 张友琴 喻莹 徐煜 马玉芳 李成芳 谢蓓安

氨基酸发酵机制及过程

氨基酸发酵机制及过程

将一分子葡萄糖分解成 EMP途径 两分子丙酮酸,并且发生 3-磷酸甘油醛
HMP途径
5-磷酸核酮糖
氧化(脱氢)和生成少量
ATP。
丙酮酸
2.戊糖磷酸途径(HMP途径)
可以生成酵解途径的中间产物6-磷酸果糖和 3-磷酸甘油醛。
肌肉中的葡萄糖代谢情况
3.三羧酸循环(TCA循环)
苹果酸
丙酮酸
+CO2
草酰乙酸
当生物体内生物合成或其它需能反应加强时,细
胞内ATP分解生成ADP或AMP,ATP减少,能荷降低, 就会激活某些催化糖类分解的酶(糖原磷酸化酶、磷酸 果糖激酶、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等)或解除 ATP对这些酶的抑制,并抑制合成糖原的酶(NN合成
酶、果糖-1,6~二磷酸酯酶等),从而加速酵解、 TCA循环产生能量,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生成ATP。
乙酰CoA 柠檬酸
延胡索酸 乙醛酸
顺乌头酸
乙醛酸循环中的两个关键 酶——异柠檬酸裂解酶和 苹果酸合成酶。
琥珀酸
α-酮戊二酸脱氢酶
异柠檬酸
异柠檬酸脱氢酶
α-酮戊二酸
NH4
谷氨酸 (胞内)
转移到胞外
(二)谷氨酸合成的理想途径
生物素充足菌EMP所占比例约为62%; 在发酵产酸期,EMP所占比例更大,约为74%。
(三)由葡萄糖生物合成谷氨酸的代谢途径
1.谷氨酸生产菌株为缺陷型,生产过程分为菌体生 长期和谷氨酸积累期。
2.此代谢途径至少有16步酶促反应。
3.在谷氨酸发酵的菌体生长期,由于三羧酸循环中 的缺陷(丧失a-酮戊二酸脱氢酶氧化能力或氧化能力 微弱),谷氨酸产生菌采用乙醛酸循环途径进行代谢, 提供四碳二羧酸及菌体合成所需的中间产物等。

氨基酸发酵

氨基酸发酵

1806 1820 1820 1849 1865 1866 1868 1881 1881 1889 1895 1896 1899 1901 1901 1901 1904 1922 1935
Vauquelin Braconnot Braconnot Bopp Cramer Ritthausen Ritthausen Schultze Weyl Drechsel Hedin Kossel,Hedin Morner Fischer Fischer Hopkins Erhlich Mueller McCoy et al
发展方向
新型 氨基酸
❖ 产品多元化,应用领域扩大化
❖ 资源能源利用最大化
❖ 推行
,污染物排放减量化
❖ 扩大综合利用途径,废弃物资源化
小品种 氨基酸
大宗氨基 酸产品
我国氨基酸工业的生产现状、 发酵趋势及存在问题
谷氨酸
赖氨酸
色氨酸 苏氨酸
蛋氨酸
我国氨基酸工业的生产现状——谷氨酸
❖谷氨酸
➢ 谷氨酸是目前生产量最大的氨基酸品种,主要以 谷氨酸钠(商品名味精)的形式作为食品增鲜剂存 在,2011年年产量约240万吨。
➢ 谷氨酸与谷氨酰胺可调节血氨浓度,防止氨对大 脑的毒性作用。同时有报道表明,谷氨酸和天门 冬氨酸还是中枢神经兴奋性递质,因此有少量谷 氨酸用于医药行业。
我国氨基酸工业的生产现状——谷氨酸
❖ 谷氨酸工业生产现状
➢ 我国味精生产始于1923年,1965年以前生产方法一直使用 传统的蛋白质酸水解法。此工艺原料消耗高、操作环境差、 劳动强度大、污染严重。42年间,年产量最高不过4000吨, 生产发展速度缓慢。
我国氨基酸工业的生产现状——谷氨酸
❖据统计,2011年全国谷氨酸及味精生产量 约240万吨,实际增长10%左右。

氨基酸发酵

氨基酸发酵

此外,还可利用添加前体物和酶转 化法生产氨基酸。特别是遗传工程技术的应 用,在获得或改造氨基酸发酵微生物高产菌 株方面,出现了可喜的进展。
例如,L-赖氨酸的生产菌株多采用高 丝氨酸缺陷型突变株,而精氨酸缺陷型突变株 往往产生鸟氨酸或瓜氨酸等;
②调节突变株。采用调节突变株发酵生产氨基 酸是成功的工艺之一,因为这类突变株一旦对 氨基酸结构类似物具备了抗性之后,其正常代 谢调节机制即被解除,因缺陷型与抗反馈调节多重突变株。 采用这类多重突变株对提高某些氨基酸 的发酵产率有明显的效果。例如,生产L -精氨酸、L-色氨酸、L-苯丙氨酸、 L-酪氨酸、L-白氨酸和L-苏氨酸等 就常采用多重突变株。
1、谷氨酸发酵:
L-谷氨酸发酵微生物的优良菌株多 在棒状杆菌属、微杆菌属、节杆菌属和短杆菌 属中。具有下述共同特性:①细胞形态为短杆 至棒状;②无鞭毛,不运动;③不形成芽孢; ④革兰氏阳性;⑤要求生物素(利用石蜡为碳 源的要求硫胺素);⑥在通气培养条件下产生 大量L-谷氨酸。此外,其他细菌、放线菌和 真菌中的一些属种也有产L-谷氨酸的菌株, 但产酸率较低。
流程:
菌种 斜面 摇晃种子 种子罐
淀粉 水 盐酸
水 解
过 滤
中 和
淀粉 水解 糖
配 料
发 酵
空气
空压机
过滤器
2、赖氨酸发酵:
赖氨酸生产最早是从水解大豆蛋白开始的 ,1952年日本味之素公司用水解大豆等蛋白 质的方法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赖氨酸商品化 生产,并开始大量出售L—赖氨酸。 1952年日本中山等人以谷氨酸棒杆菌为 出发菌株,经诱变获得了赖氨酸生产菌,并 将其用于生产。
至今为止,所用的赖氨酸生产菌多 数为谷氨酸产生菌的变异株,其赖氨酸合成 途径都是经过DAP(二氨基庚二酸)途径,在 此途径中关键酶天冬氨酸激酶受赖氨酸和苏 氨酸的协同反馈抑制,即只有在苏氨酸和赖 氨酸同时存在时,才能对天门冬氨酸激酶起 抑制作用。故选育高丝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 使苏氨酸和赖氨酸对天门冬氨酸激酶的协同 反馈抑制,这样赖氨酸就会大量积累下来。

第八章天冬氨酸族氨基酸发酵机制ppt课件

第八章天冬氨酸族氨基酸发酵机制ppt课件

第三节 苏氨酸、蛋氨酸、高丝氨酸和天冬氨 酸的育种途径
一、苏 氨酸的 育种途 径
苏氨酸高产菌株应具备的生化特征
DDP合成酶活力极弱或欠缺 琥珀酰高丝氨酸合成酶酶活力极弱或欠缺 苏氨酸脱氨酶酶活力极弱或欠缺 CO2固定能力强 天冬氨酸合成能力强 天冬氨酸激酶活力强,对苏氨酸和赖氨酸的协
按照起始物可将氨基酸的合成分成几个家族:
㈠谷氨酸族(α-酮戊二酸族)
包括:谷氨酸、谷氨酰胺、精氨酸、赖氨酸和 脯氨酸;
㈡丙酮酸族
包括: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
㈢天冬氨酸族(草酰乙酸族) 包括:天冬氨酸、天冬酰胺、苏氨酸和异亮
氨酸; ㈣磷酸甘油酸族
包括:甘氨、酪氨酸、色氨酸; 另外,组氨酸的合成为单独的一条途径。
4.解除代谢互锁
①选育亮氨酸缺陷型菌株,或者以抗AEC的 赖氨酸的生产菌为出发菌株,经诱变得到抗 AEC兼抗亮氨酸缺陷型菌株。
②选育抗亮氨酸结构类似物的突变株,从 遗传上解除亮氨酸对DDP合成酶的阻遏。
③选育对苯醌或喹啉衍生物敏感菌株,这 是一种寻找亮氨酸渗漏缺陷型菌株的有效方 法。
5.增加前体物的生物合成和阻塞产物的生成:
同反馈抑制不敏感 高丝氨酸脱氢酶活力强,不受苏氨酸反馈调节。
二、高丝氨酸菌种的选育途径
高产高丝氨酸菌株应具
DDP合成酶活力极弱或欠缺
琥珀酰高丝氨酸合成酶酶活力极弱或欠缺
高丝氨酸激酶欠缺
CO2固定能力强 天冬氨酸合成能力强
天冬氨酸激酶活力强,对苏氨酸和赖氨酸的协同 反馈抑制不敏感
高丝氨酸脱氢酶活力强,不受苏氨酸和蛋氨酸反 馈调节。
HD HDⅠ:受苏氨酸反馈抑制 HDⅡ:受蛋氨酸阻遏
⑤苏氨酸脱氨酶(异亮氨酸合成途径的酶) 受异亮氨酸的反馈抑制和阻遏

氨基酸发酵

氨基酸发酵

绪论氨基酸的用途:食品工业氨基酸在医药上的应用饲料行业化学工业农业化妆品氨基酸的生产方法:发酵法提取法酶法合成法氨基酸发酵:,就是以糖类和铵盐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中培养微生物,积累特定的氨基酸。

成功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氨基酸发酵工业:是利用发酵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生产各种氨基酸的现代工业。

研究目的:探讨氨基酸发酵工厂的生产技术。

研究对象:生产过程、微生物生化问题、分析设备问题。

学习任务:生产中的具体问题、育种问题、代谢控制问题、分离精制的原理方法、具有育种、探索新工艺、科研能力。

第一章淀粉的特性淀粉无还原性,无甜味,不溶解于冷水,酒精、醚等,相对密度1.5,易沉淀。

淀粉遇碘变色与聚合度的关系:DP<12 遇碘不呈现颜色变化12<DP<15 呈棕色20<DP<30 红色35<DP<40 紫色DP>45 蓝色淀粉的水解谷氨酸发酵的水解糖液必需具备的条件1、淀粉质量好,不能有霉变2、淀粉浓度尽可能低3、糖液中不含糊精4、糖液要清,色泽要浅5、糖液要新6、蛋白质含量-高时易产生泡沫7、水解糖的质量标准:色泽要浅黄色,透明,无糊精,还原糖98%左右,DE值90%以上,透光率60%以上,pH4.6-4.8。

淀粉的水解方法酸解法酸酶法双酶法酸解法工艺简单、水解时间短,生产效率高,设备周转快。

酸酶法具有酸液化速度快的优点。

糖化是由酶来完成的,因而可采用较高的淀粉乳浓度,提高生产效率。

用此法,酸用量少,产品颜色浅,糖液质量高。

双酶法优点:(1)水解糖液纯度高,DE值可达98%以上,使糖液得到充分利用。

(2)反应条件较温和。

(3)可以在较高的淀粉浓度下水解(4)可用粗原料。

(5)双酶法制得的糖液颜色浅,较纯净,无苦味,质量高。

(6)减少粮食消耗缺点:(1)酶反应时间长,生产周期长,夏天糖液容易变质(2)酶本身是蛋白质,引起糖液过滤困难。

(3)要求设备较多,水解条件要求严格。

从水解糖液的质量、原料利用率、糖收得率、耗能及对粗淀粉原料的适应情况来看,以酶解法最好,其次是酸酶法,酸法最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共价调节酶(covalently modulated 共价调节酶( enzymes) )
什么是共价调节酶? 什么是共价调节酶?是一类由其它酶对其结构进行可逆共价
修饰,使其处于活性和非活性的互变状态,从而调节酶活性。
常见的是磷酸化/脱磷酸化,腺苷酰化 脱腺苷酰化 脱腺苷酰化, 常见的是磷酸化 脱磷酸化,腺苷酰化/脱腺苷酰化, 脱磷酸化 乙酰化/脱乙酰化,尿苷酰化 脱尿苷酰化 甲基化/脱甲 脱尿苷酰化, 乙酰化 脱乙酰化,尿苷酰化/脱尿苷酰化,甲基化 脱甲 脱乙酰化 基化, 相互转变, 种类型。 基化,S-S/SH相互转变,共6种类型。 相互转变 种类型
(一)负调控 模型一: 模型一: 乳糖操纵子理论
E.coli乳糖操纵子(lac operon)包含β 半乳糖苷酶 三个结构基因:Z 编码β-半乳糖苷酶 Y 编码通透酶 A 乙酰基转移酶 一个操纵序列O 一个操纵序列 一个启动序列 P 一个调节基因 I 一个分解代谢物基因激活蛋白( 一个分解代谢物基因激活蛋白(catabolite gene activation protein,CAP)结合位点 )
模型的几个假定: 模型的几个假定
该模型的要点 该模型的要点 :主张别构酶所有的亚基或者全部是坚固
紧密的,不利于结合底物的“T”状态,或者全部是松散 的,利于结合底物的“R”状态。这两种状态间的转变对 每个亚基都是同步的,齐步发生的,“T”状态中的亚基 的排列是对称的,变为R状态后,蛋白亚基的排列仍然 是对称的。
如E.Coli 谷氨酰胺合成酶 腺苷酰化无活性 脱腺苷酰化有活性
(三)寡聚酶的解聚和聚合
乙酰CoA + HCO3- + ATP
乙酰CoA羧化酶 丙二酸单酰CoA
柠檬酸激活
丙二酰辅酶A抑制
蛋白激酶调节: 聚合:活性低 解聚:活性高
(四)蛋白酶水解的激活作用
1、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的激活 、胃蛋白酶原( )
有乳糖存在时,lac操纵子可被诱导。 有乳糖存在时,lac操纵子可被诱导。乳糖在通 操纵子可被诱导 透酶催化、转运进入细胞,再经β 半乳糖苷酶催化, 透酶催化、转运进入细胞,再经β-半乳糖苷酶催化, 转变成半乳糖。 转变成半乳糖。半乳糖作为诱导剂分子结合阻遏蛋 白,使蛋白构象变化,导致阻遏蛋白与O序列解离, 使蛋白构象变化,导致阻遏蛋白与O序列解离, 发生转录。 发生转录。
ATCase活性调节的机理 活性调节的机理
C C C
汞盐
R R R R R R
C C
C C
C
+
C
催化亚基 (三聚体)
R R R R
R R
C
C
C
完整的 ATCase (活性)
调节亚基 (二聚体)
CTP ATP
有催化活性的构象
无催化活性的构象
5.负协同效应(negative cooperative effect) 负协同效应( 负协同效应 )
每一转录区段可视为一个转录单位,称为操纵子。 每一转录区段可视为一个转录单位,称为操纵子。 操纵子包括若干个结构基因及其上游的调控序列 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
启动序列(promotor):RNA聚合酶结合并启动转录 启动序列(promotor):RNA聚合酶结合并启动转录 ):RNA 的特异DNA序列。又称启动子。 的特异DNA序列。又称启动子。各种原核启动序列特定区 DNA序列 域内(通常在转录起始点上游-10及 35区域) 域内(通常在转录起始点上游-10及-35区域)存在共有 区域 序列( sequence) 序列(consensus sequence) 原核生物启动子序列按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部位,即 原核生物启动子序列按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部位, 三个部位 起始部位、结合部位、识别部位。 起始部位、结合部位、识别部位。 操纵序列(operator):与启动序列毗邻或接近的 操纵序列(operator):与启动序列毗邻或接近的 ): DNA序列,是原核阻遏蛋白的结合位点。其DNA序列常与 DNA序列,是原核阻遏蛋白的结合位点。 DNA序列常与 序列 启动序列交错、重叠。 启动序列交错、重叠。
调节基因
控制基因
结构基因
Lac操纵子及各个组分
(一)阻遏蛋白的负性调节 没有乳糖存在时,lac操纵子处于阻遏状态。 没有乳糖存在时,lac操纵子处于阻遏状态。I 操纵子处于阻遏状态 序列表达的lac阻遏蛋白与O序列结合,阻碍RNA聚 序列表达的lac阻遏蛋白与O序列结合,阻碍RNA聚 lac阻遏蛋白与 RNA 合酶与P序列结合,抑制转录启动。 合酶与P序列结合,抑制转录启动。
调节物与变构酶结合后,酶的构象发生变化,新的构象不 利于后续底物分子或调节物的结合。
• 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 • 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对NAD浓度的较大变化 不受大的干扰。
(二)序变模型和齐变模型
对称或协同模型( 对称或协同模型(symmetry or concerted model,也称齐变模型、MWC模型) 也称齐变模型、 模型) 也称齐变模型 模型 1965年由 年由Monod、Wyman和Changeux提出。 提出。 年由 、 和 提出
• (3)补偿性激活
• A→B → C → D → E • • F→G→H
I
2.多功能途径 (1)协同反馈抑制(多价反馈抑制) F→G A→B → C D→E
如:谷氨酸棒杆菌中天冬氨酸激酶
(2)合作反馈抑制 如:催化嘌呤生物合成最初反应
的谷氨酸胺磷酸核糖焦磷酸转氨 酶
F→G A →B → C D→E
第八章
氨基酸发酵机制
第一节、概述 1.代谢控制发酵 遗传学的方法或其他生物化学的方法, 人为的改变、控制微生物的代谢,使有 用产物大量生成、积累的发酵。 条件: (1)搞清楚了微生物细胞各种氨基酸代谢的 遗传控制,代谢调节机制。 (2)可人为的在DNA水平上改变微生物的代 谢 (3)合理的控制环境条件
(n个Glc基) 个 基
2、结构特征 、
3、调节机理 、
磷酸化酶的磷酸化与脱磷酸化
磷酸化酶构象的变化( 磷酸化酶构象的变化(包括亚基的聚合与 解离 化学信号的放大(级联放大) 化学信号的放大(级联放大)
酶的磷酸化和脱磷酸化主要在高等动物细 胞中进行, 胞中进行,而腺苷酰化和脱腺苷酰化在细菌中 比较常见。 比较常见。
脱敏作用: 经特定处理后,不丧失酶活性而失去对变 构效应物的敏感性,称脱敏作用。 (1)酶解聚 (2)基因突变
4.正协同效应(positive cooperative effect) 正协同效应( 正协同效应 ) 调节物与变构酶结合后,酶的构象发生变化,新的 构象有利于后续底物分子或调节物的结合。
目前已知可以受化学修饰调节的酶几乎又都是别构酶。
共价调节酶最典型的例子是动物组织的糖原磷酸化酶 共价调节酶最典型的例子是动物组织的糖原磷酸化酶
1. 糖原磷酸化酶催化的反应
催化糖原的磷酸解,生成 催化糖原的磷酸解,生成G-1-P。 。
+ H3PO4
糖原
糖原磷酸化酶
G-1-P + 糖原
(n-1个Glc基) 个 基
调节基因( 调节基因(regulatory gene or inhibitor gene, I )
启动序列 操纵序列 promoter operator
Z 编码β-半乳糖苷酶 编码β 半乳糖苷酶 Y 编码透酶 a 编码乙酰基转移酶
一个分解代谢物基因激活蛋白( 一个分解代谢物基因激活蛋白(catabolite gene activation protein,CAP)结合位点 )
① ② ⑨
⑤ ⑩ ⑾ ⑿ ③ ⑥
⑦ ④

第二节、酶活性的控制
• 别构效应、共价修饰、寡聚酶的解聚与聚合、 蛋白酶水解激活 • 一、变构调节 • (一)变构效应(别构效应) • 1.别构效应:某种不直接涉及蛋白质活性的物质,结
合于蛋白质活性部位以外的其他部位(别构部位), 引起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变化,而导致蛋白质活性改变 的现象。
正协同效应别构酶与米氏酶动力学比较
大肠杆菌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 大肠杆菌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E-Coli aspartate transcarbamylase, ATCase) )
氨甲酰磷酸 氨甲酰天冬氨酸 天冬氨酸
• (1)Asp浓度增加,ATC酶与底物亲和 力及协同性增加 • (2)CTP反馈抑制ATC酶活性,但不能 全部抑制 • (3)底物浓度饱和而达到最大反应速度 不受抑制剂的影响
第三节、酶合成调节 合成调节方式 1.酶的诱导 2.分解代谢物阻遏 3.终产物调节
一、操纵子学说
酶活性合成调节也即基因表达的转录调节或酶量调节, 酶活性合成调节也即基因表达的转录调节或酶量调节, 是一种相对的慢调节过程。 是一种相对的慢调节过程。基因表达调控是通过操纵子机制 实现的。 实现的。 操纵子(operon):通常由2 操纵子(operon):通常由2个以上的编码序列与启动序 ):通常由 列(promotor)、操纵序列(operator)以及其它调节序列 promotor)、操纵序列(operator) )、操纵序列 在基因组中成簇串联组成。 在基因组中成簇串联组成。
• 别构酶:受别构效应调节的酶。 • 效应物:凡使酶发生别构效应的物质,
• 通常为小分子代谢物或辅助因子。
2.别构酶结构上的特点 别构酶结构上的特点:多个亚基、有四 别构酶结构上的特点 级结构、活性中心与别构中心可处于不 同的亚基或同一亚基不同的部位。 3.别构酶性质上的特点 别构酶性质上的特点:当专一性底物与 别构酶性质上的特点 别构中心诱导楔合时,随着别构中心构 象的改变,该酶的活性中心构象也会相 应发生变化,从而引起酶催化活性的改 变。
• 调节酶总结:
(1)调节酶一般为变构酶; (2)调节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多呈S型,有协 同性; (3)调节酶多处于合成代谢途径上而且一般在代谢分 支点,多受终产物反馈抑制; (4)中间产物不影响调节酶的活性; (5)调节酶后面的酶对终产物不敏感; (6)有脱敏作用; (7)调节酶与负效应物非共价结合引起的变构调节, 是酶活性控制的一种快速、敏感、高效的细调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