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点和临床应用专家讲座

量减半) 肥胖病人(按标准体重给药)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点和临床应用
第41页
注意事项
A、用于肝功效严重受损病人: 不需调整剂量,镇痛作用、清醒速度与常人 相同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点和临床应用
第42页
B、用于肾衰病人 REM去除率不变 90%分解成羧酸代谢物(瑞芬太尼酸)
术后镇痛
0.1 ~ 0.2 g.kg-1.min -1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点和临床应用
第55页
瑞芬太尼特点
药效强
起效快速
作用消失快 无阿片蓄积
镇痛作用相同或略 强于芬太尼
分布半衰期0.9分钟 血脑平衡时间仅1分钟 5—10分钟作用消失 独特非特异性酯酶代谢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点和临床应用
第56页
瑞芬太尼特点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点和临床应用
第43页
C、替换性镇痛
芬太尼、舒芬太尼、阿芬太尼伴随输注给药 时间延长,t 1/2C-S显著延长
REM不论给药1min,还是4h,t 1/2C-S均为 3min,与连续给药时间无关,这是REM极为 主要特征
REM用于长时间(>6h)手术中优越性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点和临床应用
其酯链裂解后大部分(>98%)成为酸性代谢物 (GR 90291),效价仅为瑞芬太尼0.1%~0.3%。
极小部分(1.1%)成为去羟基代谢物(GR 94219)。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点和临床应用
第15页
芬太尼类药代比较
药 名 血浆蛋白结合率 分布容积 清 除 率 消除半衰期
(%)
(L/kg) [ml/(kg·min)] (h)
瑞芬太尼药理学特点临床应用分析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分析【摘要】瑞芬太尼是μ阿片受体激动剂,是新型人工合成阿片类镇痛麻醉药,也是第一个“超短效”阿片类药。
从1996年8月在德国首次上市以来,因其结构中含有酯键易被血浆和组织中酯酶代谢,所以拥有起效快,镇痛作用好,一般无不良反应,控制剂量容易,病人苏醒快,延迟少等独特特点,适用于临床输注给药。
又因为其半衰期短,持续静脉滴注不产生蓄积作用,所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关键词】瑞芬太尼;药理学;临床应用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麻醉性镇痛药,属于μ阿片受体激动剂,因其结构中含有酯键,所以在体内会迅速被组织和血浆中的非特异性酯酶水解。
瑞芬太尼有着独特的药理学特性,起效快,清除快而且不受肝肾功能影响,长期静脉滴注蓄积作用小,在阿片类药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自从1996年上市以来,现在已经广泛在临床应用,包括心血管、妇产科、神经外科、儿科等专科手术的麻醉中。
本文就其药理学特点及临床应用作如下综述。
1 瑞芬太尼的药理作用及特点1.1药理作用该药的化学结构为3-[4-(甲氧羰基)-4-[(1-氧丙基)-苯氨基]-1-哌啶]-丙酸甲酯单盐酸盐,分子量是412.91。
临床应用一般为盐酸盐制剂,性状为白色或类白色冻干疏松块状物。
因市售制剂中有甘氨酸做辅料,所以硬膜外麻醉不能使用,不于椎管内使用。
临床配制冻干粉需要保持无菌状态,配后尽快使用,若需要保存,放置室温下不能超过24h。
由于瑞芬太尼结构中含有独特的甲酯键,所以容易被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胆碱酯酶迅速水解 [1]。
代谢物经由肾脏排出,不依赖肝肾功能清除。
无论持续输注时间长短,输注停止后瑞芬太尼血浆浓度3~5min就可减少50%,与血浆蛋白有70%的结合率。
在人体内达到血-脑平衡仅需要1min左右,起效快,维持时间短。
瑞芬太尼容易产生剂量依赖性,也可以引起呼吸抑制、恶心呕吐、骨骼肌强直、低血压等副作用,副作用强度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加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瑞芬太尼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45 (30%)
109 (71%)
Tachycardia
3 (2%)
2 (1%)
Isoflurane ET concentration at skin incision
0.4 ± 0.2
0.4 ± 0.2
Cumulative study drug bolus dose (µg/kg) at skin incision
Walking without difficulty(13%vs9%) Thinking clearly(46%vs37%) Concentrating on television(24%vs20%) Communicating effetively(51%vs46%)
J clin anesth 2001 sep;13(6):401-406
瑞芬太尼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瑞芬太尼的代谢
瑞芬太尼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年龄对瑞芬太尼的影响
儿童与成人药代动力学参数基本一致 老年人因分布容积和廓清率减低,对药物
敏感性增强,初始剂量应减1/2,起效也较 成人慢。
瑞芬太尼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特殊情况下的瑞芬太尼药代
瑞芬太尼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瑞芬太尼和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3.按受体类型可分为μ、κ、δ受体,该三种受体的分子
结构已被确定,并被成功克隆。从功能上还可能存在ε和
σ受体,并可能进一步分为μ1、μ2、κ1、κ2、κ3和
δ1、δ2等亚型。
瑞芬太尼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阿片类药物的分类
4.按药理作用分,阿片类镇痛药又可分为激动药( 吗啡、哌替啶、芬太尼等),激动-拮抗药(喷他唑 辛、纳布啡等),部分激动药(丁丙诺啡)和拮抗 药(纳洛酮等)。
降低吸入麻醉药的MAC 和镇静催眠药或全麻药有协同作用 不影响胆碱脂酶药的作用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和临床研究进展

■鼢眉目鲺囤瑞芬太尼的药理学和临床研究进展秦风鸣祝力群(枣庄矿业集团公司中心医院,山东枣庄277011)瑞芬太)雹(Remifentanil)药效强、起效迅速、副作用小、剂量容易控制,是新型麻醉性镇痛药。
此药在1990年首先在人体中作试验,1996年在美国被批准用于临床、本文对其药理学、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1瑞芬太尼的临床药理学1.1理化性质瑞芬太尼的化学名称为3一f4一甲氧羰基一4一陋一氧丙基)一苄氨基卜L-六氢吡啶}丙酸甲基酯,属合成的阿片类药,结构类似于其他六氢吡啶衍生物。
由于其化学结构中有独特的酯键,容易被血和组织中的非特异酯酶代谢。
临床应用制剂为盐酸盐,呈白色冻干粉剂,稀释后的瑞芬太尼属于弱碱,pKa7.07。
冻干粉剂溶后只能保存24小时,呈高度脂溶性,辛醇一水分配系数17.9(pH7.4),因含有甘氨酸,不能用于椎管内”・21。
1.2药代动力学符合三室模型,t啦Ot(0.5~1.5)分钟,t皿13(5-8)分钟,tl口^y(o.7-1.2)小时,Vdss(0.2-0.3)L/kg,Vdc(o.06~0.08)L/kg,CI(30-40)ml・rain。
・kg-1,血浆蛋白结合率70%~90%,tⅣ2keol3分钟,负荷量后的药效峰值时间16分钟,持续输注半衰期t,/2es(3~5)分钟㈣。
静脉注射后起效快,分布容积小,能够快速再分布和清除,清除率是肝血流量的数倍,以肝外代谢为主,主要被红细胞和组织中的非特异酯酶代谢降解。
主要代谢途径是脱酯,形成羧酸代谢物GI一90291即瑞芬太尼酸,代谢物90%经肾脏排泄。
肝肾功能衰竭并不影响其药代过程,但在肝功能衰竭的病人中应用时,由于此类病人对于阿片类药的敏感性增加,剂量应酌减,但恢复过程并不因此受影响;因代谢物主要经肾脏排泄。
肾功能衰竭时可有蓄积。
学龄儿童的药代学特点类似于成人,老年人起效减慢,敏感性增加,分布容积和清除率均减小,因此推荐老年人的负荷剂量应减少50%,持续输注速度应减少2/3,老年人的个体变异性较大,术后苏醒过程可能会有延迟。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瑞芬太尼易被血浆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具有高效、消除快、持续静脉输注无蓄积以及不依赖于肝肾代谢的特点,以下是瑞芬太尼在临床应用的综述。
1 麻醉诱导与维持Sneyd[1]等研究证明瑞芬太尼优于芬太尼,将更好地控制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波动,并能减少手术产生的刺激。
成人诱导推荐剂量为1μg/kg,继以0.5-1μg/kg.min持续输注复合丙泊酚和肌松药顺利插管。
在丙泊酚诱导下瑞芬太尼用0.25μg/kg或0.3μg/kg可提供良好的喉罩插入条件、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短暂的呼吸暂停时间[2]。
瑞芬太尼不能单独用于麻醉维持,异氟烷或丙泊酚麻醉时持续输注0.1-2.0μg/kg.min。
2 专科手术麻醉2.1 心血管和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瑞芬太尼0.5-1.0μg/kg.min持续输注抑制心脏手术应激反应,1.0μg/kg.min抑制劈胸骨应激反应[3]。
与其他阿片类药物比较,瑞芬太尼术中可用较高剂量、循环稳定且苏醒不延迟,降低术后肌钙蛋白I,理论上有心脏保护作用。
快速麻醉是神经外科麻醉的特殊要求之一,对神经功能评价至关重要。
Engelhard等[4]研究颅脑外伤者输注瑞芬太尼没有造成血流动力学、颅内压和脑灌注的不良影响。
除了瑞芬太尼,吗啡和芬太尼破坏胆碱能神经传递,而大脑皮层胆碱能神经传递中断致术后谵妄和记忆功能受损,故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静吸复合麻醉都是神经外科手术中最令人满人的。
2.2 小儿与老年人手术麻醉瑞芬太尼药代动力学决定了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功能的迅速恢复,半衰期没有随着年龄变化,为新生儿和各年龄段的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
老年人肝肾及肺功能减弱,最好给予短效药维持麻醉。
瑞芬太尼对肝肾、呼吸循环影响小,复合丙泊酚麻醉时减少丙泊酚用量,可安全应用于老年人。
2.3 门诊内镜检查和日间手术麻醉门诊检查和手术后停留时间短,须用安全、高效及作用残留少的药物,以保证患者快速恢复并安全离开门诊。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与临床应用研究

奠西沙星的化学结构明显不同于其他氟喹诺酮类药,是 8位引入碳甲氧,7位有二氮杂环取代的新结构抗菌药。与 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相比,抗菌谱更广。对革兰阳性(G+)菌、 革兰阴性(G。)菌(铜绿假单胞菌除外)、厌氧菌及非典型致 病菌均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尤其对G+菌,包括耐B一内酰胺类 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抗菌活性是第 四代氟喹诺酮类最强者之一。此外,对衣原体、支原体和军 团菌也有很强抗菌活性。
药代动力学的特点为:口服吸收迅速、完全,元明显的首 关消除,进食或空腹口服对莫西沙星的吸收速度或进度无明 显影响,绝对生物利用度大于90%.半衰期长(11.4—15.6 h)。莫西沙星组织穿透力强,在唾液、肺(肺胞液、支气管组 织等)、窦(筛窦、上颌窦等)组织中能达到高浓度。 2临床应用 2.1下呼吸道感染金建敏¨3等对莫西沙星治疗社区获得 性下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将 197例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包括:①肺炎:共
【关键词】瑞芬太尼;药理学;应用
瑞芬太尼是由Feldman等人【l o首先合成,在苯胺哌啶的 基本结构上进行了特殊的变动,在哌啶环的N酰基链上加上 甲基酯基团的结构,使其更易被酯酶分解,因此不会发生芬 太尼、阿芬太尼、舒芬太尼较长时间后产生的蓄积问题,1996 年美国FDA批准该药用于临床,它的研制成功是当代麻醉 的重要突破,使得易于控制的全凭静脉麻醉从理想成为 现实。 1化学结构与化学性质
(1【g·rain),可有效抑制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反应,
瑞芬太尼临床应用进展

4、在控制性降压病人麻醉的应用 随着现代外科手术要求不断提高,需进行 控制性降压的外科手术越来越多,给麻醉 医生的日常工作中增添了不少负担。
瑞芬太尼的临床使用,使控制性降压技术得
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又一研究方向。国
内关于控制性降压研究表明,中青年或老年 患者采用瑞芬太尼控制降压,均可得到满意 的降压效果,降压过程中无反射性心率增快, 较适用于老年患者。
到了进一步的更新。
二、在特殊麻醉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1、在危重病人麻醉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瑞芬太尼诱导剂量低于 0.4ug/kg,对循环的抑制作用与芬太尼基 本相似,但能更好地预防气管插管心血管 不良反应的发生。
麻醉维持中采用瑞芬太尼行TCI,可避免严 重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减少了这类病人 入PACU和ICU留观的机率,使病人总的医疗 费用并不增加,麻醉苏醒后无药物遗留作 用导致的麻醉后并发症。
3、麻醉维持 以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静脉点滴或静脉麻醉 靶控输注(TCI)进行麻醉维持,麻醉深 度与药物相关性好,可控性强,生命体征 平稳,心律失常发生率少,是瑞芬太尼、
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最大的特点。
(1)静脉连续输注维持 以0.0008%瑞芬太尼+0.1%丙泊酚连续静脉滴 注,滴注速度为瑞芬太尼0.2 ug ~0.3ug/(kg.min),丙泊酚50 ug ~150 ug /(kg.min)。
(2)靶控输注 瑞芬太尼靶控浓度为4ng ~6ng/ml、丙泊 酚浓度为3ug/ml。
4、麻醉知晓
瑞芬太尼有强烈和确切的镇痛作用,同时可
产生一定镇静作用,丙泊酚镇静作用充分,
可产生遗忘作用。
临床观察表明,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 静脉麻醉,不用安定、咪唑安定等长效镇静 药,术中知晓发生率与经典的静脉麻醉方式 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瑞芬太尼的临床药理学

瑞芬太尼的临床药理学王中玉张卫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450052瑞芬太尼是哌啶(Piperidine)衍生物,化学名为3-{-4methoxyc-arbonyl-4-[(L-oxo-propyl)-phenylamino]-L-piperidine}Propanoic acid methyl ester.中文名为3-{4-甲氧羰基-4-[( L-氧丙基)-苄氨基]-L-六氢吡啶}丙酸甲基酯,药用其盐酸盐,为白色冻干粉剂。
瑞芬太尼对μ阿片受体有强亲和力,而对σ和κ受体的亲和力较低。
对非阿片受体无明显的结合。
纳络酮为它的竞争性拮抗剂。
其主要代谢产物为羧酸代谢产物,称瑞芬太尼酸,此酸对μ、σ和κ受体的结合是相似的,但它的结合强度仅为母体的1/800~1/2000。
瑞芬太尼的药理性质和其他的μ受体激动剂如阿芬太尼相似[1]。
药理学一.药代动力学特点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属三室模型,分布半衰期(t1/2α)0.5~1.5 min,消除半衰期(t1/2β)5~8min, 血浆和效应部位之间的平衡浓度半时值(t1/2keo)平均为1.3 min,稳态分布容积(Vdss)0.2~0.3 L·kg-1, 血浆清除率(CL)30~40 ml·min-1·kg-1,持续输注半衰期(context-sensitve half time,t1/2cs)3~5 min。
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2%。
1.分布瑞芬太尼静脉注射后起效快,单次注射后的峰浓度时间为 1.5 min,而芬太尼和吗啡的达峰浓度时间分别为3~4 min和20 min。
瑞芬太尼体内分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婴幼儿期和老年期。
小儿体液总量、细胞外液量和血容量与体重之比大于成人,药物在细胞外液中被稀释,静脉给药时分布容积较大,婴儿期的分布半衰期最长,稳态表观分布容积(Vdss)最大。
<2月幼儿比年长儿分布容积要大。
对新生儿和婴幼儿组的研究显示,与成人和年长儿比较,瑞芬太尼在低龄组小儿中分布容积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