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研究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研究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研究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μ阿片受体激动剂,在临床麻醉和镇痛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独特的药理学特性,使得它在多种医疗场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瑞芬太尼具有起效迅速的特点。
通常在静脉注射后 1 分钟内即可达到血脑平衡,从而快速发挥镇痛和麻醉的效果。
这一特性在紧急手术或需要快速诱导麻醉的情况下尤为重要,能够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疼痛缓解,为后续的手术操作创造良好条件。
瑞芬太尼的作用时间短。
这是因为它在体内被组织和血浆中的非特异性酯酶迅速代谢,不受肝肾功能的影响。
这意味着它的药效可以被快速调整和终止,有利于术后患者的快速苏醒和恢复。
对于一些手术时间较短,或者患者身体状况较为复杂,需要精确控制麻醉深度和时间的情况,瑞芬太尼的这一特点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临床麻醉中,瑞芬太尼常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
在诱导阶段,它能够迅速帮助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减轻手术操作带来的不适感。
在维持阶段,通过持续输注或间断注射,可以根据手术刺激的强度和患者的反应灵活调整剂量,保持稳定的麻醉深度,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瑞芬太尼在产科麻醉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对于剖宫产手术,既要保证产妇的麻醉效果,又要尽量减少对胎儿的影响。
瑞芬太尼由于其快速起效和短作用时间的特点,能够在满足产妇镇痛需求的同时,减少药物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的量,降低对胎儿呼吸和神经功能的潜在影响。
在镇痛方面,瑞芬太尼常用于术后疼痛的管理。
通过患者自控镇痛(PCA)的方式,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疼痛程度自行给药,实现个体化的镇痛治疗。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单独使用瑞芬太尼进行术后镇痛可能会导致痛觉过敏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通常会将瑞芬太尼与其他镇痛药联合使用,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麻药等,以增强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尽管瑞芬太尼具有诸多优点,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由于其强效的镇痛作用,可能会导致呼吸抑制。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必要时给予辅助呼吸支持。
探究瑞芬太尼临床的应用

(收稿日期:2013-01-07)
(上接第63页)
[2] 中华医学会. 慢性乙型 肝 炎防 治指南[ J ] . 中华肝 脏 病杂志,2 0 0 5, 13(12):881-891.
[3] Chinese Societ y of Infecitous Diseases and Parasitolog y and Chinese Society of Hepamlogy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iton. The progamme of prevention and cure for viral hepatitis[J].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药物研究
CHINA HEALTH INDUSTRY
探究瑞芬太尼临床的应用
程 璐 重庆市秀山县人民医院,重庆 409900
[摘要] 目的 讨论瑞芬太尼的麻醉作用在临床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方法 瑞芬太尼为阿片类麻醉药物,广泛应用于外科临 床中,回 顾 性 总 结了该 类 药 物 特点和 应 用 历史,探 讨了瑞 芬太 尼作为 近 几 年 新兴 的 一 类 麻 醉 药,其 药 物 作用 机 制和 临床 应 用 研究进展。 结果 瑞芬太尼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外科 手术中,其麻醉作用主要表现在静脉麻醉和神经 麻醉等,另外,该药 物的应用还被拓展到孕妇分娩镇痛方面和外科 手术后的疼痛镇痛方面。 结论 阿片类麻醉药物经 过近十年的发展,其最 新 代 表 药物瑞 芬太 尼在临床 外科 手术中具 有 理 想的麻 醉 镇 痛作用。 [关键词] 瑞芬太尼;阿片类麻醉药物;麻醉镇痛 [中图分类号] R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3)03(c)-0065-02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一、引言瑞芬太尼是一种用于麻醉和镇痛的合成阿片类药物。
它具有强效、快速的镇痛作用,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急诊治疗和术后镇痛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二、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点1、药理作用:瑞芬太尼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μ-阿片受体,通过激活这些受体来产生镇痛和麻醉效果。
2、药代动力学:瑞芬太尼具有极高的脂溶性和血脑屏障透过效应,使其快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起效迅速、消失也快。
三、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1、手术麻醉:瑞芬太尼常用于各种手术麻醉的诱导和维持阶段,通过静脉输注或持续静脉镇痛泵进行应用。
a:诱导麻醉:通常以瑞芬太尼与快速起效的静脉麻醉药联合使用,以实现快速的诱导效果。
b:维持麻醉:可通过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来维持麻醉效果,同时可调整剂量以实现镇痛目标。
2、急诊治疗:瑞芬太尼可用于急诊治疗中的剧痛缓解,常通过静脉推注给药来迅速缓解疼痛。
3、术后镇痛:瑞芬太尼可用于术后镇痛的管理,通常通过输注泵持续静脉给药,同时需注意监测患者的呼吸和镇静状态。
四、注意事项1、副反应:瑞芬太尼可能引起呼吸抑制、低血压、恶心呕吐等副作用,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采取相应措施。
2、禁忌症:对瑞芬太尼过敏者、严重呼吸抑制患者和妊娠期妇女禁用瑞芬太尼。
3、药物相互作用:瑞芬太尼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临床应用时需注意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效果。
附件:本文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研究资料、使用指南等,详细请见附件部分。
法律名词及注释:1、μ-阿片受体:中枢神经系统中与疼痛传导相关的受体,通过激活这些受体可以产生镇痛和麻醉效果。
2、血脑屏障透过效应:指药物能够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效应。
3、输注泵:一种用于精确输注药物的设备,通过调整泵的参数可以实现药物的持续静脉输注。
瑞芬太尼的临床研究与应用进展

素和一氧化氮 ,产生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 ;③通过抑制钙离子通
道 ,激 活钾 离子 通道 ,产 生非 内皮 依赖 性 血管 扩张 。 1 瑞 芬 太尼 预 处 理 对 多 脏器 的保 护作 用 :研 究 瑞芬 太 尼 对 脏 . 2 器 的保 护作 用 具有 重要 的临床 意义 。汪 燕 等研 究发 现瑞 芬太 尼 预 处 理对 缺血 再 灌注 小 鼠脑组 织 具有 保 护作用 ,其作 用机 制 可能 是
吉 林 医学2 1年 1月第 3 卷第 3期 01 1 2 3
・
7 41 1
・
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述 ・
瑞芬 太 尼 的临床研 究 与应 用进展
肖伟仁 ( 福建省 漳州市医院 ,福建 漳州 330 ) 600
【 键词 】 关 瑞芬 太尼 ;麻 醉 ;临床 应用 瑞 芬 太 尼 是一 种 新 型 的超 短 效 一 阿片 受体 激 动 剂 ,静 脉 注 射后 可 迅速 被 血液 和组 织 中非 特异 性酯 酶水 解 ,且 代谢 不依 赖 肝 肾 功能 ,长 时 间输 注无 蓄积 ,无组 胺释 放作 用 。 由于其 独特 的药 理 学特 点 ,起 效迅 速 ,清 除快 ,血 流动 力学 稳 定 ,药物 作用 的可 控性 强 ,瑞 芬 太尼 成为 全凭 静 脉麻 醉药 的重 要 组成 部分 ,在 临 床 麻 醉 中有不 可 比拟 的优 势 。 自从它 批准 上市 以来就 备受 麻 醉 医师 的 青睐 , 目前 已在 许多 国家 得 到广 泛应 用 。文 中将 简要 叙述 其 临 床相 关研 究及 应 用所 取得 的进 展 。 1 临 床 相 关 研 究进 展 11 瑞 芬 太 尼对 血 流 动 力 学 的影 响 :许 多研 究 证 实 了瑞 芬 太 尼 . 具有 明 显 的心 血管 抑制 效应 ,但确 切机 制 尚未 完全 清楚 。其 减 慢 心率 和 降低 血 压 的机制 可能 有 :① 中枢 神经 系 统受 抑制 ,中枢 介
瑞芬太尼在临床麻醉的应用研究进展

瑞芬太尼在临床麻醉的应用研究进展医疗体系日新月异的发展,麻醉药物呈现多样性,其中最常见的为瑞芬太尼,该药物为新型阿片类药物,且药理学特效相对特殊,凭借诸多优势取得了临床的高度认可,并广泛应用。
鉴于此,本次实验探究瑞芬太尼在医院各个科室的临床应用价值,对其相关作用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奠定良好基础。
标签:瑞芬太尼;临床麻醉;应用进展瑞芬太尼属于新型麻醉药物,为阿片μ受体激动剂,该药物可以在血液中迅速溶解,从而起到显著的麻醉效果[1]。
该麻醉药物的自身药理学特效较为特殊,不仅具有迅速的起效速度,同时具有超短效的作用,除此之外,该药物具有较快的清除率,不会对肝肾功能进行依赖,即使长期静脉滴注也不会有蓄积现象出现。
从目前临床来看,瑞芬太尼备受青睐并广泛应用,现将该药物的应用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 药理作用通常情况下,瑞芬太尼自身结构中包含酯键,在组织和血浆中的水解速度相对较快,其中肾脏为该药物的排泄途径,消除率不会对肝脏有任何依赖。
与此同时,瑞芬太尼输注时间不受限制,停止使用药物后其血浆浓度会迅速减少,时间仅仅为3 min。
除此之外,该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占比可达70%,在结束前需将用药剂量进行逐渐减少或者停止使用瑞芬太尼。
瑞芬太尼自身的代谢机制也具有特殊性,在肝外可以进行持续水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清除药物[2]。
通常情况下,1 min该药物可以迅速达到血平衡和脑平衡,具有较快的起效速度,同时可以缩短维持时间,同其他芬太尼药物存在诸多差异。
此外,瑞芬太尼的镇痛作用会表现出剂量依赖性,与吸入性麻醉药物联合使用可以起到协同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瑞芬太尼会抑制患者的呼吸,同时会有多种症状出现,如:恶心呕吐、血压较低以及心动过慢。
由于该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具有特殊性,因此在使用期间需静脉滴注,并对输注速度进行合理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预定血药浓度充分发挥[3]。
2 药理特点该药物的镇痛作用与芬太尼类似,血平衡和脑平衡时间仅仅为1 min,作用消失时间为7 min。
瑞芬太尼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探讨

瑞芬太尼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探讨【摘要】目的:探究瑞芬太尼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对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接受瑞芬太尼麻醉的76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对比实施麻醉前后患者的动脉压、心率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1例有恶心,1例出现心动过缓,2例出现低血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
麻醉前后,患者动脉压、心率分别为(74.96±4.58)mmHg、(75.63±4.84)次/min,麻醉后患者动脉压、心率分别为(73.84±4.15)mmHg、(75.10±4.16)次/min,无统计学意义(P>0.05)。
35例患者显效,27例患者,麻醉有效,4例患者无效,麻醉有效率为94.74%。
结论:瑞芬太尼药物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对患者动脉压、心率影响较小,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瑞芬太尼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瑞芬太尼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麻醉药物,该药物药效迅速、半衰期短,在停药5至10分钟后患者可以苏醒,而且该药物对肝肾功能没有影响,长时间用药也不会出现药物堆积的情况,因此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1-2]。
本研究对瑞芬太尼的麻醉效果以及临床应用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对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接受瑞芬太尼麻醉的76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40例,女36例。
年龄26-74岁,平均年龄(51.02±2.04)岁。
1.2方法在手术之前要求患者禁烟,禁食6小时以上,对患者给予患者鼻导管吸氧处理,并控制氧流量,为每分钟5升。
静脉注射瑞芬太尼,注射剂量按1.0ug/kg的量进行,一分钟后静脉注射丙泊酚,按1.5mg/kg剂量操作。
1.3观察指标对比实施麻醉前后患者的动脉压、心率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方法用SPSS21.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
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1.结果2.1对比实施麻醉后不良反应情况1例有恶心,1例出现心动过缓,2例出现低血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
瑞芬太尼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瑞芬太尼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药物瑞芬太尼在麻醉科临床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腹腔镜手术患者6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采用瑞芬太尼进行术前的麻醉维持,对照组33例采用芬太尼进行麻醉,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后、切皮即刻以及手术结束时的血压心率的变化,术后比较两组麻醉的恢复情况和VAS评分。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和切皮即刻时的血压、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麻醉恢复的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VAS评分两组无显著差异。
结论:临床使用瑞芬太尼麻醉镇痛效果好、苏醒迅速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麻醉科;瑞芬太尼;临床应用麻醉药物是指具有麻醉作用的药物,人们使用需要有专业人员控制用量或微量使用,如果不断使用,会使身体产生依赖性,从而会形成毒瘾药物。
常见麻醉药物有醋美沙朵、芬太尼、醋托啡、瑞芬太尼等。
瑞芬太尼(remifentanil,REM)属于新型短效麻醉性镇痛药物,属于μ阿片受体激动剂类药物。
瑞芬太尼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酯键,可被组织和血浆中广泛存在的非特性酯酶作用,发生迅速水解,其水解主要代谢产物可经由肾脏排出体外,其代谢消除率对于肝肾功能无依赖性。
瑞芬太尼静脉注射后,可迅速被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水解成几乎没有药理活性的羧酸代谢物,其可控性好、持续给药无蓄积、不伤害肝肾功能、清除率不受年龄、身体质量或性别影响的优点被广泛认可。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腹腔镜手术患者6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采用瑞芬太尼进行术前的麻醉维持,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32.4岁;对照组33例采用芬太尼进行麻醉,其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31.7岁。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P>0.05),存在可比性。
瑞芬太尼的临床研究和应用进展

瑞芬太尼的临床研究和应用进展瑞芬太尼(remifentanil,P.EM)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人工合成的选择性。
阿片受体激动药,而阿片类药是平衡麻醉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常用的芬太尼大剂量或长时间用药后易在脂肪和骨骼肌中蓄积,导致手术后恢复期出现诸如呼吸抑制等。
由于芬太尼主要在肝脏代谢,故对肝脏和肾脏功能不全病人的疗效很难估计。
而REM是阿片类家族的新星,不依赖肝、肾代谢,起效迅速,时量半衰期短,静脉滴注容易控制止痛剂量,药物作用的可预见性强,安全可靠,止痛效果好。
也是新型阿片类μ受体激动剂,其化学结构式中含有酯键,可被组织和血浆中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主要代谢产物经肾脏排出,在体内的清除不依赖于肝肾功能[1]。
同时因其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消除快、不释放组胺及不论静脉输注多长时间其静脉输注半衰期始终为4min以内,即使在心肺转流术后也无改变阿片类镇痛药复合异丙酚与肌肉松驰剂是现代临床麻醉工作中全凭静脉复合麻醉的常用麻醉方法之一。
2 瑞芬太尼的临床研究2.1 瑞芬太尼减少吸人麻醉药的MACREM能减少吸人麻醉药的MAC,增强其麻醉效能,全麻插管后以(0.25~0.4)?g?kg-1?min-1输注可使MAC减少到最大极限。
Andrea等研究证明REM能降低七氟醚的MACRAR。
2.2 瑞芬太尼对儿茶酚胺释放的影响REM对交感神经的抑制作用与剂量有关,麻醉深度影响神经激素(包括儿茶酚胺)的释放。
REM抑制肾上腺素对气腹和手术刺激的反应(剂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不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对气腹和手术刺激的反应,认为它可部分抑制应激反应[2]。
2.3 瑞芬太尼对热痛觉阈(HPPT)和热痛觉耐受阈(HPPT)的影响。
小剂量(0.08?g?kg-1?min-1)的REM就显著增大HPFF和HPIT,明显减少热痛觉且没有副作用。
2.4 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和瞳孔伤害性刺激反应的关系REM能阻滞瞳孔对伤害性刺激的扩大反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研究
【摘要】瑞芬太尼是一种较理想的阿片类药物,虽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其临床应用研究资料仍在不断丰富,本文简要叙述其在临床相关作用的研究及麻醉、镇痛、镇静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瑞芬太尼;镇静;镇痛
瑞芬太尼是具有独特药代动力学特性的阿片受体激动剂,在体内被组织和血浆中的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具有起效迅速、清除快、其代谢不受肝肾功能影响、时一量相关半衰期短(3.7rain)、长时间输注无蓄积等特点[1],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包括心血管、神经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专科手术的麻醉。
现将瑞芬太尼在临床研究所取得的进展综述如下。
1 药理作用及特点
1.1 药理作用瑞芬太尼由于其结构中有酯键,可被组织和血浆中非特性酯酶迅速水解,主要代谢物经肾脏排出,消除率不依赖肝肾功能。
无论持续输注多长时间,输注停止后瑞芬太尼血浆浓度减少50%的时间仅需3~5 min,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70%。
故无需手术,结束前逐渐减量或提前停药[2]。
它具有独特的代谢机制N酰基端存在酯键。
被组织和血液中的非特异性酯酶在肝外持续水解,其消除主要是因为药物的快速清除而不是再分解。
在人体内1 min左右迅速达到血一脑平衡、起效快、维持时间短。
与其他芬太尼类似物明显不同。
瑞芬太尼的镇痛作用及其副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与催眠药、吸人性麻醉药和苯二氮革类药物合用有协同作用。
瑞芬太尼的阿片受体激动作用可被纳洛酮所拮抗。
另外,瑞芬太尼也可引起呼吸抑制、骨骼肌强直、恶心呕吐、低血压等,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剂量增加而作用加强。
由于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更适于静脉滴注,控制输注速度,可达到预定的血药浓度。
1.2 药理特点瑞芬太尼的药理特点有:镇痛作用相似或强于芬太尼;血一脑平衡时间仅1 min;5~10 min作用消失:独特的非特异性酯酶代谢;药剂量和速度可根据麻醉深度和手术需要快速而精确地调整;术后5~10 min患者恢复:肝肾损伤患者不需调整剂量。
2 临床应用
2.1 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Stephane等[3]做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以瑞芬太尼和苏芬太尼做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比较,结果表明,在插管时,最高收缩压在苏芬太尼组比瑞芬太尼组高,瑞芬太尼组使用异丙酚和异氟醚量均低于苏芬太尼组。
在苏醒时,两者收缩压和心率相似,因此得出结论,在进行动脉内膜切除术时,瑞芬太尼和苏芬太尼在术中和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方面是相似的。
然而,瑞芬太尼抑制插管反应更有效,在术中需要催眠性药物的量更少一些。
更为有趣的是瑞芬太尼组血压与心率增快与苏醒无关,这一点在血管手术中很重要,因为它可以降低心肌缺血。
通过这项研究及它本身的短效性,看来它比苏芬太尼更适于应用于血管手术。
在几种心外科手术中,瑞芬太尼可以有效抑制与转流前期相关的血糖升高和心动过速。
瑞芬太尼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术中镇痛,同时又能快速苏醒和拔管,这使得它在新生儿心外科手术中越来越受欢迎[4]。
2.2 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瑞芬太尼非常适用于神经外科手术麻醉,它能诱导迅速,维持镇痛镇静充分,停药后清醒迅速而无躁动,无残余药物作用,并且能够提供轻到中度的控制性降压。
Merten等证实静脉麻醉时丙泊酚、瑞芬太尼有协同作用,两者合用可降低各自药物的用量,所有患者术中麻醉平稳,无术后并发症,血流动力学稳定。
目前瑞芬太尼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定向,癫痫等手术麻醉。
2.3 小儿手术的麻醉瑞芬太尼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小儿与成人相似。
在小儿麻醉中可不用肌松药进行气管内插管。
如应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提供良好的气管插管条件,并完全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
Grundmann等在4~12岁儿童中以丙泊酚2~2.5 mg/kg,复合瑞芬太尼1 μg/kg行全麻诱导;持续静脉输注泊酚3 mg/(kg•h),瑞芬太尼0.5 μg/(kg•min)。
与吸入地氟醚比较,术后躁动少,镇痛满意。
Litman等在1~12岁接受镇痛治疗的患儿中,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应用咪达呻仑的清醒镇静效果与安全性。
瑞芬太尼负荷剂量 1 μg/(kg•min),维持剂量0.1 g/(kg•min)。
结果表明,在达到镇痛治疗剂量前,呼吸抑制发生率高,提出瑞芬太尼在小儿疼痛治疗中作为清醒镇静不合适。
小儿应用瑞芬太尼,也可以参考成人的临床资料,但需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强调个体化用药。
2.4 术后镇痛RF的潜在缺点与其作用时间长短有关。
从麻醉中恢复后由于RF体内代谢迅速,无积蓄,患者会很快感到疼痛,术后患者需尽早实施镇痛。
如果为中一重度疼痛,则继续输注低速度的瑞芬太尼可有效缓解疼痛。
Bowdle 等人采用该方法用于各种整形、腹部和胸科手术[5]。
Witkowski等[6]发现,RF(0.2~0.8)g/(kg•min)虽可以使50%~100%的患者疼痛得到有效控制,但有42%~80%的患者可出现呼吸抑制或过度镇静,由于RF有效镇痛与呼吸抑制剂量之间缓充区域较小,应进一步研究,从2种浓度中探索出最适宜的药物剂量。
2.5 分娩镇痛当前分娩镇痛通常采用硬膜外阻滞法,但对于硬膜外镇痛禁忌证的产妇,则可考虑经静脉应用RF镇痛。
RF分娩镇痛最佳方法是在给予负荷量后持续小剂量微量泵输注,而且产妇能够根据痛感程度自控给药[7]。
RF 行分娩镇痛期间仍有必要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尤其是呼吸频率和PETCO,预防可能发生的呼吸抑制、呼吸暂停和肌肉僵硬等并发症。
2.6 在短小手术的应用如扁桃体切除术,膀胱镜检等手术时,以异丙酚为主还是以瑞芬太尼为主的全凭静脉麻醉中,2种方式在平均、苏醒时间苏醒程度上是相似的,而以瑞芬太尼为主的方式个体变异性更少,能够提供一个更可预测的苏醒时间。
快速苏醒,与预期苏醒时间相吻合是麻醉的两个重要目标,瑞芬太尼可以帮助完成这些目标。
由于它不能提供足够的催眠,所以必须与镇静药合用,常用异丙酚。
最近研究表明更少的异丙酚和更多的瑞芬太尼能够加速苏醒。
苏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手术的术中和术后镇痛效果上相似,在术中两者均无明显的呼吸抑制,患者满意度两者也无区别,瑞芬太尼组患者呼吸抑制,术后恶心呕吐均较舒芬太尼组少。
瑞芬太尼在临床麻醉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瑞芬太尼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强烈手术刺激如心脏手术等引起应激反应,可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的麻醉。
瑞芬太尼亦可用于产科麻醉与镇痛,但其安全性仍需更多临床研究证实。
瑞芬太尼还可以用于婴幼儿手术麻醉,可避免长时间的呼吸抑制。
瑞芬
太尼在某些特殊手术如脊柱手术的麻醉中也显示了其优点。
参考文献
[1]Glass PSA. Shafe SL. Reves JG. Inlravermus drugdelivery system.In:Mill erRD,ee1.Anesthesia.5th ee1.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2001.377411.
[2]余淑珍,刘保江.瑞芬太尼的药理学、临床研究和应用进展.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4,25(6):356358.
[3]Stephane M ouran,Gaenrud W inter,et al.The continuous recording of bloodpressur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otid surgery under remifentanil versus sufentanil Analgesia Anesth Analg,2001,93(14):29.
[4]Davis PJ Galinkin J,M cGowan FX,et al.A randomized multicenterstudy of remifentanil compared with halothane in neonates and infants undergoing pylomyotomy I Emergence and recovery profiles.Anesth Analg,2001,93:13806.
[5]Sopher MJ,Sears DH. Waits LF. Neuromuscular monitoring comparingthe flexor hallucis brevis and adductor pollicis muscles.Anesthesiology,2003,69:1291 988.
[6]Witkowski T,Azad S,Lessin J,et al. Post,analgesia with remifen•tanil:dosage and side efects.Anesth Analg,1995,80:554.
[7]Olmanen P,Akural EI,Ranfaskeski T,et al. Remifentanil in obstetricanalgesia:a dose finding study.Anesth Analg,2002,94:91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