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负荷的检测与分析方法

合集下载

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1)

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1)

第一节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一、教学内容分析:所谓运动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

在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

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

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二、教学目标:学会运动负荷的自我检测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内容,但由于内容较多,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知识学习的特点,建议教学中可在以教师重点讲解有知识点的基础上,把有关内容的深入学习与实践课的教学相结合,如在进行实践课耐久跑的教学前,可事先要求学生对有关适宜运动心率的计算、判断方法、运动心率和运动后心脏恢复率的测定方法、简单判断运动负荷方法等具体知识点进行预习,而在耐久跑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测出跑后即刻的脉率指标,并与“适宜运动脉率”的公式计算出的自己的适宜运动脉率相对比,进而评价和调整自己练习时运动负荷。

在持续的耐久跑练习结束后,再让学生测出自己运动结束后1分钟内的脉率,并计算自己的心脏恢复率水平。

最后对怎样判断引导负荷大小内容的教学,学生一般都能看懂,建议教师结合活动园地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外学习完成。

三、教学难点分析:简单判断运.负荷的知识,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学会科学地参加体育活动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太小,还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运动负荷过大,则容易引起运动性疲劳,影响健康。

那怎样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呢?我们可以通过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运动负荷。

(一)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测定脉搏是检测运动负荷常用的简便方法。

心脏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动力器官,我们全身流动的血液全靠心脏这个“马达”来推动。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它是心脏功能的一种表现。

随着心脏的跳动,在特定部位皮肤表面可以摸到的动脉搏动称为脉搏。

早正常情况下,脉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即脉率)和心率是一致的。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概述: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ECG exercise test)是发现早期冠心病的一种检侧方法,虽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有一定比例的假阳性与假阴性,但由于其方法简便实用、无创伤、安全,一直被公认为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心血管疾病检查手段。

(一)运动试验的生理和病理基础生理情况下,运动时为满足肌肉组织需氧量的增加,心率相应加快,心排血量相应增加,而必然伴随心肌耗氧盆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

当冠状动脉发生病变而狭窄到一定程度时,病人在静息状态下可以不发生心肌缺血,但当运动负荷增加伴随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相应增加,即引起心肌缺氧,心电图上可出现异常改变。

心肌耗氧量与心率快慢、心室大小、室壁张力、室内压力增加速度及心室射血时间有关。

在临床上,一般以心率或心率与收缩期血压的乘积来反映心肌耗氧量状况。

(二)运动负荷量的确定运动负荷最分为极量与亚极量两档。

极量是指心率达到自己的生理极限的负荷量。

这种极限运动量一般多采用统计所得的各年龄组的预计最大心率为指标。

最大心率粗略计算法为220-年龄数;亚极量是指心率达到85%~90 %最大心率的负荷量,在临床上大多采用亚极量运动试验。

例如55岁的受检者最大心率为220-55=165 次/分钟,亚极量运动试验要求其心率应为165 x85 % = 140 次/分钟。

(三)心电图运动试验方法==============================专业收集精品文档1、Mastcr 二级梯运动试验30年代由Master 创建。

按年龄、性别、体重不同,以适当速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次数的二级梯登梯运动。

分析运动前后的心电图变化以判断结果。

该方法虽简单、易行、经济、安全,但由于负荷量小,敏感性较差,因而假阴性率较高。

日前,这一方法已基本淘汰。

2、踏车运动试验(bicycle ergometer test)让病人在装有功率计的踏车上作踏车运动,以速度和阻力调节负荷大小,负荷量分级依次递增,直至病人的心率达到亚极量水平。

运动负荷的计量方法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运动负荷的计量方法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运动负荷的计量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运动负荷是指在进行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时对身体施加的压力或负担。

了解和测量运动负荷有助于评估运动对身体的影响、优化训练计划以及预防运动相关的伤害。

而选取合适的计量方法是确保准确度和可靠性的关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着运动负荷的计量方法展开详细的说明和解释。

首先,在“2. 运动负荷的计量方法概述”部分,我们将介绍运动负荷的定义,并探讨其对身体的影响,同时概述不同计量方法在应用领域上的差异。

接下来,在“3. 运动负荷计量方法解释”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三种常用的计量方法,包括主观评定法、客观生理指标法以及技术测量法。

在“4. 三种运动负荷计量方法比较与选择建议”部分,我们将详细比较这三种方法之间的优缺点,并提出选择合适计量方法的建议。

最后,在“5 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概述运动负荷的计量方法,并解释这些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了解不同计量方法之间的差异和优劣,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运动负荷计量方法,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获得对于运动负荷计量方法的全面理解,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决策。

2. 运动负荷的计量方法概述2.1 运动负荷的定义运动负荷是指参与体育锻炼或运动活动时所产生的身体代谢和机能适应性改变。

它可以包括多个因素,如运动强度、持续时间、频率以及运动方式等。

2.2 运动负荷对身体的影响适当的运动负荷对身体有益,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增加骨密度、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并有助于体重控制和心理健康。

然而,过高或不恰当的运动负荷可能导致疲劳、过度训练和损伤。

2.3 不同运动负荷计量方法的应用领域为了准确评估和监测个体在不同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负荷,存在多种计量方法可供选择。

这些方法在不同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运动训练、康复医学、职业健康管理等。

谈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测定与评估

谈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测定与评估

谈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测定与评估在体育课的教学中,经常遇到如何安排运动负荷的问题。

运动负荷过小,学生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小,生理适应性变化也小,机体机能得不到提高,就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运动负荷过大,则会引起学生的身体健康。

因此,恰当地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对提高教学质量,弱强学生体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如何安排一节课的运动负荷1、根据人体机能活动规律,一节课比较合理的运动负荷就是不规则的从低到高逐渐上升,一般在课的后半部分达到最高点,然后逐渐下降,课后五至十分钟恢复到课前水平。

2、一节课的运动负荷安排应以大多数学生的机体水平为准,个别学生区别对待,分别提出不同要求进行调整。

3、根据教学对象,教学任务,教材性质的不同组织教法也应不同,始终保持运动负荷适中,使一切练习均在有氧代谢的条件下进行。

二、如何正确测定一节课的运动负荷《体育理论》关于“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中指出,运动负荷的测定主要有观察法和生理测定法两种,但在实际测试过程中,明显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1、客观法仅从学生的外部表现判断运动负荷是否适宜,由于没有具体标准,所以不够准确,又较难正确掌握。

应结合《运动医学》中关于“疲劳程度的标志”比较准确又宜掌握。

2、生理测定法比较客观准确。

由于条件限制,通常只采用脉搏测定法。

但脉搏测定法也没有量化标准,只能从绘制的脉搏变化曲线图上分析,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应增加“中学生体育课运动量指数评定表”,有量化标准,比较确切。

详见下表:中学生体育课程运动量指数评定表(摘自《中学体育教学基本知识问答》)三、如何计算和评估一节课的运动负荷1、计算方法:采用《中学体育教学知识问答》中关于“计算运动量指数公式”。

运动量=使用“点算法”计算课中每分钟脉搏平均数。

即:X=[X=课中学生每分钟脉搏频率的平均数。

X+X2+Xn……=上课后一至几次每分钟脉搏数。

n=课中测量脉搏的次数(不包括课前安静状态脉搏的次数。

运动负荷常用的测定方法

运动负荷常用的测定方法

运动负荷常用的测定方法1. 最大摄氧量测定法最大摄氧量是指身体在运动中有效利用氧气的最大能力,它是评价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

最大摄氧量测定法是通过使用特定仪器测量参与者在跑步、步行或自行车上运动时呼吸道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来计算最大摄氧量的方法。

这项测试需要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通过多个阶段的运动来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以达到测量最大摄氧量的目的。

2. 心率变异性测定法心率变异性(HRV)是指心跳之间的间隔变化,它是一种评估心脏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指标。

运用HRV测定法,可以确保运动负荷在合适的范围内,从而达到最优化的训练效果。

一般情况下,通过监测器测定参与者的心跳,然后通过软件计算出心率变异性。

3. 乳酸阈值测定法乳酸阈值是维持心肺系统和肌肉系统稳定的最大运动强度,它是评估运动负荷的重要指标。

通过测量参与者运动时的血乳酸浓度,在阈值上或以下的运动状态下监测,可确定乳酸阈值。

4. 最大心率测定法最大心率测定法是通过运动测试减少心跳数目的方法,从而评估参与者的最大心率。

在测试过程中,参与者要逐渐增加运动强度,直到达到最大心率为止。

5. VO2max预测测定法VO2max预测测定法是根据个人的身高、体重和年龄等基本信息,使用特定的公式或设备来预测个体能量代谢最大值的方法。

这种方法相对便宜,适合普通人群的运动负荷评估,因为它不需要运动实验室设备或专业技能。

6. 功率阈值测定法功率阈值(FTP)是一个人在最大耐力条件下所能维持的功率负荷,它通常用于骑车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评估。

由于肌肉在面对持续高负荷时的特性,功率阈值测定法被用来判断个人的身体适应性。

7. 心率峰值测定法心率峰值是指参与者的最高心率,这个值可以区分参与者在不同训练阶段难度系数的运动强度。

心率峰值测定法利用心率监测仪器测定参与者的心率,同时运动负荷逐渐加大。

8. 运动负荷测定法运动负荷测定法是通过识别参与者在运动中的感受和体验来测定运动负荷的程度,从而设计最合适的训练计划。

测定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方法

测定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方法

测定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方法
(1)量和强度是构成生理负荷的两大因素.负荷量是指有效练习总的时间、总的次数、总的距离、总的重量等.负荷强度是指练习对机体刺激的程度,或者做练习时用力的大小或者做练习时机体的紧张程度.在一般情况下,强度对机体的刺激敏感性更强些,在安排与调节负荷时,既应注意负荷量,更要注意负荷强度.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生理负荷的总体,就一般来说应成反比关系,即负荷量很大时,负荷强度应减小;反之,负荷强度较大时,负荷量应减小,其中时间长短是一个重要因素.
(2)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是生理负荷的两个层面.学生做完身体练习之后,心率、血压等都会发生变化,测得这些变化的数据,称为负荷的内部数据,而学生做练习的次数、总时间、总距离等,则称为负荷的外帮数据.对于同一个学生来说,负荷的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是相对的.不同的条件,负荷外部数据相同,内部数据可能不同,反之也如此.在安排和分析负荷时,既要考虑外部数据,又要考虑负荷的内部数据
(3)休息的量和恢复的强度.①休息的量是指在负荷后机体体力恢复前休息时间的长短.例如,在体育课、上跑60米×3,跑完第一次休息2分钟,跑完第二次休息3分钟,跑完第三次休息4分钟等.休息的量不同,对机体的影响明显不一样.恢复
的强度是指在休息间歇时间内,机体恢复过程的水平.例如上述实例中学生跑三次60米,跑完第一次后休息2分钟,心率从140次/分降到110次/分;跑完第二次后休息3分钟,心率从145次/分降到115次/分;跑完第三次休息4分钟,心率从150次/分降到100次/分,可看出机体恢复水平是不同的..。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概述: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ECG exercise test)是发现早期冠心病的一种检侧方法,虽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有一定比例的假阳性与假阴性,但由于其方法简便实用、无创伤、安全,一直被公认为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心血管疾病检查手段。

(一)运动试验的生理和病理基础生理情况下,运动时为满足肌肉组织需氧量的增加,心率相应加快,心排血量相应增加,而必然伴随心肌耗氧盆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

当冠状动脉发生病变而狭窄到一定程度时,病人在静息状态下可以不发生心肌缺血,但当运动负荷增加伴随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相应增加,即引起心肌缺氧,心电图上可出现异常改变。

心肌耗氧量与心率快慢、心室大小、室壁张力、室内压力增加速度及心室射血时间有关。

在临床上,一般以心率或心率与收缩期血压的乘积来反映心肌耗氧量状况。

(二)运动负荷量的确定运动负荷最分为极量与亚极量两档。

极量是指心率达到自己的生理极限的负荷量。

这种极限运动量一般多采用统计所得的各年龄组的预计最大心率为指标。

最大心率粗略计算法为220-年龄数;亚极量是指心率达到85%~90 %最大心率的负荷量,在临床上大多采用亚极量运动试验。

例如55岁的受检者最大心率为220-55=165 次/分钟,亚极量运动试验要求其心率应为165 x85 % = 140 次/分钟。

(三)心电图运动试验方法1、Mastcr 二级梯运动试验30年代由Master 创建。

按年龄、性别、体重不同,以适当速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次数的二级梯登梯运动。

分析运动前后的心电图变化以判断结果。

该方法虽简单、易行、经济、安全,但由于负荷量小,敏感性较差,因而假阴性率较高。

日前,这一方法已基本淘汰。

2、踏车运动试验(bicycle ergometer test)让病人在装有功率计的踏车上作踏车运动,以速度和阻力调节负荷大小,负荷量分级依次递增,直至病人的心率达到亚极量水平。

运动前、运动中及运动后多次进行心电图记录,逐次分析作出判断。

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

计算课的运动负倚的方法很多,但最经常用的是通过课中脉搏数据的计算来评定运动负倚是否合理。

运用脉搏测定,是用来测量心跳次数的:(220-年龄)×60%~85%,例如:40岁的男子运动后适宜心率为(220-40)×60%~85%,即运动后每分钟心跳次数为108~134次比较合适。

如果超过上限,说明运动负荷偏大了。

运动量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做练习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

合理安排课的运动量,对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培养优良品德都要重要的意义。

因为运动量过小,就不能使有机体得到必要的锻炼,也不利于技能的提高,甚至会产生松懈情绪。

而运动量过大就会有碍机体的正常发育,甚至有损健康,使学生产生畏难、丧失信心,降低对体育的兴趣,有时还会导致伤害事故。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体质和课的任务以及教学的条件,合理确定和安排运动量。

一、体育课运动量安排的方法:1.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量开始要逐步上升,从整个课的结构来看,以基本部分的后半部出现运动强度的高峰为宜,然后逐渐下降,到下课时恢复到相对平静的状态。

2.运动量应以中等强度(一般认为心率约在130—170次/分)、提高有氧代谢能力为主。

因为这种强度正是人体处于需氧量和吸氧量相等的稳定状态。

最大血输出量和最大氧摄取量的限度,属于有氧代谢过程的适宜强度。

对发展身体效果最好。

二、调节运动量的方法:要掌握适当的运动量就要善于调节运动量。

决定运动量大小的因素主要是练习的数量、强度、密度、时间和质量等。

数量:练习的次数、重量、距离的综合。

强度:单位时间的生理负荷。

密度:练习之间间隔的长短和课中练习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时间:一次课的总时间。

质量:技术的正确规格和要求。

以上诸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练习的数量、强度、密度和时间与运动量成正比。

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些因素的增减来调节运动量。

如增减练习的重复次数、增减练习的时间改变练习的速度和幅度、改变练习间隔的时间、增减器材的重量和采取专门的休息等,来调节运动量。

2024年运动负荷与密度测定与分析报告

2024年运动负荷与密度测定与分析报告

报告主要目的是测定和分析2024年运动负荷与密度。

本报告将涵盖以下内容:运动负荷测定方法、数据收集和处理、分析结果和结论。

一、运动负荷测定方法运动负荷是指一段时间内进行的体力活动的总量。

为了测定运动负荷,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1.运动日记:每位被测者都被要求在每天结束后记录下他们进行的运动活动的种类和时长。

2.运动量表:通过分析每种运动活动的强度级别和时间,在每个活动上分配一个相应的MET值(代谢当量)。

3.计算总负荷:通过将每天各项活动的MET值相加,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位被测者的总运动负荷。

二、数据收集和处理为了收集数据,我们依靠被测者自愿提供准确和完整的信息。

每位被测者每天必须填写运动日记,并在一个月结束时提交。

我们从每个日记中提取数据,并进行必要的计算来获得每人每日的运动负荷。

在数据处理方面,我们排除了任何重复或错误的记录,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编码,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

三、分析结果我们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计算出每位被测者在2024年的平均每日运动负荷和运动密度。

以下是一些主要结果:1.平均负荷:在我们的样本中,平均每人每日的运动负荷为xMET小时。

这个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整个样本的日常运动习惯。

2.运动密度:我们还计算出每位被测者平均每周进行的运动天数。

根据我们的数据,平均每人每周进行x天的运动活动。

3.运动种类:我们对不同运动种类的负荷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a 活动和b活动是样本中最常见的运动类型,分别占总负荷的x%和y%。

四、结论通过对2024年运动负荷和密度的测定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样本中的平均每日运动负荷较低,这可能意味着被测者们的运动水平较低。

2.平均每周运动天数较低,可能需要促使被测者增加运动频率的干预措施。

3.a活动和b活动是被测者们最常进行的运动类型,这为定制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和公共运动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综上所述,通过对2024年运动负荷与密度的测定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被测者们的运动习惯,并为日后制定针对这些习惯的健康促进计划提供依据。

运动负荷实验名词解释

运动负荷实验名词解释

运动负荷实验名词解释1. 运动负荷实验的概念运动负荷实验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旨在测量和评估人体在不同运动强度下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通过对参与者进行特定的体力活动,可以获取运动负荷对身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

2. 运动负荷2.1 定义运动负荷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体受到的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综合效果。

它是通过量化运动活动中肌肉、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来评估。

2.2 衡量指标常用的衡量指标包括心率、血压、氧耗、乳酸浓度等。

心率是人体在运动中最常见且易于测量的生理指标之一,可以反映出身体对不同强度运动的适应程度。

血压可以反映心血管系统在运动中的工作情况。

氧耗则表示身体在进行有氧运动时所需摄入氧气量,是评估身体代谢能力和耐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乳酸浓度则反映了运动中乳酸产生和清除之间的平衡状态,可用于评估运动耐力和恢复能力。

2.3 运动负荷的分类根据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运动负荷可以分为低负荷、中等负荷和高负荷。

低负荷运动主要包括慢走、轻松游泳等,适合于初学者或者身体状况较差的人群。

中等负荷运动包括快走、跑步、骑自行车等,适合于一般人群进行日常锻炼。

高负荷运动则包括高强度训练、长时间跑步比赛等,适合于专业运动员或有一定训练基础的人群。

3. 运动负荷实验的意义3.1 健康评估和调整通过运动负荷实验可以评估个体在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下的身体反应,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根据实验结果制定合理有效的锻炼计划。

对于一些有慢性病或特殊健康状况的人群,运动负荷实验还可以帮助医生和健康专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3.2 运动训练和提高通过运动负荷实验,运动员可以了解自己在不同负荷下的身体反应,从而优化训练计划和提高训练效果。

实验结果可以指导运动员选择合适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恢复策略,以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3.3 科学研究和理论验证运动负荷实验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对不同人群进行运动负荷实验,可以获取大量数据来验证相关理论,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

带教案的运动负荷控制指导

带教案的运动负荷控制指导

带教案的运动负荷控制指导第一章:运动负荷控制概述1.1 运动负荷的概念解释运动负荷的含义,包括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等方面。

1.2 运动负荷的重要性强调控制运动负荷对于运动效果和运动员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1.3 运动负荷的控制原则介绍控制运动负荷的基本原则,如根据个人体能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逐渐增加运动负荷等。

第二章:运动负荷的评估与监测2.1 运动负荷评估的方法介绍评估运动负荷的方法,包括自我感觉评估、生理指标评估和运动量表评估等。

2.2 运动负荷监测的工具介绍常用的运动负荷监测工具,如心率监测器、运动手表和运动软件等。

2.3 运动负荷监测的技巧讲解如何正确使用监测工具,以及如何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运动负荷。

第三章: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3.1 调整运动负荷的方法介绍调整运动负荷的方法,如改变运动强度、调整运动时间和频率等。

3.2 运动负荷控制的策略讲解运动负荷控制的策略,包括逐步增加运动负荷、合理安排运动休息时间和避免过度训练等。

3.3 运动负荷控制的应用实例提供一些实际的运动负荷控制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运动负荷控制的方法。

第四章:运动负荷控制与运动效果4.1 运动负荷与运动效果的关系解释运动负荷与运动效果之间的关系,强调适当控制运动负荷的重要性。

4.2 运动负荷控制对运动效果的影响分析运动负荷控制对运动效果的影响,如提高运动效果、预防运动伤害等。

4.3 运动负荷控制的应用实例提供一些实际的运动负荷控制案例,展示如何通过调整运动负荷来优化运动效果。

第五章:运动负荷控制的安全注意事项5.1 运动负荷控制的安全原则介绍在进行运动负荷控制时应遵循的安全原则,如避免过度训练、注意运动休息等。

5.2 运动负荷控制中的风险管理讲解如何识别和管理运动负荷控制中的风险,包括避免运动伤害和保持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5.3 运动负荷控制的安全注意事项提供一些运动负荷控制的安全注意事项,如适当增加运动负荷、避免突然剧烈运动等。

运动负荷分析

运动负荷分析

运动负荷分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对初中生体育课运动负荷和练密度的测量和分析。

文章首先阐述了科学合理的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体育课中运动负荷和练密度的衡量方式。

接着,结合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当今社会初中生的身体及心理情况,提出了通过游戏竞赛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性及活动积极性,以达到运动检测的效果。

研究对象为XXX701班学生44人,以一次体育课50米跑教学任务为例进行运动负荷监测。

研究方法是分别测定课前安静时、课的开始部分、课的基本部分及结束部分脉率,并以每分钟脉搏平均值为基础,绘制脉搏测定曲线图,计算平均生理负担量和生理负荷量等级,确定生理负荷量指数。

结果显示,此次体育课的平均生理负荷量脉率为133次/min,生理负荷指数为1.6,属于中等。

文章提出要特别注意课前安静时脉率,尽量排除影响脉率的各种外部因素,以保证生理负荷指数的准确性。

综合分析表明,本次体育课的生理负荷量属于中等,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较小。

文章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以为今后的体育课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般来说,最佳的心、肺功能锻炼运动强度是在心脏每搏输出量的最大范围内,通常在140~150次/min之间。

如果脉率超过180次/min,或者运动时间达到20分钟以上,需要约12小时才能恢复。

因此,体育课中的最高脉率应该控制在不超过180次/min的范围内。

体育课的密度一般在25%~45%之间。

为了使体育课的生理负荷量符合人体生理和功能活动变化的规律,应该逐渐加大运动量,并在体育课结束前逐渐减少运动量。

按照一次体育课的结构来看,生理负荷量的高峰应该控制在基本部分的中期偏后。

准备部分的生理负荷量不应太大,以免过度消耗体力。

结束部分的生理负荷量应该明显下降。

在安排课的生理负荷时,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有节奏地逐步加大生理负荷。

这样,可以根据人体对生理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使生理负荷量逐渐增加,然后逐渐减少。

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

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
在训练程度的机能评价时,在运动负荷加
载的初期机体的变化以频率性指标为主,如运动 刚开始时的心输出量的增加以心率的增加为主; 在运动负荷的中、后期,机体动员机能潜力以振 幅性指标的变化为主,如中距离跑血乳酸的积累 表示机能潜力。
运动过程中同样心输出量为8升时,优秀运 动员是心率80次/分 X 每搏量100ml/次;而无训 练者是心率100次/分 X 每搏量80ml/次,反映两 者的心肺机能不同。
同一运动强度的刺激不同个体负荷反应不同, 如不同训练者进行相同坡度及速度的跑台运动,运 动时吸氧量、心率、血乳酸差异甚大。这与受试者 训练程度、机能状态、遗传特征和个体差异等有关 。故应用运动生理负荷指标进行技能评定和检测调 控时应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
在运动训练或体育锻炼过程中准确掌握 运动者身体对运动负荷的生理学反应,及时 调整运动负荷量是科学化运动的关键环节之 一,也是运动生理负荷监控的目的。训练的 运动量不足达不到训练效果,运动量过大又 容易造成造成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所以对 运动员或健身锻炼者的运动生理负荷进行科 学实时监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Y = ∫a b [ f(t) ] dt a、b 表示运动生理负荷的起止时刻。
三、运动生理负荷的影响因素
运动生理负荷量主要取决于运动强度、运动时 间及负荷反应三方面,运动时间与运动强度、负荷 反应呈反比关系。即运动强度越大负荷反应越大, 持续运动的时间越短,负荷积分值也就越小。适宜 的运动强度刺激能因其较大的负荷反应,可持续运 动的时间也长,所产生的负荷积分值最大,三者关 系如三维坐标图。
II.负荷时间(Tw):
运动生理负荷时间指整个运动过程中,持续 负载运动生理负荷的时间。由于赛前状态和 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影响,实际运动生理负荷 时间长于运动时间,为便于计算可将运动生 理负荷时间特指为运动阶段的负荷时间。运 动生理负荷时间的表达方式与运动时间统一 ,可分为进入工作状态时间,稳定状态时间 等,其中稳定状态下的负荷时间是评定机能 状态潜力的重要指标。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实战操作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实战操作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教案实战操作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追求的目标。

而运动则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想要减肥塑身,还是想要改善身体机能,都必须从加强运动开始。

但是,过度运动也会给身体带来负担。

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就显得非常必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运动负荷的概念、自我监测的目的和方法,并通过教案实战操作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自我监测技能。

一、运动负荷的概念运动负荷是指人体在进行运动活动时,由于肌肉大量活动而产生的负担和压力。

健康的运动负荷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消耗身体中多余的能量,提高身体适应能力和免疫力。

但是,过度运动会使运动负荷增加,超过身体的承受能力,对身体造成损害。

二、自我监测的目的按照适宜的运动强度和负荷,对自己的运动进行定量化的记录和评估,是自我监测的主要目的。

运动负荷自我监测的目的是为了:1. 避免运动过度造成的伤害和损伤;2. 调整运动负荷,让个人的运动计划更加合理有效;3. 评估个人的运动能力及效果,根据实际情况更改运动计划;4. 激励个人继续坚持运动。

三、自我监测的方法自我监测的方法有很多种,通常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计步器或运动手环来监测。

还有以下的方法可以使用:1. 身体感观:通过感官来评估运动的强度和运动负荷。

比如:通过心跳频率、呼吸频率、汗水的沁湿程度等来自我评估出运动所带来的压力和负荷。

2. 记录运动时间和强度: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可能会因人而异,需要在运动前和运动后计算出运动的时间和运动强度的百分比。

可以使用计步器、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装置进行记录。

3. 问卷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个人的身体状况、运动习惯和身体感觉,进而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四、教案实战操作除了理解自我监测的概念、目的和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战教案充分练习和掌握自我监测的技能。

在实战操作教案中,需要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类型等因素进行监测和记录。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 初次运动时,先记录当前体征(如体重、身高、BMI等),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试谈体育课生理负荷量的测量与评定

试谈体育课生理负荷量的测量与评定

试谈体育课生理负荷量的测量与评定佛山市第十三小学李英涛通过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测量,可能了解运动量的大小,观察机体对体育课的反映和评定学生身体功能水平,为改进体育课教学提供依据。

同时也是评价一堂体育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

一、测量生理负荷量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是将被测者安静时、准备活动结束时、基本部分结束时、整理活动结束时和课后5的脉率绘成曲线图,根据曲线图的变化,分析体育课的负荷量是否合理。

例如,某次体育课中各部分的时间和脉率测定情况如下:安静时脉率(课前)为80次;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占时9,测得一次脉率100次;基本部分占27,共测6次脉率,分别为128、130、142、158、178、140次;结束部分占4,测得的脉率为100次;按照上述顺序绘出的脉率曲线图(图1)是一条不规则的曲线图。

从图中难以分析该次体育课的生理负荷量是否恰当,因为既不能以某一次脉率,如100次,断定本次课的生理负荷量不大;也不能以某一次脉率,如178次;而断定本次课的生理负荷量过大。

这时,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通过计算出本课次平均脉搏:128次来进行确定本课次的生理负荷量是否恰当。

但是,为了更科学地得到结论,下面让我们对测定的数据再做进一步的加工、整理与分析。

表1.某次体育课中脉率变化曲线图首先,将图中各点(即脉率数)与横座标之间作一垂线,这样就把这次体育课分割为8个小区,然后用下列公7090110130150170190051015202530354045式计算各小区的生理负荷量:∑其中∑表示各个小区的生理负荷总量,N 表示各个小区中的最低脉率,t 表示各小区所占的时间(分),d 表示各小区中最高脉率与最低脉率之差。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结果为:∑X 1=80×5+20/2×5=450∑X 2=100×5+28/2×5=570∑X 3=128×5+2/2×5=645依次分别计算为∑X 4=680、∑X 5=750、∑X 6=840、∑X 7=795、∑X 8=600。

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

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

检测运动负荷的简便方法
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正确的运动负荷对于达到健身效果至关重要。

如何检测运动负荷呢?下面介绍几种简便方法。

一、心率检测法
心率检测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

在运动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手动检测或佩戴心率监测器来测量自己的心率。

一般来说,运动强度越大,心率也会随之增加。

基于这个原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心率来判断运动负荷是否过大或过小。

二、RPE法
RPE法全称为“自我感知运动强度评价法”,是一种通过主观感受来评估运动负荷的方法。

在运动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评估运动的强度,并将其转化为0-10的数字。

一般来说,数字越高,运动强度越大。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调整运动强度,确保达到适当的运动负荷。

三、VO2max法
VO2max法是一种通过测量最大摄氧量来评估运动负荷的方法。

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最大运动强度下摄取氧气的最大值。

通过测量最大摄氧量,我们可以得出自己的运动能力,并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调整运动强度,达到适当的运动负荷。

四、血乳酸测量法
血乳酸测量法是一种通过测量血液中乳酸浓度来评估运动负荷的方法。

在运动强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人体会产生大量乳酸,导致血液中乳酸浓度升高。

通过测量血液中的乳酸浓度,我们可以判断自己的运动负荷是否过大。

以上是几种简便的检测运动负荷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运动负荷的检测。

在进行运动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调整运动强度,避免受伤或过度疲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负荷检测与分析方法
一、了解几个名词
(一)、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

由强度、密度、时间、数量及运动项目的特点等因素构成。

在锻炼时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过大都不行。

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身心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十分不利。

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二)、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

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

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

(三)、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一次体育课练习的总时间或每个练习的间歇时间,在保证一定的合理强度和密度的同时,练习时间持续的长短直接关系着运动负荷的大小。

如果一节课,学生长时间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负荷就偏大。

运动时间可以根据不同的人制定不同的项目。

(四)、练习密度
练习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

练习密度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运动负荷,一般与运动负荷成正比。

二、运动负荷检测与分析从两个方面入手:(每学期对所有体育教师体育课进行1次以上运动负荷检测与分析:填好两张表作好两个分
析)
1、体育课运动负荷(心率)测定记表(表一)
2、体育课密度测量表(表二)
附:(表一)(男女各抽测3名学生、每生一张)
体育课运动负荷(心率)测定记表
学校:上课教师:测量者:记录者:班级:受试者:性别:测量时间:


结束部分
运动负荷曲线图
分析运动负荷检测分析应包含教师教学的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
2、策略
3、改进措施等
附(表二):每学期填写一张:例:
体育课密度测量表
学校:上课教师:班级:测量者:记录者:测量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测量方法除了脉搏测量外,还有询问法和观察法。

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

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

采用观察法可以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

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脸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

所以,安排运动负荷时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感受。

在体育课上,可以通过调整练习的次数和组数、练习的强度和时间、器械的坡度和阻力,也可以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

适宜的运动脉率=(最高脉率—安静时脉率)65%+安静是的脉率
(二)脉率的测定方法
1、准备一块马表;
2、找到能摸到脉搏的部位;
3、运动停下来时即刻测定6秒种的脉搏跳动次数;
4、测量时准确地数6秒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再乘于10,就是此时的脉率。

(三)注意的问题
由于刚刚停止运动后的1分钟内,心率下降特别快,因此,运动停止后,要准确测定即刻脉搏,需要事先进行必要的练习,比较熟练地掌握测定脉搏的方法,否则会延迟测定即刻脉率,造成测定结果不准。

体育课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略心理效应是有失偏颇的,
而不再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三、★体育教研组每学期对所有体育教师体育课进行1次以上运动负荷检测与分析(5分);运动负荷达到要求(5分)。

解读:通过对学生在课中身体练习所能完成的生理荷负量的检测数据(强度、密度、时间、数量等),分析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选择、教法和组织措施是否得当从而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运动负荷检测分析应包含教师教学的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
教师安排体育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组织措施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形象、生动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运动负荷。

如教学中分组太少而导致学生长时间的等待,从而使运动负荷过小;如练习的间歇时间大少,又使运动负荷过大。

2、个别差异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的个别差异。

在体育课上,往往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如快速跑完60米,有的学生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学生仅170次/分。

3、策略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根据学生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

(1)、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
教师在体育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
同强度、适宜密度的教材。

因为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类型的体育课,其运动负荷是不同的。

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可以运动负荷大和运动负荷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投与强度较大的跑、跳等内容的组合。

在课前的备课中周密的安排运动负荷,要重视并且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针对不同的教材要设计不同的运动负荷。

例如,跑的项目和投掷项目它们的运动负荷不同,那么教师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在练习密度上加以调整,不能100米跑两次,掷实心球也掷两次。

确定任务时,新授的知识、技能不宜太多太难。

(2)合理调节运动负荷
一般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

标准型指运动负荷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一定水平,持续一定时间后再逐渐下降。

双峰型指一节课学生承受两种运动负荷较高的练习。

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负荷较大,后半部分较小。

前低后高型则与前高后低型正好相反,运动负荷由小变大,如课的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定跳远。

任不管采取哪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

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一节课上,将此心率的保持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上,并以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结合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

感谢下载!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