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七上第三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社会第三单元要点
01
工业革命是一场以机器 代替手工劳动的革命,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和经济效益。
03
工业革命对全球经济和 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推动了现代化进
程的加速。
05
详细描述
02
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化 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 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和
问题。
04
03 地理与环境
世界地理概览
总结词
概述世界地理知识
04 文化与社会习俗
世界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定义
文化多样性是指世界上不同文化 之间在价值观、信仰、习俗、语
言等方面的差异和特色。
文化多样性意义
文化多样性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 间的交流与理解,增强文化间的相 互尊重和包容,推动世界和平与发 展。
文化多样性保护
各国政府应采取措施保护和促进文 化多样性,包括支持语言和文化的 传承、推广多元文化教育等。
社会习俗与礼仪
社会习俗
社会习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 的行为习惯和惯例,包括饮食、穿着、 婚丧嫁娶等方面的习俗。
礼仪
社会习俗与礼仪的作用
社会习俗与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促 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展 现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 志。
礼仪是指在特定场合中人们应该遵循 的行为规范和礼节,如见面礼、餐桌 礼仪等。
详细描述
介绍世界各大洲、国家、人口、文化等基本情况,以及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和 特点。
气候与环境
总结词
阐述气候与环境的关系
详细描述
介绍气候的形成、类型和特点,以及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全球变暖、极 端天气等。
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
总结词
探讨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的关联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所有事件简要概括
第一节:兴起的东方文明1. 旧石器时代的盛行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石器工具,主要生活在山洞和森林中,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社会形态呈现原始的游牧社会。
2. 我国古代文明的诞生我国古代文明的诞生主要是指黄河流域的一系列文化,最早的黄河流域文明是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后来逐渐演变为华夏文明,属于我国古代文明的起点。
3. 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主要是指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若干文化,包括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等,这些文明在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中华古代文明的成长1. 商、周两代的诞生商代和周代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时期,商代的主要特点是青铜器的大规模铸造和使用,周代则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其中西周的最大特点是封建制度的确立。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个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开始兴起,孔子、孟子、庄子等思想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古埃及文明的繁荣古埃及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其独特的封建经济和稳定的社会政治体系为其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埃及的金字塔、法老等元素也成为了世界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符号。
第三节:世界古代文明的交融1. 波斯帝国的兴起波斯帝国是古波斯文明的辉煌时期,该帝国曾短暂一度占领埃及,推翻了埃及的占埃克诺顿王朝,且曾对希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希腊古典文明的繁荣希腊古典文明是欧洲古代三大文明之一,其政治、哲学、艺术、科学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如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伟大思想家和柏拉图、亚历山大大帝等重要历史人物都在这个时期诞生。
3. 罗马帝国的辉煌罗马帝国是世界上最灿烂的古代文明之一,其政治和军事统一了整个地中海地区,使得古文明得以交融和发展,在文化、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四节: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1. 秦汉时期的政治革新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时期,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和创立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政策对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框架。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知识点素材人教版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公河平原)1.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地形:河流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水文:湄公河,水网密布,灌溉便利;土壤:深厚、肥沃;2.种植的农作物:水稻(水田农业)3.农业生产特点(重要):A.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主;B.生产劳动依靠人工完成,注重协作劳动;4.区域生活特点:1)干栏式建筑;2)以大米及米制品为食;3)精神生活: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春耕节”和“御耕礼”是当地人们的传统节日;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5.农业生产的优势:土壤深厚、肥沃,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劳动力丰富(人口稠密)。
农业生产的劣势:平原地块较小,易发生水旱灾害。
6.如何把劣势变为有利条件:修筑水渠,兴修水利,便利灌溉和排涝,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
7.湄公河平原的建筑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特点:干栏式建筑:以竹木为材料,屋顶坡度大,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
好处:A气候湿润,通风防潮;B竹木较多,就地取材;C降水充沛,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
❖用机器种庄稼(美国大平原)1.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北美洲的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全年气候温和;地形:土地辽阔,地势低平;水文: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泊,水源较充足;土壤:肥沃。
2.种植的农作物:小麦、大豆、玉米(旱作农业)3.农业生产特点(重要):A.以家庭农场为主,农场规模大,劳动力需求少;B.机械化程度高,产量高,农产品商品化;(主)C.交通运输便利,便于大批粮食外运。
4.区域生活特点:1)人们生活水平较高;2)住房宽敞,还有很大的粮仓和农用机械房;3)出行依靠汽车等交通工具,农庄位于公路附近;4)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5.农业生产的优势:土地面积很广,地势平坦。
农业生产的劣势:劳动力不足。
6.如何把劣势变为有利条件: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发展商品性农业。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复习要点班级姓名知识点一:秦帝国的兴亡1.秦统一的条件:①统一是历史趋势②商鞅变法使秦国中最富强的国家。
③连横策略的正确。
2.秦的统一: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时间:公元前230——前221年3.秦朝的建立:前221,秦王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定都咸阳。
4.秦朝统一意义: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
5.陈胜吴广起义: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直接原因:因雨误期,误期当斩6.陈胜吴广起义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知识点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内容:政治上:①规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②在中央设三司③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度。
经济文化:①统一文字;②统一货币;③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抵御匈进攻;南平岭南。
思想上:焚书坑儒知识点三: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1.西汉建立:前202年,定都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
2.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政治上:①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封国的权力。
②思想上:采纳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军事上:北击匈奴,消除匈奴对北部边疆的威胁。
④加强检察制度:在地方设立刺史。
作用: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知识点四: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1.张骞出使西域: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作用: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流和交往。
2.汉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
意义:今新疆地区正式开始隶属中央管辖。
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丝绸之路:①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七上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1)
七上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第三单元核心思想: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决定一个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1.1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公河平原)1、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东南亚、中南半岛上;2)地形:湄公河平原(冲击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3)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4)河流:水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2、生产特点:种植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产区);以精耕细作的人力劳动为主,团结协作(人口稠密)。
3、生活特点:人们主要吃米饭等、住高脚屋、水上交通便利、有传统的御耕节、水上木偶戏等1.2用机器种庄稼(美国中部大平原)1、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美国中部、中纬度、北温带;2)地形: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气候适宜;2、生产特点: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旱田作物;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产品商品率高(商品性农业)3、生活方式:住别墅,开汽车,吃汉堡等快餐等。
4、美国中部大平原可以实现农业高度机械化生产的原因:1)地处平原,地势低平;2)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3)以旱田为主,适合机械化生产;4)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5)科技水平先进。
第二课:与山为邻2.1垂直的生计(秘鲁安第斯山区)1、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区(秘鲁);2)地形:山区,地势崎岖;3)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明显(海拔越高,气候越寒冷),自然景观随之出现明显变化;2、生产特色:在海拔低处开辟梯田,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在海拔高处草原地带放牧羊驼(羊驼毛被誉为“纤维上帝”,是秘鲁外汇重要来源)和骆马(当地人主要的运输工具)。
3、生活特点:羊驼、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骆马是当地人主要的运输工具。
4、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区的生产与生活,其实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
七年级上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第一课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公河平原(类似的有: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1.湄公河平原位置:在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跨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
2.湄公河平原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全年高温,有旱雨两季)纬度位置:低纬度;温度带:热带。
3.湄公河平原适合种植水稻的原因:(自然条件)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4.水稻耕作方式:人工劳作。
5.6.稻作文化的影响:(了解)随处可见的米市,各种米制食品(米粥、粽子、米酒等),传统节日“御耕节”等,水上木偶戏。
用机械种庄稼——美国大平原1.美国大平原的位置:北美洲的美国中部地区;纬度带:中纬度;温度带:北温带;2.美国大平原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征:终年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严寒)3.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玉米、大豆、小麦。
4.适宜耕种的原因:地广人稀、地势低平、气候适宜、土壤肥沃。
5.小麦耕作方式:机械化生产。
6.发展商品性农业的条件:大面积种植,高度机械化,人口少,商品率高,发达的交通,仓储条件等。
7.美国农业的地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8.掌握美国的相对位置(周围的大洋、国家)、重要山脉(阿拉巴契亚山脉、落基山脉)、重要河流(密西西比河)的位置。
课本P61●第二课与山为邻垂直的生计——安第斯山脉的秘鲁1.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西部,有“南美洲脊梁”之称,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2.由于海拔高低(地势)的差别,导致安第斯山脉的自然景观呈垂直变化。
3.(了解)海拔每上升1000米,温度下降6℃。
4.根据安第斯山脉环境的特点,产生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在海拔较低的地方,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
(种植业)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形成干旱草原地带,放牧骆马和羊驼作为衣食来源。
(畜牧业)5.(了解)羊驼毛有“纤维上帝”的美誉。
山地之国——阿尔卑斯山脉的瑞士1.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欧洲,是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在东半球和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2.湄公河平原发展稻作生产的条件自然条件:地处低纬度,阳光充足;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河流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网密布,灌溉方便;社会条件: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等。
湄公河平原稻作生产、生活和文化习俗的特色生产特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生活特点:“高脚屋”、群居(住),以大米为主食(食);文化习俗:柬埔寨的御耕节、越南的水上木偶戏。
第一课家住平原用机械种庄稼4.大平原地理位置大平原在美国中部,位于西半球、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适合种植小麦和玉米等旱作物。
5.大平原的机械化生产条件自然条件:土地辽阔、地势低平,土地肥沃,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区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温带大陆性气候;社会条件:工业发达,科技先进,劳动力资源不足。
6.美国中部大平原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习俗的特点生产:以家庭农场为主,高度一体化(即生产高度机械化、产品高度商品化、销售高度市场化),或高度现代化。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生活:居住分散,农村设施先进、公路交通发达。
文化习俗:人际关系较为疏远湄公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的比较比较点稻作文化的印记用机器种庄稼地理位置湄公河平原:东南亚美国中部大平原:北美气候特点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终年高温,一年分雨旱两季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全年少雨河流、湖泊(水资源)湄公河(水网密布)密西西比河、包括苏必利尔湖在内的五大湖区(水源比较充足)耕地类型水田旱地主要农作物水稻等小麦、大豆、玉米等旱作农业生产方式人工劳作,精耕细作机械化耕作人口密度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口稀少(劳动人手不多)农业生产特点传统的手工劳动,精耕细作,商品率较低以家庭农场为主,生产销售高度一体化,机械化程度高。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历史与社会七上第三单元知识点(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历史与社会七上知识点(第3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平原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多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
土壤肥沃,农业生产多以种植业为主。
是人口集中分布区。
平原景观各不相同:有的一马平川,有的水网密布,有的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山区泛指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
山区地表崎岖不平,土壤不够肥沃,交通相对困难,人们生存的自然条件较为艰苦。
有的山区风景优美,可发展旅游业;有的山区矿产资源丰富,可发展采矿业;有的山区牧草丰美,可发展畜牧业;有的山区可发展林业。
1、认识区域的方法:认识区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①经纬度位置;②相对位置。
区域位置决定着区域基本特征。
(2)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①地形;②气候;③河流(水文);④自然资源等。
(3)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包括区域的人口、民族、城市和乡村、风俗习惯等方面。
(4)感受区域的发展,一般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
2、南非的位置:东半球、南半球,大部分位于南温带、低纬度;非洲南部,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
南端的好望角邻近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汇点。
3、南非的自然条件:地表起伏较小,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以高原为主(分布在中部),平原分布在东北部;气候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西北属热带沙漠气候,西南属地中海气候;主要河流是林波波河和奥兰治河;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4、南非的人文特色:南非是一个多种族聚居的国家,拥有11种官方语言,祖鲁族是南非最大的部族。
开普敦是欧洲殖民者在南非最早的定居点,有非洲“小欧洲”之称。
南非历史上曾实行种族主义制度。
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有三个首都的国家。
5、南非的发展:南非属发展中国家,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利用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采矿业和制造业;利用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旅游业。
其中,克鲁格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
6、探究区域生产特色和生活特色及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得到的启示:(1)要科学利用自然条件,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发展特色经济。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知识点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一、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都:咸阳。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二、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经济、文化方面,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度量衡和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3、思想上,焚书坑儒(李斯)。
4、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1)、北伐匈奴,修筑长城。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兴修灵渠,开发南疆。
以上是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一、秦朝灭亡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1、繁重的徭役(后果: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刑法残酷3、秦二世(即胡亥),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残暴。
二、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史记》:“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义:(1)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
(3)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推翻秦朝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战斗,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
与此同时,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之始祖)。
刘邦的历史贡献:(1)从政治上,他开创了真正的统一时代;(2)从民族关系上,刘邦是汉族族名的开创者;(3)从文化上讲,刘邦是汉文化的保护者;(4)从对后人的影响上讲,结束了“血统贵贱论”.第12课大统一的汉朝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1、湄公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处热带,这里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肥沃,水稻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
2、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发展稻作农业,这一方面可以满足稻作农业精耕细作对劳动力的要求,另一方面高产的水稻也能够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
3湄公河平原上的高脚屋,以木、竹为主要建材,用水桩支撑,悬空架设,这样设计有利于通风防潮,存放物品。
4、湄公河平原人们的饮食以大米为主。
“御耕节”是柬埔寨的传统节日,水上木偶戏是越南民间的表演艺术。
5、美国地处北美洲,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区之一,这里土地辽阔,地势低平,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是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的主产区。
6、美国的工业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因此美国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
第二课、与山为邻8、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9、生活在安第斯山区的秘鲁印第安人利用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上山下不同的生产生活景点,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在山区的高海拔处,气候寒冷,人们以放牧驯养羊驼和骆马为生。
10、说一说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答:穿的是以羊驼毛皮制作的衣服和皮革;吃的是玉米马铃薯、小麦;住的是低矮房屋;利用骆马作为当地居民的运输工具11、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阿尔卑斯山区的瑞士是个山地之国,瑞士人有“大山之子”之称。
12、阿尔卑斯山脉的高山峡谷、险峰深涧是由于河流和冰川的作用形成的。
13、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国家法国、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14、阿尔卑斯山区是欧洲多条河流的发源地,主要有莱茵河竺瑙河和波河15、瑞士地形主要特点是什么?答:瑞士地形以山为主,湖泊众多、河谷平原面积狭小、地势起伏变化大。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见学生用书P64]一、单元结构图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自然因素人文因素 影响水稻生产的因素 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公河平原彳 ”[水稻生产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J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机械化生产的条件 用机械种庄稼-美国大平原彳—机械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气候的垂直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垂直的生计一一安第斯山脉与山为邻J山地之国瑞士 ¥丰富的旅游资源Ii 阿尔卑斯山与瑞士人们的关系£馳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发展渔业的条件3 耕海牧鱼--日本<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鱼文化”-、日本渔业的发展及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因水而生水上都市威尼斯彳因水而兴因水而美 I 因水而忧草原人家“非洲热带草原的干季和湿季逐水草而居 ——非洲马赛人s 热带草原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马赛人的生活习俗£*地形、气候与牧羊带的关系现代化的牧场一一澳大利亚\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绵羊最多,出口羊毛最多[牧业生产特点:机械化、商品化石油宝库一一波斯湾地区地理位置:亚洲西部,地理位置重要 「 [地形 -自然环境彳气候 |~ [河流分布: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干旱的宝地<石油资源 < 伊朗等输往地区:西欧、美国、东亚和澳大利亚等 I输出路线石油带来的变化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特点:开发节水作物、种植水果、花卉 沙漠绿洲以色列\ I亠节水农业$附加值高的作物、反季节生产 〔 [节水措施:开源与节流如何认识区域 ----- 以南非为例「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1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人口、民族、城市和乡村、风俗习〔感受区域的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等、单元知识翻转性记忆表二1.2.以色列的节水及对我们的启示节水农业:以色列2/3的国土是沙漠,在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节水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一一喷灌和滴灌,使灌溉土地面积大量增长且提高了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率;二是开发水资源,把生产和生活污水净化后用于农业灌溉,实施“开源”与“节流”措施;三是努力开发节水作物。
七上历史第三单元知识梳理框架
第一部分:夏商周时期的特点和变化1.1 夏朝的建立和特点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封建王朝,由大禹的后裔所建立。
夏朝王室实行世袭制度,实行分封制,未设相,政权高度集中,有明确的中央集权制度。
夏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发展,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生产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1.2 商朝的兴起和经济变化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所记载的世袭王朝,商朝的政治制度基本延续了夏朝,是重农抑商的统治思想。
商朝时期,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手工业、商业也有所发展。
社会阶级分化进一步加剧,社会生产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3 周朝的建立和变革周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最长的一个封建王朝,周室王朝通过婚姻联姻和联合诸侯的方式统一了战国的各个国家,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
周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出现了世风日下的现象,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第二部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2.1 夏朝的政治制度夏朝时期,政权高度集中,实行了世袭制,封建制度初步确立。
夏朝时期,社会阶级分化日益加剧,奴隶制逐渐形成,封建的土地制度初步形成。
2.2 商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阶级商朝时期继承了夏朝的政治制度,并对其进一步完善。
商朝时期,社会阶级分化更加明显,奴隶制逐渐确立,贵族地主阶级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2.3 周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周朝是我国封建制度的一个巅峰时期,周朝时期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通过分封的方式使得国家的统一得以维持。
周朝时期,社会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奴隶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
第三部分:夏商周时期的文化和教育3.1 夏朝的文化教育夏朝时期,文化和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夏朝最大的贡献是建立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日历.3.2 商朝的文化教育商朝时期,文化和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商朝时期的象形文字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最早的甲骨文。
3.3 周朝的文化教育周朝时期,文化和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周朝时期的文化首次有所形成,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形成。
历史与社会七上第三单元知识点
历史与社会七上知识点(第3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平原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多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
土壤肥沃,农业生产多以种植业为主。
是人口集中分布区。
平原景观各不相同:有的一马平川,有的水网密布,有的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第二课与山为邻山区泛指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
山区地表崎岖不平,土壤不够肥沃,交通相对困难,人们生存的自然条件较为艰苦。
有的山区风景优美,可发展旅游业;有的山区矿产资源丰富,可发展采矿业;有的山区牧草丰美,可发展畜牧业;有的山区可发展林业。
第三课傍水而居第四课草原人家第五课干旱的宝地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1、认识区域的方法:认识区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①经纬度位置;②相对位置。
区域位置决定着区域基本特征。
(2)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①地形;②气候;③河流(水文);④自然资源等。
(3)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包括区域的人口、民族、城市和乡村、风俗习惯等方面。
(4)感受区域的发展,一般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
2、南非的位置:东半球、南半球,大部分位于南温带、低纬度;非洲南部,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
南端的好望角邻近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汇点。
3、南非的自然条件:地表起伏较小,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以高原为主(分布在中部),平原分布在东北部;气候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西北属热带沙漠气候,西南属地中海气候;主要河流是林波波河和奥兰治河;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4、南非的人文特色:南非是一个多种族聚居的国家,拥有11种官方语言,祖鲁族是南非最大的部族。
开普敦是欧洲殖民者在南非最早的定居点,有非洲“小欧洲”之称。
南非历史上曾实行种族主义制度。
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有三个首都的国家。
5、南非的发展:南非属发展中国家,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利用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采矿业和制造业;利用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旅游业。
其中,克鲁格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一、家住平原P70-731、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1)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环境:①地形:河流冲积平原②土壤:土壤深厚、肥沃;③气候:位于热带,高温多雨,热量光照充足,雨量充沛④水文:湄南河平原水网密布,灌溉方便(2)水稻生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稻作文化留下了哪些印记?)①水稻生产影响人口分布②水稻生产影响民居特色③水稻生产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3)湄公河平原的生产方式:精耕细作(4)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①生产水平普遍较低,水稻生产主要靠人力完成;②村庄内传统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竹为主,用木桩支撑,为避免潮湿,避免虫蛇,悬空架设(高脚屋); ③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以共度难关.(春耕礼:祭祀谷神、稻母,祈求风调雨顺,牛是主要的劳动帮手,因此对牛特别有感情。
)2、用机器种庄稼:(1)美国大平原的自然环境:①位置:北美洲中部,阿巴拉契亚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②地形和土壤:平原广阔,地广人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③气候:处于中纬度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④水文:美国境内有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灌溉较方便⑤适合发展农业:热量、降水不如湄南河平原,耕地类型为旱地,适合种植玉米、大豆和小麦为主(2)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①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的生产方式(特点):机械化生产(用机器种庄稼),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原因:当地主要是旱地,气候是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天比较热,全年降水较少。
所以不能种植水稻,只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
)②美国中部平原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原因: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旱地为主;地广人稀,劳动力欠缺,而科技水平发达。
③机械化生产的益处:生产效率高、人均产量高④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是商品性农业:绝大部分农产品是作为商品输出用的。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人教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地区域生活复习提纲
七上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班级姓名第一课第一节稻作文化的印记1.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或:湄公河平原具备水稻生产的优越条件)(1)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跨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国家,地处热带。
(2)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3)水文:水网密布。
(4)地形、土壤:有许多由河流冲击而成的平原;土壤深厚、肥沃。
2.湄公河平原的农业特色:以人工劳动为主的精耕细作,水稻是主要的农作物。
3.稻作文化的印记(1)水稻生产与劳动力的关系:①水稻生产需要经过很多环节,而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
在生产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些劳动主要依靠人工完成。
②插秧和收割的季节,是人们最为忙碌的时候,片片稻田中都有劳作的身影。
③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这与稻作农业对人力的巨大需求有一定关系。
当然,高产的水稻也能够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
(2)水稻生产对民居的影响:①景观:纵横的渠道和众多的河流构成的水网,环绕着大片稻田和村庄,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景观。
②民居:湄公河平原上的高脚屋,以木、竹为主要建材,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
上层住人,底层圈养牲畜和放置农具。
(3)水稻生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米市:街边有很多卖稻米的店铺或市场,出售各种稻米。
②饮食:人们的饮食以大米为主。
在越南,除了米饭外,还有各种米制食品,如米粥、米酒、米粉和粽子等。
(4)水稻生产对精神生活的影响:①这里很多文化活动都与水稻生产息息相关。
A.御耕节:在柬埔寨的传统节日“御耕节”里,人们祭祀天神,祈求风调雨顺,以期获得好收成。
B.水上木偶戏:越南民间的表演艺术,很多动作来源于水稻生产环节,如插秧、打谷等。
②团结互助,关爱弱者:水利工程的修建、维护等很多农活都需要村民协作完成。
因此,人们都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4.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在湄公河平原这块世界稻米的主产区,水稻生产决定了人们生活的内容和节奏,水稻的生产史也书写了这个地区的文明史。
历史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历史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知识点梳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秦朝和汉朝,包括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的统治措施、汉朝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以及汉武帝的改革等内容。
二、主要知识点1. 秦朝的统一:讲述了秦朝如何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2. 秦始皇的统治措施:重点讲述了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以及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汉朝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介绍了汉朝的政治体制,包括三公九卿、郡县制等,以及汉朝的经济制度,如均输法、平准法等。
4. 汉武帝的改革:讲述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如实行察举制、推行儒学教育等,以及这些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重点历史事件及人物1. 秦始皇的生平和统治:了解秦始皇的出生背景、统一六国的经过以及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
2. 汉武帝的改革:了解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实行察举制、推行儒学教育等。
四、难点解析本单元的难点主要在于理解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价这些影响。
同时,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也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进行。
五、易错点辨析1. 秦朝的焚书坑儒:需要明确焚书坑儒的目的和影响,理解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必要性。
2. 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样需要理解其历史背景和影响,认识到这一政策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六、考点分析本单元的考点主要包括: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统治措施、汉朝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汉武帝的改革等。
这些知识点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并能够运用。
七、学习方法和策略对于本单元的学习,建议采用以下方法和策略:1. 深入阅读教材:通过阅读教材,全面了解本单元的知识点,形成对秦汉历史的整体认识。
2. 重点突破:针对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理解其背后的历史逻辑和意义。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重点表格
知识点一:古代人类与工具的关系1. 旧石器时代的工具:石器、骨器等2. 新石器时代的工具:陶制品、石器、玉器等3. 金属时代的工具:青铜器、铁器等知识点二:古代社会的发展1. 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过着游牧的生活。
2. 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陶器和农耕工具,逐渐过渡到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3. 金属时代:人类开始使用铜器、青铜器和铁器,社会出现国家和城市,生产技术得到飞速发展。
知识点三: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1. 相传黄帝在战胜蚩尤后,创立了中华文明。
2. 盐池女娲补天,创造了人类。
3. 燧人氏的发明:制火、制器物等。
知识点四:古代我国的发展成就1. 农业:我国古代发展了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2. 工艺:我国古代雕刻、织布、铸造等工艺技术颇为发达。
3. 商业:我国古代商业活跃,有“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
知识点五:古代我国的思想1. 易经:有关阴阳、五行等思想的典籍。
2. 《诗经》: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生活和思想。
3. 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
知识点六:古代我国的政治组织1. 郡县制度:我国古代政治区划制度。
2. 封建制度:宗法制社会、官僚制度。
3. 帝国制度:我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点七:古代我国的社会制度1. 农奴制度:在古代我国,有部分人被迫成为土地所有者的奴隶。
2. 身份等级制度:古代我国有明显的社会等级划分,贵族、士、农民和奴隶等身份有明显差别。
3. 家族制度:古代我国以家族为单位,家族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个人。
知识点八: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1. 农业技术:古代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如灌溉、耕作工具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工艺技术:古代我国的陶瓷、织布、冶炼等工艺技术颇为发达,大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 医学技术:古代我国的医学技术也非常发达,有许多古代医学著作留存至今,显示了古代医学方面的卓越成就。
知识点九:古代我国的艺术1. 书法:古代我国的书法艺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具有独特的魅力。
七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三单元 )-推荐下载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通关,1系电过,力管根保线据护敷生高设产中技工资术艺料0不高试仅中卷可资配以料置解试技决卷术吊要是顶求指层,机配对组置电在不气进规设行范备继高进电中行保资空护料载高试与中卷带资问负料题荷试2下卷2,高总而中体且资配可料置保试时障卷,各调需类控要管试在路验最习;大题对限到设度位备内。进来在行确管调保路整机敷使组设其高过在中程正资1常料中工试,况卷要下安加与全强过,看度并22工且22作尽22下可22都能22可地护以缩1关正小于常故管工障路作高高;中中对资资于料料继试试电卷卷保破连护坏接进范管行围口整,处核或理对者高定对中值某资,些料审异试核常卷与高弯校中扁对资度图料固纸试定,卷盒编工位写况置复进.杂行保设自护备动层与处防装理腐置,跨高尤接中其地资要线料避弯试免曲卷错半调误径试高标方中高案资等,料,编试要5写、卷求重电保技要气护术设设装交备备置底4高调、动。中试电作管资高气,线料中课并敷3试资件且、设卷料中拒管技试试调绝路术验卷试动敷中方技作设包案术,技含以来术线及避槽系免、统不管启必架动要等方高多案中项;资方对料式整试,套卷为启突解动然决过停高程机中中。语高因文中此电资,气料电课试力件卷高中电中管气资壁设料薄备试、进卷接行保口调护不试装严工置等作调问并试题且技,进术合行,理过要利关求用运电管行力线高保敷中护设资装技料置术试做。卷到线技准缆术确敷指灵设导活原。。则对对:于于在调差分试动线过保盒程护处中装,高置当中高不资中同料资电试料压卷试回技卷路术调交问试叉题技时,术,作是应为指采调发用试电金人机属员一隔,变板需压进要器行在组隔事在开前发处掌生理握内;图部同纸故一资障线料时槽、,内设需,备要强制进电造行回厂外路家部须出电同具源时高高切中中断资资习料料题试试电卷卷源试切,验除线报从缆告而敷与采设相用完关高毕技中,术资要资料进料试行,卷检并主查且要和了保检解护测现装处场置理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七年级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七年级社会上册第三单元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其中包括以下知识点:
一、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传承
在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中,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是第二个王朝,周朝是第三个王朝。
这三个王朝的历史传承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夏朝的历史以黄帝为开端,商朝的历史以启示为开端,周朝的历史以西周为开端。
在夏商周三代中,上古时期的尧舜禹也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
二、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
夏朝以家族为基础的奴隶社会,商朝以王权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周朝则进一步发展成以分封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
三、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发展
在夏商周三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也十分显著。
可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社会发展为后来中国历史上的繁荣和发展
奠定了基础。
四、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君主和思想家
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中,有很多著名的君主和思想家。
比如夏朝
的禹和唐尧,商朝的商汤和武丁,周朝的周武王和周公等等,这
些人物都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综合来看,七年级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具有重要的历史
和文化价值,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与社会七上知识点(第3单元)
第一课家住平原
平原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多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
土壤肥沃,农业生产多以种植业为主。
是人口集中分布区。
平原景观各不相同:有的一马平川,有的水网密布,有的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山区泛指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
山区地表崎岖不平,土壤不够肥沃,交通相对困难,人们生存的自然条件较为艰苦。
有的山区风景优美,可发展旅游业;有的山区矿产资源丰富,可发展采矿业;有的山区牧草丰美,可发展畜牧业;有的山区可发展林业。
1、认识区域的方法:认识区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①经纬度位置;②相对位置。
区域位置决定着区域基本特征。
(2)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①地形;②气候;③河流(水文);④自然资源等。
(3)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包括区域的人口、民族、城市和乡村、风俗习惯等方面。
(4)感受区域的发展,一般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
2、南非的位置:东半球、南半球,大部分位于南温带、低纬度;非洲南部,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
南端的好望角邻近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汇点。
3、南非的自然条件:地表起伏较小,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以高原为主(分布在中部),平原分布在东北部;气候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西北属热带沙漠气候,西南属地中海气候;主要河流是林波波河和奥兰治河;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4、南非的人文特色:南非是一个多种族聚居的国家,拥有11种官方语言,祖鲁族是南非最大的部族。
开普敦是欧洲殖民者在南非最早的定居点,有非洲“小欧洲”之称。
南非历史上曾实行种族主义制度。
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有三个首都的国家。
5、南非的发展:南非属发展中国家,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利用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采矿业和制造业;利用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旅游业。
其中,克鲁格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
6、探究区域生产特色和生活特色及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得到的启示:
(1)要科学利用自然条件,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发展特色经济。
(2)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