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湿邪
九味羌活汤临床应用经验举隅
九味羌活汤临床应用经验举隅【关键词】九味羌活汤;风寒感冒;类风湿关节炎;偏头痛;中医疗法九味羌活汤方由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组成,出自张元素《此事难知》,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证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方中羌活辛苦温,入太阳经,散表寒、袪风寒、利关节、止痹痛,为本方之君药。
防风辛甘性温,长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为风药中之润剂;苍术辛苦温燥,功可发汗祛湿;两药相合,协助羌活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
细辛、白芷、川芎散寒袪风宣痹以止头身痛;生地黄、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均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调表里,共奏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作用。
1 对九味羌活汤主治的认识笔者认为该方有2个显著特点:一是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正如《顾松园医镜》所说:“此解表而兼清里之剂。
节庵治三时感冒风寒,每用此方,代麻黄、桂枝、青龙等汤。
气薄则发泄,故以羌、防、芎、芷、辛、苍之气薄者,散其寒邪。
胜热,故用地之甘寒养阴,芩之苦寒清热。
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竣;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
”二是体现了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医方考》言:“防、苍、辛、川、芷,皆辛物也,分经而主治。
邪在太阳者治以羌活;邪在阳明者治以白芷;邪在少阳者治以黄芩;邪在太阴者治以苍术;邪在少阴者治以细辛;邪在厥阴者治以川芎。
而防风,又诸药之卒徒也。
用生地所以去血中之热,而甘草,又所以和诸药而除气之中热也。
”笔者认为,本方药备六经,通治四时。
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肌炎、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急性荨麻疹等病症,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候者,随证加减治疗,均有良效。
2 典型病例案例1:患者,女,48岁,1992年12月26日初诊。
患者自幼身体瘦弱,少于劳作或每遇天气突变,时感恶寒重,发热轻,肢体酸楚疼痛,项强不舒,尤以冬春两季发作频繁。
方剂主治功效
【少腹逐瘀汤】活血祛瘀,温经止痛。寒凝血瘀证。
【膈下逐瘀汤】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瘀血阻滞膈下。
【身痛逐瘀汤】活血行气,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瘀血痹阻经络证。
【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复元活血汤】活血祛瘀,疏肝通络。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
【旋覆代赭汤】降逆化痰,益气和胃。胃虚痰阻气逆证。
【橘皮竹茹汤】降逆止呃,益气清热。胃虚有热之呃逆。
【枳实消痞丸】 行气消痞,健脾和胃。脾虚气滞,寒热互结之心下痞满证。
【桃核承气汤】逐瘀泻热。下焦蓄血证。
【大黄庶虫丸】祛瘀生新。五劳虚极,干血内停证。
【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胸中血瘀证。
【左金丸】清泻肝火,降逆止呕。肝火犯胃证。
【苇茎汤】清热化痰,逐瘀排脓。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
【泻白散】清泻肺热,止咳平喘。肺热喘咳证。
【清胃散】清胃凉血。胃火牙痛。
【玉女煎】清胃热,滋肾阴。胃热阴虚证(牙痛、齿衄)
【芍药汤】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湿热痢疾。
【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热毒痢疾。
【十灰散】凉血止血。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
【咳血方】清肝宁肺,凉血止血。肝火犯肺之咳血证。
【小蓟饮子】凉血止血,利水通淋。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
【槐花散】 清肠止血,疏风行气。风热湿毒,壅肠道,损伤血络证。
【黄土汤】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
【胶艾汤】 养血止血,调经安胎。妇人冲任虚损,血虚有寒证。
【萆解分清饮】清热利湿,分清化浊。湿热白浊。
【羌活胜湿汤】祛风,胜湿,止痛。风湿在表之痹证。
方剂类方比较
1.败毒散:兼益气扶正,宣肺止咳,是益气解表法的代表方。
用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正气不足而见憎寒壮热,无汗,头身重痛,咳痰声重,脉浮重按无力等证者。
2.九味羌活汤:兼能清里热,用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而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等证者。
3.同:均能疏风散寒,祛湿解表。
用治外感风寒湿邪之证,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等证候为特征者。
4.大承气汤:硝、黄相须为用,且大黄后下,泻热攻积力强,功善峻下热结;主治实热、积滞壅结肠胃所致之阳明腑实证及热结旁流、痉病、热厥、发狂,以痞、满、燥、实证俱在为特征者。
5.调胃承气汤:无枳、朴,大黄同煎,芒硝后下并加重用量,再加炙甘草和中调胃,使下不伤正,故泻热攻下之力较为缓和,功能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燥热实结,而痞满不甚者。
6.同:均能清泻热结,用治阳明实热,积滞内结之便秘证;临证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苔黄厚,脉实有力等证候为特征。
7.小柴胡汤:功善和解少阳,透表力强,并能益气和胃,扶正祛邪;用治少阳病半表之邪偏重,兼胃虚气逆者,证每多伴有咽干目眩,不欲饮食等证候。
8.蒿芩清胆汤:清胆热之力较强,并能利湿化痰,理气宽胸,多用治少阳病胆热偏盛,兼有湿热痰浊阻滞之证,临证并见寒轻热重,吐酸苦水,甚或黄涎,舌红苔腻,脉弦滑数等证。
9.同:两方均能和解少阳;用治邪犯少阳,机枢不利而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脉弦等少阳证者。
10.四逆散:治邪热内传,阳气内郁不达四末所致之“四逆”证。
其冷在肢端,不过肘膝,故以透解郁热,调和肝脾治疗以输布阳气透达四肢。
11.四逆汤: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四肢失以温养之“四肢厥逆”证。
其肢冷严重,冷过肘膝,并见一身虚寒征象。
故急用大辛大热以回阳救逆,以速达回阳之效,使阳复厥除。
12.当归四逆汤:治血虚阳弱,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证。
其寒不在脏,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轻,并见面白舌淡,脉细等。
故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使阴血充,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脉亦复。
最新中医常用汤头歌诀(精品收藏)
中医常用汤头歌诀解表剂1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ﻫ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3ﻫ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ﻫ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香薷散: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主治:yīn暑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5ﻫ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内饮证ﻫ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6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主治:风邪犯肺证ﻫ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7ﻫ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ﻫ8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温病初起,但咳ﻫ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ﻫ9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平喘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ﻫ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ﻫ10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证ﻫ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1参苏饮: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ﻫ泻下剂12ﻫ大承气汤:峻下热结ﻫ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ﻫ去硝方曰小承气,便鞭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3大黄牡丹汤: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主治:肠痈初起ﻫ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湿邪PPT课件
使用注意
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须发汗解表, 不宜本方。
温病初起,但发热不恶寒,咽红口渴、舌 红苔黄、脉数者,不宜本方。
病汗与药汗之区别
“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
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而功乃大
著,此其分也。” 《经方实验录》
桂枝汤
关于桂枝汤的服法
1.服热稀粥以助药力 2.温覆,避风以助汗 3.密切观察,适度而止,不效再服。 4.忌生冷粘滑,酒肉臭恶
无汗 —腠理闭塞,营阴郁滞 喘咳 苔薄白 脉浮紧 风寒表实证之体征 肺气失宣
发 汗 解 表 , 宣 肺 平 喘
君 臣 佐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以发卫气之郁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散寒,以畅营卫 杏仁— 降肺气平喘,与麻黄伍用一宣一降,
以复肺气 之宣降
使
炙甘草—缓麻桂峻烈之性;调和诸药
扶正以驱邪外出
配伍特点: 麻黄配伍桂枝透营达卫,解表发汗之力峻 麻黄伍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之效增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
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
证要点。
麻黄汤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 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 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 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 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 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 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 实证者。
—风邪外袭,肺气不宣 干呕 —肺气不宣,胃气不和
君 桂枝—透营达卫,解肌发表, 解 肌 发 表 , 调 和 营 卫 散在表之风寒(调卫) 散中有收,汗中 寓补,使表邪得 解,营卫调和
方剂学16(医科教学专辑) (九味羌活汤方解)邓中甲
方剂学16 (九味羌活汤方解)邓中甲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课谈到九味羌活汤的证候分析,证候的特点和方义分析。
这个我们谈到九味羌活汤的一个意义呢,它是一个羌防剂,用来治疗风寒夹湿型的外感的一个代表方剂。
又有分经论治这个思想。
这张方呢,我们先说它配伍特点,它既用升散药为主,又结合部分清热药。
这顾松园说它升散药得到清热药,升而不峻,不会很升之太过。
清热药得到升散药呢,当然也能清内热了。
同时它这种苦寒,因为过多用内在的苦寒药,容易引邪入里。
这两个有个相制的问题,相制,一个散表,一个清内,是分工。
所以这里头有一个两样药相配呢,既有分工合作,又有相互制约。
配伍第二个特点,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这分经论治在九味羌活汤的服法中间,是明确提出来了,也是最早的直接提出来了。
要用这个方,“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
这不头身酸楚疼痛嘛,表现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经,那我们用这药要,“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
那后面我们还分析一下,这种分经论治,这张方里的具体结构体现。
但从这两个配伍特点,可以反映出来一个中医学发展到这个时期的一个进步。
应该承认是个进步,你过去包括头项强痛,头身疼痛,那这类呢还是一种,相比这个分经来说呢,这个还是泛指的,这个就具体化。
用药当中,在止痛方面,根据部位不同讲究用药的技巧,应该说是中药方剂方面的一个进步。
九味羌活汤的服法和剂型选择,前面我们提到过,也是这个方书反映出来,在这个时期,也是从某些方面的一个进步。
所以它要求“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就是说外感风寒湿邪较重,那就要用急汗。
急汗就用汤药趁热服,吃了以后还要喝点稀饭、热开水,以羹粥投之。
如果缓汗,病情不是很重,同样开这个方呢,你可以用调节它的服法,来控制功效的发挥。
那就用温一点,不要热服而是温服。
吃了以后也不用,“不用汤投之也”,不用喝稀饭、喝开水帮助出汗了。
这根据证情的不同,剂型来讲呢,我前面谈过了,治外感风寒湿邪表证为主宜用汤剂。
方剂学之九味羌活汤(图文)
兼清里热
黄芩
佐
生地
甘草 使
用方 要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痛,口苦微渴
为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的常用方;亦是体 现“分经论治”思想的代表方。
现代 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 属于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
使用 注意
风儿表证,禁用。 阴虚内热,禁用。
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里热证。
无汗
病 风寒湿袭表 因 里有蕴热
恶寒
口渴
口苦Βιβλιοθήκη 风寒湿袭表,里有蕴热外感风寒湿邪兼里热证发病机理 风寒湿
表
郁遏卫阳
恶寒发热,无汗
闭塞腠理
苔白或微黄,脉浮
阻滞经络
头痛项强,肢体酸痛
气血运行不畅
里热
口苦微渴
【治法】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功效:发汗祛湿
(分经论治)
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
药 物 组 成
羌活一两半(9g) 防风一两半(9g) 苍术一两半(9g) 细辛五分(3g) 川芎一两(6g)
香白芷一两(6g)生地黄一两(6g)黄芩一两(6g)甘草一两(6g)
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川芎
白芷
生地黄
黄芩
甘草
用 法 用 量
上九味,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粥羮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
中医主治系列-中医妇科学【代码:331】-基础知识-方剂学一
中医主治系列-中医妇科学【代码:331】-基础知识-方剂学一[单选题]1.下列属分经论治的方剂是()。
A.九味羌活汤B.四物汤C.桂枝汤D.柴胡疏肝散E.半夏泻心汤(江南博哥)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九味羌活汤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以羌活为君,臣以防风、苍术,佐以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
其中羌活善治太阳头痛,苍术善解太阴头痛,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善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
诸药配伍,既兼治内外,又分属六经。
细辛、白芷、川芎与羌活、苍术,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单选题]2.参苏饮与败毒散的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羌活、独活B.木香、枳壳C.柴胡、川芎D.前胡、茯苓E.半夏、苏叶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参苏饮的组成人参、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壳、干葛、紫苏、前胡、木香、桔梗、生姜、大枣。
败毒散的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两方均含有前胡、枳壳、茯苓、桔梗、人参、生姜。
[单选题]3.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身热不解,汗出而喘,舌苔薄白,脉滑数者,治疗应选用()。
A.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B.桂枝加厚朴杏子汤C.葛根黄芩黄连汤D.泻白散E.小青龙加石膏汤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伤寒论》:“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身热不解,汗出而喘,舌苔薄白,脉滑数者,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单选题]4.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功用的方剂是()。
A.丁香柿蒂汤B.旋覆代赭汤C.半夏厚朴汤D.半夏泻心汤E.橘皮竹茹汤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A项,丁香柿蒂汤降逆止呃,温中益气。
B项,旋覆代赭汤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C项,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D项,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E项,橘皮竹茹汤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单选题]5.大黄牡丹汤中大黄的配伍意义是()。
方剂重点知识汇总
方剂重点知识汇总解表剂1.2.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3.止嗽散:宣肺利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
4.5.麻杏石甘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身热,喘逆气急6.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眼眶痛7.清热剂1.白虎汤:清热生津;气分热盛证;2.竹叶石膏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伤寒、温热、暑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气逆欲呕3.清营汤: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热入营分证。
银翘透热转气4.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热入血分证5.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
三焦火毒证。
苦寒直折6.凉膈散: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
以泻代清7.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大头瘟;火郁发之8.导赤散:清心利水养阴。
心经火热证。
9.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10.左金丸:清泻肝火,降逆止呕;肝火犯胃证。
连萸6:111.泻白散:清泻肺热,止咳平喘;肺热喘咳证12.清胃散:清胃凉血;胃火牙痛;火郁发之13.玉女煎:清胃热,滋肾阴;胃热阴虚证14.芍药汤:清热燥湿,调和气血;湿热痢疾。
15.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热毒痢疾。
16.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17.当归六黄汤:滋阴泻火,固表止汗;阴虚火旺之盗汗补益剂1.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脾胃气虚证2.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脾虚湿盛证。
3.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脾虚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
甘温除热代表方4.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5.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表虚自汗6.四物汤:补血调血。
营血虚滞证。
7.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血虚发热证。
芪归5∶18.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统血证9.炙甘草汤: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定悸;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代,心动悸11.12.一贯煎:滋阴疏肝。
方剂填空题——精选推荐
二、填空题1.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 医学史上复方的出现,最迟应在春秋战国时期。
3. 现存历史上最早的方书是《五十二病方》4. 现存历史上载方最多的方书是《普济方》5.《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为清代程钟玲所著。
6. 在方剂分类方面,清代医家汪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综合分类法。
7.汗法具有开泻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
8. “八法”的内容是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9. 治法具有多层次和多体系的特点。
10.“和解少阳”是属于六经治法体系。
11. “透热转气”是属于卫气营血治法体系。
12. 方剂和治法的关系是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13. 以法统方包括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等四个方面。
14. 关于调和之法,戴天章总结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_之谓和。
15. 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具体遣药组方时,必须重视两个环节,一是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二是熟练的配伍技巧。
16. 运用配伍方法遣药组方,从总体而言,其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
17. 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和反佐药三类。
18. 使药包括引经药和调和药二类。
19.臣药的意义有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和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两种。
20.方剂的变化有药味加减的变化、药量增减的变化以及剂型更换的变化等三种基本形式。
21. 由于里寒证有部位浅深、程度轻重的差别,故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的差别。
22.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23.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24.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实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25.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分析
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表寒里热证中医病证名。
表寒、里热症状同时存在。
由(1)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或(2)本有内热又感寒邪所致。
1、九味羌活汤,本方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兼内有蕴热所致。
治疗以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为主。
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2、素体热盛或肺热内蕴,复感风寒,内热为外寒所遏,形成外寒内热,又称寒包火表寒重里热轻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
伤寒脉浮数,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治法: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石膏、生姜、大枣。
表寒轻里热重汗出而喘,身热或肌表无热,不恶寒,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方药:麻杏甘石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炙甘草、生石膏。
表寒里热同重发热恶寒并作,呈阵发性,发热重,恶寒轻,兼见口微渴,心微烦,舌微红。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大枣、生姜、石膏。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
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
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一、寒证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
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
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
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
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
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湿邪
辛温解表
小青龙汤
《伤寒论》
小 青 龙 汤《伤寒论》
恶寒发热,无汗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
外
身体疼痛
卫阳被遏
风
寒
咳喘,痰多而稀 表寒引动内饮,水寒 寒
或痰饮咳喘
射肺,肺失宣降
束
内
胸痞—水停心下,阻滞气机
表
饮
干呕—水留胃中,胃气上逆
水 饮
证
或身体疼重
水饮溢于肌肤
内
头面四肢浮肿
停
舌苔白滑,脉浮—外寒内饮之征
麻黄汤
《伤寒论》
恶寒 —卫阳被郁,肌表失其温煦
外
发热 —卫阳被郁,正邪交争
感 头痛 风 寒 身痛
太阳经气不利, 营卫运行不畅
表 实
无汗 —腠理闭塞,营阴郁滞
证 喘咳
风寒束表 肺气失宣
苔薄白 风寒表实证之体征
脉浮紧
发 君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以发卫气之郁
汗
解
臣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散寒,以畅营卫
兼
佐 细辛—入少阴经
清 里 热
川芎—入厥阴经 白芷—入阳明经
散寒祛风宣痹 止头身疼痛
生地—泄血分之热 清泄里热
黄芩—泄气分之热 并防辛温燥烈伤阴
入少阳经
使 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1、辛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 2、分经论治。
九味羌活汤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而兼有里热证 的常用方,亦是体现“分经论治”思想的代表方。临床 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为辨证要点。
2.如肺热较甚,炼液为痰,咯痰不爽者,可加 瓜蒌皮、浙贝母清热化痰;外感风热治疗不当使 邪热入里,见气粗似喘,乃肺中热甚,应加石膏、 知母清肺中气分之热,又能除烦生津止渴;如邪 热入营分,其热更甚,就应加玄参、犀角等清营 凉血,养阴生津。
九味羌活汤的病机分析!
九味羌活汤的病机分析!九味羌活汤是治疗的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外感风寒湿证,是和外感风寒表实证与外感风寒表虚证完全不同的概念。
九味羌活汤治疗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症状的呢?外感风寒湿邪,这类的风寒仍然是表实,九味羌活汤的风寒,性质上仍然是表实,所以恶寒发热,无汗,这个是都有的。
由于风寒引起了寒性收引凝滞,营阴郁滞不通,可以头项强痛。
但所不同的,现在这个风寒是挟湿的。
那就和纯感风寒的麻黄汤证不同了,它是挟湿的。
所以他这种疼痛,带有酸楚疼痛的特点。
酸楚疼痛,当然也包括了临床上沉重,沉重也是湿证的特点。
可以头身沉重,或者四肢酸楚疼痛,这都是挟湿的特点。
所以从这个病机的主证方面,病机主要方面,它是一种风寒挟湿和麻黄汤证的纯属风寒是不同的。
这是第一个区别。
主证分析当中内有蕴热,内有蕴热就有点像麻黄汤证配套的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证里有蕴热,外来风寒湿邪也可以入里化热,风寒湿邪在表仍然存在,里热开始产生,那是寒包火,表里同病。
这也符合风寒证为主的这类证候,发展的一些方向。
所以你看,从麻黄到大青龙这里呢,外感风热湿也有发热,内热。
当然这个方应用当中有内热、没内热都可以用。
调整药味、药量就可以了。
但是这个原书、原方主治,是外来风寒湿邪,内有郁热的。
内有热,反映在口苦微渴,我们说过口苦、口渴都是内热早期发生的一些标志。
正常的人你体内有些化热因素的话,就会口苦口渴。
你晚上开两个夜车,都经常觉得口干舌燥,开始口苦。
夏天心烦口苦口渴这是常见的。
所以内热开始出现。
但要说明,这个还是一种兼证。
主要证候还是外感风寒湿邪为主。
这是一种兼证,还属于兼证。
它不是属于这种用和法的寒热并用,表里同治。
不是这个。
仍然有绝对为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
从舌像、脉像来说,也可以从麻黄汤证的典型证候来比较。
从脉浮来说,一样的。
从寒邪来说,当然没有以风寒为主的,那是重,在临床有时候可以有紧脉,但是很多时候不一定有紧脉,苔白或微黄是动态的反映了内热的程度。
九味羌活汤的中医案例
九味羌活汤的中医案例话说有这么一位小伙子,叫小李吧。
这小李呢,平日里身体还算不错,可就是前段时间突然遭了殃。
那是个天气变化无常的时候,早晨还阳光明媚,中午就刮起了冷风,小李出门没太在意,穿得有点单薄。
结果到了晚上,就开始难受了。
他是头疼得像有小锤子在里面敲,一阵一阵的,而且还感觉整个脑袋发紧。
脖子也不自在,就像被什么东西牵拉着一样。
身体呢,一会儿发冷,冷得他直打哆嗦,恨不得裹着几床被子;一会儿又发热,热起来就想把衣服都扒光。
鼻子也不通气,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只能用嘴呼吸,那嘴巴干得呀,就像沙漠里很久没喝水的旅人。
他这难受劲啊,实在是扛不住了,就跑到我这中医诊所来了。
我一瞧他这模样,再把把脉,发现他脉象浮紧。
这脉象浮紧呢,就好比是在身体表面有股邪气在和正气较劲儿。
又看他舌苔薄白。
我心里就有了数,这小伙子啊,就是外感风寒湿邪了。
寒邪让他发冷、头疼,湿邪让他身体发紧、不舒服。
这时候,我就想到了九味羌活汤。
这九味羌活汤可真是个好方子啊,就像一个专门对付这种外感风寒湿邪的小部队。
方里的羌活那可是打头阵的大将,它就像一把利剑,专门往身体上部走,把在头部、颈部的风寒湿邪给驱散开来。
防风呢,就像是个忠诚的卫士,紧紧跟在羌活后面,增强羌活的力量,不让邪气有可乘之机。
细辛就像是个小巧灵活的侦察兵,它虽然量不大,但是能够深入到一些细小的经络里面,把藏在里面的寒邪给揪出来。
川芎也是个得力助手,它能活血行气,让气血在头部顺畅地运行起来,就像给堵塞的交通指挥疏通一样,头疼自然就会减轻。
白芷呢,它主要是在额头、眉棱骨这块发挥作用,把这些地方的邪气赶走,让额头不再那么难受。
苍术就像个大扫帚,把身体里的湿邪都给扫出去。
黄芩就比较有意思了,就像是个灭火器,因为外感风寒湿邪之后,身体里面可能会有化热的趋势,黄芩就能把这股热气给压下去。
生地就像是个后勤补给员,在驱邪的同时,还能补充身体因为受邪而损耗的阴液,让嘴巴不再那么干。
甘草呢,它就是个和事佬,调和诸药,让这些药物能够齐心协力地去对付病魔。
中药方剂总结
3温经散寒
1.当归四逆汤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兼见畏寒肢冷者
2.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汤)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血痹。肌肤麻木不仁,恶风,易汗出,舌淡苔白,脉微涩而紧
3.阳和汤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阴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阴寒证者。
(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2.大黄牡丹汤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加剧,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2温下
温脾汤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疼痛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2.八珍汤
益气补血。
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
4补阴
1.六味地黄丸
滋补肝肾。
肝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3.小青龙汤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里饮证
2辛凉解表
1.银翘散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为散。鲜苇根汤煎,勿过煎,温服
(桑菊饮)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九味羌活汤临床应用经验举隅
九味羌活汤临床应用经验举隅【关键词】九味羌活汤;风寒感冒;类风湿关节炎;偏头痛;中医疗法九味羌活汤方由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组成,出自张元素《此事难知》,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证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方中羌活辛苦温,入太阳经,散表寒、袪风寒、利关节、止痹痛,为本方之君药。
防风辛甘性温,长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为风药中之润剂;苍术辛苦温燥,功可发汗祛湿;两药相合,协助羌活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
细辛、白芷、川芎散寒袪风宣痹以止头身痛;生地黄、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均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调表里,共奏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作用。
1 对九味羌活汤主治的认识笔者认为该方有2个显著特点:一是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正如《顾松园医镜》所说:“此解表而兼清里之剂。
节庵治三时感冒风寒,每用此方,代麻黄、桂枝、青龙等汤。
气薄则发泄,故以羌、防、芎、芷、辛、苍之气薄者,散其寒邪。
胜热,故用地之甘寒养阴,芩之苦寒清热。
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竣;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
”二是体现了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医方考》言:“防、苍、辛、川、芷,皆辛物也,分经而主治。
邪在太阳者治以羌活;邪在阳明者治以白芷;邪在少阳者治以黄芩;邪在太阴者治以苍术;邪在少阴者治以细辛;邪在厥阴者治以川芎。
而防风,又诸药之卒徒也。
用生地所以去血中之热,而甘草,又所以和诸药而除气之中热也。
”笔者认为,本方药备六经,通治四时。
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肌炎、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急性荨麻疹等病症,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候者,随证加减治疗,均有良效。
2 典型病例案例1:患者,女,48岁,1992年12月26日初诊。
患者自幼身体瘦弱,少于劳作或每遇天气突变,时感恶寒重,发热轻,肢体酸楚疼痛,项强不舒,尤以冬春两季发作频繁。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温解表之九味羌活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温解表之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组成:防风、苍术各钱半,白芷、川芎、生地、甘草各一钱,细辛五分,加生姜、葱白煎。
阳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在变通。
九味羌活汤,可以看作是一张有代表性的划时代的方剂,很重要。
源于:这个方子(的)出处是从王好古的《此事难知》里面找到的,王好古是张元素的学生,也是再传学生,王好古的《此事难知》里面注清楚这是张元素方,张元素的方剂,里面记录了一些张元素的观点,谈的用法。
这个方学习的典型性意义,首先,以羌防剂治疗外感风寒湿邪的代表方。
张元素为代表这个时代,包括宋,宋、金这个是南北对峙的时期,到元,大概这个时代逐渐形成固定下来,形成了治疗外感风寒里面的羌防剂为主流的一个治法,于是历史上就出现经方派的麻桂剂为主代表治疗,以及时方派羌防剂为主的一种治疗,组成了两个大流派。
这是它的第一个意义,以羌防剂治疗外感风寒湿邪,这个方是个代表方。
第二个,它体现了分经论治理论,从方的角度体现分经论治理论,它是个代表方,最典型的代表方,而分经论治的理论就是张元素提出来的,它最早用的,分经论治,引经报使,张元素提出来的,而这个方又是他制定的。
从这个方的主证病机分析来说,和典型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有两个不同。
前面讲到麻黄汤它有个典型意义,伤寒正局最标准的风寒表实证,其他风寒表实证就可以用麻黄汤证作为参照,比较,这样来掌握,利用这种典型意义了。
既然这又说到外感风寒湿邪,而这类的风寒仍然是表实,九味羌活汤的风寒性质上仍然是表实证,所以恶寒发热,无汗,这个是都有的,由于风寒引起了,寒性收引凝滞,营阴郁滞不通,可以头项强痛。
但所不同的,现在这个风寒是夹湿的,那就和纯感风寒的麻黄汤证不同了,它是夹湿的,所以它这种疼痛带有酸楚疼痛的特点,酸楚疼痛,当然也包括了临床上沉重,沉重也是湿证的特点,可以头身沉重,或者四肢酸楚疼痛,这都是夹湿的特点,所以从这个病机的主证方面,病机主要方面,它是一种风寒夹湿和麻黄汤证的纯属风寒是不同的。
羌活胜湿汤二类方《脾胃论》
羌活胜湿汤二类方《脾胃论》羌活胜湿汤二类方《脾胃论》李东垣的羌活胜湿汤,也是临床的常用方。
主证证候特点风湿在表的痺证。
头痛、身重、腰膝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风湿在表是由外邪引起。
风湿侵犯体表,太阳首当其冲。
造成这种风湿犯表这个原因呢,或者汗出当风,或者久居湿地,跟环境、气候、人的起居有一定关系。
造成了风湿侵袭肌表,客犯经络,这个很重要。
风湿侵犯,可以有侵犯体表皮毛为主,可以有客犯经络,经脉为主的。
羌活胜湿汤它强调的,主治证候主要是侵犯肌表。
反映在侵犯人体经脉、肌肉、骨节。
临床表现因为外来风湿,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痛、身重、腰膝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这是一种由外邪引起的痺证。
头痛,腰背疼痛。
这个都属于风邪侵袭肌肉、经络、骨节所造成的。
它偏于上半部为主。
因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它是一种用于外来风湿侵犯客表的一种新病为多,新病不是旧病,上半身为主。
至于身体沉重是挟湿,风邪挟湿。
风湿的特点。
苔白偏于寒证,风湿偏于寒,脉浮是反映出有表证,一定的表证。
从羌活胜湿汤的主治证候来看,外来风寒湿,风湿偏寒。
风寒湿引起的头身疼痛,沉重。
甚至于到腰背疼痛不能转侧。
骨节经络风湿阻滞较重,和我们前面解表剂所学习的,九味羌活汤很类似。
为什么呢?外来风寒湿仍然是外邪来侵犯肌表为主。
那临床证候表现上有什么差别呢?这是在临床运用这两个方,理解这两个方病机上应当比较,学习当中的一个重点问题。
九味羌活汤羌活胜湿汤病机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表里同病风湿在表所致头痛、头重。
临床表现强调外感,邪犯皮毛,风寒挟湿同时可以侵犯到肌肉、经脉、骨节可以身体酸楚疼痛体表表证比较突出恶寒发热无汗(这组表证比较突出)虽然是外来的风湿,也是偏寒的。
风寒湿侵犯肌表。
它突出的反映在侵犯到肌肉、经脉、骨节,造成以头痛、身重,腰背疼痛,难以转侧,这组痺症状为主。
而相对的寒热表证不一定显著。
九味羌活汤还有邪热内蕴,除了外来风寒湿邪,还有内热,可以反映出口苦,口渴,所以方中还配伍生地、黄芩,针对这个内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3/14
17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恶寒发热头身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趣记:干妈贵姓? 对照:甘麻桂杏?
2021/3/14
18
学习要求
掌握麻黄汤的组成、功效、主治、方解、 运用
掌握麻黄、桂枝,麻黄、杏仁常用药对在方 中的作用
第一章 解表剂
2021/3/14
1
1、定义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 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 称解表剂。
2021/3/14
解表剂
2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因其轻而扬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021/3/14
解表剂
3
适用范围:六淫病邪侵袭肌表、肺 卫所致的表证
解
外感风寒或感受风 热病邪
扶正以驱邪外出
配伍特点: 麻黄配伍桂枝透营达卫,解表发汗之力峻 麻黄伍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之效增
2021/3/14
14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 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 要点。
2021/3/14
麻黄汤
15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 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 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 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 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 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
里热
兼夹 痰饮
气滞
活血通脉药:桂枝、川芎 宣肺止咳平喘药;杏仁、桔梗 清热药:石膏、黄芩 祛痰化饮药:干姜、细辛、半夏 行气药:香附、陈皮
2021/3/14
辛温解表11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伤寒论》
2021/3/14
12
外 感 风 寒 表 实 证
2021/3/14
恶寒 —卫阳被郁,肌表失其温煦
发热 —卫阳被郁,正邪交争
2021/3/14
31
九味羌活汤
元·王好古《此事难知》
2021/3/14
辛温解表
32
九味羌活汤
外
感 风
恶寒发热
寒 无汗
风寒湿邪束于肌表 腠理密闭
风 寒 湿 邪
湿 头痛项强
寒湿袭于经络
邪
兼 肢体酸楚疼痛 气血运行不畅
束 于 肌 表
有 口苦微渴
— 里有蕴热
里
里
有
热 苔白或微黄、—病邪在表之体征
蕴
证 脉浮
见
恶寒发热、头 痛、身痛、苔
等表证
表 剂
麻疹、疮疡、水肿、 白或黄,脉浮 疟疾、
痢疾初起
2021/3/14
4
分 类
辛温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 常用药物: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 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
辛凉解表: 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的表证 常用药物:银花、桑叶、菊花、薄荷等 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
寒
温 佐 五味子 — 酸收敛气,以防肺气之耗散,生
肺
津
化 饮
芍药 — 和营养血,防诸药温燥而伤津 半夏 — 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佐使 炙甘草 — 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2021/3/14
42
配伍特点
散中有收——麻黄、桂枝配芍药 开中有和——干姜、细辛、半夏配五
味子
2021/3/14
43
临床运用
1.本方为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方剂。用于治疗 外感风寒,内有停饮之证。以恶寒发热,无汗,咳 喘,痰多而稀为辨证要点。
头痛
太阳经气不利,
身痛 营卫运行不畅
无汗 —腠理闭塞,营阴郁滞 喘咳
苔薄白 风寒表实证之体征
脉浮紧
风寒束表 肺气失宣
13
,
发 君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以发卫气之郁
汗
解
臣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散寒,以畅营卫
表
宣 肺
佐 杏仁— 降肺气平喘,与麻黄伍用一宣一降,
平
以复肺气 之宣降
喘
使 炙甘草—缓麻桂峻烈之性;调和诸药
⑶禁食生冷、油腻之品
2021/3/14
解表剂
7
⑷表邪未尽,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 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当表里 双解。
⑸外邪已入于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 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2021/3/14
8
6.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南方人腠理比较疏松,夏季天气炎热, 人体本身容易出汗,因此,使用解表剂 时,药物用量应该轻。
北方人腠理相对较密,或者人在冬季 时,因为天气的缘故,人体出汗较少,针 对这种情况,在使用解表剂时,药物的 用量可稍大些。
2021/3/14
9
第一节 辛温解表
2021/3/14
解表剂
10
辛温解表剂的组方规律
风寒束表 恶寒发热、无汗 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羌活
风 营阴郁滞 头身疼痛 寒
表 证
肺失宣降 咳 喘
掌握麻黄汤的证治要点及使用禁忌。
2021/3/14
19
桂枝汤
2021/3/14
《伤寒论》
辛温解表
20
(风
发热 —卫阳浮盛,正邪交争于外(卫强) 卫 邪
外
汗出
强袭
感
恶风
卫阳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营弱)
营 弱
表
,
风
头痛 —风寒外袭,太阳经气血不畅
)营
寒
卫
表
苔薄白 —病邪在表
不
虚
脉浮缓或浮弱 —风邪袭表,营阴暗耗
解
使 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合桔梗清利咽喉
2021/3/14
48
配伍特点
1、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药物。
2021/3/14
2、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 芳香辟秽之品相配。
49
运用
1.辨证要点 《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 凉平剂”,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临床 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 点。
2021/3/14
45
第二节辛凉解表
2021/3/14
解表剂
46
银
翘
散
2021/3/14
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
47
( 风温 热病 表初 证起 )
发热,微恶风寒—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卫气被郁
无汗或有汗不畅—卫气被郁,邪客则实,热迫津泄
头
痛—风热上犯
咽 痛 、咳 嗽—温邪犯肺,喉为肺之门户
口
渴—温邪热毒伤津
身体疼痛
卫阳被遏
风
咳喘,痰多而稀 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 寒
或痰饮咳喘
肺,肺失宣降
束
胸痞—水停心下,阻滞气机
表
水
干呕—水留胃中,胃气上逆
饮
或身体疼重
水饮溢于肌肤
内
头面四肢浮肿
停
舌苔白滑,脉浮—外寒内饮之征
41
,
君 麻黄 — 解表散寒,宣肺平咳
解
桂枝 —解表散寒,温阳以利内饮之化
表 散
臣 干姜、细辛 — 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
2021/3/14
九味羌活汤
38
学习要求
掌握其组成、功效、主治、方解、运用。 方中生地、黄芩的配伍意义。 本方的配伍特点,分经论治。
2021/3/14
39
辛温解表
小青龙汤
《伤寒论》
2021/3/14
40
外 寒 内 饮 证
2021/3/14
小 青 龙 汤《伤寒论》
恶寒发热,无汗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
关于桂枝汤的服法
1.服热稀粥以助药力 2.温覆,避风以助汗 3.密切观察,适度而止,不效再服。 4.忌生冷粘滑,酒肉臭恶
2021/3/14
桂枝汤
29
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鉴别
2021/3/14
30
学习要求
1、桂枝汤的组成、功效、主治、方解、运用 2、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在方中的配伍意
义。 3、与麻黄汤鉴别
2021/3/14
50
3.现代运用 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 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 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 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 辨证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皮肤病如风 疹、荨麻疹、疮痈疖肿,亦多用之。
4.使用注意 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 起者禁用。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 不宜久煎。
2021/3/14
桂枝汤
25
本方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以恶风、发热、 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但在临床运用 本方时,不必桂枝汤证悉具,凡头痛、发热、 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症,单见一症便可应 用本方,不必拘泥。
此《伤寒论》首方,后世衍化,效方甚多,影响 极大,凡营卫失和者,均可加减应用。
2021/3/14
2.临床上但凡有咳喘,痰多清稀,舌苔白滑,有无 表征皆可使用。
3.现代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支气管 哮喘、老年性肺气肿,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 作,证属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者。
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
不宜使用。 2021/3/14
44
学习要求
掌握其组成、功效、主治、方解、运用。 方中五味子、白芍的配伍意义。 本方的配伍特点。
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
风热在表之体征
脉浮数Leabharlann 辛风 热 袭 于 肺 卫
凉 透 表 清 热 解 毒
解 表 君 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芳香辟秽 剂 方 臣 薄荷、牛蒡子—味辛而性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毒利咽
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助君药发散表邪,透邪外出 佐 芦根、竹叶—清热生津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