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

合集下载

关于我国几种书体起源与演变的见解

关于我国几种书体起源与演变的见解

关于我国几种书体起源与演变的见解在我国的书法界,至今对章草、真草及楷书的起源,没有一个确切的年代,而且诸说不同各执一端各有差异。

同时也一直沿袭着一个错误的论点一一把劳动人民的创造,往往记录在一个人的头上。

根据历史经验证明,文字的产生与变革,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化或动荡中,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而产生的。

因此任何人都难以准确的说出它的确切年代和具体的创造者。

历史上对文字发明创造有贡献的人物如:仓颉、李斯、程邈、张芝等人。

他们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他们决不是唯一的创造者,他们只不过是总结、整理了他们那个时代的民间对记事传递信息的各种符号而已,使之得到了统一和合理,使文字更加规范化条理化了。

无疑,这在文字发展史上都是一个新的飞跃时期。

当然也渗透了他们大量的心血和智慧。

他们作为时代的代表者也是当之无愧的。

但对于种种文字和书体的发明创造硬加到他们的头上却也不大合适。

因为它埋没了在他之前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发明创造。

毛泽东同志讲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不相信有哪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物,能够在一夜之间便会创出一整套文字和书体,并被社会所公认。

因为文字是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表达语言的工具,任何一种改变,至少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否则便不会为人们所接受。

一、关于隶书同章草的起源与演变秦统一六国之后,首先由李斯在各国文字的基础上创出了小篆,随着社会发展和需要又把小篆改为隶书。

在秦统一中国后,由于战争割据的局而得到了暂时的缓和,人们便产生了发展生产和生身养息的要求。

文字是生产交流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

复杂的圆圆曲曲的篆书已不适应当时人们的要求,因此一种横平竖直快速简便的字体便自发的在民间产生。

这便是隶书产生的基础。

当时有个叫程邈的狱吏是个文字家善大篆,因罪于六阳狱中,在此期间,他汇集了民间自发性的成果,加以总结规范并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了变长为短,改圆为方的新书体。

这种书体得到了秦始皇的肯定,由于当时管办公文的小官叫“徒隶”,故取其名日隶书。

第10周 3.3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

第10周 3.3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
《史籍介绍与选读》课程教案
章节名称
第三编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第三章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
计划课时
2
教学目标
掌握何为政书体体裁;了解“三通”的作者及成书经过;掌握郑樵“二十略”的内容和史学价值;理解《通志·总序》中的重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二十略”的史学价值;《通志·总序》关于通史和断代史优劣的评论依据。
杜佑所处的时代,是唐朝由全盛转入衰落时期,他希望能从分析历代典章制度的得失中,找到复兴唐朝的办法。
《通典》开始写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左右,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完成于淮南节度使任上,全书的修撰用了整整35年的时间。杜佑对文学的社会功用,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写作《通典》是为了“征诸人事,将施有政”。(《通典·自序》)他要通过对历史上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考察,来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活动提供直接有益的指导。这个著述旨趣,决定了《通典》基本价值。
《通典》书成于贞元十七年(801)。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始于传说终于唐天宝末,间及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典,各冠总论,下系子目,凡有一千五百八十四条,正文约一百七十万字,注文约二十万字。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诏诰文书、政令法规、大事记、《大唐开元礼》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各典于历代制度多究其原本,明其始末,并引前人议论,参以己见,见其得失,其中以食货、职官、边防各典较为精到。为中国典制文化专史的首创之作,对后世史书编纂影响甚巨。内容略古详今,唐代部分约居全书的四分之一,多属原始数据,其价值不在《唐六典》、《唐会要》等书之下。惟记事偶有遗漏,兵典叙兵法而不载兵制,礼典一门竟全书之半,于体例殊未允当。亦已窜入宪宗朝数事。书约初刊于北宋。

简述中国古代书法发展脉络

简述中国古代书法发展脉络

简述中国古代书法发展脉络主要反映字体演变、书风发展脉络和典型名家等方面进行介绍,让读者大致了解中国书法史的发展概况:01 先秦及秦书体演变:古文——大篆——小篆——隶书。

主要存在形式: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帛书、竹(木)简。

1、黄帝(约公元前2600年)据史书记载,黄帝时期,仓颉创造了文字。

2、商、西周(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0年)甲骨文:据考古文物,在商朝时的甲骨文是现今最早发现的可识别的文字,甲骨文因刻于龟甲、兽骨而得名。

甲骨文金文:亦称“钟鼎文”,是铸在或刻在金属钟、鼎彝器上的铭文,金文在商至战国时期,文字书体大有不同,有古文,有大篆,还有小篆。

大篆:西周后期,周宣王时,有位太史,名曰“籀”,以“大篆”书体写,这是如今最早发现的大篆(“大篆”亦称“籀文”),因此,将这一时期以前的文字称为“古文”,以区别大篆。

石鼓文:属于“大篆”书体,刻在鼓形石上的描文,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刻石文字,据学者考证,刻于秦,或刻于周。

大篆与古文在形体的繁简、点画形态、结构姿态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石鼓文大篆、古文、甲骨文在那个时期还不是当今所说的书法,没有艺术成分,只是一个单纯的书写技能而已。

但是后世书家极力赞美这些古老的文字,其中“古意”是最具代表性的词语。

先秦的人民虽然不知道何为艺术,但是他们却一直用艺术的方式书写汉字,艺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这种现象,后人称为艺术的“不自觉”。

自魏晋之始,书法的艺术自觉性才开始苏醒。

3、战国(约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近代以来,陆续发现一些战国时期的帛书、竹(木)简。

帛书:在帛上书写的文字,帛是一种白色的丝织品。

竹(木)简:在竹片或木片上书写。

4、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统一天下后,为统一文字,改大篆为小篆。

秦时,存有八体,古曰“秦书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肾书、殳书、隶书。

李斯擅长小篆,程邈整理、收集、编撰“隶书”(不是创造)。

中国书法发展过程概述讲稿25页

中国书法发展过程概述讲稿25页

中国书法发展过程概述一讲稿(25页)一、书法演进过程中的书体变化我们看下面的“图书”两个字。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书体,楷书。

这也是我们相对熟悉的一种书体,隶书。

这个可能是我们不太熟悉的书体,也是“图书”两个字,是小篆。

这个是“图书"的大篆。

这个也是“图书”两个字,是一种甲骨文写法,出现在大篆之后隶书之前。

也就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它就有了。

那么我们接着看,这是行书的“图书”二字。

这是在我们所熟悉的草书出现之前的一种古朴的草书,叫章草。

这是草书的“图书“二字。

我们看上面列举的这些书法体式,它们究竟应该按什么样的顺序来排列?根据这些字的形态,如何能推敲出哪一种是源头,经历了哪些变化才生成了后来这么多的字体?可以这样告诉大家,“图”字最早的写法出现在商周时期,最早的“图”字外边是像城池一样的一个方框,里面有各种不同的造型,相当于城池里的各种建筑物。

“图”本身的含义是描绘及记录所视图像,所以其构成有方有圆,也有不规则的形状。

最早的“书”字中间的竖画和两边分叉的笔画代表毛笔,右边是人的一只手,没有把五个指头都画出来,只画了一个大拇指,然后四指中的中指连通到小手臂的位置,呈现出手抓毛笔的造型。

这只手抓着毛笔,在一种器皿中蘸着什么,今天我们知道蘸的应该是墨汁。

蘸来干吗呢?来书写。

今天繁体字书写的“書”,底下不是“日"字吗?大家不要认为是太阳的意思,最早的时候它表示一个盛墨汁用的盛器,中间的小横点是装饰用的笔画,代表里面有东西,所以它并不是“日” 字,跟太阳也没有关系。

这就是“图书”二字最早的形象。

在下一步的变化中,表示手的笔画圆转之后向前伸了,一下子抓住了笔杆。

代表毛笔毫毛的两个笔画依然在下边存在着,蘸墨汁用的容器空了,象征里头有东西的装饰性小笔画没有了,但是有一些小点在旁边,说明书写的时候带出来了墨汁。

进一步的变化是什么呢?圆转的笔画变方了,里头出现了一个口,然后下面很多不规则的小短笔画完全变成了非横即竖的笔画。

书法的起源和发展简介

书法的起源和发展简介

书法的起源和发展简介中国书法始于甲骨文,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

是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都表现着不同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价值取向。

古人为了方便记事,创造了一些符号和图画,也是汉字最早的雏形。

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阶段。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

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

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一、殷商文字——甲骨文汉字虽然产生早,但黄帝以前的文字尚属于萌芽状态,从黄帝到夏代的文字,因出土材料不足,还难以做出。

殷商文字是至今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成体型文字。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古人崇尚鬼神,凡祭祀,征伐,出行,婚嫁等,都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就将所卜之事刻写上去,所以又叫契文,甲骨刻辞;也有的根据用意,称之为卜辞。

二、西周文字——金文西周文字有甲骨文,金文,陶文等,主要以金文为主。

在先秦,“金”可以称铜,所以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也叫铜器铭文。

由于钟(乐器),鼎(礼器)在青铜器中具有代表性,所以全文叫钟鼎文。

三、春秋战国文字——大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五霸主盟,七国角雄,出现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各国文字也相互歧异。

六国古文显著特点是:地域性强,冲同一字的写法,各国不同,而且简体盛行,渐趋草率。

目前所能看到的大篆真迹只有石鼓文。

石鼓文是春秋或战国早期秦国刻在十个鼓形石上的四言诗。

四、秦文字——小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对文字进行了改革,小篆是秦制定的标准文字,因而又称秦篆。

它是对大篆加以整理简化而成的。

相对于大篆,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单字笔画减省;象形程度降低,符号性增强;形状结构相对固定,字形已经规范化;在同一处写的文字,大小一致,形状统一,为竖长方形,形体固定,汉字的方块特征基本形成,成了一种规范的字体。

今文字是指秦以后的文字。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拥有悠久的历史。

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文字的表达形式,更是承载了汉字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介绍书法的起源与发展历史,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起源:甲骨文的诞生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时期。

当时,人们使用龟甲和兽骨等材料,通过刻写符号来记录信息。

这种刻写形式后来发展成为了我们所熟悉的甲骨文。

甲骨文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典雅的线条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并成为了后来书法艺术的重要源泉。

二、发展:秦汉时期的典范在秦汉时期,书法艺术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统一的文字形式──小篆。

小篆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规范化,创造了书法上的新风格。

而在汉代,隶书的兴起更是书法史上的重要一步。

隶书的笔画结构更加规整,字形更加工整,被誉为“行之而难,难之而行”,成为了当时书法艺术的典范。

三、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此时的书法家多才多艺,各自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其中,王羲之被公认为东晋时期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他的草书以行云流水般的笔触和独特的书写技巧闻名于世,对后来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成熟:唐宋时期的辉煌唐宋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黄金时期。

唐代的王维、怀素、颜真卿等书法家都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杰作。

其中,颜真卿的楷书尤为出众,被誉为楷书的巅峰之作。

他的每一笔都饱含了笔墨细腻的功夫和对艺术的高度追求。

而到了宋代,欧阳询再次将书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行书简洁利落,气韵生动,被誉为“欧体”。

五、传承:明清时期的艺术追求在明清时期,书法艺术逐渐趋于稳定,但并没有停止发展。

明代的文徵明在楷书方面有着卓越的造诣,他的每一笔都透露出一种庄重与典雅。

至于清代的董其昌,则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表达。

他的书法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气息,饱含着情感,让人过目难忘。

六、现代:书法的创新与发展进入现代,书法艺术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3.3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

3.3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

百川異趨,必會於海,然後九洲無浸淫之患;萬 國殊途,必通諸夏,然後八荒無壅滯之憂,會通 之義大矣哉!
译文:各条河流流经地域不同,但必定汇聚到海 洋,然后天下才能免除洪水之灾;各国开辟的道 路不同,但必定都通向中原,然后边区才能免除 道路阻塞之忧。由此来看,会通的意义大极了!
自書契以來,立言者雖多,惟仲尼以天縱之聖, 故總《詩》、《書》、《禮》、《樂》而會於一 手,然後能同天下之文;貫二帝三王而通為一家, 然後能極古今之變。
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其實一也。 《乘》、《梼杌》無善後之人,故其書不行。《春秋》 得仲尼挽之於前,左氏推之於後,故其書與日月並傳。
译文: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 秋》,它们在体例上、内容上,实际是一样的,即都是 编年体,都是记载春秋时期五霸争霸的史事。《乘》和 《梼杌》没有学术继承人,所以这两部书没能流传于世。 《春秋》前有孔子的挽救,后有左氏的推崇,所以这部 书与日月一样经久不衰。
二十略对文献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校雠略》, 《艺文略》,《金石略》和《图谱略》上。《金 石略》和《图谱略》扩大了历史文献资料的范围。 《艺文略》通录了古今存佚的文献,创立了心的 图书分类方法。《校雠略》是《艺文略》,《金 石略》和《图谱略》的说明书,集中又系统地反 应了郑樵的文献学思想。在我国学术史上,将校 雠之学写成专著,是从《校雠略》开始的。
司馬氏世司典籍,工於製作,故能上稽仲尼之意, 會《詩》、《書》、《左傳》、《國語》、《世 本》、《戰國策》、《楚漢春秋》之言,通黃帝、 堯、舜至於秦、漢之世,勒為一書
译文:司马迁父子世代掌管典籍,擅长著述创作, 所以,能够往上继承领会孔子的意图,会通《诗 经》、《尚书》、《左传》、《国语》、《世 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的言论,贯通 黄帝、尧、舜,一直到秦、汉时代,写成一书

中国书法演变进程是怎么样的

中国书法演变进程是怎么样的

中国书法演变进程是怎么样的楷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草书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所以都是从隶书演变而来。

下面是5068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历史知识,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始于东汉。

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如今一般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

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

”魏碑经常带有汉朝隶书的写法在其中,因此它的楷书性质还不成熟,但正因为这种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康有为评价有“魏碑十美”。

而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

我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前三个就在唐朝。

到了唐末,楷书已发展到了顶峰,风格已过于规整,于是逐渐走下坡路了。

但是“唐书重法,宋书重意”,宋朝的苏轼以其诗人的风度开创了丰腴跌宕、天真烂漫的“苏体”,堪称“宋朝第一”。

宋末元初的赵孟頫,以其恬润、婉畅,形成了“赵体”,也就是四大家中的“赵”,但是“赵体”严格来讲应该属于行楷,不再是规规矩矩的楷书了,所以初学者一般从“颜柳欧”三体择一入手,这也被公认为学书之正路。

下面我将这三体从多个角度作一对比,有的角度还参考了魏碑和赵体,为的是能够全面的认识楷书个体。

以上重点对比了“颜柳欧”三体的风格与特点,这里面既有时代的影响,又有个人的因素,如欧体形成于初唐,受魏碑的影响较大;颜体受唐朝以肥为美的审美观点的影响,又较丰腴;而柳体由于柳公权为人正直,“人正则字正”。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国历史文献方面的基础知识;②提高学生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③培养学生从专业角度运用史料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史籍介绍和选文。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72课时(周4课时)(五)教学方法:①教师课堂讲授。

②多媒体展示原著原文,阅读。

③学生阅读、朗读、背诵、翻译、讨论发言等。

二、本文第三编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第八章纪传史的大量编修教学要点: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背景、史籍编修概况、对后世的影响。

唐修纪传体史书及选文《牛弘传》、《刘毅传》、五代、宋修纪传体史书及选文《通志总序》、元修纪传史举要及选文《王安石传》。

教学时数:18学时教学内容:一、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二、唐修纪传史举要三、五代、宋修纪传史举要四、元修纪传史举要五、选文《牛弘传》、《刘毅传》、《通志总序》、《王安石传》第九章编年体的发展教学要点:《资治通鉴》介绍及选文、《资治通鉴》续编介绍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一、《资治通鉴》介绍二、《资治通鉴》续编介绍三、选文《魏孝文帝迁都》第十章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教学要点:政书体的概念及发展源流,《通典》及续编、《文献通考》及续编介绍,会要体概念及《唐会要》、《五代会要》等介绍,选文《文献通考总序》、《朱敬则请择史官》。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一、《通典》及续编介绍二、《文献通考》及续编介绍三、《唐会要》、《五代会要》及其他会要介绍四、选文《文献通考总序》五、《朱敬则请择史官》(自学)第十一章纪事本末体的创始教学要点:纪事本末体的概念,纪事本末体的发展过程,代表性著作,优缺点,纪事本末体的续编和仿作,选文。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一、《通鉴纪事本末》及续编和仿作二、选文《杨氏之宠》第十二章唐宋时期方志地理名著教学要点:方志地理书的发展源流,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的体例特征和编修状况。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的性质:历史文选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它在历史专业,论、史、选、具各类课程网络中,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学好历史文选,才能学好通史、断代史和专史。

(二)课程达到的目的:本学科教学主要是介绍中国古代重要历史典籍,并选讲和阅读重要典籍中的典型文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历史典籍方面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典籍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从中总结出史学发展规律,并具有阅读一般古代史籍,运用马列主义观点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

提高它们独立进行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他们具有严谨的学风和不断创新精神。

二、考核方式(一)考试方法:笔试,闭卷,满分100分(二)考试时间:120分钟三、试卷结构(一)题型及分数比例填空题10% 选择题10% 名词20%论述题15% 翻译题30% 史料分析题15%(二)试题难易及分数比例较易40% 中等难度50% 较难10%四、课程考试内容的基本要求和重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的杰出史家,他们的优秀品质;掌握阅读文言史料的一些常识,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运用史料,提高史学论文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基本要求:草创时期的史学分期、草创时期的史学特点、传说中的史学因素、史学产生的条件、成文史料与史官考核重点:《尚书》、《逸周书》选文:《牧誓》第一章编年体的产生基本要求:编年体的定义及优缺点、春秋时期的史学综述、孔子与《春秋》、战国时代史学发展概况、《左传》的历史观、诸子的历史观念考核重点:《春秋》、《左传》、《竹书纪年》、选文:《城濮之战》、《晏婴叔向论齐晋季世》第三章国别体的出现基本要求:国别体的产生、《国语》、《战国策》考核重点:《国语》、《战国策》、选文:《武灵王平昼闲居》第四章其余上古史籍基本要求:掌握《世本》、《山海经》考核重点:《世本》、《山海经》的作者及有关争论第五章纪传体的创始与发展基本要求:纪传体的定义及优缺点、秦代的史官与史书、两汉史学概述、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陈寿与《三国志》、范晔与《后汉书》、《宋书》、《南齐书》《魏书》考核重点:掌握”“前四史、选文:《秦始皇本纪》、《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平准书》、《屈原列传》、《让县自明本志令》、《诸葛亮传》、第六章编年体的继起基本要求:《前汉纪》、《后汉纪》考核重点:二书的体裁及特点第七章两晋南北朝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基本要求:掌握《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考核重点:《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第八章纪传体的大量编修基本要求:掌握唐修的八部正史,五代、宋所修的《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通志》、元代修的《宋史》、《辽史》、《金史》考核重点:唐代的八部正史、元代修的三部正史、《通志》、选文:《通志总序》第九章编年体的发展基本要求:编年体史书的完备代表作《资治通鉴》及在《资治通鉴》影响下产生的编年体史书、通鉴学考核重点:《资治通鉴》、选文:《党锢之祸》、《魏孝文帝迁都》第十章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基本要求:政书体的定义、杜佑与《通典》、马端临与《文献通考》、会要体、十通、《西汉会要》、《东汉会要》考核重点:杜佑、《通典》、《文献通考》、会要、十通第十一章纪事本末体的创始基本要求:纪事本末体的定义及优缺点、《通鉴纪事本末》考核重点:纪事本末体的优缺点、《通鉴纪事本末》第十二章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名著基本要求:了解这一时期方志地理书的名称及作者考核重点:三部方志地理书第十三章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的产生基本要求:掌握史学评论的特点,史评产生发展的过程、《史通》考核重点:《史通》、选文:《二体》、第十四章纪传体的续修基本要求:《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考核重点:《明史》、《清史稿》第十五章编年史举要基本要求:实录体的产生和发展、《明实录》、《国榷》、《清实录》、《东华录》考核重点:实录体产生的过程、《明实录》、《清实录》第十六章纪事本末体的发展基本要求:《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圣武记.》考核重点:《圣武记》第十七章史论、史考著作举要基本要求:史论和史考的区别、《日知录》、《读通鉴论》、《文史通义》、《十七史商榷》、《二十二史考异》、《二十二史札记》考核重点:三大史考名著及作者、章学诚与《文史通义》第十八章明清时期历史地理名著基本要求:掌握历史地理名著的名称及作者考核重点:《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

论述我国典志体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论述我国典志体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论述我国典志体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典志体,又叫”政书体”,是继编年体、纪传体之后所创立的专讲典章制度的史籍。

作为一种史体,典志体出现较晚,创始于唐代杜佑的《通典》。

我国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史书是唐代杜佑所撰,他在刘秩《政典》的基础上编纂成《通典》一书,开创了典志体。

以后又有宋代郑樵所著《通志》,南宋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因其性质相近,均以”通”命名,后人合称为”三通”。

清乾隆时,诏修”续三通”从乾隆十二年(1747)至五十二年(1787)撰成《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合称”续三通”)和《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清三通”)。

清官修”六通”与”三通”合称为”九通”。

民国初年,刘锦藻又编纂了《清朝续文献通考》,与”九通”合编,称为”十通”。

会要体创始于唐德宗时的苏冕,后经杨绍复续修,又经宋王溥增补成为《唐会要》,这是现存最早的会要体史书。

此外还有《五代会要》、《宋会要辑稿》、《西汉会要》、《东汉会要》等。

会要体史书,在《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中归入”类书”类;《直斋书录解题》归入”典故”类;《文献通考经籍志》归入”故事”类;《宋书艺文志》归入”类事”类;《四库全书》归入”政书”类。

会典体,与会要体相似,是关于典制的原始文件的汇编,因为它是各级官吏处理政事的依据,所以收集编录的资料均系原文抄录,这就为后世保存了大
量的第一手资料。

会典体的创始,可追溯到《周礼》编撰则始于《唐六曲此外还有《元典章》、《明会典》、《清会典》等。

中国书体的演变过程

中国书体的演变过程

中国书体的演变过程
中国书体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的话题。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书写为重要的文化活动,书法艺术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最早的中国书体是甲骨文,它是在商周时期的龟骨和兽骨上刻划的文字。

随着时代的变迁,秦汉时期出现了小篆,它是由刻字刀刻成的标准化的文字,成为了中国古代书体中的重要一环。

在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隶书、楷书、行书等书体陆续出现。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草书、隶书、楷书、行书等书体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

宋代以后,书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人墨客开始注重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在书法中运用了更多的意境和情感,形成了晋、唐、宋、元、明、清六朝书法风格的继承和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新书体不断涌现,如魏碑、行楷、草书等,书法艺术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书体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历经千年的文化积淀和传承,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统,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 1 -。

书体的起源

书体的起源

书体的起源
书法字体最早起源于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随后发展出金文和篆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丞相李斯建议,把小篆作为秦朝的官方字体。

两汉时期,字体的发展变化很快,草书、行书、楷书在当时几乎都已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书体演变的归结期,又是书法技法的集大成期、文人书法流派大发展时期,自此中国书法走向完全自觉的阶段。

唐代在书法上是晋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代,出现了颜真卿、欧阳询、张旭、怀素等书法家。

宋、元时代,虽然楷书已渐衰微,但小楷却颇有进展,篆书也因文字学的发展而有了一定的进步,行、草书颇为繁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宋代的四大家。

明朝时期因台阁体的风靡,使得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四朝的书法较为平庸,直至成化年间,文学艺术开始出现转机,书坛出现了张弼为代表的草书书家。

晚明随着禅宗思想的流行和泰州学派的崛起,出现了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一大批风格特异的书家。

清初,尚以"馆阁体"为主导,而后转向了北碑的研究,突出的成就是在篆、隶方面。

中国书体的演变过程

中国书体的演变过程

中国书体的演变过程
中国书体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其演变过程可以追溯至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书法和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书体也随之不断演化。

在秦汉时期,小篆书体成为主流,它的特点是笔画挺拔、直线粗壮。

而隶书的出现,则是为了适应官方文件的写作需求,其笔画更为圆润、流畅。

到了唐代,楷书逐渐成为主流,它的笔画线条更加清晰,形态更为规整。

此外,隶书在唐代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草书和行书等书体。

宋代时期,楷书和行书的书法大师如米芾、苏轼、黄庭坚等相继出现,书法艺术达到了巅峰。

此外,宋代还出现了新的书体——宋刻体,其特点是纵横线条粗短、笔画浓重,风格独特。

明清时期,隶书逐渐走向衰落,而楷书和行书成为主要书体。

此外,还出现了新的书体——楷草合一,即楷书和草书的结合体,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近现代,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书体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新书体的出现如宋体、仿宋体、黑体等,其特点是线条干净利落、结构简单、适合印刷。

综上所述,中国书体的演变过程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更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演化。

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历史背景,它们展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精神。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考试大纲
第一编 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先秦时期史籍序言及史料特点
了解先秦时期史籍发展的基本概况,了解此时期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健全、史官的设置;介绍先秦时期所产生的典籍及其史料、史学价值。
理解先秦时期史官及其职能、先秦时期史体处于雏形阶段。
掌握文献载体、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
培养学生利用先秦史料的能力。
理解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掌握《史通》的体例、内容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开创性贡献;《史通?六家》、《史通?二体》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
培养学生史学批评的能力。
第四编 明清时期史籍介绍及文章选读
明清两代史籍发展概况介绍
了解明清时期史籍发展概况。
理解明清时期史籍发展的原因。
培养学生阅读史考著作的能力。
第十七章 明清时期历史地理学名著
了解顾祖禹编写《读史方舆纪要》的目的及经过;《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影响及版本流传情况。
理解《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的体例、内容和史料价值;
掌握《读史方舆纪要?元代州域形势》等文章的标点、注释与翻译。
三、考试方式及试卷结构
6、难度等级及比例:试题的难度等级分为简单,中等难度,较难或难三个等级。填空、选择、判断为简单等级,占25%-35%;名词解释、简答为中等难度等级,占40%-60%;思考论述为较难等级,占15%-25%。
7、课程总评成绩构成:一般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培养学生阅读典志体史书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政书体史学研究历代典章制度的能力。
第十章 纪事本末体的创始
了解《通鉴纪事本末》的续编、继作情况。
理解袁枢创始纪事本末体的动机及方法。

书法起源及其发展

书法起源及其发展

书法起源及其发展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书法起源及其发展书法,从广义讲,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

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的起源本来我国文字在殷周时代就具有艺术风味。

殷代的甲骨文除了刀刻的“刻辞”以外,还有用笔写的“书辞”。

西周的金文(铜器铭文)在铸造之前,先要写好字迹。

其中有好些作品字体美观,可以说出于当时无名的书法家之手。

但是,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使文字艺术化,是从春秋末期开始的。

春秋末年吴、越、蔡、楚等国往往在作为仪仗用的兵器上,镌刻(或者错金银)美术字体。

它和当时的草率字体正好相反,力求工整美观,或者在笔画上加些圆点,或者故作波折,或者在应有的笔画之外附加鸟形的装饰。

这就是“鸟篆”、“虫篆”或“缪篆”的起源。

战国时代除了广泛应用的草篆以外,许多重要铜器铭文都用工整的篆书,讲究美观。

例如战国初期韩国制作的编钟,所有铭文都先划好方格,在方格内写着工整的篆书,很是精美。

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铜器铭文也都是工整的篆书。

这就是书法的起源。

书法的发展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相传李斯就是个书法家,“号为工篆”,许多刻石和十二“钟鐻金人”的铭文都出于他的手笔(《水经河水注》引卫恒《叙篆》)。

从这时起,作为书法艺术的文字和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分别遵循着各自的道路而向前发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

此时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如:张芝、蔡邕、崔瑗、史游。

书法起源及其发展

书法起源及其发展

书法起源及其发展书法,从广义讲,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

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的起源本来我国文字在殷周时代就具有艺术风味。

殷代的甲骨文除了刀刻的“刻辞”以外,还有用笔写的“书辞”。

西周的金文(铜器铭文)在铸造之前,先要写好字迹。

其中有好些作品字体美观,可以说出于当时无名的书法家之手。

但是,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使文字艺术化,是从春秋末期开始的。

春秋末年吴、越、蔡、楚等国往往在作为仪仗用的兵器上,镌刻(或者错金银)美术字体。

它和当时的草率字体正好相反,力求工整美观,或者在笔画上加些圆点,或者故作波折,或者在应有的笔画之外附加鸟形的装饰。

这就是“鸟篆”、“虫篆”或“缪篆”的起源。

战国时代除了广泛应用的草篆以外,许多重要铜器铭文都用工整的篆书,讲究美观。

例如战国初期韩国制作的编钟,所有铭文都先划好方格,在方格内写着工整的篆书,很是精美。

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铜器铭文也都是工整的篆书。

这就是书法的起源。

书法的发展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相传李斯就是个书法家,“号为工篆”,许多刻石和十二“钟鐻金人”的铭文都出于他的手笔(《水经•河水注》引卫恒《叙篆》)。

从这时起,作为书法艺术的文字和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分别遵循着各自的道路而向前发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

此时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如:张芝、蔡邕、崔瑗、史游。

张芝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

书法的产生与演变进程

书法的产生与演变进程

书法的产生与演变进程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将详细介绍书法的产生与演变进程:1. 产生阶段: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出现在商朝晚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是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

随后,金文出现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书法开始发展为具有艺术性的形式。

2. 演变阶段:- 隶书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出现了隶书,它是一种规范的字体,用于官方文件和书写。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逐渐从实用工具转变为艺术表达。

- 草书阶段:东汉末年(公元184年至公元220年)出现了草书,它是书法中的一种行书形式,笔画流畅自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草书的出现开创了书法艺术中的一种新风格。

- 楷书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出现了楷书,它是一种规范、工整的字体,成为后来书法发展中的主流形式。

楷书注重笔画的平稳和结构的稳定性。

- 行书与草书相互影响:唐宋时期(公元618年至公元1279年),行书和草书相互影响,形成了新的书法风格。

行书继承了楷书的规范性,同时融入了草书的自由流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3. 发展与传承:- 元明清时期:元代(公元1271年至公元1368年)对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著名书法家涌现出来。

明代(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时期,书法进一步繁荣,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风格流派。

- 近现代:近现代以来,中国书法继续发展,吸收了西方艺术的影响,并形成了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同时,也有一些书法家创新性地探索书法艺术的边界,使其与时俱进。

总体来说,书法的产生与演变是一个历经数千年的过程,从实用性到艺术性的转变,从甲骨文到金文、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不同形式的书法风格的出现与发展。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至今仍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推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馬氏世司典籍,工於製作,故能上稽仲尼之意, 會《詩》、《書》、《左傳》、《國語》、《世 本》、《戰國策》、《楚漢春秋》之言,通黃帝、 堯、舜至於秦、漢之世,勒為一書
译文:司马迁父子世代掌管典籍,擅长著述创作, 所以,能够往上继承领会孔子的意图,会通《诗 经》、《尚书》、《左传》、《国语》、《世 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的言论,贯通 黄帝、尧、舜,一直到秦、汉时代,写成一书
二十略:
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天文略、地理略、都 邑略、礼略、谥略、器服略、乐略、职官略、选 举略、刑法略、食货略、艺文略、校雠略、金石 略、图谱略、灾祥略、昆虫草木略
氏族略:先秦宗法的参考;六书略、七音略:文 字学、音韵学的门径;都邑略:历代都城沿革; 昆虫草木略:各种动植物的名称、体态、生理、 用途等。
今遷書全用舊文,間以俚語,良由採摭未備,筆削 不遑,故曰:“予不敢隳先人之言,乃述故事,整 齊其傳,非所謂作也”。
译文:现在司马迁的《史记》全部采用的是旧有史 文,中间有时也有方言,实在是由于选录摘取未能 详细,下笔删削匆忙的缘故,所以司马迁说:“我 不敢毁弃先人(司马谈)所说的话,于是记述往事, 整理那时的家世,世人的传记,而不是所谓的进行 创作。”
不然,則一卷事目,安能行於世!自《春秋》之 後,惟《史記》擅製作之規模;不幸班固非其人, 遂失會通之旨。司馬氏之門戶,自此衰矣。
译文:否则的话,《春秋》只是一卷记事目录, 怎么能够在社会上流传!自从《春秋》以后,只 有《史记》拥有写作的规模;不幸的是班固并不 是这样的人,于是丧失了会变通的宗旨,司马氏 创立的学术派别从此就衰落不振了。
LOREM IPSUM DOLOR
六經之後,惟有此作!故謂“周公五百歲有孔子, 孔子五百歲在斯乎!”是其所以自待者不淺。
译文:《诗》、《书》、《礼》、《易》、《春 秋》六部儒家经典以后,只有这部著作。所以说 “周公去世五百年以后有孔子,孔子去世五百年 以后继承他们事业的人就在这里吧!”因此他自 我标榜的地方已经不浅。
百川異趨,必會於海,然後九洲無浸淫之患;萬 國殊途,必通諸夏,然後八荒無壅滯之憂,會通 之義大矣哉!
译文:各条河流流经地域不同,但必定汇聚到海 洋,然后天下才能免除洪水之灾;各国开辟的道 路不同,但必定都通向中原,然后边区才能免除 道路阻塞之忧。由此来看,会通的意义大极了!
自書契以來,立言者雖多,惟仲尼以天縱之聖, 故總《詩》、《書》、《禮》、《樂》而會於一 手,然後能同天下之文;貫二帝三王而通為一家, 然後能極古今之變。
(二)体例和内容
《文献通考》,共348卷。从 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历 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分为24 门:田赋、钱币、户口、职 役、征榷、市籴、土贡、国 用、选举、学校、职官、郊 社、宗庙、王礼、乐、兵、 刑、经籍、帝系、封建、象 纬、物异、舆地、四裔。
所谓“文”,就是叙事,必须以经史为本,其次参考历 代会要及百家传记,必须“信而有证”者才采用,否则 不用。所以本书记载的史实,都比较可靠。所谓“献”, 就是论事,《通考》把历代名人对历代典章制度的评论 意见,只要稍有参考价值能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 非者,都收录在史实的下面,以帮助读者认识历代的典 章制度。所谓“窃著己意”即加“按语”,凡史传的记 载或先儒的评论,如觉不妥,或者有补充,作者均加以 “按语”,发表自己的见解,即“总评”、“通考”。
(二)体例和内容
《通典》全书200卷,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 史,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止于唐天宝末,食货部 分间及肃宗、代宗、德宗三朝。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 边防九典,各冠总论,下系子目,凡有一千五百 八十四条,正文约一百七十万字,注文约二十万 字。
《食货典》12卷,叙述历代的土地、财政制度。对历代 土地形态的变迁,租税的轻重,户口的盛衰,货币的变 革,盐铁的管理,杂税的兴起等等情况都作了详尽的考 察。
二十略对文献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校雠略》, 《艺文略》,《金石略》和《图谱略》上。《金 石略》和《图谱略》扩大了历史文献资料的范围。 《艺文略》通录了古今存佚的文献,创立了心的 图书分类方法。《校雠略》是《艺文略》,《金 石略》和《图谱略》的说明书,集中又系统地反 应了郑樵的文献学思想。在我国学术史上,将校 雠之学写成专著,是从《校雠略》开始的。
它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发展为独 立的体裁。创始于唐代杜佑的《通典》。
1
一、《通典》介绍
(一)作者及成书经过
《通典》作者杜佑(735年- 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政治 家、史学家。
开 始 写 作 于 唐 代 宗 大 历 元 年 (766年)左右,德宗贞元十 七年(801年)完成于淮南节 度使任上,全书的修撰用了整 整35年的时间。
分為五體:“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 以正曆,“書”以類事,“傳”以著人,使百代 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
译文:分为五种体裁:本纪用来记载年代,世家 用来代代相传,表格用来订正历法,书志用来排 比史事,列传用来记载人物,使百代以下,史官 不能改变他的这种写史方法,搞学问的人不能抛 开他的《史记》。
第二,治史以经世,即史籍为现实政治服务。 第三,为后世提供了系统的研究材料。来自2二、《通志》介绍
(一)作者
郑樵(1103-1162年), 字渔仲,宋兴化军莆田 (福建莆田)人,世称 夹漈先生。
(二)体例和内容
《通志》共有200卷,记上 古至隋唐的制度(二十略 记上古至唐,纪传记三皇 至隋)。全书分为:帝纪 18卷,后妃传2卷,年谱4 卷,略52卷,世家3卷,宗 室8卷,列传106卷,载记8 卷,四夷7卷,约500万字。
起迄时间
上古至唐中期 上古到隋、唐 上古至南宋中期 唐中期至明末
唐至明末 南宋中期至清末 清初至乾隆时期 清初至乾隆时期 清初至乾隆时期
乾隆至清末
4
四、《通志总序》
第一段
百川異趨,必會於海,然後九洲無浸淫之患;萬 國殊途,必通諸夏,然後八荒無壅滯之憂,會通 之義大矣哉!自書契以來,立言者雖多,惟仲尼 以天縱之聖,故總《詩》、《書》、《禮》、 《樂》而會於一手,然後能同天下之文;貫二帝 三王而通為一家,然後能極古今之變。是以其道 光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不能及。仲尼既沒, 百家諸子興焉,各效《論語》以空言著書(《論 語》,門徒集仲尼語。),至於歷代實迹,無所 紀系。迨漢建元、元封之後,司馬氏父子出焉。
序 号
书名
1
通典
2
通志
3
文献通考
4
续通典
5
续通志
6
续文献通考
7
清朝通典
8
清朝通志
9 清朝文献通考
10 清朝续文献通考
作者
唐·杜佑 南宋·郑樵 元·马端临
清·官修 清·官修 清·官修 清·官修 清·官修 清·官修
清·刘锦藻
卷数
200 200 348 150 640 250 100 126 300
400
《职官典》22卷,叙述历代官制的沿革变化。把从中央 到地方,从文官到武官,从员额到官阶的情况,也都叙 述得清清楚楚。
《边防典》16卷,叙述历代的边防与四境各族政权的情 况,交待了丰富的民族地区历史发展变化情况,为民族 史和国防史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
(三)成就
第一,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通 史。
第三编 第三章 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
教学要求
1、掌握何谓“政书体”及代表作。 2、了解“三通”的作者及内容。 3、掌握“二十略”的史学价值。 4、《通志总序》重点字词的解释。
何谓政书体?
《史记》:本纪、世家、表、书、列传。 《汉书》:纪、表、志、传。
政书体,又叫典志体,是继编年体、纪传体之后 所创立的专讲典章制度的史籍。
凡著書者,雖採前人之書,必自成一家言。左氏, 楚人也,所見多矣,而其書盡楚人之辭;公羊, 齊人也,所聞多矣,而其書皆齊人之語。
译文:大凡写作史书的人,即使采纳前人的书籍, 也一定自成一家言论。左氏是战国楚国人,他所 看到的太多了,但他的《春秋左氏传》全都是楚 人的言辞。公羊高,是战国齐人,他所听到的太 多了,但他的《春秋公羊传》都是齐人的言论。
然大著述者,必深於博雅,而盡見天下之書,然 後無遺恨。當遷之時,挾書之律初除,得書之路 未廣,亙三千年之史籍,而跼蹐於七八種書,所 可為遷恨者,博不足也。
译文:然而大规模著述的人,一定要长期学识渊 博、品行端正,而且全部看到天下的书籍,然后 才没有遗憾。正当司马迁的时候,私藏书籍的律 令刚刚解除,搜求书籍的途径尚未畅通,横贯三 千年的历史典籍,却局限在七八种参考书籍中, 所值得司马迁遗憾的,是广博不够。
第三段上
然大著述者,必深於博雅,而盡見天下之書,然 後無遺恨。當遷之時,挾書之律初除,得書之路 未廣,亙三千年之史籍,而跼蹐於七八種書,所 可為遷恨者,博不足也。凡著書者,雖採前人之 書,必自成一家言。左氏,楚人也,所見多矣, 而其書盡楚人之辭;公羊,齊人也,所聞多矣, 而其書皆齊人之語。今遷書全用舊文,間以俚語, 良由採摭未備,筆削不遑,故曰:“予不敢隳先 人之言,乃述故事,整齊其傳,非所謂作也”。
第三段下
劉知已亦譏其多聚舊記,時插雜言。所可為遷恨 者,雅不足也。大抵開基之人不免草創,全屬繼 志之士為之彌縫。晉之《乘》、楚之《梼杌》, 魯之《春秋》,其實一也。《乘》、《梼杌》無 善後之人,故其書不行。《春秋》得仲尼挽之於 前,左氏推之於後,故其書與日月並傳。不然, 則一卷事目,安能行於世!自《春秋》之後,惟 《史記》擅製作之規模;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 會通之旨。司馬氏之門戶,自此衰矣。
译文:自从文字发明以来,著书立说的人虽然很 多,只有孔子因为是天生的圣人,所以才总括 《诗经》、《尚书》、《礼》、《乐》而融会在 一人之手,然后能够整齐厘定天下的各种记载, 贯穿二帝三王,而连接成一个系统,然后能够彻 底弄清古今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