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概念

合集下载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1、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2、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

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就业压力大,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内在冲动。

但是,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增长可持续,必须解决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寻找在不破坏生态平衡,不污染环境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径。

也就是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进经济增长。

环境友好排除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保护观,要求必须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

因此,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是保护生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必然性1、这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

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约束,人民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2、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加快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3、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重要指导思想。

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定义:(1)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2)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背景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针,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现有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是我国当前阶段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目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惊人成就。

但现有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却有着不可持续的局限性。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消费和生活中,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有限的自然资源和人力、物力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人类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和环境问题,解决生态环保、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当今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资源短缺成为一个严重问题,资源的匮乏与过度开采导致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

因此,实施资源节约型社会已成为我们不能忽视的任务。

如何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呢?首先,应大力推广节约资源的思想,树立资源节约的理念。

这需要我们从源头上采取节约措施,尽可能减少物质的浪费,比如开水龙头要关紧,不要浪费;回收利用废旧物品,如废纸、瓶子等等。

在家庭、学校、商业、行政及社区等方面推广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意识,通过家庭、学校、社区、商业、行政的合力,实现节约资源的理念。

其次,应该加强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科学管理。

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将有限的资源最大程度发挥的目的。

此外,还要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广农林牧渔业等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同时也要鼓励企业加强环境管理,采用清洁生产等措施,保护生产环境。

在这一方面,我们需要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合作,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建设节能型、低排放社会,从而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最后,应积极发展节能技术,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通过技术手段,尽量消耗较少的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如利用再生能源,采用节能型建筑材料和节能家电,开展能源回收项目,开展节水技术等等。

在科技上的努力,可以加快资源循环利用的速率,同时也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提高公司、企业的利润率。

这不仅是一种环保、经济手段,更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种必要手段。

综上所述,资源节约型社会是革命性的社会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要实现更好的资源利用,我们需要加强教育、提高政策的效率、推广科学技术、加强资源管理等等,不断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步伐,实实在在地有效的增加经济效益,同时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一、背景介绍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人口、城市化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概念1.定义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优先考虑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和循环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特点(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2)资源利用效率高,循环利用率高;(3)低碳能源占比逐步提高;(4)生态环境和社会公益性优先考虑。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1. 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2. 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3. 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路径1.加强技术创新,培育绿色产业;2.推广清洁能源,建设智慧能源;3.实行“减、化、治”综合措施,降低污染排放;4.推进绿色金融、节能环保等产业投资;5.加强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全面落实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五、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现状(1)各地纷纷制定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相关政策;(2)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得到提高;(3)绿色产业快速发展,低碳能源占比提高。

2.问题(1)政策执行不到位,缺乏监管;(2)节能减排措施落地难度大,企业投入动力不足;(3)消费观念仍需加强,浪费现象普遍存在。

六、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推进的对策和建议1.加强政策实施,加大监管力度;2.提高企业动力,加强技术创新;3.加强宣传教育,促进消费观念转变;4.创新绿色金融模式,推动绿色产业发展;5.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七、结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追求的发展目标,也是保障人民生存环境和发展利益的必然选择。

我们要共同努力,通过创新、协同、改革三位一体的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同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资源有效配置、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仔细回想,我们所住的地球只有一个,资源、环境极其宝贵。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其实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

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历程,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

而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都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所以,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为此,我们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根本所在。

浅谈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浅谈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资 源 实 现 节 约 利 用 高 效 利 用 、可 持 续 利 用 ,用 最 少 力 : 而 以 友 好 的 生 产 生 活 方 式 对 待 环 境 ,就 是 要 将 城
的 资 源 消耗 获 取 最 大 的 经 济 、 社 会 和 环 境 收 益 . 以实 市 发 展 维 持 在 环 境 承 载 力 以 内 。资 源 节 约 型 城 市 建 设 现 经 济 、社 会 和 环 境 可 持 续 发 展 的城 市 形 态 。 建 设 资 是 现 代 化 城 市 的 必 然 趋 势 ,是 现 代 化 城 市 发 展 的 全 新 源 节 约 型城 市 是 建 设 资源 节 约型 社 会 的 支撑 体 系之 一 。 模 式 。
30 5) 0 4 0
摘 要 : 本 文 讨 论 了 建 设 资 源 节 约 型 城 市 应 该 是 城 市 规 划 为 先 导 .以 治 理 城 市 污 染 、保 护 城 市 生
态环 境 、 控 制城 市 人 口、 发 展 资 源 节 约 和 环境 友 好 技 术 以及 培 育 城 市 环 境 文 化 为 重 点 。 资 源 节 约 型
社会 。
环 境 保 护 也 提 出 了 严 峻 的 挑 战 。必 须 给 城 市 生 态 系 统
资 源 节 约 型 城 市 是 奉 行 节 约 资源 的 理 念 、 生 产 方 减 压 与 自然 环 境 亲 和 。 节 约 资 源 是 要 以资 源 的 优 化 式 、 生 活 活 动 与 消 费 方 式 的 城 市 ,是 采 用 综 合 手 段 对 配 置 和 利 用 为 核 心 来 解 决 城 市 面 临 的 资 源 和 环 境 压
的一 环 。
目前 ,随 着 我 国城 市 化 的进 一 步 发 展 城 市 对 资

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随着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日益壮大,资源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持续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我们知道,大量的富有价值的资源被浪费和消耗,这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的影响,对人类生活和环境造成不可预估的影响。

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这里将介绍如何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道路和必要性。

一、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社会中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高效利用,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污染,从而实现环境可持续性,以及将消费观念和生产方式从过度消费向可持续性转变的一种新型社会。

该社会主张实行“绿色消费,循环经济”,通过延长生产和消费的周期来减少自然资源与资本的浪费,实现减排、减废、循环利用,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1.灵活性现代社会经济运作方式日新月异,每个社会都希望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发展。

而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社会灵活性的体现,它能够适应当下各种环境和经济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始终满足人民需要,并保护和增强生态环境。

2.可持续性历史上,资源超额消耗和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不可承受之重,这些痛苦的过程教育了我们需要上升到可持续性发展的高度。

资源节约型社会秉承可持续性发展的初衷,注重消费的合理性,生产能源和资源的高效使用,让我们不仅能够满足当下的需求,而且也能够慢慢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还原和大力保护环境生态。

3.资源供求平衡如今,资源日益匮乏,供需矛盾愈来愈突出,一方面由于资源的存在有限性,另一方面许多有价值的资源被浪费和消耗。

而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坚定的实现资源供求平衡,通过绿色消费、循环经济的理念来消解资源消耗和和供需矛盾的问题,实现各类资源的保护和再利用,从而让社会经济模式更加健康和复苏。

4.环境保护坚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是保护环境发展新经济模式的必然选择,它对人类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作出了卓越贡献。

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概念和意义

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概念和意义

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概念和意义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定义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

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骑型社会在我国的现实紧迫性(一)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二)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1)我国资源相对不足。

水、耕地、电、石油等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资源占有量,石油等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赖程度不断上升。

(2)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消耗高浪费大。

例如,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8立方米,比国际平均水平高 5 倍,而美国是8 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

我国单位GDF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固体废物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10 倍。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的前提下,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在这里,“节约”有两层涵义:一是杜绝浪费,即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消耗的浪费;二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既要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并且能够尽量循环利用,又要保证全社会较高的福利水平。

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质上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和长远战略方针。

二: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1、是由我国人均资源较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我国虽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水平的1/3、1/4、1/5、1/10和1/22,是世界上人均资源占有水平较低的资源小国之一,资源相对不足、环境较弱,众多人口对有限资源的压力将愈来愈大。

(2).我国条件复杂,资源种类齐全,但资源质量不高,自然生产力低。

(3).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之间不匹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

(4).后备资源供给不足,潜伏着更大的资源危机。

如果不能在方面强化投入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石油、天然气、将严重衰竭。

总之,我国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供水能力紧张,能源紧缺愈加深重,不足,后备资源基础薄弱,资源迅速扩大,各类资源供应长期紧缺,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矛盾的基本格局,资源短缺将长期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和意义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和意义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和意义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相应的资源消耗程度也越来越高。

近年来,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避免不可持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导致的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

下面,本文将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定义、建设意义及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定义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通过有效的资源利用管理和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使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供给相适应的社会形态。

换言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在保障人类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在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的前提下,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转型,逐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意义1.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资源的耗损和环境的污染,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令环境得到好的保护。

与此同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也能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化,保护全球环境的生态系统,使自然资源短缺时能够被可持续地保护。

2.推进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减小了能源资源处理的成本和对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提升了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使用率,加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速度,推动绿色经济增长。

3.社会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也有利于发展和谐的社会环境,是人类社会推进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

通过科技的革新、创新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在构建节约型的经济社会结构,全面提高了人民的素质和生活品质,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互动,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

三、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路径1.资源利用优化坚持建立绿色发展模式,全面推进节能和循环利用,促进高效利用和共享,推进经济的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最大程度发挥科技、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加强管理和监测建立全过程的生态环境评估和管控机制,加强科学监测和管理,实现有关各方面的共识,建立托管、市场化机制和可持续管理机制。

三型社会的建设

三型社会的建设

三型社会的建设三型社会的建设•三型社会的内涵•三型社会的关系•共建三型社会人口均衡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为“三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口均衡是指人口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并且人口总量适度、人口素质全面提升、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合理及人口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协调平衡发展。

资源节约型•从我国来看,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少。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237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另一方面,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过去,我们比较多的是依靠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导致资源消耗过大,浪费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与此同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中并不鲜见。

虽然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奢侈浪费的消费观还在发展,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不把节约资源的政策方针放到更重要的位置,经济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因此,必须坚持资源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因环境问题而起,并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将有利于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行为、政治制度、科技支撑和文化纳入到有机统一的科学发展框架下,是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集合。

创建节约型社会

创建节约型社会

创建节约型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消耗,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崭新的问题:资源浪费。

尤其是在当前环保的背景下,提倡节约能源,建设节约型社会成为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什么是节约型社会?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一、什么是节约型社会?节约型社会是指在资源的开发、使用、消费和循环中强调节约、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模式。

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模式,节约型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节约环保,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是当前的趋势,更是我们必须走的必由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从各种角度出发,对生产、消费和社会自身进行调整和改进。

二、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1)政府角色政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需要制定相关法规、规定,切实加强对环保、资源的管理和监督。

促进节能减排,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生态旅游,避免资源浪费。

(2)企业角色企业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推动力量,在生产、运营中要重视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措施,强调生产绿色、环保、以人为中心的产品,同时推广和利用新技术的应用,鼓励员工加入到节约的行列中来。

(3)个人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应该将节约、环保的观念渗透到平日的生活中去。

比如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环保购物袋、开启节能灯等等,更重要的是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立体推广节能减碳的理念和行动,为资源保护和环保做出自己的贡献。

(4)教育角色节约环保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行为习惯,需要从小学开始进行教育,提高人们的节约环保意识,从而切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三、节约型社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缺乏预算资金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很多的预算资金,但是现实情况是缺乏充足的预算资金,导致相关计划无法有效的开展。

因此,需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探索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节能减排。

(2)缺少环保意识虽然节约环保的意识在年轻人中逐渐加强,但还需要依靠对环保教育的深度推广,增加社会上对节能减排、环保等知识语言的吸收,形成普遍的环保意识。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国家
(1)要继续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开发。 同时,要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 场、两种资源。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 展循环经济,解决能源资源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 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查 处这类违法行为。 (4)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深化 改革,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一方面,要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 和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 护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 因
1、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 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 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2、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 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 环境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 障。有利于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 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 资源。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 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 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

资源节约型社会如何建设以支持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如何建设以支持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如何建设以支持发展当今世界,资源问题日益凸显,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支持发展呢?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资源节约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当每一个人都深刻认识到资源节约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政府、学校、社区、媒体等应共同发力,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资源节约的理念和知识。

例如,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将资源节约纳入课程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习惯;政府可以通过公益广告、宣传手册等方式,向公众普及资源节约的方法和技巧;社区可以组织资源节约的主题活动,鼓励居民分享节约经验。

其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是关键。

法律和政策具有强制性和导向性,能够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明确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加大对资源浪费和破坏行为的处罚力度。

另一方面,要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资源节约。

比如,对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对节约资源的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等。

在产业发展方面,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

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不仅消耗大量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要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低耗能产业的支持力度。

同时,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推广应用节能技术、节水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在农业生产中,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科技创新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支撑。

加大对资源节约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攻克资源节约的关键技术难题。

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

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

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近几年,和谐之风愈吹愈烈,机会席卷了整个神州大地。

在这个讲究和谐,追求和谐的年代,广大人民的意识是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和深思。

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之一。

那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是什么?从有关资料得知: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下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这只是字面上的说法而已,很多情况下,政府发表的条文真正落实到地方和个人,就很容易“变味”!这种“变味”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就时常发生。

在大多数人看来,高等教育学府算是一个素质较高的场所。

但是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浪费资源的现象比比皆是:吃饭的时候,大了很多的饭菜却吃不完,最后只能倒掉;在宿舍洗衣服的时候,让装满水的水桶继续装那些装不下的水;又或者洗手后,随便地拧一下水龙头却浑然没发觉水在一滴滴流;每一次去商场的时候,都要买一个塑料袋装东西……如果说大学校园是一个小型社会的话,情况尚且如此。

那么我们放眼到真正的社会呢?与大社会相比,大学校园的现象真可谓“小巫见大巫“。

黄河是我么中华名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但近代以来,黄河的水流量越来越少,甚至多次出现断流的现象。

毛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_-_副本

毛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_-_副本

中国能源消费量在世界各国中的地 位
名次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国家 年消费总量MT 石油 天然气 煤类 核电 水电 美国 2898.00 39.8 26.3 24.3 8.6 1.0 中国 1227.37 14.7 1.9 75.0 0.4 5.3 俄罗斯 949.43 24.5 50.4 19.6 3.8 2.3 日本 683.57 56.2 11.3 17.1 14.7 1.3 德国 476.00 40.6 18.3 28.9 11.7 0.5 法国 331.43 39.0 11.9 6.1 40.0 3.0 加拿大 317.86 35.7 28.5 11.2 12.5 12.0 英国 311.14 37.7 28.2 23.2 10.6 0.3 印度 303.43 31.8 7.4 57.3 0.6 2.8 意大利 214.43 61.5 27.2 8.5 0 2.7 总计 11319.71 40.1 23.0 7.2 7.2 2.5
生态环境恶化
返回
• 2007年我国消费煤炭约23亿吨,碳基燃料共 排放出CO2达到54.3亿吨,居全球第二。 • 在2007年,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 放出0.8吨CO2;每生产1度电,要释放1公斤 CO2;每燃烧1升汽油,要释放出2.2公斤 CO2 • 这些数字表明,中国的能源消费处于“高碳 消耗”状态,加上中国的化石能源占总能源 数量的92%,其中煤炭要占68%,电力生产中 的78%依赖燃煤发电。中国成为“高碳经济” 的典型代表。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必然导致 温室气体的高排放,产生一系列政治、经济、 外交、生态等严重后果。
坚决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
通过小发明、小制作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合理化建议,为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
资源节约型社会:
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人与自然核心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中国与世界人均自然资源比较表
2、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内在要求;
2、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3、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概念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概念: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中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采取法律、行政、经济和宣传等综合措施,结合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再生废弃物资源,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合理和永续利用的一种社会系统。

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按资源种类将资源分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和其他等5种资源,按资源的循环过程分为开发、利用、排放和回用4个循环过程,在每个循环过程中选取指标,从而建立一个包含5类资源、4个循环过程、3个层次的指标体系,简称为“543指标体系”。

其中,3层次分别是:(1)资源层:本书将资源分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和其他共5种资源;(2)过程层:本书在第一层“资源层”的基础上,将各种资源按资源的循环过程分为开发、利用、排放和回用共4个循环过程;(3)指标层:在第二层“过程层”的基础上,针对5类资源4个不同循环过程,选择具体的指标,构成“指标层”。

在过去的20年,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国内储蓄率(指银行储蓄额占GDP的百分比)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世界银行(2000年)的统计显示,中国近20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10.3%,在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中居于第2位(仅次于非洲资源国家博茨瓦纳)。

1999年中国国内储蓄率为42%,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

但是,由于中国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名义国内储蓄率”的真实性,即中国国内储蓄率中的相当部分是通过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所换来的,这种以资源的超常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为代价的经济收益,必须进行有效的修正。

据中国科学院牛文元的研究,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中国经济成长的GDP 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这种代价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之中[8]。

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

日本在20世纪60~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曾频繁发生破坏环境的事件并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日本吸收了这方面的教训,近年来相继制定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庭电器循环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

目前,日本政府正加紧拟定《循环型社会基本法》(草案),争取在2001年开始实施。

这将为日本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奠定法律基础。

除法律保障外,日本积极开发以下四种技术:一、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和能源投入量的技术;二、能够长期使用的产品的制造技术;三、循环利用技术;四、尽可能减少破坏环境物质排出量的技术。

“循环型经济社会”的确立将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转变,它还会改变人们迄今为止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建立新型价值观念。

“循环型经济社会”会给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创造新的市场。

据日本通产省估计,到2010年,与环境有关的市场规模将从现在的15万亿元增加到37万亿元,就业人数将从现在的64万人增加到140万人。

日本经济计划厅预测,到2020年,环境产业将是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

“零排放工厂”已经在日本成为企业在新世纪里新的追求目标。

其中,食品加工和饮料业走在最前列,汽车、造纸、水泥、化工、电子及家用电器等制造业也十分积极,目前已建成上百座“零排放工厂”。

在一些啤酒制造厂里,所有副产品和废弃物都实现了100%的再资源化和循环利用[9]。

4.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和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指出[10],困扰中国环境十大问题是: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水灾、旱灾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环境问题和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问题。

回顾我国5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上,我国单位GDP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

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自然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触目惊心[9]。

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

著名环保人士梁从诫曾说:“中国有十三亿人口,每个人浪费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大得惊人。

同样地,如果每个人节约一点,拿十三亿一乘,这个数字就相当可观。

”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破坏环境有罪的观念,坚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每时每刻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如果每个人都树立起节约和环保的意识,我们节省下来的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成果会十分可观。

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紧缺形势.严峻资源形势呼唤资源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质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出路,势在必行源节约型体系。

资源节约型体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产业为标准划分的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主要包括:重效益、节时、节能、节约原材料的工业体系,规划科学、设计优良、节地省材、质量过硬的基本建设体系,节水、节地、节时、节能的“二高一优”节约型农业体系,节时、节能、重效益的节约型运输体系,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节约型生活服务体系;另一类是战略资源节约型体系,即有关战略资源从生产、流通、分配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有机节约整体。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途径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根本所在。

其中要着重考虑建设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的利用。

如,目前不合理的水价是阻碍水资源基础产业深化改革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水价导致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使与水相关产业的经营发展面临严重困难;同时,水价体系的不合理也是造成水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

完善产权制度。

只有明晰了资源的产权,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做到物尽其用,使资源的损失浪费降到最低限度。

既应明晰自然资源的产权,优化自然资源配置,节约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又应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人们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技术的积极性。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

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因环境问题而起,并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将有利于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行为、政治制度、科技支撑和文化纳入到有机统一的科学发展框架下,是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集合。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友是可持续发会,也必然是人与人基本和谐的社会。

济南保护母亲河签字仪式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必须符合生态规律,向着有利于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并应用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方法环境施。

“环境友好”的概念是动态的和分层次的。

在现阶段,“环境友好”首先应该是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最小化;最终这种负荷和影响要控制在形成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

编辑本段建设途径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

式决定了经济基础,所以,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形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对自获得财富数量的增长,表现出典型的高消耗、低效益和高污染排放特征。

因此,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环境优美的黄河湿地首要任务是实现低资源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低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也就是说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绿色的政治制度保障。

这里的绿色政治制度内容至少应包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的政绩观和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等三个方面。

它们是保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高制度保障。

只有这些基本制度建立和落实好了,政府才可能进一步制定和切实实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政绩考核制度、绿色贸易政策和绿色财税金融政策等环境友好型的管理制度和政策。

绿色政治制度既要依靠绿色的政治家及其政府,更要凭借公众的绿色力量,实行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

在发达国家,公众既是上世纪传统环保运动的发起者,也是当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策者和建设者。

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价值基础。

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先建立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使人类在经济、科技、法律、伦理以及政治等领域建立起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对环境友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以生态规律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绿色科技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技术支撑。

人类科技发展史充满了对抗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思维,已有的科技极大地延伸和丰富了人类占有和掠夺自然的能力,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自然界对人类报复性的反应。

换句话说,环境危机具有一定的技术内涵,即人类误用技术或无节制的利用技术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

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突破传统的科技进步的逻辑思维方式,科技进步的新思维应着眼和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共生和共存,而不是对抗和征服。

传统工业文明科技指向了稀缺、污染、不可持续的资源范围,而绿色科技应该是指向丰裕、清洁、可持续利用的资源范围。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解决中国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