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以南非洲》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

合集下载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撒哈拉以南非洲》创新教案(第2课时)(新版)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撒哈拉以南非洲》创新教案(第2课时)(新版)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地势特征。

(2)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丰富的矿产资源及分布。

(3)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单一经济特征及改变措施。

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文资料,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特征以及振兴民族经济的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认知地理事物的能力,体会到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高原为主的地形。

(2)世界矿产宝库。

(3)努力改变单一经济结构。

【教学难点】撒哈拉以南非洲为摆脱经济落后状况,努力发展民族经济,改变单一经济结构。

【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大致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那么,其大部分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明确: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气候分布大致以赤道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

过渡: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资源及经济特点。

二、新课学习(三)高原为主的地形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的称号。

找出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阿赞德高原、刚果盆地。

(学生读图找图,加强读图能力的培养)活动:1.读图,判断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海拔及地势倾斜状况。

(学生读图分析回答)明确:撒哈拉以南非洲平均海拔约在500米以上,东部和南部高原海拔多在1000—2000米。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阅读:乞力马扎罗山乞力马扎罗山“意为闪闪发光的山”,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海拔5895米,是一座死火山,山顶有一个巨大的火山口。

乞力马扎罗山气势磅礴,景色瑰丽。

山顶上终年积雪,山脚下则一泒热带风光。

从山脚向山顶,气候类型依次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不同的气候带分布着不同的野生动植物,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活动:2.为什么在炎热的赤道附近,会有乞力马扎罗山这样壮观的雪山?(学生分析回答)明确:乞力马扎罗山虽位于赤道附近,但因其海拔高,气温低,导致山顶终年积雪覆盖,成为“赤道雪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第2课时)(新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第2课时)(新版)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资料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原因及后果和解决途径。

通过资料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资料等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及人口、粮食、环境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重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特点。

【教学难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粮食、环境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复习提问: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什么?(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制成品)俄罗斯的经济特点是什么?(重工业发达,轻工业滞后)那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有何特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人口、粮食、环境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今天,我们来了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及人口、粮食、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学习(二)快速发展的经济1.发展的条件(1)矿产资源的宝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矿产资源的宝库,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

金刚石、黄金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石油、铀、铜、铁等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很大。

(2)丰富的生物资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咖啡、椰枣和油棕的原产地。

拓展延伸:丰富的动物资源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热带草原上生活着狮子、鸵鸟、羚羊、长颈鹿、大象、斑马等动物。

拓展延伸:视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动物迁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丰富的自然资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被称为“富饶大陆”。

2.经济特点及原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许多国家出口矿产、木材、畜产或热带经济作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许多国家从发达国家进口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形成了单一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

原因是:由于历史上长期受殖民主义者占领和掠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缓慢。

3.后果进口工业制成品价格高,出口初级产品价格低,因此,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六年级地理下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第2课时)(新版)

六年级地理下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第2课时)(新版)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资料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原因及后果和解决途径。

通过资料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资料等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及人口、粮食、环境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重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特点。

【教学难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粮食、环境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复习提问: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什么?(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制成品)俄罗斯的经济特点是什么?(重工业发达,轻工业滞后)那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有何特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人口、粮食、环境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今天,我们来了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经济及人口、粮食、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学习(二)快速发展的经济1.发展的条件(1)矿产资源的宝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矿产资源的宝库,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

金刚石、黄金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石油、铀、铜、铁等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很大。

(2)丰富的生物资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咖啡、椰枣和油棕的原产地。

拓展延伸:丰富的动物资源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热带草原上生活着狮子、鸵鸟、羚羊、长颈鹿、大象、斑马等动物。

拓展延伸:视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动物迁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丰富的自然资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被称为“富饶大陆”。

2.经济特点及原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许多国家出口矿产、木材、畜产或热带经济作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许多国家从发达国家进口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形成了单一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

原因是:由于历史上长期受殖民主义者占领和掠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缓慢。

3.后果进口工业制成品价格高,出口初级产品价格低,因此,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七年级地理下册】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七年级地理下册】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设计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黑种人的故乡”,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居民状况。

教材突出了撒哈拉以南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有着独特又极具活力的文化,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部分“快速发展的经济”,首先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世界矿产资源的宝库,同时,这里也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

接着从历史角度追溯由于长期受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影响,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国际经贸关系,成为世界上典型的以初级农矿产品生产为主的地区,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第三部分“人口、粮食与环境”,介绍本区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区虽然自然条件有缘,但历史上殖民者的掠夺,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是这里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环境恶化,成为世界上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的地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和图片,认识本区人口、粮食、环境等问题的严重性,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本区人口、粮食、环境等问题的严重性,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2.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环境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教学难点】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环境等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资源【知识解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地理地图】撒哈拉以南非洲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动画。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教师:上节课我们对黑种人的故乡——撒哈拉以南非洲有了初步了解,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请你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学生:神奇、高原大陆、美丽、黑种人的故乡……教师总结:对,神奇、“高原大陆”、黑种人故乡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留给我们的印象。

它还会留给我们哪些印象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它的经济发展情况。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2课时)示范教案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2课时)示范教案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的矿产和热带经济作物,探讨单一商品经济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重点难点通过查阅资料,说明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以及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复习回顾】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赤道和回归线穿过该地区,大部分属于热带;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

2.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特点为:东南高、西北低。

3.非洲的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分布最广的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分干、湿季。

4.撒哈拉以南的人口主要为黑种人。

【课程引入】展示美丽富饶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上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今天再一起看看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板书)第七章各具特色的地区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三、单一商品经济1.世界原料仓库读图,找一找: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都有哪些矿产资源?生:(可能的答案)非洲有着丰富的资源,矿产资源如:铝土矿、石油、铜矿、黄金、金刚石等;此外还有生物资源,种植各种热带经济作物。

师:(总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素有“世界原料仓库”之称。

这里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黄金、金刚石产量居世界首位。

除了矿产资源丰富,这里也非常适合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是咖啡、油棕、可可、香蕉的原产地。

(承转)展示图文资料:提问:这说明了什么?生:(可能的答案)非洲还有很多国家依旧贫穷,粮食不足。

师:那么,非洲丰富的资源为何没在经济的发展上得到很好的发挥呢?这和他们的历史以及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有无关系?2.单一的商品经济拓展阅读:不得不说的殖民统治1445年葡萄牙的一艘商船首先来到非洲西海岸,开始了对非洲的掠夺。

初期,殖民者主要掠夺黄金、象牙、香料等。

随后,殖民者在非洲疯狂掠夺人口,并贩运到美洲。

罪恶的黑奴贸易,持续了近400年,使非洲累计丧失了1亿多人口,生产力一度遭受到极大破坏。

19世界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纷纷侵入非洲大陆,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非洲殖民地占到全洲总面积的96.1%提问:殖民统治给撒哈拉以南非洲直接带来了哪些影响?生:(可能的答案)长期的殖民统治是非洲被掠夺了大量的资源及财富,并且黑奴贸易是非洲丧失了大量的劳动力。

第八章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课时教案

第八章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课时教案

《8.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二)
学案导引:
1、读图“本区某些国家的主要商品占本国出口商品总额的百分比(1998年)”(课本70页图8.31),分析这些国家出口的主要物品是什么?出口的比重怎样?这些国家出口商品有什么特点?
2、假如你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洲长,你打算怎么办?
3、据世界银行统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贫困人口逐年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又是全世界最高的,看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贫困加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区自身造成的。

同学们找出原因。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从文化、经济等方面去认识一个地区的人文环境。

在这节课中,我注意为学生提供黑人的手工艺品、绘画、雕刻等方面的图片,还花费假日时间,在网上查找了非洲鼓手演奏的一段鼓,欧洲殖民者贩卖黑人的罪恶历史的一段新闻视频。

在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时,我认为,我如果能够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单一商品经济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学生会更理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国家落后的原因了。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存在的人口、粮食与环境三方面的问题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如果能画一个因果关系图,对学生来说就更形象更容易理解了。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雜堂教学考下61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杨敏(陕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陕西西安)一、 教材分析1. 教材版本中图版教材《地理》八年级下册第6章《认识地 区》第四节“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二课时)。

2. 地位与作用课程标准对于本地区没有具体的要求,只是从整 体的角度在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经济、文化 等地理要素及相互关系方面提出八条标准,到底哪条 标准对应本节课呢?不同版本的教材虽然内容有所 不同,但是都强调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特征对生产生 活的影响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问题。

因为 这里存在着世界上最严重的饥饿、贫穷和环境问题,也是该地区被选为区域案例的重要原因。

在中图版 教材中,本节内容位于同样地处热带的东南亚、同样资 源丰富的中东,以及经济发达的欧洲西部之后,与前面 几节内容对比,让学生感受区域之间的明显差异。

3. 教材内容及整合通过以上分析,将本节教材内容整合如下:第一 课时包括概况、热带气候和热带自然景观、高原为主 的地形;第二课时包括世界矿产宝库和努力改变单一经济。

内容整合依据:第一课时以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 的影响为主线,突破该地区的粮食和环境问题;第二 课时以该地区经济发展为主线,探究该地区贫穷的原 因及经济发展出路。

两个课时分别解决撒哈拉以南 非洲的两个核心问题。

二、 学情分析优势: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区域分 析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读图方法;学生对世界分区内容 介绍较感兴趣。

不足:学生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和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而且撒哈拉以南地区对于学生来说了解较少、比较陌生。

三、教学目标1. 课标解读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对当地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对该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教学目标区域认知:结合地图说出该地矿产资源的分布;结合相关资料分析该地单一经济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举例说明该地发展经济的出路。

综合思维: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用动态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时空综合思维。

8.3 撒哈拉以南非洲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

8.3 撒哈拉以南非洲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

初中地理《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本区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

2.运用图表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理解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特征、影响及对策。

(二)综合思维目标1.通过运用地图资料,表述撒哈拉以南非洲“热带大陆”“高原大陆”等称谓产生的原因,明确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及环境特征,培养检验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2.以热带草原气候类型为例,深刻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通过分析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地理实践目标通过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地势、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学习,认识到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四)人地观念目标通过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尝试运用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1.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特征、影响及对策。

三、教材设计思路本节落实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等。

教材在设计上突出撒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内容。

据落实课程标准的需要,及教学目标和协商思维活动的需要,教材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地理知识拆分并融合在撒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知识中。

开篇介绍本期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强调这里大部分地处热带地形以高原为主,接着教材给出撒拉以南非洲地形图和代表性景观相,在这样的自然环境背景下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居民和文化,指出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及对世界文化作出的贡献。

大家在分析本区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时,指出热带草原气候所导致的旱灾,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农业和人民生活的显著影响,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有助于学生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特点。

七年级地理下册7.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2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7.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2课时)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的气候类型,结合相关资料,分析说明热带草原气候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了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的矿产和热带经济作物,探讨单一商品经济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探究活动、资料分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独立思考问题及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单一商品经济的学习,树立国家之间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经济的观点。

【教学重点】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以及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热带草原气候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课前准备】学生搜集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关的知识,教师制作课件【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导入教师:播放非洲热带草原动物视频。

从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广袤的草原,强壮的大象、凶猛的狮子,成群的斑马……教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非洲大草原,去那片充满生机的大地看看。

环节二:新知学习学习任务一:充满生机的大地活动一:不一样的土地教师:说一说你所知道的非洲是什么样的?学生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处热带,这里既有广阔的热带雨林,又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

学生二: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点缀着高大的金合欢树和波巴布树。

拓展延伸:波巴布树波巴布树又叫猴面包树,是大型落叶乔木,主干短,分枝多。

树冠巨大,树杈千奇百怪,酷似树根,树形壮观,果实巨大如足球,甘甜汁多,是猴子、猩猩、大象等动物最喜欢的食物。

主要分布于非洲,地中海、大西洋和印度洋诸岛及澳洲北部,木质多孔,对着树干开一枪,子弹能穿透而过。

学生三:这里有成群的羚羊和斑马在狂奔。

学生四:长颈鹿在悠闲地吃着树梢上的嫩枝绿叶,大象在嬉水。

学生五:鸵鸟在散步,偶尔还能看到凶猛的狮子和猎豹。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撒哈拉以南非洲 第二课时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撒哈拉以南非洲 第二课时

第八章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本区人口和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分析理解原因,寻找解决途径,培养正确的人地观。

2、了解本区丰富的资源,及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和后果。

3、通过实例认识独立自主,大力发展民族经济才是非洲各国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本区大量的各类地图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与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水平并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案例探究进行分析理解原因,寻找解决途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对人口、粮食、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观。

2.通过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

2、本区面临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

(二)教学难点:1、了解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了解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和后果,通过实例寻找和认识本区各国摆脱贫困的出路。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认识本区人口和粮食、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分析理解原因,寻找解决途径。

培养正确的人地观。

三、设计思路:本节课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二课时,主要内容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人口、粮食与环境”,以第一课时的内容为基础,侧重人文地理。

依据新课程标准,坚持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习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

首先,利用复习导入,通过一幅幅图片引发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并激起新知的兴趣。

第二,在各环节的串联中,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增强学生体验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第三,教学内容主要通过三项“自主学习”与两项“合作探究”完成,充分利用影视素材、教材中的地图、图片、图表,加强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地理人教七年级下册】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地理人教七年级下册】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案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2.通过实例和图片,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环境等问题的严重性,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途经。

【教学重点】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途经。

二、教学策略由于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主义占领和掠夺,撒哈拉以南非洲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缓慢。

本区国家经济过分依赖一种或者几种初级农矿产品,如矿产、木材、畜产或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出口,进口工业制成品。

由于初级产品的价格低廉而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价格昂贵,因此,这种进出口贸易是十分不利的,同时也制约着本区国家工业的发展。

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很多国家,正在努力改变经济过分依赖初级农矿产品生产和出口的状况,使经济获得稳步增长,如:尼日利亚、肯尼亚等国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经济,取得显著成效。

进入21世纪,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上述内容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认识殖民主义,树立国家关系应平等互利等意识的好材料。

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增长过快,本区人口多,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粮食增长速度,已构成了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

人口是产生粮食问题的重要原因。

另外,本区科学技术落后,使农牧业生产水平很低,也是导致粮食不能自给的原因之一。

由于粮食不能自给,本区居民砍伐森林、开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可见,人口、粮食和环境三者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这是学生应该理解的,通过这一部分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流程食、环境三者关系图,总结三者之间关系【提问】应该如何解决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呢?概括明确:解决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需要:1.控制人口快速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二课时教案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二课时教案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本区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相关材料分析该地区单一商品经济的特征和成因,同时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如何帮助该地区摆脱贫困寻求出路。

2、分析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的增长不相适应,从而导致人们乱砍乱垦,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地区的单一商品经济分析,对学生进行平等互利、互助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教育。

2、通过了解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重点难点1、理解单一商品经济2、人口、粮食、环境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针对上节课所学内容,利用PPT(第2--7张)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地形、气候、主要河湖及黑种人的故乡等地理特征进行抽查后导入新课。

(二)进入新课1、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矿产和生物资源分布图,要求学生讨论归纳该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2、在教师引导下找出本区重要的几种矿产及其主要生产或出口国。

(本区黄金和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第一。

另外南非的黄金、几内亚的铝土、赞比亚的铜矿、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金刚石、尼日利亚的石油均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3、展示该区丰富的生物资源,认识这里是咖啡、椰枣和油棕的原产地。

4、教师提问:该区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应该属于哪一类国家?5、生回答后展示该区主要进出口商品地图,引导学生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特征。

(经济发展缓慢,出口初级农矿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的单一商品经济)6、教师提问:为什么撒哈拉以南非洲资源丰富而经济却比较落后?7、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其原因并发言。

(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工业基础薄弱,低价卖出一种或几种初级农矿产品,高价买进工业制成品,在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设计(第2课时)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设计(第2课时)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针对本节内容在整章中的独立性及新课标的实际,在教学中适当添加一些书本中没有的地理知识加以补充,让学生有一个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增加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及国家和主要的地形区。

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是在“东南亚”、“中东”之后进行学习的,因而学生对于地区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是对前面学习方法的检验,也是对学习能力的进一步锻炼。

多数学生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充满神秘感,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设计思想本节课设计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支架,如很多的地理图像,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些启发性的点拨,意在通过这些支架的搭建,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探究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现象过程中,来主动建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核心的自然地理知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主要地形区、黑种人的故乡、热带草原气候。

2过程与方法掌握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非洲黑人的了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繁荣的国际主义教育。

五、教学重点1.本区的自然景观特和居民状况。

2.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及特征与农业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1.本区的自然景观特和居民状况。

2.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及特征与农业的关系。

七、教学准备导学案、多媒体八、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设计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支架,如很多的地理图像,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些启发性的点拨,意在通过这些支架的搭建,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探究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现象过程中,来主动建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核心的自然地理知识。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二课时教案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单一商品经济教学目标1.了解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2.了解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的形成和后果。

3.通过本区关于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和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案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树立国家之间不仅需要平等互利、相互合作,而且还要独立自主、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经济的观点。

教学重点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区。

教学难点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分析、读图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

知道本区是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低纬地区),那请同学们思考:本区大多数国家都位于五带中哪一带?(热带)因此本区大部分地方的气候为(热带气候),这种气候适宜发展(热带经济)作物,是咖啡、可可、枣椰、油棕和香蕉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故乡。

此外,本区矿产资源(丰富),其中不少矿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丰富的物产并没有带给本区人民以财富,目前本区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缓慢。

那本区经济落后的根源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板书: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学习新课学生活动:学生看课本69页找出什么是“单一商品经济”并齐声说。

板书:概念过分依赖某一种或某几种初级产品生产的经济。

读课本69页图8.30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思考:①本区主要出口哪些产品?这些出口产品属于原料还是工业制成品?②本区国家主要进口哪些产品?这些进口产品属于原料还是工业制成品?学生回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出口矿产、森林、畜产或热带经济作物,这些出口的产品属于原料或半成品;而进口机械、汽车等。

这些进口的产品属于工业制成品。

练习:下列物品中哪些是原料,哪些是工业制成品?(活牲口、牛肉罐头、皮鞋、巧克力糖、钻石戒指、可可豆、咖啡、原油、木材、金刚石、铜、汽车)老师说产品,学生判断属于原料还是工业制成品(学生可采用抢答形式)活牲口——原料牛肉罐头——工业制成品皮鞋——工业制成品巧克力糖——工业制成品钻石戒指——工业制成品可可豆——原料咖啡——原料原油——原料木材——原料金刚石——原料铜——原料汽车——工业制成品启发思考:原料和工业制成品哪一种价格高?哪一种价格低?老师举例:咖啡豆和罐装咖啡粉哪个价格高?学生回答:罐装咖啡粉价格高。

《撒哈拉以南非洲》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范文大全

《撒哈拉以南非洲》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范文大全

《撒哈拉以南非洲》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范文大全第一篇:《撒哈拉以南非洲》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撒哈拉以南非洲》名师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教材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材内容打破了“八股式”的写法,以三个专题的形式突出了该地区的人文地理内容,自然地理知识似乎被淡化了。

实际上,人文地理现象都是以自然地理为基础的,要培养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识。

所以,本节内容将自然地理知识“穿插、糅合”在各专题内容中,特别是安排在“活动”中。

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又实现了认知需要,利于学生对本区特征的整体把握。

大量的图表、资料、图片,既丰富、补充了教材内容,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学生愿意读、喜欢读教材,从而把教材变成自己的“学材”。

涉及到了非洲的自然风貌,如草原、沙漠、河流、瀑布、森林和几乎全部的野生动物等;情节也紧紧围绕着对野生动物肆意狩猎的土着居民与外国游客之间的冲突、斗争,深刻地反映了非洲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年龄小,在信息的接收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性知识。

特别是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不佳,所以,教学易以“引起兴趣——加强交流与合作——引导思考”为主。

若平铺直叙地讲述学生会感到枯燥,接受起来较为困难。

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这一主体因素,对于教法、教具的选择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力求生动有趣、高效直观。

【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教学目标】1.读图片和资料,掌握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资源分布,通过课堂活动,理解资源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及影响。

2.根据统计图和实例资料,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说出协调三者关系的基本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撒哈拉以南非洲》名师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材内容打破了“八股式”的写法,以三个专题的形式突出了该地区的人文地理内容,自然地理知识似乎被淡化了。

实际上,人文地理现象都是以自然地理为基础的,要培养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识。

所以,本节内容将自然地理知识“穿插、糅合”在各专题内容中,特别是安排在“活动”中。

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又实现了认知需要,利于学生对本区特征的整体把握。

大量的图表、资料、图片,既丰富、补充了教材内容,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学生愿意读、喜欢读教材,从而把教材变成自己的“学材”。

涉及到了非洲的自然风貌,如草原、沙漠、河流、瀑布、森林和几乎全部的野生动物等;情节也紧紧围绕着对野生动物肆意狩猎的土着居民与外国游客之间的冲突、斗争,深刻地反映了非洲所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年龄小,在信息的接收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性知识。

特别是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不佳,所以,教学易以“引起兴趣——加强交流与合作——引导思考”为主。

若平铺直叙地讲述学生会感到枯燥,接受起来较为困难。

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这一主体因素,对于教法、教具的选择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力求生动有趣、高效直观。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教学目标】
1.读图片和资料,掌握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资源分布,通过课堂活动,理解资源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及影响。

2.根据统计图和实例资料,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说出协调三者关系的基本途径。

【教学重难点】
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以及本区面临的人口、粮食、干旱和荒漠化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列举出几个关键词,如:黑人的故乡、天然野生动物园、世界原料仓库、饥饿大陆……,结合图片展示,你知道老师所说的是什么地方吗?以疑问导入的形式导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任务1 读图片和资料,掌握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资源分布,通过课堂活动,理解资源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及影响。

上节课,我们游览了非洲独特景观,这节课,我们分两个小分队来探究一下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概况以及人口、粮食与环境状况。

首先是我们的经济发展小分队,其主要目的是探究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状况、经济落后的原因以及本区经济发展的解决途径。

从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矿产资源和经济作物的分布图上可以发现,该地区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其中金刚石、黄金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石油、铀、铜、铁的储量也非常大。

在讲述本区矿产资源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同学们拓展内容,如南非的金刚石、黄金,赞比亚的铜矿等。

撒哈拉以南非洲不仅矿产资源丰富,还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首先,该地区是咖啡、椰枣、油棕的原产地,另外,该地区还有丰富的动物资源。

如热带草原上的大象、羚羊、鸵鸟、狮子、斑马、长颈鹿等等。

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该地区也被称作富饶大陆。

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展示几个本区特殊的现象,同学们能辨别出真假吗?
1.这里遍地黄金,但是却很贫困落后。

2.这里盛产咖啡,但这里的人们较少喝咖啡,当地人大多嚼咖啡。

3.虽然贫困落后,但这里的人们大多使用进口商品
这些在我们看来很奇怪的现象都是真的,这主要是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

如此富饶的土地却如此贫穷。

探究此部分内容,我们主要从历史原因、本区的经济结构两方面探究。

首先,在历史长长期后殖民主义者的占领掠夺,导致本区经济发展缓慢。

另外,单一的商品经济特点,加上技术落后,出口原材料,进口工业制成品,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

教师可以列举几个实例,入钢铁与汽车的价格、咖啡豆与咖啡的价格、象牙与象牙扇的价格进行对比,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这种经济模式的弊端。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的经济小分队提出了几条途径,首先是发展民族工业,如当地的木雕工艺,编制工艺品等。

另外发展工业及多样化的农业。

目前,该地区各国已经开始努力改变,比如尼日利亚、安哥拉登过发展的化工工业和机械工业,肯尼亚的花卉业和旅游业等。

通过经济小分队的探究,我们掌握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发展现状,下面我们以加纳为例,结合教材65页材料,分析该地区努力摆脱全球“原材料仓库”境遇的原因。

1.为什么进口额远远高于出口额?出口的是初级农矿产品,价格低进口的是
工业制成品,价格高
2.结合加纳的例子,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发展经济提出建议?努力改变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经济过分依赖初级农矿产品和出口情况,因地制宜,根据各国实际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的经济。

任务2 根据统计图和实例资料,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说出协调三者关系的基本途径。

接下来是人口粮食小分队的探究内容,教师首先展示几张饥饿非洲的几张图片,让学生了解非洲人民的形状。

首先是人口问题,探究这个环节,教师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地图和图表的形式学习,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图表,我们可以总结出,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世界各大洲中居于首位。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高。

其次是粮食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一是农牧业生产落后,第二农产品产量低,第三是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

最终导致粮食的供应不足。

当然,粮食的供应不足还与频繁发生的干旱灾害有关。

这主要是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决定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经常遭受旱灾的威胁,致使该地区农民收成不好,粮食供不应求。

人口问题、粮食问题最后引起环境问题。

分析环境问题,教师以推理的形式展现,让问题展现更为直观,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人口粮食小分队为我们讲解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假如你是该地区某个国家的总统,有人为你提出了改善人地关系的建议,你能分辨出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吗?
A.尽快走出殖民经济的阴影,建立完善的民族经济体系
B.加强团结与合作,减少种族纠纷和部落冲突
C.引进人才和技术
D.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
E.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F.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解决食物短缺问题
【课堂小结】
【课时检测】
有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