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分析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பைடு நூலகம்
“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步骤
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步骤三)
二)③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
但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诗人借赞美山泉来表明 自己的脱俗、清高。
(2)明确诗歌意境。最后一句才切入到山泉恬淡和自 清的本质,寓意十分深刻。
(四)评分细则要明了
从山泉表象分析出山泉品格,得2分;由山泉到人, 分析出情怀,得2分。
(五)组织答案要规范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 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2分)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2分)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 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
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孤鸿形象?
答案 :①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
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步骤一)②本词用“缺
月”“疏桐”“漏断”“寒枝”“洲冷”等词语为孤鸿
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 “孤”“惊”“回”
(鉴赏梅的形象)
参考答案: 物的外形特征 1.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 临水而发的形象。 物的神韵、品格 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 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 的孤单;“白玉条”之喻、 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 的冰清玉洁之质。 诗人的理想情操 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 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 俗的自我形象。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鉴赏梅的形象)
答案: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 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 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 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 自我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事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事物形象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①②描 这写 首了诗小以松“由松小”而写大人,,具用有“顽小强松生”命初力时的不特为点。 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 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 陋。
牛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 请各用一句话阐明。
《病牛》: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 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 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 但为了众生都能够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 下,也在所不辞。
早梅 张渭
翻译: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 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 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赏析: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 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 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 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 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 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 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第二首:“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 中,追求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
第三首:“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 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
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事物形象
(1)设问方式:①这首诗选取的意象有什么 特点?②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抒发了作者的思想 感情?

高三第一轮复习:古典诗歌鉴赏--事物形象分析

高三第一轮复习:古典诗歌鉴赏--事物形象分析
在半空中,风慢慢吹来,我觉得身体渐渐平稳了,只觉 得要飘到月宫去了。此时正是雨后,夕阳西下之时,又有多 少人身在平地,羡慕我登上了碧霄之中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 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 江 仙 〔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3、答题步骤
(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
性等)。
4、答题示例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马 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金络脑,金子做的马笼头
问题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问题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 个怎样的形象?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 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 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 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 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 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 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鉴赏
• 在把握意象的时候,既要了解意象的约定, 即其共性,又要唤醒个人的生活底蕴、人 生阅历,深入分析诗歌语境,以便了解意 象在诗中的寓意,即意象的个性。如贺知 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 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 似剪刀。”当中的“柳”就是一种个性, 它代表的不是“惜别怀远”,而是表现烂 漫的春光。
《卜算子•咏梅》)
•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 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 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 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 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常见题型及提问方式
•(1)题型: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这样的氛 围? •(2)题型: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提问方式: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 •(3)题型:分析景物,概括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要求等
形 象
辨析:下列诗句属于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

赏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
·
借 《雨霖铃》)
景 抒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情 《石灰吟》)
与 托
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物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言 志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
啼叫声?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 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悠。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寒塘 赵嘏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鉴赏事物形象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鉴赏事物形象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题李次云窗竹白居易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题子瞻墨竹黄庭坚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

因知幻化出无像①,问取人间老斫轮②。

【注】①无像:没有画像的白纸或白绢。

①老斫轮:斫轮老手。

《庄子·天道》记载,轮扁是一位斫车轮的巧匠,常年操作,经验丰富。

这两首诗中,“竹”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孤雁①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诸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①此诗写于杜甫寓居夔州之时。

①矰:短箭。

缴:系箭的丝绳。

同写孤雁,塑造的是两种形象,渲染的情怀有所区别,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刘过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

见秋原如掌,枪刀突出,星驰铁骑①,阵势纵横。

人在油幢②,戎韬总制③,羽扇从容裘带轻④。

君知否,是山西将种⑤,曾系诗盟。

龙蛇⑥纸上飞腾。

看落笔四筵风雨惊。

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

拂拭腰间,吹毛剑⑦在,不斩楼兰⑧心不平。

归来晚,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

【注】①星驰铁骑:带甲的骑兵如流星般奔驰。

①油幢:油布帐幕。

①戎韬总制:以兵法来部勒指挥。

戎韬指的是兵法。

①“裘带轻”句:《晋书·羊祜传》中记载“西晋羊祜出镇襄阳,轻裘缓带,身不披甲”。

①山西将种:古人认为华山以西之地是出将才之地。

①龙蛇:喻书法。

①吹毛剑:锋利的剑。

①楼兰:此指金统治者。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词都写到“羽扇”,它们在作用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岑参晓笛别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诗歌的形象鉴赏

诗歌的形象鉴赏

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的形象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

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

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

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

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鉴赏诗歌的形象之事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之事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二)鉴赏诗歌的形象中的景物形象包括景象和物象两个方面,我们这里分为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两类来解读。

景物形象偏重于写景的诗歌,侧重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自然界中的万物,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景象,写景,往往借景抒情;物象,写物,常常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异同:同:形式上相似,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异:1、借景抒情的“景”指自然风景托物言志的“物”常是某种具有象征意味的物品,诗人借助此象征意味来表明自己的“志”。

2、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喜、怒、乐、哀、愁等)。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一种思想、志向。

辨析:下列诗句属于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鉴赏诗歌的形象之事物形象教学目标1、掌握事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事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一、什么是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事物形象,或者说物象,是作者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这些被作者人格化了的事物形象,诗人通过它们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情感。

或托物言志。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二、事物形象分类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三、事物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方法提问方式:1、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2、某物象有什么特征?3、某物象象征什么?4、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5、简析某句中的物象。

事物形象-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巧鉴赏

事物形象-2023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巧鉴赏
古诗鉴赏之事物形象
何为“事物形象”?
•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 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 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 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
学过哪些咏物诗?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tāo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石灰吟
(明)于谦
【答案】14. C 14.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 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 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诗人虽 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 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故选C。
A.王诗中海棠“绿娇红嫩”类似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都用巧妙的 手法来描绘海棠的形象,可谓匠心独运。
B.王诗开头两句描绘出了海棠叶娇柔、花妖娆的美;苏诗开头则描绘出一 幅春风吹拂、香雾弥漫的画面,空蒙而略显幽寂。
C.王诗主要从视觉的角度来描摹海棠,苏诗在此基础上还调动了嗅觉这一 感官来描摹,两诗均将海棠描绘得形神兼备。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 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 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 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 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鉴赏 学案-高考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鉴赏 学案-高考语文复习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鉴赏考点阐释古代诗歌中有一类诗是“咏物诗”,以某类事物为描摹对象,经常采用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即把诗人的志趣品格或是思想感情用富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客观事物就是我们所说的事物形象。

例如于谦《石灰吟》中所咏叹的石灰。

这一物象也折射了抒情主人公自己,其与诗中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具有同一性,不过是用曲笔,让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隐藏在物象的背后。

再比如,菊、牡丹、莲也是经常被古代诗人选作托物言志的象征事物。

所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针对其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分析形象所寄托的诗人的情志或者思想情感。

方法探究一、解题思路1.积累一定数量的特定象征意义的物象。

子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由于历史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一个民族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有时表现为对自然或社会的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

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便积淀了特定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在阅读古代诗歌时,积累一定数量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对于我们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是必需的。

2.鉴赏物象要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的处境、诗歌的写作背景,分析物象的象征意义。

3.抓住物象的典型特征,分析寄寓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答题步骤1.首先,总结概括诗中所用主要物象。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物象的特点,抓住描写用语以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

3.结合诗人风格、人生经历,剖析物象的象征意义及其中蕴含的情志意趣。

三、答题范式本诗运用了……的物象,刻画了它…….的特点,具有……象征意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

对点练习一、阅读,回答问题课文《爱莲说》与下列链接材料对莲的描写和表达的情思有何不同?请比较分析。

【链接材料】曲池荷卢照邻①浮香②绕曲岸③,圆影④覆华池⑤。

常恐秋风早,飘零⑥君不知。

[注]①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才华出众,但命运多舛,长期饱受病痛折磨,英年早逝。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形象的艺术。

在诗歌中,形象往往承载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成为诗歌的灵魂。

其中,事物形象在诗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一、什么是事物形象?事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具体事物,如山川、草木、鸟兽、风霜雨雪等。

这些形象并非简单的自然景观,而是经过诗人主观情感加工、提炼、升华的形象,它们往往寄寓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二、事物形象的作用1、营造意境: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可以帮助读者构建起一种独特的情感氛围,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月光这个形象,营造出一种思乡的意境。

2、表达情感: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往往承载着诗人的情感体验。

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通过描绘秋风、落叶、长江等形象,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3、象征寓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有时会具有象征意义,寄托着诗人的寓意。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古原草形象,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寓意着离别的痛苦和希望的力量。

三、如何鉴赏事物形象?1、深入理解形象:在鉴赏诗歌时,要深入理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包括其特点、内涵和象征意义。

例如,《沁园春·雪》中的“雪”这个形象,既是自然的雪,又具有高洁、纯净的象征意义。

2、把握情感体验:在鉴赏事物形象时,要把握好诗人的情感体验,理解其背后的寓意和内涵。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壮观的自然景象,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3、时代背景:在鉴赏事物形象时,要到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理解其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例如,《春夜喜雨》中的“春雨”这个形象,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生命的赞美,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滋润万物、造福人类的价值的肯定。

鉴赏诗歌的物象

鉴赏诗歌的物象

答案参考: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 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 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 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 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 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练习1 阅读下面一首 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杨万里
眼无声惜细流,树阴
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 有蜻蜓立上头。
驿路 浮云 飞雪 苦雨 幽兰 菊花
寒蛩 蟋蟀 月亮 尺素
坚贞
国君
高洁
离别、游子 凄凉悲愁 高洁隐逸
思乡 音信、书信
树木类
竹:气节 积极向上
堤柳堆烟:往事如烟,用来抒 发兴亡之感。 梧桐:凄凉、凄苦、悲伤的象 征。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 美好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五言。绝句
(考查诗体常识)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思乡之情
(考查思想内容)
(或“秋思”)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
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思乡情。故诗人 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
2. 常用手法:象征、比拟、对比、烘托等。 3. 特点:是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示例1、
马诗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
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作者以千里马自比,什么 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 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探究解题思路和方法
▪ 白 梅 (元)王冕 ▪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 突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 (1)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
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 【参考答案】(1)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
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 (2)作者主要使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答题步骤
▪ 步骤一: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 的基本特征;
▪ 步骤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 现手法);
▪ 步骤三: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 理想、追求、品性等)。
▪ 马 诗 李贺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阅读此诗,简析这首诗塑造了骏马 什么样的形象?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 【参考答案】
▪ 步骤1:这首诗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 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 步骤2:边境战场,一片肃杀悲凉景色,烘托了 战马;那骏马却企盼着披上威武的鞍具,在战场 上迅捷地奔驰,“何当”表现心理,“踏”显出 轻捷矫健的风姿。
▪ 步骤3: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 不遇的激愤之情。
附:常见意象的思想感情、文化意义。
▪ 1、树木类: ▪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 活力。 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悲伤。 柳:送别、留恋、伤 感、春天的美好。 ▪ 2、花草类: ▪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 梅:傲雪、坚强、不 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 好。 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 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 昔盛今衰)。

事物形象——诗歌鉴赏

事物形象——诗歌鉴赏

事物形象——诗歌鉴赏事物形象——诗歌鉴赏1.引言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通过丰富的形象描写和韵律的节奏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自然、社会等主题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对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进行鉴赏,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

2.事物形象的定义与作用事物形象是诗歌中描绘具体事物的意象,通过生动的描写方式,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事物的外貌、特征和情感内涵。

事物形象是诗歌表达和传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丰富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1 自然事物形象自然事物形象是诗人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物、气象现象等,传达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

例如,江河流水、山峦起伏、花草树木等都是常见的自然事物形象,它们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绪。

2.2 人物事物形象人物事物形象是描绘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的意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诗人能够塑造出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来传达自己对于人性、人生等主题的思考和观察。

2.3 社会事物形象社会事物形象是描绘社会现象、社会人群、社会事件等的意象,通过对社会事物形象的描写,诗人可以反映社会的现实和问题,并通过这些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3.事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事物形象的描写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直接描写、隐喻、比喻等手法。

诗人常常通过生动的修辞手法来描绘事物形象,使得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3.1 直接描写直接描写是最直接、最简单的表现事物形象的手法,诗人通过对事物的直接描绘,来展现事物的特征和特点。

例如,描写一朵花的颜色、形状、香味等,通过对花的直接描写,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花的美丽和特点。

3.2 隐喻隐喻是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通过这种类比关系来描绘事物形象。

该手法常常被用来表达抽象、虚幻的事物形象。

例如,用“月亮”来比喻女性的美丽、用“风”来比喻自由等。

3.3 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比较为另一个事物来描绘事物形象。

比喻关系可以是相似关系、对立关系、转化关系等。

【诗歌鉴赏冲刺满分】04事物形象

【诗歌鉴赏冲刺满分】04事物形象

➢ 诗歌形象3
二、区分“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景物形象”“事物形象”都是为抒情言志铺垫或蓄 势,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用以营造氛围、抒发情 感的景物,一首诗词中有多个“景象”,它们共同组 成某种画面,营造意境或氛围,可以称之为“群像”。
“事物形象”是指具有象征意义或特定意义的形 象,一首诗词中一般只有一个“物象”,诗人借用这 个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形象,含蓄地表明自己的心志, 寄托自己的情感。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
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魏征性格“犯颜直
谏”让人难以接受,
第二步:读诗歌,理思路 抓住题干中“苦笋”“魏征”键词,明确考点为鉴赏事物形象。
第三步:提精要,组答案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 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 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 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 “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 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 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 处?请简要分析。(6分)
➢ 诗歌形象3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 诗歌形象3
三、给下列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连线
竹子
相思爱情
红豆
正直高洁
菊花
高洁隐逸
➢ 诗歌形象3
【题目示例】
1.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 处?请简要分析。(6分)

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及象征意义

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及象征意义

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及象征意义一、草木类:1、草木的繁盛(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开满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点出了时代更替、物是人非的盛衰兴亡之感。

2、草(离别、荒凉、思乡怀人):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时光飞逝,漂泊。

):如《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黄叶就是勾起游子思乡的东西,异旅他乡,仰望苍穹的碧蓝,只见黄叶飘飞,不由使游子联想自身漂泊异乡的怅惘,勾起寂寞乡愁。

4、松柏(正直,高洁、傲岸,常青、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傲正直耐寒的品格。

如:《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竹岩》(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本诗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6、梅花(气节、高洁、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如《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附练习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附练习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附练习答案解析)【考点解读】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

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技巧点拨】1、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

(共12分)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

3从教:任凭。

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问题:1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

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6分)【答案】15.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

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15.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

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

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

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上片描写了一个喜爱春天、对春天的归去依依不舍的垂杨形象。 (概括形象特点,2 分)春天来到后,楼外垂杨的千万缕枝条想要把春系住,可见 其对春天的喜爱;春天离开后,垂杨不舍春的离去,便飘起柳絮跟随着春要看 它到哪里去。诗人借垂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春、惜春之情。(结合具体词句 分析,3 分)
到雕笼的束缚以自比,表达了作者对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不满及怀才不遇(或:白 白浪费青春年华)的怨恨。
3.解读表达技巧,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 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了解诗歌这方面的 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
4.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事物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 品质、感情等。鉴赏时须从以下关键点入手:
二、分析鉴赏事物形象题答题步骤
附口诀: 细读全诗莫慌张,审题揣摩绘形象。 冷暖色调须区分,知人论世看简况。 深层含义要挖掘,关键词句不要忘。 整合答案有模式,先总后分说端详。
[对点通关] 一、(2016· 聊城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伤愚溪【注】 刘禹锡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2.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 (1)关注时令色彩。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 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 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 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2)关注冷暖色调 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 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 如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开头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 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 ,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 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对一别 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几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 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 ,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 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
[解题攻略] 一、分析鉴赏诗词中事物形象的方法 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一个民族,由于历史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形 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也表现了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的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 受方式。 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 风云等物象,要注意沉淀其中的特定含义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 象征意义。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笼莺①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 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 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②啭:鸟鸣叫声。

诗人刻画“笼莺”这一形象,有何实际意义?
【答案】
作者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黄莺虽处在金衣翠பைடு நூலகம்之中,却受
(2)具有特定意义的形象。 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 “柳”谐音“留” ,古代有折 柳送别之意,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二)考查角度 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 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 的思想和情感。
问题 上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垂杨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思维建模 第一步:审 仔细审题,明确鉴赏对象和要求。本题鉴赏的对象是“垂杨”形象;鉴赏 的要求是“简要分析”。 第二步:找 找到诗歌描绘形象的有关词句。描写垂杨的句子有“千万缕”“欲系青春, 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等。
第三步:析 结合具体词句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要透过词语的字面意思并结合词的主 旨,挖掘其深层含义。“千万缕”写柔细如丝缕的枝条,其构造容易让人产生 可以系留住“青春”的联想。“少住春还去”,表明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 是决然离去了。“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两句,用“犹自”把“系 春”同“随春”联想起来,造成了似乎是垂杨为了留春,用尽心机的艺术效果。 第四步:结 总结形象意义。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
诗歌鉴赏专项培训课程之(三) 分析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命题揭秘] (一)事物形象 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 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具体分类: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 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注】
愚溪,在湖南省永州市西南,本名冉溪。唐柳宗元谪居于此,改
其名为愚溪,并结茅树蔬,筑堂而居。此诗作于柳宗元去世三年后。
本诗和晏殊《浣溪沙》词中都有“燕”这一意象,它们的作用是否相同? 请具体说明。
【答案】 不相同。 《伤愚溪》中的“燕”体现了自然永恒不变的特性,衬 托人事变迁,斯人已没。 《浣溪沙》“似曾相识燕归来”句中的“燕”象征生活 中循环往复、永远存在的美好事物,与“花落去”相对,寄托了词人对自然、 人生乐观通达的观照。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 送 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 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①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 潇雨。
【注】 ①莫,莫非。
【诗意助读】 楼外杨柳垂下千万条如丝的枝条,好像要系住那春天,但春天经过短暂的 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天空随风飘舞的柳絮,是否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 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 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一片碧绿。远望着这暮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 杜鹃鸟的凄厉叫声,杜鹃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 的哀鸣。我只好举酒送春归去,春却没有回答。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 的潇潇细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