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菌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滤 泡 性 肠 炎 )
中 毒 型 细 菌 性 痢 疾
假膜
发生于黏膜的纤维素性炎,渗出的纤 维素、白细胞和坏死的黏膜组织及病原菌 等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 假膜首先出现于黏膜皱襞的顶部,呈 糠皮状,随后融合成片 一般呈灰白色,出血明显呈暗红色, 受胆色素浸染呈灰绿色
急 性 细 菌 性 痢 疾 ( 假 膜 性 肠 炎 )
结局:
多经1-2周痊愈,肠出血,肠穿孔少见,少数
病例转为慢性
2. 慢性细菌性痢疾:
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者,可长达数月或数年, 多由急性转变而来,以福氏菌感染者居多。 病变: 新旧溃疡同时存在,损伤与修复反复进行 黏膜常过度增生而形成息肉 肠壁各层慢性炎细胞浸润、F 瘢痕形成 肠壁不规则增厚、变硬 肠腔狭窄 临床:腹痛、腹泻等,少数无明显症状体征,便 培养(+),可成为慢性带菌者
急性细菌性痢疾(假膜性肠炎)
急性细菌Fra Baidu bibliotek痢疾(假膜性肠炎)
胆囊中的细菌再次入肠→肠壁强烈过敏反应,肠黏膜坏死 、脱落及溃疡形成(2-3周,血培养+,便培养+,肥达氏+) 致敏TC→细胞因子→MC吞噬杀灭伤寒杆菌(第4周,痊愈)
三、病变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LN、肝、
脾、骨髓)的细胞增生,形成具有 诊断意义的伤寒细胞及伤寒肉芽肿
伤寒细胞: 吞噬有伤寒杆菌、红细胞 和细胞碎片的MC 伤寒肉芽肿、小结:伤寒细胞聚集成
团,形成小结节
伤寒肉芽肿
伤寒肉芽肿
1. 肠道病变 以回肠下段的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 病变最为明显
分四期,每期约1周
(1) 髓样肿胀期(第一周) :
淋巴组织略肿胀,隆起于粘膜表
面,灰红色,质软。形似脑的沟回
(2) 坏死期(第二周) :
病灶局部坏死
髓样肿胀期
坏死期
(3)溃疡期(第三周)
坏死肠黏膜脱落→溃疡,边缘隆 起、底不平,集合淋巴小结形成的溃疡 椭圆形,长轴与肠长轴平行,溃疡较深 →穿孔、出血
胆囊:多无症状,在一定的时期内是带菌者,在
胆汁中大量繁殖
结局和并发症: 无并发症,一般4-5周可痊愈。
可有肠出血、肠穿孔、支气管肺炎等并发 症,慢性感染可累及关节、骨、脑膜及其
他部位
穿 孔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痢疾杆菌(bacillary dysentery, BD)引 起的一种假膜性肠炎。病变多局限于结肠,
伤寒 (typhoid fever)
伤寒杆菌(bacillus typhi, BT)引起的急 性传染病。病变是以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 胞增生为特征,以回肠末端最为突出 临床:持续高热、NS中毒、消化道症状、相对 缓脉、脾大、皮肤玫瑰疹、WBC减少
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族,G(-)。菌体 “O”抗原、鞭毛“H”抗原及表面“Vi”抗原使 人产生抗体 肥达氏反应(Widal reaction)测定血清中 的抗体 ,作为诊断依据 致病主要因素:菌体裂解时释放的内毒素
二、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部位: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
急性细菌性痢疾
病变:早期浆液分泌亢进,急性卡他性炎,粘膜充 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 →假膜 → 1周左右,假膜脱落 形成“地图状”浅表溃疡 → 适当治疗→渗出物和坏死 组织逐渐被吸收、排出,经周围健康组织再生,缺损得 以修复
临床: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4)愈合期(第四周)
肉芽组织填平、上皮增生修复
溃疡期
2. 其他病变
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及骨髓肿大,镜检可见伤
寒肉芽肿和灶性坏死 心肌纤维可有浊肿,甚至坏死(相对缓脉)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浊肿 皮肤出现淡红色小丘疹-玫瑰疹(7-13d) 膈肌、腹直肌和股内收肌 -凝固性坏死(肌痛、皮 肤知觉过敏)
3.
2-7岁儿童多见,起病急,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数小时即可出现中毒性休克和呼吸衰竭而死亡。该病的
发生与内毒素血症有关,急性微循环障碍是病理基础 肠道病变和症状轻微,一般呈卡他性炎表现,有时 呈滤泡性肠炎改变 多数器官微血管痉挛和通透性增加,大脑和脑干水 肾上腺皮质出血和萎缩
肿、神经细胞变性和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以纤维素渗出形成假膜为特征,假膜脱落伴
有不规则浅表溃疡形成。
临床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
便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致病菌:G(-) 痢疾杆菌 福氏 宋内氏 内毒素
鲍氏
志贺菌→内/外毒素
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消化道(粪-口途径) 发病情况:夏秋季多见,好发于儿童 发病机制:痢疾杆菌→逃脱胃酸、 SIgA 抑 制→在结肠内繁殖→直接浸入 肠粘膜→固有层内繁殖→内毒 素→肠粘膜假膜及溃疡形成→ 全身毒血症 志贺杆菌→外毒素→水样腹泻
传染源:伤寒患者及带菌者
便、尿
传播途径:消化道,苍蝇可作为传播媒
介。儿童及青壮年多发,夏
秋两季多发
二、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小肠粘膜上皮→局部LT→MC吞噬伤寒杆菌→胸导 管入血→菌血症 →MPS吞噬并繁殖→肝、脾、淋巴结肿大(潜伏期) →细菌和毒素再次入血→败血症、毒血症→脏器病变(第1周
,血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