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探究
发表时间:2009-06-09T14:06:04.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4月第10期供稿作者:马乾章丁原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辽宁沈阳
[导读]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标准化一直存在许多问题,没有系统的标准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0-0034-01
【摘要】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标准化一直存在许多问题,没有系统的标准化方法。本文试图从现在临床经常参考应用的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标准的制订规律和研究方法中寻求系统规范的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研究制订方法,希望能够对今后对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研究制订有所帮助。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标准化
慢性胃炎是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于胃粘膜层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胃痞、呕吐、嘈杂等范畴。慢性胃炎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病情变化比较复杂,采用单纯的西医治疗并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因此,发挥中医药优势,积极探索经济有效的中医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基本特点是辨证论治,在中医诊治疾病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辨证论治需要标准化,首先应该规范的是辨证分型标准。近年中医界在中医证候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制订了一些证候诊断标准。目前慢性胃炎中医仍存在多种辩证分型标准,需要进行总结,探索客观的临床研究方法,以达成相对统一的辩证分型。研究慢性胃炎的标准证型,为临床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证型标准,是一个漫长而具有重要意义的过程。
目前存在几个常被参考执行的慢性胃炎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标准。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提出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诊断包括: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和胃络瘀血。证候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并将症状分为主症和次症,而且对症状进行了分级量化。在2003年制订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中慢性胃炎的标准证型诊断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和胃络瘀阻和脾虚气滞。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提出的证候诊断不同,该证候诊断依据的次要证候为慢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证型的确定须要具备主症的X项加次症的Y项。戴晓玲 [1]等对于慢性胃炎的调查研究结果提示各类慢性胃炎均以实证或虚实夹杂证为主,单纯虚证很少。各类慢性胃炎实证及兼夹实证的分布规律说明,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同时兼有2~ 3种证候,提示慢性胃炎病因、病机非常复杂。郁热证在各类胃炎中出现频率很高,提示郁热是慢性胃炎中普遍存在的征象,其发生可有两种机理,一是慢性胃炎病程迁延,日久伤阴生热,二是脾胃虚弱,痰湿饮食等阻滞,久郁生热,故治疗慢性胃炎应注意“胃热”这一证候特点。对于慢性胃炎中医证侯标准的确立方法,孟虹[2]等采用几种统计学方法相互验证结果和相互补充相关信息的思想,来筛选变量和寻找出对辨证贡献大的指标;同时还采用外部标准即多个有关专家对各证型症候群的评分,验证证候的标准,从多角度实现变量筛选和标准的制定,为证型证候标准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同时认为证型辨证在缺乏金标准前提下,标准的建立应采用临床
流行病学的方法与专家问卷相结合,从大量研究对象群体角度上,结合统计学的方法,找出证候的分布和组合规律,客观的制定出证候标准,结果才具有可靠性和科学性。吕爱平[3] 在总结以往证候研究教训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以方剂疗效作为证候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这一标准的提出使证候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首先检验证候正确与否的标准不再是以往的“历史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证候判断主观性给进一步研究带来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将更可靠实用,其成果将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价值,解决了以往研究与临床严重脱节的难题。吕氏在其研究课题中主张采用严格的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进行临床设计,通过临床收集患者的主观症状信息和服用方剂后的疗效信息。在研究过程中,强调病证结合、方证对应,并采用国内或国际公认的疗效判断标准进行疗效判断,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获取有助于疗效判断的主观症状,达到缩小方剂的适应证(即精确辨证),提高方剂临床疗效的目的。
目前,慢性胃炎的中医标准辩证分型还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确立的科学方法不是很明确和规范,证型标准的确立没有明确限定的统计学研究方法。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与专家问卷相结合的方法目前应该是确立证型较好的科学方法,但需要具体确定不同研究内容所适用的统计学方法。再者,专家问卷的设计应该包含中医一些基本特征的要素,诸如地域因素、体质因素等等。第三,慢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不够充分全面,没能阐明中医证型之间的互相演变关系,或者逆转还是进展的过程,这应该是重要的中医内涵。第四,中医的证型确立需要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也就是四诊的内容都不可忽略。在四诊的内容基础上,再通过流行病学的方法,确定主要的症状、体征和次要的症状、体征,才能为临床的辨证论治确立切实可行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戴晓玲,刘启泉,田军彪等.慢性胃炎中医辨证规律研究.辽宁中医杂志,1997;24(10):453-454.
[2] 孟虹,贺宪民,范思昌等.慢性胃炎中医证型辨证标准初探.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2):33-34.
[3] 吕爱平.中药现代化发展新要求—应重视中药适应症和中药药效评价的研究[J].首都医药,200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