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探究

合集下载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各种刺激而引起的反复或持续性炎症。

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是脏腑失调,情志不畅等。

临床上根据患者表现的不同症状,主要可分为气虚、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湿热积滞、肝胃不和、胃痛等证型。

(一)气虚证型气虚证型的慢性胃炎患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口干舌燥、乏力倦怠、胸闷气短、腹胀便溏等。

其病机为脾胃气虚,不能正常转运水谷精微,导致胃肠功能失调。

治疗重点是益气健脾,中药方剂首选是四君子汤,以及加减方四神丸、六君子汤等。

同时,患者平时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证精神愉悦。

脾胃虚弱证型的慢性胃炎患者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腹部隐痛、脘腹胀满、口干无味、神疲乏力等。

其病机为脾胃功能减退,造成消化功能障碍和水湿停留。

治疗重点是健脾养胃,中药方剂首选是保和丸、参附四君子汤等。

同时,患者还需合理饮食,少食生冷和刺激性食物,多食易消化的汤粥,保持心情舒畅。

治疗重点是行气活血,中药方剂首选是芍药甘草汤、血府逐瘀汤等。

同时,患者还需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不良情绪的干扰。

(四)湿热积滞证型湿热积滞证型的慢性胃炎患者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口臭口渴,恶心呕吐,便溏不畅等。

其病机为湿热内蕴,脾胃失调。

治疗重点是清热解湿,中药方剂首选是四逆散、黄连解毒汤等。

同时,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喝温开水,保持肠道通畅。

(五)肝胃不和证型综上所述,针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中医治疗强调针对病因,因人施治,药食同源,综合施治,达到治疗和预防的双重效果。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复杂性有关 。因此 在今后 的研究 中 , 应采用 多 中心 、 大
显 , HP是 影 响 脾 胃湿 热 证 程 度 的一 个 因素 而 非 但
弱及 胃阴不足 组 , 胃虚 弱 与 肝 胃不 和组 舌 苔 厚 度 脾 也 高 于 胃阴不足 组 。从 舌 苔 的颜 色来 分 , 胃不 和 、 肝
62 9
浙 江 中医 药 大 学 学 报 2 0 0 8年 9月 第 3 2卷 第 5期
证 相 对 于 脾 虚 证 , HP感 染 率 高 , 其 胃黏 膜 炎 症 明
病和多 发病 , 可分 为慢 性 浅 表性 、 缩 性 和特 殊 类 型 萎 胃炎三 大类 。现 将 近年 来 对 C 的证 候 及其 相 关 研 G
究 阐述 如 下 。
肝 郁脾 虚及 脾 胃湿热 组 舌苔 黄 者 比例 明显 高于 胃阴 不 足组 。而脾 胃湿 热 组黄 苔 比例也 明显高 于脾 胃虚
大到小 依 次 为 肝 胃不 和 证 、 郁 脾 虚 证 、 胃 虚 弱 肝 脾
C 湿 证 患 者 右 手 脉 图参 数 h 、 5 h G 5 h / l明显 高 于左 手 。杨 雨 田 探索 胃 电图 与 C G证 型 的关 系 得 出 胃 体、 胃窦部 胃电振 幅 在各 证 型之 间均有 显 著 性 差异 , 表 现为 虚寒 型<气 滞 型<实 热型 。
胃、 脾证 候 为主 。胡 晓 平 观 察 2 2例 结 果 表 明 肝 ] 6
程 模 型探讨 C AG证 候 分 型 规 律 发 现 其 最 常 见 中 医 证 型有 4个 : 胃湿 热 证 、 胃不 和 证 、 胃虚 弱 证 脾 肝 脾
和 胃阴不 足 证 , 公 有 症 状 主要 为 胃脘 痛 和 纳 差 。 其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归类的流行病学研究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归类的流行病学研究
朱飞叶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丽, 石灯汉, 谭 涛, 晋丽君 , 徐 珊
【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候、 症状与性别、 年龄、 发病因素、 镜及病理诊断的相关性。 胃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
方法设计调查 问卷对慢性 胃炎 患者进行证候 归类并作统计分析。 结果 : 慢性 胃炎证候 出现 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肝 胃不和证、 胃湿热证、 胃郁热证、 脾 肝 肝郁脾虚证、 脾虚浊滞证、 胃阴不足证 、 胃虚弱证 。 脾 结论 : 慢性 胃炎证候 以实证 和虚实夹杂证为主 ; 证候分布与性别 、 年龄 、 饮食 、 志、 情 烟酒因素相关 ; 证候虚 实与 胃炎类型、 是否伴糜 烂、 肠化相
d o sa d s n rme fitr n ld d f in ya d e c s . h it b to fs n rme srltd wi e , g , ite rme n y d o so emi ge e ce c n x e s T ed sr u in o y d o swa eae t s x a e de , — n i i h moina dt eh bt fs kn n rn i g W h t e es n rmewa e ce c re c s sc reae t h y e to n h a i o mo iga d d k n . s i eh rt y d o sd f in yo x e swa o ltd wi t etp s h i h
d fce c fte so c — i we k e so h p e n a tma h Co l so Th i y d o so we ee c s y — e in yo tma h yn, a n s ft es le ndso c . ncu i n: emans n r me fCG r x e ss n i h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慢性胃炎是指慢性胃黏膜炎症,可能是由于众多原因引起的病理过程。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是由于脾胃失调、肝胃阻滞以及情志不畅等病因所致的疾病。

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具有不同的分布。

本文旨在分析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表现。

一、中医证型分布1、气虚型气虚型慢性胃炎多发于中青年人,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或便溏、乏力等症状。

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

2、阳虚型3、阴虚型阴虚型慢性胃炎多见于精神压力大、情志不畅、生活作息不规律的人群,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灼热、口干咽燥、口苦、口腻、心烦、失眠等症状。

舌红少苔,脉细数。

4、痰湿型痰湿型慢性胃炎多见于体质肥胖的人群,常伴有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口腻、嗳气、大便粘滞、舌苔厚腻等症状。

舌质淡胖、苔腻,脉滑。

5、血瘀型血瘀型慢性胃炎多见于损伤、劳累过度的人群。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胀痛、腹部刺痛、便秘或大便干燥、月经量少、经期延长等症状。

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6、湿热型二、主要证素1、脾胃失调脾胃失调是慢性胃炎的共同证素,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胀满、消瘦、神疲乏力、大便稀软等症状。

2、肝胃阻滞3、气血不足4、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证素之一,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胀痛、口干口苦、心烦失眠、月经不调、肢体酸软等症状。

5、痰湿内蕴三、临床分析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析对于针对不同证型进行中医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

对于气虚型慢性胃炎,应选用益气健脾的中药治疗;对于阳虚型慢性胃炎,应选用温阳补虚的中药治疗;对于阴虚型慢性胃炎,应选用滋阴润燥的中药治疗;对于痰湿型慢性胃炎,应选用化痰止嗳的中药治疗;对于血瘀型慢性胃炎,应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对于湿热型慢性胃炎,应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

总之,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临床分析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有助于中医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方向,提高疗效。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慢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慢性炎症,通常由细菌感染、长期进食不规律、吸烟、过度饮酒、精神紧张等因素引起。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胃炎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恢复正常功能。

本文将对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进行阐述。

首先,对于慢性胃炎病因中属于内因的,如肝胃不和、脾胃虚寒等,应以温中降逆为主要治疗原则。

针对这类病因,中医常常采用温中祛寒、理气降逆的药物组合,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这些方剂能够温中益气、健脾胃、调理脾胃功能,改善脏腑气机失调的状态,从而减少胃黏膜的损伤。

其次,对于慢性胃炎病因中属于外因的,如饮食不当、伤寒后遗症等,应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原则。

这类病因较为常见,通常表现为胃火亢盛、胃痛等症状。

中医辨证施治时,可以选择清热解毒的药物组合,如黄连解毒片、复方黄连素等。

这些方剂能够清热去火、解毒消肿,缓解患者的胃部不适感。

此外,针对慢性胃炎的病症差异化治疗也十分重要。

中医认为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其辨证特点不一,因此,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例如,对于胃气上逆、胃肠黏膜充血水肿的慢性胃炎患者,可使用理气止痛的药物,如香砂养胃丸、橘红胃康胶囊等;对于胃肠功能失调、脾胃虚弱的患者,可使用补脾健胃的药物,如六君子汤、四神丸等。

通过针对个体化的辨证施治,可以更好地调整患者的体质和胃内环境,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慢性胃炎治疗的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注重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理。

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和心理调节,保持心态平和,有助于中医治疗的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胃炎能够针对患者不同的病因和病机,选择相应的方剂和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通过温中降逆、清热解毒、调理脏腑功能等综合手段,中医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恢复正常功能,进而达到治愈慢性胃炎的目的。

然而,中医治疗慢性胃炎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医生的准确辨证,根据综合判断,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施护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施护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施护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其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

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是由于脾胃虚弱,饮食不当,情志不调等因素引起的。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施护进行探讨。

一、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辨证施护中医对待慢性胃炎的治疗注重辨证施护,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目前常用的辨证施护包括养胃法、补脾法、清热法、解郁法等。

1. 养胃法养胃法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胃,增强胃肠道的功能,以促进胃部组织的修复和恢复。

常用的养胃食疗方包括小米粥、山楂粥、薏仁粥等。

此外,饮食要清淡,尽量避免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有助于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

2. 补脾法补脾法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和吸收功能。

脾胃虚弱的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佳、腹胀便溏等症状,此时可使用补益脾胃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补脾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等,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虚弱情况进行选用。

3. 清热法清热法主要是通过清除体内的热邪,调理胃肠道的平衡。

热邪是指胃肠道内的炎症反应,常表现为口干口苦、咽喉不适等症状。

此时可以使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草药进行治疗,如黄连、黄柏等。

4. 解郁法解郁法主要是通过舒缓情绪,减轻精神压力对胃肠道的影响。

慢性胃炎患者往往伴有情绪焦虑、易怒等症状,这些情绪问题会进一步加重胃炎的发作。

因此,通过中药的辅助治疗或心理疏导等方法,帮助患者舒缓情绪,对缓解胃病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二、中医辨证施护案例分享王某,男,45岁,主诉脘腹胀痛、纳差已有两年。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诊断为脾胃虚弱型慢性胃炎。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了以下治疗方法:1. 养胃法:建议王某采用温性食物,如小米粥、山楂粥等来养护胃肠道。

避免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有助于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

2. 补脾法:给予王某党参、黄芪、白术等中药进行补益脾胃,增强消化和吸收功能。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情绪压力的增加,慢性胃炎成为了一种普遍而严重的胃部健康问题。

传统中医学对于慢性胃炎的辨证论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强调了人体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中医将慢性胃炎分为气滞型、痰湿型、脾虚型、肝胃不和型等不同辨证类型,并根据个体的体质、症状和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中医在慢性胃炎的辨证论治方面的独特观点和治疗方法。

通过对不同辨证类型的详细解释,我们将探讨中医药如何通过调理气机、清热化痰、健脾补气、平肝和胃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症状,达到治疗慢性胃炎的目的。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中医治疗需要因人而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各异,因此在接受中医治疗前,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本文,我们希望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关于慢性胃炎中医辨证论治的科普知识,增强大家对中医药的了解,同时也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将中医的智慧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胃部健康带来更全面的关注与呵护。

1、辨证分型当涉及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时,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舌像和脉象等信息,将慢性胃炎分为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都对应着特定的中医治疗方案。

以下是常见的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及其特点:1.气滞型:气滞型慢性胃炎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点表现为胃脘胀满、嗳气、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患者常感觉胃部沉闷不适,伴随嗳气现象,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

舌苔呈薄白色,脉象感觉弦紧而滑利。

在中医治疗上,气滞型慢性胃炎的关键在于舒缓气机,以消除胃脘胀满的不适感,缓解嗳气、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2. 痰湿型:痰湿型慢性胃炎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另一种类型,其特点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恶心、嗳气和口黏腻等症状。

患者常感到胃部充盈不适,伴随恶心和嗳气,口中常有一种黏腻感觉。

舌苔常呈厚腻色,脉象感觉滑利。

在中医治疗上,痰湿型慢性胃炎的治疗重点在于清热化痰、健脾消湿,改善口黏腻感,促进消化功能。

慢性胃炎辨证论治

慢性胃炎辨证论治

慢性胃炎辨证论治什么是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特点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这种炎症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细菌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

慢性胃炎的症状包括胃痛、胃灼热感、消化不良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慢性胃炎可能会导致胃溃疡、胃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中医辨证论治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是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等情况,判断病症的发生机理,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慢性胃炎辨证论治方法。

1. 证候辨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将慢性胃炎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

常见的证候类型包括:•1.1 气滞证候:症状为胃脘胀满、嗳气、恶心、纳呆、大便溏疾等。

舌质淡,苔白腻。

•1.2 阳虚证候:症状为胃痛、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便溏、面色苍白等。

舌质淡红,苔微薄。

•1.3 阴虚证候:症状为胃痛、烦躁不安、口干口渴、大便干燥等。

舌质红绛,苔少。

2. 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2.1 气滞证候治疗:中药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香附饮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足三里、中脘、足太阴脾经穴位。

•2.2 阳虚证候治疗:中药常用方剂有补益气虚、四君子汤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脾经穴位如足太阴脾经的中脘、三阴交等。

•2.3 阴虚证候治疗:中药常用方剂有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肺经、胃经、脾经的穴位如太渊、中脘等。

3. 饮食调养在治疗慢性胃炎的同时,饮食调养也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

具体调养方案包括:•3.1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

•3.2 忌烟酒:烟酒会刺激胃黏膜,加重患者的症状,因此应戒烟限酒。

•3.3 定时定量: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按时进食,并控制食量,避免暴饮暴食。

•3.4 避免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和饮料:这些食物和饮料可能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加重炎症。

4. 生活调理除了饮食调养,患者还需要调整生活习惯,以促进康复。

•4.1 养成良好的休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并避免过度疲劳。

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浅析

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浅析
多见 ,治疗 的关键在 于 分清虚 实 ,对症 治疗 。 21肝 胃湿热 . 症 见 胃脘灼 痛 ,痛不 喜按 ,心 烦 易怒 , 口干 口苦 口臭 ,便 秘尿 黄 ,舌红 苔黄 ,脉弦 数 。治宜 清肝 泄热 、 和 胃化湿 。
方组 成 :香 附 、茯 苓 、法半 夏各 1g 2 ,紫苏 、苍 术 、 厚朴 、木 香 、枳壳 各 1g 陈皮 9 ,元 胡 1g 0, g 5 ,甘 草
8 。治愈 6 g 5例 ( 91 ,好 转 2 6. %) 2例 ( 34 ,无 效 2 .%) 7例 ( .%) 75 ,总 有效 率 9 .%。 25 23 脾 胃虚寒 .
临床 患者可 见 胃脘暴 痛且 胀 、痛势 较 急、 胃中似
冰、得温则舒,舌苔薄 自,脉弦紧 。治以温 胃散寒理
气。
周璨 …运 用二 陈汤加 减 治疗 慢性 胃炎 8 7例 , 基本 方 :陈皮 、半夏各 1g 0 ,茯苓 1g 5 ,甘草 6 。辨 证加 g
顾 向东 l运用 良附丸加 味 治疗慢 性 胃炎 6 , 5 】 0例 并 与对 照 组 6 0例进 行 比较 ,对照 组给 予 吗叮啉 1mg 0 ,
胃镜报 告有 出血 点加 大黄 、 白及 。辛开 苦 降,疏肝 和
寒 、因气不顺 者 ,然 因食 、 因寒亦 无不 皆关 于气 ,盖 ’ 食 停则 气滞 ,寒 留则 气凝 。 ”叶天 士 : 肝 为起 病之 源 , “ 胃为传 病之所 ”古代 医家 的论述 显 示慢 性 胃痛 的病 因 : 既有 自然 气候 变化 的影 响 ,也有饮 食 失节 、 志 不遂 、 情 劳倦 所成 。
胃,通 畅气 机 ,每 日 1 ,水 煎 2次 ,治疗 结果 :治 剂 疗4 3例 ,好 转 2 ,无效 2例 ,总有 效 率 9 %。杨 7例 7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近十年研究进展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近十年研究进展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近十年研究进展慢性胃炎(cg)以胃脘近心窝部位疼痛胀满为主要症状,多伴有嘈杂、嗳气、纳呆、反酸等,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胃痞”、“痞满”、“纳呆”、“吞酸”、“嘈杂”等病证范畴。

辨证施治是传统中医学最富有特色的科学精华,这一理论最重大和最核心部分是对“证”的概括或归纳。

据此中医得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针对病证进行多种针对性或调节性的治疗。

对cg 等疾病“证”本质的现代科学阐示,是近年来中医理论研究的热点。

1 cg中医证候学特点中医药学一般将cg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等5型辨证论治。

目前对于cg各证型的研究大多从胃肠道功能、胃肠激素、免疫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也有从器官、组织、细胞形态与功能等方面进行了阐示。

谢淑颖等[1],选择了近8年来44篇辨证治疗cg的临床研究文献,共计4447例,其中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csg)的17篇,共2667例,辨证分型共15种证型,肝胃不和型765例,占28.68%;脾胃虚弱型596例,占22.35%;脾胃湿热型320例,占11.99%;脾胃虚寒型192例,占7.20%。

罗云坚等[2]研究发现,cg实证组(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表现为胃窦、十二指肠收缩增强, 甚至亢进紊乱, 而虚证组(脾胃虚弱)表现为收缩减弱, 甚至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波ⅲ相出现,两者之间有显著不同, 可作为cg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梁建祥等[3]研究发现,胃热证:内镜下见黏膜充血水肿,色泽鲜红,呈点状或条状红斑,黏膜粗糙不平,或有散在小出血点,或有糜烂,多属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伴活动性炎症者。

血瘀证:内镜下见黏膜色泽灰暗或红白相兼,呈颗粒状隆起或增生,黏膜血管显露,呈网状或树枝状,多属萎缩性胃炎或伴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阴虚夹实证:内镜下见黏膜变薄,色泽苍白,皱襞细小,多属于萎缩性胃炎或癌前病变者。

余朝骏等[4]对中医胃痛不同证候的消化道x线表现进行了观察研究,气滞证以长型胃、低位胃、低张力胃及胃排空慢多见。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理论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理论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理论*导读: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甚至在静止期无任何症状表现,但在临床上,患者经常以胃脘胀闷、胃痛、嗳气、吞酸、嘈杂或食欲不振的症状求治,临床诊断主要靠纤维胃镜肉眼和病理活检来确定。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特别是50岁以上的更为多见,男性高于女性,慢性胃炎主要是胃粘膜上皮遇到各种致病因子,如药物、微生物、毒素和胆汁返流等的经常反复侵袭,发生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虽然病因不明,而病理过程基本相似,由轻到重,由浅表到萎缩,呈进行性发展,炎症性变化包括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病变范围主要在腺窝层,由于胃粘膜的再生改造,腺窝层的剥脱变性和坏死,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形成萎缩病变为主的慢性胃炎。

同时,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癌前组织学变化。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甚至在静止期无任何症状表现,但在临床上,患者经常以胃脘胀闷、胃痛、嗳气、吞酸、嘈杂或食欲不振的症状求治,临床诊断主要靠纤维胃镜肉眼和病理活检来确定。

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诊断标准(1)肝胃不和型:主要证候:①胃院胀痛或痛串两胁。

②嗳气频繁。

③嘈杂泛酸。

次要证候:①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

②胆汁返流。

舌象脉象: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弦。

证型确定:①具备主症两项,舌脉象基本符合。

②具备主症:项和次症1项,舌脉象基本符合。

具备任何1条者即可确定。

(2)脾胃虚弱(包括虚寒)型:主要证候:①胃院隐痛。

②胃痛喜按喜暖。

③食后胀闷痞满。

④纳呆少食。

⑤便清腹泻。

⑥乏力四肢酸软。

次要证候:①胃粘膜红白相问以白为主。

②粘液稀薄而多。

③胃酸偏低。

舌象脉象:①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有齿痕。

②脉沉细。

证型确定:①具备主证3项,舌脉基本符合。

②具备主症两项和次症1项,舌脉基本符合。

具备任何1条即可确定。

(3)脾胃湿热型:主要证候:①胃院灼热胀痛。

②口苦口臭。

③尿黄。

浅谈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浅谈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浅谈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目的:就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进行探讨。

方法:选取2006年1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全部病例均行病理活检和胃镜检查,采用中医进行治疗,治疗期间应该少吃或者不吃粗糙硬固腌制之物和辛香浓烈过热之品,即便是停药之后也要注意保护胃,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结果:100例慢性胃炎患者经过上诉中医治疗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74例(74%),有效(症状有所减轻)23例(23%),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3例(3%),总有效率97%。

结论:由于本病为慢性疾病,病程较长,日久必伤及肾。

所以在治疗上重在随证灵活变通,不拘泥某证某方某药。

运用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简便、高效、安全可靠、副作用小,具有标本兼顾的特点,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标签:中医;慢性胃炎;诊治体会慢性胃炎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程较长的特点,在胃病中最为常见,症状不典型,临床表现又颇不规则,在各种胃病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位居首位。

按照中医辨证的方法来看,慢性胃炎属胃脘痛范畴,多由误治失治、痰湿中阻、脾胃虚弱、寒温不适、饮食伤胃、气滞血瘀、情志不畅等原因引起。

由于慢性胃炎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治疗方法较多,同时又由于副反应多、用药价格贵、治疗疗程长等原因而导致治疗出现中断。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1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全部病例均行病理活检和胃镜检查,其中男42例,女58例,平均年龄在45.23岁,年龄范围为22-68岁,37例属于萎缩性,63例属于浅表性,病程11年以上者12例占12%、6-10年者25例占25%、1-5年者57例占57%、1年以内者6例占6%。

1.2 方法基本方药:15克白蒺藜,15克炒(生)白术,6克黄连,6克木香,12克枳实(壳),5克砂仁,30克蒲公英。

加味(1)或有主症表现,恶心呕吐:伏龙肝(如无,可以用新砖代替伏龙肝)、姜竹茹、姜半夏;烧灼感:石斛、北沙参、威灵仙、黄芩;食欲不振:鸡内金、炒山楂、扁豆、焦三仙;反酸:凤凰衣、海螵蛸、瓦楞子;嗳气:白檀香、厚朴、苏梗;疼痛:罂粟壳、青木香、元胡。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特征与辨证疗法的疗效观察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特征与辨证疗法的疗效观察

i n g g r o u p, 8 6 . 1 1 %,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t o t a l e f e c i t v e r a t e w a s 6 1 . 1 1 %, c o mp a r e t h e d i f e r e n c e w 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 P<0 . 0 5 ) .C o n c l u s i o n :T C M
关 键词 : 慢性 胃炎 ; 中 医证候 ; 辨证 疗法 ; 疗效 中图分 类号 : R 2 5 9 文献 标识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6— 0 9 7 9 ( 2 0 1 7 ) 1 4— 0 0 9 0一 O 1
Ob s e r v a io t n o f TCM s y nd r o me c ha r a c t e r i s ic t s a n d s nd y ro me d i fe r e nt i a io t n o f c hr o n i c g a s t r i t i s
根 据 中医证 候 分型给 予辨证 疗法 , 对照组给 予施维舒胶 囊。比较 两组 患者 临床 治 疗效 果。结果 : 观 察组 总有效 率 为 8 6 . 1 1 %, 对 照组 总有 效 率为 6 1 . 1 1 %, 比较差 异有 统计 学意义( P< 0 . 0 5 ) 。结论 : 慢性 胃炎的 中医证候 特征各不相 同, 采用辨 证治疗 能够有效提 高临床 疗效 , 值 得推 广应用 。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e f e c t o f T C M s y n d r o m e s a n d s y n d r o m e d i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c h r o n i c g a s t r i t i s .M e t h o d s : 7 2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h r o n i c g a s t r i —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胃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制订的标准,可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及脾虚气滞6个证型进行中医的辨证论治。

一、中医证型1、肝胃不和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中医科程勇(1)主要症候:①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

②嗳气频繁。

③嘈杂泛酸。

④脉弦。

(2)次要症候:①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症。

②胆汁反流。

③舌质淡红,苔薄白。

(3)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次,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

2、脾胃虚弱(含虚寒)证(1)主要症候:①胃脘隐痛。

②喜按喜暖。

③食后脘闷。

④纳呆少食。

⑤便溏腹泻。

⑥四肢乏力。

⑦舌质淡红,有齿印,苔薄白或白。

(2)次要症候:①胃黏膜可见红斑或粗糙不平。

②粘液稀薄而多。

③胃酸偏低。

④脉沉细。

(3)证型确定:具备主证3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2项加次证2项。

3、脾胃湿热证(1)主要症候:①胃脘灼热胀痛。

②口苦口臭。

③脘腹痞闷,渴不欲饮。

④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

(2)次要症候:①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

②小便黄。

③脉滑或濡数。

(3)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

4、胃阴不足证(l)主要症候:①胃脘灼热疼痛。

②口干舌燥。

③大便干燥。

④舌红少津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

(2)次要症候:①胃黏膜呈颗粒状或血管显露。

②胃黏膜干燥,黏液少或胃酸偏低。

③黏膜充血水肿或小糜烂。

④脉细数或弦细。

(3)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1项加次证2项。

5、胃络瘀阻证(1)主要症候:①胃脘痛有定处,不喜按或拒按。

②大便潜血阳性或黑便。

③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点。

(2)次要症候:①胃痛日久不愈。

②胃黏膜充血肿胀,伴瘀斑或出血点。

③脉弦涩。

(3)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

6、脾虚气滞证(1)主要症候:①胃脘胀满或胀痛,胃有沉重感。

②食欲不振,食后腹胀。

谈谈中医角度对慢性胃炎的辨证治疗和调养

谈谈中医角度对慢性胃炎的辨证治疗和调养

谈谈中医角度对慢性胃炎的辨证治疗和调养慢性胃炎是临床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且易于反复发作,其病因病机,主要有(1)、饮食不节或偏好,或过饥过饱,或嗜食肥甘、辛辣煎炸之品、恣意饮酒等,戕伐中州;(2)、或感受外界寒湿热邪或不洁饮食致外邪内侵,损伤脾胃;(3)、或情志失调、忧思郁怒,肝失疏泄,横逆犯胃;(4)、禀赋不足,或大病久病致脾胃虚弱四方面,致使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其病位在胃,但与脾、肝、大肠关系最密切,病机特点早期以实证为主、病久则虚中夹实。

下面谈谈中医角度对慢性胃炎的辨证治疗和调养。

一、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对慢性胃炎的辨证论治,重在辨寒热虚实,实证主要表现为胃痛较剧、拒按,舌苔厚腻,脉弦;虚证多为胃痛隐隐、喜按,舌淡,脉沉细弱;寒症多为胃部冷、凉,得温痛减,舌淡苔白,脉沉弦;热证多为胃部烧灼感、喜冷饮,舌质红苔黄。

治则以理气通降、和胃止痛为主,辅以祛实邪、健脾胃。

并始终要保持大肠腑气的通降,腑气不通,浊气上逆,必致胃失和降。

故大便不通者务必通腑润肠。

(一)实证1、寒邪客胃证:以胃部寒冷凉、不敢吃生冷的食物、得温痛减、舌淡苔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治以散寒暖胃、行气止痛,以良附丸为主方加味,可加干姜、木香、乌药,增强暖胃理气止痛。

加减:如感受外寒,加紫苏、藿香;如寒重加吴茱萸;如夹食滞加炒枳壳、鸡内金、炒稻芽。

2、脾胃湿热证:以胃部灼热、烧心,喜冷饮,口干苦、口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辨证要点,治以清化湿热、和中醒脾,以藿朴夏苓汤合平胃散加减(黄芩、炒栀子、藿香、制厚朴、法半夏、茯苓、白蔻仁、炒枳壳、生薏苡仁、苍术、紫苏梗、茵陈蒿)。

加减:胃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大便不畅者加大黄、蒲公英、火麻仁;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橘皮、芦根;纳呆者加炒山楂、谷芽、麦芽。

3、饮食伤胃证:以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治以消食导滞、理气和胃,以保和丸加减(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茯苓、枳实、谷芽、麦芽)。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慢性胃炎是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慢性疾病,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等原因,慢性胃炎的患病率逐年增加。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是由脾胃功能失调和气血运行失常引起的,根据中医理论,慢性胃炎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表现。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进行临床分析,以期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1. 脾胃虚弱证型脾胃虚弱证型是慢性胃炎常见的证型之一。

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等。

脾胃为后天之本,对于五谷杂粮的消化吸收具有重要作用,而脾胃虚弱则导致了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症状的出现。

2. 气滞血瘀证型气滞血瘀证型是慢性胃炎的另一种常见证型。

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胃脘拘急、舌质紫暗、脉弦紧等。

气滞血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了胃脘疼痛、拘急等症状。

3. 阴虚火旺证型慢性胃炎还可能表现为阴虚火旺证型,主要表现为口干咽燥、口苦咽干、胁肋疼痛、舌红少津等。

阴虚火旺导致了口干、口苦等症状的出现。

以上就是慢性胃炎的常见中医证型分布,不同的证型表现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接下来,我们将从中医的角度对慢性胃炎的主要证素进行临床分析。

二、慢性胃炎的主要证素临床分析1.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证素之一。

中医治疗脾胃虚弱的关键是补益脾胃、健脾和胃。

治疗方案可以选用六君子汤加减、香砂六君子汤等。

平时饮食应以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通过对慢性胃炎的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在于调整脾胃功能、疏通气血、滋养阴阳、调节情绪。

在饮食调节方面,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在情绪调节方面,应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在作息规律方面,应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原则在于调整脾胃功能、调情气血、调情阴阳、调节情绪,从而达到治愈疾病、健康养生的目的。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之一,病因复杂,中医认为其病机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

本文通过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诊治的思路和方法。

1. 证型分布1.1 气郁胃痛型气郁胃痛型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以胃痛为主要症状,伴有烦躁、易怒、口干、口苦等症状,舌苔多为厚腻质,脉多弦细。

常见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

治疗应以疏肝理气、舒肝解郁为主,方药可选芍药苷、枳壳、香附等。

1.2 胃热实热型1.3 脾虚湿阻型脾虚湿阻型以胃脘胀满、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伴有乏力、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舌苔厚腻,脉象多弦滑。

常见病因包括饮食不节、长期用药等因素。

治疗应以健脾化湿为主,方药可选四君子汤、温中汤等。

1.4 胃肝阴虚型胃肝阴虚型以上腹痛、胃部不适、口干、咳嗽等症状为主,舌红少苔,脉象多细弱。

常见病因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

治疗应以滋阴清热为主,方药可选杞菊地黄汤、六味地黄汤等。

2. 主要证素分析2.1 肝郁2.2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机之一,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口干口渴、食欲不振、腹泻等。

治疗应以健脾胃、化湿为主,方药可选四君子汤、加味香砂六君子汤等。

胃热实热是慢性胃炎常见的证素之一,主要表现为上腹胀满灼热感、口渴口干、烦躁易怒等。

治疗应以泻火降温为主,方药可选清热解毒汤、凉降汤等。

2.4 阳虚阳虚是慢性胃炎的一种证素,主要表现为运化失常、消化不良、体质虚弱等。

治疗应以益气补阳为主,方药可选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

综上所述,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治应根据不同的证型和证素,开方选药。

在治疗中应注意饮食调节、情志调节等方面,综合调理,达到医治的效果。

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辨治研究

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辨治研究
5 g。
中医研究 认 为 , 胃之 间 关系为 木土 乘克 , 绪 忧伤抑 郁 , 伤 及 肝和 情 会 肝 , 气横逆之 后会对 脾胃产生 冲撞 , 气机不 畅 , 肝 导致 出现 胃失和降 引发疼 痛感 。 肝气久积 不 出, 火伤阴 , 瘀血 内滞 。 胃 以膜连带 , 会化 产生 脾 胃痛多与
《 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Se Me i l n s h Mein 2 1 ek d aA dA kT e dc e 02年第 1 卷 第 5 c i 0 期
33 2
难看 出 , 尿患者 的任 督二 脉进行调 理 , 越 长效果 越显 著 。 对夜 周期 督脉 号称是 阳脉之海 , 背俞穴 是五脏 六腑之 气输注于 背部 的腧穴 , 与 五脏六 腑有特 殊联 系 , 在足太 阳膀胱经 距离脊柱 15 的那条 线上 , 分布 .寸 身 体 的任何 地方不 正常 , 脊椎两 边部 可 以找到痛 点 , 以称为 膀胱 经背俞 在 可
在腰椎上的’ 肾俞穴是膀胱经上的要穴, 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点 为“ 五寸”要找准此穴得花些工夫。 , 刘健华说 , 我们 日常系腰带的位置, 即腰侧 两处凸起是髂嵴 , 它与腰部正中凸起的骨头即第四腰椎棘突相平。 找到第
四腰椎 棘 突后 , 向上 数两 个 , 即为 第二 腰 椎棘 突 。 俞穴 在其 左 右一 点五 肾
府、 。 、 门 四穴 , 肾俞 命 可在 一 定程 度上缓 解 疼痛 。
颈椎患者最适合按压风池和风府穴。 这两穴都在脑后, 具体来说 , 风府
穴的位置 为 “ 后发 际正 中直上 一寸 ”风池 穴的定位 为 “ 。 当枕骨 之下 , 与风 府
穴段, 大体上依据脏腑在体内所处位置的高低而由上向下排列。 痛点就是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探究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探究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探究摘要】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标准化一直存在许多问题,没有系统的标准化方法。

本文试图从现在临床经常参考应用的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标准的制订规律和研究方法中寻求系统规范的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研究制订方法,希望能够对今后对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研究制订有所帮助。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标准化慢性胃炎是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于胃粘膜层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

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胃痞、呕吐、嘈杂等范畴。

慢性胃炎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病情变化比较复杂,采用单纯的西医治疗并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因此,发挥中医药优势,积极探索经济有效的中医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基本特点是辨证论治,在中医诊治疾病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辨证论治需要标准化,首先应该规范的是辨证分型标准。

近年中医界在中医证候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制订了一些证候诊断标准。

目前慢性胃炎中医仍存在多种辩证分型标准,需要进行总结,探索客观的临床研究方法,以达成相对统一的辩证分型。

研究慢性胃炎的标准证型,为临床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证型标准,是一个漫长而具有重要意义的过程。

目前存在几个常被参考执行的慢性胃炎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标准。

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提出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诊断包括: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和胃络瘀血。

证候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并将症状分为主症和次症,而且对症状进行了分级量化。

在2003年制订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中慢性胃炎的标准证型诊断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和胃络瘀阻和脾虚气滞。

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提出的证候诊断不同,该证候诊断依据的次要证候为慢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证型的确定须要具备主症的X项加次症的Y项。

戴晓玲 [1]等对于慢性胃炎的调查研究结果提示各类慢性胃炎均以实证或虚实夹杂证为主,单纯虚证很少。

各类慢性胃炎实证及兼夹实证的分布规律说明,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同时兼有2~ 3种证候,提示慢性胃炎病因、病机非常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探究
发表时间:2009-06-09T14:06:04.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4月第10期供稿作者:马乾章丁原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辽宁沈阳
[导读]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标准化一直存在许多问题,没有系统的标准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0-0034-01
【摘要】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标准化一直存在许多问题,没有系统的标准化方法。

本文试图从现在临床经常参考应用的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标准的制订规律和研究方法中寻求系统规范的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研究制订方法,希望能够对今后对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研究制订有所帮助。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证候标准化
慢性胃炎是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于胃粘膜层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

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胃痞、呕吐、嘈杂等范畴。

慢性胃炎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病情变化比较复杂,采用单纯的西医治疗并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因此,发挥中医药优势,积极探索经济有效的中医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基本特点是辨证论治,在中医诊治疾病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辨证论治需要标准化,首先应该规范的是辨证分型标准。

近年中医界在中医证候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制订了一些证候诊断标准。

目前慢性胃炎中医仍存在多种辩证分型标准,需要进行总结,探索客观的临床研究方法,以达成相对统一的辩证分型。

研究慢性胃炎的标准证型,为临床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证型标准,是一个漫长而具有重要意义的过程。

目前存在几个常被参考执行的慢性胃炎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标准。

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提出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诊断包括: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和胃络瘀血。

证候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并将症状分为主症和次症,而且对症状进行了分级量化。

在2003年制订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中慢性胃炎的标准证型诊断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和胃络瘀阻和脾虚气滞。

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提出的证候诊断不同,该证候诊断依据的次要证候为慢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证型的确定须要具备主症的X项加次症的Y项。

戴晓玲 [1]等对于慢性胃炎的调查研究结果提示各类慢性胃炎均以实证或虚实夹杂证为主,单纯虚证很少。

各类慢性胃炎实证及兼夹实证的分布规律说明,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同时兼有2~ 3种证候,提示慢性胃炎病因、病机非常复杂。

郁热证在各类胃炎中出现频率很高,提示郁热是慢性胃炎中普遍存在的征象,其发生可有两种机理,一是慢性胃炎病程迁延,日久伤阴生热,二是脾胃虚弱,痰湿饮食等阻滞,久郁生热,故治疗慢性胃炎应注意“胃热”这一证候特点。

对于慢性胃炎中医证侯标准的确立方法,孟虹[2]等采用几种统计学方法相互验证结果和相互补充相关信息的思想,来筛选变量和寻找出对辨证贡献大的指标;同时还采用外部标准即多个有关专家对各证型症候群的评分,验证证候的标准,从多角度实现变量筛选和标准的制定,为证型证候标准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同时认为证型辨证在缺乏金标准前提下,标准的建立应采用临床
流行病学的方法与专家问卷相结合,从大量研究对象群体角度上,结合统计学的方法,找出证候的分布和组合规律,客观的制定出证候标准,结果才具有可靠性和科学性。

吕爱平[3] 在总结以往证候研究教训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以方剂疗效作为证候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这一标准的提出使证候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首先检验证候正确与否的标准不再是以往的“历史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证候判断主观性给进一步研究带来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将更可靠实用,其成果将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价值,解决了以往研究与临床严重脱节的难题。

吕氏在其研究课题中主张采用严格的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进行临床设计,通过临床收集患者的主观症状信息和服用方剂后的疗效信息。

在研究过程中,强调病证结合、方证对应,并采用国内或国际公认的疗效判断标准进行疗效判断,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获取有助于疗效判断的主观症状,达到缩小方剂的适应证(即精确辨证),提高方剂临床疗效的目的。

目前,慢性胃炎的中医标准辩证分型还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确立的科学方法不是很明确和规范,证型标准的确立没有明确限定的统计学研究方法。

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与专家问卷相结合的方法目前应该是确立证型较好的科学方法,但需要具体确定不同研究内容所适用的统计学方法。

再者,专家问卷的设计应该包含中医一些基本特征的要素,诸如地域因素、体质因素等等。

第三,慢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不够充分全面,没能阐明中医证型之间的互相演变关系,或者逆转还是进展的过程,这应该是重要的中医内涵。

第四,中医的证型确立需要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也就是四诊的内容都不可忽略。

在四诊的内容基础上,再通过流行病学的方法,确定主要的症状、体征和次要的症状、体征,才能为临床的辨证论治确立切实可行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戴晓玲,刘启泉,田军彪等.慢性胃炎中医辨证规律研究.辽宁中医杂志,1997;24(10):453-454.
[2] 孟虹,贺宪民,范思昌等.慢性胃炎中医证型辨证标准初探.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2):33-34.
[3] 吕爱平.中药现代化发展新要求—应重视中药适应症和中药药效评价的研究[J].首都医药,2003,(3):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