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用血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了加强医院用血管理,保障患者用血安全,合理利用血液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职责1. 医院输血科负责临床用血管理工作,包括血液库存管理、输血申请审批、血液供应等。
2. 临床科室负责患者输血治疗,严格执行输血指征,确保输血安全。
3. 医院医务科负责对临床用血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4. 医院护理部负责输血过程中的护理工作,确保输血操作规范。
三、血液库存管理1. 输血科应建立血液库存动态预警机制,确保血液库存量达到医院3天以上用血量,并设有应急用血库存。
2. 血液库存应分类存放,标识清晰,防止过期血液使用。
3. 输血科定期对血液库存进行盘点,确保库存准确无误。
四、输血申请审批1. 临床科室根据患者病情,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经上级医师审核签字后,送交输血科。
2. 输血科对《临床输血申请单》进行审核,内容包括受血者个人信息、血型、临床诊断、输血指征、目的、输注成分、数量等。
3.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申请800-1600毫升的,由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申请量超过1600毫升的,由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科批准(急救用血除外)。
五、血液供应1. 输血科根据临床科室申请,及时与血站联系,确保血液供应。
2. 输血科对血液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确保血液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3. 输血科按照临床科室申请的血液种类、数量、规格进行配血,并做好记录。
六、输血操作1. 临床科室护士在输血前,应核对受血者姓名、性别、床号、血型、配血结果、储血时间等信息。
2. 输血过程中,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3. 输血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措施。
七、监督与考核1. 医院医务科定期对临床用血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医院用血管理规章制度细则
医院用血管理规章制度细则一、引言用血是医院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一项医疗技术,对于拯救病人的生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用血的安全和规范,不断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水平,切实保障患者的利益和安全,制定医院用血管理规章制度细则是非常必要的。
二、用血管理的基本原则1. 安全原则:医院在用血过程中,必须确保用血的安全性,避免交叉感染和其他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2. 合理用血原则:医院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遵循合理用血的原则,确保血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分配。
3. 优质服务原则:医院应提供优质的用血服务,确保患者在用血过程中得到及时、诚信、安全的服务。
三、医院用血管理的责任部门和管理人员1. 责任部门:医院应设立血液科或血库管理部门,负责全面管理和监督医院用血过程的各个环节。
2. 管理人员:医院用血管理部门应有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的用血管理工作,包括用血的审查、调配、用血记录等。
四、用血的申请和审查1. 用血申请: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需要用血时,应填写用血申请单,明确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血指征、用血量等内容,并进行相关检查。
2. 用血审查:医院用血管理部门负责对用血申请进行审查,严格按照用血指征和相关规定进行审核,确保用血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五、血液的供应与保管1. 血液的供应:医院应与正规合法的血液中心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血液的供应充足,并遵循血液的安全供应原则。
2. 血液的保管:医院用血管理部门应制定血液的保管规定,确保血液质量的安全和有效,防止血液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六、用血的实施与监护1. 用血的实施:医生在进行用血时,应根据临床需要,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程进行用血,确保用血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2. 用血的监护:医院应配备专业的用血监护人员,对用血过程进行监护和记录,确保患者的用血过程得到有效的监护和管理。
七、血液的追溯与记录1. 血液的追溯:医院应建立血液追溯系统,对每一单位的血液进行编号和记录,确保血液的来源和用途的追溯性。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简介术中用血是指手术过程中使用输血制品治疗失血或预防大出血的措施,这是目前临床上无法避免的手术风险之一。
然而,因医疗技术不同,手术病人的情况不同,手术中用血、用量、用时等均有不同的情况,因此制定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非常必要。
制度内容责任部门医院的输血办公室是医院术中用血管理的责任部门,由血液科医护人员负责,承担着与临床手术科室协调、制定术中用血方案、开展术中用血病例核查和术后随访等工作。
操作流程术前评估手术前应对手术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如果手术病人存在贫血、失血性疾病、血友病等病史,应提前与输血办公室联系。
输血办公室应针对手术病人的个体差异制定术前用血计划,指导术前准备工作。
术中监测在手术过程中,有专业的麻醉师、手术医生和输血专家组成的术中监测小组,对手术病人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
根据手术过程中实际情况,按照制定好的术中用血计划进行输血治疗。
术后随访手术病人术后应由输血办公室尽快展开随访,关注术后的肝、肾、心肺功能等情况,了解手术病人的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对术中用血治疗的反应。
术中用血指标在手术病人术中用血时,应根据真实的临床情况和患者状态制定科学严谨的术中用血指标。
•明确术前和术中的输血目的•根据患者的病情、血通的状况、术前的检查结果、手术的性质、手术的时间等要素明确输血观察指标•分析监测结果,制定下一步的输血计划风险控制•对于特殊的手术患者应采用特殊输血制度,可能的安全隐患人员和时间要由专人负责监控•在手术前强化教育,特别是病人本人急性异体免疫反应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对于手术病人的输血过程要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发现安全隐患或者适当调整治疗方案,尽量降低输血对手术成功的危害结论医疗技术的发展,术中用血可以给病人带来更多的益处,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因此,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必不可少。
输血办公室作为制定这些管理制度的责任部门,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制定以患者病情为基础的术前用血计划,并在手术过程中进行全面、系统的术中监测和评估,这些都是保障病人安全的必要手段。
医院术中输血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患者术中输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 成立医院术中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术中输血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技术指导。
2. 医院输血科负责术中输血的组织实施、技术支持和质量控制。
3. 各科室设立术中输血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术中输血工作的具体实施。
三、术中输血流程1. 患者术前检查:术前对患者进行血型、输血九项等检查,并将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2. 输血申请:经治医师根据输血适应症制定用血计划,报科主任批准后,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交输血科备血。
3. 输血前核对:输血科接到申请单和血样后,与患者进行核对,确认患者信息、血型和输血适应症。
4. 输血治疗:在输血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同意后,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5. 输血过程中:护士在输血过程中,认真核对受血者信息、血型和输血申请单,确保输血安全。
6. 输血后观察:输血后,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好记录。
四、术中输血质量控制1. 输血科应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确保输血安全。
2. 输血科定期对输血设备、耗材进行维护和校验,确保其正常运行。
3. 术中输血过程中,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4. 医院术中输血管理委员会定期对术中输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五、奖惩措施1. 对严格执行术中输血管理制度,保障患者安全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术中输血管理制度,造成患者损害的科室和个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六、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医院术中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范本(4篇)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范本一、目的和范围为了确保医院使用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科学性、规范性,提高血液使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此管理制度。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临床科室在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管理。
二、管理原则1.严格执行医院血液管理制度,遵循医疗质量管理规范,确保患者用血安全。
2.合理用血,循证医学原则,严格按照用血指征进行血液使用。
3.严守血液管理流程和操作规程,保证血液采、存、运输和使用的规范化。
4.加强科室间沟通和协作,避免血液浪费现象的发生。
三、使用申请和审批1.医生必须根据患者病情和用血指征填写《血液使用申请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用血原因、血型和交叉配血结果等。
严禁无指征地使用血液。
2.主管医生对血液使用申请进行认真审核,确保申请合理和规范。
3.针对急危重病患者的血液使用申请,主管医生可在紧急情况下口头申请,但必须书面确认和归档。
4.医院设有血液使用审批委员会,由相关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审批血液使用申请、监督和管理血液使用情况。
四、血液存储和运输1.血液和血液制品应存放在专门的血液库房内,并保持明确的标识和分类。
2.血液库房应保持干燥、洁净、通风良好。
3.血液存储温度应符合规定,严禁冷冻解冻多次使用。
4.血液运输应采取冷链运输方式,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
五、血液使用和记录1.血液使用时,医生必须在医疗记录中详细记录用血量、用血时间和血液反应等。
2.血液使用后,护士负责填写《血液使用记录单》,包括血液来源、血型、过期日期等信息,并及时归档。
3.对于大出血患者,应定期进行血液库存盘点,及时补充不足的血液。
六、血液废弃处理1.血液过期、污染、不合格等情况应及时报废处理,并填写废弃记录。
2.废弃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应进行特殊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员的污染。
七、管理考核和监督1.医院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血液使用的监督、考核和指导。
2.定期开展血液使用的监督检查,对不规范的血液使用进行纠正。
术中安全输血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输血安全,预防和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需要进行术中输血的患者。
三、管理职责1. 医院输血科负责全院临床用血的供应、储存、配送及输血咨询工作。
2. 手术科室负责患者的输血申请、输血过程中的观察及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处理。
3. 医院医务科负责对术中输血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四、输血申请1. 患者术前,经治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提出输血申请。
2. 输血申请单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血型、输血指征、输血量、输血时间等。
3. 护士接到输血医嘱后,应核对患者信息、血型、输血指征、输血量等,无误后签字确认。
五、血液采集与储存1. 采集血液标本时,应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一人一次一管。
2. 采集血液标本后,由专人将血样和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
3. 输血科收到血样后,应及时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
4. 血液储存:血液需在输血科指定区域储存,储存条件应符合规定要求。
六、术中输血1. 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血型化验单,按输血查对制度执行“三查八对”。
2. 输血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输血器。
3. 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
4. 输血结束后,输血护士应将输血记录单、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等归档保存。
七、输血后观察与处理1. 输血后,护士应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如出现输血反应,应立即通知医生。
2. 输血反应的处理:根据反应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减慢输血速度、停止输血、抗过敏治疗等。
3. 输血后,患者应继续观察至少24小时,确保无输血相关并发症发生。
八、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1. 输血科负责对术中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并及时向医务科报告。
2. 手术科室应积极协助输血科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和处理。
九、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一致的,以本制度为准。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引言:在手术中,输血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迅速恢复患者的体力和血容量。
然而,不合理的输血管理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包括输血相关的感染、过敏反应、输血反应以及供血仓库储血供应不足等。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术中用血管理制度对于确保手术安全和患者福祉至关重要。
一、术前评估在手术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了解其病史、用药情况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制定合理的输血方案。
同时,需要与患者充分交流,解释输血的风险和好处,并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二、术中用血监测在术中,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术中用血监测程序进行监测,包括用血情况的记录、血液反应的监测以及输血相关感染的监测等。
所有使用的血液制品应有明确的标志,包括献血者信息、血型、过期日期等。
在术中,应定期进行血气分析、凝血功能检查等,及时调整输血方案。
三、术中用血决策术中用血的决策应基于严格的指征,不得滥用输血。
在术中,如果存在手术出血严重,造成低血压、心肌缺血等情况,可以考虑输血。
然而,为了降低输血风险,应优先考虑其他治疗手段,如使用止血药物、手术器械、输注血液代用品等。
四、术中用血供应医院应建立健全的输血供应链管理体系,确保输血的安全和及时性。
医院应与供血仓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评估供血仓库的储血质量和储量,确保血液制品的充足和质量可靠。
五、术后管理和记录手术后,医务人员应对输血的疗效进行评估并记录。
对于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和感染,应及时进行监测和治疗,并将相关信息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
同时,需要建立血液制品的追溯制度,以便对输血过程进行回溯和评估。
结论:术中用血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手术安全和患者福祉至关重要。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术前评估、术中用血监测、术中用血决策、术中用血供应和术后管理和记录等相关制度。
只有科学严谨地进行术中用血管理,才能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
手术中输血管理制度
手术中输血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手术中用血管理,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护血液资源,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要求,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所称临床用血包括使用全血、成分血和血浆。
一、输血前评估(一)根据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术中失血量估计及及时的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需要输红细胞:1.血红蛋白<70g/L;2.血红蛋白低于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对液体复苏反应迟钝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脏衰竭)的患者,应该考虑输注红细胞;3.术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或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相对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80-100g/L)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4.对于围术期严重出血的患儿,建议血红蛋白维持高于80 g/L的水平;(二)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的患者需要输血小板:1.术前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50×109/L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2.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者;3.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者;(三)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需输注FFP:1.PT或APTT>正常1.5倍或INR>2.0,创面弥漫性渗血;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4.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四)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需输注冷沉淀:1.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小于80-100mg/dl;2.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需输注全血1.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需要输血或换血者:2.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者;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需要输血者。
术中安全用血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障患者术中用血安全,提高输血质量,降低输血风险,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手术科室、麻醉科及输血科。
三、职责1. 临床医生负责做好患者手术前用血的评估和备血。
2. 麻醉医师负责严格掌握患者术中输血的适应证,做好术中用血的申请。
3. 输血科负责根据患者手术备血的情况,做好输血准备工作并及时发放手术中申请的血液制品。
4. 护理人员负责协助医生做好患者术中用血的观察与护理,确保输血过程安全。
5. 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指导、检查和评估全院术中用血管理工作。
四、内容1. 术前评估及备血(1)术前应当掌握患者的输业史、出血史和用药史等,评估患者输血需求。
(2)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手术类型及预期出血量,制定合理的输血方案。
(3)术前备血应按照临床输血指南和医院输血科的要求进行。
2. 术中输血(1)麻醉医师在术中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及时向临床医生报告患者病情变化。
(2)输血科根据临床医生申请,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血液制品的制备和发放。
(3)护理人员负责协助医生做好患者术中用血的观察与护理,确保输血过程安全。
3. 输血后的观察与处理(1)术后24小时内,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输血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患者输血后,临床医生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了解患者恢复情况。
4. 输血质量管理(1)输血科负责血液制品的采购、储存、发放及质量控制。
(2)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输血指南和医院输血科的要求进行输血操作。
(3)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输血质量检查,确保输血安全。
五、监督与考核1. 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对术中用血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
2. 临床医生、麻醉医师、护理人员等涉及术中用血的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本制度。
3.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按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六、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医院术中输血管理制度
医院术中输血管理制度
1、术中输血由麻醉医师负责施行。
2、麻醉医师应在术前仔细核对患者血型报告单、输血申请单上的备血量等相关信息。
3、麻醉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仔细评估患者的临床体征、失血量、失血速度并结合实验室检查指标谨慎决定是否需要输血。
4、决定输血后,由麻醉医师开具输血医嘱,交付巡回护士同时电话通知输血科告知需要术中输血,告知内容至少应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病区床号;所输血液的种类、血型、输血量;患者所在的手术间及内线电话;期望得到血液的时问〔即输血紧急程度)。
5、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到输血电话医嘱后,及时进行相应的血液出库等工作。
完成血液出库后,电话通知手术室,约定巡回护士到输血科取血窗口等候取血。
6、手术室工作人员持血盒将血液、输血记录单等至输血科取血窗口,手术室工作人员持取血单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在取血窗进行血液交接,血液交接严格按《血液发放、领取制度》执行。
7、手术室工作人员将血液领回手术间,与麻醉医师共同在床旁核对输血信息,无误后进行血液输注,血液输注严
格按《临床用血管理审核制度》执行。
8、麻醉医师应在输血过程严密监测患者体征,若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按《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预案》处理。
输血结束后,及时进行输血后疗效评价。
9、麻醉医师应规范记录输血病程,内容包括:
(1)输血前评估(失血量、实验室检查指标等)
(2)输血成分、血型与输血量、输血过程是否顺利、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3)输血后疗效的评价
(4)输血过程的监测记录
(5)输血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
10、手术记录、麻醉记录、护理记录、术后记录中,患者的出血量、输血量等记录要一致,输血量与发血量要一致。
手术用血安全管理制度
手术用血安全管理制度1制定目的保证临床合理、规范、安全用血,保障紧急抢救的及时用血。
2适用范围全院临床输血科室、麻醉科3主要内容3.1临床用(备)血:3.1.1输血申请:3.1.1.1输血前检查:3.1.1.1.1检查内容:3.1.1.1.1.1输血相容性检测:ABO血型鉴定、RhD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实验。
3.1.1.1.1.2肝功能测定和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等)。
3.1.1.1.2检查对象:3.1.1.1.2.1手术患者、待产孕妇和有创诊疗操作原则上应将输血前检查作为入院常规。
3.1.1.1.2.2内科住院、门急诊可能需要的患者夜应提前进行输血前检查,确保意外大出血时输血治疗的及时和安全。
3.1.1.1.3检查频次:3.1.1.1.3.1首次输血患者必须进行输血前检查。
3.1.1.1.3.2间隔3个月输血应重新进行肝功能测定和感染性疾病筛查。
3.1.1.1.3.3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收多次输血者,每次输血前都应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
3.1.1.2输血指征评估:3.1.1.2.1临床医师应当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指征综合评估,制定输血治疗计划和方案,合理进行成分输血和自身输血等,提倡互助献血。
3.1.1.2.2对不符合输血适应症的用血申请,输血科不予发血。
3.1.1.3输血知情告知:3.1.1.3.1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输血目的、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血液途径感染疾病的可能,双方在《输血/血液制品治疗知情同意书》上签名。
3.1.1.3.2无家属签名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务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3.1.1.3.3输血治疗同意书签署率要达到100%。
3.1.2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3.1.2.1建立标本采集流程,指导住院患者的标本采集,并明确相关责任。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一、目的加强术中用血管理,降低术中用血率,保证用血安全二、范围麻醉科、手术科室三、定义术中失血量:所谓术中失血量,其实是指循环血容量的丢失,包括血液中无形成份即血浆和有形成份(主要是红细胞)的丢失,循环血容量丢失过多(>30%)、过快,机体不能及时有效适应和体液补充,就可发生低容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加、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躁动不安甚至昏睡。
四、内容(一)麻醉医生术前用血评估制度1.病史回顾包括先天性或获得性疾病,如因子缺乏、镰状细胞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和肝病等。
2.病人本人或其亲属述说是否存在相关危险因素⑴器官缺血如心肺疾病,可影响红细胞转运;(2)凝血功能障碍如应用华法林、氯叱格雷和阿司匹林,可影响非红细胞成分的转运;(3)是否应用维生素及中草药;(4)是否用过抑肽酶等药物(再次应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凝血测定,可估测输血需求和大量失血可能。
如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还应进一步评估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4.告知病人输血利弊。
5.签署自体血回收同意书。
6.医师应将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评估单中。
(二)手术室用血安全管理制度1.麻醉医师在术前访视患者时,应认真核查《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前检查等备血情况,对于违反规定的应当提请患者主管医师及时备血。
2.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应认真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对术前备血进行核查,对输血患者的血型、用血量进行核对、确认,并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名。
3.估计出血量大于500ml的手术必须常规采用血液回收技术。
膨4.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必须采用自体输血技术,包括储存式自体输血、自体成分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和自体血液回收等。
5.术中用血由麻醉师为主导,必要时参考主刀医生意见。
6.麻醉师应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输血评估,估计出血风险的大小,有记录。
7.每月进行术中用血数据分析和评价,不断提高术中用血合理性。
合理用血制度
合理用血制度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运营医院的血液资源,提高用血的合理性和效能,并确保患者的用血需求得到满足,我院特订立合理用血制度,具体规定如下:1. 用血指征和审核1.1 用血指征1.1.1 临床患者符合以下情况之一,方可申请用血:•伴有明显贫血症状,包含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偏高等;•大手术患者,预估失血量大于等于500ml;•出血造成血容量不足,血压连续下降;•伴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临床诊断为血液系统疾病、骨髓抑制性疾病或器官移植术后。
1.1.2 对于非紧急情况下的手术患者,应在手术前进行血液学评估,并依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等指标,综合推断是否需要用血。
1.2 用血审核1.2.1 患者的用血需求必需由拟为其供应输血服务的医师书面申请,并经过医院血液科专家组审核。
1.2.2 审核时应严格依照规定的用血指征进行评估,并综合考虑检验结果、患者病情以及其他治疗方案等因素,以确保用血的合理性。
2. 用血预约和血源保障2.1 用血预约2.1.1 医院设立特地的用血预约平台,患者及其家属可提前通过该平台预约用血,避开因血液供应不足而耽搁治疗。
2.1.2 预约时应供应患者的个人信息、用血指征、所需血制品种类和数量等认真资料。
2.1.3 医院通过动态管理血液库存,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调整患者的用血时间,优先满足紧急情况下的用血需求。
2.2 血源保障2.2.1 医院与相关血液采供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血液供应的可靠性。
2.2.2 血液采供机构应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质量管理标准进行血液手记、储存、运输和测试,以确保输血品质的安全和有效性。
2.2.3 医院应定期与血液采供机构进行沟通和沟通,共同解决血液供应中可能显现的问题,并加强血液供应链的管理。
2.2.4 在紧急情况下,医院应与相邻协作医院建立血液互助机制,以确保患者的用血需求得到及时满足。
3. 用血管理和追踪3.1 用血管理3.1.1 医院建立完善的用血登记系统,记录患者的用血申请、审核、发放和使用情况,实现用血过程的全程监控和追踪。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概述术中用血是一项关系到病人生命的举措,在临床应用中十分常见。
然而,血液资源不可再生,且带有传染病风险,因此,对于术中用血的管理十分重要。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医院的术中用血程序,最大程度保证病人的用血安全,控制术中用血的量以及降低医疗成本。
本文将介绍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应用。
管理制度内容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评估病人术前用血需求在术前,必须进行细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相关检查。
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需要,判断患者的术前用血需求,同时要对可能存在的贫血、出血倾向等情况进行血液学检查,制定术前输血策略。
•术中血液管理在手术过程中,必须有专人负责术中用血的管理。
术中用血必须经过医师团队的多方考虑,量化操作,减少用血量,避免术中用血过多或过少,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术后血液管理术后,要高度关注患者的血液恢复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使其恢复正常。
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需要继续输血,所以要进行全面评估,未必是连续输注血液。
•血液管理记录每位患者的术前用血需求、输血方案、实际输血量、输血效果等必须进行详细的记录,定期审查、分析、总结和评估,制定相应措施,针对性解决问题。
应用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院之中。
通过严格评估术前用血需求,合理制定输血策略,在术中精准管理用血量,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能减少医疗成本;在术后,根据患者血液恢复情况进行恰当治疗,使患者能够更好地恢复。
此外,通过详细记录、定期审查、分析和总结,能够逐步完善制度,优化过程,达到不断提升医疗服务和质量的目的。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影响下,血液资源更显紧缺。
掌握好术中用血管理制度,对于尽可能节约采血和输血资源,提高血液使用效益,有着积极的意义。
结论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是通过规范化术中用血流程、控制用血量、减少术中风险、提高成功率等多方面来确保医生和患者的安全障碍。
术中用血的相关制度及流程修订稿
术中用血的相关制度及流程修订稿术中输血是一项重要且常见的医疗程序,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血液组分或制品,以增加血容量、补充失血或改善血液功能。
为了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术中输血过程中需要严格的相关制度及流程。
本文将修订术中用血的相关制度及流程,并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术中用血的相关制度需要包括输血前的血液检测要求。
在术前,应进行临床评估,包括患者的全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和血型鉴定等检测。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进行其他血液检测,如核糖核酸检测、血培养等,以排除感染和传染性疾病的风险。
其次,术中用血的相关制度需要包括输血指征和禁忌症的明确规定。
在制定输血策略时,应合理评估患者的血液损失、容量状态和组织灌注情况等,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术中出血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禁忌症方面,应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如过敏史、免疫性疾病等,明确哪些情况下禁止输血。
第三,术中用血的相关流程需要包括血液存储和输送的规范要求。
血液及其制品应从合格的血库或供血机构选择,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输送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保鲜和保温措施,以确保血液的质量。
第四,术中用血的相关流程需要包括输血前的患者双重核对。
在输血前,应由两名持有鉴定合格的医务人员同时核对患者的姓名、住院号、血液样本和输血文件的一致性。
通过双重核对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五,术中用血的相关流程需要包括输血监测和记录的规范要求。
在输血过程中,应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并及时记录,以及早发现和处理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在输血结束后,应记录输血的时间、输血量、输血反应等信息。
此外,术中用血的相关制度及流程还需要包括输血相关的教育和培训。
对于参与术中输血的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血液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输血相关风险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以确保术中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术中用血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医疗程序,需要严格的制度及流程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一、目的加强术中用血管理,降低术中用血率,保证用血安全二、范围麻醉科、手术科室三、定义术中失血量:所谓术中失血量,其实是指循环血容量的丢失,包括血液中无形成份即血浆和有形成份(主要是红细胞)的丢失,循环血容量丢失过多(>30%)、过快,机体不能及时有效适应和体液补充,就可发生低容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加、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躁动不安甚至昏睡。
四、内容(一)麻醉医生术前用血评估制度1.病史回顾包括先天性或获得性疾病,如因子缺乏、镰状细胞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肝病等。
2.病人本人或其亲属述说是否存在相关危险因素⑴器官缺血如心肺疾病,可影响红细胞转运;(2)凝血功能障碍如应用华法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可影响非红细胞成分的转运;(3)是否应用维生素及中草药;(4)是否用过抑肽酶等药物(再次应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凝血测定,可估测输血需求和大量失血可能。
如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还应进一步评估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4.告知病人输血利弊。
5.签署自体血回收同意书。
6.医师应将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评估单中。
(二)手术室用血安全管理制度1.麻醉医师在术前访视患者时,应认真核查《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前检查等备血情况,对于违反规定的应当提请患者主管医师及时备血。
2.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应认真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对术前备血进行核查,对输血患者的血型、用血量进行核对、确认,并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名。
3.估计出血量大于500ml的手术必须常规采用血液回收技术。
膨4.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必须采用自体输血技术,包括储存式自体输血、自体成分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和自体血液回收等。
5.术中用血由麻醉师为主导,必要时参考主刀医生意见。
6.麻醉师应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输血评估,估计出血风险的大小,有记录。
7.每月进行术中用血数据分析和评价,不断提高术中用血合理性。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为确保术中输血安全,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版)》的有关要求,制定本管理制度.一、输血告知凡术中需输血者,医师应当在术前向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说明输血目的、方式和风险,并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因急诊手术患者需要紧急输血,且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以患者最大利益为原则决定输血治疗方案,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后,可以立即实施输血治疗,同时备案并记入病历。
二、输血申请(一)临床医师应根据《临床用血技术规范》掌握各类成分血输血指征,对患者术中用血情况进行评估,根据《临床用血分级管理制度》进行用血申请,连同受血者血标本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备血;如术前评估患者术中有大出血可能时,应提前做好大量用血审批,待血液落实后,方能安排手术;(二)为保护血液资源,减少异体血的输注,降低输血风险,对符合条件的平诊患者和择期手术患者,经治医师应当动员、鼓励患者自身贮血、自体输血;1、术前贮存式自身输血:(1)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或红细胞压积>0.33;(2)患者签字同意;(3)每次采血量不超过500ml(或自身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由输血科、临床科室负责采集血液;(4)按相应的血液贮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血液采集;(5)采血前后可给予铁剂、维C及叶酸等治疗(有条件的可用促红素);2、手术中自身输血及其他血液保护措施(1)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①条件:患者全身情况良好,血红蛋白>80g/L或红细胞压积>0。
25;②血液稀释程度:一般红细胞压积不宜低于0。
25;血红蛋白应维持在80g/L以上;(2)术野自身血回输:超过4小时的开放性创伤、剖宫产术、胃肠道、管腔内腔穿孔、恶性肿瘤等不宜行术野自身血回输;(3)减少出血:如运用电刀、超声刀及微创手术,控制性降压技术,同时尽量避开血管;(4)应用血液替代品:如静脉替代液;为减少输异体血,应尽可能多项技术一起应用,即术前自身贮血、术中稀释式自体输血及血液回收可以联合应用,但在使用稀释式自体输血时,血液动力学监护及严格维持正常血容量是很重要的;对不符合以上条件或采取了以上措施仍不能解决问题的患者,医师在术前术中术后应对这类患者进行用血前评估,并按病情需要备血、输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术中用血管理制度
为确保术中输血安全,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版)》的有关要求,制定本管理制度。
输血告知:凡术中需输血者,医师应当在术前向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说明输血目的、方式和风险,并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因急诊手术患者需要紧急输血,且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以患者最大利益为原则决定输血治疗方案,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后,可以立即实施输血治疗,同时备案并记入病历。
输血申请:临床医师应根据《临床用血技术规范》掌握各类成分血输血指征,对患者术中用血情况进行评估,根据《临床用血分级管理制度》进行用血申请,连同受血者血标本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备血;如术前评估患者术中有大出血可能时,应提前做好大量用血审批,待血液落实后,方能安排手术。
为保护血液资源,减少异体血的输注,降低输血风险,对符合条件的平诊患者和择期手术患者,经治医师应当动员、鼓励患者自身贮血、自体输血。
(1)术前储存式自身输血:
①患者身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L或血细胞比容>0.33;
②患者签字同意;
③每次采血量不超过500ml(或自身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间
隔不少于3天,由输血科、临床科室负责采集血液;
④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血液采集;
⑤采血前后可给予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等治疗(有条件的可用促红素)。
(2)手术中自身输血及其他血液保护措施:
①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
a.条件:患者全身情况良好,血红蛋白>80g/L或血细胞比容>0.25;
b.血液稀释程度:一般血细胞比容不宜低于0.25;血红蛋白应维持在80g/L以上。
②术野自身血回输:超过4小时的开放性创伤、剖宫产术、胃肠道、管腔内腔穿孔、恶性肿瘤等不宜行术野自身血回输。
③减少出血:如运用电刀、超声刀及微创手术,控制性降压技术,同时尽量避开血管。
④应用血液替代品:如静脉替代液。
为减少输异体血,应尽可能多项技术一起应用,即术前自身贮血、术中稀释式自体输血及血液回收可以联合应用,但在使用稀释式自体输血时,血流动力学监护及严格维持正常血容量是很重要的;对不符合以上条件或采取了以上措施仍不能解决问题的患者,医师在术前术中术后应对这类患者进行用血前评估,并按病情需要备血、输血。
(3)取血核对及血液发放管理: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及取血冷链箱到输血科取血。
①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受血者姓名、年龄、性别、病案号、床号、受血者ABO血型及Rh(D)血型、献血者ABO血型及Rh (D)血型、血液有效期及血液相容性检测结果,检查血制品是否有凝块、浑浊、变色,血袋有无破损、漏血、标签是否清晰完整、献血员条形码是否与输血记录单条形码一致,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②输血科工作人员应检查冷链箱温度是否符合要求,温度异常时不得发放血液;
③血液发出后,一般情况下不得退回。
(4)输血前核对管理:输血前由麻醉医生与巡回护士共同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后在输血记录单上签名;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5)输血过程管理:
①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
②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待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③在手术过程中,以CVP、HR、BP等生命体征平稳为前提,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决定输血速度,术中密切观察和记录病人相关体征,以
便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判断标准及处理见《医院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预案》《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措施及识别标准》。
④输血时限:取回的血液应尽快输注,不得自行贮血,全血、红细胞、血浆应在离开链;30 分钟内使用,一般输注不超过4小时;血小板,立即输注,一般在30分钟内输完(或遵医嘱)。
⑤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输血全过程信息及时记录于病历中;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血袋及输血不良反应单送输血科。
(6)外科急性失血(主要指创伤及手术失血):
①失血量小于20%血容量、HCT>0.25或HB>80g/L者原则上不应输血,但应输注胶体液为主,晶体液为辅以补充血容量。
②失血量大于20%血容量,HCT<0.25或HB<80g/L.者,或需大量输血(24小时内输血量大于血容量)时,可先以胶体液为主,晶体液为辅的扩容液补充血容量,再输注红细胞以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
输注红细胞适用于血容量正常或低血容量已纠正的贫血患者。
胶体液指人造胶体溶液和白蛋白。
③失血量过大((已超过1000ml),仍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的患者可输部分全血。
全血适用于既需要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又需要补充血容量的患者,而不适用于血容量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
临床适用全血的情况并不多见,应严格掌握输注全血的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