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4课赏析示例六国论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5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1 六国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5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1 六国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考题 1】 (安徽高考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乃.乃不.敢敢上引璧疾
B.御日制削诗月割以.纪,其以.事趋于亡
C.非四蛇海鳝好之学穴能无文可者.寄托者.
D.去临清而.流人爱而.思赋之诗
【解析】 A:副词,才。B:连词,表目的“来”/表结果“从而”。C:助词,“…… 的人”/“……的地方”。D:连词,表承接/表修饰。
2.精美语段 中国人一向以“中庸”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讲究“与世无争”。因此,“韬光养晦” 也成了无数人立身处世的原则。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快餐文化的冲击,时间观念的加深, 许多人都希望能更快地崭露锋芒,更快地成就自己的事业。于是,韬光养晦和崭露锋芒 似乎成为了一对矛盾的事物,各有拥护者。 诸葛孔明躬耕南阳,二十七岁的时候才上演了历史上有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最终成就了诸葛孔明在历史上传奇的人生;北宋的苏洵,二十七岁发愤读书,四十七岁 才得到文豪欧阳修的赏识走上仕途,但年龄并不能阻挡苏洵闪亮的文采,最终他成为了 北宋最有名的策论家之一;曹雪芹更是韬光养晦的典范,正是有了他的“披阅十载,增 删五次”,才有了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问世。
【答案】 A 同类比较 2: 本题 A 项对照句“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出自本单元课文《伶官传序》。
【考题 3】 (浙江高考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 子曰:“志士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3) 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 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5)______________,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赏析示例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赏析示例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概述〔目标导航〕1.了解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理解本单元所选各篇散文的思想感情。

3.学习分析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4.重点分析“自主赏析”中三篇散文的艺术特点,体会古代散文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5.掌握本单元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

〔内容概说〕这个单元共选六篇古代散文,从时代上说,唐宋元明清都有。

之所以选到一个单元里来,是因为它们在结构上和文气上有某些共同之处。

“赏析示例”选的是苏洵的《六国论》。

这篇议论文通过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弊在赂秦”的观点。

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借古讽今,给北宋统治者提供借鉴。

“自主赏析”中的第一篇文章是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自己编的《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用后唐庄宗的兴亡历史,阐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他早逝的侄儿写的祭文,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的一篇风格较特别的文章,以乐景写哀情,对亡友表达了深切的怀念和沉痛的哀悼。

“推荐作品”是方苞的《狱中杂记》和张岱的《陶庵梦忆序》,从思想上、内容上、表达上说,都是很丰富的,应该认真阅读鉴赏。

〔赏析指导〕1.本单元所选的文章照顾到不同的体裁和风格。

《六国论》《伶官传序》属于议论文,在结构和行文上比较严谨规范,通过提要钩玄,逐段梳理归纳,文章的构思和脉络即能清楚地显示出来。

《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记叙文,两文都是随着情感和思维的流动,把恳挚的亲情、友情与一些琐事夹杂在一起叙述,一方面“散”的特征非常鲜明,另一方面由于情感充沛,首尾贯注,便于从声调高低、节奏快慢和文辞表达上把握文章的气脉,认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精读以上几篇文章,对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篇文章虽然有偏重于议论或偏重于抒情的不同,但都是情理兼用。

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散文鉴赏005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散文鉴赏005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文章开门见山,斩钉截铁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是一种以否定加强肯定的句式。如果仅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而不冠以“非兵不利,战不善”,语气就会弱得多。“赂秦而力亏”二句,正面申说赂秦必亡;“或曰”数句,以答问的形式申说“不赂者以赂者丧”。当时赂秦的只是韩、魏、楚三国,作者统言“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显然与历史不合。这是论述中的罅隙,于是作者才借助设问自答的形式,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样既弥合了论述中的漏洞,又坚实、深化了论点,使论点无懈可击。所以首段不仅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还提出了两个分论点,以下就是对这两个分论点的具体发挥。
二、三两个自然段,针对韩、魏、楚三国,阐述赂秦乃“破灭之道”。秦之获地,一靠攻取,二靠受赂。两相比较,受赂之地大大多于攻取之地。这就充分说明,强秦之利和三国之患,都不在战而在赂。三国赂秦的目的是息战,结果却适得其反。作者先动之以情,祖宗之地来之不易:“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暴身霜露,砍伐荆棘,言其创业之艰;尺寸之地,言其所获甚少。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土地,却“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举以予人”与“尺寸之地”形成鲜明对照,“不甚惜”、“如弃草芥”与“暴霜露,斩荆棘”形成鲜明对照。这样的子孙,真是不肖子孙!割城是为了换得“一夕安寝”,但苟且并不能偷安:“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是用目的和结果作对比。接着,作者又用“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作对比,以“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作对比,以“抱薪救火”作比喻,进一步阐明“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宋王朝对契丹、西夏的贿赂,也正如抱薪救火,薪不尽而火不灭。即使贿赂日增,由数十万增至数百万,仍不能满足其欲望。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020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4课赏析示例六国论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2020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4课赏析示例六国论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第24课赏析示例六国论北宋建国后的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于是北宋采取了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这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重蹈覆辙。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作家作品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博辩,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2.背景解读北宋建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这样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西夏交纳大量的银、绢。

这样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针对这一现实,苏洵撰写了《六国论》。

3.文体知识论论是议论,它是以论证为主的说理方式,论的任务主要是论证某一问题、某一人物、某一事理的是非得失。

它的特点是:要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

政论、文论、史论、学术论文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4.文化常识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故事】先例。

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例如: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字音识记①弊在赂.秦(lù) ②洎.牧以谗.诛(jì)(chán )③暴.霜露(pù)2.辨形组词 ①⎩⎪⎨⎪⎧ 赂贿赂洛洛阳 ②⎩⎪⎨⎪⎧ 嬴嬴政赢输赢 ③⎩⎪⎨⎪⎧ 谗谗言搀搀扶3.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通“曝”,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4)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4.一词多义(1)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动词,不是)觉今是而昨非.(形容词,错误的)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副词,无,没有)(2)或或.未易量(副词,或许)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代词,有的人)一食或.尽粟一石(副词,有时)(3)得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动词,得到)此言得.之(形容词,适宜,得当)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动词,捕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动词,看到)诚不得.已(动词,能够)(4)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副词,互相)誓天不相.负(代词,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他”等,此处代“你”) 伯乐相.马(动词,观察,辨别,鉴定)(5)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亲近)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同)与.战胜而得者(介词,跟,同,表示比较的对象)(6)欲暴秦之欲.无厌(名词,欲望)鱼,我所欲.也(动词,想要得到,需要)(7)暴暴.霜露(动词,读pù,通“曝”,冒着)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读bào,凶暴的)(8)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9)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最终,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底)(10)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副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11)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连词,假使)并力西向.(动词,对着,这里是对付的意思)(12)故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形容词,旧的,过去的)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连词,所以)(13)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动词,治理)至丹以荆卿为.计(动词,作为)邯郸为.郡(动词,成为)(14)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作业含解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作业含解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六国论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C)A.赂.(lù)秦暴.(bào)霜露弥.(mí)繁B.与.(yǔ)嬴厥.(quē)先祖父日削.(xuē)月割C.殆.(dài)尽洎.(jì)牧以谗诛率.(shuài)赂秦D.为.(wéi)国者当.(dānɡ)与秦相较荆棘.(jí)【解析】A.暴pù;B.厥jué;D.当tǎnɡ,同“倘”。

2.下列各句中“亡"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亡”字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例: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C.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解析】A.灭亡;B.逃亡的人;C.逃走;例句及D,损失。

3.下列加点的“而”字,不表转折关系的一项是(B)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解析】B是修饰关系.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D)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可谓智力..孤危⑤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⑥思厥先祖父..⑦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③④⑥B.①⑤⑦C.②③⑤D.③⑤5.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B)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④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⑥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⑦披坚.执锐.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⑩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A.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B.①⑤⑥⑩/②⑧⑨/③/④⑦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D.①⑤⑥/③/④⑦/②⑧⑨⑩【解析】①⑤⑥⑩名词活用为状语,②⑧⑨名词活用为动词,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④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高中语文第24课赏析示例六国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24课赏析示例六国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24课赏析示例六国论北宋建国后的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于是北宋采取了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这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重蹈覆辙。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作家作品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博辩,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2.背景解读北宋建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这样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西夏交纳大量的银、绢。

这样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针对这一现实,苏洵撰写了《六国论》。

3.文体知识论论是议论,它是以论证为主的说理方式,论的任务主要是论证某一问题、某一人物、某一事理的是非得失。

它的特点是:要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

政论、文论、史论、学术论文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4.文化常识【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故事】先例。

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例如: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字音识记①弊在赂.秦(lù) ②洎.牧以谗.诛(jì)(chán ) ③暴.霜露(pù) 2.辨形组词①⎩⎪⎨⎪⎧赂贿赂洛洛阳②⎩⎪⎨⎪⎧嬴嬴政赢输赢③⎩⎪⎨⎪⎧谗谗言搀搀扶3.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通“曝”,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 (4)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 4.一词多义 (1)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动词,不是) 觉今是而昨非.(形容词,错误的)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副词,无,没有) (2)或或.未易量(副词,或许)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代词,有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副词,有时) (3)得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动词,得到) 此言得.之(形容词,适宜,得当)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动词,捕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动词,看到) 诚不得.已(动词,能够) (4)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副词,互相)誓天不相.负(代词,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他”等,此处代“你”) 伯乐相.马(动词,观察,辨别,鉴定)(5)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亲近)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同)与.战胜而得者(介词,跟,同,表示比较的对象)(6)欲暴秦之欲.无厌(名词,欲望)鱼,我所欲.也(动词,想要得到,需要)(7)暴暴.霜露(动词,读pù,通“曝”,冒着)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读bào,凶暴的)(8)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9)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最终,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底)(10)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副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11)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连词,假使)并力西向.(动词,对着,这里是对付的意思)(12)故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形容词,旧的,过去的)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连词,所以)(13)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动词,治理)至丹以荆卿为.计(动词,作为)邯郸为.郡(动词,成为)(14)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武力)5.词类活用(1)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2)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完整地存在)(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6)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受贿;大的受贿)(8)秦以攻.取之外(动词作名词,攻战的方法)6.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

高中语文第5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5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散文欣赏

六国论[知识梳理]一、读准字音赂.秦(lù) 思厥.先祖父(jué) 暴.霜露(pù) 抱薪.救火(xīn)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ínɡ)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邯郸..(Hán)(dān) 草芥.(jiè) 日削.月割(xuē) 为.国者(wéi) 胜负之数.(shù) 下咽.(yàn) 殆.尽(dài) 二、一词多义(1)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兵贵神速.〔快,迅速〕不速.之客〔邀请〕 (2)兵⎩⎪⎨⎪⎧非兵.不利〔兵器,武器〕斯用兵.之效也〔武力〕而秦兵.又至矣〔军队〕 (3)故⎩⎪⎨⎪⎧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的,原有的〕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旧交〕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缘故,原因〕 (4)得⎩⎪⎨⎪⎧此言得.之〔适宜、得当〕诚不得.已〔能够〕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 有得.〔心得,收获〕 (5)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那么与.斗卮酒〔给予,授予〕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表并列,和、同〕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介词, 表比拟 对象,跟、同〕(6)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表否认,不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不对〕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有〕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副词,不〕 (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并力西向.〔对,对着,这里是对付的意思〕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朝向,对着〕 (8)以⎩⎪⎨⎪⎧洎牧以.谗诛〔介词,因为〕秦以.攻取之外〔介词,用、凭〕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相当于连词“而〞〕 三、词类活用(1)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 (4)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 (5)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6)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7)小.那么获邑,大.那么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受贿);大的(受贿)] (8)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四、古今异义(1)至于..颠覆 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剖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剖析
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 ——范晔
《伶官传序》: 统治者沉溺安乐的趋势
(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 宗)
《六国论》: 北宋以岁币形式与辽、西夏求和
二、论点:见解独到
《六国论》:弊在赂秦 《过秦论》《阿房宫赋》……
《伶官传序》:兴衰由人 宰相请出库物以给军,庄宗许之,
(李皇)后不肯,曰:“吾夫妇得天 下,虽因武功,盖亦有天命。命既在 天,人如我何!”
——《新五代史》
三、论据:巧妙选取
《六国论》:针对性 韩魏楚“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燕国“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国“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伶官传序》:形象性 三矢之誓——还矢先王,告以成
功——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四、 论证:思路清晰
都是总分总式的清晰思路:
《六国论》将六国灭亡与“赂秦”关 联、穷举后归纳
办法:“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 层次和线索”;“结合诵读,进行体 会探求”。
目的:“在写作时运用借鉴,准确表 达自己的情意。”
《六国论》 《伶官传序》
所谓“思想逻辑”
后赂者先亡,而不赂者后灭,本 以地之远近递及,非以赂不赂故分先 后,亦自然之势也。
——林云铭《古文析义》
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 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 自困矣。
此等文,岂有法以为之耶?然文章 到纯熟后,随手写出,便能达其难达 之情,情达则法在矣。
——吕留良《古文精选·韩文》
摹写
2013东城高三期末
(材料略) 请借鉴这种手法(想象),写一
段表达你自己某一种情感的文字。
《文与可画筼筜 谷偃竹记》
一、内容丰富
第一段议论,阐述文与可“胸有成竹” 的文艺理论和自己的实践体会。 第二段记叙,追忆了二人交往过程中 的几件趣事。 第三段抒情,表达了苏轼睹物思人的 无限悲痛。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课下能力提升十五六国论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0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课下能力提升十五六国论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0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课下能力提升十五六国论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课下能力提升十五六国论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课下能力提升十五六国论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全部内容。

课下能力提升(十五) 六国论(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B.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参与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错误!B。

错误!C.错误!D。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B.可谓智力..孤危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举以予人,如弃草芥.(2分)译文:(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分)译文:(3)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2分)译文:二、阅读鉴赏(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高中语文 第5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示例 六国论

高中语文 第5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赏析示例 六国论

赏析示例 六国论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六国互.丧②盖.失强援互:交互、相继盖:因为 B.⎩⎪⎨⎪⎧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暴秦之欲无厌. 与:亲附、亲近厌:讨厌C.⎩⎪⎨⎪⎧ ①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②终继五国迁.灭 判:确定,断定迁:改变 D.⎩⎪⎨⎪⎧ ①此言得.之②苟.以天下之大 得:适宜、得当苟:如果【解析】 厌:满足。

【答案】 B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A .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也相同B .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不同C .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相同D .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也不同【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代词,有人。

②副词,或许。

③结构助词,用于后置状语与中心词之间,表示状语后置。

④结构助词,用在动词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土地”。

【答案】 D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B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D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解析】 D 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A 、B 、C 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D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可谓智力..孤危 ④思厥先祖父..⑤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 .③④ B.①⑥C.②⑤ D.①⑤【解析】①颠覆:推翻,摧毁,灭亡。

⑤胜负:胜利和失败。

存亡:存续和灭亡。

这些词的古今意义都是相同的。

②故事:古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③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5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散文欣赏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5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散文欣赏

六国论[知识梳理]一、读准字音赂.秦(lù) 思厥.先祖父(jué)暴.霜露(pù) 抱薪.救火(xīn)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ínɡ) 燕.赵之君(yān)洎.牧以谗诛(jì) 邯郸..(Hán)(dān)草芥.(jiè) 日削.月割(xuē)为.国者(wéi) 胜负之数.(shù)下咽.(yàn) 殆.尽(dài)二、一词多义(1)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兵贵神速.(快,迅速)不速.之客(邀请)(2)兵⎩⎪⎨⎪⎧非兵.不利(兵器,武器)斯用兵.之效也(武力)而秦兵.又至矣(军队)(3)故⎩⎪⎨⎪⎧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的,原有的)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旧交)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缘故,原因)(4)得⎩⎪⎨⎪⎧此言得.之(适宜、得当)诚不得.已(能够)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5)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则与.斗卮酒(给予,授予)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表并列,和、同)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介词, 表比较 对象,跟、同)(6)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表否定,不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不对)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有)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副词,不) (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并力西向.(对,对着,这里是对付的意思)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朝向,对着) (8)以⎩⎪⎨⎪⎧洎牧以.谗诛(介词,因为)秦以.攻取之外(介词,用、凭)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相当于连词“而”) 三、词类活用(1)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 (4)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 (5)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6)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受贿);大的(受贿)] (8)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四、古今异义(1)至于..颠覆 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赏析示例六国论北宋建国后的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于是北宋采取了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这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重蹈覆辙。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作家作品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博辩,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著有《嘉祐集》十五卷.2.背景解读北宋建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这样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西夏交纳大量的银、绢。

这样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针对这一现实,苏洵撰写了《六国论》。

3.文体知识论论是议论,它是以论证为主的说理方式,论的任务主要是论证某一问题、某一人物、某一事理的是非得失。

它的特点是:要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政论、文论、史论、学术论文等,都属于这个范畴.4.文化常识【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故事】先例。

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例如: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字音识记①弊在赂.秦(lù)②洎.牧以谗.诛(jì)(chán)③暴.霜露(pù)2.辨形组词①错误!②错误!③错误!3.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通“曝",冒着)(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4)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4.一词多义(1)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动词,不是)觉今是而昨非.(形容词,错误的)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副词,无,没有)(2)或或.未易量(副词,或许)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代词,有的人)一食或.尽粟一石(副词,有时)(3)得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动词,得到)此言得.之(形容词,适宜,得当)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动词,捕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动词,看到)诚不得.已(动词,能够)(4)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副词,互相)誓天不相.负(代词,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他”等,此处代“你”)伯乐相.马(动词,观察,辨别,鉴定)(5)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亲近)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同)与.战胜而得者(介词,跟,同,表示比较的对象)(6)欲暴秦之欲.无厌(名词,欲望)鱼,我所欲.也(动词,想要得到,需要)(7)暴暴.霜露(动词,读pù,通“曝”,冒着)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读bào,凶暴的)(8)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9)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最终,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底)(10)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副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11)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连词,假使)并力西向.(动词,对着,这里是对付的意思)(12)故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形容词,旧的,过去的)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连词,所以)(13)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动词,治理)至丹以荆卿为.计(动词,作为)邯郸为.郡(动词,成为)(14)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武力)5.词类活用(1)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2)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完整地存在)(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6)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受贿;大的受贿)(8)秦以攻.取之外(动词作名词,攻战的方法)6.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

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泛指祖辈、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3)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灭亡。

今义:翻倒。

7.文言句式(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句)(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省略句)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提示: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2.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原因的?用了哪些对比?各有什么作用?提示:第二段从第一个方面即“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用了以下对比: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分析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3.阅读第三段,分析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有什么作用?提示: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

共分两层论证: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要被“无厌"的暴秦所“迁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

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

不仅如此,而且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

作者层层推进地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

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

4.如果将第四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五段,文章也是完整的。

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提示:不好。

首先,六国灭亡的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

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作“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因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输币。

如果删去第五段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

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

因此从第三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

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

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

如果删去第五段的话,上面这些话就变得无的放矢了。

这种写法就叫作“借古讽今”。

1.课文主旨本文借古讽今,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应以六国为鉴,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抗争,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2.结构图示3.写法赏析(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分析这篇文章,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本文属于史论,目的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确立自己的论点,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因此,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的政治见解。

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的社会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本文为论说文,它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不赂秦”两类国家加以论证;接着通过假设进一步论述如果不赂秦六国就不会灭亡,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全文纲目分明,脉络清晰,结构完整,逻辑缜密.此外,文中还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特别是对比论证的方法,大大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4.课文译释错误!错误!破灭之道也.,走向灭亡的道路啊.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词,因为。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独完:独自保全.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又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一夜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出下文的结果。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以至于"。

理:名词 作状语,按道理。

固:副词,本来.宜然:应该这样.以:介词,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思。

与:亲附、亲近。

既丧:已经灭亡.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