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5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一六国论课后知能提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五课六国论教学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五课六国论教学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五课六国论[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宋仁宗嘉祐元年率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渴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深得欧阳修赏识与力荐,一时朝野争相传诵,名声大噪。

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三字经》对其描述为“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洵的政论文写得非常出色,主要代表作《嘉祐集》十五卷,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在诗歌、散文方面也有建树,著有《权书》《衡论》等。

[知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知常识]1.六国六国,又称山东六国,指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

当时天下战国七雄,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后都被秦国所灭,因此经常合称六国。

三苏皆作有《六国论》。

2.论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课后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课后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六国论课后训练一起提高一、根底知识稳固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亲附、亲近(2)招致(3)副词,近于(4)爱惜2.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祖父..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颠覆..,理固宜然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项,子孙: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

古今同义。

A项,祖父:古义,泛指祖辈、父辈。

今义,指父亲的父亲。

C项,古义,颠覆:灭亡。

今义,①翻倒。

②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

D项,故事:古义,先例。

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3.以下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④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用,凭借。

②连词,表承接关系,而。

③连词,表目的,来。

④介词,拿,用。

二、阅读能力培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那么获邑,大那么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那么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新人教版课件】高中语文选修《中古诗散》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六国论》(107张)解析

【新人教版课件】高中语文选修《中古诗散》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六国论》(107张)解析

请大家想一想: 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学习本文“论”的文体形式。 3.理解文章1、2段中的重点文言实虚词,能独立翻
译其中的重要语句。 4.背诵全文。
千 古 文 章 八
一 门
• 苏洵(1009年-1066 年),字明允,汉族,
父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
3、背诵三、四两节。
自学指导一
齐读第三节,根据幻灯片提 示自主学习第三节,解释红字部 分内容。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 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 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 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 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 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 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 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 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ì
暴 pù 霜露
草芥 jiè 与 yǜ 嬴而不助五国也
革灭殆尽 dài 或未易量 liáng 为 wèi秦人积威之所劫 苟 gǒu 以天下之大
注意断句
•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用 “非”否定后两种情况)
•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其(它)/实(实际上)百倍”
或:有人。 互丧:彼此相继灭亡。 率:全都,一概。 耶:吗。
译: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 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以:因为。
丧:灭亡。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完:保全。
译文: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 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 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 独保全。

古诗散第五单元1、六国论

古诗散第五单元1、六国论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散而不乱:指的是散文形 散而神不散的特征。
气脉中贯:正是散而不乱 的原因。这中贯的气脉 (文气),实际上就是散 文之神。
文气贯通,作品就有了生
命力和感染力。
提要钩玄 因声求气
提要钩玄:提要:指出纲要。 钩玄:探索精微。提要钩玄, 即通过梳理归纳,理清线索, 精辟而简明地抓住主要内容, 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弊在赂秦,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赂者灭 亡的道理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了 什么论证方法?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例证)


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齐人勿附 燕客不行 赵将犹在
不能独完
向使(假设论证)
胜负或未易量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是否多余?
第四段-----总结上文,解决问题
第四段:指出“为国者无使为积 威之所劫哉”的沉痛教训。
第五段:告诫统治者不可重蹈覆 辙。
--新课堂-认真听讲,认真思考
第二课时学习重点 1、 疏通并翻译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子。
3、 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和层次。
学生领读第一段
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1)赂秦而力亏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2)不赂者以赂者丧
课堂拓展:阅读苏辙的《六国论》节选,
回答后边的问题: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 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 以窥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 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 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 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将 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 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 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2020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4课赏析示例六国论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2020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4课赏析示例六国论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第24课赏析示例六国论北宋建国后的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于是北宋采取了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这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重蹈覆辙。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作家作品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博辩,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2.背景解读北宋建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这样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西夏交纳大量的银、绢。

这样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针对这一现实,苏洵撰写了《六国论》。

3.文体知识论论是议论,它是以论证为主的说理方式,论的任务主要是论证某一问题、某一人物、某一事理的是非得失。

它的特点是:要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

政论、文论、史论、学术论文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4.文化常识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故事】先例。

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例如: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字音识记①弊在赂.秦(lù) ②洎.牧以谗.诛(jì)(chán )③暴.霜露(pù)2.辨形组词 ①⎩⎪⎨⎪⎧ 赂贿赂洛洛阳 ②⎩⎪⎨⎪⎧ 嬴嬴政赢输赢 ③⎩⎪⎨⎪⎧ 谗谗言搀搀扶3.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通“曝”,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4)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4.一词多义(1)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动词,不是)觉今是而昨非.(形容词,错误的)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副词,无,没有)(2)或或.未易量(副词,或许)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代词,有的人)一食或.尽粟一石(副词,有时)(3)得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动词,得到)此言得.之(形容词,适宜,得当)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动词,捕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动词,看到)诚不得.已(动词,能够)(4)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副词,互相)誓天不相.负(代词,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他”等,此处代“你”) 伯乐相.马(动词,观察,辨别,鉴定)(5)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亲近)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同)与.战胜而得者(介词,跟,同,表示比较的对象)(6)欲暴秦之欲.无厌(名词,欲望)鱼,我所欲.也(动词,想要得到,需要)(7)暴暴.霜露(动词,读pù,通“曝”,冒着)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读bào,凶暴的)(8)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9)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最终,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底)(10)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副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11)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连词,假使)并力西向.(动词,对着,这里是对付的意思)(12)故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形容词,旧的,过去的)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连词,所以)(13)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动词,治理)至丹以荆卿为.计(动词,作为)邯郸为.郡(动词,成为)(14)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作业含解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作业含解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六国论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C)A.赂.(lù)秦暴.(bào)霜露弥.(mí)繁B.与.(yǔ)嬴厥.(quē)先祖父日削.(xuē)月割C.殆.(dài)尽洎.(jì)牧以谗诛率.(shuài)赂秦D.为.(wéi)国者当.(dānɡ)与秦相较荆棘.(jí)【解析】A.暴pù;B.厥jué;D.当tǎnɡ,同“倘”。

2.下列各句中“亡"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亡”字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例: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C.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解析】A.灭亡;B.逃亡的人;C.逃走;例句及D,损失。

3.下列加点的“而”字,不表转折关系的一项是(B)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解析】B是修饰关系.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D)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可谓智力..孤危⑤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⑥思厥先祖父..⑦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③④⑥B.①⑤⑦C.②③⑤D.③⑤5.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B)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④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⑥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⑦披坚.执锐.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⑩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A.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B.①⑤⑥⑩/②⑧⑨/③/④⑦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D.①⑤⑥/③/④⑦/②⑧⑨⑩【解析】①⑤⑥⑩名词活用为状语,②⑧⑨名词活用为动词,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④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后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后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

文与可画谷偃竹记课后训练一起提高一、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赦.免(shè)笔砚.(yàn)蜩.腹蛇蚹(tiǎo)B.砍斫.(zhuó)曝.晒(bào)庖.丁解牛(páo)C.沦丧.(sāng)蹑.足(niè)兔起鹘.落(ɡǔ)D.缣.素(jiān)畴.昔(chóu)偃.仰啸歌(yǎn)项,“蜩”应读“tiáo”。

B项,“曝”应读“pù”。

C项,“丧”应读“sàng”,“鹘”应读“h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熟:仔细。

B.不学之过.也过:过错。

C.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D.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废:毁坏。

项,废:废置、搁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B.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C.吾将以为..袜D.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项,以为: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4.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诸”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A.投诸.渤海之尾B.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诸.郡县苦秦吏者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于”。

B、C两项相同,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乎”;D项,形容词,众多,各个。

二、阅读能力培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新】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五课六国论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新】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五课六国论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五课六国论[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宋仁宗嘉祐元年率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渴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深得欧阳修赏识与力荐,一时朝野争相传诵,名声大噪。

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三字经》对其描述为“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洵的政论文写得非常出色,主要代表作《嘉祐集》十五卷,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在诗歌、散文方面也有建树,著有《权书》《衡论》等。

[知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知常识]1.六国六国,又称山东六国,指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

当时天下战国七雄,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后都被秦国所灭,因此经常合称六国。

三苏皆作有《六国论》。

2.论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赏析示例六国论教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赏析示例六国论教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北宋建国后的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于是北宋采取了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这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重蹈覆辙。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作家作品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博辩,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2.背景解读北宋建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

这样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也造成了军事上的衰颓。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西夏交纳大量的银、绢。

这样贿赂的结果是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针对这一现实,苏洵撰写了《六国论》。

3.文体知识论论是议论,它是以论证为主的说理方式,论的任务主要是论证某一问题、某一人物、某一事理的是非得失。

它的特点是:要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

政论、文论、史论、学术论文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4.文化常识【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故事】先例。

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是又在六国下矣。

思。

例如: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字音识记1弊在赂.秦(lù)2洎.牧以谗.诛(jì)(chán)3暴.霜露(pù)2.辨形组词1错误!2错误!3错误!3.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通“曝”,冒着)(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4)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4.一词多义(1)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动词,不是)觉今是而昨非.(形容词,错误的)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副词,无,没有)(2)或或.未易量(副词,或许)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代词,有的人)一食或.尽粟一石(副词,有时)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动词,得到)此言得.之(形容词,适宜,得当)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动词,捕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动词,看到)诚不得.已(动词,能够)(4)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副词,互相)誓天不相.负(代词,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他”等,此处代“你”)伯乐相.马(动词,观察,辨别,鉴定)(5)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亲近)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同)与.战胜而得者(介词,跟,同,表示比较的对象)(6)欲暴秦之欲.无厌(名词,欲望)鱼,我所欲.也(动词,想要得到,需要)(7)暴暴.霜露(动词,读pù,通“曝”,冒着)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读bào,凶暴的)(8)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9)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最终,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底)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副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11)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连词,假使)并力西向.(动词,对着,这里是对付的意思)(12)故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形容词,旧的,过去的)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连词,所以)(13)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动词,治理)至丹以荆卿为.计(动词,作为)邯郸为.郡(动词,成为)(14)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武力)5.词类活用(1)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2)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完整地存在)(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6)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受贿;大的受贿)(8)秦以攻.取之外(动词作名词,攻战的方法)(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六国论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六国论

• 《六国论》借古论今,在秦与六国之间,恶秦而亲六国; 对六国又是责之复哀之,从而形成沉痛激切的文气。学习 中可以此为例,领悟本文的“气脉”,把握本单元“散而 不乱、气脉中贯”的鉴赏方法。《伶官传序》回顾后唐庄 宗从取得成功到迅速转为失败的过程,总结“忧劳可以兴 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感慨良多,虽议论而同 时有很强的抒情性。《祭十二郎文》在抒写对亡侄的哀悼 和人生感喟中,隐含着对生死祸福难明难测的理性思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围绕画竹结构全篇,阐发绘 画理论与缅怀悼念文与可紧密结合在一起,情理兼用的特 征更为明显。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暴.( pù )霜露 2.掌握通假
洎.( jì )
厥.( jué )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 (2)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如果 )
3.一词多义 (一)虚词 1则①② ③小则 则. .则秦 胜.获之 负邑所 之,大 数大患 ,则存得亡__城之_连__理词___,__连___表___词___连承___,___词接___表___,,___承___表那___接___假么___,___设___就__的__,__结__便______
• 3.第②段中说“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 战矣”,那在于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答:在于“赂”。运用数量对比,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秦 之受赂所得远多于战胜诸侯而得,可谓是一笔横财;而诸 侯未战便先以土地赂秦,实力大大受损,已陷入了不利境 地。敌愈强,我愈弱,胜负已定,所以作者说“固不在战 矣”。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第14课 六国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第14课 六国论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不不赂能失独援完齐燕赵:::与以洎嬴荆牧而卿以不为谗助计诛五国为积国威者之无所使劫为
26
重点三 句段品析 请赏析文章最后两段的精妙之处。 【品析】这两段是议论兼抒情的段落。第四段,
以“呜呼”起笔,是承上启下的段落。“以赂秦之地, 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吾恐秦 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饱含着慨叹和悲怨,是承上文;
33
作者认为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只是为了证明他的论点,至于这一史实的细节,我 们可以不加细究。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可以认同这种说 法的。
34
观点二 这种认为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的说法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问题根本 ,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 ,令人难以信服。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 然。“以荆卿为计”只不过是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
17
4.词类活用 (1)日.削月.割 _名__词__作__状_语__,__一__天__天_地__,__一__月__月_地_______ (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名__词__作__动_词__,__坚__守__道_义_______ ((34))以以事地秦事.之秦心,_名__礼词.__天作__下动_词_奇_,_才_侍__名奉____词__作____动____词____,____礼__遇______________
18
(5)不能独完. ___形_容__词__作__动__词_,__保__全_____________ (6)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形__容__词_作__动__词__,__坚_持__到__底____ (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_形__容_词__作__名__词__,_小__的__(_受__贿_)_, _大__的__(_受__贿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2019-2020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2019-2020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20课六国论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新人教版选修]

六国论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关系角度欣赏古代散文,通过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文气、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散文与诗歌相比,篇幅相对较长,形式上约束较少,其外在表现或整或散,或缓或急,而以“散”为多数散文的基本特征。

“散”,不是散漫杂乱,既无章法,又无生气和血脉,而是在多姿多彩的表现中,有充沛的思想情感贯注其中。

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不见经营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与情感逻辑,值得欣赏玩味。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

作者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

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

文气贯注,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

选择优秀的古代散文,多多诵读,细心体会,自然会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和气脉的流动。

而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脉络,有以下途径:一是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从而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

二是结合诵读,进行体会探求,“因声求气”“由气而通其意,以及其辞与法”(张裕钊《与吴至甫书》)。

古人在创作和欣赏时,常常讲文气,以文气反映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流程。

作者的神气通过音节字句来表现,读者则由音节字句寻求神气。

用不同的方式和速度反复诵读,会有不同的收获。

快读,把一篇文章一口气读完,感受来得迅速集中,对文章的总体风貌、规模体势可以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缓读,则可以细细体会文章的风神情味。

这样阅读比专靠分析研究,在感受上跟作品会契合得更深一些。

第20课六国论导学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2.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

3.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答案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答案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预习案四、夯实基础3.①古义: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②古义:祖辈,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爷爷。

③古义:到……的结局。

今义:连词,表示另提及一件事。

④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⑤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⑥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不可以,不中。

五、整体把握全文共5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并从“赂”与“不赂”两个方面在道理上加以简单了论证。

这段是全文的总论,为下文的论述举纲张目。

第二部分(第2、3段):以六国破灭的史实论证中心论点。

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二段),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的史实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层(第三段),以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终于灭亡的史实论证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此部分论述有正有反,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4、5段):总结历史教训,告诫北宋朝廷,点明写作意图。

可分两层。

第一层(四段),综合上文对史实的分析作出论断。

第二层(第五段),将六国与北宋情况作类比,点明讽谏北宋王朝的本意。

探究案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脑作用。

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2.第4段中苏洵为六国设想的图存之道是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明确: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六国论一、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

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

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博览群籍,尤好《老》《庄》。

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

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

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

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

杀母,禽兽之不若。

”众乃悦服。

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

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

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

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

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

毁骨瘠立,殆致灭性。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由是礼德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

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节选自《晋书·阮籍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B.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C.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D.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解析:选C “籍本有济世志”说“阮籍本来有匡扶社稷之志”,意思完整,应在“志”后停顿,排除B项;“少有全者”的主语是“名士”,应在“名士”前断开,排除A项;“少有”与“全者”构成动宾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时一般对人称字,对己称名。

B.有司文中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古代朝廷中设立官爵或官府,分派职权,各有其专司。

C.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等有特殊功勋的人车马、衣服等九种礼器,是最高的礼遇。

D.景元是帝王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可拥有多个年号。

解析:选B “有司文中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说法错误,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生于名门,生性孤傲不羁。

他举止有时难以被人理解,任何时候喜怒不表现在脸上,人们说他痴呆。

B.阮籍嗜酒如命,文才高超。

他在酩酊大醉中也能很快清醒,写出让世人叹服的文章,才华也得到族兄的认可。

C.阮籍不拘礼教,自然任情。

他得知母亲去世却仍然继续下棋饮酒,对于固守礼教者往往只以白眼表达态度。

D.阮籍志向远大,自视甚高。

文帝很赏识他,他本有治国安民的志向,并对刘邦在历史上建功留名很是不屑。

解析:选A “任何时候喜怒不表现在脸上”说法错误,后面母亲去世时他是表现了情感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

(2)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答案:(1)阮籍喝得大醉忘记了起草(劝进书),公卿们临去公府时,让人来取(劝进书),看见阮籍正伏案醉眠。

(2)阮籍时常随意驾车独行,不顺着道路走,直到到了尽头无法走了,就痛哭而回。

参考译文: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父亲阮瑀,曾任魏国的丞相掾,在当世知名。

阮籍容貌奇美俊伟,志气开阔奔放,傲然独立,放纵性情,不受羁绊,喜怒不显露在表情上。

他博览群书,尤其喜好《老子》《庄子》。

嗜酒并能够长啸,又很会弹琴,当他得意时,竟会忘记自己的形骸和举止。

当时很多人说他痴呆,只有他的同族兄长阮文业每每赞扬佩服他,认为他超过自己,因此大家才一齐称赞他奇异的才能。

阮籍本有济世之志,然而正当魏晋交替之际,天下多有变故,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名士,阮籍因此不参与世事,便经常饮酒至醉,文帝司马昭起初想替武帝司马炎向阮籍家求婚,阮籍醉了六十天,文帝没有说话的机会才中止。

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事问题,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阮籍都因大醉而幸免。

司马昭推荐他做大将军从事中郎。

主管官员谈到一件儿子杀害母亲的事情,阮籍说:“唉,杀死父亲可以,怎么可以杀死母亲呢?”在座的人都对他失言感到奇怪。

文帝说:“杀死自己的父亲,是天下最大的罪恶,你怎么却认为可以呢?”阮籍说:“禽兽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父亲,杀死自己的父亲,是禽兽一类的人。

而杀死自己的母亲,就连禽兽都不如了。

”于是,大家都心悦诚服。

到了司马昭辞让九锡之封的时候,公卿们要劝说司马昭登帝位,让阮籍起草劝进书。

阮籍喝得大醉忘记了起草,公卿们临去公府时,让人来取,见阮籍正伏案醉眠。

使者把这事告诉他,阮籍写在案上,让人抄写,没什么改动。

言辞十分清正雄辩,被当时的人推崇。

阮籍虽然不拘于礼教,但是讲话言辞深远,不评论别人的好坏。

天性特别孝顺,母亲死时,他正和别人下围棋,对弈者请求中止,阮籍留对方一定下完这一局。

事后饮酒二斗,大哭一声,吐血好几升。

母亲下葬时,他吃了一只蒸猪腿,喝了两斗酒,然后与灵柩诀别,话说罢了,又一声恸哭,于是又是吐血几升。

伤害了身体,骨瘦如柴,几乎丧失了性命。

阮籍又会做青白眼,见到崇尚礼义的世俗之士,就用白眼相对。

嵇喜前来吊丧时,阮籍便用白眼看他,嵇喜很不高兴地退了出去。

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之后,便带着酒,挟着琴造访了他,阮籍很高兴,便现出青眼。

因此礼义世俗之士如仇人般嫉恨他,而文帝司马昭总是保护他。

阮籍时常随意驾车独行,不顺着道路走,直到到了尽头无法走了,就痛哭而回。

阮籍曾经登临广武山,观看楚汉战场,感慨地说:“当时没有真正的英雄,才让刘邦这小子成了名!”登临武牢山,观望洛阳都城而慨叹,于是又写了《豪杰诗》。

景元四年冬,阮籍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二、语言文字运用(2019·吉林省“五地六校”合作体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山阴道上,________”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心智的渺小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________,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

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__________,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 )。

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________,钻之弥坚。

“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B.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C.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D.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解析:选A 本题需要注意“视界”“俗情”分别与“开”“扫”搭配,且结合后面内容“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分析可知,“俗情为之一扫”应该在后,综合A项正确。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应接不暇无所适从惊魂甫定高山仰止B.摩肩接踵无所适从惊魂不定仰之弥高C.目不暇接手足无措惊魂甫定仰之弥高D.目不暇接手足无措惊魂不定高山仰止解析:选C 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

应接不暇: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

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摩肩接踵: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

结合语境内容“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分析,选用“目不暇接”。

手足无措: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

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无所适从:意思是指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或不知怎么办才好。

结合“被庄子拨弄得”分析,选用“手足无措”。

惊魂甫定:经过惊吓后的心情,才刚刚安定下来。

比喻受惊吓后,心神刚恢复过来。

惊魂不定:形容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

结合“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便会发现”等内容分析,选用“惊魂甫定”。

仰之弥高: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

高山仰止:品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

比喻对有气质、有修养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崇敬、仰慕之情。

结合“钻之弥坚”分析,选用“仰之弥高”。

故选C。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不就能发现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承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B.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感官的有限与我们渺小的心智无福感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C.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D.不就能发现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我们有限的感官无福接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解析:选C A项,搭配不当,“发现到……心智”不搭配,“承受……福祉”不搭配。

B项、D项,成分残缺,缺主语,且语序错误。

故选C。

8.(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盟摸底)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当,请指出并改正。

招聘启事敝校因教学需要,现面向全国招聘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美术、书法专职教师四名。

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持有相关学科教师资格证书,有2年以上教学经验当然更好。

年薪不低于12万元左右(不含“五险一金”)。

有想法的可将个人材料发送至12345@。

腾飞中学2018年8月10日答案:①“敝校”改为“本校”;②“四名”改为“各(共)四名”;③“当然更好”改为“更佳”;④“不低于12万元左右”改为“不低于12万元”或“12万元左右”;⑤“有想法的”改为“有意者”。

9.(2019·河南中牟一中周考)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将于2019年10月18日至27日在中国湖北武汉举行,其会徽名为“和平友谊纽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