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章史料的收集解析

合集下载

史料及史料题的解析步骤与技巧

史料及史料题的解析步骤与技巧

史料及史料题的解析步骤与技巧史料是指构成历史的材料。

所谓解析史料及史料题的思维原则和指导思想,主要是指在解析史料或史料题的过程中,所应遵循并予以贯彻执行的、合乎历史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规范。

明晰史料及史料题的解析步骤与技巧,是课题“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学习能力”最为核心的内容。

实践中,课题组采取了“‘四步骤’与‘两环节’交融互补”的实施原则。

“四步骤”分别为提高认读史料的能力、提高解读史料的能力、提高正确迁移史料信息,也即回扣教材相关内容的能力、提高结合问题综合构思做答的能力;“两环节”即“认读史料的能力”和”解读史料的能力”两步骤为形成认识的环节;“回扣教材相关内容的能力”和“结合问题综合构思做答的能力”两步骤为凝炼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的环节。

“四步骤”是具体的、表面的,具有可操作性;“两环节”是抽象的、隐含的,要通过“四步骤”的反复训练方可实现。

因此,提高解析史料及史料题能力的关键,主要在于实践“四步骤”的具体效果如何。

从历史教学的角度上讲,培养学生的认读史料的能力,就是要利用各基础学科的综合知识——首要的当然是历史知识,为提高学生独立挖掘史料表象背后所隐含的深刻社会意义的能力而奠定基础。

这一基础的内在前提,当然就是要掌握阅读史料的方法和技能。

在历史学习中,掌握阅读史料方法与技能的关键,是对史料的认读和解读:认读即读懂史料的基本内容(包括对文言文史料的翻译);解读是在认读的基础之上,对相关史料内在意义的进一步认知。

基于这种认识,课题组首先从强化认读和解读的过程入手,加强了对史料阅读方法与技能的指导。

1.提高认读史料的能力具体做法是:通过“教师读,学生听或由教师指导学生之间读听(或由教师提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史料;诠释史料中的掌故或语句难点(如文言文史料中的虚词等);明晰史料的表述”等一系列步骤,渐次提高认识史料的能力。

以对林则徐上道光帝折中关于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一段史料的认读过程为例,具体步骤是:请一名学生朗读史料—→布置全体学生看注释—→指导理解“泄泄”的意思—→由学生翻译史料。

九年级上册部编版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及答案(2)解析

九年级上册部编版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及答案(2)解析

九年级上册部编版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及答案(2)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00年以后的时代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时代,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

欧洲人的发现导致新的全球性种族分布,实际上,1500年以前,存在着世界范围的种族隔离。

今天,这一格局已彻底改变,其改变的程度甚至达到一半的非洲人生活在非洲之外地区的地步。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大多数专家倾向于挑出18世纪80年代,而不是18世纪60年代作为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

……只有到那个时期,所有相关的统计指数才都突然快速地、几乎直线式地上升,这才是“起飞”的标志,工业经济仿佛从天而降。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材料三1750—1914年间,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19世纪末,欧洲势力控制了大部分亚洲和几乎整个非洲地区。

三个历史进程——革命、工业化及帝国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欧洲人何以逐渐地控制了世界。

——《新全球史》材料四近年来,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推动者和贡献者,在推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中国为推进新全球化以及遏制“逆全球化”开出的良方。

——熊光清《“逆全球化”阻挡不了全球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00年前后世界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当时,最先为此实践的是哪两个国家?说明导致“一半的非洲人生活在非洲之外地区”的历史原因。

(2)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是哪个国家?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大多数专家认为18世纪80年代才是“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的政治、经济因素各是什么?(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为推进新全球化以及遏制‘逆全球化’开出的良方”。

历史学的方法之史料的收集

历史学的方法之史料的收集
刊于《上海研究论丛》第一辑
3,按照引文注释来寻找史料
前人把这种方法,来辑成许多佚书, 如《五代史》早已佚亡了,今天所见的 本子,就是前人根据其他史书中的注、 传等材料点点滴滴汇集起来的,他们把 这种方法,称为辑佚,我们也可以用这 种方法来搜集史料。
二,史料摘录的规范
史料的规范:
一,摘录应直录原文,不能断章取义, 要尽可能地将前后文一起抄录,以免日 后发生误解。
二,引录的史料,要注明其来源,要注 录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年月、 版次、篇名、页码等,以便日后复核。
三,转引的材料,需复查原书,原书找 不到的,也当注明“转引自某书”。
三,史料的理解
1,史料理解上的障碍 断句标点问题 词义变化问题 专用术语的理解问题
断句标点问题 《论语》: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谢安传》:……既破坚,有驿书至, 安方对客围棊,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 了无喜色,棊如故。客问之,徐答云: 小儿軰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戸限, 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 此。……
《原道救世歌》:天人一气理无二, 何得君王私自专。
《原道觉世训》:天地之中人为 贵,万物之中人为灵。
词义变化问题
缩小:朕
扩大:江
变坏:臭 变好:臣
转强:无赖 转弱:走
专用术语的理解问题
《资治通鉴·汉纪九》: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 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 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汉书·地理志》:提封田一万 万四千五百一十三万六千四百五 十顷……
2,史料解释的原则
前四史索引
2,按照史事本身的线索寻找史料
比如,寻找有关屈原的史料,借 助书目,首先会查阅《史记》中的 《屈原列传》,从《屈原列传》中 知道他曾为楚怀王的左徒,又与张 仪有交往,于是便可以根据历史本 身的线索,去查阅《史记》中的 《楚世家》和《张仪列传》,从中 又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的史料。

档案学概论第七章

档案学概论第七章

第七章档案法规与档案职业道德一、档案法律概述1、档案工作法律概念:简称"档案法律",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档案事业规定性文件,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各种关于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法律行为规范。

2、表现形式:《档案法》及其他法律中的相关条文3、地位:(1)依据和基础:档案法律是一种一般法律,它高于档案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是制定和实施各种档案行政法规、规章、条例和办法等文件的依据和基础。

(2)保障:档案法律是档案事业实现"依法治档"的重要保障。

4、本质:是国家和人民意志的集中表现,是整个社会均需要严格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

5、特点:(1)直接性:档案法律在解决和处理档案工作事务方面的问题、矛盾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直接性特点(2)具体性:档案法律内容的具体性(3)综合性:档案法律所提供的、调整与档案和档案工作相关的行为的手段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6、档案法律与档案行政法规的关系(1)联系:☞目的一致:两者的制定与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档案行政法规是制定档案法律的"法源"之一;档案法律的问世,也使行政法规的科学合理制定有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大大减少了行政法规制定方面的主观随意性。

☞遵守宪法:两者都应该在宪法规定的框架范围内制定和实施,不能违背宪法规定的基本准则(2)区别:☞制定主体不同:档案法律的制定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档案行政法规制定主体——国务院☞地位不同:档案法律具有广泛的行为约束力,它是国务院制定档案行政法规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目前常见的档案行政法规的渊源。

就此而言,档案行政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均要以法律为准绳。

☞调节的对象特征不同:档案法律调节的对象特征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档案行政法规调节的对象特征具有——特定性和专指性7、档案法律与档案行政规章的关系(1)联系:(2)区别:☞制定主体不同:档案法律的制定主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政规章的制定主体——国务院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高一历史第七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历史第七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历史第七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使学生了解过去的事件、人物和文化,以帮助他们理解当前的社会和发展趋势。

在高一历史课程中,第七章主要涵盖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繁荣、海外交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渗透等。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繁荣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繁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

这些发明使中国在当时成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同时,中国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和传播。

诸如儒家思想和佛教等思想体系的兴起,使中国文化具有了深远的影响。

2. 海外交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海外交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的航海史上,郑和下西洋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他率领船队七次远航到遥远的海外,使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联系。

这些航海活动不仅带来了贸易与文化的交流,也增强了中国在海上的影响力。

此外,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也为中国海外交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外来文化的渗透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不仅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

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到来,使西方文化开始渗透到中国。

同时,佛教的传入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

这些外来文化的渗透不仅扩大了中国的视野,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新的刺激和动力。

4. 经济与社会的变革随着科技与文化的进步,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使中国农民的生产率得到提高,农业经济得以发展。

与此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迅速发展,国内外贸易得到了促进。

这些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结构的转变和社会阶层的流动。

总结起来,高一历史第七章中的知识点主要涵盖了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繁荣、海外交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渗透等方面。

这些知识点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1.史料的分类[内涵解读](1)史料概念:史料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

(2)史料分类①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史料。

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与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

例如《史记》一书,就包含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②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遗址,即前人活动的各种场所,如居址、村落、作坊等各种建筑设施。

二是墓葬,即古人的墓穴。

墓葬作为实物史料,有它特殊的意义。

一个保存良好的墓葬,不仅有古代人的遗体,还往往有许多随葬物品,有的甚至还有大量的壁画、简册和古代文献,因此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

三是文物,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

文献资料:按史学家马端临所说,文献应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

口传资料是指经历代口耳相传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行。

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是保留史料的基本形式之一。

近年来盛行的各种口述录音资料、回忆录等,都是口传资料的典型。

但与口传资料相比,文字资料因其更加丰富且完备而更为重要。

[典例导引](2012年高考广东卷)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商代可能出现牛耕的最确凿的历史依据。

A项不能因为有“牛骨”就确定牛耕的出现,因为牛最早只是作为宗庙的祭祀用品。

第七章中国的古代典籍ppt课件

第七章中国的古代典籍ppt课件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方志的种类很多,有全国性的“一统志”, 省级的“通志”,郡、州、府、县的“郡 志”、“州志”、“府志”、“县志”, 还有“乡志”、“村志”等。有的方志不 以“志”命名,而称图经、记、考等,如 唐代的《元和郡县图经》、宋代的《太平 寰宇记》、清代的《日下旧闻考》都属方 志类书籍。方志中有许多正史不载的史料, 对研究古代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 化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十三经 :《诗经》、《尚书》、《周易》、《周 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 《论语》、《尔雅》、《孟子》 。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古书材质1——甲骨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古书材质2——青铜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第一节 丰富的古代典籍
中国的古籍数量庞大,古人很早就已重视 对其分类。古代的图书分类有多种方式, 其中最主要的是按经、史、子、集四部分 类。“经”是指儒家的经典及其注疏, “史”是历史著作,“子”是学术类著作, “集”是诗文词赋类著作。

第七章 科学化史学

第七章 科学化史学

• (2)史料建设受到高度重视。 • 图书馆、博物馆、档案观建设受到民族国家的重视。 • 考古学、人类学在民族国家的推动下取得丰硕成果, 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泰勒 (E.B.Tylor,1832—1917、摩尔根(L.H. Morgan1818— 1881)对大洋州、非洲、美洲原始民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 的材料和新的历史解释,施里曼(Schlieman H.,1822— 1890)的东方考古、罗林森(Rawlinson,1819—1895)破 译楔形文字等考古新成就为研究世界历史开辟了新的史料 来源。 • 碑铭学、考据学、纸草学、钱币学、校勘学、版本目 录学成为史学专业的常设课程。
• 发现历史规律必须广泛收集史料,应用自然科学 的新知识和新方法进行观察和分析,“观察应当 在发现之前,收集了事实才能发现规律”, • 支配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有三种:一是自然规律, 主要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二是道德规 律,其实是抽象的恒定的人性对历史的影响,三 是知识的规律,即知识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制约。 “混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把社会历 史现象简单化、公式化”(谭英华,《试论博克 尔的史学》,载《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
2、兰克学派
• 由兰克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组成的、奉行兰克的史 学思想和史学方法的学术群体。 • 魏茨(Waitz,1813—1886) • 对中世纪的史料进行长期的收集,并取得丰 硕的成果。他先是协助佩尔兹主持 《德意志史料 集成》的编撰,后独立主持,广泛收集国外的有 关史料。 • 对德国中世纪史进行了卓有建树的研究,代表 作是《德意志法制史》,史料价值胜与历史叙述。 • 主持哥廷根大学史学讲座25年,培养了大批 专业史学家。
• 兰普勒希特(德国,Lamprecht,1856—1916) • 关于史学研究范围的讨论:舍腓尔在《历史的研 究范围》中认为是政治史,戈太因在《文化史的 任务》中认为要研究人类的整体历史。兰普勒希 特赞同后者。 • 历史研究应该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历史不应该 仅仅研究英雄人物,而应该研究人类生活的整体。 他认为史学要研究社会的下层,研究社会民众心 理的发展史,社会心理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历 史学被归结为社会心理学。德国历史经历了象征 主义阶段、等级类型阶段、墨守成规阶段、个人 主义阶段、主观主义阶段等,分别对应于特定的 经济发展阶段,如象征主义阶段与渔猎阶段、主 观主义与工业革命时期。

史料运作方法

史料运作方法

史料运作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史料运作是历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对史料的有效整理、梳理和分析,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研究素材。

史料包括文字、图片、录音等各种形式的史料,是研究者在开展历史研究时的重要资源。

史料的获取、整理和运作方法直接关系到历史研究的质量和深度。

史料的获取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步,研究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史料,比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个人收藏等。

在获取史料时,研究者需要注意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尽量选择原始史料,而非次生资料。

研究者还需要了解史料的来源和背景,明确史料的出处和收藏者,以便后续的运作和利用。

史料的整理是史料运作的核心环节,研究者需要将获取的史料进行分类、编目、整理和加工。

研究者需要对史料进行分类,按照时间、地域、主题等因素进行分类,以便后续的查阅和利用。

研究者需要对史料进行编目,给每份史料赋予一个独特的编号或标识,以方便查找和管理。

研究者还需要对史料进行整理和加工,比如整理史料的文字、图片,排版、翻译等,使史料更加易于理解和利用。

史料的运作是史料整理的延伸和深化,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和分析,研究者可以从史料中发现历史事件和现象,揭示历史规律和趋势。

史料的运作包括史料的解读、比较、分析等方面,通过对史料的深度研究,研究者可以得出有价值的历史结论和见解。

研究者还可以将史料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拓展史料的运用领域,为历史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进行史料运作时,研究者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要保持客观和批判的态度,不偏不倚地对待史料,客观地对待历史事实和观点。

要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慎防史料的篡改和伪造,尽量选择原始史料进行研究。

要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规范,不搞投机和偷换概念,保持对历史事实和现象的严谨分析和思考。

史料运作是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史料的获取、整理和运作,研究者可以更好地开展历史研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历史学专业学生在史料研究中的资料搜集与历史事件分析

历史学专业学生在史料研究中的资料搜集与历史事件分析

历史学专业学生在史料研究中的资料搜集与历史事件分析历史学专业学生在史料研究中的资料搜集与历史事件分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史料的来源、分类和搜集方法,以及熟练掌握历史事件分析的技巧,历史学专业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解读历史事件,并为历史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本文将围绕资料搜集和历史事件分析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资料搜集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历史学专业学生在进行史料搜集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研究的问题或主题,并制定相应的搜集计划。

这包括确定研究的时间范围、地域范围以及相关史料的种类和来源等。

其次,学生应该广泛调查各类史料,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史料。

这些史料可能来自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互联网等不同渠道。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一手资料。

最后,学生需要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整理、分类和归档,确保其易于使用和管理。

二、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事件分析是历史学专业学生核心的任务之一。

通过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学生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更加准确的解读。

历史事件分析需要从多个维度展开,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学生可以借助历史地理、史学方法论、统计学等工具来分析历史事件。

此外,学生还可以比较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挖掘历史事件的深层次意义。

历史学专业学生在进行历史事件分析时,需要注重“史料说话”。

也就是说,要从史料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细节,避免主观臆断。

学生可以分析史料的可信度、真实性和完整性,结合背景知识和相关研究成果来进行历史事件的解读。

同时,学生还应该意识到历史事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避免武断和片面的观点。

在进行资料搜集和历史事件分析时,历史学专业学生还需注重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他们需要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研究方法和技术,注重阅读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还应该勤奋练习写作,提升自己的学术表达能力,以便更好地进行资料搜集和历史事件分析。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资料收集与整理技巧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资料收集与整理技巧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资料收集与整理技巧在高中历史学习中,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历史学习中的资料收集与整理技巧,希望对广大高中生有所帮助。

一、收集资料的途径1. 课本和教辅书:课本和教辅书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主要依据,其中已经精选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我们首先要熟练掌握课本内容,并注重记忆其中的关键信息。

2. 图书馆:图书馆是我们获取大量历史书籍、期刊和报纸的重要渠道。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借阅相关书籍,从不同的角度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

3. 互联网:互联网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历史资料库,通过搜索引擎可以轻松获取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学术论文。

但要注意,网上的资料需要进行筛选和核实,确保其来源可靠和准确性。

4. 阅读经典文献:经典文献对于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有着重要作用。

可以阅读一些著名历史学家的著作,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5. 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去实地考察一些历史遗址、博物馆或展览,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历史的印象,还能提高学习兴趣。

二、整理资料的方法1. 笔记法:在课堂上、阅读或研究历史资料时,可以运用笔记法记录重点内容。

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或荧光笔标记关键信息,以便日后复习时能够快速找到需要的内容。

2. 制作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视觉化的整理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和归纳历史知识。

可以将一个主题或事件的相关信息以树状结构展开,清晰地展示出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3. 制作时间线:对于历史事件的整理,可以制作时间线,明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可以画出年代、事件名称和简要说明,以帮助我们理清事件之间的关系。

4. 建立数据库:可以使用电子表格软件或专业的历史学习软件建立一个个人历史数据库,将不同历史事件、人物和相关资料归档存储。

这样可以方便我们随时查询和查找需要的信息。

5. 分类整理:对于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以将其按照主题、时期、地域等分类进行整理,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第一节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一、史料的搜集:史料数量宏富,种类繁多,一个人不可能也不必要读遍所有史料,因此,掌握一些基本的搜集史料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介绍几种史料搜集的基本方法。

(1)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

工具书是专供解释疑难或翻检资料的书籍,犹如过河的桥梁,是治学的得力助手。

借助工具书提供的资料线索,可以有效快捷地寻找到所需要的史料。

文史工具书种类繁多,按其功用,大致有如下几类:首先是用于解答疑难的字典、词典类,重要的工具书如《中国历史大辞典》、,《世界历史辞典》、《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等,从中可以便利地查到专业知识或资料,其次是为搜集史料指引线索的目录、索引类。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指篇名或书名,录是指对目的说明和编次,也称序录或书录。

把篇名(或书名)与说明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

我国从汉代起就注意对当时流行及以前保留下来的书进行整理记录,编成目录,以后历代传衍,留下了丰富的书目遗产。

有关中国古代史的书目最常见的有“二十五史”中的《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一部官修大型工具书,该书共收书3503种,存目6720种,分经、史、子、集四部,下分44类,类下再分67个子目录。

部有大序,类有小序,每书各附提要,可查阅出关于某书的内容、价值、版本及材料的真伪、作者简历等,是研究古代学术知识门径的重要工具书。

《中国丛书综录》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丛书目录,集中收录了国内41所图书馆收藏的古籍丛书2797种,书名子目录7万余条,包括古籍38891种,为查询书目藏书之所提供了方便。

索引可以提供所需要的专题研究论文题目,确定研究选题方向,确定资料来源。

重要的索引书目如《中国史学论文索引》、,《八十年史学书目》(收集了1900——1980年间的我国史学论著)、《廿五史人名索引》、《十三经索引》、《全国报刊资料索引》的,可供查阅。

年鉴类工具书如《中国历史学年鉴》,也具有很强的索引功能,可以有效的查出某一年内史学研究动态、信息和资料统计。

史料分类与收集浅谈

史料分类与收集浅谈

史料分类与收集浅谈谷训涛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史料的两种分类,谈及二手资料在当代历史学界的重要性。

文章主要叙说了史料搜集的几个注意事项:资料务必求全、带着问题意识搜集资料、资料需要分类,并且谈及了电脑对史料搜集的作用。

关键词:史料口述史二手资料问题意识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工作,前人在这方面整理了很多惠及后人的书籍等资料。

重视史料与史书的编纂是中国历史学的优良传统。

20世纪初中国新史学诞生后,人们对历史、历史学内涵的认识比以前大为扩展,很多不为前人重视的资料也被纳入史料范畴内。

王学典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史学分为“史料派”与“史观派”,尽管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两派之间也有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的成分,但是可以看出史学家对史料的重视。

海内外史学界这几十年又整理出版很多大型史料性质的丛书,比如中国史学会按照专题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国史料外编》、沈龙云总主编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初编续编三编大型丛书、中国社科院组织翻译的《苏联历史档案选编》,此外还有不同版本的中国通史资料选编等各种类型史料。

由于现代史学家对史料范围的认识大为扩展,使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比前代更深入了。

在谈谈史料收集之前,先来说说史料的分类。

按照史料是否是历史事件当事人、参与者与亲近者的记录可以分为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简称为一手资料、二手资料。

历史学家一般都极为重视一手资料的收集,尤其是研究中国古代史与近现代史的历史学家。

中国世界史研究学者现在也在利用各种条件搜集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外交史研究领域。

而在一手资料找不到(由于战乱火灾、自然灾害、保存条件不好、读不懂外文资料等原因造成找不到第一手资料)或者找到的内容太少的情况下,二手资料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根据第二手资料能否写出一流史学著作,这个问题是不少史学家曾经思考过的。

一般的,历史学家根据一手资料写出的著作更扎实、更有可信度。

但是在找不到一手资料的情况下,利用二手资料写作就成为现实的问题。

历史下册七知识点总结

历史下册七知识点总结

历史下册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世界的兴起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古代世界的兴起。

我们了解了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古代世界的兴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早期人类的活动和生活方式早期人类主要是以狩猎、采集为主要方式来获取食物和生存。

他们生活在野外,不固定居住。

这一时期的人类还没有掌握农业技术,属于迁徙生活的阶段。

2.农业的产生以及农业革命农业的产生意味着人类社会从一个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向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人们开始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和放养畜牧,逐渐形成了农耕和畜牧业。

3.古文明的兴起古文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各个国家先后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古文明,比如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文明和中国黄河文明等。

第二章:世界古代文明的互动与交流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世界古代文明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古代世界的文明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个文明的发展。

1.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方式古代世界的文明之间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流,比如商业贸易、战争征服、道路建设、宗教传播等。

2.古代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交流在古代,有许多重要的文明之间进行了交流与互动,如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等。

3.古代世界交流的作用古代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大文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各大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影响。

第三章:古代东方文明国家兴起及其文化特点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文明国家的兴起以及其文化特点。

古代东方文明国家主要指的是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中东地区的文明。

1.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起及其文化特点中国古代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文化特点主要包括中华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中国古代科技及艺术等。

2.印度古代文明的兴起及其文化特点印度古代文明是印度次大陆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古代文明,在佛教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印度文明的特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历史研究方法与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册历史研究方法与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册历史研究方法与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历史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我们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历史研究,同时也要有准确全面的资料收集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介绍八年级历史上册中关于历史研究方法和资料搜集与分析的内容。

一、历史研究方法1.1 归纳法:在历史研究中,归纳法被广泛应用。

通过搜集大量历史资料和案例,总结出共同的规律和趋势。

例如,在研究古代农业生产方式时,可以通过归纳各地农业工具、农作物、耕作制度等相关信息,得出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

1.2 比较法:历史的发展是多样多变的,通过比较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可以发现其异同之处。

比较法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事件的成因、发展和影响。

例如,通过比较欧洲和亚洲在中世纪时期的政治制度,可以分析两者的差异和共性。

1.3 分析法:分析法是历史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其内在机理和原因。

研究者需要收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对其进行仔细研读和分析。

例如,通过对法国大革命中各阶段的事件和参与者的行为分析,可以揭示法国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1.4 文献分析法:历史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

文献分析法要求研究者对所涉及的文献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把握文献中的关键信息。

通过对不同历史文献的对比和综合,可以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例如,在研究二战期间的日本侵华行为时,可以通过搜集和分析日本官方文献、个人回忆录、战争档案等资料,全面了解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日本的战略意图。

二、资料的搜集与分析2.1 历史文献:历史文献是进行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来源。

历史文献包括古籍、文字记载、历史档案、个人回忆录等。

研究者可以通过图书馆、档案馆、互联网等途径,获取相应的历史文献,并进行仔细的搜集和研读。

2.2 文物考古:考古发掘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挖掘遗址、发掘文物,研究者可以获得实物证据,对历史事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高中历史第7单元教案: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历程

高中历史第7单元教案: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历程

高中历史第7单元教案: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历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作为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历经千年仍在延续中。

而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需要了解其中的渊源和发展历程。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为您带来一篇关于高中历史第7单元教案的文章。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1.我国古代文化的主要传承中国文化的主要传承包括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

黄河文明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而长江文明则在中国南方地区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面貌。

2.古代宗教信仰的影响古代的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我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包括儒家、道家、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这些宗教信仰在各自的历史时期,都曾经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3.历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的封建制度到现代的社会主义制度,每一种政治制度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1.历史背景下的文化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要从中国的历史背景下来看,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变革,这些都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2.文化农耕时期的繁荣中国的文化农耕时期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时期,当时的中国出现了诸多杰出的文化人才,如孔子、墨子、荀子等,这些文化人才代表了当时的文化思潮。

3.秦汉两朝的文化革新秦汉两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中国文化经历了重要的革新和创新。

如,秦朝统一六国,推行法家思想,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先河;汉朝推崇儒家思想,使儒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唐宋两朝的文化高峰唐宋两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辉煌的时期。

当时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高峰。

唐代的诗词和宋代的词曲,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宋朝所发明的火药、印刷术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发明。

第六讲 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

第六讲 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

一、什么是史料 ?
• 理论、现实都不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只有历史事实才是 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 历史事实包含于材料之中的。提出材料即史学,强调材料 对于史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代,对于 历史研究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但是材料不等于历史事实,因此说材料是研究的出发点也 是不合适的。但材料作为记载历史事实的载体,却是我们 研究的基础。我们要进行研究,总是从收集材料、阅读材 料开始。 • 材料在历史研究中一般称为“史料”。
一、什么是史料 ?
• 2、文字史料: • 经、史、子、集:“六经皆史料” • 档案:公文案牍、文书、奏折、文件������ 私 人信札、日记、书信、家谱、契约文书、账 簿…… • 地方志乘:省志、府、州、郡、县志、乡土 志、地理志、风物志…… • 铭刻文字: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字������ 石 鼓文、碑文、岩崖文等������ 、各类印章…… • 其他文字:外文资料、著述;各民族文字
二、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1、史料搜集方法
• 2)分类搜集法。 根据研究的课题,分类搜集史料,是历史研究 中常用的搜集史料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反其道而 行之,即确定研究的方向以后,着手广泛搜集史料, 然后将史料分类排比,形成具体课题,得出结论。
梁启超颇重视分类搜集法,他说:“大抵史料之为物,往往有单举 一事,觉其无足轻重,及汇集同类若干事比而视之,则一时代的状况可 以跳活表现”(《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梁启超在考察古代中西 交通的道路和学术文化相互影响时,曾运用了这个方法。他从许多记载 传说中搜集出中国僧人西去印度的姓名可考者107人,姓名失考者8 0人。再将这187人分时代、籍贯、学业成就、经行路线作种种统计, 最后得出“六朝唐时中国人留学印度之风甚胜”的结论,弥补了常人只 知中国人西去印度的前有法显、后有玄奘的片面认识的不足。

第7讲史料搜集整理方法

第7讲史料搜集整理方法

1、史料搜集方法
(1)利用工具书:各类字典、辞典、百科 )利用工具书:各类字典、辞典、百科 全书;目录、索引、年鉴;丛书、类书。 (2)分类搜集:以史料类别分类搜集;以专 )分类搜集:以史料类别分类搜集; 题类别分类搜集。 (3)追踪搜寻:目录、索引、研究论著中 )追踪搜寻:目录、索引、研究论著中 的引注资料;人与人、事与事的关联性。 (4)平时阅读搜集:笔记、卡片、札记。 )平时阅读搜集:笔记、卡片、札记。 (5)调查采访:实地调查、访问、观察。 )调查采访:实地调查、访问、观察。 (6)利用互联网:专业网站、电子图书。 )利用互联网:专业网站、电子图书。
梁启超: 梁启超:辨伪十二公例
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突然出现者,什有九伪; 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本完全不 同者什有九皆伪; 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 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明确 者; 其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今本与之歧义者,则今本必伪; 其书题某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 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既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需 慎加选择; 书中所言,却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 两书同载一事绝无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二俱伪; 各时代之问题,盖有天然界画,多读书者自能知之,故后人伪作之书,有 不必从字句求枝叶之反正,但一望文体,即能断其伪者; 各时代之社会状况,吾侪据各方面之资料,总可推见其崖略。若其书中所 言其时代之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可断为伪; 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时 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为伪。
1、史书的辨伪
胡应麟《四部真伪》 胡应麟《四部真伪》:辨伪八法 <1>“核之《七略》,以观其源” <1>“核之《七略》,以观其源”。 <2>“核之群志,以观其绪” <2>“核之群志,以观其绪”。 <3>“核治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3>“核治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4>“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 <4>“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 <5>“核之文,以观其体” <5>“核之文,以观其体”。 <6>“核之事,以观其时” <6>“核之事,以观其时”。 <7>“核之撰者,以观其托” <7>“核之撰者,以观其托”。 <8>“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8>“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次是指一切与事实有直接关系的史料,无论遗 物或记载;同时人对第三者的记载是最低限度的一种 直接史料;同时,直接史料必须是第一手的史料,或 原手的史料,而不是第二手的史料,或转手的史料, 史料一经转抄或编撰,即成为转手的或第二手的,就 性质上讲,即降为间接史料。并且他认为这种史料可 分为如下三大类: (1)当事人直接的记载与遗物:诏令、奏议、书 信、日记、铭刻、语录、调查报告、集会记录,以及 各种古代遗物等。
一、方法和方法论 (2)经、子、集类 凡带有原理原则性的著述,都可以称作经。汉代 以后,专指儒家所传授的几种典籍。清人章学诚有 “六经皆史”的观点。 《尚书》、《左传》本身就是史书;《周礼》、 《仪礼》是研究先秦官制和社会制度的重要典籍; 《易经》包含着许多反映殷周和殷以前的历史的重要 资料;《诗经》虽是古代一部诗歌总集,但其中蕴含 的史料价值也是人们公认的。
除公家档案外,还有大量的私家档案,如私人信 札、笔记、谱牒、契约、账簿、文书等,对于研究各 个历史时期的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宗法关系和阶级 关系颇有价值。
胡适致李宗仁信札
(4)地方志类 地方志是记载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社会生活、历 史变迁、地理沿革、风土人情等情况的书籍。我国历 来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工作,其涉及地域之广,内容之 丰富,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地方志一般分为总志和地 区志。总志是全国性的方志,如清朝时的《一统志》; 地方志极为丰富,省、府、州、郡、县一般都各有其 志,记载详细,内容广泛,是研究地方史的一手资料, 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史料学 以史料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是史料学。 陈高华、陈志超等认为,史料学有两类:“一类 研究搜集、鉴别和运用史料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可称 为史料学通论;另一类研究某一历史时期或一史学领 域史料的来源、价值和利用,可称为具体的史料学。”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前言》,人民出版社1983年 版,第1—2页)
(2)当事人事后的追记:一切回忆录、游记、行 程录、旧事记等。如: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 的《泷冈阡表》,归有光《先妣事略》,法显《佛国 记》,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等。 (3)同时人的记载:史料中属于这类者极多,凡 同时人所见、所闻、所传闻笔之于书,如史官的记注、 新闻记者的报道、好奇闻的当事者的采录等。 与直接史料相对的间接史料。他认为:凡非直接 的史料,非原形的史料,都是间接史料。因此,凡由 口头传说而转为记载的资料(同时人的记载除外), 凡由后人编撰的史书、仿制品与改造品,都是间接史 料。
第七章 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
史料和史料的搜集是史学的前提和基础,史料的 考证与整理是史学研究不可缺少、不可跨越的阶段, 史实的确定和史实的解释都需要史料作为支撑,在历 史研究的整体体系中,史料和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 理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内 容。
梁启超:“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 确,则无复史之可言。……故史学较诸他种科学,其 搜集资料与选择资料,实最劳而最难。史学成就独晚, 职此之由”。(《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 1996年,44页) 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 《史通· 采撰》:“自非博雅君子,何以补其遗逸者 哉?盖珍裘以众腋成温,广厦以群材合构。自古探穴 藏山之士,怀铅握椠之客,何尝不征求异说,采摭群 言,然后能成一家,传诸不朽。” 本章内容主要介绍史料搜集、考证与在整理的基 本内容和方法,以期培养大家史料搜集的基本意识和 方法。
子部类汇总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作品,是 研究哲学史、科学技术史和当时社会历史变革的重要 史料。 集部书系文学性质,不专门记载史事,但里面同 样不乏珍贵的史料。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历 来被称为“诗史”,其著名的“三吏”、“三别”生 动地反映了唐玄宗、代宗、肃宗三朝的社会情况。集 部书中有很多内容可与史书互证、互补,甚至多有史 书未曾记载的内容。
“二十四史”共3 249卷,约4 500万字,记述了 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崇祯十七年(1644)长达 四千多年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历史最主要的文献资料。
除正史外,还有如《资治通鉴》等编年史类,《宋 史纪事本末》等纪事本末体类,《国语》、《战国策》 等杂史类,以及各种别史、起居注、实录、政书等等, 都是对正史极为有力的补充记载,有相当高的史料价 值。
三是民族学、语言学资料搜集。 史料学派主要是开展以搜集基础和原始资料为主 要目的的调查研究。 在民族学方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后所调查的 原始民族,包括广西摇人,湘西苗族,台湾番民,松花江 下游的哲赫族,浙江的舍族,云南的傣族等。 语言学方面,对广东、广西、河北、河南、陕西、 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福州、厦门、 苏州等14个地区的方言调查和边疆少数民族方言的 采集,积累了可供科学分析的大量语言学资料。
三、史料的类别 史料的分类与史料的认识和利用关系密切,不同 的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解和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这 些不同的史料类别划分对我们认识史料的意义和利用 史料具有重要意义。 (一)赵光贤史料分类 赵光贤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将史料分为如下 三种: 1.有文字记载的史料 ①正式的史书 如《尚书》、《二十四史》、《清 史稿》;
(二)王尔敏史料分类 王尔敏《史学方法》根据资料的实质性质将史料 约分三类: 1.遗物:器皿、遗迹、遗骸、服饰、绘画、雕塑、照 片等。 2.记录:手稿、文书、信札、日记、书册、碑铭、录 音、录像等。 3.传说:对话、口述往事、口传故事、说唱故事、戏 剧、歌曲、谚语等。
(三)杜维运史料分类 杜维运的《史学方法论》将所有史料分为直接史 料与间接史料。 他认为,所谓直接史料,就是与已经发生的事件 有直接关联的史料。某一事件发生了,当时或稍后被 记录下来,或事件自身遗留(狭义的古物)下来的, 都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接史料。因此,直接史料最高的一种境界,就 是当事人直接的观察与直接的回忆。实际上这类史料 并不常见。
2.文献资料 所谓文献,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凡叙 事,则本之经史而考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 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谓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 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 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 谓献也。”按这样的说法,文献资料应包括文字资料 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 口传资料是指经历代口耳传承得以保存下来的以 往人类的言行。
《四库全书· 史部总序》:今总括群书,分十五 类。首曰《正史》,大纲也。次曰《编年》,曰《别 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 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曰《时 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 《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曰《史评》,参考论赞 者也。……然则史部诸书,自鄙倍冗杂,灼然无可采 录外,其有裨於正史者,固均宜择而存之矣。
二是墓葬,即古人的墓穴。墓葬作为实物史料, 有它特殊的意义。一个保存良好的墓葬,不仅有古代 人的遗体,还往往有许多随葬物品,有的甚至还埋有 大量的壁画、简册和古代文献,因此能够帮助研究者 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像我国 1973年在湖南长沙发掘的西汉马王堆墓即属此类。
章怀太子墓壁画
二是文献史料整理研究。如整理清内阁大库档案。 清内阁大库所存明清档案是研究明清历史的第一手资 料。由傅斯年、陈寅恪、朱希祖、陈垣、徐中舒总其 事的明清史料编刊会,加以整理和编辑出版。庞大的 出版计划虽因抗战爆发而未能完全实现,自1930年 至1936年仅整理出版《明清史料》甲、乙、丙三编, 每编10册,共30册。 又如对明代各朝实录的校订,整个校订工作以北 平图书馆所藏内阁大库本为底本,以历史语言研究所 所藏广方言馆本和北京大学所藏明抄本相校之,先后 耗时10年时间才得以完成,对明史的研究作出了很 大的贡献。
(四)教材史料分类 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也 称史迹遗存)和文献史料两大类。 1.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 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前人用过的有形物品。大体 上可分为两种:一是遗址,即前人活动的各种场所, 如居址、村落、作坊等各种建筑设施。我国陕西蓝田 人遗址、西安半坡人遗址、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以及 世界上著名的意大利庞贝古城遗址等都属此类。
第一节 什么是史料
一、史料的涵义 (一)史料的定义 史料即所有研究史学、撰著史籍所必须根据的种 种资料。 史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史料,应包括 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一切痕迹 (遗迹),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当这些遗迹进入 历史研究与历史编撰的领域,成为被人们使用的有用 的资料时,方才真正具有史料的价值与意义。狭义的 史料主要指历史文献。
(三)史料学派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 对象,根据历史研究的侧重点,历史研究的基本派别 可以分为史观派和史料派。 如近代傅斯年为代表的史料学派,在历史研究方 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是史料的发掘和整理研究。最突出的为由李济 具体负责主持的对殷墟的考古发掘。自1928年至 1937年共进行了15次有组织的发掘。发掘先后仅获 甲骨就达2.4万余片。
②本身非史书但可作史料来用。如《诗经》、《昭明 文选》; ③甲骨文、金文、石刻、帛书、竹简、碑文等。 ④唐宋以来的所编类书。 如唐人《初学记》、宋人 《太平御览》、明人《永乐大典》等; ⑤ 非汉语文献。如《马可波罗游记》;
2.无文字记载的史料 ①人与动物化石 ②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的工具 ③ 古人类生活遗址 3.介乎二者之间的史料。 如古币上的文字、古铜镜、古印玺之类;再如, 古代刀剑上有美术化的文字(古称“鸟书”)
(5)甲骨和金 石铭文类 甲骨文是商周 时期刻在龟甲和 兽骨上的文字;
金文以商周 青铜器上的 铭文为主, 它们都是研 究商周时代 的珍贵史料。 郭沫若的 《两周金文 辞大系考释》 和《卜辞通 纂》总汇了 甲骨金文资 料。
石刻铭文包括石经、造像、墓志、记事碑等,以 记事碑的史料价值为最高,它往往记录了不见史传的 重要史实。 如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 国碑”,记载了唐太宗时基督教由欧洲传入中国,在 长安建寺传教的情况。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吐蕃 赞普建的“唐蕃会盟碑”,用汉、藏两种文字记载了 两族人民的亲密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