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新教师考试无忧解读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第二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的群体背景中,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即心理距离。
它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促进人的行为保持和谐一致。
(二)人际关系的距离爱德华·霍尔,把人际距离划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
1.亲密距离距离0—46cm(0—50cm),这个区域属于亲爱者、家庭成员等关系密切的人在交际中所处的距离,如:父母对子女的拥抱亲吻等。
亲密距离又可以分为亲密近距离和亲密远距离。
亲密距离地近范围是指身体能够充分或直接接触的范围,人们在近距离沟通时候更多依赖触摸觉,通常情况下人们只允许情侣或孩子进入这一范围,亲密距离近范围一般为0—15cm。
而亲密距离地远范围一般指手臂相互接触拥抱的适当距离,但不能进行身体的全面接触,具体距离为15—46cm之间,通常情况下,亲密距离地使用都限于个人环境。
2.个人距离个人距离是朋友间进行沟通的适当距离一般为46—120cm(或者50—120cm)。
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46—76cm,这个距离可以隔断个人之间的体热和体味交流,同时又可以相互握手,并保持正常的视觉沟通。
个人的远距离范围76—120cm,在这个距离中,沟通双方没有任何触碰空间,熟人和陌生人都可以进入这个距离,一般情况下,熟人接触更接近近范围一端(46cm),陌生人更倾向于远范围(76cm)一端。
3.社交距离社交距离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人际距离,进入这个区域的人彼此相识、但不熟悉,他们在一起具有一定明确的交际目的。
社交距离范围一般为120—366cm(120—370cm),这种距离个人有一种安全感,处在这种距离中的两人,既不会怕受到伤害,也不会觉得太过生疏,可以友好交流。
网课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网课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暴露”指的是什么?A. 个人在社交场合中展现自己的能力B. 个人在亲密关系中分享自己的私人信息C. 个人在职场中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D. 个人在公共场合中展示自己的外在形象答案:B2. 根据卡尔·罗杰斯的理论,以下哪项不是有效沟通的条件?A. 真诚B.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C. 尊重他人D. 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答案:D3. 在人际关系中,以下哪种行为最可能引起冲突?A. 倾听他人的观点B. 表达自己的感受C. 忽视他人的需要D. 寻求共识答案:C4.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下哪项属于最高层次的需求?A. 生理需求B. 安全需求C. 社交需求D. 自我实现答案:D5. 在人际关系中,以下哪种技巧有助于建立信任?A. 隐藏自己的感受B. 避免眼神交流C. 诚实地表达自己D. 忽略他人的反馈答案:C二、简答题1. 简述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换理论”。
答案: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中的互动是基于成本与收益的权衡。
人们倾向于寻求最大化自己的利益,通过评估与他人互动的收益是否超过成本来决定是否继续这种关系。
2. 描述“情绪智力”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答案:情绪智力是指个体识别、理解、管理自己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具有高情绪智力的人通常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更有效地沟通,从而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三、论述题1. 论述在网络环境下,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其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答案:网络环境下的人际关系具有匿名性、即时性和广泛性等特点。
匿名性可能使人们在表达自己时更加坦诚,但也可能带来不负责任的言论。
即时性让沟通变得更加迅速,但也可能导致冲动的交流。
广泛性扩大了人们的社交圈,但同时也可能使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联系变得表面化。
结束语:通过本试题的学习和回答,我们对人际关系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相处。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常见心理问题的辅导-人际关系类心理问题辅导)
第四章人际关系类心理问题辅导一、同伴交往(一)同伴交往常见的问题1.同伴冲突人际冲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是斗争关系。
对于青少年来说,人际冲突可能出现在同伴之间、师生之间和亲子之间,其中,同伴冲突最为突出。
2.不敢交往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存在着不敢与人交往的心理,只是每个人的反应程度不同。
有些青少年在这方面反应特别强烈,他们在与人交往时显得特别紧张,心跳气喘,面红耳赤,两眼不敢正视别人;在与人交谈时显得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尤其在人多的场合或者在集体活动中更感到害怕,不敢和人打交道,不敢表现自己,严重的甚至导致社交恐惧症。
3.不愿交往有的青少年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自高自大,瞧不起别人;有的同学群体意识淡薄,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与事漠不关心;有的同学“我”高兴、“我”开心就愿意理你,否则就拒人于千里之外。
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宽容,甚至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有的人遇事总是回避、退让,整日郁郁寡欢。
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兴理,他们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但又特别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独往独来,不愿抛头露面,不敢与人交往。
4.不善交往有的青少年缺乏交往的知识与技巧,在与同学交往时不注意沟通方式,开玩笑不注意场合,不懂得给人留面子等,这些表现都有损于自身形象的塑造,影响了同学之间进步的交往。
5.不懂交往青少年大都有强烈的与同伴交往的欲望,但又常常感到人际交往困难。
这是因为许多青少年对人际交往的追求往往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以友谊的理想模式为标准来衡量现实中的同学关系,导致高期望值与高挫折感并存,对现实中同伴交往表现出强烈的不满。
有的青少年总希望别人主动关心自己,主动与自己交往,而自己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很少主动帮助别人,人际交往自然出现问题。
(二)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1.心理障碍(1)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在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中非常突出,表现为人际交往的自我中心主义和理想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是导致青少年同伴人际交往的认知原因;另外,青少年自我意识迅猛发展,主动交往意识增强,但由于其社会经验有限,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不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就有可能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
人际关系心理测试题及答案
人际关系心理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你和一个陌生人在电梯里,你会选择:A. 保持沉默,不主动和对方交流B. 礼貌地打个招呼,但不展开交谈C. 主动和对方交流,例如聊天或寒暄2. 当你参加一个社交聚会时,你更倾向于:A. 和自己熟悉的人呆在一起B. 主动认识新朋友C. 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不扩展社交圈3. 当你与朋友发生争执时,你更可能:A. 立即向对方道歉,以保持和谐B. 坚持自己的立场,直至解决问题C. 先冷静一下,然后再进行沟通解决4. 当你需要帮助时,你更愿意:A. 自己解决问题,独立完成B. 请求朋友或家人的帮助C. 寻求专家或顾问的意见5. 当你对某个人的第一印象不好时,你会:A. 尽可能避免与对方交流B. 继续观察对方,看是否能改变印象C. 主动尝试与对方建立更好的关系二、计分方式1. 选择题1:A-2分、B-3分、C-1分2. 选择题2:A-1分、B-3分、C-2分3. 选择题3:A-2分、B-3分、C-1分4. 选择题4:A-2分、B-3分、C-1分5. 选择题5:A-1分、B-2分、C-3分三、分析结果得分在5-8分之间:你可能拥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对陌生人保持距离,不易轻易信任他人。
你更注重自己的个人空间和隐私,但也可能因此错过了与他人建立深入关系的机会。
建议你尝试主动与他人开展交流,并展开一些社交活动,以拓宽自己的人际圈,并培养更好的人际关系技巧。
得分在9-12分之间:你对人际交往比较积极主动,喜欢认识新的朋友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你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但有时也需要注意自己的社交边界,避免过于直接或热情,给对方造成困扰。
得分在13-15分之间:你是一个非常外向、开放的人,善于与他人建立联系和沟通。
你擅长社交技巧,并能以真诚的态度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喜欢。
你热衷于与他人合作,喜欢社交活动,并能够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然而,有时你可能过于依赖他人的意见和反馈,需要注意保持自我独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018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包括个体的外表和容貌、(才华和能力)以及(个性品质)等成分。
2、人际吸引的理论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强化的),另一类是( 认知的)。
3、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三类:情景因素、(个人特质因素)和(类似和互补)。
4、强化过程是通过(奖励)、( 惩罚)等强化形式来完成。
5、人际关系中的强化理论主要揭示(情感强化)和(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
6、人际吸引中的相互作用论着重探讨交往双方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是西方社会心理学(互动)理论的一种,是一种(真相倚)情形。
7、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包括(情景因素)、(个体特质因素)和(类似和互补因素)等几大类。
8、个性品质具有的吸引力,经常表现为(持久)、(稳定)、(深刻)的特点。
9、在所有个性品质中,最具有吸引力的是(真诚),最富排斥力的是( 虚伪)。
二、选择题1、“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人际交往中属于( C )因素。
A、个人特质B、类似C、情景D、互补2、双方关系先差后好,比一直都好,更有吸引力。
这是( C )理论的观点。
A、强化B、对比C、得失D、相等3、聪明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这是影响人际吸引的(D )所导致的。
A、情景因素B、互补性因素C、类似性因素D、个人特质因素4、交往频率在人际关系形成的(D )起着重要作用。
A、中期B、后期C、中后期D、初期5、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是(B )。
A、道德水平B、情感因素C、相互信赖D、个人魅力6、心理学上人际吸引属于( C)的研究领域。
A、社会价值观B、伦理道德C、人际知觉D、情绪情感7、人际吸引理论中的强化观点强调我们对周围世界评价时的( A)反应。
A、情绪反应B、认知反应C、价值反应D、自我反应8、人际关系中的第一印象的作用属于(D )的心理反应。
A、延迟反应B、相仿作用C、因果效应D、首因效应9、“你注意听我讲话,我也重视你的意见”,这是人际关系中的( C)。
人际关系心理学习题
题型:填空10×2×1’选择10×1’试卷判断10×1’名解5×4’:各章试卷,只有2题的都看,多于2题的看双数号,习得无助和自我障碍简答4×5’:第2、3、9章,诱导服从,时尚现象论述1×20’:简述任务难度与群体规模对从众心理的影响第1章绪论一、判断题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关系。
()【解析】×。
不是物质关系是心理关系。
二、选择题1.“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处于人际关系发展的哪一个阶段?()A.融合阶段B.接触阶段C.注意阶段D.探索阶段【解析】A。
良好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三阶段:注意阶段(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由开始时的彼此无关,即零接触状态,逐渐实现选择性注意)接触阶段(即由注意逐渐转入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融合阶段(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2.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的人际关系恶化过程属于()。
A.终止阶段B.冷漠阶段C.零接触阶段D.疏远阶段【解析】B。
人际关系恶化的三个阶段:冷漠阶段(交往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疏远阶段(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终止阶段(交往双方冷漠、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是结束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三、填空题1.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2.人际关系恶化过程可划分为冷漠、疏远、终止三个阶段。
四、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关系,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
2.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亦即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关系,它包括生产关系、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考情简介:这一知识点在山东教师招聘统考中会考察到,在其他地方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考察比较少。
作为一个生僻考点,可能会在一些地方性的考试中以单、多选的形式去考察,但是考察比较简单,因此在备考中联系生活事例进行识记即可。
一、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定义(互有所需,互相满足)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也取决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在于双方能否实现满足)人际交往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传导信息的时候),包括语言符号系统(探花交流()和非语言符号系统(肢体语言,穿着打扮)两大类。
(二)人际关系特点1.群体是人际关系产生的基础。
2.交往是人际关系形成与发展的途径。
3.个性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
4.人际关系以情感体验为特征。
5.人际关系是比较稳定的心理联系。
(三)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人际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1.认知成分: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
在人际关系中,认知起到了唤起情感、控制和改变情感的作用,对人际关系起着调节作用。
2.情感成分: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与人的交往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反映出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
3.行为成分:是指双方外显的行为表现,如语言、手势、举止、作风、表情等表现个性和传达信息的行为要素,它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
任何人际关系的发生、发展和改变,都是这三种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正式群体中,行为因素起主导作用,调节着人际关系;在非正式群体中,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疏及稳定持久程度。
二、人际关系类型(一)舒茨的分类(只要知道能选就可)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认为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需要有三类:1.包容需要。
这种需要表现为希望与别人发生相互作用,建立联系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愿望。
人际关系学试题及答案(自考)
第一章人际关系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2、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3、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的等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4、观察法:指的是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5、实验法:指的是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和变化情况。
6、社会调查法:指的是通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7、社会测量法:指的是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8、统计法:指的是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二、选择题1、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2、人是社会的人,人类本身具有社会性3、人的社会性正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4、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体现在人际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的5、人的情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结合性情感,另一类属于分离性情感6、人际交往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交往,社会环境的形成因素无时不刻在发生变化,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道德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等都处在不断变化中7、网际关系具有许多新特点:多维性、全球性、虚拟性、不确定性、非中心化等8、美国心理学家梅奥等学者通过“霍桑实验”的研究,提出人际关系学说9、人际关系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10、人际关系的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人群关系和人际需要理论;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等11、文献既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图象资料、有声资料(录音带等)、电子资料、实物资料12、人际关系评估法包括:社会测量法、参照测量法、人物推定法、自然观察评估法、心理测评法13、社会测量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J.Morenno)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14、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对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参照测量法三、简答题1、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简答题及论述分章练习(有答案)
第一章绪论1、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
人际关系学的理论任务包括两个方面:(1)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
(2)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另一理论任务是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选择—摄取—中国化”的途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
2、简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2)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3)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4)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5)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3、为什么说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即人际关系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第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2)第二,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3)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4)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4、简述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第二,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3)第三,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4)第四,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二、论述题1、试述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区别和联系表现在:(1)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如何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关系的一门学科。
本试题旨在测试学生对人际关系心理学基本理论、概念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披露”是指:A. 向他人展示个人信息B. 向他人展示个人财产C. 向他人展示个人成就D. 向他人展示个人情绪2. 根据卡尔·罗杰斯的理论,以下哪项不是有效沟通的要素?A. 真诚B. 无条件积极关注C. 批评D. 共情3. 人际关系中的“亲密度”与以下哪个因素关系最密切?A. 交流频率B. 交流深度C. 交流时长D. 交流方式4.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用于解释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A. 社会交换理论B. 社会学习理论C. 社会影响理论D. 社会认知理论5. 在人际关系中,以下哪种行为最可能增加他人对你的好感?A. 批评他人B. 赞美他人C. 忽视他人D. 指责他人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6. 简述社会交换理论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7. 描述卡尔·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8. 假设你是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你发现新员工小张在团队中经常感到孤立。
请根据人际关系心理学原理,提出一些改善小张团队融入感的建议。
9. 描述一个你亲身经历或观察到的人际关系冲突,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这种冲突的方法。
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10. 论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运用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知识来促进跨文化沟通和理解。
答案解析:1. 答案:A。
自我披露是指个体与他人分享个人信息的过程,是建立信任和亲密关系的重要方式。
2. 答案:C。
卡尔·罗杰斯强调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是有效沟通的关键要素,而批评可能会阻碍沟通的进行。
3. 答案:B。
亲密度通常与交流的深度有关,即个体愿意分享更深层次的个人信息和情感。
人际关系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名词解释、简单题、论述题)四、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本质上,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3、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质。
2、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的一组理论。
它侧重于对人的活动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人们通过这种理论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些环境而出现的行动,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人际关系的目的。
3、通俗心理学是海德提出来的,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由生活经验积累形成的,就叫作通俗心理学。
4、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其目的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好感、反感、冷漠等情感关系。
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2、参与活动法。
参与活动要求人们通过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
人们的态度往往在交往中体现出来,并在交往中得到别人的启发和教育,从而改变3、登门拜访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方法。
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4、团体规定论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方法。
它认为群体所具有的公约、规章、准则等可以有效改变人们的态度。
这样,我们可以利用群体的纪律来要求各个成员,使他们改变态度,与群体保持一致。
5、一般来说,要改变个体的态度,既要进行积极方面的宣传,又要进行消极方面的宣传。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答案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人际关系的定义是什么?答案: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2. 以下哪种因素不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A) 互相尊重和信任B) 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C) 文化背景和价值观D) 个人魅力和外貌答案:D) 个人魅力和外貌3. 哪种情绪可以增进人际关系的发展?A) 愤怒B) 嫉妒C) 幽默D) 悲伤答案:C) 幽默4. 以下哪种行为不属于积极的人际关系技巧?A) 倾听和体谅B) 相互支持和帮助C) 负面评价和批评D) 合作和妥协答案:C) 负面评价和批评5.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范畴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交往的动机和目的B) 社交技巧和人际沟通C) 冲突解决和合作D) 以上全是答案:D) 以上全是二、问答题:1. 请解释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答案: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幸福感、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带来更多的信任、支持和理解,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同时,人际关系也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场所,人们都需要与他人互动和沟通。
2. 请列举几个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
答案: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包括:- 建立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础- 学会积极倾听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提高自己的社交技巧和人际沟通能力- 培养良好的合作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隐私- 培养幽默感,化解紧张和冲突- 建立有意义的社交网络和支持系统3. 请解释人际冲突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答案:人际冲突的原因可以包括价值观的不一致、沟通不畅、相互期望的差异等。
解决人际冲突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倾听对方的观点和感受,尊重彼此的差异- 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但避免攻击性的言辞- 寻求第三方的中介或者专业人士的帮助- 学会妥协和包容,寻找双赢的解决方案4. 请解释亲近关系和社交关系的区别。
2023年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考前复习资料
心理学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考前复习资料一、填空、选择题1、《绪论》 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心理现象(又被称为心理活动)不仅人有,动物也有,我们所学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学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心理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最基本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研究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观测法和实验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
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
2、《心理实质》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上是脑的机能。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神经系统可分为周边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皮层上有三条显著的沟裂,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区,称为叶,即: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涉及兴奋过程和克制过程。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克制。
条件反射的原理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反射活动。
3、《注意》注意可以分为故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故意后注意三种,其基本特性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三种基本功能是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与注意的稳定生相反的品质是分心。
正在上课时忽然的事件引起学生产生的是无意注意。
老师讲课时,, 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引起学生无意注意。
“一目十行”是注意的广度的的表现,“一心二用”是注意的分派的表现。
专心做功课是故意注意,人的注意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
听课又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分散,听课做笔记是注意的分派,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足运用学生的故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互相转化。
人际交往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人际交往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人际交往中,以下哪个因素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首要因素?A. 外貌B. 性格C. 社会地位D. 共同兴趣答案:B2.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下哪个需求属于最高层次的需求?A. 安全需求B. 归属和爱的需求C. 尊重需求D. 自我实现需求答案:D3. 在人际交往中,有效沟通的首要条件是什么?A. 语言清晰B. 表情丰富C. 倾听D. 身体语言答案:C4.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相似性原则B. 互补性原则C. 互惠性原则D. 竞争性原则答案:D5.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通常倾向于选择哪种关系?A. 付出多于回报的关系B. 回报多于付出的关系C. 付出与回报相等的关系D. 没有回报的关系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6. 以下哪些因素可以增强人际吸引?A. 外貌吸引力B. 接近性C. 相似性D. 互惠性答案:ABCD7. 人际交往中的非言语沟通包括哪些形式?A. 面部表情B. 身体动作C. 空间距离D. 语调答案:ABCD8. 以下哪些行为可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A. 尊重他人B. 积极倾听C. 避免冲突D. 表达感激答案:ABD9. 人际交往中的冲突解决策略包括哪些?A. 竞争B. 回避C. 妥协D. 合作答案:ABCD10. 以下哪些是有效沟通的技巧?A. 清晰表达B. 适时反馈C. 保持开放态度D. 避免打断答案:ABCD三、简答题11. 简述人际交往中自我披露的原则。
答案:自我披露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适度原则,避免过度披露或完全不披露。
适度的自我披露可以增进亲密感,建立信任,但过度披露可能会侵犯他人的隐私或造成不适。
12. 描述一下什么是社会支持,以及它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答案:社会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获得的情感、信息、物质和实际帮助。
它在人际交往中起到缓解压力、提高个体适应能力、增强心理健康的作用。
四、论述题13. 论述在团队中如何运用有效沟通技巧来解决冲突。
人际关系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
人际关系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从广义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
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这里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1.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
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2.态度:社交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稳定的评价性心理倾向。
它是人在后天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形成和学到的,并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
它影响着人们对事物、对别人及对各种活动的定向选择,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3.社交态度与日常用语中的态度日常用语中的态度通常指一个人的体态和口气等物理准备状态,往往可以直接观察到。
而社交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性,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推测。
4.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研究人们如何推测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原因的社会认知理论。
5.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指根据客体某些特征形成固定印象后,会泛化到客体其它特征的现象。
就像月亮形成的晕轮、太阳形成的光环一样,向四周弥漫、扩散,因此晕轮效应也称为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
6.定型效应(刻板效应):定型效应又称刻板印象,指将个体归人某一类社会团体或阶层,并根据这一社会团体或阶层成员的典型行为方式来判断个体行为的现象。
7.人际印象:8.遵从9.去个性化10.社会两难情况11.合作12.登门拜访注意事项13.身体语言在人际交往中作用简答题1.人际竞争和人际冲突区别2.简述学习理论关于态度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主要观点: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学习理论解释态度的形成过程。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有机体行为的共同因素是刺激(S)与反应(R),因而S--- R模式是解释行为的基本途径,查明S--- R间的规律联系,就可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知刺激。
最新人际关系心理学考试试题答案
精品文档学习《人际关系心理学》任务和实践任务是什么?1. 1)理论任务: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答:(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人际影响、自我知觉、心理控制、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同时,也要使人际关的途径,建立符合选择-摄取-中国化”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
2)实践任务(A、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B C、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D 、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E何谓认知失真?所谓认知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观点、阐释事物的思维模式、评价是非的标准、对人对事的基本信念等。
认知失真就是歪曲事实、丧失了客观性的不合理性。
主要包括:任意推断、夸大和缩小、选择性的概括、过度引申、极端思维。
认知失真,是形成抑郁情绪的主要原因,它在日常心理行为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1.自我评价过低这可是认知失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行为,面对事情、处理问题,不会看到自身优势和潜力,尤其当遇到挫折,更是心灰意冷,视自己为失败者,常常怨叹自身,这种认知上的偏差,让当事人抑郁情绪绵绵。
2.片面放大现象对已出现的小小挫折或失误,会看得非常严重,且视为是无法原谅的错误;在与人相处中,当对方给自己提出善意的提醒和建议,会认为是对自己的不满,会觉得自己在他人眼中已是一无是处;当生活中出现某种不良现象,会看成是社会的主流,且产生些许失望心理……待人处世、看问题这么片面放大一些负面现象,就使其心情一直很低落,步入忧郁境地。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新教师考试无忧解读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新教师考试无忧解读《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 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 始于20世纪(20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 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Y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梅奥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
图说人际关系心理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绪论单元测试1.由于处于当事人或傍观者位置的不同,人们往往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有比较大的差异。
A:对B:错答案:A2.我们的行为应该在自己内在的态度和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之间取得平衡A:错B:对答案:B3.作弊者倾向于高估作弊行为的发生率。
A:错B:对答案:B4.一般来说,了解越少,偏见越多。
A:错B:对答案:B5.人不可能完全公正、客观地反应客观世界。
A:错B:对答案:B6.人的行为的原因,既可能是基于内在的动力,也可能是因为外在环境的压力。
A:错B:对答案:B7.由于处于当事人或傍观者位置的不同,人们往往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有比较大的差异。
A:错B:对答案:B8.在“基本归因错误”中,当事人通常更多进行内归因,旁观者常常更多做外归因。
A:错B:对答案:A9.心理学研究发现,个性比环境对个体行为的预测效度更好。
A:错答案:A10.《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包括:A:人与人如何相互影响B:人的认知特点是如何误导我们的C:人与人行为的个体差异D:人如何解读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答案:ABD你的世界因我而精彩:信任篇1.在第2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人生之幸,莫过于被人信任。
()A:对B:错答案:A2.在第2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如何远离垃圾人,对我而言很重要。
()A:对B:错答案:A3.在第2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如果你跟一个人聊天,那个人一直喋喋不休地说自己的事情,不在乎别人的感受,这是很让人反感的。
()A:错B:对答案:B4.在第2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女人并不是不懂那些道理,她要的就是要你一个态度。
()A:错B:对答案:B言行藏大道:应聘篇1.在第4次见面课PPT所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自我介绍如何才能更加有吸引力?()A:对B:错答案:A2.在第4次见面课PPT所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新颖的回答和诚实质朴的回答,哪个更受考官青睐?()A:对答案:A3.在第4次见面课PPT所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真情流露会起到一定效果吗?()A:对B:错答案:A4.“你是环境的产物”包括:()A:你接触的信息B:你承担的角色C:你加入的组织D:你结交的朋友答案:ABCD5.优秀求职者的特点包括:()A:踏实准备B:目标准确C:反省自我D:认知社会答案:ABCD你的世界因我而精彩:爱情篇1.在第1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碰见美女都会毕恭毕敬,即使不知道是妲己还是昭君。
人际心理ppt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人际心理ppt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人际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以下哪项不是人际心理的研究内容?A. 人际吸引B. 人际沟通C. 个性发展D. 社会影响答案:C2. 在人际沟通中,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哪些方面?A. 表情B. 肢体语言C. 语调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3.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人们在人际关系中倾向于寻求哪种状态?A. 公平交换B. 利益最大化C. 情感满足D. 社会地位答案:B4.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相似性原则B. 互补性原则C. 熟悉性原则D. 竞争性原则答案:D5. 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缓解压力B. 提高应对能力C. 增强自我效能感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人际沟通中的障碍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答案:人际沟通中的障碍主要包括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情绪障碍、信息过载和非言语信息的误解等。
例如,语言障碍可能发生在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之间,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对某些行为或语言的误解,情绪障碍可能因为个人情绪状态影响沟通效果,信息过载可能因为信息量过大导致接收者无法有效处理,非言语信息的误解可能因为肢体语言或表情的不恰当使用而产生。
2. 描述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
答案: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它可以缓解个体在面对压力时的紧张和焦虑,提供情感上的安慰。
其次,社会支持可以提高个体的应对能力,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社会支持还能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三、论述题1. 论述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答案: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相似性原则、互补性原则和熟悉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指的是人们倾向于被与自己有相似特质的人所吸引。
例如,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更容易成为朋友。
互补性原则是指人们可能会被具有自己所缺乏特质的人所吸引,如内向的人可能会被外向的人吸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述抽烟害处不大或完全没有害
处的信息,这是采用(增加认知
的方法来减少失调。
7、诱导服从实验是由(费斯汀格
和(卡尔史密斯做的。
8、能够产生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
包括:(自愿选择、承诺、(责任
感和预期的消极后果。
9、诱导服从实验的结论认为,为
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
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
往会在作出决定后产生(失调。
13、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范围很
广,可以应用于(心理治疗、
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和(决策
等方面。
14、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
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当实
行了这个方案后,虽然发现它是
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往往会坚
持自己作出的决定。这种现象称
为(承诺升级。
第五章印象形成
1、所谓人际印象形成是指,认知
E.R.G理论和(成就激励理论.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
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尊重
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
(自我实现需要。
14、E.R.G理论把马斯洛的
需要层次压缩为三个需要,包括:
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
员发展需要。
15、归因理论主要包括两种:(海
德提出的通俗心理学和韦纳提
出的(成就动机归因。
16、韦纳认为成就动机的归因必
须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控制源,
二是(稳定性。
17、社会测量法的结果都可以通
过图表方式出来,常用的方法有
(矩阵表示法、图示法和(数学
公式法三种。
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
1、心理学中最早使用态度这一概
念的心理学家是(斯宾塞。
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
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
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
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
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
(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
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
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3、态度由三部分组成,即(认知
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其中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
分。
4、态度的功能包括:顺应功能、
(认识功能防御功能和(调节
功能。
5、态度的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
性、态度的(具体性和态度的
协调性。
6、心理学家伯恩.克劳雷和(斯
台茨首先把学习理论应用在态
度的研究中。
3、“纽约到巴黎有4800多公里”与“北京今天下雨”之间的认知关系属于(认知无关。
4、认知失调程度与不一致认知数
和(不一致认知的重要性成正
比,与(协调性认知数和协调
性认知的重要性成反比。
5、减少失调的方法包括:改变认
知、(增加认知和(改变重要性。
6、抽烟的人虽然知道吸烟有害健
康,但是为了摆脱这种认知失调
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
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
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
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
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
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
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
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
(梅奥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
9、霍桑实验包括四个分实验:(照
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
(态度调查。
10、人际关系特质理论的代表人
物是(修茨。
11、修茨认为,在人际关系的建
立中,不同的人际关系需要会构
成不同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
需要包括:包容的需要、控制的
需要和(感情的需要。
12、在需要理论中,较为著名的
三个理论是:(需要层次理论、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一个(相反的关系。
10一般来说,如果我们对公众作
出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与我们
自己私下思考这些违反自己态度
的表白相比,我们会体会到更多
的失调。这是(承诺因素在起
作用。
11、在认知失调理论的一些研究
中,(不足障碍研究对于儿童教
育的应用,尤其对于我们理解儿
童内化态度等有着重要意义。
12、一般来说,一个决策过程往
12、人们可以通过参加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改变的方法称为(参与活动法。
13、态度转变中的沟通包括下列三个因素:沟通者、(沟通内容和(沟通对象。
14、私下保留的态度要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改变。
第四章行动与态度
1、认知失调理论首先是由(费斯汀格提出来的。
2、认知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认知无关、(认知协调和(认知失调。
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
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
体印象的过程。
2、印象形成过程包括三个成分:
(行动者、知觉者和(交往情
景。
3、印象形成的特点包括:一致性、
(评估性、中心特质的作用和
(隐含的个性理论。
4、普通人都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
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
始于20世纪(20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
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
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
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
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
(Y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
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
第一章绪论
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7、态度形成与发展中的平衡理论
是由(海德提出的。
8、态度一致性理论认为,(态度的一致性是导致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9、态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条件包括:个体的需要、个体的(经验、交往的对象和性质以及个体的(自我意识
10、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通过两步实现:首先是(内化,第二是(同化。
11、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