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何为“正当”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正当防卫是指在受到非法侵害或者紧急危害时,主动采取适当防卫行为,以保护自己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是我国刑事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并且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下面将对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进行浅析。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正当防卫做出了明确规定。
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制止正在被侵害的,或者即将被侵害的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本人、他人的合法权益的,采取紧急措施,是正当的。
”这一条规定明确了在侵害发生时采取紧急措施以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个人合法权益是正当的。
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为制止不法侵害,不得不实施的急于使自己或者他人免遭不法侵害的行为,属于防卫,是不负刑事责任的。
”这一条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在受到不法侵害时实施防卫行为免除刑事责任。
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更加注重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不仅适用于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还包括了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保护。
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法律对公民权益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安全和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
正当防卫制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正当防卫制度在实践中的作用也是十分积极的。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人们经常面临被侵害的情况,而正当防卫制度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保护手段。
在抢劫、盗窃、伤害等案件中,受害者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可能会采取一些临时措施来进行防卫。
如果这些防卫行为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那么受害者就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就为受害者提供了一种自我保护的合法途径。
正当防卫制度的存在,使得侵害行为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
正当防卫制度的存在也为司法审判提供了一定的裁量空间。
在实际的案件审理中,法官可以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对正当防卫进行具体的裁量,从而制约侵害行为的发生,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正当防卫新标准
正当防卫新标准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的行为。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一项合法权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一直存在争议。
为了更好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正当防卫过程中依法认定正当防卫的若干规定》,对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做出了明确规定。
首先,对于正当防卫行为的认定,应当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客观情况和侵害行为的危害程度。
在主观故意方面,行为人必须具有为了防卫自己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而采取的行为目的。
在客观情况方面,行为人的防卫行为必须与侵害行为具有因果关系,即必须是为了制止、阻止、消除非法侵害而采取的行为。
此外,侵害行为的危害程度也是认定正当防卫的重要因素,危害程度越大,行为人采取的防卫行为就越有可能被认定为正当防卫。
其次,对于正当防卫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过当防卫行为,也做出了明确规定。
过当防卫是指在非法侵害已经停止或者即将停止的情况下,行为人仍然继续采取防卫行为,导致侵害人受到严重伤害或者死亡的行为。
针对过当防卫,规定了在认定过当防卫时,应当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恶意、客观情况和过当行为的危害程度。
同时,对于过当防卫的处罚也做出了规定,即对于过当防卫的行为人,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最后,对于正当防卫的举证责任也做出了规定。
在正当防卫案件中,被告人主张正当防卫的,有证据证明正当防卫的,依法予以采信;被告人主张正当防卫的,证据不足以排除合法防卫的,依法予以采信。
这一规定为正当防卫的举证责任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有利于保护正当防卫行为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关于办理正当防卫过程中依法认定正当防卫的若干规定》的出台,为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充分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理性对待正当防卫权利,以合法的方式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关于正当防卫在我国实践中的思考
关于正当防卫在我国实践中的思考正当防卫是指在必要时为了保护自己、他人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的合法行为。
在我国实践中,正当防卫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正当防卫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本文将从正当防卫的概念与立法、实践中的问题与现状、合理运用正当防卫权利等方面进行思考。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与立法正当防卫的概念是指在遭受他人侵犯时为了保护自己、他人生命、财产安全而进行的合法行为。
我国刑法第二十项规定:“对于正在非法侵害自己或者他人的生命、财产或者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权利而采取的必要的防卫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捍卫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权利而实施反击的,也不属于正当防卫。
”这一规定明确了正当防卫的对象和条件,对于合理界定正当防卫的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中的问题与现状在我国的实践中,正当防卫常常引发争议。
一方面,一些人在遭受侵害时出于自卫目的进行了反击,但由于反击过度导致伤害甚至死亡,而被判定为过度防卫,给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一些人为了逃避责任而以正当防卫为借口,进行了过度的攻击,给他人带来了不必要的伤害。
这些问题表明,在实践中对于正当防卫的认知和运用存在一定的混淆和偏差。
三、合理运用正当防卫权利合理运用正当防卫权利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重要保障。
应当提高公民对于正当防卫权利的认知。
公民应当了解何为正当防卫、在何种情况下可以采取正当防卫行为,以及正当防卫的限度和原则等内容。
应当强化对于过度防卫和谋杀防卫的法律监管。
对于过度防卫和谋杀防卫行为,应当严格依法予以惩处,以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应当加强对于正当防卫的司法解释和适用。
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做出明确的司法解释,使正当防卫的边界更加清晰,减少对于正当防卫的争议和模糊。
论正当防卫论文范文4000
论正当防卫论文范文前言正当防卫是刑事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它是指被侵害者在受到非法侵犯时,为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合法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一直是法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对正当防卫的定义和要件的解读出发,探讨正当防卫的合法性和限制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阐述正当防卫的作用和意义。
一、正当防卫的定义和要件正当防卫是指在被侵害者面对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合理使用防卫手段进行抵抗的行为。
其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非法侵害行为:正当防卫要求被害人只有在受到非法侵害时才能采取防卫行为。
所谓非法侵害行为包括违反法律规定的威胁、伤害、侵占等行为。
2.危害迫在眉睫:被害人采取正当防卫行为的时机必须是在受到侵害的即时威胁下。
在这种情况下,被害人为了自我保护必须立即作出反击,而不能等待其他救助措施。
3.必要防卫手段:正当防卫要求被害人采取的防卫手段必须是必要的、适度的。
即被害人在自我保护的过程中,不能超越对抗非法侵害所必需的限度。
二、正当防卫的合法性和限制正当防卫是一种合法的行为,它是人们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一种合理手段,但也有一些限制:1.非法防卫的排除:正当防卫要排除任何非法的因素。
即被害人无法以正当防卫的名义去实施非法行为,正当防卫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2.防卫行为是否必要和适度:被害人在使用防卫手段时,应该充分评估被侵权行为的严重性,并选择必要和适度的手段进行反击。
防卫行为不得过度,否则可能对他人人身、生命造成不必要伤害。
3.法定防卫情节的限制:有些国家的法律规定了正当防卫的具体限制情节,例如必须在夜间、侵害人必须使用凶器等。
被害人的防卫行为应符合相应的法律规定。
三、正当防卫的作用和意义正当防卫作为一种合法手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和意义:1.自我保护的权利:正当防卫保障了个人和财产的安全,对于那些无法获得及时警察支援的人们来说,正当防卫是一种合理的自我保护手段。
2.维护社会秩序:正当防卫的存在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威慑作用,使潜在的侵权者在考虑自己行为后果时多一份顾虑,从而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
正当防卫需要符合哪五个条件
All things come to those who wait.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正当防卫需要符合哪五个条件导读:1、须有不法侵害行为,且不法侵害必须是实际存在的。
2、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
3、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
4、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财产或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才能施以正当防卫。
5、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有五个:(一)、须有不法侵害行为,且不法侵害必须是实际存在的,这是正当防卫成立的起因条件。
所谓不法侵害行为,是指客观上发生的社会危害行为。
而社会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在客观上又有社会危害性的违法犯罪行为。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某种侵害行为,在客观上具有社会危害寄害性,而其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并不具有故意或过失。
需要注意的是,正当防卫是法律为公民设定的一项权利,它只有遭到不法侵害时才能行使。
如果不存在侵害,正当防卫就无从谈起。
首先,必须有不法侵害存在,这就排除了对任何合法行为进行正当防卫的可能性,这里的不法是“违法”、“非法”的意思;其次,不法侵害必须是现实存在的,不法侵害须客观真实地存在,而不是行为人所臆测或推测出来的;再次,不法侵害须是人的不法侵害;最后,不法侵害不应限于犯罪行为,还应包括属于一般违法的不法侵害。
对于下述行为,无论是被侵害的人或第三者,都无权进行防卫;⑴对依法执行公务或合法命令的行为;⑵公民依法扭送正在实施犯罪或犯罪后立即被发觉的、或通缉在案的、或越狱在逃的、或正在追捕的人犯;⑶正当防卫的行为;⑷紧急避险的行为等等。
(二)、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这是正当防卫成立的时间条件。
这是指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不法侵害首先必须是真实的而不能是虚假的。
如果由于主观想象或推测,把虚假的不法侵害误认为真实的不法侵害而进行反击。
给假想的侵害者造成伤害,就不是正当防卫,而是假想防卫。
正当防卫的概念
正当防卫的概念
正当防卫:
1、正当防卫是指某一方在遭遇另一方施加暴力时,采取必要的合理的
防卫行为以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权的一种合法的防卫行为。
2、正当防卫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防卫暴力,这是指当受害者受到
了另一方的攻击时,他可以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但是,这种防御行为控制在适当和必要的范围。
第二类为防卫财产,
这是指当某一方占有物时,他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自己的财产权,例如,在受到盗窃威胁时可以采取合理措施,但也要求该行为符合法
律规定。
第三类为防止损害,这是指在受害者受到另一方危害而导致
有潜在伤害时,他可以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阻止受害者的损害。
3、进行正当防卫的行为时需要注意的几点。
首先,采取的行为必须合法,不能违反法律规定,如果犯下违法行为,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其次,采取的行动必须要适当和必要,不能超出必要的范围,否则也
会遭到法律的惩罚。
最后,受害者在正当防卫的行为中也必须严格按
照法律的规定行事,否则,他的行为也将会遇到法律的限制。
4、正当防卫不仅是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权,也是一种有道德、有礼
貌的行为。
它的宗旨在于不使事态进一步升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等。
认定正当防卫的四个条件
认定正当防卫的四个条件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像是突然被人吓了一跳,或者在不经意间卷入一些麻烦之中。
说到这个,有个话题总是引人关注,那就是“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这回事,听起来高大上,其实离我们生活并不远。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认定正当防卫的四个条件,保证让你听了之后恍若大梦初醒,感叹“原来如此”!第一条条件就是“必须有不法侵害”。
你想想,如果有人冲你跑来,扬言要抢你手中的奶茶,那绝对是有不法侵害了,对吧?这种情况可得警惕了,毕竟奶茶可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不能轻易让人夺走。
要是对方只是打个招呼,笑着问你在喝啥,那就完全没必要抬起拳头。
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关键时候得分清楚状况。
第二条条件是“必须有防卫行为”。
也就是说,光有不法侵害可不行,你得有所反应。
比如说,人家真要来抢你的奶茶,你不可能乖乖让出,应该主动捍卫自己的权益。
这里得注意,防卫可不能过了头,别让人觉得你是冲动的小孩,打得不可开交。
打完了,自己反而要上去和解,这可真是太尴尬了。
能做到这一点,才算是真正的防卫。
说到这里,第三条条件浮出水面了,那就是“防卫必须合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的反应得和对方的行为成正比。
简单来说,如果对方只是试图抢奶茶,而你却动用刀子,那就过了火,谁都知道这不合理。
生活中总是充满了戏剧化的场景,你一拳过去,反而把人打成了“人形玩偶”,那可就惨了。
想想那些新闻里的闹剧,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
咱们来看看第四个条件,就是“防卫必须是必要的”。
这点儿其实很简单,你得在那一瞬间判断对方的行为到底是不是威胁。
如果你看到人家只是想来借一下,你却突然火冒三丈,那绝对是错误的选择。
你得冷静点,想清楚,借个奶茶有什么关系?如果真要紧张,那可得好好想想,别把事情搞得不可开交。
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自己,而不是让自己陷入更深的麻烦。
正当防卫这件事,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在遭遇不法侵害时保护自己。
但这可不是随便的事情,得好好把握住那些条件。
论正当防卫的界定
论正当防卫的界定所谓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由此可见,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重要权利和手段,其目的是保障公共利益及公民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但是,法律赋予公民的这种权利和手段也必须正确行使,才能达到正当防卫的目的,如行使不当,反而会危害社会,转化成犯罪。
因此,对于正当防卫如何界定,笔者在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防卫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
所谓不法侵害,是指对法律保护的公私合法权益进行侵害。
不法侵害的性质,即包括犯罪行为的侵害,也包括一般违法行为的侵害,受害人都有对侵害者实行防卫的权利。
但是,是否对一切不法侵害行为都应当实施正当防卫。
笔者认为,正当防卫中所指的不法侵害,主要是指那些侵害性质严重、侵害程度激烈、危险性较大,具有积极进攻性的侵害行为。
从犯罪性质的侵害行为来看,针对不法侵害行为实行防卫,通常是指具有紧迫感的、带有暴力性、破坏性的、能够给客体造成严重损害的那些犯罪。
对于一般性的、危害不大的、程度轻微的不法侵害行为,一般不应用正当防卫的方法来解决,而应用调解或其他方法来解决,以达到化解矛盾之目的。
总之,防卫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实施。
二、防卫必须是针对实际存在而又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实行。
这个内容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不法侵害必须是实际上存在的,而不是凭主观想象或主观推测的。
如果把实际上不存在的不法侵害凭想象、推测误认为不法侵害存在,错误地实行所谓正当防卫,造成无辜者的损害,这种防卫,在刑法理论上叫做假想防卫。
对于因假想防卫而造成的损害责任,应按行为人对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原则来处理。
即如果属于行为人当时主观上能够预见的,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按过失犯罪论处;如果属于行为人当时不可能预见到的,则按意外事件对待,不应追究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认定新标准
正当防卫认定新标准正当防卫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合法地排除非法侵害的行为。
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一直是法律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也有了新的规定和解释。
首先,正当防卫的认定需要考虑的是非法侵害的情况。
非法侵害是指他人对自己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进行非法侵害,包括但不限于非法侵入、非法侵占、非法侵害人身权利等行为。
在认定正当防卫时,需要充分考虑到非法侵害的具体情况和性质,以及对人身、财产造成的实际危害程度。
其次,正当防卫的认定还需要考虑防卫行为的必要性和适当性。
必要性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采取的防卫行为必须是必要的,不能超出必要的限度。
适当性是指防卫行为应当是对非法侵害行为的合理反应,不能过度或不足。
因此,在认定正当防卫时,需要充分考虑到防卫行为的必要性和适当性,避免因为过度防卫或者不足防卫而导致不当的判定。
最后,正当防卫的认定还需要考虑到主观恶意和过错的情况。
主观恶意是指防卫行为的实施者具有明显的恶意目的,而过错是指防卫行为的实施者在面临非法侵害时,存在明显的过错行为。
在认定正当防卫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实施者的主观恶意和过错情况,避免因为主观恶意或者过错而导致对正当防卫的不当判定。
总的来说,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非法侵害的情况、防卫行为的必要性和适当性,以及实施者的主观恶意和过错情况。
只有在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的情况下,才能对正当防卫进行准确的认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应当增强法律意识,了解正当防卫的相关规定和标准,避免因为对正当防卫的不了解而导致不当的行为。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于非法侵害的防范意识,避免自身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受到非法侵害。
只有在法治意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正当防卫的学说
正当防卫的学说
正当防卫的学说是指法律规定的一种情况,即当人们在面临现实和合法攻击时,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可以采取合理和必要的防卫措施,而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的学说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 合法攻击:指对人身或财产安全的非法攻击行为,如暴力袭击、抢劫等。
必须是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的攻击,而不是过去的攻击或仅仅是言语上的威胁。
2. 面临危险:指在合法攻击下,个人面临直接的、现实的危险,必须为了自己或他人的实际危险,才能采取防卫行为。
3. 合理必要:指采取的防卫行为必须是符合合理的预防和抵御方式,在合法攻击行为产生的危险范围内,防卫行为不应超过必要的限度。
正当防卫的学说在不同的法律体系和国家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和具体规定。
然而,该学说的基本原则是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在遭受非法攻击时可以采取合理防卫措施。
专升本刑法特别专题-正当防卫(附练习题和答案)
2、避险目的: 即行为人实施避险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紧急避险的避险目的必须是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 产或其他权利免受侵害这一正当目的。
(二)避险起因 避险起因必须是合法权益遭受损害危险。
所谓危险是指某种有可能立即对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紧迫事实状态。
危险的主要来源有四种: 1、自然的力量。如火灾、地震、山崩、海啸、台风、泥石流等等。 2、动物的侵害。如恶狗咬人、野兽、毒蛇袭击等。 3、非法侵害行为。这里的非法侵害行为,包括有责任能力人的侵害也包括
(三)防卫对象 正当防卫的防卫对象只能是不法侵害人本人。
具体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针对不法侵害人的人身进行防卫, 二是针对不法侵害人的财产进行防卫。 即使通过防卫第三人可以达到防卫目的,也不属于正当防卫。
注意: 对动物侵害的反击是否属于正当防卫? 对无主动物的自发侵害的反击 → 自我保护 对有主动物的自发侵害的反击 → 紧急避险 行为人驱使动物侵害他人 → 正当防卫
为。
(二)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 本书支持“排除直接故意说”。
(三)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 1、防卫过当的定罪
防卫过当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对防卫过当应该根据防卫人主观上的罪过 形式和客观的损害结果来确定。
2、防卫过当的量刑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案例: 宋某持三角刀抢劫王某的财物,王某夺下宋某的刀,并将宋某推到在水泥地
第二节 紧急避险 案例一:附近山林里燃起大火,即将蔓延到整个村庄,村长下令将火源四
周的房屋拆毁以杜绝火源,村长的行为就是紧急避险。 案例二:某人夜行遇到抢劫犯的袭击,无力反抗,破窗进入他人家里躲藏,
该人的行为也是紧急避险。
一、紧急避险的概念 概念: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 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 为。
正当防卫理解与适用
正当防卫的理解与适用张碧波防卫的本质是以暴力手段来保护合法权益,而暴力手段的使用往往又会带来对另一合法权益的侵害,如何在暴力防卫的情况下,找到一个合法权益保护的平衡点,这就是防卫权合法行使要解决的基础问题。
我国刑法规定了正当防卫制度,同时也规定了防卫过当等内容,在合法与违法的一线距离之间,如何准确把握防卫的尺度,对于公民合法维权无疑具有积极的认识意义。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有关内容进行粗略探讨。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所谓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这是我国刑法第20条对正当防卫所作的规定,也是我国公民正确行使正当防卫权的唯一合法依据。
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有其特定的含义:首先,正当防卫是一种正当、合法的行为。
也就是说,我国法律确认了正当防卫的合法地位,确认正当防卫行为的合法性,这种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仅不构成犯罪,而且还受到法律的保护、支持和鼓励。
其次,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
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公民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遭到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公民有权对不法侵害予以必要的反击。
它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义务,即使在公民有条件躲避这种侵害或者求助于司法机关的情况下,公民仍然有权行使正当防卫这一法定权利。
也就是说,我国刑法上的正当防卫并不仅仅是一种“不得已”的应急措施,而且还是鼓励公民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积极手段。
再次,正当防卫是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
一方面,正当防卫是对不法侵害者的人身或者财产的一种损害,在必要的情况下,正当防卫可能是一种合法的杀人行为、伤害行为或者毁坏财物的行为,法律不追究正当防卫者的刑事责任;同时由于正当防卫可能要造成某种伤害,因而它不是无条件、无限度的,公民在行使这种权利时,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不允许超过必要限度,不允许滥用防卫权利。
正当防卫的定义和标准
正当防卫的定义和标准
正当防卫,指对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中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无限正当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仍然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根据刑法的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下列五个要件才能构成正当防卫:
1、不法。
指法令所不允许的,其侵害行为构成犯罪为条件。
对于精神病人所为的侵害行为,一般认为可实施正当防卫。
2、目的。
指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
3、时间。
指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4、手段。
指采取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5、必要限度。
指正当防卫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
正当防卫,防卫过当与见义勇为
注 意
侵害行为虽已完成,却在仍能排除其危害 的情况下,则应认为侵害行为仍在继续中。 如:你路遇小偷,偷完东西,(犯罪结 束),刚打算逃跑就被你发现,立即追踪 并将财物夺回的行为应属正当防卫。
3、防卫必须针对侵害人本人
防卫不能针对第三人。如果实施了损害第 三人利益的方法,不能适用正当防卫的规 定。 如:对不法侵害人的家属,不能进行防卫。 你追赶劫匪,到他家里,看见他的家人, 你想以他的家人作为人质,把自己东西要 回来,则超出了正当防卫的限度。
不符合正当防卫时间限度的情况
(1)事前防卫
(2)事后防卫
(1)事前防卫:不法侵害尚未开始,为实 施不法侵害行为做准备,或仅有犯意表示, 即采取了防卫,构成事前防卫。 如:抢劫者正在磨刀 如:你跟别人吵架,别人扬言,要过来教 训你。
(2)事后防卫:不法侵害已经结束。
如:抢劫者已经被控制住了,你仍然 很生 气,拿砖头把他打伤,就不能认为侵害的 事实正在进行,不能认为是正当防卫。
研习法律
感受法律 用法律保护自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神圣的领 地,那就是自己的权利
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 你自己权利
谢
谢!
在认定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时,必须同时 考察(1)(2)两点。 如:你路遇小偷,虽然超过限度击打侵害 人,但他穿着厚棉衣,没有造成严重损害, 你就不需要负责任。
三、防卫过当
1、防卫过当。 概念: 它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正当防卫时,超过了 正当防卫所需要的必要限度,并造成了不 应有的危害行为。
问题: 歹徒持刀正要加害你,还未对你造成伤害 时,可否防卫? 如果对你只造成了轻伤,你把对方打死, 是否属于防卫过当?
正当防卫的认定规则
接下来,通过一个实例来进一步说明正当防卫的认定规则。比如,某人在夜间回家的路上,突然被持刀歹徒打劫,因为处于正当防卫的心理状态下,他向歹徒使用了防卫性的手段,最终成功制服了歹徒。这种情况下,根据上述正当防卫的认定条件和判断标准,可以认定该人的防卫行为是正当的,因为他是在面临歹徒的非法侵害时采取了必要的防卫手段,并且没有造成过度伤害,属于正当防卫的范畴。
正当防卫的认定规则
正当防卫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他人或者国家利益,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行为。正当防卫的认定规则是指对于防卫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应当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标准来进行判断。下面将从正当防卫的条件、判断标准、实例分析等方面来详细介绍正当防卫的认定规则。
首先,正当防卫的认定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防卫的对象必须是正在实施非法侵害的人或者正在侵害的人。第二,非法侵害必须是正在进行的、即将进行的,或者发生后正在持续的。第三,防卫人必须是在非法侵害发生时为了制止非法侵害而进行的防卫。第四,防卫的手段必须是必要的、合理的,且不得超过必要的限度。只有同时具备以上四个条件,才能构成正当防卫。
其次,对于正当防卫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防卫行为的必要性。即防卫人的行为是否是在面临非法侵害时,必要且合理地采取的。第二,防卫即防卫行为是否是在非法侵害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时候进行的。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符合法律规定的标准,才能认定为正当防卫。
刑法中的自卫与正当防卫的界限
刑法中的自卫与正当防卫的界限自卫与正当防卫是刑法中常见的概念,用以解释在特定情况下个人对于他人的攻击行为所采取的合法反击。
然而,自卫与正当防卫之间的界限并不总是清晰明确,引发了一系列争议与讨论。
本文将探讨刑法中自卫与正当防卫的界限问题,并提出一些观点与思考。
首先,自卫与正当防卫的本质区别在于行为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自卫是指在遭受他人非法侵害时,为保护自身权益而采取的合理行为。
而正当防卫则是指在面临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非法攻击时,为保护自身或他人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的必要行为。
可以说,自卫是一种被动的行为,而正当防卫则是一种主动的行为。
然而,自卫与正当防卫之间的界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刑法中规定了一系列限制条件,如攻击的危险性、被攻击者的能力等,来界定自卫与正当防卫的范围。
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条件往往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与灵活性,容易引发争议。
一个常见的争议是关于正当防卫的防卫对象问题。
刑法规定,正当防卫的防卫对象可以是自身或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然而,当面临一种情况时,如何判断是否需要采取行动来保护他人的安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有人主张应当优先保护他人的生命安全,而有人则认为个人的生命安全更重要。
这种争议往往在实际案例中出现,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与判断。
另一个争议是关于正当防卫的限制条件问题。
刑法规定,正当防卫的行为必须符合必要性原则,即采取的行动必须是必要的、合理的。
然而,在实际行动中,如何判断何为必要行为,往往存在主观性与不确定性。
有人认为只要是为了保护自身或他人的生命安全,任何行为都是必要的;而有人则认为应当尽量采取非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
这种争议需要在具体案例中进行权衡与判断,以平衡个人权益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
此外,刑法中的自卫与正当防卫的界限问题还涉及到过度防卫与防卫过当的问题。
过度防卫是指在面临非法攻击时,被害人采取的防卫行为超出了必要范围,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
第十章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二)防卫不适时
“ 防 卫 不 适 时 ” , 是 指 行 为 人 在 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或已经结束,而实 施的加害行为。
( 1 )“提前防卫”。行为人在不
防
法侵害尚未开始的情况下,对有犯
卫
意表示、犯罪预备而尚无着手实施
不 适
犯罪的人加害的行为。
时
( 2 )“事后防卫”,在不法侵害
结束后采取的报复加害行为。
(1) 不法侵害行为已经实施完毕, 危害结果已经造成,被侵害的权利已经 不能当场回复。
(2) 侵害者在侵害过程中自动中止 了不法侵害,自动有效地防止了危害 结果的发生。
(3) 侵害者已经被制服,失去了继续 侵害的能力,已经实现了防卫的目的。
(4) 侵害人已经逃离了现场,行为 人逃离过程中并没有新的危害行为,被 侵害的权利也不能当场回复。
如何确定防卫的必要限度, 刑法理论上,对“必要限度”的认定 有三种观点: (1) 基本相适应说。必 要限度指防卫行为在性质、强度、手 段、后果上与侵害行为的性质、强度 及防卫利益等大体相当。
(2) 必需说。这种观点认为,正当防 卫的必要限度指制止住正在进行的不法侵 害所必需的行为的限度。必需的行为是指 防卫人在制止不法侵害的过程中,如不实 施该行为就无法有效制止不法侵害。
正 当 防 卫 不 能 明 显 超 过 必 要 限 度 , 造成重大损害。
三、不构成正当防卫的几种情况
(一)假想防卫 行 为 人 由 于 认 识 上 的 错 误 , 在 事 实 上 不存在不法侵害的情况下,误认为有不 法侵害的发生,实施所谓正当防卫、造 成无辜损害的行为。在刑法理论上称之 为“假想防卫”。
严重危及人身安全。
第 二 , 特 定 的 防 卫 时 间 。 严 重 的 暴 力 犯罪必须是正在进行,才能允许实行特 殊防卫。
正当防卫的例子通俗易懂
正当防卫的例子通俗易懂
正当防卫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或遭受威胁时,为了保护自己或
他人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合法防卫行为。
下面是一些通俗易懂的正
当防卫的例子:
1. 自卫防身,假设你正在夜间独自行走,突然有人持刀袭击你,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你可以使用适当的力量进行反击,以防止对
方继续攻击。
2. 家庭防卫,假设你的家中突然闯入了一名歹徒,他持有武器
并对你和你的家人构成威胁。
为了保护家人的生命安全,你可以采
取必要的措施,比如报警、拿起物品进行防卫或采取其他合法手段。
3. 保护他人,假设你目睹一名无辜的路人遭到暴力袭击,你可
以采取必要的行动来制止施暴者,以保护被害人的安全。
然而,你
的防卫行为应该是合理和适度的,不能超出必要的限度。
4. 财产防卫,假设你的住所遭到入室盗窃,当你发现盗贼正在
实施犯罪行为时,你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财产,例如
报警、寻求邻居的帮助或者采取合理的手段阻止盗窃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正当防卫的行为必须符合以下几个原则,必要性原则(即使用的力量和手段必须是合理和必要的)、紧急性原则(即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可以采取防卫行为)、适度性原则(即防卫行为的力量和手段不得超过合理的限度)以及不主动原则(即不能主动寻找或制造防卫的理由)。
总之,正当防卫是在合法范围内采取的保护自己或他人安全的行为,但在实施时需要遵守法律规定和上述原则,以确保防卫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遭遇,女子奋力咬掉男子舌头,是不是正当防卫?
遭遇,女子奋力咬掉男子舌头,是不是正当防卫?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有人认为女子的行为是正当防卫,是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而也有人认为女子的行为是过度的暴力行为,不应该被认可。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指在合法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身或他人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采取必要的防卫措施,以合理的方式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造成了对方的损害,应当在必要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我们需要判断女子的行为是否符合正当防卫的标准。
从法律角度来看,女子的行为可以被认为是正当防卫。
因为她是在遭受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采取了必要的防卫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女子的行为是合理的、必要的,符合正当防卫的标准。
而男子在女子的过程中,已经违反了法律,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我们也需要注意女子的行为是否过度。
虽然女子的行为可以被认为是正当防卫,但是她咬掉男子的舌头这种行为是否过度,也需要进行评估。
如果女子只是采取了必要的防卫措施,例如推搡、反抗等,那么她的行为是符合正当防卫的标准的。
如果女子采取了过度的暴力行为,例如使用刀具、重物等,那么她的行为就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标准了。
在评估女子的行为是否符合正当防卫的标准时,需要考虑她的行为是否过度。
除了法律角度之外,我们还需要从道德和的角度来评估女子的行为。
女子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和的标准,也是评估其行为是否正当的重要标准之一。
从道德和的角度来看,女子的行为是可以被认可的。
因为女子是在遭受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和人身安全,采取了必要的防卫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女子的行为是符合道德和的标准的。
而男子在女子的过程中,已经违反了道德和的标准,应该承担相应的道德和责任。
女子奋力咬掉男子舌头可以被认为是正当防卫。
我们需要注意女子的行为是否过度,需要进行评估。
从道德和的角度来看,女子的行为是可以被认可的。
在遭受的情况下,女子保护自己的尊严和人身安全是一种正当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当防卫,何为“正当”
陈玉新
正当防卫,作为大陆法系中一个重要的制度,日益被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重视。
具体在民法和刑法中体现为阻却责任的事由。
那么,何为“正当”?笔者试图通过这个点的分析,提高广大学员对于正当防卫有个正确的认识和分辨。
一、前提的正当
在法治社会,我们享有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相应的义务。
“你挥舞胳膊的自由止于别人鼻子之上”,在实现权利的过程中有不能侵犯别人权利的义务,否则即为“不法侵害”。
既为“不法侵害”,而法律意在保护公民的利益,所以“不法侵害”成为“过街老鼠”的局面也不足为奇。
二、目的的正当
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保护国家、公共利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国家利益受损,公民利益何以保障?保护公共利益是每个社会人的职责,公共利益的损害意味着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和便利。
自己的利益受损而置若罔闻,不是正常人所为。
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他人利益受损而“视为他人瓦上霜”时,你的利益受损也迫在眉睫,正所谓“唇齿相依”。
二、现实的正当
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利益的工具,国家机关是服务人民利益实现的保障,但是国家这块保护牌不能无所不在,因为它在执行保护职能的同时也极其容易变成利益损害之源。
比如当自己孤身一人时利益受到侵害,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此时如果还指望去相关国家机关寻求援助或诉讼,自己的利益受损在所难免。
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也会自己做出一些举
动去制止不法侵害行为。
三、规定的正当
正当防卫的初衷是“保障社会利益和其他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震慑犯罪分子使之不敢轻举妄动、鼓励公民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
一个制度初衷再好,如果落实不到位,也是形同虚设。
正当防卫制度的落实就是构成要件的具体规定,它让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有了自己的标准,它让正当防卫与其他承担责任的行为区别明晰。
构成要件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
(一)不法侵害现实存在
首先,必须现实存在,否则就失去正当防卫存在的依据。
比如甲认为乙要对自己进行攻击,因为乙一直看他(其实乙为斜眼),若此时甲对乙实施打击,就不构成正当防卫,而是假想防卫。
主观上有过失,且法律规定构成过失罪的,就构成犯罪,否者即为意外事件。
其实,不法侵害是来源于人的行为,这排除自然灾害和动物的侵袭,也是和紧急避险的区别之一。
也就是说,对于自然灾害或者动物的侵袭进行制止的,就不构成正当防卫,只能以紧急避险处理。
最后,对于精神病人和未成年人的不法侵害行为,一般规定是可以进行正当防卫,但是在防卫的过程中要考虑侵害人可能造成损害的程度。
比如一个5岁的小孩拿个木棍去打你,完全可以将其棍子夺下,而不至于把这个小孩打伤。
(二)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才能对合法权益造成威胁性和紧迫性,因此才可以使防卫行为具有合法性。
不法侵害的正在进行,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开始时间,一般认为以不法侵害人开始着手实施侵害行为时开始;二是在不法侵害的现实威胁十分明显紧迫,且待其实施后将造成不可弥补的危害时,可以认为侵害行为已经开始。
比如炸弹一经安置就会造成很
大的危害,不以是否爆炸作为开始的时间。
同理,入室抢劫的开始是以进入室内为准。
不法侵害的结束时间——当合法权益不再处于紧迫现实的侵害威胁的时候,视为不法侵害已经结束。
具体表现在:不法侵害人被制服,丧失了侵害能力,主动中止侵害,已经逃离现场,已经无法造成危害结果且不可能继续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如果违背了这个条件,就会出现事前防卫(又称事前加害)、事后防卫(又称事后加害),不但不构成正当防卫,反而还会构成犯罪。
(三)具有防卫意识
正当防卫要求防卫人具有防卫认识和防卫意志。
前者是指防卫人认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后者是指防卫人出于保护合法权益的动机。
防卫挑拨、相互斗殴、偶然防卫等都是不具有防卫意识的行为。
比如甲采取激将法导致乙去击打甲,此时甲再制止乙的行为,甲就属于防卫挑拨;甲和乙相互斗殴中,由于都有伤害对方的故意,均不构成正当防卫;甲正欲杀死乙,恰好乙正准备对丙实施抢劫,而且甲对乙的犯罪行为并不知情,此时也不构成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法律规定基于制止不法侵害行为而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利益,即此时伤害别人的行为因为法律规定而阻却了责任的承担。
必须出于防卫而伤害别人,而不能出于伤害别人而防卫。
(四)针对侵害人本人
由于侵害是由侵害人本人造成的,因此只有针对其本身进行防卫,才能保护合法权益。
所谓冤有头债有主,对于侵害人本人以外的人进行伤害的,要么构成假想防卫,要么构成紧急避险,甚至会构成故意犯罪。
(五)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对于不法侵害实行正当防卫,如果用轻于或相当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不足以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的,可以采取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
那么,什么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呢?
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利益,达到保护的目的之后再去侵犯对方的,就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即“必要限度”是以防卫的目的为标准的。
比如把窃贼制服之后,就不能再施加额外的伤害了,否则就构成犯罪。
但是法律规定,对于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正当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这就是所谓的“无限防卫”。
要注意的是,这里造成的伤亡是在制止不法侵害行为的过程中迫不得已发生的,而不是说这些暴力犯罪给别人想造成他们伤亡的合理理由。
四、结果的正当
既然法律规定了因为正当的理由可以制止不法侵害,就要规定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而且在防卫过当的情形下,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这就从结果的正当规定上,鼓励广大公民勇于使用正当防卫的权利。
综上所述,要理解正当防卫,必须记住“勿忘初衷”。
即正当防卫制度设定的目的和初衷是让广大公民敢于行使,而且能正确行使正当防卫权利,以此去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利益免受或减少受不法侵害,勇于与犯罪行为作斗争,还我们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