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恩伦理意识初探
试论日本民族的义理人情
化 在 世 界 的 诸 多 文 化 类 型 中 , 点 鲜 明 , 性 突 出 , 也 特 个 这
同宋学 的“ ” 义 结合 而 逐步 形 成 的 。是 1本 民族 在 自己 的 3
社 会 文化 中对 他 人必 须遵 循 的一 种 无形 的规 范 , 主仆 、 是
长幼、 师徒 等 上下 关系 中必 须遵 守 的一种 潜在 的道 义 。 美 国人 类 学家本 尼迪 克 特将 日本 民族 的义 理 概况 为 两 种类 型 , 一种 是对 社会 的义理 , 要是 指 报 答别 人 恩情 主 的义 务 。如 法律 上 由近亲 关 系所产 生 的道德 上 的义务 , 以 及 作 为一 种被 社会 普 遍接 受 的 风俗 习惯 而 理 应遵 循 的规 则 。当然 也包 括 对别 人施 予 善 意 的道 德行 为 以及 履 行 约 定 的责任 和义 务 。这 一类 型 的 义理 主要 强 调 的是 对 恩情 的 回报 ,因此 也 是对 日本 民族 心理 来 讲相 对 沉 重 的一 种 义理 。另一 类型 的义 理则 称之 为对 名誉 的义 理 , 即保持 名 誉不 受玷 污 的责任 。日本 人 心 中义 理观 念 , 本发 源于 日 原
同时成 为 日本 民族 心 理 中义 理和 人 情 的渊 源 之一 。义理 作 为 日本 文化 中经 常 出现 的一个 范 畴 ,也是 一 个 背 景十 分 复杂 的 概念 ; 经过 封建 时 代到 近 代 的演 变 . 义理 的 具体 表 现也 有 了新 的 内容 。封建 时代 , 武士 与 自己君 主之 间 的 义 理是 一 个典 型 。 而在 当代 , 表现 在 婚姻 关 系 中的契 约关 系, 也是 一种 义 理 。 由此 可 见 , 理 广泛 存 在 于 日本 人 的 义 社会生活 中, 古至今 , 从 无论 是 婚 丧 嫁 娶 , 是 借 还 普通 还 的一 件 物 品 , 有 义 理 的存 在 , 广 泛 渗 透 于 1本 人 衣 、 都 它 3 食 、 、 中。 人 情则 是 与义 理相 对 的一个 概念 , 一种 住 行 而 是
论日本社会的“义理人情”与“集团主义”的关系
论日本社会的“义理人情”与“集团主义”的关系1. 引言1.1 日本社会的特点日本社会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其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日本人民注重家庭、社交和人际关系,在日本社会中,人们通常会遵循传统的礼仪与规矩,重视和谐与秩序。
日本社会对集体意识与团体精神的重视也是其特点之一,人们习惯以集体的利益为重,而非个人的私利。
日本社会对待他人的态度也可以称得上是独特的。
在日本,人们注重“义理人情”这一传统概念,即强调应有的道义和人情。
人们会尊重长辈、对他人友善,保持公共秩序和社会规范。
这种强调人际关系和情谊的价值观在日本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和传承。
日本社会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念的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貌,人们注重团体利益、尊重传统礼仪和重视人际关系。
这些特点在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塑造了日本人独特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
1.2 义理人情与集团主义的定义义理人情是日本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它强调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关爱。
义理人情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互相帮助,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日本社会中,义理人情往往被视为一种道德准则,指引着人们的言行举止。
而集团主义则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强调团结、合作和集体利益。
在日本社会中,集团主义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人们往往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
义理人情和集团主义在日本社会中常常相互交织,相辅相成。
一方面,义理人情的价值观念强调个体间的互助和关爱,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集体的和谐发展;集团主义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对个人义理人情观念的塑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义理人情和集团主义在日本社会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个人在日本社会中需要在维护自身的义理人情观念的也要适应集团主义的要求,找到个人与集团之间的平衡点,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发展。
2. 正文2.1 义理人情在日本社会中的重要性义理人情在日本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各个方面。
日本的传统伦理观念与道德价值观
日本的传统伦理观念与道德价值观日本作为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伦理观念和道德价值观。
这些观念和价值观塑造了日本人民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对于日本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日本传统伦理观念中强调的一个重要价值是家庭的重要性。
在日本文化中,家庭被视为一个人生活的中心和支持系统。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尊重和依赖是家庭关系的核心。
这种价值观在日本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遵守。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人们都会尽力维护家庭的荣誉和尊严。
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对于日本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日本的传统伦理观念中强调的另一个重要价值是尊重和谦虚。
在日本文化中,尊重他人被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
人们被教导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不要伤害或侵犯他人的权益。
这种尊重的观念体现在日本人的日常行为中。
例如,在日本社会中,人们经常会鞠躬以示尊敬,同时也会避免过分夸大自己的成就或优势,以避免给他人造成不适或不平等的感觉。
这种尊重和谦虚的伦理观念在日本社会中被广泛认同和遵守,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日本的传统伦理观念中还强调了努力和奉献的价值。
在日本文化中,努力和奉献被视为一种美德,并被认为是成功和成就的关键。
人们被教导要勤奋工作,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价值观在日本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践行。
无论是在学校、工作场所还是其他社会活动中,人们都会努力工作,追求卓越,并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努力和奉献的伦理观念对于日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日本的传统伦理观念和道德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
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一些传统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观逐渐被新的思潮和价值观所取代。
例如,个人主义的观念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流行,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权益和自由,而不是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日本社会也面临着新的道德挑战。
浅析日本人的“恩”“义”观
中, 本人以对天皇的“ 为借 口积极参加侵华战争 , 日 忠”
l I| 一 负 与 强 | 、 | t t 两
| *
*l l≮ 霞
14 9 5年 8月 1 4日军 国 主义 分 子 仍 然 反 对 天 皇投 降 , 但 在天 皇宣 布投 降 的那一 刻所 有 的 日本人 都放 下 了武
CANGSANG
浅析日本人的“ “ ’ 恩" 义’ 观
王 志俊
摘 要 《 菊与刀》 日 对 本人 的负恩观 , 对社会的情义, 对名分的情义做 了一些简单的论述。 日本人
认 为 自 己是历 史和 社会 的负恩者 , 并把 恩推 及整个 社 会 网络 中, 所有 的关 系视 为 负恩 与报 恩 , 把 这使 得 他 们 自觉履 行义 务 而毫无 怨言 。 日本人 心 目中“ 在 情义” 人们 视为 人 与人之 间最珍 视 的一种 人 际关 系, 被 也 是 日本文 化 中所 特 有 的, 报答 情义充 满 了内心 的不 快。在 “ ”义 ” 恩 “ 的范畴 中 , 日本 人竭尽 全 力履 行 自
一
便接受了父母之恩。 日 在 本报父母养育之恩就是要 个 人 接受 上 辈 、 级 的 恩 , 者是 从 同辈处 受 恩 , 上 或 就 起 ,
孝顺 父母 的一 切 , 括宽 容父母 的恶行 。 这样 一个 故 包 有 一对 父母 经 营餐馆 , 头很 富裕 , 子是 乡村 教 师 , 手 儿 日本人 认 为 自己是 社会 和历 史 的负 恩者 ,他 们把 事 :
会 使接 受者 有一 种很 强烈 的 自卑 感f 3 1 。
一
90 一
・
算・0 ・ 2 1 14
C N SN A GA G
誉
漫谈日本人情谊与人情
漫谈日本人情谊与人情日本是一个以人情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非常注重人情与人情义理。
无论是家庭、学校、工作还是社交场合,人情关系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日本人非常注重家庭的人情关系。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家庭是最基本的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尤其是在日本的家庭中,亲情被视为最重要的人情义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关爱是家庭的基石。
无论是小孩还是成年人,都会为了家庭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而且,日本人对于长辈的尊重更是体现了人情关系的重要性。
年纪大的人在日本社会中享有高度的地位,年轻一辈对年长一辈的尊重和敬意是日本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其次,人情关系在日本的教育体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日本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们在学校中学会互相照顾和协助,这种人情义理的培养能力非常重要,旨在帮助学生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培养互相信任和合作的能力。
此外,在学校中,学生们也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学生学会了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人情义理,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第三,人情关系在日本的工作环境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日本的工作场所中,同事之间的合作和相互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人很注重团队精神,他们习惯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工作成果和困难。
同时,为了维护团队的和谐氛围,人们还会主动关心和体谅他人的需求。
另外,日本人也非常重视上司和下属之间的人情关系。
员工们通常会尊重上司,并将上司的意见和指导视为重要的建议。
而上司也会给予员工相应的关怀和支持,以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最后,人情关系在社交场合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日本人非常重视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在社交场合中注重与他人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在宴会、聚会还是商务谈判中,日本人会尽力去照顾和关心他人的需求,以表达自己的善意和关心。
此外,礼仪也是社交场合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日本人有着独特的礼貌和细节意识,他们注重细节和注重他人的感受,以展示自己对他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日本人的恩伦理意识初探
日本人的恩伦理意识初探作者:许建良来源:《桂海论丛》2010年第03期摘要:日本人具有浓厚的“恩”的伦理意识。
从感恩的对象来看,有天地自然之恩、父母之恩、师恩和社会恩;感恩与施恩是互动共存的,由施恩、受恩、感恩、报恩组成“恩的行为链”,构成了日本人的“恩的伦理世界”。
为了使外在的规范变成个人内在的自觉,日本人重视“恩”的伦理实践和报恩意识的培养,从而为日本伦理和谐设置了牢固的心理机制,对于社会稳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日本;恩的伦理;心理机制中图分类号: B8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1494(2010)03-0064-05在当今中国,“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家喻户晓,并日渐深入人心;这包含着中国人渴望和谐的价值追求,显示着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坚定信念。
在一般的意义上,真正和谐的社会一定存在着的伦理和谐的境遇,真正谐和的世界也必定有伦理和谐的氛围。
在共筑和谐社会的实践工程里,确立指标固然非常重要,但考量如何可能的问题则更为关键,尤其是在当今的国际化平台上和境遇里。
吸取历史的惨痛教训,寻找效益化建设中国的方法,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子孙的义不容辞的职责。
所以,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借鉴其他民族的经验,不仅是适应全球化境遇的需要,而且还是中华民族尚和精神的要求。
就东方伦理和谐而言,规范意识、角色意识对保证社会生活的和谐固然重要,但由于它是通过有形的规范来实现传导的,而规范在最终的意义上,属于外在于人的存在,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对个体产生作用,最终取决于个体与规范的对话效果。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日本社会的和谐建设,又注意到了心理机制的设定,让规范意识在个体心理机制的轨道上得到厚实的育养,保证了伦理和谐的形成和价值实现。
这里拟专门讨论日本和谐伦理实践中择定“恩”为心理机制的思想,敬请同仁指教。
一和谐的社会一定存在着伦理和谐的境遇,伦理和谐的实现,光有他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他律与自律的互动中才能真正生成道德的力量。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第一个核心思想是尊重。
在日本民族文化中,尊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日本人民十分注重尊敬长辈、敬畏传统和文化,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尊重长辈、尊敬老人的态度,而且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参加社交活动时也会表现出敬重他人的行为。
日本人民也习惯于遵从规章制度,尊重劳动和服从组织,这种尊重的精神也渗透到他们的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中。
尊重也表现在日本文化的礼仪和礼节中。
日本的传统礼仪和礼节非常严格,礼貌用语、鞠躬礼仪等都是日本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必备技能。
尊重长辈、尊敬传统、注重礼仪礼节,这一系列的尊重观念贯穿在日本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日本文化注入了独特的品格。
第二个核心思想是和谐。
在日本民族文化中,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日本人民非常重视家庭和睦、社会和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日本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和谐的追求和表达。
日本的传统建筑风格、园林设计、室内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对和谐的追求。
日本人民在生活中也追求和谐,注重人际关系、团队协作,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睦相处。
在日本文化中,和谐也表现在日本的艺术表现形式中。
日本的传统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展现着对和谐的追求。
日本的传统绘画注重用笔情境、细腻入微,表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
日本的传统音乐和舞蹈也注重和谐的氛围和韵律美感。
这些艺术形式都反映了日本人民对和谐美感的追求和表达。
第三个核心思想是自律。
在日本民族文化中,自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
日本人民注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追求个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日本的传统道德观念中,自律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和高尚品质。
日本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出对自律的追求和表达,注重自我修养、自我约束。
自律也表现在日本的职业生涯中。
日本企业文化中非常注重员工的自律和自我管理,以及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日本企业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日本的产品质量也一直保持着世界一流的水平。
浅析日本人的恩义观
本文首先分析 了本尼迪克特在《 菊与刀》 中对恩义的解析, 然后分析 了土居健 郎等学者以及词典对恩义的解
恩 义务 义理
析, 通过对比明确 了恩义概念, 也进一步 了解 了日本人 的恩义观 。
关键 词
中图分类号 : K1 0 3
文献标识码 : A
日本人的恩义观 , 包括 “ 恩” 和“ 义” 两个方面 。“ 恩” 和汉 即: 受恩称之为恩 , 报 恩称之为义。并且受“ 恩” 对象一般是长 语中的“ 恩” 意思接近 , “ 义” 的含义则比较复杂 。本尼迪克特 辈或者上级 , 通常不能是身份地位低于 自己的人或者晚辈 。 晚
2其他学者对恩义的解释 除了 《 菊与刀》 之外, 笔者也在其他学者 的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看 到了 关于恩义的解释 , 有土居健 郎的《 日本人的心理结构》 , 新渡户
本尼迪克特的 《 菊与刀》中, 有五个 章节 的内容和恩义有 稻造 的《 武士道》 , 森田六 郎的《 读懂关键词一一看懂 日本人 的 关。“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 的负恩者” 和“ 第六 章 报恩于万一” 内心》 。 尚会鹏 的《 日本人 的“ 恩义意识” 》 。 主要讲述的是对恩的认识 ; “ 第七章 义理最难承受” 和“ 第八章 土居健 郎在 《 日本人的心理结构》 中写道 : “ 恩” 就意味着
的“ 皇恩” , 是对天皇的恩债 , 每个人必须 以无比感激的心情来 发展其间相互扶助的关系。也提到 了“ 义理” 与“ 人情” 既有相
恭 受 。“ 父 母 之恩 ”是每 天 对 儿 女 的 照顾 和 操 劳 。“ 主恩” “ 师 互对立 的一面 , 又有相互关联、 相互依存且不可分割的一面。 恩” 是从主人、 老 师 那 里 受 到 的恩 惠 , 他 们 都 是 帮 助 自 己成 长 新渡户稻造在《 武 士 道》 中 主要 解 释 的是 “ 义理” 。 他写道: “ 义理” 可 以看 做 是 “ 义” 的派 生 词 。 字 面 意 思是 “ 正义 的道 理 ” ,
浅论日本国民的“仁爱”意识及动态变化
浅论日本国民的“仁爱”意识及动态变化作者:吕玉元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期摘要:日本为维护皇家、贵族、武士等世袭的身份和封建等级制度,从中国的儒学中有选择地吸收了“礼”的思想。
虽然也接受了“仁”、“道”中的一些观念,但却与中国传统观念的内容和标准不尽相同。
最后形成了重“礼”轻“仁”的日本式的儒家道德观。
日本人古代没有接受中国儒学的“仁”中的慈爱、仁爱,近代也谈不上对人类的爱,而现代日本已经逐步在接受,并开始研究和付诸于实际行动。
关键词:日本仁爱变化大约公元500年后—公元900年前后的隋朝时期,特别是唐代,随着中日两国的民间通商、文化交流和使者往来,中国的许多儒家学说和道德观念陆续传入日本。
日本为维护皇家、贵族、武士等世袭的身份和封建等级制度,从中国的儒学中有选择地吸收了“礼”的思想。
虽然也接受了“仁”、“道”中的一些观念,,但却与中国传统观念的内容和标准不尽相同。
最后形成了重“礼”轻“仁”的日本式的儒家道德观。
一、何谓“仁”“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为广泛的道德观念。
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他认为,仁爱、慈爱、仗义、宽容、忠孝等都包括在“仁”之内。
而其中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仁者爱人”等等。
受这种教化,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都是以是否具有“仁德”作为做人的最起码的道德标准,并以此量人律己。
中国人鄙视缺德者,自己也很怕被别人误认为是缺德的人。
由此可见,“仁”是中华民族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二、日本人对“仁爱”的吸收过程及局限性那么“仁”究竟有哪些内涵呢?首先是仁爱、慈爱,去爱自己和亲属以外的他人、去善待和宽容他人。
主张人人都应有慈悲心肠。
爱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纽带之一。
但是,古代和近代日本没有接受“仁”中这最重要的内容,而是以属于“礼教”范畴的“和”取代了属于“仁”的“爱”。
“和”成了维护日本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工具、协调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自古以来日本人爱自然、爱生活、爱美的事物;爱花道、茶道的悠闲古雅文化;爱器物的质朴精巧;爱色彩的协调等等。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日本人有一个很独特的文化观念,就是“内”与“外”意识。
这种观念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
在日本文化中,“内”与“外”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反映了日本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
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从心理层面来看,日本人非常注重“内”的感受和情感。
他们对内心表现出的情感非常重视,尤其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
日本人普遍认为,真正的感情应该是深藏在内心的,不轻易流露出来的。
在他们看来,表现得过于直接和情感化是一种不礼貌和不洒脱的表现。
在日本社会中,人们普遍会抑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出内心深处的平静和冷静。
这也是日本人常被外国人误解为冷漠和无情的原因之一。
在日本文化中,这种抑制情感的行为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能够展现出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的坚强和稳重。
在日本文化中“外”的形象也非常重要。
日本人十分注重外表的整洁和礼貌。
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工作场所,日本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外貌形象和仪表仪容。
他们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打理自己的外貌,尤其是在重要场合下,他们会更加注重外表的表现。
日本传统在强调个人外貌与品味的也赋予了样式、色彩、材质、款式等多种多样的审美要求。
日本禅文化所侧重的质朴、简约、清爽向德,一直是日本审美观的重要构成要素。
日本人对“内”与“外”还有比较明显的社会行为上的区分。
在日本文化中,人们非常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尊重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在外表上,他们常常显得比较谦逊和含蓄。
在社交场合中,日本人很少会张扬自己的成绩和能力,而是更习惯于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他们习惯于在包容的氛围中表现自己,而不会故意强调自己的优秀之处。
这种在外表上掩饰自己的实力和才华是一种在日本文化中被认为是很高尚的行为。
但在日本文化中,更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和精神境界。
日本人常常向往内心的宁静与深思,倡导内心修养与自我反省。
在日本的许多传统文化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对内心深处的探索和追求。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
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日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民族文化对于日本人民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上。
本文将从道德观念、社会结构和礼仪习惯三个方面,浅谈日本民族文化的三个核心思想。
道德观念是日本民族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
日本人非常重视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观。
在日本文化中,有着一套严格的道德准则,人们被教育要遵守公共道德,注重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
日本人非常强调忍耐和自制力,称之为“忍耐力”和“自制力”的修炼就是日本人道德观念的一种体现。
日本人还注重恪守承诺和守信用,追求正义和公平。
这些道德观念都在日本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得日本成为一个秩序井然、社会和谐的国家。
社会结构是日本民族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
日本社会的组织形式和人际关系密切相关,重视群体和集体利益。
日本人有着强烈的集体观念,注重团队合作和互助互利。
在日本社会中,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地位和角色,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地位和角色去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社会结构的核心思想体现了人们在社会中互相依存、相互支持的观念,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和有序。
礼仪习惯是日本民族文化的第三个核心思想。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礼仪的国家,人们注重细节和仪式感。
日本人有自己独特的礼仪习惯,比如鞠躬、换鞋、传统礼服等等。
这些礼仪习惯给人一种庄重和恭敬的感觉,也反映了日本人注重尊重他人和规范行为的观念。
在日本社会中,人们会用具体的行为去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日本人の恩返しについての略论 浅谈日本人的报恩心里
毕业论文日本人の恩返しについての略論教学学院外国语学院届别专业日语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一、日本报恩心里的历史渊源 (2)二、中日道德体系的异同 (2)(一)儒家思想的外化 (4)(二)集体主义 (4)三、天皇之恩在国民心中的重要性 (5)四、日本家庭的孝 (6)五、结语 (8)参考文献 (11)致谢 (12)浅谈日本人的报恩心里摘要:在日本的道德体系中,父母之恩,天皇之恩,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报答父母之恩与报答天皇之恩形成了日本国民的道德体系。
忠,是无条件的,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候就说明“忠”是最重要的,而孝,在日本社会中最突出的便是在家庭中间,而日本孝道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憎恶,关于日本的报恩心里大致上就体现在这两点上。
关键词:皇恩,孝集体主义武士道要旨:日本の道徳体系の中で,親からの恩、天皇からの恩がずっと重要な地位を占めました、そらから、日本国民の道徳体系になりました.忠は条件つきなかった、第二次世界大戦に、天皇は投降を宣言する時,無異議に受けることは最も言いの例です、それに、孝は日本の家庭の中で重要な物です、表現は互いが相手のことを嫌がっても、一緒に生活しなければいけないということです、[キーワード]:天皇の恩、孝。
集団主義.武士道日本作为我国的近邻和世界上有影响的国家。
自古以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我国有着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渊源,水稻农耕文化。
汗委奴国王,遣唐使,大化改新等等在日本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改革都和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日本文化是一部模仿与创新的历史。
那么,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充满了矛盾的日本国民性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一.日本报恩心里的历史渊源众所周知,日本历史上由大量小国组成,同时经历了天皇到幕府的时代,政治上的统一进程是缓慢的,虽然中国文化的输入带来了文化上的统一意识,但由于日本文化本土起源的分散,也只是形式上的接受,中国文化的抽象精神素质并没有为日本人所真正消化,日本在输入中国文化时并没有了解到这种历史性的文化精神要给予一定的历史环境,因此不能完全理解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奉天承运的天子与被视为神的后裔的天皇的差别,就是文化不同的表现,前者由文化上的大统一意识支持,而万世一系的天皇是一种基于自然历史性的统一性,与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具有同一性的自然起源意义,明治维新(1868)前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只是一种民间信仰,但明治维将神道教尊为国教与天皇神裔论却能并行不悖,因此安守本分,以忠和恩情来维持上下关系,形成日本的道德中心。
论日本国民“负恩心理”
论日本国民“负恩心理”摘要:日本国民“负恩心理”,是指日本国民自出生之日起所背负的恩情与恩德时刻想着努力偿还,同时又不愿随便接受他人恩惠而欠人情的一种心态,由此赋予了日本民族的独特性格,构成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探讨日本国民“负恩心理”,有助于加深对日本文化和日本人行为方式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中日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关键词:日本国民;负恩心理;日本文化中图分类号:g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076-01不同民族的语言棱镜所折射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他们的差异往往反映出各不相同的民族文化以及不同的心态。
正如马驿先生在《日本文化的明与暗》中所述:“相比较于其他的语言,日语是一种怪异的语言。
这种怪异也和日本民族独特的性格有关,而这种性格是由日本独特的历史形成的”。
日本国民的“负恩心理”就是日本民族独特性格的一面,由此构成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负恩心理”的涵义及其渊源所谓“负恩”,《辞海》有两种解释:“一是承受恩德;二是忘恩或背恩。
”日本人的“负恩心理”,是指日本国民自出生之日起所背负的恩情与恩德时刻想着努力偿还,同时又不愿随便接受他人恩惠而欠人情的一种心态。
日本人普遍认为人生的最高任务便是“报恩”。
人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履行这种义务,而且这种恩情会随着时间愈久而越显厚重,以至于对外人的点滴帮助也会锱铢必较,毫厘必争,在特定时间内以同等同量的恩情加以偿还。
“负恩心理”是日本社会和日本国民普遍存在的具有历史和社会性意义的情感,它的形成有其渊源。
1.对自然万物的崇拜。
日本古神道认为,天、地、山岳、河流乃至万物无一不是主宰自然的神灵。
日本人把自然看做是赋予他们生命的双亲。
生命因为有了天地万物才得以维系,山川草木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不可冒犯的神灵。
正是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使得日本人重视本土自然环境,并且把这种原始的自然崇拜意识直接沉积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情感——一个人自呱呱坠地就一直蒙泽自然万物的恩惠。
从耻文化看日本社会的“报恩”和“忠孝”思想
恥の文化から見た日本社会の「恩」と「忠」-ルース・ベネディクトの観点をめぐって-ルース・ベネディクトによると、日本社会ではよく人々を支配するものの一つとして、「恩」であるそうだ。
恩は日本の全体の道徳的な倫理体系において非常に大きな役割を果たしている。
ただし、日本人の「恩」はわが国の受け継ぎではなく、それは日本独特な自然環境と歴史などから生まれたものである。
そして、ベネディクが本の中では、「恩」についていろいろな例を挙げて、独特な観点から説明した。
その上、日本の「恩」と中国の「恩」の相違点にも多少触れた。
ベネディクトの分析は今まで日本人の中では大変人気を呼んでいて、日本人にも敬服されてきている。
が、ベネディクトの分析に異議を唱える日本人もいる。
だから、本稿では「恩」を理解するためには、ベネディクトの観点のほかに、一部の日本人の異議をも参考したいと思う。
そのほうが「恩」に対する理解を深めることができよう。
まずベネディクトの本の中の観点をまとめる。
一、過去と世間に負目を負う者本章は恩についての検討に重点を置く。
日本の全体の道徳的な倫理体系の主要な内容は「恩」と「恩返し」と言える。
日本では「恩」とは、祖先と同時代者とを共に包含する相互債務の巨大綱状組織の中に、自分が位置していることを認めることである。
自分がこうして大切に育てられ、教育を受け、幸福に暮らしていられるのも、第一この世に生まれてきたことからして、すべて世間のお陰であると思っているようである。
日本の社会で天皇の恩、両親の恩、先生の恩、種々の恩に溢れているようである。
日本の人間関係が恩によって繋ぎ止めると言うことができる。
ここで私たちがこのような恩情社会の形成過程の中に前いくつかの章の中で論述した階層制度が果たした巨大効果を見ることができる。
日本人が階層制度に信頼こそ、西洋人より彼らが目上の者から受ける行為を「恩」と見なしがちである。
日本人は恩情意識に慣れている、しかし彼らが人の恩を受けるのがあんまり喜ばない。
浅谈日本人的性爱观念
浅谈⽇本⼈的性爱观念⾃神话⽽来的性爱观念和风俗传统:“好⾊物”就是⽇本的好⾊⽂学,在⽇本⽂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想象是很不⼀样的,其前提就是⽇本的性爱观念以及江户时期的性爱⽂化思潮。
⽇本的起源神话从爱与性开始,认为⾃然神性与⼈性是相通的,也就肯定了⼈性的欲求。
神道对爱与性的这种宽容态度,不仅影响⽇本⼈对爱与性的伦理观,⽽且影响着⽇本⽂学的审美情趣。
伊邪那歧和伊邪那美男⼥两神“神婚”,⽣下⽇本列岛的⼭川⾃然以及⽀配⾃然的天照⼤神等,⽇本百姓可以⾃由享受这种两性愉悦⽽不需要有宗教的禁忌。
在神的名义下,⼈们求爱的时候云集⼭野郊外,⼀起玩耍歌唱进⾏性爱。
这是“神道”中默许的。
⽇本传统性风俗:夜这,也称夜袭。
男⼦深更半夜偷溜到⼥⽅家⾥与之相会,只要你愿意翻⼭越岭来相会,⼈品相貌也还过得去,⽆论是否已婚,⼥⽅都可以接纳,前提是丈夫不在家的时候。
古典⽂学——古代之“⾊”:当禁欲的佛教传⼊以后,⽇本衍⽣出了很多其它的宗教派别,主张通过男⼥间的性爱达到超越、清净的悟道境界。
“男⼥合⼀”、“⾊⼼不⼆”。
⽇本的近世⼈⽂主义强调恋爱情趣,肯定⼈的⾃然之⽣趣。
《⽵取物语》中的辉夜姬诞⽣于⽵⼦,⾮常漂亮、风度动⼈,当她出落成⼀个亭亭⽟⽴的少⼥之时,许多男⼈为之疯狂着迷。
因为她深居简出,男⼈们不得不半夜出来游荡,在她家墙上挖洞来窥视,聊以⾃慰,从此时起,⼈们就把这种⾏为称为“偷情”。
⾁体的美感所负载的⼀种风情,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质”,但⼜稍有不同——⽇本⼈更注重⾝体仪态本⾝所产⽣的美,他们所谓的“风情”与精神上的修养并⽆太⼤关系,同样的,他们对美的欣赏更多的没有涉及到“内在美”。
但是在⽇本⽂学作品中,这样的“好⾊”之情却往往是通过精神上的悲叹、思念来体现,更多的涉及精神⼼理层⾯,充满着浓郁却⼜淡雅的忧伤之美,着⼒于描写苦情、描写男⼥相会前和分别后的相思之情,⽽对于相会的过程往往⼀笔带过、描写暧昧,这在各民族的古典⽂学中都是少见的。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是指他们对自我和他人的意识与认识,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和价值观念。
这种意识形成于日本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独特性,体现了日本人对集体和个体的不同态度。
日本人的“内”意识强调集体、群体和家族的重要性。
他们注重以集体利益为主的行动和决策,强调团队协作和和谐。
在家庭和工作场所,日本人非常注重维持和谐的关系,倾向于与他人保持亲密的交往,并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日本人将自己视为集体的一部分,关注他人的需求,通过为他人着想来维持群体的稳定和发展。
日本人的“外”意识体现了对他人的观察和关注。
他们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反应,尤其在社会上的形象建设上更为重要。
日本人非常重视外貌、仪表和行为的规范,努力保持一个好的外在形象。
他们讲究礼仪和社交规则,尊重他人的权威和地位,并追求与他人之间的和谐互动。
他们关注他人的观点和领导力,愿意听从集体和权威的指挥,以达到集体的目标。
这种“内”与“外”意识的标志之一是日本人的自我节制和克制情感的能力。
他们注重个人情绪和感受的控制,避免在公共场合过分流露个人情感。
日本人会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表达方式,不给他人带来困扰或不适。
这一点在礼仪和社交举止上尤为明显,他们会避免直接表达个人的意见和情感,以维持和谐的社交氛围。
尽管日本人强调“内”和“外”的关系,但个体与集体的平衡并不容易。
在日本社会,个人的需求和利益往往必须服从于集体或组织的需要。
这导致一些个体可能在追求集体目标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价值和权利的平衡。
过分注重对他人的观察和关注也可能导致日本人在某些情况下感到压抑和不自在。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话题。
在日本文化和社会中,人们对于内在和外在的概念有着独特的认识和体验。
这种内外意识不仅贯穿于个人生活和行为方式中,还深刻影响着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探讨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并试图揭示其中的深层内涵。
我们需要了解日本人对于“内”与“外”的理解。
在日本文化中,内外意识通常被描述为“uchi”(内)和“soto”(外)。
这两个词并不仅仅是指物理空间上的内外,更多的是指个人与团体、亲疏关系、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
在日本人的价值体系中,内在通常被认为是私密、亲近、熟悉的,而外在则是公共、陌生、不熟悉的。
这种内外之别贯穿于日本人的日常言行、社交礼仪、家庭观念、甚至政治和商业活动中。
在家庭和社交关系中,内外意识在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亲近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日本人通常表现得亲切、温和、体贴,展现出内在的“uchi”特征;而对于陌生人、上司、客户,日本人则更多地表现出外在的“soto”特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尊重。
这种内外关系的分明在日本的家庭教育中得以体现,父母通常教导孩子要学会在“uchi”和“soto”之间做到分寸和自律,这也成为了日本人性格中的一种显著特征。
在日本的企业和组织中,内外意识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
日本组织中的等级观念和尊卑秩序,使得员工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和角色,同时也要能够在内外之间自如切换。
在企业文化中,内向的“uchi”通常代表着团队的凝聚力、信任和忠诚,而外向的“soto”则意味着与外部客户、合作伙伴的交往和合作。
这种内外关系的分明不仅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得到体现,也深刻影响了日本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和发展。
在日本人的心理和情感中,内外意识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日本人通常表现出一种自我克制和情感控制的倾向,他们在面对外部世界和他人时常常保持着一种冷静、稳重的态度,不轻易展现自己的内心和情感。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日本人具有独特的“内”与“外”意识,这种意识贯穿于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和社会行为中。
在日本文化中,注重“内”与“外”形成了一种文化精神,影响着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社交规范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就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进行探讨,分析其在日本社会中的影响和表现方式。
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体现在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和行为中。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个人内在的品质和修养,注重内心的宁静和内在的修养。
日本人强调内在修养的同时也讲究外在的表现,例如注重外貌和仪表的整洁、态度的谦和礼貌的表现。
这种对内外的注重,使得日本人在公共场合展示出一种自律、谦逊的外在形象,而在私人领域则呈现出一种内敛、含蓄的内在品质。
这种“内外交错”的文化观念,使得日本人在不同场合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同时也注重自我内心的修养和自我约束。
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也体现在沟通方式和人际关系上。
在日本社会中,人们注重团队合作和默契沟通,追求“含蓄、内敛”的沟通方式。
在日本的职场生活中,人们往往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而是通过委婉的语言和微妙的表情来传达信息,更注重于对他人的体贴和尊重。
日本人也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群体的和谐。
在社交场合和人际交往中,日本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谦和、温文尔雅的外在形象,但内心深处却可能产生一些复杂的情感和想法。
这种“内外不一致”的表现方式,使得日本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显得内心与外在的矛盾和冲突。
在日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受到“内”与“外”意识的影响。
在饮食习惯上,日本人追求外表精致、内在养生的饮食理念,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原汁原味的品尝,同时在饭桌礼仪上也讲究外在的规矩和仪态。
在居家生活中,日本人注重整洁、有序的家居环境,同时在室内摆设和装饰上也注重吉祥和美好的内在寓意。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人们也常常通过参加庙会、茶道、花道等活动来培养内心的宁静和修养,通过修身养性的方式来表达对内在精神世界的追求。
古代早期日本人的伦理意识
古代早期日本人强调勤劳和节俭,这种伦理意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仍然被广泛应用。勤劳和节俭的品 质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尊重自然
古代早期日本人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中,环境保护 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谦虚与谨慎
古代早期日本人强调谦虚和谨慎,这种伦理意识在现代社会 中仍然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在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际关 系时,谦虚和谨慎的品质有助于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冲突 和矛盾。
企业管理中的伦理观念
忠诚与诚信
古代早期日本人非常重视忠诚和诚信,这种观念在企业管理中同样重要。现代企业管理中,员工对企 业的忠诚和诚信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以及个人内心平静的关键。
生态伦理与环境保护
尊重自然
古代早期日本人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神圣的存在,应该 得到尊重和保护。他们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自 然的规律,并认为这是保持人类繁荣的关键。
环境保护的意识
古代早期日本人已经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他们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护森林、水源和土地等自然 资源,以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节日庆典的意义与价值
古代日本的节日庆典中,如黄金周、神社祭等,都蕴含 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观念。这些节日庆典不仅增强 了社区的凝聚力,还通过传递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对 人们的伦理意识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05
古代早期日本人的伦理意 识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社会秩序的维护
尊重他人
古代早期日本人的伦理意识强调对他人的尊重,这种尊重他 人的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社会 的和谐与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日本,虽然没有专门的感恩节,但报恩意识非常浓厚,这在日本生活过的人都会有切身的体会。日语中表示报恩意思的词就是“返恩”,一位美国学者从日美对比的角度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在日本,品德高尚的人不象我们美国,他们绝不说不欠任何人的恩情。他们绝不轻视过去。在日本,所谓‘义’就是确认自己在各人相互有恩的巨大网络中所处的地位,既包括对祖先,也包括对同时代的人”[1]68,这是非常精到的总结。在日本昭和年间(1926—1988)使用的《寻常小学修身课本》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条可爱的小狗叫哈齐,出生不久,就被一个陌生人带走扶养了。在陌生人家里,哈齐象小孩一样受到疼爱,它弱小的身体也不断强壮起来。主人每天早晨上班时,它总陪送到车站,傍晚下班回家时,它又去车站迎接。不久主人去世了。哈齐也许不知道,它每天仍然照常到那个车站,每当电车到站,它就在人群中寻找主人。岁月飞快流逝,转眼十年过去了,但仍然可以看到那已经长大、衰老的哈齐,每天在车站前寻找它主人的身影。它讲的就是受恩者的哈齐不忘报恩的经历。日本人认为作为宠物的狗尚且能够这样,更何况人类呢!报恩是人类不容怀疑的基本准则之一。
一
和谐的社会一定存在着伦理和谐的境遇,伦理和谐的实现,光有他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他律与自律的互动中才能真正生成道德的力量。综观日本伦理和谐的实践,我们不得不重视的是,他们对自律的自觉和重视。具体地说,这就是报恩意识的培养。在美国,每年11月的第4个星期四为感恩节(Thanks Giving Day),这个节日始于1621年。那年秋天,远涉重洋来到美洲的英国移民,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举行了3天的狂欢活动。从此,这一习俗就沿续下来,并逐渐风行美国各地。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正式宣布感恩节为国定假日。届时,家家团聚,举国同庆,其盛大、热烈的场面,不亚于中国人过春节。
吸取历史的惨痛教训,寻找效益化建设中国的方法,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子孙的义不容辞的职责。所以,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借鉴其他民族的经验,不仅是适应全球化境遇的需要,而且还是中华民族尚和精神的要求。就东方伦理和谐而言,规范意识、角色意识对保证社会生活的和谐固然重要,但由于它是通过有形的规范来实现传导的,而规范在最终的意义上,属于外在于人的存在,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对个体产生作用,最终取决于个体与规范的对话效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日本社会的和谐建设,又注意到了心理机制的设定,让规范意识在个体心理机制的轨道上得到厚实的育养,保证了伦理和谐的形成和价值实现。这里拟专门讨论日本和谐伦理实践中择定“恩”为心理机制的思想,敬请同仁指教。
关键词:日本;恩的伦理;心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B8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1494(2010)03-0064-05
在当今中国,“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家喻户晓,并日渐深入人心;这包含着中国人渴望和谐的价值追求,显示着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坚定信念。在一般的意义上,真正和谐的社会一定存在着的伦理和谐的境遇,真正谐和的世界也必定有伦理和谐的氛围。在共筑和谐社会的实践工程里,确立指标固然非常重要,但考量如何可能的问题则更为关键,尤其是在当今的国际化平台上和境遇里。
在伦理的纬度里,日本有一种“恩的伦理”。在词源意义上,“恩”是形声字,上面是“因”,下面是“心”,从心因声,本义是恩惠。日本的思想家也正是从词源的意义上来界定和认识“恩”的,即“心与因加以组合就成恩。由于‘因’在日语里具有寄托、允许寄托的意思,所以,允许把心寄托于他人就是‘恩’的字义,并使它具有了恩惠、怜悯、慈悲、慈爱等的意思。‘めぐみ’(惠)是从草木发芽而来的概念,意谓冬眠草木的生命力在阳春之晖的照耀下,萌芽并茁长。某物给予他者生命,帮助生命的善行就是恩的施行,从受恩这一方来看,就用感恩之情、报恩之行来表达。反观人类的生活,‘人’在字形上就是两个人互相依凭支持而生的存在,从生到死,即使一日一刻,都无法离开他人和他物的恩惠而存活。”[2]54
四
“恩”是具体行为的结晶或对象化,在具体个体的立场上,如果“恩”对你有意义,那你就是受恩者,所以,“‘恩’也意味着对所欠恩情的回报,从而就有爱的意思,但其本义是负债”[1]70。在汉语的语境里,“恩”除了恩惠、恩情等意思以外,还有恩义的意思,它包括恩情和情义两个方面,前者指的主要是血缘范围里的情恩,后者则是超出血缘范围的一般情义。日本的报恩意识就是在这两个方面演绎的。在“恩”的方面,“‘恩’这个词不单纯指他对母亲的爱,而且指他对母亲所欠的一切,包括襁褓时期母亲的哺育照顾,孩提时期母亲所做的牺牲以及成年后母亲为他所作的一切,总之,包括母亲在世时对她所负的一切恩情”[1]70;在“义”的场合,“日本人对老师、主人负有特殊之恩。他们都是帮助自己成长起来的人。他们对自己有恩,将来也可能在他们有困难时要答应他们的请求,或者对他们身后的亲属给予特别照顾。人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履行这种义务,而且这种恩情并不随着时间而减轻,甚至时间愈久,恩情越重,形成一种利息。受一个人的恩,这是一件大事,就象日本人常说的:‘难以报恩于万一’。这是一个重负,通常认为,‘恩情的力量’常常超过受恩者的个人意愿。”[1]71
在不同视野里,“恩义”两个方面,也就是孝忠的两件事情,即“日本人把恩分为各具不同规则的不同范畴:一种是在数量上和持续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另一种是在数量上相等并须在特定时间内偿还的。对于无限的恩,日本人称之为‘义务’,亦即他们所说的‘难以报恩于万一’。义务又有两类:一类是报答父母的恩——孝,另一类是报答天皇的恩——‘忠’。这两者都是强制性的,是任何人生而具有的。日本的初等教育被称为‘义务教育’,这实在是太恰当了,没有其他词能如此表达其‘必修’之意”。[3]81换言之,日本的义务教育在宽泛的意义上就是报恩的教育,这种评价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作为报答父母之恩的孝,已经经过客观的实践积淀成专门的孝道,“孝道在日本就成了必须履行的义务,甚至包括宽宥父母的恶行或无德。只有在与天皇的义务冲突时可以废除孝道,此外,无论父母是否值得尊敬,是否破坏自己的幸福,都不能不奉行孝道。”[3]84作为“忠”的情义,在不同的场合又有不同的要求,因为,在社会生活里,一个人是通过尽自己的职责即尽职来具体完成“忠”的情义的。客观事实表明,对日本人来说,称之为“恩”,一经接受,则是永久常存的债务;“报恩”是刻不容缓的个人事务。换言之,在日本文化里,欠恩不是美德,报恩则是懿行。为报恩而积极献身之时就是行有美德之始。要别人报恩,首先需要自己向别人施恩,报恩和施恩是互动共存的,又是情感的;也就是行为一旦明确地被确定为施恩时,“恩义”本身就不存在了。施恩是自然行为的展现,没有任何功利和目的,这是前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施恩行为并没有无限的空间,因为就受恩者而言,接受别人的情义就等于背上具体的债务,从而产生沉重的感觉,因此,“尽管文化的特殊性使日本人易于接受报恩思想,但在日本,乐于受恩仍非平常。他们不喜欢随便受恩而背上人情债……日本人对大街上发生的事故一般不大理睬,并不只是因为缺乏主动性,而是因为他们认为,除了官方警察以外,任何人随便插手都会使对方背上恩情债。明治维新以前,有一条著名的法令:‘遇有争端,无关系者不得干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有明确的职责而出面帮助,会遭人怀疑是不是想从中捞点什么好处。既然知道帮助别人会使当事人感恩领情,人们便都不积极乘机插手,反而慎重对待。”[1]72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今日日本人情冷漠的一面。
二
一般而言,在行为的主客体里,行为主体把自己的“心”寄托给行为客体,对行为主体而言,借助客体可以释放自己的内在能量,这就是施恩的行为;对行为客体而言,则是受恩行为。另一方面,行为主体的行为能否最终完成,关键取决于行为客体的态度,只有当行为客体允许行为主体把他的“心”寄托给自己时,“恩”的伦理行为才能成立。因为,一旦接受行为主体的自觉自愿的要求,就意味着行为的主客体之间在道德的世界里,织成了一个特殊境遇里的特殊关系链,关系者也自然地步入了一个恩的世界,此时,任何一方都无法一厢情愿地终止这个关系链,一旦强行终止,那就是绝恩,势必受到道德的负评价。所以,施恩行为、受恩行为的成立是以人的自觉选择为前提的;在恩的世界里,随着主客体的不同,自然也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恩”。
日本人的恩惠意识及其文化根源
【摘要】:在日本,人们非常重视"恩",报恩思想根深蒂固,可以说,日本人的心理恩惠意识的价值观念根植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交往中都是抱着知恩、受恩、感恩的心理。由于日本人的恩惠意识极度的敏感,所以即便事实是说话者对他人有施惠行为,但为了减轻对方的精神负担,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仍然使用"受惠"的表达方式,即使用授受动词,而对于接受方而言,必须时时想着他人的恩情,严格信守"知恩图报"的观念。当然,语言交际中,是否使用恩惠关系的表述,取决于说话者本身,但每时每刻都感恩在怀的思想反映了日本的文化背景和日本人独特的思维方式。
日本人的恩伦理意识初探
2010-06-07 11:27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浏览次数 88
摘要:日本人具有浓厚的“恩”的伦理意识。从感恩的对象来看,有天地自然之恩、父母之恩、师恩和社会恩;感恩与施恩是互动共存的,由施恩、受恩、感恩、报恩组成“恩的行为链”,构成了日本人的“恩的伦理世界”。为了使外在的规范变成个人内在的自觉,日本人重视“恩”的伦理实践和报恩意识的培养,从而为日本伦理和谐设置了牢固的心理机制,对于社会稳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毫无疑问,日本人的愚忠、愚孝并不能肯定,但他们对“恩义”报答意识的培养却有可以借鉴之处。因为事实上,“恩义”报答意识的养成为道德力量的生成确立了扎实的心理基础;而报答恩义的执著情感则在心理层面成为和谐秩序的凝聚源,成为日本伦理和谐的重要的心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