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简答题终极版
第一章组织与管理1、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所谓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获得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过程;其特征是:1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组织预定的目标;2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来进行专门活动的管理者;3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4管理是一个包括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2、何谓适度原则如何才能有效地把握管理适度答:适度原则:组织在业务活动范围的选择上既不过宽,又不过窄;在管理幅度的选择上,既不过大也不过小;在权力的分配上,既不完全集中也不完全分散,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适点,进行适度管理,实现最佳组合;适度原则要求管理者进行适情管理和适时管理;3、如何理解管理的科学性,它对有效的管理活动有什么启示答:管理学的科学性既是管理活动科学化的逻辑基础,也是管理研究追求的方向;首先,管理学的使命感确定其实作为科学而不是艺术而存在;其次,管理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普遍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治性、可证伪性等基本属性最后,管理实践活动的艺术性就是根植于管理学的科学性;启示:管理研究应当注重于构建管理知识的普适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治性和可证伪性;要努力探索管理理论所隐含的假设前提和使用条件;第二章早期管理思想1、根据泰勒的观点,应如何进行作业方法和作业时间的研究答:改进工作方法,并根据工作的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2、泰勒倡导的差别计件工资制为什么能刺激工人提供更多的劳动答:要刺激工人创造更多的产量,工资标准不仅应当稳定,而且还应该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高,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即在计算工作时,采取不同的工资率,未完成定额的按低工资率支付,完成并超过定额的按工资支付;由于完成并超过定额能以较高的工资标准得到报酬,因此工人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第三章现代管理理论1、为什么梅奥认为新兴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答:他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而工人的士气则取决于他们感受的各种需要得到的程度;在这些需要中,金钱与物质方面的需要只占很少的比重,更多的是获取友谊、得到尊重或保证安全等方面的这会需要;因此,要提高生产效率,就要提高工人的士气;而要提高工人的士气,就要努力提高工人需要的满足程度;所以,梅奥认为新兴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2、权变理论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权变理论学派认为,企业管理要根据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遍使用的、最好的技术和方法;3、有人说,“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你是如何评价这个观点的答:因为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对机器的管理,所以要讲究方式方法,这就是艺术;管理像是一台运转的机器,它遵循它的运作模式,依据它的规律进行,所以管理是科学;但是在机器陈旧的时候就需要改进和维修,从而就产生了艺术;所以“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第四章管理伦理与组织社会资本1、什么是道德组织道德增加管理有效性的途径有哪些答:道德,一般认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原则,它所构成的体系被称为道德规范;途径:1组织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文化有助于制定正确的决策;2良好的组织道德品质和道德文化是获取、留住关键性人才和激发成员工作热情的基础;3组织的道德文化促进了组织内外的协调;4较高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文化还能够推进组织创新与变革;2、从影响组织道德因素角度来看,分析工作中产生不道德行为的原因答:①上司的行为;②行业或职业的伦理行为;③组织中同事的行为;④正式的组织制度;⑤个人经济的需要;从这些观点去分析3、你认为企业应当承担哪些社会责任为什么答:①经济责任;企业首先是经济组织,它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需要;企业要是无法创造财富,那么它就无法实现股东的财富增长;②法律责任;它要求企业合法经营,遵纪守法,按章纳税,履行合同义务;法律责任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底线;③道德责任;企业只承担法律责任是不够的,因为法律的滞后性和不完备性,伦理规范或社会价值观的变革总是在立法之前,社会希望企业能够顺应社会观念的潮流;④慈善责任;包括公共需要自愿服务、自愿联合和自愿捐赠;第六章决策理论1、组织决策为什么要根据满意原则来评价和选择方案答:选择活动方案时并不可能具备最优原则的全部条件,而行动方案在未来的实施结果通常是不确定的,在方案的数量有限、执行结果不确定的条件下,人们难以作出最优选择,只能根据已知的全部条件,加上人们的主观判断,作出相对满意的选择;2、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有何区别不会第七章计划与战略管理1、为什么说计划与决策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答:相互区别,是因为这两项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是关于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活动具体内容和要求;相互联系:①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则是决策的逻辑延续;②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交织在一起的;2、计划编制包括哪几个阶段的工作答:收集资料的准备阶段;任务和目标的分解阶段;目标结构的分析阶段;综合平衡阶段;编制并下达行动计划阶段;3、滚动方式计划有何基本特点答:①近期行动计划编制得详细具体,远期计划则相对粗略;②计划执行一定时期,就根据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对以后各期计划内容进行修改、调整;③计划工作始终是一个动态过程;第八章组织设计160:1、2、5、7、8、91.何谓管理幅度,为什么以及如何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答: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主管领导能够直接指挥的下属数量被称为管理幅度;管理幅度的大下坡决定了组织中管理层次的多少,从而决定了组织的扁平结构和锥型结构两种基本形态;有效地管理幅度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主要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工作能力、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组织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来确定适当的管理幅度,也就是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条件和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来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2、组织基本的结构形态有哪两种类型,这两种结构形态有何特点答:织结构的基本形式包括:扁平结构、锥型结构扁平结构:①特点: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②优点:信息传递快、失真小、纠偏及时、利于下属创造性地发挥③缺点:不能对每位下属充分有效指导、监督锥型结构:①特点:管理幅度较小、管理层次较多、呈高尖金字塔型式②优点:可对下属进行详尽指导③缺点:信息逐层传递的速度慢、易失真;管理者地位相对渺小,影响下层积极性3、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区域部门化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答:一、职能部门化1优势:①在部门内实现了规模经济;②可以促进员工发展更高层次的专业技能;③部门主管易于规划和控制;④有利于避免重复浪费;2局限性:①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各职能部门往往会片面追求本部门的局部利益;②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合作渠道,且矛盾冲突会增多;③高层主管难于协调;④员工的专业化部门所有会使其缺乏打破常规的精神,并且难以培养综合管理人才;二、产品部门化1优势:①各类产品直接面对市场并专注于特定产品的经营,有利于提高效率水平;②提高了决策的速度和有效性;③各类产品的绩效易于客观评估;④可以培养综合管理人才;2局限性:①需要更多综合管理人才,提高了培训成本;②各产品部门只关心本部门的产品,对整体组织欠缺考虑;③管理成本上升;三、区域部门化1优势:①可以把责任和职权下放到基层,鼓励地区主管参与决策;②对本地区的市场和问题反应迅速灵敏;③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和地区政策;④为培养综合管理人才创造了条件;2局限性:①需要高素质的综合管理人才的数量较大;②使高层经营管理增加了难度;③管理成本很高;4.何为权力,管理权力有哪些类型答:权力:通常被描述为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指处在某个管理岗位上的人对整个组织或所辖单位与人员的一种影响力,或简称管理者影响别人的能力;权力类型:专长权,个人影响权,制度权法定权5.组织中为什么会存在集权的倾向答:①组织的历史;如果组织是在自身较小规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其他组织加入的话,那么集权倾向可能更为明显;②领导的个性;权力是赋予一定职位的管理人员的,它是地位的象征;③政策的统一与行政的效率;从积极方面来看,集权化倾向的普遍存在有时也是为了获得它的利益;6.过分集权可能带来的弊端答:①降低决策质量;大规模组织的管理远离基层,基层发生的事情经过层层请示汇报后再作决策,则不仅影响决策的正确性,而且影响决策的及时性;②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作为组织细胞的组织,其整体和各个部分与社会环境有着多方面的联系;③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权力的高度集中,使得组织中的大部分决策均由高层管理人员制定,基层管理和操作人员只是被动的,机械的执行命令,长此以往,他们的工作热情会消失,劳动效率下降,从而使组织的发展失去基础;上述的任何一点,都会对组织造成致命的危害;第九章人员配备178:4、5、91.外部招聘或内部提升管理干部有何优点和局限性答:外部招聘:外部招聘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从组织外部的众多候选人中选拔符合空缺职位工作要求的管理人员; 优点:1被聘干部具有“外来优势”;2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联系;3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局限性:1外聘干部不熟悉组织的内部情况,同时也缺乏一定的人事基础,因此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进行有效的工作;2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3外聘干部最大局限性莫过于对内部员工的打击;内部提升:内部提升是指组织成员的能力增强并得到充分的证实后,被委以需要承担更大责任的更高职务; 优点:1有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的热情,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2有利于吸收外部人才;3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4有利于使备品者迅速展开工作; 局限性:1引起同事的不满;2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现象;2.管理人应具备那些基本素质答:1管理的欲望;2正直的品质;3冒险的精神;4决策的能力;5沟通的技能;3.为什么会出现彼得现象,如何防止彼得现象的出现答:1彼得现象——在实行等级制度的组织里,每个人都崇尚爬到能力所不及的层次,由于组织中经常有些管理人员在提升后不能保持原来的成绩,因此可能给组织带来效率的滑坡;2如何防止彼得现象:积极的方法应从彼得现象产生的原因出发;我们提拔的管理人员往往主要根据过去的工作成绩和能力;检验某个管理人员是否具备担任较高职务的条件的可行方法,是安排他临时担任某个职务的“代理”职务;通过对代理者的考察,组织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独立工作的能力;如果在“代理”过程中,遇事不作主、惊慌失措,将“代理”转化为“正式”显然是不对的;由于代理只是临时的工作,取消代理不会对本人造成太大的打击,也可以帮助组织避免一次错误的提拔;第十章组织力量的整合192:1、31.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有何区别答:1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经过计划的,有意创造具有一定形式的关系,通常用组织结构图来说明的组织;传统理论推崇正式组织;正式组织的活动以成本和效率为主要标准,要求组织成员为了提高活动效率和降低成本而确保形式上的合作,并通过对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予以正式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或惩罚来引导他们的行为;因此,维系正式组织的,组要是理性的原则;2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没有经过计划,是在相互作用的结果下产生不能用图标来说明的组织;人际关系理论强调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则主要以感情和融洽的关系为标准,这要求其成员遵守共同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2.如何有效地利用非正式组织答:1利用非正式组织,要认识到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允许乃至鼓励非正组织的存在,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提供条件,并努力使之与正式组织相吻合;2通过建立和宣传正式组织的文化来影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引导非正式组织提供积极的贡献;第十一章领导与权力214:1、2、61.权利与领导的关系是什么答:严格地说领导和权力是有差别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目的的相容性;权力只需要依赖性,并不要求构成权力关系的双方有着一致的目标;领导则要求被领导者有着相互一致的方向;权力对于领导工作是极为重要的;首先,领导过程中影响他人的基础是权力,任何领导者的权力都是依赖于正式权力或非正式权力来实现的;其次,组织中权利的配置决定了领导工作的方式;再次,正确对待权力是领导工作成功的保证;2.领导权力的五种基本形式是什么,如何认识领导权力的构成答:1领导权力基本形式:强制性权力;奖赏性权力;法定性权力;专家性权力;感召性权力;2强制性权力、奖赏性权力、法定刑权力来自于职位的权力,是由上级或组织所赋予的,并由法律、制度、文件等明文规定的,它随职务变动而变动;专家性权力、感召性权力不是由领导者职位产生的,而是产生于自身的某些特殊条件,它不随职务的消失而消失;3.费德勒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什么,工作情境是如何决定领导者风格的有效性的答:基本假设:以往成功经验基础上的管理者风格是非常难以改变的;第一、睿智而有才干的领导者相比德才平庸的领导者能制定更有效的计划、决策和活动策略;第二、领导者通过指导行为传达了他们的计划、决策和策略;根据情境模型理论,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要经历四个阶段,领导者因此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领导风格;1命令式阶段;在员工进入组织的最初阶段,管理者采用任务导向的领导风格最为合适;2说明式阶段;在下属开始理解他们的工作任务时,任务导向的领导是必要的;3参与式阶段;当员工成熟度得到提高以后,不再需要管理者想开始那样直接指挥了;4授权式阶段;随着下属更为自信,更能够自我指导,更具有经验,也就是当下属在心理上和工作上成熟度得到极大提高;第十二章激励理论233:1、3、61.什么是激励,它的假设前提有哪些答:所谓激励就是鼓舞、指引和维持个体努力行为的驱动力;假设前提:1人性的假设,无论是内容激励理论还是过程激励理论都是要以人性的假设为前提;2激励理论前提假设:第一、激励只是决定个体绩效的诸多因素之一;第二、激励是一种供给不足的短缺资源,需要定期补充;第三、激励作为一种工作,它应当渗透到组织管理各职能之中;2.阐述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它们遇到了哪些批评答: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是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用接纳方面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分为内部和外部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双因素理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与那些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公司的政策、管理和监管、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但它只能保持和维持工作的现状;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包括工作上的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人,工作上的成就感、责任感和期望等;3.分析个人努力、工作绩效与个人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体行为绩效的答:个人的努力受到个人目标的影响,是个人目标的延伸;个人努力与个绩效之间,个人纯净与组织奖赏之间、组织奖赏之间与个人目标之间的逻辑联系下是反映了期望理论的基本思想;个人的努力能否取得预期的成绩并实现预期的目标,有赖于个人能力的培养和组织绩效评估系统的公正性、客观性;就绩效与奖赏之间的关系而言,若个人感到自己所得的奖酬来自于自己的工作的努力和绩效,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奖酬与个人目标之间,如果组织提供的奖酬满足了个人的目标,那么个人的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第十三章沟通理论250:1、4、61.简述沟通的过程和沟通的重要性答:沟通的过程:①发送者发出信息;②编码;③传统信息;④解码;⑤反馈;沟通的重要性:①有效沟通可以降低管理的模糊性,提高管理的效能;②.沟通是组织的凝聚剂、催化剂和润滑剂,它可以改善组织内的工作关系,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③沟通是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2.描述人际沟通过程的共同的障碍,如果出现应当如何克服答:人际沟通障碍:1有效沟通;2人际挑战;3文化挑战;4组织结构挑战;克服措施:1克服认知差异;2抑制情绪化的反应;3保持积极倾听和建设性反馈;4避免言语沟通与非语言沟通的矛盾;5获取沟通的信任; 3.冲突的基本类型有哪些冲突形成的基本原因是什么答:冲突的基本类型:1个人内心的冲突; 2人际关系冲突;3团队之间的冲突;4组织层次的冲突;冲突形成的基本原因:1相互依赖性是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结果,是冲突形成的客观基础;2冲突产生的直接原因可以归为彼此间的差异性;3内在资源的稀缺和机制不完善推动冲突的形成;。
第一篇管理学概论
第一篇管理学概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管理的概念与特征一、管理的概念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自古就有。
当人们开始组成集体去达到共同目标,就必须有管理,以协调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活动。
缺乏管理,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更谈不上发展。
但什么是“管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着不同的理解。
从汉语词义来看,管理一词是“管辖”、“处理”的意思。
但这种字面解释是不可能严格表达出管理本身所具有的完整含义的。
关于管理的概念,至今仍未得到公认和统一。
多年来,西方许多管理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管理的概念作出了不同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确切知道要别人干些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与泰罗同一时期的经营管理理论创始人,法国的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管理学家西蒙(Herbert .Simon )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当代管理过程学派的代表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等在其所着的《管理学》第9版中把管理定义为:“管理就是设计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随着管理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由于各方面专家运用各种现代科学知识来研究管理理论,人们对管理概念的认识就更加多种多样。
例如,有人从系统论角度出发,认为管理就是对整个系统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有目的、有意义的控制行为。
有人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管理就是信息不断输入、输出和反馈的过程。
对于管理概念的种种不同认识,我们还可以列举出很多,这些不同认识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管理的含义,或者是揭示了管理某一方面的属性。
这对管理理论的发展是有益的。
我们知道,形成一种管理活动,首先要有管理的主体,即谁来进行管理;其次要有管理的客体,即管理的对象;再次要有管理的目的,即为什么要进行管理。
这样才具备了形成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当然要进行管理活动,还要运用一定的管理职能和方法,即解决如何管理的问题;还必须了解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进行。
文化产业管理概论 教学大纲
文化产业管理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文化产业管理概论》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以产业经济学与管理学为指导理论,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综合运用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原则,全面论述文化产业管理各个领域,是一门基础类通识课程。
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铺垫作用。
该课程对于培养拥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具有创意策划、公关调研、开拓创新和组织营销能力,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文化经济与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开拓型和创造性的高级专门人才起到基础学科指引作用。
(二)教学目的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事或发展文化产业的观念,对一系列文化产业领域的重要问题进行梳理,了解当今文化产业在国内和国外的发展现状;了解并形成艺术文化的鉴赏能力、文化行业的观察和把握能力;初步培养文化项目的创意、策划和经营能力,文化项目和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们在掌握文化产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逐渐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兴趣点,为职业生涯规划起到指导作用。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领域和理论方法。
教学内容共分八章,主要包括:第一章迅速崛起的文化产业、第二章文化产业管理的路径、原则和模式、第三章文化产业资源与开发、第四章文化产业的投资管理、第五章文化产业的品牌管理、第六章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第七章文化产业的项目管理、第八章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管理。
(四)教学时数1、时数:3课时/周,总计:54课时2、进度:《文化产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进度表(五)教学方式以课程教学法为主,并采取案例教学,采用研究、讨论、讲座等互动式教学法。
要求学生按要求事先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献、课堂上经常交换、交流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六)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60%)与平时成绩(含考勤,10%+课堂表现,30%)结合。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掌握、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管理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管理学的定义是()。
a) 研究如何制定目标并实现它们的社会科学b) 进行商业活动的科学方法c) 研究人力资源的科学d) 分析与决策制定相关的科学方法2. 管理的四个基本要素包括()。
a) 人、物、财、技b) 目标、计划、组织、控制c) 策略、结构、系统、企业文化d) 领导、协调、决策、沟通3. 管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工业革命时期b) 文艺复兴时期c) 古代希腊时期d)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4. 韦伯提出的一种组织型态是()。
a) 科层制组织b) 自由组织c) 命令组织d) 个人组织5. SWOT分析是管理者常用的工具,其中SWOT代表()。
a)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b) Strategy,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acticsc) Strengths, Weaknesses, Organization, Tacticsd) Strategy, Weaknesses, Organization, Threats二、简答题(共60分)1. 简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即对组织的各个方面进行协调、控制和调整,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管理学旨在研究如何制定目标并实现它们的社会科学,包括领导、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决策等方面。
管理学的目标是通过对管理过程的研究,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组织的长期发展和持续竞争优势。
2. 解释一下管理的基本要素中的目标和计划。
目标是组织追求的结果或成果,它是组织行为的导向和动力。
目标指导着组织的行动和决策,使组织成员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管理者能够衡量绩效和成就,并对组织的发展方向进行引导。
计划是为达到预期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
它通过确定明确的任务、资源分配、时间表和责任分工,将目标分解成可实施的具体行动步骤。
管理学概论教案(全套)
管理学教案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一、什么是管理•所谓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
•4、核心:处理好人际关系第二节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一、管理学及其特点•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
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特点:1、一般性。
2、多样性。
3、历史性。
4、时间性。
•二、管理学研究内容与范畴•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①生产力方面;②生产关系方面;③上层建筑;•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第三节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一、唯物辩证法。
•二、系统的方法•三、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管理学形成前的管理思想与实践•一、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总结•管理学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3、管理理论丛林;4、战略管理;5、全面质量管理;6、学习型组织理论;•二、早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三、管理理论的萌芽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一、泰罗及其科学管理理论•1、泰罗的生活•2、科学管理理论要点: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③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④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⑤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思想
• 所谓“术”,即指具体实现战略目标、实施管理、
解决实际问题得步骤和方法。
• 荀子提出“六术”,即“制号政令,欲严以威; 庆赏刑 • 法,欲必以信;处舍收藏,欲周以固;徒步进退, 欲安以 • 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 遇敌决 • 战,必道我明,无道我所疑。夫是谓六术”。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
• 二、 管理的作用还表现在实现组织目标上
• 组织是有目标的,组织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有效的实现组 织的目标。
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认知
• 管理者-----上位者
• 被管理者-----下位者
管理者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管理者也可以说是上位者,他们拥有 杀伐决断的权利。 • 管理者要具有很高的管理才能,其关键是要用对人,知人 是治理的关键。作为管理者,要有以下几点的要求: • 一、有敏锐的眼光,可以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 • 古人云:“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真正的管理者总是善于凝聚人心,靠集体的智慧创造优良 的成绩。一个人是很难打开局面的,更谈不上有多大的作 为。“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得才兴邦,得才兴业”,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无不拥有一个庞大的智囊团,人才的 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计划的理解(1)
• 《孙子兵法》明确提出“五事”、“七计”是决定战略决策成败的基 本因素五。“五事”乃“道、天、地、将、法”。按现代意义来理解, “道”是一种宏观的、全面的、客观的政治、经济环境;“天”,即 天时,指机遇,或一种客观的情势;“地”,是地利,即企业的微观 环境,包括企业所初的地理位置、所拥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信息、 生产能力、产品销路及交通运输情况等;将,指的是管理者的素质, 包括才智、诚信、仁慈、勇敢和威严等方面;法,就是法制、组织的 结构、层级关系及相应的规范、准则等。以上“五事”,可作为企业 制定经营战略,进行企业环境分析的总纲。“七计”为“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对现代企业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在这七 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总之,五事 主要分析外部环境存在的威胁与机会、企业自身所具有的能力与不足, “七计”更注重与竞争对手的比较。
文化管理专业
文化管理专业文化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文化资源的开发、传播和管理,旨在培养学生在文化管理领域具备全面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文化管理专业的定义、专业课程设置和就业前景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化管理专业的相关内容。
首先,文化管理专业是指通过了解、研究和运用管理、经济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管理和发展文化产业的一门学科。
文化管理专业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文化创意、文化理论、文化经济和文化管理的相关知识,以及分析、思考和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的能力。
其次,文化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通常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部分。
基础课程主要涉及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全面的学科素养。
而专业课程则更注重文化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如文化市场、文化政策、文化企业管理等课程。
此外,还会有一些实践课程,如实习和项目管理等,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就业前景方面,文化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文化机构、文化企业、艺术团体、市场调研机构、文化政策和规划部门等领域就业。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文化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文化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文化市场开发、文化产业投资、文化企业管理、文化艺术活动策划、文化政策制定等工作。
同时,文化管理专业也提供了深造、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机会,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
总之,文化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文化创意、文化经济和文化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的一门学科。
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系统学习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文化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具备了开展文化产业工作的能力和技巧,可以在文化产业领域中有所作为。
管理学概论复习资料
管理学概论复习资料(适用于09连锁经营、商务管理、营销与策划)一、名词解释1、管理就是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由管理主体遵照一定的基本规律、原则、程序和方法,对管理对象行使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沟通等一系列职能与方法从而达到一个确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学是指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社会各个领域管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应用性基础学科。
3、管理的直接经验是指管理者亲身投入管理活动、实践所获得的经验。
4、管理的间接经验是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他人的管理实践而获得的经验。
5、管理的二重性是指:一方面,管理是合理组织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人们共同劳动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共同活动的需要,这体现为管理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是协调社会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这体现为管理的社会属性。
6、任务管理是构成科学管理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由以高效率为原则科学地规定作业标准、实行最佳的标准化作业、实行奖励工资制以及岗位责任等内容所构成的。
7、职能组织原理概括起来讲就是分解管理劳动,使所有管理人员都尽可能少地分担管理职能,使管理职能专门化,同时每个管理职能部门(人员)都可以在自己特定的职能范围内直接向下达命令,进行指挥。
8、例外管理原理的含义是:不是把所有的权限都集中于上层经营者的手中,而是尽可能地分散给下级管理阶层的管理人员。
上层经营者只保留例外事项的决定权或控制权。
9、管理基本原理是指对管理实质和基本规律的表述。
10、管理原则是管理基本原理在实践中延伸出来的要求人们共同遵循的行动准则。
11、行为科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和科学方法,从人的工作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探索影响生产率因素的管理理论,目的在于激发人的积极性。
12、管理科学是通过把科学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的各种活动,制定用于管理、减低结果的不确定性、以便使投入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文化管理绪论教案高中数学
文化管理绪论教案高中数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文化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文化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3. 能够分析和解决文化管理中的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文化管理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化管理的概念和内涵;2. 文化管理的特点和功能;3. 文化管理的发展历程;4. 文化管理的理论体系;5. 文化管理的实践模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文化管理的概念和内涵;2. 文化管理的理论体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2. 案例分析,加强实践性教学;3. 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学习。
五、教学安排:第一课时:文化管理的概念和内涵1. 介绍文化管理的定义和范围;2. 分析文化管理的重要性和作用;3. 探讨文化管理的基本要素和原则。
第二课时:文化管理的特点和功能1. 探讨文化管理的特点和特征;2. 分析文化管理的功能和作用;3. 深入讨论文化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第三课时:文化管理的发展历程1. 回顾文化管理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2. 分析文化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3. 探讨文化管理的国际比较和交流。
第四课时:文化管理的理论体系1. 介绍文化管理的理论基础和体系结构;2. 讨论文化管理的主要理论模式和方法;3. 分析文化管理的实践案例和运用效果。
第五课时:文化管理的实践模式1. 探讨文化管理的实践模式和应用案例;2. 分析文化管理的关键问题和挑战;3. 总结文化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文化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掌握文化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培养学生的文化管理意识和能力,从而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管理能力,为社会和国家的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山东艺术学院考研参考书目
山东艺术学院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参考书目050401艺术学初试:01—16方向:《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类通用教材01—12方向:中外音乐史、中外美术史、中外戏剧史、中外影视史、中外文学史诸艺术门类通用教材05方向:《中外艺术史要略》张维青、高毅清著,山东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化史》张维青、高毅清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3方向:《文化经济学》胡惠林、李康化著,上海文艺出版社《文化产业导论》蔡尚伟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4方向:《法理学》(第二版)张文显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西法律文化比较》崔永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5方向:《心理学》叶奕乾、祝蓓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心理学》黄希庭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6方向:《艺术与创意》田川流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9年5月《创意学全书》(上下册)郭力宜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10月《理论:碰撞与交融》吕学武、范周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复试:01方向:《文化管理学概论》田川流、何群著,云南大学出版社《现代管理学》赵景华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02方向:《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西方美学史》凌继尧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03方向:《艺术民俗学》张士闪著,泰山出版社《中国民俗与民俗学》张紫晨著,浙江人民出版社04方向:《审美功利主义》杜卫著,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史纲》聂振斌著,河南人民出版社05方向:《中外艺术史要略》张维青、高毅清著,山东人民出版社《中国艺术学》彭吉象主编,高教出版社06方向:《文化人类学》马广海著,山东大学出版社《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向云驹著,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07方向:《出版文化史论》章宏伟著,华文出版社《中国出版理论与实务》赵劲等著,中国书籍出版社08方向:《中国传统文化要论》马新、刘德增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齐鲁文化概论》王志民著,山东文艺出版社09方向:《世界文化史》裔昭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艺术发展史》[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天津美术出版社10方向:《民间美术概论》杨学芹、安琪著,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中国民间美术》靳之林著,五洲传播出版社11方向:《现代艺术社会学导论》宋建林著,知识出版社《西方美学史》凌继尧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12方向:《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英]约翰•斯道雷著,杨竹山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通俗文化理论导论》[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13方向:《文化产业概论》胡惠林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系列(08、0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4方向:《知识产权法》郑成思著,法律出版社《文化法学》杨丽娅著,济南出版社15方向:《艺术心理学原理》苏琪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版《咨询心理学》(第二版)张日昇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版16方向:《现场:文化的质感》吕学武、范周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严三九、王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050402音乐学01-06方向:初试:《民族音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部分)袁静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刘再生著,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汪毓和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西方音乐史》汤纳德•杰•格劳特著,人民音乐出版社《曲式与作品分析》李吉提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和声分析351例》吴式锴编著,世界图书出版社部分研究方向复试参考书目:《音乐美学基础》张前、王次炤著,人民音乐出版社《民族音乐学概论》伍国栋著,人民音乐出版社07-11方向:初试:《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周柱铨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汪毓和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曲式与作品分析》吴祖强著,人民音乐出版社《曲式与作品分析》李吉提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和声学教程》(上、下册)伊•斯波索宾等合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和声学教程》桑桐著,上海音乐出版社《复调音乐基础教程》陈铭志著,人民音乐出版社部分研究方向复试参考书目:《音乐分析基础教程》彭志敏著,人民音乐出版社《管弦乐队配器法》牟洪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管弦乐法基础教程》王宁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2方向:初试:《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周柱铨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汪毓和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和声学教程》(上、下册)伊•斯波索宾等合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和声学教程》桑桐著,上海音乐出版社《管弦乐队配器法》牟洪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管弦乐法基础教程》王宁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复试:《传统作曲技法》赵晓生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器乐作曲基础教程》赵行道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3-16方向:初试:《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周柱铨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汪毓和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曲式与作品分析》李吉提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和声分析351例》吴式锴编著,世界图书出版社550101音乐初试:340艺术基础:《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主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911专业理论:《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南、周柱铨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代部分)汪毓和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曲式与作品分析》李吉提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和声分析351例》吴式锴编著,世界图书出版社050403美术学初试:01—13方向:《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院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美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4方向:《教育心理学》陈琦著,2005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美术学科教育学》常锐伦著,2007年版,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及其教学》钱初熹著,2007年版,人民美术出版社15—16方向:《大学书法》任平主编,西泠出版社《中国书法史》黄惇主编,辽宁美术出版社17—19方向:《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院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美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复试:17方向:《艺术发展史》[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天津美术出版社《西方画论辑要》(修订本)杨身源、张弘昕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18方向:《中国绘画通史》王伯敏著,三联书店出版社《中国绘画美学史》陈传席著,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俞剑华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画论辑要》周积寅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550107美术初试:340艺术基础:《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主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911专业理论:01—07、09-15方向:《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或中国青年出版社《外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编高等教育出版社08方向:《大学书法》任平主编,西泠出版社《中国书法史》黄惇主编,辽宁美术出版社050404设计艺术学初试:01—13方向:《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著,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设计概论》类通用教材14方向:《当代中国摄影艺术史(1949-1989)》佟树珩,袁毅平等撰写陈昌谦等主编,中国摄影出版社,1996年版《世界摄影史(修订版)》顾铮,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年《大学摄影基础教程(修订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彭国平、张宗寿,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年复试:12方向:《工艺美术概论》李研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图案设计原理》(修订版)诸葛恺著,江苏美术出版社550108艺术设计初试:340艺术基础:《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主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911专业理论:01-11方向:《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著东方出版中心《设计概论(修订版)》荆雷编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管理学原理概论
⏹概述⏹管理思想——产生、发展⏹基本原理——系统、人本、责任、效益⏹基本方法——行政、经济、法律、教育⏹基本职能——决策、组织、控制⏹领导职能——领导、激励、沟通⏹ 1.1 管理的概念⏹⏹管理的概念问题既是一个很普通又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
⏹结论:管理的概念不定,众说纷纭管理概念难以定义的原因⏹管理对象的广泛导致概念内涵的宽泛性⏹管理层次的跨度导致概念内容的复杂性⏹管理内容的变化导致概念理解的深入性⏹管理客观的实在导致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认识它,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管理的概念⏹管理定义:管理者在一定条件下为有效实现目标,通过决策、组织、控制等职能来协调发挥组织中的人、财、物等高效运行的过程。
⏹管理实质:实现目标的过程⏹管理主体:管理者⏹管理对象:人、财、物、时间、信息⏹管理目标:达到高效⏹管理职能:决策、组织、控制、领导、激励、沟通1.2 管理的对象⏹人: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类,是管理要素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对人的科学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要求是人尽其才。
⏹财:指管理中物的货币表现,它是管理的手段也是管理目的,管理的目的就是效益最大化,要求是财尽其效。
⏹物:指管理中物的要素,缺乏物资其他管理要素无法发挥作用,要求是物尽其用。
⏹时间:时间就是效率、时间意味着时机、效益。
⏹信息:指反映管理内容的数据,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信息沟通,整个管理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1.3 管理的职能⏹制定目标——环境与条件决定目标——决策⏹拟定方案——运筹决策、制定计划——决策⏹结构设计——目标分解、任务落岗——组织⏹人员配备——人员选聘、考核培训——组织⏹纠正偏差——目标与实际比较纠正——控制⏹群体对象——需要统一指挥——领导⏹主观能动——需要调动积极性——激励⏹载体信息——需要避免传递障碍——沟通1.4 管理的性质⏹管理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即管理具有与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这是马克思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
管理学概论考试重点
第1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管理的定义、职能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相关资源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管理的职能:信息、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1.管理者角色管理者扮演的十种角色可归纳为三种:人际角色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分别为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管理者即是其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别的单位的信息传递渠道。
所扮演的角色是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
决策角色在决策中,管理者的出信息并得出结论,管理者负责作出决策,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决策的实施。
管理者所扮演的决策角色是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角色。
2。
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负责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资源,惯例,技术的能力.2)人际技能是指成功的和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包括对下属的领导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3)概念技能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管理理论最早出现在西方,西方的管理理论可以划分为如下分支(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
第2章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道德发展阶段最低层次-—前惯例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做出道德判中间层次—-惯例层次: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的期望最高层次-—原则层次:个人试图在组织或社会的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准则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改善企业道德管理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管理者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设定工作目标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表现1。
管理学概论
耶罗斯的建议较为充分地体现 了分权、授权、管理层次和管 理权力划分的管理思想。
《圣经》中包含了许多管理思 想。
© 范合君
10
中国古代国家管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分封制
郡县制
“分封制”在周朝时期 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 侯的社会制度。传说中周王 的後裔以及立功的将士,让 他们在地方作“诸侯”,分 区管理,辅佐周王,被封的 “诸侯”在“封国”内继续 分封,通过这种逐级分封, 下级对上级承担缴纳贡物, 军事保卫,服从命令等义务。
© 范合君
32
哈佛商学院定义
——管理是管理人员借助于部属力量,完成组织的盈利目标及 员工的个人福利目标,若有余力,尚应达成社会公众利益目 标。
© 范合君
33
斯蒂芬.P.罗宾斯的管理定义 ——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 成的更有效的过程。
斯蒂芬·罗宾斯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组织行为学的权威 ,他在亚里桑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 诺金属公司。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巴 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圣迭戈大学任教。
爸爸、妈妈与儿子
公公、婆婆、儿子与儿媳
© 范合君
22
贾府的管理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塑造 了两种不同的管理权威:一是贪婪集权型,主要以王熙凤为
管理学基础第一章 管理学概论
第一节 管理
1.1 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1.1.1 管理的概念
1.1 领导的含义和作用 管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可以说,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管理。管理作为人类社会 1.1.1 领导的含义 生活中一项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手段,在各个领域里进行应用,而且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的 “领导”具有两种词性含义,一种是名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者”的简称; 各个单元、层次和方面,大到国家、跨国企业,小到地方、班组、商店,无一不需要进行有效 二是动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行为”的简称,指“领导者”从事的活动。关于领 的管理。然而对于什么是管理,迄今为止,还未得到明确的公认和统一,众多学者从不同的研 导,管理学家和组织行为学学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做过不同的表述。 究角度,对管理的内涵作出了不同解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①泰罗从工作任务的角度认为 (1)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或叫做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艺术或过程,从而可使人们 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②法约尔强调管理的过程 心甘情愿地为实现群体或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和职能,认为管理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③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他把决策制 ---哈罗德.孔茨等著:《管理学》 定过程分成四个阶段。④韦伯认为管理就是协调活动。⑤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 (2)领导就是对人们施加影响并把他们的努力引向某个特定目标的过程。 基础的专业技能,认为管理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文化。 ---R.M.霍德盖茨等著:《工作中现代人际关系 学》 (3)领导是影响一个集体走向目标的能力。 ---孙彤主编:《组织行为学教程》 小资料: 企业的成败在于科学的管理,在于正确的战略。 任何集体活动都需要管理。 在没有管理活动协调时,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行动方向并不一定相同,以致于可能相互 抵触。 即使目标一致,由于没有整体的配合,也达不到整体的目标。 资料来源:/bg/default.asp
管理学概论重点
第一篇绪论第一章管理学概论组织及其特征:组织是由人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机构的实体。
组织具有三个特征:组织是两个以上人员的集合体,需要以人为主体来开展工作、达成目标;每个组织都由一个明确的目的,通常以一个目标或一组目标来表达并反映组织所希望达到的状态;具有系统性的结构,借以规范和限制成员的行为,组织的机构可以是弹性的、开放的,也可以是刚性的、严密的,但不管何种类型都具有精细的特征以倬明确绑织成员间的工作关系P.组织依据其最终目标可以划分为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两大类。
由于不同类型组织的最终目的不同,所以尽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具有一定普遍性,但在管理活动中关注的侧重点就各不一样。
管理者在实践工作中要视不同类型组织选择适宜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有针对性地予以区别对待。
管理的内涵:管理的概念是管理学中最基本的范畴和起始概念。
由于管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以及研究的重点不同,至今仍未形成统一概念。
泰勒: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让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西蒙:“管理就是决策”卡斯特:“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以上定义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揭示了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是一个协同工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代表了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只能活动;管理是与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这就区分了管理岗位和非管理岗位;效率和效果是管理活动追求的两大目标。
其中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果是指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效果涉及如何达到组织的目标,两者辅相成j共同胸成管理活动追求的且标。
一.管理的性质管理在性质上具有二重性,从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意义和现代管理的客观要求可分析如下:(1)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管理又处于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背景当中,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学概论 简答题 终极版
第一章组织与管理1、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所谓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获得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过程。
其特征是:(1)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组织预定的目标。
(2)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来进行专门活动的管理者。
(3)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4)管理是一个包括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
2、何谓适度原则?如何才能有效地把握管理适度?答:适度原则:组织在业务活动范围的选择上既不过宽,又不过窄;在管理幅度的选择上,既不过大也不过小;在权力的分配上,既不完全集中也不完全分散,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适点,进行适度管理,实现最佳组合。
适度原则要求管理者进行适情管理和适时管理。
3、如何理解管理的科学性,它对有效的管理活动有什么启示?答:管理学的科学性既是管理活动科学化的逻辑基础,也是管理研究追求的方向。
首先,管理学的使命感确定其实作为科学而不是艺术而存在。
其次,管理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普遍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治性、可证伪性等基本属性最后,管理实践活动的艺术性就是根植于管理学的科学性。
启示:管理研究应当注重于构建管理知识的普适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治性和可证伪性;要努力探索管理理论所隐含的假设前提和使用条件。
第二章早期管理思想1、根据泰勒的观点,应如何进行作业方法和作业时间的研究?答:改进工作方法,并根据工作的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
2、泰勒倡导的差别计件工资制为什么能刺激工人提供更多的劳动?答:要刺激工人创造更多的产量,工资标准不仅应当稳定,而且还应该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高,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即在计算工作时,采取不同的工资率,未完成定额的按低工资率支付,完成并超过定额的按工资支付。
由于完成并超过定额能以较高的工资标准得到报酬,因此工人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管理学概论1.文化管理:是指文化活动的整体系统或者组织、团体为了达到特定目标,不断进行的一系列有意识、有计划的协调活动。
2.文化管理学:是在对于文化活动内在规律、生产与流通过程予以把握的基础上,对于文化管理的内在规律及其管理机制、管理方式、管理原则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研究的专门学科。
3.文化管理学的基本性质:它是一门以文化学及艺术学、出版学、新闻学、传播学等文化类学科为基础,以现代管理学为指导,以众多相邻学科为参照和借鉴,以研究文化管理的基本规律为主旨的边缘性新兴学科。
4.文化管理学的特征:理论与应用的并重人文与科学的互渗动态与创新的一致整体与地域的统一5.中国文化管理的历史实践与特点(这题(*^__^*) 老师只划了大框)一、中国古代的文化管理主要体现为代表皇权意志的统治者的管理。
中国封建统治者的文化管理活动主要体现在:1对于文学艺术的管理2对于艺术教育的及图书建设的重视。
对于文学艺术的管理:1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就在传统礼制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礼乐制度,对其中的乐舞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实施过程中的等级差别也相当严重。
2在西汉,统治者对艺术的发展十分重视。
其一,倡导辞赋:其二,扩大乐府:其三,发展百戏。
3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地位提高,大多统治者和文论家仍然沿袭两汉的传统,强调绘画的“鉴戒”作用,重视其社会功能。
一些统治者极力推崇佛教,使之有助于维系统治。
敦煌壁画和云冈的石刻画都突出这一点;同时,乐舞地位得到加强,统治者和士人阶层均把改造传统乐舞、重新确立乐舞的正统地位作为努力的目标。
南宋时宋文帝确立了刘宋王朝的礼乐制度,梁武帝亲自完成了礼乐的修订4隋唐时期,统治者对绘画的喜爱促进了绘画艺术发展,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始置翰林院”。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音乐舞蹈艺术也达到了中国古代乐舞文化的高峰,出现空前活跃和多姿多彩的景况,隋设清商署,唐增设教坊、梨园等专职机构,管理和从事乐舞活动。
5宋元时期,画院制兴起,宋代各朝都设翰林图画院。
6明朝初年,统治者设立画院,吸引和培养了一些宫廷画师。
明代的建筑艺术是人类建筑史上的瑰宝。
明王朝对皇家建筑的实施管理非常严格,制作精益求精。
洪武35年在景德镇设御窑20座烧造供御器物。
明代官府还设有“铸冶局”专门制造兵器以及宫廷御用金属器皿。
江南广大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为戏曲的发展造成了必要的条件,为戏曲在社会上获得了生存基础。
戏曲表演具有了商业性,对戏曲的管理也就在商业活动的制约下进行。
7在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酷爱和提倡书法,形成风尚,出现了“馆阁体”书法;清廷为显示自己的权威和统治,重视与建筑相联系的雕塑艺术。
乾隆七年内阁总管仪宾的工布查布编译《造像度量经》,以皇帝的名义颁布执行,对于佛教各种偶像的姿态、服饰、比例、尺寸、座子、背光等进行了严格的规范。
纺织工艺随着纺织业的发展而兴盛,清廷在各地设织造局。
清廷对戏曲演出控制很严,曾在扬州专门设局,为人修改剧本,并大搞文字狱,对戏曲创作妨碍很大。
对于艺术教育及图书建设的重视:二:历代统治者在文化管理政策上总是以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为其主导方面。
在漫长的时代封建社会,皇朝的最高统治者无不把文化活动和对其管理作为巩固和加强其封建政权统治的重要方面。
例如:秦朝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其文化政策的核心,便是强化思想与文化的统一,实行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以巩固其专制主义统治下的封建帝国政权。
文化管理方面:其一,统一文字。
其二,焚书。
到了明清时代,科举和所有考试都看重八股文,将天下读书人束缚在一个令人窒息的框架之内,称为统治者扼杀天才的工具。
三、民间和社会性的文化管理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得到发展。
元代的知识分子开始有了文艺社团性活动。
明代,许多画家离开宫廷来到民间,使民间美术得到较快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如“浙派”、“吴派”等绘画群体。
清代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对花鸟画的发展影响很大。
四、中国古代文化管理长期处于一种无序的、自然的、缓慢的发展状态。
虽然自周代开始,我国便有一定层面的文化管理,如数千人的音乐机构,曾有以大司乐为首的多级官员对其进行严密的管理;《诗经》的出现,也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对民歌广泛采集的结果。
由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领域自然也就在漫长的岁月里较为缓慢地发生着衍变,滞留在一种低水准、小规模的层面上。
五、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化管理体现了现代管理思想的融入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中国进入20世纪后,开始了一个百废待兴的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人自20世纪20年代一来就不断探索、建设和发展革命新文艺的道路。
毛泽东同志1942年写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对文化的许多方面作了马克思主义的阐述,而且也涉及了特定的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化管理活动。
1949年以后,从文化管理方面来看,它直接受到国家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后,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均设立了由各级党的有关部门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领导下的文化工作的庞大系统。
1978年以后,党纠正了左的思想指导之后,全国的文化管理工作便迅速走向正轨,并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国文化的兴盛和繁荣中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他们重温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生产、艺术生产及艺术的商品属性等思想,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管理的理论,努力适应我国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的文化理论、体制和政策,积累了大量经验,社会主义的文化生产和消费出现了来良性运行机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党和政府及时提出了努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正确方针,特别是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战略目标的确定,为我国文化建设带来巨大推动。
6、西方现代文化管理的基本特征一、相对有序的管理机制。
二、不断健全的政策与法规。
三、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
四、文化管理领域的弊端与痼疾。
7、文化管理主体系统的构成一、国家和政府的管理二、社会及民间的管理三、产业与市场的管理四、传播与交流的管理8、文化管理者的素质与修养1 政治素养2人文品质3 管理技能4艺术才能5经营才干6宏观能力9、公益性文化系统公益性文化的内涵:是与纯粹产业化和市场性文化艺术相对应的社会文化。
公益性文化的特性与意义。
特征:文化性、服务性、多元性、意义:1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的规模大小与先进与否,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层次高下的重要标志。
2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3努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抵御腐朽与没落文化对人民精神侵蚀的重要举措。
4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在社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当代,它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益性文化艺术部门的基本构成:1公共图书馆2博物馆3群众文化艺术部门4广播和电视部门5其他公益性文化艺术部门10、文化产业系统文化产业的内涵: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包括为社会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意义:1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发展到知识经济阶段的客观要求。
2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
3发展文化产业,是使中国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
11、文化管理客体系统的基本特性一、生产及商品特性二、民族特性三、意识形态特性四、审美特性12、文化的宏观管理:行政管理、经济调节、法律制约、舆论引导行政管理:一、适时调整文化政策。
二、制定文化发展规划。
三、文化市场监督经济调节:一、加大财政投入。
二、拓宽融资渠道。
三、完善税收政策。
四、放开文化产品价格法律制约:一、加强文化立法。
二、加大执法力度。
舆论引导:一、加大宣传国家文化政策。
二、树立文化建设先进典范。
三、举办大型文化活动。
四、开展新闻、文艺评论。
13、文化的微观管理一、个人化的文化生产组织及其管理二、工业化生产组织及其管理:工业化文化生产组织的特点;1生产方面的创造型人才不再是组织的核心。
2组织内包含尽可能齐全的生产、销售部门和细分的生产、销售环节。
而且销售部门及环节要远大于生产部门和环节的设置比重。
3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是集体。
4使用配方程式进行产品生产。
三、专业化文化生产组织方式及其管理。
14、文化经营活动中的价值链管理一、文化经营活动中的价值链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并非仅仅通过生产而获得,而是通过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来完成的。
这些活动根据其创造价值的直接与否,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
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
所有的这些活动及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二、文化经营活动中的价值链管理。
1打造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横向价值链。
2打造文化事业单位的纵向价值链15、文化信息管理:定义:既是指文化管理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有关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的阶段,又是指文化管理过程中所需要和搜集的各种信息的总称。
文化管理信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管理系统的信息;二是文化管理对象系统的信息。
二者集中统一,才能构成文化管理的信息系统,为文化活动的预测和决策提供可靠的分析背景和依据。
16、影视制片管理:一、策划融资期。
二、拍摄前期。
三、拍摄期。
四、后期制作期。
五、宣传营销期。
17、演出经营管理:一选择项目、二控制创作、三营销管理、四演出统筹18、图书项目管理;一、图书立项。
二写作管理、三书稿编辑、四市场运作19、、文化经纪管理:经纪人,根据国家工商总局2004年8月28日颁布的《经纪人管理办法》的界定,经纪人“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居间、经纪或者代理等经纪业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纪组织’.文化经纪管理:一、选择经纪对象、二、制订发展计划。
三、进行产品管理。
四、整合宣传与推广。
五、以人为管理之本。
文化会展管理:一、展前阶段、二、展出阶段。
三、展后阶段,20、文化管理创新的特征:1强烈的时代性特征2鲜明的实践性特征3丰富的人民性特性21、文化管理创新的当代意义:一、文化管理创新与可持续性发展理论二、文化管理与发展文化生产力三、文化与保障人民大众的文化利益22、文化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Y一、文化管理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二、文化管理与发展文化产业三、文化管理建与建设和培育文化市场四、文化管理与跨文化传播五、文化管理与现代科技六、文化管理与国家文化安全七、文化管理与文化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