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一)

合集下载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1613-1682),名敬,字天汉,又字应良,号永谷,江苏无锡人,清代思想家、学者、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治学之道上。

他认为,学问的目的在于致用,即取之真实、直接、明晰,引以致用,求得治道。

他主张以经世思想去影响和改善现实社会,认为知识与实践要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他对历史的研究也着重于经世致用,提出“经国学”、“经世学”的理念,即要以史为鉴,治国先治家,鼓励人们学习历史经验以应用于实际社会中。

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使人们将历史研究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寻求历史经验的启示,以解决现实问题。

顾炎武的历史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贡献上。

他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提出了新的解释和认识。

他强调儒家思想的实践性,认为学者应该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对社会进行有效的改革。

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权应该由民众来决定,强调人民的权利和地位。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思想、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顾炎武对中国的宪政改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君主立宪”、“独立司法”、“选官举贤”等一系列宪政改革的思想,主张以宪政为基础来进行政治改革,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这些思想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顾炎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他提倡以实用主义的思想来发展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强调以文学来影响社会和改善人们的精神世界。

他主张文学要关注社会问题,反映社会现实,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这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近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

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治学观念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等。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字朴園,号稼轩,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

清代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学者,文化名人,被誉为“闽学宗师”、“海东大儒”,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状元、教育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思想文化领袖。

他的著作具有启蒙性和领导性,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和文化的复兴作出了卓越贡献。

关于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话题。

要全面深入地展开讨论,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

本文将从顾炎武的生平、思想体系、主要著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顾炎武对中国历史、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顾炎武的生平顾炎武生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卒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享年107岁。

他自幼聪慧过人,十岁即通《易》、《书》,十二岁就中进士,被封为庶吉士。

后来,他一直致力于文学创作、教育改革和思想体系的建构,成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顾炎武的一生经历了明朝末年的乱世和清朝的建立,他对国家政局和社会状况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反思,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建议。

他的思想和行为一度遭到朝廷的打压和排斥,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而努力奋斗,最终在晚年得以重见天日。

二、顾炎武的思想体系顾炎武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历史观念、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历史和政治的思考和建议。

他主张历史学应当是一门以实证为基础的科学,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而非以偏见和成见来对待。

他的政治思想则主张“仁政”、“治国有常”,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治国理政方略和政策体系,被誉为“文治主义”的代表人物。

顾炎武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改革理念和方案,主张以“格物致知”为目标,注重实践和经验教育,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先驱者之一。

三、顾炎武的主要著作顾炎武是清代孔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学术著作颇丰,主要有《日知录》、《日知录续编》、《阳明学实录》、《江西通志稿》等,其中以《日知录》最为著名,被誉为“闽学宗师之作”。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字元甫,号石谷,江苏省句容人,清朝末年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中国近代思想有重大影响,被誉为"经世致用之士"。

顾炎武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张政治学应当立足于个人的实际生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重点在于解决国家和个人实际问题,并拥有广阔的社会发展背景和脉络。

他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近代中国经世致用思想的实践和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顾炎武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批判性思考,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资源,并且应该重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

顾炎武主张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现实,发挥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他认为,政治学应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政治思想的价值应当在于实践,并且要能够为社会人民谋福利。

顾炎武认为,只有在解决了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是以其批判性思考和实践性要求而著称的。

他对中国传统政治学提出了批判性的反思,认为传统政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批判性的变革。

他主张要从实际出发,用实践的原则推动政治学的发展,并且用经世致用的理念来处理社会问题。

他认为,政治学的任务应当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和进行实践,使其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工具。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为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基础。

他以批判性思考和实践性要求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路径,开创了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新方向。

他主张政治学应当与社会大众生活紧密联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具有广泛实践意义的学科。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是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政治家、散文家,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顾炎武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日知录》、《思考录》和《求是》等著作中,他在这些著作中呼吁“明思大化”,通过推进科举改革、提高学术水平、加强军事力量等途径,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首先,顾炎武提倡推进科举改革,认为科举是中国官员选拔制度的核心,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取消留发和买官两种方式,鼓励优秀人才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员体系,建立起科学公正的官员选拔制度。

这一思想在清朝康熙时期得到了贯彻,推动了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水平。

其次,顾炎武强调加强学术水平,认为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源泉,只有有才能才能推动国家的进步。

他主张建立学术制度,鼓励人才产生,重视科学研究,在教育和科技等领域推进变革。

他的思想不仅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指导方针,而且也对未来中国的教育和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顾炎武在《求是》中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强调个人的责任和担当。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秉持正义和慷慨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断努力,反对不义之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一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促进了中国民族的团结和文化的交流,而且也为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他主张推进科举改革、提高学术水平和加强个人责任和担当等思想,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本质和未来的方向。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孙晶晶(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摘要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提倡经世致用思想的重要代表,他做到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中国后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启蒙的作用。

经世致用思想的“原”与“源”是其思想产生发展的重要历史背景,经世致用思想蕴含的人性、治学、爱国情怀的是他理论中的光辉。

在这些鲜活、丰富的思想火苗的晕染下,造就了顾炎武,造就了一代伟人。

关键词顾炎武经世致用历史影响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顾炎武(1613—1682),江苏省昆山人,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一生的著作十分丰富,在学术上造诣颇深,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肇域志》等著作。

顾炎武在6岁时,习读《大学》;9岁,习读《周易》;14岁,便取得诸生资格,博览群书。

但他以“八股为害”“败坏人才”为旨,决然放弃科举考试。

27岁,在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的同时,亲身游历、以身犯险,研究了包括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

他有着清代“开拓儒师”、清学“经学之祖”、“开山始祖”等美称,其经世致用的思想对我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影响十分深远。

1经世致用思想的“原”与“源”从发生学的理论视角来看,思想与文化的产生和出现都与思想文化本身的“原”与“源”,有关,“原”与“源”两者交互综合作用推动思想理论的成熟与完善。

“原”是指这种思想文化所产生的社会本原,包括社会现实的政治经济状况、阶级矛盾冲突及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社会现实决定了这一思想文化的阶级属性、价值导向和朝代特征。

“源”则是这一思想文化产生的具有典型民族特点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

任何思想文化都是以其传统文化为既有前提,而后在此基础上生发建构形成。

“原”体现了思想文化的现实性。

“源”则彰显了历史演进与传承特点。

1.1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原”经世致用思想的“原”主要指的是顾炎武所处的时代背景。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顾炎武(1613-1682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历史学家和散文家。

他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和《青箱四笺》等。

作为清代前期文化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顾炎武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认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要从治理民风、加强军备、治理贪污、提高文化素质、改善土地制度等多方面入手,以达到“致用”的目的。

他主张政治民本主义,并且寄希望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通过整合经典和学派的观点,来构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顾炎武的思想影响最深远的还是他的“敬业学”的思想。

顾炎武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抛弃平庸、个人私心和享乐主义的生活态度,而是要坚守道德注重职业精神,为国家、为民族的繁荣和强大贡献自己的才智。

他鼓励各级官员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并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

他认为,唯有这样才能支持“致用”,才能创造最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环境,才能使中国实现强大、崛起和文明发展的目标。

顾炎武的思想为后世政治家、公务员、教育工作者、文化界人士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敬业学”的理念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价值观念。

在现今中国,提倡勤政廉洁、注重职业道德、倡导学习努力、坚守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价值追求,成为推动中国文明进步的有力力量。

总之,顾炎武的思想不仅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代时代也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他的“致用”思想,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灵感和思路,同时也为人们倍增自信、爱国奋斗、服务社会的信念和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摘要】顾炎武作为明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深远。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贡献,同时对社会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紧扣当时的时代背景,对理学进行批判并进行了创新,提出了治学、治学、治身的思想。

他的思想影响了当时社会,并对后世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持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他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当代社会也有着启示意义。

通过研究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我们认识和处理当代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顾炎武, 经世致用思想, 历史影响, 思想批创, 治学治身, 社会政治, 传统文化, 启示, 时代背景, 理学, 中国思想史1. 引言1.1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顾炎武是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深远而重要的。

顾炎武致力于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他坚持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他的著作中,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为后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提供了重要参考。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体现在他对经学的执着追求和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上。

他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结合,主张“经世致用”,强调知行合一,提倡将学问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顾炎武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和理念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2 顾炎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顾炎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理念和实践中。

顾炎武提倡“明义”、“廉洁”、“忠恕”、“勤治”的治国理念,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法治,倡导廉洁政治,重视忠恕之道,励志勤治国事。

摭谈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摭谈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摭谈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作者:王予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2期摘; ; 要:经世致用思想盛行于明清之际,为多方面关注。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著述中重视这种求实之学。

《历代帝王宅京记》是顾炎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历代都城的叙述,表现其爱国情怀,让后世吸取经验教训,体现了经世致用,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顾炎武; ; 经世致用; ; 《历代帝王宅京记》一、顾炎武简介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现江苏省昆山市人)。

本名绛,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因为仰慕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不屈不挠的品格,后改字为宁人,明亡后改名为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又被后人尊称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家、音韵学家和史地学家,在很多方面颇有造诣。

顾炎武一生坎坷,明朝灭亡后,他一直积极从事反清复明的斗争,失败之后云游四方。

他一直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主张经世致用,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将其誉为“清学开山之祖”。

顾炎武学识渊博,一生著述颇多,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文集》《肇域志》《亭林诗集》《历代帝王宅京记》等,被世人称为“通儒”。

二、关于《历代帝王宅京记》《历代帝王宅京记》全书共分为20卷,前两卷为总论,后18卷主要辑录了从伏羲至元有关都城建制年月、布局、都邑、寺观、城郭、宫室等方面的内容,阐述了建都和封建政治关系,总结了历代王朝从鼎盛到衰落的经验教训。

《历代帝王宅京记》分论共18卷,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五二七册,全书主要分为:提要、总序上(卷一),总序下(卷二),卷三到卷七叙述关中地区,卷八到卷十一叙述洛阳,卷十二记载南阳(缺)、成都,卷十三记载邺城,卷十四记载建康,卷十五记载云中,卷十六记载晋阳、太原、大名,卷十七记载大梁,卷十八记载宋州、临安、临潢,卷十九记载幽州,卷二十记载辽阳、大定、会宁、开平。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现代国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认为,百姓生活最重要的是生产和财富,只有生产和财富才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安乐。

他主张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提高生产水平,鼓励商贸活动,从而增加财富。

他提出了“民生即天下大事”的思想,认为国家最重要的任务是关心人民的生活,建设富裕和谐的社会。

顾炎武在治理上,强调政府官员的廉洁、能力和为民服务的责任。

他主张清除腐败现象,对官员进行评议,提拔能力出众者为官,对贪污受贿者予以严惩。

他认为政府的职责在于保障人民的权益、提供公共服务和解决公共问题,而不是单纯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力。

顾炎武还提出“反孔”思想,认为孔子的思想已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和时代,主张用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观念取代孔子思想。

他也反对一切的教条主义和官学,主张尊重现实和实践,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呼唤政府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关注民生,鼓励经商,使得各种力量能够被充分发挥,推动经济发展。

同时他也提倡学术思想的开放和创新,为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思想支持和指导。

顾炎武思想的影响还体现在他的学生和后继者身上,如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均受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深远影响,他们不断地推动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建设。

总的来说,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是一种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想,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摘要】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顾炎武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

他在社会政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当时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顾炎武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著作被后人传世,经久不衰。

当代人们仍可从顾炎武的思想中汲取启示,特别在处理实践和理论关系、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顾炎武的思想启示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注重实践,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社会政治、历史影响、中国思想史、传世之作、当代意义、影响与启示。

1. 引言1.1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字霖甫,号程君山,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

生于明末清初时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历史学家。

顾炎武自幼聪慧好学,深得父亲的倾注教导。

他曾先后任职于江苏、浙江等地的官职,然而在政治上屡屡遭遇挫折,最终辞官归隐,专心学问。

顾炎武在学术上兼通经史子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他又善于结合实际,注重社会问题的解决。

他提倡“经世致用”,主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顾炎武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有《日知录》、《甲申杂识》等,涵盖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被后人奉为经典,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顾炎武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一颗明星,其思想和成就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1.2 顾炎武思想概述顾炎武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思想家,他被誉为“明清之际第一大儒”。

顾炎武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主张重视实践,强调经世致用。

他认为理论应该结合实践,不能脱离现实。

顾炎武提倡贤能治国,主张以德治国,注重政治伦理和道德建设。

他强调政治家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和才能,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领导者。

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

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

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摘要】顾炎武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在明朝衰亡、理学颓废之时,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倡导以经学实证理学,反对以臆说空衍义理。

其经学会通今古,兼采汉宋,不蹈一家门户,超迈森严壁垒,以“通学”名于一世。

顾氏治经主张遵从经文,不废传注,稽古右文,平易说经,以还原儒家经典原貌,重构古代圣人本义。

其治经之旨,则强调通经致用,经术当以经世,反对皓首穷经,泥古不知论今。

顾氏之经学,上矫宋明理学末流,下启清代朴学先路,对有清一代三百年的经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顾炎武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汉学宋学顾炎武素称清代经学之祖。

他在明朝衰亡、理学颓废之时,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上矫宋明理学末流,下启清代朴学先路,对有清一代三百年的经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顾氏的经学思想,学术界一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多少年来,鲜有学者的眼光能够触及这一重要的理论课题,更毋庸说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了。

本文试图对顾氏经学思想加以初步的归纳和整理,以期能引起学界同仁对这一课题的注意。

一、经学宗传作为开创一代学风的先行者,顾炎武之经学自有其师承渊源,亦有其学派归属。

然而学者们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有着许多争论和分歧。

在经学史上,本有所谓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别,有所谓汉学和宋学之分。

于是,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于古文学,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之于汉学,还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之于宋学。

其实,我们只要细看顾氏的《日知录》、《左传杜解补正》、《五经同异》诸书,即可知其治经走的是“通学”的路子,与一般困守宗派、森严门户的经学家迥乎不同。

1)关于今古之别问题经学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而兴起,在两汉则有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交替流传。

今文派盛行于西汉,依据汉初隶书本的《五经》,偏重于“微言大义”。

古文派盛行于东汉,依据汉武帝时发现的古文经典,偏重于“名物训诂”。

到汉末,郑玄、王肃前后继起,他们混合今古,遍注群经,不论家法师法,自创一家之言,于是又产生通学派,今古文学之争于是逐步消亡了。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是明末清初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致力于提倡实用主义的经世致用思想,强调治国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实践,以解决当时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他批评道德传统的空泛和僵化,主张注重实际效果,重视人的本性和社会的实际需要。

他主张政府应该推行勤政廉政,注重实际的教育和选拔官员,建立规范的案例以给予官员正确行政指导。

他提倡政府通过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来增加财力和提高国家实力。

他强调军事国防的重要性,主张建立强大的军队来保卫国家安全。

他还主张经济保守主义,认为国家应该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限制对外贸易,以保护国家经济。

顾炎武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实用主义思想的人。

他的经世致用思想打破了传统的礼教观念,强调实际效果和实践,对后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教育的重视也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提出要通过实践演练和实际经验来培养人才,主张教育要注重实际应用,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启示。

他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思想也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指导。

他的经济保守主义思想在清朝的对外经济政策中得到了实践,对后来的国家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影响。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他的思想对政治、教育、经济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激励作用。

顾炎武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同时也为后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总结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总结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总结顾炎武的思想主张顾炎武(1613年-1682年),字何远,号释宪,又号楼西道人,江苏南京人。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化名人,他的思想主张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顾炎武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经济思想以及社会思想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以“性恶论”为核心,主张天下人性本恶,必须通过君主的威严与法度的制约来控制人性的倾向。

他提出了“有罪即杀”、“罪不到教刑,教不到和”的观点,主张通过严厉的刑罚和教化来惩治罪恶,维护社会秩序。

顾炎武还强调君主的权威和礼教的重要性,认为君王应该以身作则,恪守道德,以正人心,加强国家的统治能力。

他的政治思想对清朝的统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后来思想家们强调道德统治的重要参考。

其次,顾炎武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主张“教育以道德为本”,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他提出了“三本一公”的教育理念,即“开卷有益,关卷有道,读书不必多,须当读得好,读得好,是为本,读得多,是为公。

”这一理念对于后来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后来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

再次,顾炎武的经济思想强调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他主张“节俭治国,务农兴商”,认为节俭可以减少浪费,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他还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主张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

他的经济思想对于清朝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后来经济学家们关注农业问题的重要参考。

最后,顾炎武的社会思想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主张“人不虐人, 君臣父子夫妇之间责任体制的建立。

”他提出“道德立国”的思想,认为德行和人伦关系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础。

他还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和睦的家庭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他的社会思想对于后来社会伦理观念的形成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中国思想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主张了道德和法制的重要性,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他的经济思想关注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农业生产,他的社会思想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是中国清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乾隆五十年进士,官至太子太保,称为“顾太全”。

他的思想对清代官僚制度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古代思想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他在政治、教育、经济等方面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重要人物。

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有一句名言:“学者既饱其学业,不以凭书发议,其为学莫有所复。

”这句话反映了他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也体现了他对于实践经验的重视。

他的思想融会贯通了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主张,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对于政治制度和官僚制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清代,官僚制度严格,官员们的地位和职权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也相当严重,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顾炎武提出了很多新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官员要有为政之才,不以阶级地位论英杰,同时也主张官员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地调查和考察,使政策一定能够对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些主张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借鉴。

顾炎武的思想对于教育制度的改革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清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一直比较封闭,而且教育资源也并不充裕,这对于社会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顾炎武提出了教育要重视实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不仅仅是书本知识。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为了社会服务的,不应该只是为了升官发财。

这些主张对于中国古代的教育改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

顾炎武的思想在多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他的思想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虽然他的一些主张在当时可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从他的思想中找到很多有益的启示,这些都将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亭林先生: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亭林先生: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亭林先生: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导语:顾炎武,字宁人。

初名顾绛,字忠清,入学后改名为顾继绅,加入复社又复名顾绛。

清军攻占江南后,顾炎武投身于抗清斗争中,因为非常敬仰南宋时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欣赏他的品行,故改名顾炎武,又作炎午,字宁人,又字石户。

为了便于抗清斗争,又化名圭年,号涂中,学者称他为亭林先生。

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1613)出生于江苏昆山一个名门望族,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病逝于山西曲沃。

他的一生著作丰富,其中代表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记》等。

本文简要分析他的经世致用思想。

顾炎武1.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顾炎武出身于江南大族的家庭,他的高祖、曾祖和祖父都中了进士,担任官职。

顾炎武的高祖顾济是正德十二年(1517)的进士,历任行人、刑科给事中赠中宪大夫、江西饶州知府;他的曾祖顾章志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的进士,先后担任贵州和山东的按察使、应天府尹、南京兵部右侍郎;他的祖父顾绍芳是万历五年(1577)的进士,曾做过翰林院检讨、经筵日讲官、知制诰等官职。

优越的家庭环境为顾炎武提供了安心读书的环境,家中丰富的藏书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再加上祖父的悉心培养,顾炎武具有了丰富的学识。

他的祖父为官,给了顾炎武接触时局的机会,他的继嗣祖父顾绍芾十分关注当时的政局变化,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到崇祯九年(1637)的十七年间,他为了了解最近的时局信息,专门将这十七年间的政府公报《邸报》每一期的重要内容都抄写下来,每一张草书二千字,共装订成二十五册。

江苏昆山顾炎武故居顾绍芾的经世思想对顾炎武影响很大。

顾炎武在17岁时就加入了复社,复社的知识分子批评朝政,对抗宦官集团,以天下为己任,对顾炎武的思想影响很深,他在这里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陈子龙、归庄、方以智等,清军占领江南后,他先后参与南明弘光、隆武政权,积极组织抗清,但是在清军的血腥镇压下,这些抗清斗争全都失败了,残酷的现实给予顾炎武沉重的打击,使他静下心来对明朝灭亡的惨痛教训进行了反思。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1613-1682),字东山,号东江,江苏句容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思想家,以其经世致用思想而闻名于世。

顾炎武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的角度进行阐述。

一、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1. 儒学思想与治国理政顾炎武秉持着传统的儒学思想,他主张儒家的仁、义、礼、智,并且将这些价值观用于实际的治国理政。

在他看来,政治的目的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而理想的治国之道便是在仁政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提出了“废奴、设置学”的主张,即要废除奴隶制度,推崇教育,使人们拥有知识和道德,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

2. 改革士大夫的思想观念顾炎武在思想上有一些与传统士大夫不同的观念,他认为士大夫应当有为国家社会做出实际贡献的责任感,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的官职地位。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密切。

他重视实践,主张学者要有世界观,即要真正了解世界,了解百姓的生活,而不是只关心书本中的理论。

3. 主张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思想顾炎武在政治上主张经世致用,即注重实用主义。

他认为,政治的理想状态是为了实现人民生活的安定与幸福,而不是纯粹追求政治理论的完美。

他强调政治家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运用,而不是盲目地遵循理论的条条框框。

二、顾炎武思想的历史影响1. 对后世儒学思想的影响顾炎武的思想对后世的儒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废奴、设置学”主张,开启了后来废除奴隶制度和推崇教育的思想先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他对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倡导,也为后世的政治家与思想家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

2. 对清朝政治体制的影响顾炎武在清初思想界与政治界具有一定的地位,他对清朝政治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当时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现实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与意见。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1613年-1682年),字明初,号福田,明末清初思想家、政治家、文人,是明末清初时期最杰出的儒学家之一。

其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提出了实践主义的经世致用思想,二是他对封建统治进行了批判。

顾炎武反对书本儒学的教条主义,主张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改革,注重实际应用。

他提出“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即要了解事物的本质,并将这种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认为学术只有与实践结合,才能进一步发展。

顾炎武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农业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主张节约勤俭,鼓励农桑,推崇实用技术,提倡工商业发展,并对民众的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

顾炎武在儒学观念上也进行了革新,他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了批判。

他主张博学多才、奋发努力,不论出身贫寒与否都可以立功立业。

他强调人的价值在于其才能和作为,而不是出身。

这种观点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出了挑战,影响了后来的社会观念。

顾炎武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经世致用思想为后来的改革思潮奠定了基础。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实用主义、实用经济学等学派产生了重要启发。

他的观点和思想也对后来的学者、政治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如钱穆、梁启超等人。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代表了一个实践主义的思潮,主张把学问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效益和实用价值。

他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批判也为后来的社会观念提供了重要启示。

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后来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1. 引言1.1 顾炎武及其思想的背景顾炎武(1613-1682),字耕莘,号荻庵,别号湘山,湖南衡阳人。

他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顾炎武生于明末乱世,经历了明清交替的动荡时期,这种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行为。

顾炎武自幼酷爱读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尤其熟通经史子集,对儒学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与此顾炎武生活的时代也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的时期。

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封建统治岌岌可危,士人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顾炎武深受时代动荡的影响,他思考如何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如何挽救民族危亡,这些问题成为了他思想探索的重要动力。

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顾炎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世致用”思想体系,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希冀以此来振兴国家、造福民众。

1.2 研究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必要性研究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必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顾炎武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深入研究顾炎武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认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融汇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思想流派的精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通过深入研究顾炎武的思想,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提高我们的学术修养和理论水平。

顾炎武的思想对当代社会和国家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他提倡的经世致用思想,注重实践和应用,追求真理和实用的结合,对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研究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必要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学术价值、现实意义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影响,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也能够启迪我们的思维,指导我们的行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字数:250】2. 正文2.1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他强调实用主义和务实精神,主张将学问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管理中。

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

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

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摘要】顾炎武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在明朝衰亡、理学颓废之时,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倡导以经学实证理学,反对以臆说空衍义理。

其经学会通今古,兼采汉宋,不蹈一家门户,超迈森严壁垒,以“通学”名于一世。

顾氏治经主张遵从经文,不废传注,稽古右文,平易说经,以还原儒家经典原貌,重构古代圣人本义。

其治经之旨,则强调通经致用,经术当以经世,反对皓首穷经,泥古不知论今。

顾氏之经学,上矫宋明理学末流,下启清代朴学先路,对有清一代三百年的经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顾炎武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汉学宋学顾炎武素称清代经学之祖。

他在明朝衰亡、理学颓废之时,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上矫宋明理学末流,下启清代朴学先路,对有清一代三百年的经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顾氏的经学思想,学术界一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多少年来,鲜有学者的眼光能够触及这一重要的理论课题,更毋庸说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了。

本文试图对顾氏经学思想加以初步的归纳和整理,以期能引起学界同仁对这一课题的注意。

一、经学宗传作为开创一代学风的先行者,顾炎武之经学自有其师承渊源,亦有其学派归属。

然而学者们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有着许多争论和分歧。

在经学史上,本有所谓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别,有所谓汉学和宋学之分。

于是,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于古文学,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之于汉学,还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之于宋学。

其实,我们只要细看顾氏的《日知录》、《左传杜解补正》、《五经同异》诸书,即可知其治经走的是“通学”的路子,与一般困守宗派、森严门户的经学家迥乎不同。

1)关于今古之别问题经学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而兴起,在两汉则有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交替流传。

今文派盛行于西汉,依据汉初隶书本的《五经》,偏重于“微言大义”。

古文派盛行于东汉,依据汉武帝时发现的古文经典,偏重于“名物训诂”。

到汉末,郑玄、王肃前后继起,他们混合今古,遍注群经,不论家法师法,自创一家之言,于是又产生通学派,今古文学之争于是逐步消亡了。

浅谈顾炎武

浅谈顾炎武

浅谈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
教科1605薛宇0716110307 所谓经世致用,即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经世”可理解为:为官之道,学而优则仕。

“经”为上下贯通之理,一“经”可贯“纬”。

“致用”,即是不务虚学。

以“正心、诚意、致知、格物”达“修身”之功,以“修身”之功通达“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之理,致用则是致此用功。

经世致用的思想中强调的是关注社会现实而非空谈理论知识。

明朝中期开始社会矛盾已经变得十分尖锐,君主昏庸无能,宦官把持朝政,政治昏暗不明。

皇族、贵戚、官僚、地主进行着疯狂的搜刮掠夺。

土地的丧失、赋税的沉重,压得百姓透不过气来,农民生存无门,只有揭竿而起,各地起义频繁,此起彼伏。

明神宗万历年时期,起义虽一度停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一)【摘要】顾炎武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在明朝衰亡、理学颓废之时,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倡导以经学实证理学,反对以臆说空衍义理。

其经学会通今古,兼采汉宋,不蹈一家门户,超迈森严壁垒,以“通学”名于一世。

顾氏治经主张遵从经文,不废传注,稽古右文,平易说经,以还原儒家经典原貌,重构古代圣人本义。

其治经之旨,则强调通经致用,经术当以经世,反对皓首穷经,泥古不知论今。

顾氏之经学,上矫宋明理学末流,下启清代朴学先路,对有清一代三百年的经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顾炎武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汉学宋学顾炎武素称清代经学之祖。

他在明朝衰亡、理学颓废之时,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纲领,上矫宋明理学末流,下启清代朴学先路,对有清一代三百年的经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顾氏的经学思想,学术界一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多少年来,鲜有学者的眼光能够触及这一重要的理论课题,更毋庸说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了。

本文试图对顾氏经学思想加以初步的归纳和整理,以期能引起学界同仁对这一课题的注意。

一、经学宗传作为开创一代学风的先行者,顾炎武之经学自有其师承渊源,亦有其学派归属。

然而学者们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有着许多争论和分歧。

在经学史上,本有所谓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别,有所谓汉学和宋学之分。

于是,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于古文学,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之于汉学,还有的学者把顾氏之经学归之于宋学。

其实,我们只要细看顾氏的《日知录》、《左传杜解补正》、《五经同异》诸书,即可知其治经走的是“通学”的路子,与一般困守宗派、森严门户的经学家迥乎不同。

1)关于今古之别问题经学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而兴起,在两汉则有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交替流传。

今文派盛行于西汉,依据汉初隶书本的《五经》,偏重于“微言大义”。

古文派盛行于东汉,依据汉武帝时发现的古文经典,偏重于“名物训诂”。

到汉末,郑玄、王肃前后继起,他们混合今古,遍注群经,不论家法师法,自创一家之言,于是又产生通学派,今古文学之争于是逐步消亡了。

顾氏笃志经史,对于历代经说,均很重视,并一一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他曾说:“经学自有源流,自汉而六朝而唐而宋,必一一考究,而后及于近儒之所著,然后可以知其异同离合之指。

”(《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四》)故其经学研究,唯求是为真,以通经为的,既不讲究师法、家法之异,亦不突显今文、古文之别。

从其所考究的经典来说,顾氏对今文经典和古文经典一视同仁。

例如,关于《尚书》的今古文问题,他说:“汉时《尚书》,今文与古文为二,而古文又自有二。

……今之《尚书》,其今文、古文皆有之,三十三篇固杂取伏生、安国之文,而二十五篇之出于梅赜,《舜典》二十八字之出于姚方兴,又合而一之。

”(《日知录》卷二《古文尚书》)对于《春秋》,他在《日知录》卷四《左氏不必尽信》、《楚吴书君书大夫》、《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杀或不称大夫》、《五伯》、《王子虎卒》、《卿不书族》、《陨石于宋五》等条以及卷五《奠挚见于君》条中对古文之《左传》,今文之《公羊传》、《谷梁传》,都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考订,误者批评之,正者表彰之,毫无门户之见。

在《文集》卷三《答俞右吉书》中说:“若鄙着《日知录·春秋》一卷,且有一二百条,如‘君氏卒’、‘禘于太庙,用致夫人’当从左氏;‘夫人子氏薨’当从《谷梁》;‘仲婴齐卒’当从《公羊》;而‘三国来媵’,则愚自为之说。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对《易》、《诗》、《礼》诸经,顾氏亦皆不立今古门户,能持是非之平。

从其对经学家的态度来说,顾氏对今文学家和古文学家均不偏不倚。

如他在《日知录》卷二《司空》条中对古文学家孔安国提出了批评,而在《日知录》卷五《莅戮于社》条中则引孔安国之语以证他提出的“古人以社为阴主”的观点。

他在《日知录》卷二十七《左传注》中考正了古文家杜预《春秋左传集解》的一系列错误,而在《日知录》卷四《杀或不称大夫》条中又引杜氏之语以证其“杀或不称大夫”的观点。

又如在《日知录》卷一《卦爻外无别象》条中,他对今文学家荀爽和古文学家虞翻都进行了批评。

如此等等。

顾氏之经学不仅超迈今、古门户,而且对郑玄、王肃等所谓“通学”派,亦既不回护,也不贬损,而是舍短取长,唯求其是。

如他在《日知录》卷七《考次经文》条、卷三《韩城》条、卷五《三年之丧》条中对郑、王之学皆各有褒贬。

凡此之类,皆可见顾氏之学能博赡群言,无分畛域。

2)关于汉宋之争问题所谓汉宋之争,其实是一个很有歧义的问题,历来学者们对汉学、宋学等名称有诸多不同的理解,由于汉学、宋学等概念的歧义性,所以,学术史上关于汉学与宋学之间的许多争论往往看似激烈,而实际上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展开。

本文的论点以对汉学、宋学的如下规定为基础:所谓汉学,是指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而言,主要是指两汉经学,包括西汉今文学和东汉古文学,与宋学相比,汉学主要着重于经典的注释和训诂。

所谓宋学,是指宋、元、明时期学术思想的主流而言,主要是指宋明时期的所谓“性命义理”之学或宋明理学,包括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程朱学派和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陆王学派。

相对于汉学而言,宋学更加注重义理之阐解和发挥。

依照这种理解,以汉宋之争论顾氏之学者所持之各种观点,实均值得商榷。

有的学者以顾氏之学为汉学,然以顾氏对汉学之态度来说,他对汉学,无论西汉今文学,还是东汉古文学,都既有赞同,亦有批评。

如他在《日知录》卷四《仲婴齐卒》条中说:“《公羊传》:‘仲婴齐者何?公孙婴齐也。

’此言仲婴齐,亦是公孙婴齐,非谓子叔声伯。

故注云:‘未见于经,为公孙婴齐;今为大夫死见经,为仲婴齐。

’此汉人解经之善。

”而在卷二十七《汉人注经》条中则说:“《论语》‘子见南子’注:‘孔安国曰:行道既非妇人之事,而弟子不说,与之祝誓,义可疑焉。

’此亦汉人疑经而不敢强通者也。

”等等。

此点上文已言之甚明,兹不赘述。

有的学者以顾氏之学为宋学,然以顾氏对宋学之态度来说,他对宋明诸儒虽褒贬扬抑各不相同,却能破门户窠臼,不执一己之偏。

对宋学空疏不实的学风,顾氏一向深恶痛绝,故他在《日知录》和《文集》等著作中,对宋明诸儒之经说提出了许多批评。

如在《日知录》卷一《孔子论易》条中批评了陈抟、邵雍,在卷一《鸿渐于陆》条、卷三《大原》条中批评了朱熹,在卷十八《朱子晚年定论》中批评了王安石、王阳明,在《文集》卷六《下学指南序》中批评了二程、象山,等等。

但对于宋明诸儒经说言之有理者,顾氏亦并不掩饰,而是实事求是地加以称引。

如他在《日知录》卷四《春秋言天之学》条中引邵雍之言以证己说,在卷一《七八九六》条中称述欧阳修,在卷六《鬼神》条中表彰程颐、张载,在卷一《朱子周易本义》条、卷十四《从祀》条、《文集》卷五《华阴县朱子祠堂上梁文》中表擢程朱之学,等等。

尤可贵者,顾氏虽对陆王心学绝不苟同,然其在《日知录》卷十七《通经为吏》条中却对象山大加褒奖。

由此可见顾氏学术胸次之宽博。

至于以顾氏之学为汉宋兼采之学,亦须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顾氏之学不仅兼采汉宋,而且兼批汉宋,此点已详见上文。

第二,把顾氏之学归入汉宋兼采派,乃后人为顾氏所立之门户,非顾氏自觉之所为,正如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所云:“国初诸儒治经,取汉、唐注疏及宋、元、明人之说,择善而从。

由后人论之,为汉、宋兼采一派;而在诸公当日,不过实事求是,非必欲自成一家也。

”总之,顾氏之经学,会通群经众典,博采历代经说,对汉唐旧注,宋明传说,均详加疏通,一一考明,不蹈一家门户,超迈森严壁垒,继往学,开来者,故能成就宏伟之气象,开启一代之学术。

顾氏之学,若必有所归依,则当归之于此。

二、稽古明经1)尊经而明道经学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种特殊的学问,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主流。

在传统的经学家们看来,“经”乃孔子载道之具,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

既然“圣贤之道存于经”,所谓“五经”、“十三经”等经典在经学史上当然就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因此,经学家们认为,明道先须尊经,而尊经正所以卫道。

顾炎武之经学,继宋学之末流而起。

宋学发展到明末,流弊日甚。

一则宋明以科举取士,天下经生皆诵章句而舍本经,使经学沦为帖括之学;二则宋学本以义理见长,而训诂为弱,故学风流于狂诞,宋儒空衍义理,横发议论,使经学偏离尊经述古之的而步入荒经蔑古之途。

故顾氏承晚明经学极衰之后,起而倡导稽古右文,尊崇儒经,以矫宋学空疏之弊。

针对宋明儒者以己意说经,强改经文以从义理的学风,顾氏主张遵从经文,不妄改经。

他认为,不通经义而妄自改经,是侮圣人之言。

他说:“钱氏谓:‘古人之于经传,敬之如神明,尊之如师保,谁敢僭而加之评骘?评骘之多自近代始,而莫甚于越之孙氏、楚之钟氏。

……句读之不析,文理之不通,俨然丹黄甲乙,衡加于经传,是之谓非圣者无法,是之谓侮圣人之言,而世方奉为金科玉条,递相释述。

学术日颇,而人心日坏,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日知录》卷十八《钟惺》)顾氏认为,后人不考古而妄改经,不仅造成古书舛讹,而且败坏了学风,其影响极坏。

他说:“余因叹夫昔之君子,遵守经文,虽章句先后之间犹不敢辄改,……乃近代之人,其于读经卤莽灭裂,不及昔人远甚,又无先儒为之据依,而师心妄作,刊传记未已也,进而议圣经矣;更章句未已也,进而改文字矣。

此陆游所致慨于宋人,而今且弥甚。

”(《日知录》卷二《丰熙伪尚书》)又说:“万历间,人多好改窜古书,人心之斜,风气之变,自此而始。

……此皆不考古而肆臆之说,岂非小人而无忌惮者哉!”(《日知录》卷十八《改书》)宋明时期,经学衰微,儒生唯科举是从,只知记诵《四书五经大全》及章句注疏以求科名,而不读经典本文,更不知学以致用。

顾氏对这种欺君负国、败坏人才的学风提出了严厉批评。

他说:“唐宋取士,皆用《九经》。

……今乃去经习传,尤为乖理。

苟便己私,用之干禄,率天下而欺君负国,莫甚于此。

经学日衰,人材日下,非职此之由乎?”(《日知录》卷七《九经》)又说:“唐时入仕之数,明经最多。

考试之法,令其全写注疏,谓之帖括。

议者病其不能通经。

……今之学者并注疏而不观,殆于本末俱丧。

然则今之进士又不如唐之明经也乎?”(《日知录》卷十六《明经》)针对宋明儒者争立异说、放言高论以搏取名利的学风,顾氏主张平易说经,反对标新立异,故弄玄虚。

他说:“近世之说经者,莫病乎好异,以其说之异于人而不足以取信,于是舍本经之训诂,而求之诸子百家之书;犹未足也,则舍近代之文,而求之远古;又不足,则舍中国之文,而求之四海之外。

……夫天子失官,学在四裔,使果有残编断简,可以裨经文而助圣道,固君子之所求之,而惟恐不得者也。

若乃无益于经,而徒为异以惑人,则其于学也,亦谓之异端而已。

”(《日知录》卷二《丰熙伪尚书》)故顾氏之经学,尊崇经文而不盲从,注重本经而不废传注,遍考历代经说而无怪异玄渺之论,此其学所以可征可信而风靡久远之故也。

2)稽古以明经顾炎武强调尊崇经典,然并不拘执经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