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顾炎武对家、国、天下的思想-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

合集下载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1613-1682),名敬,字天汉,又字应良,号永谷,江苏无锡人,清代思想家、学者、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治学之道上。

他认为,学问的目的在于致用,即取之真实、直接、明晰,引以致用,求得治道。

他主张以经世思想去影响和改善现实社会,认为知识与实践要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他对历史的研究也着重于经世致用,提出“经国学”、“经世学”的理念,即要以史为鉴,治国先治家,鼓励人们学习历史经验以应用于实际社会中。

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使人们将历史研究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寻求历史经验的启示,以解决现实问题。

顾炎武的历史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贡献上。

他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提出了新的解释和认识。

他强调儒家思想的实践性,认为学者应该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对社会进行有效的改革。

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权应该由民众来决定,强调人民的权利和地位。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思想、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顾炎武对中国的宪政改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君主立宪”、“独立司法”、“选官举贤”等一系列宪政改革的思想,主张以宪政为基础来进行政治改革,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这些思想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顾炎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他提倡以实用主义的思想来发展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强调以文学来影响社会和改善人们的精神世界。

他主张文学要关注社会问题,反映社会现实,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这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近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

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治学观念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等。

顾炎武:“家国天下”情怀的一代宗师

顾炎武:“家国天下”情怀的一代宗师

顾炎武:“家国天下”情怀的一代宗师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说来惭愧,对顾炎武这个名字虽然知道得是很早很早了,但以前除了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其它的真是不了解,但却又感觉处处有他的身影,抗清有他,学问有他,他是明末清初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我对他的关注始于有网络后的一件小事,当时看见清廷颁布“剃发令”后,江南人民的反抗引发了江阴、嘉定等地的屠杀,突然想起,好像如顾炎武、黄宗羲这些人是没有剃的,于是就去网上查询他的发型,结果是大失所望,所有的图片他们都戴着一个头巾,要不然就扣个斗笠在头上,比如钱谦益,这些人都实在看不出是清还是明,存疑至今。

倒是近现代的人画这顾炎武时,都遵循着大明服饰的样儿。

但从感觉上来说,我相信他们都是剃了发的,只是后人为了照顾他们的形象,刻意为之,而清廷似乎也很宽容,并未深究这些画像,也许是因为这几位都是大学问家,在士子中有很高的地位,想必清人也想以此显怀柔之术,行羁縻之策,不知是也不是。

顾炎武,字忠清,江苏昆山人,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是个大学问家,但却从来没当过官,原因我们从上面的简介可以看出来。

他是个没有出身的人,这出身可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出身,是指他是没有功名的人,也就是说,他是个没有任何学历之人。

他参加过很多次的考试,但很是悲催,屡试不中,一发脾气,大爷我不考了,自己去钻研学问去了。

不过脾气归脾气,也不能太任性,在明亡前的一年,他还是花银子混了个国子监生。

文凭和学识实在不是能划等号的,想我最佩服的如沈从文,陈寅恪等大师,学历也是很低的,如果从职称来说,那鲁迅不也才是个讲师嘛,你何曾听过有人称鲁迅为鲁教授。

这顾炎武也是如此,不考试了,专心做学问了。

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他的学问可谓是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地理、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字元甫,号石谷,江苏省句容人,清朝末年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中国近代思想有重大影响,被誉为"经世致用之士"。

顾炎武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张政治学应当立足于个人的实际生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重点在于解决国家和个人实际问题,并拥有广阔的社会发展背景和脉络。

他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近代中国经世致用思想的实践和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顾炎武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批判性思考,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资源,并且应该重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

顾炎武主张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现实,发挥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他认为,政治学应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政治思想的价值应当在于实践,并且要能够为社会人民谋福利。

顾炎武认为,只有在解决了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是以其批判性思考和实践性要求而著称的。

他对中国传统政治学提出了批判性的反思,认为传统政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批判性的变革。

他主张要从实际出发,用实践的原则推动政治学的发展,并且用经世致用的理念来处理社会问题。

他认为,政治学的任务应当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和进行实践,使其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工具。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为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基础。

他以批判性思考和实践性要求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路径,开创了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新方向。

他主张政治学应当与社会大众生活紧密联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具有广泛实践意义的学科。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是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政治家、散文家,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顾炎武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日知录》、《思考录》和《求是》等著作中,他在这些著作中呼吁“明思大化”,通过推进科举改革、提高学术水平、加强军事力量等途径,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首先,顾炎武提倡推进科举改革,认为科举是中国官员选拔制度的核心,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取消留发和买官两种方式,鼓励优秀人才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员体系,建立起科学公正的官员选拔制度。

这一思想在清朝康熙时期得到了贯彻,推动了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水平。

其次,顾炎武强调加强学术水平,认为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源泉,只有有才能才能推动国家的进步。

他主张建立学术制度,鼓励人才产生,重视科学研究,在教育和科技等领域推进变革。

他的思想不仅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指导方针,而且也对未来中国的教育和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顾炎武在《求是》中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强调个人的责任和担当。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秉持正义和慷慨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断努力,反对不义之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一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促进了中国民族的团结和文化的交流,而且也为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他主张推进科举改革、提高学术水平和加强个人责任和担当等思想,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本质和未来的方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家国情怀及其启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家国情怀及其启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家国情怀及其启示
顾炎武(1822-1885),清朝末代思想家、政治家,在清政府衰败和乱象中把“国民之治”提出来,他深切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他所言之“国民之治”,为近代中国的民主运动开辟了道路。

顾炎武的家国情怀,可以从他的思想体系中看出。

顾炎武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有深谋远虑,努力改革,国家才能兴旺。

因此,他主张为了救祖国,应该把“国民之治”提上日程,提出了以“求贤若渴”、“明刑开罪”、“改革制度”为核心的改革方案,以及“改变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政治理念。

顾炎武的家国情怀及其启示,强调一个重要的道理,即无论是天下兴衰,还是国家的发展,每个人都有责任,要展现“为民服务”的思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发挥自己的能力。

另外,也强调要以“求贤若渴”为目标,强调要“明刑开罪”,遵循时代发展的正常规律,实现改革制度,改变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顾炎武的家国情怀及其启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仁义礼智信,让国家和民族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健康、进步。

论顾炎武反封建专制政治思想

论顾炎武反封建专制政治思想

论顾炎武反封建专制政治思想
论顾炎武反封建专制政治思想
顾炎武是清末民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受过西方法维斯主义思
想的影响,他倒戈反封建专制,开创了中国近代民主政治思想新局面。

他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应为立宪制,以宪法为根本法,由君主全权授予副宪
法制、政治权利和职能定义。

他早期提出的“六铢三制”,“宪法变革”和“改革宪法”也都是关于反封建专制的理论。

此外,顾炎武提出的“新政府”的主张也是反封建的。

他强调行政职能和行政
机构的重组,实行类似英美的官僚政府,实行封建专制反对者之间的协调,推动国家政治进程,使国家步入民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他发展思想的背景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实际需要。

他首先把握住了时代特征,反
封建的理论观念随後也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他的思想和理论成果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打开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历史潮流。

综上所述,顾炎武的反封建专制政治思想是当时中国革命斗争史上重要的一步,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顾炎武的家国情怀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顾炎武的家国情怀

602017·12昆山玉峰亭林园,顾炎武纪念馆所在。

亭林为顾炎武之号,头像上方匾额题“心同山河”四字。

一代大儒顾炎武,生不逢时,却以天下为己任,奔走国事,治学经世,在风雨飘摇的历史舞台上,堂堂正正做一个有气节的人,义无反顾做一番学问与“天下为公”的大业。

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学问家、爱国诗人,世人敬称“亭林先生”。

顾炎武(1613-1682),出生于江苏昆山千灯镇,祖上为名门望族,祖父教诲甚笃。

过继为嗣,嗣母家教又极严,自小教以发愤图强、精忠报国。

加之东林党人影响,少年顾炎武便骨格非凡,攻诗书,谋道义。

好古敏求,“敛华就实”。

也许是科场挫败,也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及“而立”,顾炎武便抛却功名科举,投身反清复明义举。

于是,如杜甫,如文天祥,顾炎武的命运与时世、国难维系在一起,他的诗也就成了“诗史”,而“炎武”之名也因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而改起。

可以说,是明亡的丧钟警醒了诗人。

现存顾炎武的诗,就从明亡那一刻开始,这也标志着顾炎武的诗具有极强的忠臣情结与爱国色彩。

以时间顺序罗列,顾炎武在明亡前期的“诗抗争”有:“舆图犹在眼,涕泪忆沾裳。

”此为感事诗,此时改朝换代,“天崩地坼”,黄河以北大片国土很快沦落于清兵之手。

对此,顾炎武慷慨弃文从武,以“祖生(祖逖)多意气,击楫正中流”,宣告决心。

“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

”此诗作于顺治二年(1645),是年清军占领南京,顾炎武寄以希望的南明弘光政权覆灭,而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地域,纷纷举义旗,发檄文;顾炎武则在家乡昆山摩拳擦掌,积极呼应。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1646)虽不能直接上战场,然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无奈时势不利,家乡被攻陷,嗣母以义殉国,留下谆谆遗训“汝无为异国臣子”。

旋策反事败,家事、国事,一片狼狈。

“几事一不中,反覆天地黑”。

但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顾炎武以精卫填海精神自勉,写下了令人肃然起敬的言志诗《精卫》,此诗脍炙人口,全录于兹:“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顾炎武(1613-1682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家、经学家、历史学家和散文家。

他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和《青箱四笺》等。

作为清代前期文化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顾炎武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认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要从治理民风、加强军备、治理贪污、提高文化素质、改善土地制度等多方面入手,以达到“致用”的目的。

他主张政治民本主义,并且寄希望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通过整合经典和学派的观点,来构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顾炎武的思想影响最深远的还是他的“敬业学”的思想。

顾炎武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抛弃平庸、个人私心和享乐主义的生活态度,而是要坚守道德注重职业精神,为国家、为民族的繁荣和强大贡献自己的才智。

他鼓励各级官员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并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

他认为,唯有这样才能支持“致用”,才能创造最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环境,才能使中国实现强大、崛起和文明发展的目标。

顾炎武的思想为后世政治家、公务员、教育工作者、文化界人士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敬业学”的理念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价值观念。

在现今中国,提倡勤政廉洁、注重职业道德、倡导学习努力、坚守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价值追求,成为推动中国文明进步的有力力量。

总之,顾炎武的思想不仅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代时代也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他的“致用”思想,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灵感和思路,同时也为人们倍增自信、爱国奋斗、服务社会的信念和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摘要】顾炎武作为明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深远。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贡献,同时对社会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紧扣当时的时代背景,对理学进行批判并进行了创新,提出了治学、治学、治身的思想。

他的思想影响了当时社会,并对后世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持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他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当代社会也有着启示意义。

通过研究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我们认识和处理当代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顾炎武, 经世致用思想, 历史影响, 思想批创, 治学治身, 社会政治, 传统文化, 启示, 时代背景, 理学, 中国思想史1. 引言1.1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顾炎武是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深远而重要的。

顾炎武致力于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他坚持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他的著作中,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为后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提供了重要参考。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体现在他对经学的执着追求和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上。

他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结合,主张“经世致用”,强调知行合一,提倡将学问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顾炎武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和理念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2 顾炎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顾炎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理念和实践中。

顾炎武提倡“明义”、“廉洁”、“忠恕”、“勤治”的治国理念,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法治,倡导廉洁政治,重视忠恕之道,励志勤治国事。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现代国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认为,百姓生活最重要的是生产和财富,只有生产和财富才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安乐。

他主张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提高生产水平,鼓励商贸活动,从而增加财富。

他提出了“民生即天下大事”的思想,认为国家最重要的任务是关心人民的生活,建设富裕和谐的社会。

顾炎武在治理上,强调政府官员的廉洁、能力和为民服务的责任。

他主张清除腐败现象,对官员进行评议,提拔能力出众者为官,对贪污受贿者予以严惩。

他认为政府的职责在于保障人民的权益、提供公共服务和解决公共问题,而不是单纯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力。

顾炎武还提出“反孔”思想,认为孔子的思想已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和时代,主张用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观念取代孔子思想。

他也反对一切的教条主义和官学,主张尊重现实和实践,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呼唤政府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关注民生,鼓励经商,使得各种力量能够被充分发挥,推动经济发展。

同时他也提倡学术思想的开放和创新,为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思想支持和指导。

顾炎武思想的影响还体现在他的学生和后继者身上,如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均受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深远影响,他们不断地推动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建设。

总的来说,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是一种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想,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摘要】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顾炎武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

他在社会政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当时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顾炎武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著作被后人传世,经久不衰。

当代人们仍可从顾炎武的思想中汲取启示,特别在处理实践和理论关系、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顾炎武的思想启示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注重实践,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社会政治、历史影响、中国思想史、传世之作、当代意义、影响与启示。

1. 引言1.1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字霖甫,号程君山,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

生于明末清初时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历史学家。

顾炎武自幼聪慧好学,深得父亲的倾注教导。

他曾先后任职于江苏、浙江等地的官职,然而在政治上屡屡遭遇挫折,最终辞官归隐,专心学问。

顾炎武在学术上兼通经史子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他又善于结合实际,注重社会问题的解决。

他提倡“经世致用”,主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顾炎武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有《日知录》、《甲申杂识》等,涵盖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被后人奉为经典,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顾炎武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一颗明星,其思想和成就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1.2 顾炎武思想概述顾炎武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思想家,他被誉为“明清之际第一大儒”。

顾炎武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主张重视实践,强调经世致用。

他认为理论应该结合实践,不能脱离现实。

顾炎武提倡贤能治国,主张以德治国,注重政治伦理和道德建设。

他强调政治家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和才能,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领导者。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是明末清初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致力于提倡实用主义的经世致用思想,强调治国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实践,以解决当时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他批评道德传统的空泛和僵化,主张注重实际效果,重视人的本性和社会的实际需要。

他主张政府应该推行勤政廉政,注重实际的教育和选拔官员,建立规范的案例以给予官员正确行政指导。

他提倡政府通过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来增加财力和提高国家实力。

他强调军事国防的重要性,主张建立强大的军队来保卫国家安全。

他还主张经济保守主义,认为国家应该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限制对外贸易,以保护国家经济。

顾炎武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实用主义思想的人。

他的经世致用思想打破了传统的礼教观念,强调实际效果和实践,对后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教育的重视也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提出要通过实践演练和实际经验来培养人才,主张教育要注重实际应用,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启示。

他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思想也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指导。

他的经济保守主义思想在清朝的对外经济政策中得到了实践,对后来的国家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影响。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他的思想对政治、教育、经济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激励作用。

顾炎武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同时也为后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总结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总结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总结顾炎武的思想主张顾炎武(1613年-1682年),字何远,号释宪,又号楼西道人,江苏南京人。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化名人,他的思想主张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顾炎武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经济思想以及社会思想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以“性恶论”为核心,主张天下人性本恶,必须通过君主的威严与法度的制约来控制人性的倾向。

他提出了“有罪即杀”、“罪不到教刑,教不到和”的观点,主张通过严厉的刑罚和教化来惩治罪恶,维护社会秩序。

顾炎武还强调君主的权威和礼教的重要性,认为君王应该以身作则,恪守道德,以正人心,加强国家的统治能力。

他的政治思想对清朝的统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后来思想家们强调道德统治的重要参考。

其次,顾炎武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主张“教育以道德为本”,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他提出了“三本一公”的教育理念,即“开卷有益,关卷有道,读书不必多,须当读得好,读得好,是为本,读得多,是为公。

”这一理念对于后来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后来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

再次,顾炎武的经济思想强调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他主张“节俭治国,务农兴商”,认为节俭可以减少浪费,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他还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主张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

他的经济思想对于清朝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后来经济学家们关注农业问题的重要参考。

最后,顾炎武的社会思想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主张“人不虐人, 君臣父子夫妇之间责任体制的建立。

”他提出“道德立国”的思想,认为德行和人伦关系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础。

他还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和睦的家庭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他的社会思想对于后来社会伦理观念的形成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中国思想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主张了道德和法制的重要性,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他的经济思想关注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农业生产,他的社会思想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浅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

浅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

浅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摘要:顾炎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大力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屏弃宋明理学的空谈,提出了“兴实学、经世致用”、“引古筹今”等思想观点。

他的进步思想在于在当时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他提出了“分权众治”的政治主张,并对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有这样的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面对当时社会道德的下滑,他主张“以名为治”,即“行教化、正人心、厚风俗”,试图从社会道德入手解决社会政治问题。

他终身不易的反抗精神,强烈关注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积极思想以及广博宏富的学识,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倍受世人赞誉。

关键词:实学经世致用君主专制分权风俗一、生平与著作简介顾炎武,初名继绅,后更名绛,字宁人,生于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卒于1862年,江苏昆山人。

1645年清军占领南京以后,由于他敬仰南京爱国志士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故更名炎武。

他的家乡有个亭林湖,他的故居在此,所以后人又称他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出生于“江东望族”的官僚地主家庭。

他的曾祖曾在明朝政府中担任过南京兵部右侍郎,但他的父亲并未取得什么科举功名,从此他的家业便开始渐趋衰落,在政治上也受到豪强的欺凌。

他的嗣祖顾绍芾从小就对顾炎武进行启蒙教育并且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在他的指导下,顾炎武在少年时代就阅读了许多重要历史著作,如《左传》、《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等,也读过《孙子》等兵法书籍①。

他不仅从书本上学“实学”,他还在实践中学习“实学”。

他于1626年参加了“复社”的活动。

复社是一个富有政治性的学术组织,议论朝政,反对宦官专权,呼吁改良朝政。

明朝灭亡以后,他投身到了抗清斗争的洪流之中。

顾炎武在苏州、昆山等地进行一系列的抗清斗争,也从这时起,他过起了他终其一生的漫长的亡命生活。

抗清斗争失败以后避免于江南,晚年定居于华山脚下,致力于学,至死不仕清,表现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论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德治思想

论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德治思想

收稿日期:20040616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十五0规划项目(编号:2003q029)/中国历史上的德治思想研究0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李晓梅(1964),女,湖北荆门人,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科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明清史。

第22卷第1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月Vol.22No.1Journal of Zhoukou T eachers College Jan.2005论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德治思想李晓梅(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科系,湖北荆门448200)摘 要:顾炎武是清初思想家、大学者,他历经社会变革,对封建社会腐朽弊端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主张以德治世,/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0,把/孝悌0、/廉耻0作为人的行为规范准则,提出了/天下众治0的早期启蒙思想,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0,涵盖了全社会道德规范。

他的德治思想具有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清初;顾炎武;德治思想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9476(2005)01006004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号亭林,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出生于江南大族。

明朝灭亡后,他敬慕南宋爱国志士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为人,更名为炎武,曾化名蒋山佣。

他的家乡有个亭林湖,人们称之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思想家、爱国志士。

他在以德治世上,主张/经世致用0,注重/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0,提倡/孝悌0、/廉耻0,提出/人君于天下不能独治0的思想,成为改革封建社会时弊的早期启蒙思想。

他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0,涵盖了全社会道德规范,这掷地有声的8个字,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座右铭,一直激励着代代中华儿女。

一、顾炎武德治思想的形成顾炎武出生在一个明末官僚地主家庭,其思想形成最初来自祖父顾绍芾的影响。

顾炎武的祖父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读书人,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对明王朝日趋没落的形势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是中国清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乾隆五十年进士,官至太子太保,称为“顾太全”。

他的思想对清代官僚制度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古代思想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他在政治、教育、经济等方面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重要人物。

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有一句名言:“学者既饱其学业,不以凭书发议,其为学莫有所复。

”这句话反映了他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也体现了他对于实践经验的重视。

他的思想融会贯通了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主张,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对于政治制度和官僚制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清代,官僚制度严格,官员们的地位和职权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也相当严重,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顾炎武提出了很多新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官员要有为政之才,不以阶级地位论英杰,同时也主张官员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地调查和考察,使政策一定能够对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些主张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借鉴。

顾炎武的思想对于教育制度的改革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清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一直比较封闭,而且教育资源也并不充裕,这对于社会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顾炎武提出了教育要重视实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不仅仅是书本知识。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为了社会服务的,不应该只是为了升官发财。

这些主张对于中国古代的教育改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

顾炎武的思想在多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他的思想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虽然他的一些主张在当时可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从他的思想中找到很多有益的启示,这些都将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1613-1682),字东山,号东江,江苏句容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思想家,以其经世致用思想而闻名于世。

顾炎武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的角度进行阐述。

一、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1. 儒学思想与治国理政顾炎武秉持着传统的儒学思想,他主张儒家的仁、义、礼、智,并且将这些价值观用于实际的治国理政。

在他看来,政治的目的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而理想的治国之道便是在仁政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提出了“废奴、设置学”的主张,即要废除奴隶制度,推崇教育,使人们拥有知识和道德,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

2. 改革士大夫的思想观念顾炎武在思想上有一些与传统士大夫不同的观念,他认为士大夫应当有为国家社会做出实际贡献的责任感,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的官职地位。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密切。

他重视实践,主张学者要有世界观,即要真正了解世界,了解百姓的生活,而不是只关心书本中的理论。

3. 主张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思想顾炎武在政治上主张经世致用,即注重实用主义。

他认为,政治的理想状态是为了实现人民生活的安定与幸福,而不是纯粹追求政治理论的完美。

他强调政治家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运用,而不是盲目地遵循理论的条条框框。

二、顾炎武思想的历史影响1. 对后世儒学思想的影响顾炎武的思想对后世的儒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废奴、设置学”主张,开启了后来废除奴隶制度和推崇教育的思想先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他对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倡导,也为后世的政治家与思想家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

2. 对清朝政治体制的影响顾炎武在清初思想界与政治界具有一定的地位,他对清朝政治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当时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现实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与意见。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1. 引言1.1 顾炎武及其思想的背景顾炎武(1613-1682),字耕莘,号荻庵,别号湘山,湖南衡阳人。

他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顾炎武生于明末乱世,经历了明清交替的动荡时期,这种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行为。

顾炎武自幼酷爱读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尤其熟通经史子集,对儒学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与此顾炎武生活的时代也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的时期。

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封建统治岌岌可危,士人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顾炎武深受时代动荡的影响,他思考如何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如何挽救民族危亡,这些问题成为了他思想探索的重要动力。

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顾炎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世致用”思想体系,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希冀以此来振兴国家、造福民众。

1.2 研究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必要性研究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必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顾炎武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深入研究顾炎武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认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融汇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思想流派的精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通过深入研究顾炎武的思想,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提高我们的学术修养和理论水平。

顾炎武的思想对当代社会和国家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他提倡的经世致用思想,注重实践和应用,追求真理和实用的结合,对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研究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必要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学术价值、现实意义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影响,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也能够启迪我们的思维,指导我们的行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字数:250】2. 正文2.1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他强调实用主义和务实精神,主张将学问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管理中。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顾炎武的治国理念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顾炎武的治国理念

第41卷第2期2020年4月湖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Vol.41 No.2Apr.2020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顾炎武的治国理念欧阳斐(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205)摘要:顾炎武是我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时代的启蒙思想家,其分权思想集中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要求。

他认为私利 是人之常情,满足了地方官员和百姓之私利,国家的整体利益也可得到实现.他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和实行乡村 自治、封驳制度等政治制度设计,主张用分权取代专权,用众治取代独治,扩大地方官员和乡村宗族的权利,限制君主和中 央的权力,调整君、臣.民之间的过度不平等关系。

关键词:顾炎武;分权地方;乡村自治;封驳制中图分类号:B2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219 (2020) 02-0046-04顾炎武所处的时代有两个突出特征:明亡清代 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取得一定的发展。

清王 朝取代明王朝,既是朝代更迭也是民族更迭,即满 人取代了汉人的统治。

反思明王朝覆灭的经验教 训,是当时知识分子关注的基本问题。

15世纪中叶 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封建社会萌芽,并 在之后的两个世纪有了一定的发展。

不少地区的地 方经济和城市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各地方的政治 势力,也在不断成长,他们试图摆脱封建专制对地 方的控制,在政治上表达自身诉求,已经成为当时 社会的一种趋势。

顾炎武的政治思想是直接面对明末清初政治 现实的反思与批判。

他抛弃了宋明理学中的先验人 性论,从“私”和“欲”的现实人性和社会生活实 际出发,提出“分权”的思想,主张用理性化的制 度安排平衡君与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达到‘‘众 治”的目的。

顾炎武的分权思想当然不同于西方的 三权分立学说,但从实质上讲,两种思想都指向对 君主权力的制约。

对于君主专制的实质,顾炎武以及与他同时代 的启蒙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等人有着清楚的认 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顾炎武对家、国、天下的思想-政治思想史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有亡国,有亡天下。

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於率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日知录》作为顾炎武的重要代表作,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顾炎武全部的学术、思想,遍布经世、警世内涵。

其卷十七中对于亡国亡天下保国保天下之阐述更是集中体现了顾氏对家、国、天下的思想。

也从另一个角度明确的表明了顾氏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深层思考与探索。

一、国仇家恨17 世纪的中华大地上,正是暴雨肆虐. 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刚刚了一如僵尸般的明王朝,随之又迎来了满清蛮夷的统治。

神州处处是凄凉,人人俱哀愁。

黄梨洲口中的地解正是如此!为何在中国历史上再平凡不过的朝代鼎革到明清更替成为了文人口中的天地崩裂呢?更是衍生出了一群独特的明遗民士群?这一切,除了明清易代所带来的人事创伤外,更因明清易代直接的后果就是满族入主中原。

这在深信夷夏大防的汉族士人不仅意味着汉族正统的丢失,更是象征着中华文化因夷族的践踏而有毁灭之危。

传统儒家学者与明代遗民的双重身份的顾炎武自然亦是夷夏大防的守护者,明清易代给他的一方面是国破家亡的人间惨剧,另一方面更是净胜上的传统的。

首先,明王朝的覆灭与夷族统治的芒刺在心。

1 4 年,顺治元年十月顺治亲诣南郊,告祭天地,即位,称大清祗荷天眷,以顺民情,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仍用大清国号,顺治纪元告天祭地,改元称号,意在向天下郑重昭示,清朝之得统乃蒙天眷佑,顺天应人。

自此开始,清朝的正式确立宣告了明王朝依然成为历史。

正如历史上的改朝换代都要经历人事的冲刷与百姓的灾祸一般,清朝的建立亦是在无数的鲜血与牺牲之中,无一阶层可幸免。

可是,为何独独清的建立在广大士人阶层激起如此大的反抗?甚至于产生了阶层中遗民与贰臣的长达几百年之久?这一切,都要归咎于满族入主中原,的易主发生在汉族与非我族类的满族之间,这就挑战了汉族士大夫的夷夏之防,不仅仅是政权上的交易,更像是文化上的、道统上的一记响亮耳光。

而关于明清易代、夷族入主中原对于广大明朝遗民的文化意义,则在吾师孔定芳教授《论明遗民之出处》一文中有详尽且深刻的阐述:不幸而遭遇此的明遗民骤然面临一系列的人生选择。

每一次选择都是一番操守和道德毅力的严峻考验。

对于明遗民而言,在做出了生与死的艰难抉择之后,接踵而至的是一连串事关立身处世的选择。

就如芒刺的痛楚,明遗民们无法忽略的人生抉择时时逼迫着他们,有人选择的与国俱亡;有人选择了隐逸林间;有人选择了遁入空门;更有一批人选择了消极沉默式的对抗。

顾氏便是怀着大难初平,宜反己自治,以为善后之计的信念成为了夷族之民,然其内心却是无时无刻不深扎芒刺,以待汉室光复。

其次,以孝遵礼的拒不复出。

清代明的历史给顾炎武的家庭最为巨大的打击便是:顾母王氏深痛国之灭亡,绝食自尽。

其临终还留言炎武:我虽夫人,深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

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顾氏自幼跟随其嗣母王贞孝成长,深厚的母子情自不必说,更重要的事母亲王氏对炎武在思想上的深远影响。

王氏生前未嫁守节与断指疗姑的贞孝事迹不仅在明崇祯九年时受到当时朝廷的大肆嘉奖,其贞与孝的品行更在日常的生活中为炎武树立了礼与孝的典范。

她对于顾氏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种简单意义上母亲的含义,更是顾氏在信仰上的支柱。

这时,随着明王朝的灭亡,炎武的信仰支柱倒了。

并以为国绝食而亡这样一种凄美轰烈的方式为顾氏的爱国观深深上了一课。

故此,无论是之后的臣事南明弘光、从军苏州、起义昆山、遥奉隆武还是最后的隐逸逃社、游于北国无可否认,王母的爱国行为与临终嘱咐已改变了顾炎武的人生轨迹。

从退而读书犹感国之多事之虞到与国相系撰四论再至坚守吾心,誓不为二姓臣的遗民生涯,顾氏的思想因国破而经受历练,因清统却成熟发光于世间。

于此,与其说炎武不愿与清廷同流合污而誓不仕清,不如讲炎武是以为亡母尽孝而遵循了为学者之大礼.二、炎武个人学术、思想所致晚明学风空疏,经由巨大变动,学术界文人士大夫掀起一股痛砭王学,提倡经学之风也为在顾氏学术思想上提供了一个思索家国现实与命运的契机。

首先,对王学的批判。

顾氏就曾不掩饰的将明亡的罪责归于王学说:以一人而易天下,其流风至于百有余年之久矣,古之有之。

王夷甫之清谈,王介甫之新说,其在于今,则王伯安之良知是也。

将三王并提来指王学误国,应为明亡负全责。

他认为王学的兴起破坏了整个学术的发展,其良知的观点流祸甚深,皆是无用之空言;阳明新学对六经的解读又是在败坏先儒的优秀传统;而且王学又给学术界带来了讲学之风,使得人人皆讲学,人人讲学皆为名;《日知录》中更言明近世喜言心学,舍本章之本旨而独论人心、道心,甚者单遮道心二字,而直谓即心是道,盖陷于禅学而不自知。

即认为心学即是禅学。

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之下,顾氏自是抛弃明末之学,痛定思痛,开辟新的道路。

第二,顾氏学术的清初经世之风。

清初兴起的经世致用新思想和新学风启发广大的士人们开始去思考和研究改革时弊的方法,包括、经济、民族、教育、人情伦理、宗法等等方面。

顾炎武明道救世的为学宗旨即充满了浓厚的经世之风。

在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人格准则之上,顾炎武还力图将国家治乱与民生大计相结合,用学术的方法和眼光来探索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

《天下郡国利病书》的撰写就这一思想的成果, 其《考序》中写道:二十一史,十三朝,天下图经,前辈文编说部,以至公移邸抄之类,有关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天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

炎武的自序足以说明其治学始终贯穿这经世致用这一线索。

第三,实学的思想基础。

顾氏以经世致用的观念为基础,随着其所处的社会条件及人生阅历的变化而赋予了不同的历史含义和使命。

其的实学思想也从早期的乙酉四论以谋求强国强兵的道路发展到了后期明道救世的救济民众、关怀民生的仁义之心。

这一突破性的转变使得炎武的思想不再局限于一朝一代的王朝兴衰,而是更加放低姿态,以充满人性关怀的视角来审视当前的家、国、天下。

早年炎武乙酉四论式富国强兵的军事经济观是在明清易代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之下形成的,表达了其急切灭清复明的爱国之心。

其中,无论是《军制论》中寓兵于农的改革方案,还是《田功论》针对的战乱人口离散、兵丁不足的田功法,都是为了解决复明最为关键的军事问题,步步皆为复明。

而至后期,南明政权的相继垮台和清朝政权的不断巩固,复明的梦想也渐渐的遥不可及了,他的实学思想亦随着发生变化。

顺治五年,即1 8年,炎武产生了北游的想法,其在进行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对于民生的大量关注也明显反应了其思想的转变:对于不顾人民死活大肆横征暴敛税收的封建统治者给予了鄙夷的批判;对于改善民生、发展利民经济的想法更是萌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一对于民生的急切关注更是在炎武晚年达到了顶峰:前期社会变革的思考、民众生活的考察都使得晚年的炎武将一切原因和改善集中到了社会、国家伦理观的思考上。

人心风俗关乎国运,国运盛衰关乎民生,民生仁义又系于天下存亡。

这一切的核心都集中在了行己有耻的人伦观。

1667 年,《与友人论学书》中,行己有耻为圣人之道,成为了守礼救世的首要表现。

到此,顾氏的实学思想已将研究重心由民生转移至人伦的思考之上,并最终围绕仁义伦理道德的问题来进行了社会现实问题的探究,继而保国保天下的思考应运而生。

第四,常年北游治学的精神。

保国保天下思想作为炎武爱国思想的重要内容,不仅仅是其在古代传统意义上的爱国思想的表达,更是由其生平事迹所体现出的一种令后人敬仰的忠于国君、挚爱乡土国家、对民族传承高度负责的人格魅力。

顾炎武北游自顺治十四年1657 年至康熙二十一年1679 年,前后长达二十余年。

直至1679 年的正月,炎武卒于山西曲沃县,其起于南征既不遂,乃有明岁北游之计结于某自五十以后, 笃志经史正真的北学于中国的北游治生经历给顾氏的治学生涯和思想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身负无仕二姓的底线,炎武二十余年的北游生活不仅使其走遍中国,尝遍民间心酸,更让其踏出书斋,正真在现实社会中找寻中华民族的礼与孝. 其不再居于一隅而言天下的尴尬境遇,用开阔的眼界和身体力行的实践履行了其对社会的探索。

另一方面,二十余年的北游生涯更让顾炎武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和天下观。

正如复旦大学周可真教授曾总结北游对于顾炎武思想意识上的深刻影响是这样说道:市民生活环境的习染及其特殊的人生遭遇,使顾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当时的市民价值观,形成了其主张人皆有爱身、爱财之市识,这种自私自利的市识贯穿于其整个治生活动,是其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它内在包含着追求人格与个性自由的人文精神。

正是这种爱身、爱财的自私精神的形成让其明白食力终全节, 依人尚厚颜求人则丧已的道理,促使炎武开始思索社会的现实与理想。

这样看来,顾炎武思想中的国就不是指的一姓之国,而是市民之国;其天下更是指的为全体人了;保国保天下亦意味着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在内的所有人民的爱身爱财的自主的权利,而不如禽兽一般的生活。

这些的深刻以毫无疑问并不会对目前的蛮夷之国而言,这样重民之国家观、天下观更是一种历史的趋向与进步。

三、深层意图---力学以待后王顾炎武对于亡国亡天下保国保天下思考是在经历了明清易代地解的震惊与清初不同程度的抗争后,明遗民开始了对于新社会秩序重建的思考的重要成果。

无论是之前为保国而进行的武装抗争,还是后来以保天下而提出的保道统,这些都是明遗民对于后王的无限期待和至死不渝的决心。

顾氏所提的保国保天下就是对此境地做出的重要判断。

在《日知录》中,炎武先是对亡国亡天下的做出了一针见血区分: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於率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果断指出以清代明如为易姓改号,并不可怕,历史上常有之,可夷族入主中原仁义充塞而至於率曽食人,人将相食就有灭天下之危了,不可不重视。

继而,延续此路,又指出:知保天下, 然后知保其国显然, 在顾氏的眼里, 眼下所看到的大清天下依然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了,不单单是朝代兴替,改名换姓那么简单了。

夷族的入主中原更是儒家传统的破灭,中华文化的断裂。

到这里,明遗民们对清统治的抵抗与不合作不仅表明了其在上的不仕二姓,更是身为儒家传统的守护者、中华文明的传承者的一种自觉责任的承担了。

他们的抗争已经随着清廷在政权上的逐步稳定由武装抗争转化为了文化抗争,怀着对腐朽亡明的失望而于中华民族不绝望的态度,用笔杆为武器,用心中之信念、脑中之思想开始了中华民族新命运规划与期待的漫漫长路之旅。

而炎武笔下常常出现的有王者起、来者就是其未来中华民族新命运的承担者,一切皆为后之王者来正其大义不明于天下,这俨然成为了顾氏立言的习惯性铺陈与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