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炎武

早年求学

顾炎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生于昆山千灯镇,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徐干学、徐秉义、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力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

顾炎武手抄书的故事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顾炎武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

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祖父顾绍芾病故。

崇祯十六年(1643)夏,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南明抗清

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暂居语濂经,由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亭林诗集》一,《感事》)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吴映奎《顾亭林先生年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著名的“乙西四论”,为行朝出谋划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顺治二年(1645)五月,顾炎武取道镇江赴南京就职,尚未到达,南京即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军崩溃,清军铁骑又指向苏、杭。其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字同初,上海嘉定人)投笔从戎,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诸义军合谋,拟先收复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时“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亭林诗集》一,《千里》);惜乎残破之余,实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义军攻进苏州城即遇伏而溃,松江、嘉定亦相继陷落。

顾炎武潜回昆山,又与杨永言、归庄等守城拒敌;不数日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4万,吴其沆战死,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炎武本人则因城破之前已往语濂径而侥幸得免。

9天后,常熟陷落,炎武嗣母王氏闻变,绝食殉国,临终嘱咐炎武,说:“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伟人母亲

——记爱国主义思想家顾炎武的嗣母

不论你是老昆山人还是新昆山人,对于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顾炎武多少应该有些了解,现在我要介绍的是他的嗣母。正是这位有情有义、贞孝双全、尽忠报国的伟大女性,才培育出了顾炎武这么一位划时

代伟人。

未婚守节

顾炎武的嗣母(公元1586—1645年)姓王,她是明辽东行太仆寺少卿王宇的孙女,父亲是太学生王述。王氏出生在诗礼传家的大户人家,自小有大志,知书达礼,与一般闺中小姐不太一样。当她尚在闺中,等待出嫁顾家公子顾同吉的时候,家里为她治办嫁妆,一开始嫁妆大多和一般世俗的服饰一样鲜艳华丽,王氏看到后就对母亲说:“女儿的为人父母亲都知道,生平最仰慕古代的贤女子少君、孟光,为什么父母亲还要治办这么俗气的嫁妆呢?”父亲王述听说后就减去了许多华丽的衣裳,换上了一大半朴素的衣裙。

王氏十七岁那年,只有十八岁的未婚夫顾同吉(顾炎武的叔父)得了急病不幸去世。噩耗传来,王家父母考虑到女儿的终身,本不打算让她知道,谁料到王氏已经私下里听说了这一消息。之后,王氏一连几天吃不下饭,并脱去了姑娘时穿的罗裙,换上了一身素白,大家劝她吃点东西,她告诉父母亲:“女儿想去祭奠顾郎,等回来再吃吧。”父母亲一开始十分为难,但也知道女儿的性格,要说服她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就让人通知顾家。随后王述准备了一些祭奠的物品,陪着王氏一起到了顾家。

顾家这边的公公婆婆听说未过门的媳妇要来祭奠亡儿,十分悲伤,他们立即叫人洒扫庭院,好象迎娶儿媳的礼数,但是也没有开口提任何要求。王氏在顾家祭奠完毕之后,就请求公婆能够收留她,并对父亲说:“替我拜谢母亲,女儿不回去了。”一听此言,王述顿时板起面孔不再作声。公公顾绍芾(fu)是当时著名的乡绅,是知晓大义的人,他哭着对王氏说:“感谢你心里还牵挂着我的儿子,不过你们还没有正式办婚事,怎好让你这样到我家呢?”王氏含泪道:“我听说《礼》上讲,为人要讲信用,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妇道人家之德行。本来我已经答应了这门婚事,妾身已经是顾家的人了,如今还能让我到那里去呢?”婆婆听了这话,擦着眼泪说,“你这孩子实在通情达理,哪能让我儿子的死连累你这个新妇呢?”王氏听到婆婆称她“新妇”,眼泪夺眶而出,就这样王氏算是入了顾家。

断指疗姑

之后,王氏每天早晚祭奠亡夫,然后就照顾婆婆的饮食起居,自己则住在旁边的一间厢房里。娘家派了下人去看她,她都闭门谢客;有一个尼姑请求相见,她不同意,说:“我是决不会接待出家人的。”平时她还经常带着婢女纺纱织布或是挫针操作女红。时不时派人到娘家问候父母身体是否安康。

有一次,公公顾绍芾去南京办事,不料婆婆李氏得了重病,王氏日夜照顾。可是不见病情转好,王氏心中十分焦急,听说用手指作药引子管用,她忍着剧痛砍下了自己的一节手指,俗话讲“十指连心”,这一痛差一点人都昏过去,可是她包扎好了伤口,就把那节断指和在汤药一起熬,让婆婆服用了,这件事谁也没有知道。那天给婆婆进药的时候,李氏觉得她脸色不对,强打精神问王氏:“媳妇你怎么憔悴得这么厉害?是不是休息得太少了?”王氏只是说不要紧的没有事的过两天就会好的。说也奇怪,用完药之后,李氏的病竟然奇迹般的痊愈了。婆婆李氏就对身边的女仆说:“我以前一直担心儿子死了以后没有人孝敬,现在有了媳妇,赛过儿子活在世上。”一天,李氏靠在床头想拉王氏的手,王氏缩回手不敢露出手指。李氏觉察有什么不对劲,反复盘问,王氏才把断指的事说了出来。而家里所有女婢佣人没有一个人知道这回事,她们听说之后都十分惊讶,有的感动得掉下了眼泪。王氏却对她们说:“婆婆命中注定不会有事,而且还长寿,你们不要胡乱与他人说。”

后来,这桩事情被李氏的兄长私底下打听到了,于是王氏“断指疗姑”(姑,即婆婆)的事迹很快传了出去,成为昆山城里孝敬长辈的一桩美谈。过了几年,昆山知县陈祖苞听说顾家出了一个“未婚守节、断指疗姑”的好媳妇,肃然起敬,赶到顾家登门拜访。公元1634年,巡按御史祁彪佳表彰王氏。两年后,巡按御史王一鹗上书奏请朝廷,要在顾家的门口悬挂“贞孝”旗帜以示表彰,礼部尚书姜逢元如实上奏皇帝,得到了朝廷的许可。消息不胫而走,轰动苏州一带,亲戚朋友无不牵着羊、捧着美酒前来祝贺,都讲这是昆山历史上百年一遇的好事情。当时著名文人张大复写下文章记载了贞女王氏的事迹,还被编入《康熙昆山县志稿》。

立嗣蒙学

光阴似箭,一转眼王氏已经侍奉公婆12载,公公婆婆再也过意不去了,全家便商量为王氏确定一个嗣子,以续香烟,这个嗣子就是王氏亡夫顾同吉的叔伯兄弟儿子——顾炎武。这里要提一下,顾炎武的本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