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学案(学生版)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论》学案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过秦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掌握《过秦论》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重点《过秦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过秦论》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1.3 教学难点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学生对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2.1 教案内容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生平。
讲解《过秦论》所处的时代背景。
分析《过秦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作者贾谊的生平和事迹。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过秦论》的文学地位。
第三章:文本解读3.1 教案内容分析《过秦论》的文体特点。
讲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3.2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过秦论》的文体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教师点评并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
第四章:阅读理解4.1 教案内容讲解《过秦论》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4.2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过秦论》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第五章:文学鉴赏5.1 教案内容分析《过秦论》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2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过秦论》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过秦论》的文学特点。
教师点评并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教案内容通过提问和讨论,深化学生对《过秦论》的理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互动。
6.2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七章:小组合作学习7.1 教案内容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任务包括分析《过秦论》中的某个观点或段落,并进行讨论。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案3课时
《过秦论》教学设计过秦论教案3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过秦论》的背景、主题及论证方法。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4.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和论证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3.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三、教学难点1.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构。
2.部分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生平。
2.介绍《过秦论》的背景和主题。
二、阅读与讲解1.阅读第一段,分析文章的总论点。
2.讲解“秦之过”的具体表现。
3.讲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论证逻辑。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秦之过”的表现。
2.讨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及其效果。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主题和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论证方法有哪些?二、阅读与讲解1.阅读第二段,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2.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技巧和语言特色。
3.讲解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技巧及其效果。
2.讨论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论证方法有哪些?二、阅读与讲解2.讲解文章的结论及其意义。
3.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句子和实词、虚词。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论及其意义。
2.讨论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构。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论。
五、课后作业1.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写一篇关于《过秦论》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2.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3.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二、阅读与讲解“秦之过”的具体表现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秦朝有哪些过错导致了它的灭亡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论证逻辑教师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施行仁义,那么攻守的形势就会不同。
《过秦论》学案(含答案)
《过秦论》学案贾谊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知识拓展1.作者贾谊(前200—前168),又称贾生,洛阳(今属河南省)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汉文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博士,掌管文献典籍,很受汉文帝的重用。
后因其他大臣在文帝面前进谗言,贾谊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因此被后人称为贾长沙、贾太傅。
贾谊的作品主要有《新书》,又名《贾子》,共58篇。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有名。
辞赋著名的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贾谊的辞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2.创作背景作者贾谊写这篇文章时,时值汉文帝在位,贾谊担当着西汉政府掌管典籍经学的官职——博士。
当时中央重臣周勃、灌婴等人都是武人出身,与贾谊政见不合。
周勃、灌婴等人认为对内要严刑峻法加以管理。
而贾谊主张提倡儒学,定礼仪,明法度。
《过秦论》中明为论秦之兴亡,实则暗喻汉初时政弊病。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在作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统一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用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很快结束了。
整体感知1.预习自测(1)注音崤函(xiáo)合从(zònɡ)氓隶(méng)钩戟(jǐ)藩篱(fān)铦(xiān)倪良(ní)遗镞(zú)行伍(háng)漂橹(lǔ)乐毅(yuè)黔首(qián)逡巡(qūn)膏腴(yú)销锋镝(dí)蹑足(niè)谪戍(zhé)瓮牖(yǒu)锄耰(yōu)棘矜(qín)隳名城(huī)(2)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秦论》复习学案学生版(易)
《过秦论》复习学案一、挖空翻译。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统治)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第十课 过秦论学生学案
编者:刘晓斌审核:使用者:高一年级时间:周1 春我开口,我表达。
我交流,我收获!第十课过秦论【学习目标】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结合句子成分,准确翻译字词和理解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感受本文广用对比、对偶,极力渲染铺陈的特点,提高自己的语感;积累常用的实虚词意义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学习重点】准确翻译字词和掌握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语言现象。
积累常用的实虚词意义【学习难点】感受本文广用对比、对偶,极力渲染铺陈的特点,提高自己的语感【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1、朗读。
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议论的节奏、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2、解义,结合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解读字词的意义,必要时再借助工具书。
第一学时学习目标: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结合句子成分,准确翻译字词和理解活用、通假。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一、文学常识1、走进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西汉著名__________、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的政论散文《__________》、《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酣畅淋漓,对后世散文创作有很大影响。
其文章,明人辑有《__________》,另传有《新书》十卷。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所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与他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________________》。
2、解题“过秦”即“______________”,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所谓的“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体。
《过秦论》是贾谊议论文的代表作。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学生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文段一,理解“固”、“修”、“务”等实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过程与方法:学生朗读,小组研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
学习重点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固”的一词多义现象。
学习难点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练习翻译文段。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请同学们欣赏首诗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其文被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
三、背景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四、学生准确认读,为背诵课文打基础1.字音(1)腴()轸()镞()笞()蒙恬()(2)孝公既没()召滑()俯首颈系()(3)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4)蹑足行伍()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5)比权量力()万乘之势()朝同列()一夫作难()(6)鉏耰棘矜()度()长絜大崤函()黔首()(7)锋镝()隳()流血漂橹()瓮牖绳枢()氓隶()2.通假字约从离衡()合从缔交()陈利兵而谁何()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百有余年()五、师生研读第一段(一)、自读课文第一段,小组研讨解决以下知识: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崤函之固()席卷天下()囊括四海包举宇内内力法度()外连横()斗诸侯()2.重点词语解释务耕织()君臣固守()修守战之具()(二)、学生练习翻译第一段,理解内容()(三)、知识延伸(一词多义现象)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六、学生质疑反馈七、课堂小结八、布置作业:整理第一段文言现象预习第二、三段《过秦论》导学案第二课时(学生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秦论》学案1
《过秦论》1、作者为什么要论述秦之“过”?贾谊生活在西汉时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战争的破坏,土地荒芜,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作者叙述秦王朝兴亡史,论述秦之过错,在于规劝汉文帝吸取秦王朝不施仁政导致覆亡的教训,防止重蹈覆辙。
“过秦”,实为“过汉。
2.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叙事?探究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体现了贾谊辞赋家的政论的特色。
辞赋惯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而极力捕叙,又能达到文势滔滔,波澜层迭的艺术效果;二是便于读者了解秦“百有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而从铺排渲染以及将攻和被攻的双方的极化对比中看到作者的倾向性。
因事见意,理寓事中。
《过秦论》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为叙史事,一为发议论。
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事的升华。
叙述史实,以时序为经,以事迹为纬。
先叙秦孝公时的“兴”,继而写“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时和“延及孝文王、庄襄王”时的“强”,接着写“及至始皇”时的“盛”,最后写“始皇既没”,陈涉首难,使秦终至败亡。
作者概括了秦“百有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
议论时,以陈涉与强大的秦王朝比,与山东六国比,是非立分,结论自出。
这样由事见意,由史出论,便于作者按辞赋的写作规律,施展才华,驰骋笔墨。
一、写作特点:(一)从大量史实的对比中引出结论:叙事铺陈对比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
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
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因此我感到,要想写好说理文,必须在善于叙事的基础上来说理才行。
所谓在说理文中的善于叙事,还同一般叙事文不一样,要善于概括事实,善于描写事物的大的、总的、突出的方面,善于勾勒整个历史发展的轮廊等等。
只有这样,只有通过这种叙事的特定手法,以此为说理的基础,才可能有把握说服读者。
《过秦论》学案
《过秦论》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二、作者简介: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文才超众。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
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明人辑有《贾长沙集》。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三、背景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
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过秦论》教案
《过秦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贾谊及秦亡的历史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习本文铺陈排比、对比论证等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兴衰的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难点(1)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2)从秦亡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对现实社会有所启示。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秦朝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
它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实现了统一,但却又迅速灭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过秦论》,就是一篇探讨秦朝兴衰的经典之作。
作者贾谊通过对秦朝历史的深入分析,总结了其灭亡的原因,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年少即以才学名闻郡中,二十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
后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自伤为傅无状,抑郁而终,年仅三十三岁。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秦论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过秦论教案教学设计1过秦论教案教学设计引言《过秦论》是中国历史上一篇重要的政论文章,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最具讽刺意味的文学作品之一。
学生学习理解《过秦论》是历史和文学课程中的重要任务。
本篇文章将阐述教师如何设计教案来教授《过秦论》。
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 完整阅读并理解《过秦论》- 通过文本深度解析,思考文章的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发掘文章中的论述思想及其深层含义- 获得批判性思维能力,美学和语文鉴赏能力教学方法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上述目标:1. 阅读首先,让学生阅读《过秦论》,并确保他们已经完全理解它。
教师应当向学生讲解该文章的背景和意图,并引导学生思考中心问题:作者是否赞成秦始皇的行为,并呈现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分析接着,教师应当让学生分析文章中使用的语言,例如“纵欲而无厌,可不戒乎?”,“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功者不拘常规。
”等等。
这些语言深刻而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用意,并带给读者深思。
3. 讨论然后,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进行讨论,讨论《过秦论》中所提到的思想、论点和哲学原则,并与学生分享秦始皇和法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4. 写作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独立写作的方式,检验他们的理解程度。
学生应遵守学术写作的规则,结合课堂讨论的知识点和对《过秦论》的深层理解,撰写一篇文章。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论述思想并培养文学和历史素养。
结论在教授《过秦论》时,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考水平,并引导学生掌握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
通过讨论和独立写作,学生将更好地掌握文章,真正领略到这篇文章的艺术和历史价值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和写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过秦论》的思想和哲学原则,并掌握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
对于提高他们的历史和文学素养以及提高他们的思考水平都是非常有益的。
学习《过秦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审视世界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论》学案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过秦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分析并掌握《过秦论》的主要论点与论证方法。
3. 提高古文阅读能力,领会文言文的表达技巧。
4. 启发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介绍贾谊及其作品《过秦论》。
2. 解读《过秦论》中关于秦国崛起与灭亡的论述。
3. 分析《过秦论》的论证结构与修辞手法。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过秦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内涵。
2. 《过秦论》的论证方法与修辞技巧。
3. 对《过秦论》的批判性思考与评价。
2.2 教学难点1. 古文词汇与句式的理解。
2. 对《过秦论》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过秦论》的背景、内容、论证方法等。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过秦论》的理解与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过秦论》中的具体论证案例。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过秦论》的相关内容、图片等。
2. 纸质教材:提供《过秦论》的原文及注释。
3.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研究文章、视频等。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课前准备1. 让学生预习《过秦论》原文,了解其大意。
2. 收集与《过秦论》相关的资料,如注释、译文等。
4.2 课堂讲解1. 讲解《过秦论》的背景、作者贾谊的生平等。
2. 分析《过秦论》的主要论点,如秦国崛起的原因、灭亡的教训等。
3. 解析《过秦论》的论证方法与修辞技巧。
4.3 课堂互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过秦论》的理解与感悟。
2. 案例分析:分析《过秦论》中的具体论证案例。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问答等方面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过秦论》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5.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过秦论导学案答案学生版
《过秦论》导学案答案一、字音崤(xiáo)函膏腴(yú)矢镞(zú)鞭笞(chī)藩(fān)篱瓮(wèng)牖(yǒu)行(háng)伍逡巡(qūn xún) 劲弩(jìng nǔ)孝公既没(mò)践华为城(huà)黔(qián)首蹑足(niè)将数百之众(jià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雍州(yōng)隳(huī)名城销锋镝(dí) 谪(zhé)戍长铩 (shā)钩戟(jǐ)非铦(xiān) 氓(méng)隶万乘之势(shèng)赢粮而景(yǐng)从锄耰(yōu)棘矜 (qín) 比权量力(liàng)度(duó)长絜(xié)大召滑(shào)蒙恬(tián)陈轸(zhěn)翟景(zhái) 乐毅(yuè)墨翟(dí)猗顿(yī) 倪良(ní)二、通假寻踪1、衡通“横”,连横2、从通“纵”,合纵3、倔通“崛”,突出4、景通“影”,像影子一样5、有通“又”,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6、没通“殁”,死亡7、振通“震”,震慑三、古今异义1、于是:在这种情况下2、山东:崤山以东3橹:盾牌4、爱人:爱护人民5、以致:两个词,以,来;致,招纳。
6、以为桂林象郡:把……作为7、然后:这样以后8、中人:平常的人四、词类活用1、“亡”、“北”动词活用为名词,逃亡的人2、“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地势。
3、“利”、“便”,形容词作名词,便利的形势。
4、“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袋子一样。
5、“内”、“外”方位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
6、“南”、“西”、“东”、“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过秦论导学案(学生版) (1)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4.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知识导学】1.解题本文是史论。
“过秦”意思是,“过”是。
“论”,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世称,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
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
他的政论散文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3.后人对贾谊(史称贾生)的评价:①苏轼论贾谊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成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过秦论》优秀教案(通用10篇)
《过秦论》优秀教案(通用10篇)《过秦论》优秀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过秦论》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过秦论》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张“施仁义”的进步意义局限性。
(难点)2、了解先进行论证,然后得出结论以及运用对偶、排比的写作方法。
3、掌握一些常用的多义词,疏通文意。
(重点)【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和他写作本文的目的;2、了解秦国日益强盛的情况;译析一、二段。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解题(板书课题及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年青时就有才名,经人荐举,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
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但遭到了守旧的贵族和大臣们的打击和诬陷,被迁为长沙王太傅深为忧伤愤懑,四年后改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经常哭泣,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后人辑他的文章为《贾长沙集》,另《新书》十卷。
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
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二、生朗读一、二段,正音三、译析一、二段,理解文意 1、始强:条件:地利──据、拥。
人和──君臣固守。
政策:内政──务、修。
外交──外、斗。
2、日强:文治──蒙故业,因遗策。
武功──四方攻伐。
六国──合纵缔交、九国不进。
结果──纵散约败、割地赂秦。
第二、三课时〖教学要点〗译析三至五段;总结课文;完成练习;背诵三至五段。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过秦论》的写作目的是什么?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后省略了什么?(之以)3、注音:崤逡笞隳镝牖二、讲析三、四、五段(方法:读、讲、背)1、始强。
《过秦论》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秦论》学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过秦论》学案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升级。
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重视文化传统的学习和研究。
而《过秦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于现代学生来说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开展一系列与《过秦论》有关的教学活动,对于传承和推广中国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案设计1.研读《过秦论》文本首先,学生应该先阅读《过秦论》的原著,摸清全文的脉络,理解作者的主旨思想和要点。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重点关注论述的逻辑结构,以及其中的引用和比喻。
2.辩论角色扮演在完成研读后,学生可以分组,每组选择一方阐述论点,并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辩论。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论点,并在辩论中提升逻辑推理、思辨能力。
3.阅读配套材料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过秦论》,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配套材料,如历史资料、辩论材料、专题研究等,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拓展。
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料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原著中不同的论点,培养阅读和研究文化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1.课堂初始化在一堂课的开始,老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过秦论》中的一些疑惑和不解,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2.情境模拟在学生阅读完原著和配套材料后,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梳理出庄子和韩非子的不同哲学思想,让学生从不同哲学视角重新审视历史。
3.个人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逐渐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式,而这需要进行个人思考。
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更广泛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教师可以围绕全文主旨,提出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关键。
4.小组讨论在教学中,小组讨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老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小组进行研究和讨论。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合作和沟通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应用能力。
总之,《过秦论》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通过学生的深入研究和讨论,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贾谊及秦亡的历史背景,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汲取历史教训。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分析秦亡的原因。
2、难点(1)领会文章的对比论证手法,以及其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
(2)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二十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
后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自伤失职,抑郁而死,时仅 33 岁。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2、背景介绍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由此国力大增。
秦始皇即位后,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但秦朝的统治极其残暴,繁重的劳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罚使人民苦不堪言,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给秦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公元前 207 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占咸阳,秦朝灭亡。
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他目睹了西汉初期的社会现实,对秦亡的历史教训进行了总结,写下了《过秦论》。
四、课文研读1、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2)梳理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叙述秦孝公至秦二世历代君主的功业和秦亡的过程;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施行正确的政策;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能力,终至灭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导学案学习要求: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2.理解贾谊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
3.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同1、3学习课时:3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尝试1.简介作者和背景(1)贾谊,西汉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
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
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2.解题。
本文选自《新书》,《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
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
3.知识积累(一)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衡,通“横”)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二)古今异义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1.固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2.因①因遗策(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3.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4.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5.兵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②收天下之兵/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6.策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7.致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8.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9.及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10.北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11.度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12.遗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13.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⑧深谋远虑(远,从长远)2.名词作动词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作窗户;枢,系户枢)④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⑤《过秦论》(过,指摘过失)3.形容词作动词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4.形容词作名词①据崤函之固(固,险要的地势。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固,坚固的屏障。
)③尊贤而重士(贤,贤者,贤能的人。
)④因利趁便(利,便利的条件;便,便利的条件。
)5.动词作名词①追亡逐北(亡,逃跑的人;北,溃败的军队)6.使动用法①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争斗)②会盟而谋弱秦/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弱,削弱)③约从离衡(离,使……离散)④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⑤吞二周而亡诸侯/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⑥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⑦以愚黔首(愚,使……愚蠢)⑧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7.意动用法①尊贤而重士(重,以……为重,看重)(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被动句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③谪戍之众④天下诸侯已困矣3.省略句①尝以十倍(于秦)之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④聚之(于)咸阳。
⑤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⑥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⑦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⑧身死(于)人手。
4.宾语前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③崤函之固,自若也5.定语后置①伏尸百万②铸以为金人十二③金城千里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②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六)名言名句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七)文学文化常识1.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代表作有:政论文:《论积贮疏》、《过秦论》、《陈政事疏》;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
2.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
又称“战国四君子”。
3.天下的别称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4.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
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
5.山东、关中、河山东:指崤山以东。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河:特指黄河。
如“河南”指黄河以南,“河北”指黄河以北。
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7.合纵、连横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亦作“合从”。
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亦作“连衡”。
二、课堂探究1、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论点的?2、作者先用哪句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哪几句写3、写陈涉起义这段中,作者用哪些话分述陈涉社会地位低、才能不足、发难时兵员不多和武器简陋?哪句话概括了起义的结果?4、结尾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作了对比?“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是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的?5、课文第二段将诸侯与秦国对比,第五段将诸侯与陈涉对比,其作用是什么?课文还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这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有什么好处?三、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甿(méng)隶万乘(shèng)锄耰(yōu)棘矜(qín)B.鞭笞(chī)从(zòng)散约败瓮牖(yǒu)绳枢C.隳(huī)名城蹑足行(háng)伍度(dù)长絜(jié)大D.以窥(kuī)周室亡矢(shǐ)遗镞(zú)逡(qūn)巡2.选出下列句子中注音或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kòu,击)关而攻秦。
B.九国之师,逡巡(qūn xún,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而不敢进。
C.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xiǎng,享受)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D.隳(huī,毁坏)名城,杀豪杰。
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C.倔起阡陌之中。
D.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4.以下各项中粗体词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因遗策(由于)膏腴之地(肥沃)B.亡矢遗镞(损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C.瓮牖绳枢(窗户)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D.履至尊(登上)以致天下之士(招纳)5.选出下列粗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拱手:两手相合,表示感谢。
B.诸候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谋弱秦:想办法削弱秦国的(的势力)。
C.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黔首:秦时称老百姓。
D.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不及向时之士也。
向时:先前。
6.以下句中粗体字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外连衡而斗诸侯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7.下列句子中粗体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1)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系,系上绳子。
委,委弃。
)(2)孝公既没.(没,殁,死去。
)(3)会盟而谋.弱秦(谋,谋求。
)(4)开关延.敌(延,请,迎击)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前(逡巡,徘徊。
)(5)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橹,船桨。
)A.(1)(3)B.(3)(4)C.(3)(5)D.(1)(4)8.《过秦论》是一篇史论,其最鲜明的特点是以叙事来说理,据史实而立论,叙事详尽而又有所侧重。
本文记叙史实以为后文论断蓄势。
其叙事的重点在哪儿呢?选出正确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