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超个人心理学

合集下载

超个人心理学研究评析

超个人心理学研究评析

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心理学家马斯洛、苏蒂奇、等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之上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学派。

它关注个人及其潜能的充分实现,关注超越个人的经验和精神生活,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体系之中。

它把西方的心理学和东方宗教文化成功地结合了起来,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在意识、意识训练、治疗等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回答了一些以往的心理学所无法回答的问题,推动了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注。

1 超个人心理学产生任何一种心理学思想、学说、和学派,既非从天而降,也不是从头脑中臆造出来的,而是有其特定历史原因的,促使超个人心理学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人本主义心理学无力解决当时的很多社会矛盾。

战后,西方国家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空前富裕,但精神生活却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价值瓦解、理想泯灭、人性裂变、毒品泛滥等社会问题严重。

同时,人本主义过分强调自我实现的弊端,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狂似文化。

就像维兹说的一样:“(人本主义心理学)已经变为宗教……基本上是自我朝拜。

”这迫切要求一种超越自我中心的文化来改变这种现状。

马斯洛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在他著名的需要层次论的自我实现需要之上增添了超越性的需要。

其次,东方文化的传入。

这些东方文化包括中国的儒家、道家、禅宗,印度哲学和印度佛教,伊斯兰的宗教与哲学思想,以及日本的神道和禅宗。

东方心理学思想传统注重灵性的修持和个人意识的超越,强调以静制动、天人合一。

这恰是西方心理学所缺乏的,对他们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思路,引起了西方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

超个人心理学就是把这种东方心理学思想传统与现代西方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2 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2.1 意识理论:意识状态的转变和意识发展的模式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两个主要内容。

意识状态的转变其核心是意识论,它是超个人心理学的基础,在超个人心理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超个人主义心理学

超个人主义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一、简介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它是人本心理学充分发展的结果, 也可以说它是人本心理学的派生物。

苏蒂奇(AnthonyJ.Sutich,1907—1976) 在其主编的《人本心理学杂志》1968年第1期上撰文宣称:“心理学中的第四势力,即超个人心理学正在形成。

”当年人本心理学兴起的时候就将行为主义视为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精神分析为第二势力, 自称人本主义为第三势力。

随着人本心理学被主流心理学所承认, 到1960年代中期, 一些人本心理学的领袖人物, 包括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 和苏蒂奇等人经常讨论超越人本主义的问题, 他们越来越不满人本心理学只关注个体的自我及其实现, 意识到应该将自我与个人以外的世界和意义联系起来, 这个领域属于超越的领域或超出自我关怀的精神生活领域。

于是他们开始酝酿一种关注这一领域的心理学, 自称这种心理学为第四势力心理学, 或超个人心理学。

如果从方法论和学术渊源上下定义, 那么, 超个人心理学可以被理解为这样一个学派, 它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

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是两种关于人自身的知识体系, 前者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传统宗教和哲学, 其中包含着对人及其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践行方式, 但不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和系统化的表达方式存在的; 后者包含着对人的身体与心理的科学研究, 但这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与世界精神传统的联系。

超个人心理学对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持同等尊重态度, 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加以创造性地综合, 进而提供一种包含身体、心理和精神(body—mind—spirit) 的架构来全面地认识我们自己。

简言之, 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 是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学派。

浅谈超个人心理学

浅谈超个人心理学

浅谈超个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心理学分支,旨在研究个体超越个人身份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变化。

它关注的是个人在社会和群体环境中的行为、情感和思维的变化。

本文将对超个人心理学进行浅谈,探讨其研究内容和意义。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群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集体心理学等方面。

群体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变化。

集体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群体行为中的心理表现和心理变化。

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研究个人在群体中的心理过程。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了解个体在群体中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揭示集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身份和角色都是多变的,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和群体关系,了解个体的超个人心理变化对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超个人心理学对于教育、组织管理和社会治理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了解学生的超个人心理变化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在组织管理领域,了解员工在集体中的心理表现可以优化组织的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方式,提高组织的协作效率和绩效。

在社会治理领域,了解公众的超个人心理变化可以更好地制定社会政策和宣传策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通过实际的数据收集和分析,验证假设和理论,从而获得科学的研究结论。

理论研究通过整合和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提出新的理论框架和解释模型,从而指导实证研究的进行。

在实证研究方面,超个人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案例分析等。

问卷调查通过给被试者发放问卷,了解其在群体中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实验研究通过对被试者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案例分析通过深入研究个体在具体情境下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从而找出普遍规律和心理机制。

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理学超个⼈⼼理学 ⼼理学所要求的深⼊⾃我,⾃我实现与灵修所要求的超越⾃我,⽆我的境界。

当这两者相遇时,有时候,让⼈感到南辕北辙,相互拉扯,甚⾄彼此格;有时候,⼜让⼈觉得相辅相成,是互相的补充与推动!两者到底是怎样的⼀种关系呢?超个⼈⼼理学最基本的疑问,就围绕在个⼈与超个⼈的关系。

⾃我和灵性之间有什麼关系?这种关系的本质⼜是什麼呢?超个⼈⼼理学提供整体的和整合的取向来看待⼈性,包括与灵性相关的⼈性的各个侧⾯。

继精神分析、认知⾏为和⼈本主义之后,超个⼈⼼理学被称为⼼理学的第四思潮,在当今和未来具有⼴阔的发展前景,因為有关灵性的议题、或是与⼼灵主题有关的各种活动或学派,在现代社会⾥已不胜枚举。

和西⽅发展超个⼈⼼理学的⼈⽐起来,我们可说是站在更好的位置,因為许多灵性议题源⾃於东⽅⽂化。

⼀旦我们整合⽬前社会正在发⽣的⼼理、⼼灵现象,连结回我们⾃⾝的各种灵性传统、结合西⽅各家的研究理论,我们便能整理出我们独有的⼼理学。

超个⼈⼼理学是⼼理学未来发展的⼤趋势,她从许多精神传统中吸取营养,但她⽤科学的⽅法来理解这些传统并运⽤这些原理。

她也会根据科学来发展出新的取向。

超个⼈⼼理治疗,让我们看见⼼理⼯作放⼊灵性架构之后,可以有多么含融、多⾯向、充满意义的乐观展望。

「超个⼈⼼理学站在独特的位置,是唯⼀能整合、涵盖⼈类所有经验的⼼理学取向。

」超个⼈⼼理学为所有传统⼼理学的知识提供了更宽⼴的视野,不但涵盖传统的⼼理学,更使⼼理学进⼊崭新的模式和灵性的架构。

马斯洛的地图以西⽅思想肯定许多宗教传统表达的观念,就是意识的成长最初著重於⾃我的⾝体、情感、⼼智结构的进展,这个部分正是⼤部分西⽅⼼理学研究的领域。

传统⼼理学强调动机的`层次:⽣存的需求、性与攻击、整合感受与冲动的需求、建⽴亲密关系、发展统合的⾃我,然后透过有意义的⼯作和活动实现⾃我。

超个⼈⼼理学⿎励从连接感来觉实现个⼈和社会的转化。

在连接中他⼈和环境被看作为我的⼀部分⽽不是存在于我之外。

超个人心理学简介课件

超个人心理学简介课件
苏蒂奇以巨大的打击,但他继续全身心
投入到杂志及其他有关超个人心理学发 展的事业中。到1970年底,他身边已经 聚集了一个群体,而且不断在扩大。
在《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创刊 号上,苏蒂奇明确宣称超个人心 理学是一种新的和专门的心理学 研究领域。情况越来越明显,超 个人这股新势力不只是人本主义 的派生物,超个人立场的基本假 设与以“成长”为取向的人本主义 立场很不相同。新的范式已经出 现了!
三、Transpersonal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 超心理学到底是什么?
1、1968年苏蒂奇在《人本心理学杂志》上宣布超个人心理学诞生 并将超个人心理学定义为:超个人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正在 形成的一种新势力。一群心理学家和来自其他领域的专业工作 者对人类的终极能力和潜能问题感兴趣,但这种问题无论是在 “第一势力”即实证主义或行为主义或“第二势力”即经典的精神 分析那里,还是在“第三势力”即人本心理学那里,都没有系统的 地位。正在形成的“第四势力”即超个人心理学主要研究与践行 如下主题:形成个体和种系的元需要(meta-needs)、终极价值 、合一意识、高峰经验、价值、入迷、神秘体验、敬畏、存在 、自我实现、本质、天赐之福、惊奇、终极意义、自我超越、 精神、唯一性、宇宙意识、个体与种系的协同作用、神奇的相 遇、日常生活的神圣化、超越(先验)现象;宇宙的自我幽默和 玩笑;最大限度的感知能力的发挥、回应与表达;以及一些有 关的观念、经验和行为。1983年《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创刊时 又增加了静修(meditation,又译静坐、沉思、冥想)的理论与实 践、精神之路、慈悲等研究主题。
苏蒂奇和马斯洛等人是将超个人心理学视
为心理学中的新势力和发展方向,所以称其为 心理学的第四势力。苏蒂奇在这篇文章中还宣 布了即将出版的一种新杂志《超个人心理学杂 志》并尝试对超个人心理学下定义。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摘要】超个人心理学是研究个人心理现象之外的非物质生命力的心理学分支。

本文首先从超个人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超自然主义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文化因素对超个人心理学的影响。

接着分析了在方法论上可能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超个人心理学的应用前景。

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以及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关键词: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理论、超自然主义理论、文化因素、方法论、应用前景、研究方向、未来展望、理论综合1. 引言1.1 超个人心理学的定义超个人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超越个人尺度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个体在群体、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上的心理学现象,探讨人类行为和思维背后的超个人因素。

超个人心理学试图超越传统心理学对个体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更关注个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在超个人心理学中,个体的行为和思维被视为与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个体的心理过程受到社会规范、文化价值观的塑造和影响,因此超个人心理学探讨了个体在不同社会背景、文化环境下的行为差异和心理变化。

这种关注个体与社会、文化互动的视角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超个人心理学以超越个人的尺度和范围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人类行为和思维的超个人影响因素,重视社会、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塑造和影响。

通过对超个人心理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拓展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范围。

通过探讨超自然现象在个体心理和行为中的影响,可以深化对人类心理活动的理解,揭示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超自然因素,进而促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现象差异。

由于不同文化对于超自然现象的看法和解释存在着差异,超个人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心理活动的异同,促进跨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
心理学流派
01 简介
03 研究内容
目录
02 定义 04 研究特点
05 基本假设
07 主要贡献
目录
06 误解的澄清
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它是人本心理学充分发展的结果,也可以说它是人本心理学的派生物。亦称“超现实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末 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提出。目的在于探求人类心灵与潜能的终极本源,主要人生价值、人类幸福、宗 教体验、自我超越的途径、超越中的心理健康和意识状态等问题。试图融合东西方科学、文化,建构比人本主义 心理学更开放的范式。
(1)做梦状态:其特点是出现快速眼动,在脑电图上呈现快波。
(2)睡眠状态:未出现快速眼动,脑电波呈慢速、高振幅。
(3)入睡状态:其特点是在出现睡眠循环时有生动的表象。
(4)朦胧状态:睡眠循环结束时出现的状态。
(5)过度警觉状态:表现为高度集中注意和警觉,通常是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出现,或表现为对某些药物的反 应。
科学实证的方法
超个人心理学并不反对主流心理学的科学实证方法。目前它已在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和化学领域发现了 一些支持性的证据。例如,通过意识训练来控制自主神经系统和躯体过程,改善心率、血压、胃肠活动和激素分 泌等;运用沉思训练可以减轻焦虑、减少吸毒、增加知觉敏感性等。
基本假设
李安德(1997)认为,超个人心理学有以下三个关键性主张:第一,超个人心理学家认为人除了生理和心理 两个层面以外,还有精神(或灵性)的层面;第二,超个人心理学家揭示一般人的自我迷失。大多数人盲目和错 误地认同自己所扮演的某种角色、自己的人格、自我观念,或认同自己在平常清醒的意识状态下所含含糊糊觉察 到的所谓“我”,但这些都不是我之所以为我,也就是说,都不是“真我”;第三,超个人心理学家强调,每个 人都不是绝对独立的个体,而是属于“大我”,并置根于“大我”的,因此,人的使命不只是人本心理学所强调 的自我实现而已,人还需要自我超越。

超个人心理学治疗

超个人心理学治疗

三.超个人心理治疗
• 1. 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定义 • 超个人心理治疗是对于传统的主流治疗加以整合 ,根据患者的独特需要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 • 2. 超个人心理治疗基本原则 • (1)。精神成长原则 • (2)。“天人合一”的原则 • (3)。超越性原则 • (4)。整体性原则 • (5)。多样性原则 • (6)。发展性原则
二。超个人心理学定义
• 1.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 • 超心理学研究的是一些超个人的体验,意识的 扩展或延伸的体验,超越了通常自我的限度,超 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2.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特点 • (1)。超越性。 • (2)。广泛性。 • (3)。深刻性。 • (4)。终极性。 • (5)。精神性。 • (6)。意义性。
• • • • •
2.现代心理学分裂特点 (1)。研究课题破碎。 (2)。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分裂。 (3)。科学家与实践者分裂。 (4)。组织结构解体。
• • • • • •
3.多元化的现代心理学 (1)。社会建构论心理学。 (பைடு நூலகம்)。女性主义心理学。 (3)。进化心理学。 (4)。超个人心理学。 (5)。积极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和治疗
张 同 延 教授
一.心理学的发展史
• 1。现代心理学的困境 • (1)。冯特、铁钦纳等以意识内容为研究对象,研究方 法是实验内省。 • (2)。布伦塔诺为代表,以意识活动为研究对象的非实 验研究摸式。 • (3)。佛洛伊德、荣格为代表,以潜意识为研究对象, 临床法。 • (4)。高尔顿、詹姆斯为代表,以适应行为为研究对象 ,应用研究模式。
• 3.超个人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 • 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基本态度 • (1).大自然对人是基本友好,人与自然 要和谐相处。 • (2)。世界万物的非二元性 • (3)。最适宜的心理健康状态 • (4)。具有包容性 • (5)。在场、留心和不反应性

趋向整合的超个人心理学

趋向整合的超个人心理学

趋向整合的超个人心理学作者:杨韶刚一、超个人心理学的兴起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学流派,超个人心理学的历史是非常短暂的。

但是其思想渊源却既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西方古代思想家如普罗泰格拉、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对人性及其潜能的理解,也可追溯到古代东方哲学和宗教,如印度文化中的瑜珈功、东南亚各国的佛教、中国的道家学说、日本和中国的禅宗、伊斯兰教的泛神论神秘主义等。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这些古代东方的思想对西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些西方的有识之士,如W.詹姆斯、CG.荣格等人都在他们的研究中呼吁人们关注这些在一般人看来貌似神秘的心理现象。

在他们看来,这些现象并不神秘,只是在目前情况下还难以用科学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已。

不能因为它们难以研究,就把它们丢弃不管,任意地由宗教、巫士和骗子们根据各自的需要来加以解释。

20世纪中叶,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反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呐喊声中,打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旗号走上了心理学的历史舞台,它强调研究人的尊严和价值,发掘人的自我实现的潜能,探索人生存在的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发现,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超个人的发展倾向,这是一种对于人格健康成长的不断追求,它包含着许多自我超越的特征和动机。

但是,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关注的是正常而健康的人,他们虽然承认有超个人心理现象的存在,但没有多少人愿意潜心研究它们。

即使是那些关注人的内在潜能和自我实现的人,也不愿意超出其特定的研究范围。

超个人心理学要想有所发展,就不得不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分化出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另外,在60年代的西方主流心理学中有许多值得怀疑的信念指导着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例如,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主流心理学认为,人一旦在生理上长大成人,其心理发展便基本停止,因此,大多数关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

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人的心理是可以终生发展的。

在心理健康研究中,当时的主流心理学主要以病理学为依据,认为心理健康只不过是身体上“没有病”而已。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超个人心理学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超个人心理学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超个人心理学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超个人心理学”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超个人心理学亦称“超现实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兴起的心理学流派。

号称心理学的第四势力。

主要创建者马斯洛、萨蒂奇、S.格罗夫等。

适应西方社会人的超级精神活动需要的产物,西方科学(致幻剂、生物反馈技术)、心理学和东方智慧(佛教、道教、瑜伽等)融合的结果。

主要特点:(1)不研究现实水平的心理健康和意识状态,而以超自我、超时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

(2)不以人为中心,不崇尚自由和尊严的心理学,而以宇宙为中心,崇尚超越人类和人性的心理学。

(3)并非一般地研究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和自我实现,而是探究人类心灵与潜能的终极本源、终极价值和终极实现。

研究领域包括人生价值、意识领悟、宗教经验、神秘体验、宇宙觉知、内在协同、生死体认、精神通道、意识状态转变、禅宗理论与实践、人类幸福等。

其研究领域不同于个人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生价值,团结意识,神秘主义,与佛教、道教相关的宗教经验,坐禅和瑜伽的理论和实践,宇宙意识及作用,个体与人类的协同,精神历程,爱情,同情,利他行为,超个人合作,特异功能和机能反馈疗法等。

提出了一些超个人心理学模型,如多种意识状态并存模型,认为改变的意识状态也有很高的健康价值;超个人动机模型,认为除自我实现之外,还有像道教、佛教中的先哲圣人那样更高级的无私奉献的动机;以及天人合一模型等。

该学派试图结合神经科学、现代物理学、认知科学、人类学、哲学和宗教的对比研究,融汇东西方、古现代的科学和文化,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上述研究取向提供论证。

1969年,《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创刊。

1971年,超个人心理学学会成立。

该学派开东西方心理学沟通之先河,打破西方实证心理学的文化局限性,建构了一种较之人本主义心理学更开放的范式。

“遥远”的超个人心理学,如何为我们培养良好的心灵状态?

“遥远”的超个人心理学,如何为我们培养良好的心灵状态?

“遥远”的超个人心理学,如何为我们培养良好的心灵状态?超个人心理学,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会显得很陌生,甚至会觉得超个人心理学对于我们自身没有靠谱的实用性,这是对超个人心理学的很大误解。

事实上,它关注着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至关重要的层面,而这也恰恰是被我们忽视,甚至是被社会环境所轻视的层面。

它关注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极其重要的精神(意识)层面,也是目前耳濡目染所及的“身心灵”领域,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内在自我,拓展我们潜在可能性,并且能够帮助我们以新的视角认识外在世界。

01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超个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已经有几十年的学术发展历史。

超个人心理学是将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进行创造性综合,从而提供一种包含身体、心灵和精神的架构来全面认识我们自己的心理学学科。

传统唯物主义通过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认识事物,而超个人体系中,会强调凭借人类的感觉和默观,去贴近可能存在的真实。

超个人心理学重视人类的精神(灵性)本性,会通过以直接体验、直觉和想象力,来发现和认识内在与外在的世界。

02对我们普通人而言,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是有距离感的高级精神活动吗?很多人听到超个人心理学很多陌生的头衔,可能会觉得大而空,甚至觉得虚无缥缈,因而怀疑超个人心理学的实际意义,对其深怀距离感并敬而远之,或者鄙夷漠视。

事实上,它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因为超个人心理学的重要主题——就是认识自我,相信很多人都会了解到,自我认识对于自我成长的重要性。

超个人心理学,是对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参与的世界所进行的深入探索。

我们和世界(宇宙)之间,是互为相关的主客体关系。

所以,超个人心理学,超越个人的探索,探索个人,也探索世界,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内在智慧。

人和宇宙之间,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纵使神秘莫测,也不该恍然回避。

认为与我无关的态度,是一种狭隘的世界观。

事实上,超个人心理已经在实际的治疗上有所应用,它更看重的是疗愈、转化自我、个人成长和开展灵性潜能。

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初识“超个人”

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初识“超个人”

人本/超个人心理研究中心武汉心斋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初识“超个人”时间:2012-08-08来源:人本/超个人心理研究中心武汉心斋作者:超个人心理学专家顾问张宝蕊什么是超个人运动?数个世纪以来,科学与科技引导了整个人类的文化与历史的发展,从显微手术到太空探究,都为人类文明成就了奇迹。

但是,也因此,我们的眼光、思想从我思故我在到人定胜天,变得自大与狭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着世界村的开拓,距离似乎越来越近,而心灵却越来越远。

世界的紊乱与物质化,使得人们无所适从,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心理学、心理治疗也在西方心理学——一种自然科学的领域内迷失了方向。

从分析理论到条件反射,从行为认知到以人为中心的窄道中,开始了对东方哲学、宗教、宇宙观与心灵学的重新审视。

为了走出人类的困境,突破心理学的局限,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格罗夫、苏特曲等人于1969年在美国的旧金山发起了一个所谓的超个人运动(Transpersonal Movement)。

这个运动将西方的传统心理学与东方哲学、宇宙观及宗教心灵的智慧整合在一起,强调了以人与天地,与宇宙之间所有存在物的互动关系为中心的超个人心理学和心理治疗。

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根据超个人运动的先驱安东尼.苏特曲(Switch,1975)所言,超个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超个人经验与其所引发的一切现象的心理学,它包括了与超个人的经验有关的所有起因、效果、功能、发展以及由此衍生的实践与应用。

然而,即便他勉强地给了超个人心理学一个定义,但是他仍然认为超个人心理学是无法定义的,因为,它既不是一个“既定”的范式,也无法用任何框架来束缚它,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心理学学科,它本身就是一个演化、提升与转化的过程。

什么是超个人经验?格罗夫及其他的学者说到,超个人心理学与心理治疗是研究人类所有的经验,包括了出现在非常态意识(Non-Ordinary Consciousness)层次的心灵体会与反应、冥想实践的观察、各种宗教信仰操练的修持、神秘体验的喜悦、精神应急(Spiritual Emergency)状态、濒临死亡、宇宙感应、能量治疗、身体智慧、与他人和世界的合一体验等等的各种情况。

超个人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超个人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四 、在中国
在中国 ,超个人心理学的传播始于 1987 年马 斯洛的两本主要著作《存在心理学探索》和《人性 能达到的境界》中文译本的出版 。在《存在心理学 探索》第二版前言中 ,马斯洛写道 “: 我认为人本主 义的 、第三种力量的心理学是过渡性的 ,为‘更高 的’第四种心理学 ,即超个人或超人本心理学做准 备 ,这种心理学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 和兴趣为中心 ,它超出人性 、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等 概念 。”②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一书中包含马斯洛晚年 发表在《超个人心理学杂志》上的两篇重要文章 : 《超越的种种含义》和《Z 理论》。该书中还有一篇 《对〈宗教 、价值和高峰体验〉一书的评论》,马斯洛 在文章结尾处建议有兴趣的读者参阅《超个人心 理学杂志》。③
1989 年林方出版了《心灵的困惑与自救》,其 中第 13 章为《超个人心理学》,主要内容包括 :西 方科学与东方智慧的结合 、对人的理解 、意识谱 、 意识训练 ———超越沉思 、超个人心理治疗 、超越自 我的人 。④ 后来作者又为《现 代 科 学 的 哲 学 争 论》⑤ 一书撰写一章 ,介绍超个人心理学 ,并在潘 菽主编的《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⑥ 一书中介绍 超个人心理学的意识理论 。1995 年葛鲁嘉在《心 理文化论要》⑦ 中论及超个人心理学试图将西方 科学心理学与东方传统智慧结合起来的尝试 。彭 运石 (1999) 在一本研究马斯洛的著作中 ,强调了 马斯洛晚年的超个人心理学思想及相关的背景和 活动 。⑧ 即将出版的《心理学通史》中〈超个人心 理学〉一章由杨韶刚撰写 ,主要内容包括 :超个人 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超个人心理学的形成及特点 、 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转换的意识状态 、
60 年代末 ,他们逐渐感受到人本心理学的局 限性 。这并不意味着人本心理学走错了路 ,而是 他们觉得人本的范式对人性的理解还不够充分 , 需要一种比人本心理学更广阔更开放的范式 。④ 苏蒂奇后来回忆了他们当时的思想形成过程 : “(1966 年) 我感到人本的取向欠缺一点什么 ,它 并未充分地综合理解文化对‘内在的个人’领域所 开拓的深度 ,也不够重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我 越来越意识到一个特殊的问题 ,就是自我实现的 概念已不足以包容一切 ……我常与马斯洛讨论他 的理论中的种种问题及局限 ,而我对神秘体验的 心理学方面的长期兴趣不断使我对人本主义的基 本理论产生怀疑 。”⑤

超个人心理学发展历程

超个人心理学发展历程

超个人心理学发展历程
超个人心理学发展历程是指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超越个人利益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阿德勒的理论中,他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是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的。

他强调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关系的质量和个体对社会的态度有密切关系。

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个体的自我中心阶段:在童年早期,孩子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满足,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意识。

社会兴趣的出现: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个体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以及社会的互动关系的重要性。

他们渐渐发展出对社会的兴趣和关心,并开始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超越个人利益:随着个体的成长,他们逐渐超越个人利益,开始关注他人的需要和社会整体的利益。

他们愿意为社会的福祉做出牺牲和努力,并表现出关爱他人的行为。

培养社会责任感:在成人阶段,个体在遵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基础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并关注他人的福祉和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阿德勒的超个人心理学发展历程是以整体的发展趋势为基础的,每个个体在实际过程中可能会有差异和个体经历的特殊情况。

这是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发展历程的概述,它强调了个体意识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并逐渐培养出超越个人利益和责任感的特质。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超个人心理学是指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将个体心理和超个体心理(即集体心理)相结合。

超个人心理学强调的是集体神经元的重要性,而非仅仅依靠个体的思维。

它认为,人的心理行为是由他们所在集体的氛围影响的。

超个人心理学有几个主要理论问题,包括人际感知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心理结构理论以及集体认同理论等。

一、人际感知理论人际感知理论是超个人心理学中最基本的理论。

它认为,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个体的心理行为是由这种关系所决定的。

该理论强调了个体需要信任、支持和尊重来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并具有沟通的能力,从而形成共同的信念、理念和价值观。

二、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旨在理解人们如何通过相互关系和互动来形成社会性观念和行为。

该理论强调个体如何使用社会技能来进行交流和协调,以及个体如何通过社会交往来实现自我认同。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对现实的思考、反思和理解来形成行为。

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假设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具有自己的价值观、情感和情绪,他们会根据这些价值观来做出不同的选择和决定。

四、社会心理结构理论社会心理结构理论认为,社会分组与个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社会心理结构,也就是个体和社会分组之间构建的信息和结构。

它强调了特定身份和社会关系在个体行为和思维中起着关键作用,从而决定个体的角色、任务和行为。

五、集体认同理论集体认同理论旨在理解如何建立适当的集体认同,以及个体如何在个体和社会之间发挥作用。

该理论认为,集体认同的存在和影响不仅取决于个体,而且与社会结构、历史和社会规范有关。

综上所述,超个人心理学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理论问题,它们均强调个体思维与集体互动之间密切的联系。

人际感知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心理结构理论和集体认同理论都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理论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超个人心理学强调个体的智力,但也强调个体参与社会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个体的思维和行为。

第三讲 超个人心理学

第三讲 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的基本假设主要有如下几点:
① 人的本性主要是精神的。我们的本性既是心理 的(psychological),又是精神(spiritual),而精神 处于首要地位。 ② 意识是多维的。超个人主张研究不同的意识状 态。 ③ 人的内在生命是智慧之源。超个人发展了荣格 的思想,更明确地指出必须进入自我或有机体的 智慧之源,获得更大的心理整合。这种内在智慧 就是生命深处的精神本体。
马斯洛说:‚我认为,人本主义的第三种 力量的心理学是过渡性的,是更高级的第 四种心理学,即超越个人的、超越人的、 以宇宙为中心的,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 趣为中心的,超出人性、同一性、自我实 现的那种心理学的准备阶段。‛
萨蒂奇指出‚正在形成的‘第四势力’即超个人 心理学是关于如下主题的科学研究和负责任的践 行:成长(becoming)、个体和种系的元需要 (meta-needs)、终极价值、统一意识、高峰经验、 存在价值、出神入化、神秘体验、敬畏、存在、 自我实现、本质、惊奇、终极意义、自我超越、 精神、完整、宇宙意识、个体与种系的协同作用、 神奇的相遇、日常生活的神圣化、超越的现象、 宇宙的自我幽默和嬉戏(cosmic self-humour and playfulness)、对最高的觉知、反应和表达、 以及一些有关的观念、体验和活动
X理论是专制主义的管理理论,这种理论假 设人们工作是受生理和安全需要的驱使, 工作只是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手段,人在本 性上是厌恶工作的,因此,管理者对工人 必须采取指导、控制、逼迫,甚至惩罚的 方式。
Y理论
麦格雷戈反对这种理论,提出了他的Y理论。他的假设包括: 1.一般人并不是天性就不喜欢工作的,工作中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就象游戏和 休息一样自然。工作可能是一种满足,因而自愿去执行;也可能是一种处 罚,因而只要可能就想逃避。到底怎样,要看环境而定。 2.外来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 它甚至对人是一 种威胁和阻碍,并放慢了人成熟的脚步。人们愿意实行自 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完成应当完成的目标。 3.人的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要求的行为之是没有矛盾的。如果给人提供适 当的机会,就能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4.一般人在适当条件下,不仅学会了接受职责,而且还学会了谋求职责。逃 避责任、缺乏抱负以及强调安全感,通常是经验的结果,而不是人的本性。 5.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都能发挥较高的想 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6.在现代工业生活的条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潜能只是部分地得到了发挥。

超个人心理学 孙艳芳

超个人心理学 孙艳芳

于是菲尔曼和瓦尔吉便主张把成长分为两 个层次:水平式(自我实现)和垂直式 (自我超越),两者并行时才是人性的真 我完满实现。 真我完满实现 自 我 超 越
自我实现
• 马斯洛理论在管理学的应用——Z理论 X理论是专制主义的管理理论,这种理论假 设人们工作是受生理和安全需要的驱使, 工作只是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手段,人在本 性上是厌恶工作的,因此,管理者对工人 必须采取指导、控制、逼迫,甚至惩罚的 方式。
[7]杨韶刚.走向整合的超个人心理学[J].心理学探新, 1999,(1). [8]陈进则.超个人心理学简介[J].社会心理科学, 2005,(4). [9]李敏荣.超个人心理发展观的评述[J].湖南师范大 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 [10]郭永玉.两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辨析[J].心理学探 新,2003,(1). [11]郭永玉.荣格及其学派与超个人心理学[J].武汉大 学学报,2002,(2). [12]郭永玉.马斯洛晚年的超越性人格理论的形成与 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2). [13]李安德著,若水译.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的 新范式[M].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2002.
第一步,探讨自己的心理结构,熟悉自己的 个体潜意识内容。 ①了解次级人格,可以用研究梦的方法和心 理测验的方法(积极想象和积极白日梦); ②在了解的基础上调合、整合和控制各种次 级人格。 第二步,精神的心理综合。 ①运用象征以唤起真我的体验; ②运用成熟的技术静修以促进精神的发展。 (自由图画、宣泄和内部对话)
• 超个人心理学的理念和假设 第一,人除了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以外,还有精 神(或灵性)的层面; 第二,超个人心理学家揭示一般人的自我迷失; 第三,超个人心理学家强调,人本主义的自我实 现的“我”是渺小、狭隘、孤立、封闭的 个人“小我”,而每个人都不是绝对孤立的 个体,而是属于“大我”,并根植于“大我”, 这里的“大我”在不同的文化里被赋予不 同的名称,如上帝、天、道等“。小我”只 有融于“大我”之中,才能无私和圆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斯洛说:“我认为,人本主义的第三种 力量的心理学是过渡性的,是更高级的第 四种心理学,即超越个人的、超越人的、 以宇宙为中心的,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 趣为中心的,超出人性、同一性、自我实 现的那种心理学的准备阶段。”
萨蒂奇指出“正在形成的‘第四势力’即超个人 心理学是关于如下主题的科学研究和负责任的践 行:成长(becoming)、个体和种系的元需要 (meta-needs)、终极价值、统一意识、高峰经验、 存在价值、出神入化、神秘体验、敬畏、存在、 自我实现、本质、惊奇、终极意义、自我超越、 精神、完整、宇宙意识、个体与种系的协同作用、 神奇的相遇、日常生活的神圣化、超越的现象、 宇宙的自我幽默和嬉戏(cosmic self-humour and playfulness)、对最高的觉知、反应和表达、 以及一些有关的观念、体验和活动
· 一、社会背景
20世纪50~70年代的美国经济、社会、科技 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人们精神世界发展却不协调: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价值瓦解、理想泯 灭、人性裂变、自恋性文化
· 二、思想背景
(一)西方现代思想的先驱
詹姆斯——《宗教经验的类型》,1905年构造了 “超个人”这个词; 荣格——1917年使用超个人的潜意识;又提出集 体潜意识 弗兰克尔——人的本质是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 马斯洛、萨蒂奇思想的转变
四、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内涵
(一)超个人心理学的特点 (二)对超个人心理学的误解 (三)超个人的主要理论
(一)超个人心理学的特点
1、研究对象——超自我、超时空的心理现象 超个人心理学不研究人的现实水平的心理健康和意识状态, 而是以超自我、超时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 2、研究中心——以宇宙为中心、超越自我、实现大我 超个人心理学不是渴望以个人为中心,崇尚自由和尊严的心 理学,而是以宇宙为中心,超越人类和人性的心理学。 ·
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 罗杰斯 罗洛· 梅、布根塔尔
主要理论:1、人性本善论 2、需要层次理论 3、自我实现论
第二节 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背景
社会背景 思想背景 科学背景
超个人心理学
该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人本主义心 理学发展中兴起的一个新的学派,主要探 究人类心灵(精神)与潜能的终极价值和 真我完满实现的问题。 它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 理学的知识系统中,并加以创造性的综合, 进而提供一种包含身体、心理和精神的架 构来全面地认识我们自己。
大纲
一、人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介绍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背景 三、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内涵 四、简要评价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史 萌芽——20世纪40年代末 马斯洛 兴起——20世纪50年代 形成——1962年布根塔尔第一次系统阐述
1963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建立
发展——1971年美国心理学会正式接纳美国
超个人心理学与东方文化的共同性
第一,整体论和有机论 第二将人放到一个更大的与宇宙合一的背 中去考察 第三,神秘的知觉体验论 第四,获得领悟的途径是静修
· 三、科学背景
(一)新物理学的发展 量子力学 相对论 新物理学的发展 提出一套新的世界观构想和具有争论性的“哲学问题”—— 新的世界观和东方玄学及西方神秘主义传统的发现 (二)西方科学发展的实证 利用迷幻药和致幻剂可以改变人的意识状态 利用生物反馈技术,使过去认为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和躯体过 程的心率,血压等可以由意识的作用加以调节和控制。 利用瑜伽功、沉思或禅功可以经过意识训练达到超越自我的 心境。
3、研究范围 ——探究人类心灵与潜能的终 极本源,超个人心理学并不是一般地研究人 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和自 我实现,而是探究人类心灵与潜能的终极 本源(高级动机、人生价值、宇宙知觉、 精神通道等)。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理念和假设
第一,人除了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以外,还有精神(或 灵性)的层面; 第二,超个人心理学家揭示一般人的自我迷失; 第三,超个人心理学家强调,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的 “我”是渺小、狭隘、孤立、封闭的个人“小 我”,而每个人都不是绝对孤立的个体,而是属于 “大我”,并根植于“大我”,这里的“大我”在 不同的文化里被赋予不同的名称,如上帝、天、道 等。“小我”只有融于“大我”之中,才能无私和 圆满。
2、佛教、禅宗与超个人心理学
佛教
四圣谛、无常与无我、五蕴、缘起和十二因缘、中 道、无记以及种姓平等观念
禅宗
北禅→渐修 南禅→顿悟 其实质就是对人的精神或意识活动进行控制或抑制, 以限制人受外物或在本质上不实在的事物的影响, 使人身心安定。
3、道家学说与超个人心理学
“道”——宇宙的本源,统治宇宙中一切运 动的法则 “道”的最根本特性即是它的自然性,寻求的 是一种阴阳平衡、和谐存在的状态 道家思想崇尚天道自然,注重知觉领悟,主张 超越物我、内外分割对待,不受物役,以达到 与宇宙生命贯通契合而浑然一体
(二)东方文化思想
中国和印度的哲学心理学(禅宗、道家、 瑜伽、佛教)。
超个人心理学与东方文化
印度婆罗门教 佛教、禅宗 苏菲教派 道家学说
1、印度婆罗门教和超个人心理学
内涵
“梵” ——最高的真实 ,宇宙的本源,所有事物的内在本 质
“汝即梵”
——揭示了生物体与“终极存在”之间关系的真谛
瑜伽
通过苦行和沉思,使自己躁动的意识得以平息,最 终达到梵我合一的终极境界
4、苏菲教派与超个人心理学
注重在精神导师的启示下进行精神修持训 练,强调在提升的精神状态下与显现的神明 相遇。 在形式上提倡冥思和静修,也可以通过不同 的功修手段和途径,达到人神与合一境界。
强调人的精神层面的感悟,强调要结束个人 分离自我的有限“自我意识”来向内在的 神性敞开,即抛掉“小我”追寻“大我”,以 此为人们提供了一条现实解脱与超越的途 径。
人本主义心理学会; 20世纪70年代 超个人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 是以人为本研究整体人的本性、
经验与价值的心理学,亦即研究人的本性、潜能、 经验、价值、意向性、创造力、自我本
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批判,应研究健康人格
方法论:整体人观
反对元素主义心理学,强调人是知、情、意三种 过程构成的功能统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