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

合集下载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 《诗经》《楚辞》以后,诗歌的形式不断有新的发展。

唐代律诗兴起以后,诗歌更有了严密的格律。

不了解诗歌的形式格律,将影响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谈不上充分地欣赏。

本单元两节通论,将扼要地谈谈从汉至唐宋时代诗歌的格律,至於唐宋以后的词律和曲律则将在下一单元的通论里叙述。

(一)诗体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

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

《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

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

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

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二)汉魏六朝诗的语言特点 汉魏六朝诗以五言诗为主,此外,也有四言诗、六言诗、七言诗等。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一、名词解释: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例如唐宋禅宗语录、唐五代变文、宋元话本等。

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宗元话本等被认为是古代汉语另一系统的所谓“古白话”。

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发生过两次重大变革:一次是小篆变为隶书;一次是由隶书变为楷书。

(一)象形:1.独体象形。

2.合体象形。

(也称为依附象形)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我们可以将指事字分为以下几类:1.独体指事2.合体指事(又叫加体指事)3.变体指事A. 增减字的笔画。

B. 改变字的方向。

根据其形体构造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同体会意2.异体会意a. 表意较为直接和表象化的,这类会意字较多b. 表意较为间接和隐曲的。

(一)古今字的概念: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

前一个的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做“今字”。

异体字的涵义:异体字,是指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

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词义不发生歧义。

异体字又叫异形字,也有叫或体、重文或俗体的,是相对于常用的“正字”来说的。

繁简字的概念:所谓繁简字就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

繁体和简体,是就同一个字构形时所使用的构件或笔画的多少相对而言的。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的若干混乱。

第二章词汇通过古今词汇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三种情况:1,古代旧词的消亡(1)历史事物的消亡。

(2)社会观念的改变。

(3)被别的词语所代替。

2,后代新词的产生3,古今沿用的词汇。

根据古今词汇的构成状况,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重要的发展趋势:(1)词汇量由少变多。

(2)表达思想的功能从粗疏到精密(3)在构词方式上,由以单音节为主变为以多音节词(主要是双音节)为主。

古代汉语课件2诗律

古代汉语课件2诗律

比兴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广泛应用,如《诗经》、《离骚》等经典诗歌作品,通过比 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象征
象征手法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 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使诗歌更具 深度和哲理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象征手法在古代诗歌中也有广泛应用 ,如“月亮”常常象征着思乡之情, “梅花”常常象征着高洁和坚强等。
地理解诗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诗人应该通过独特的意象创造, 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客观事物相 融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诗
歌意象。
CHAPTER 06
诗与文化
诗与历史
01
02
03
历史记录
诗歌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 历史记录方式,许多历史 事件和人物通过诗歌得以 流传。
时代反映
诗歌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 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 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
02
平声调值平缓,音长较长;仄声 调值急促,音长较短。平仄的交 替使用可以产生韵律的变化,增 强诗歌的音乐美。
押韵
押韵是指在诗歌中,某些音节或字音 有规律地重复出现,形成和谐统一的 声音效果。
押韵有助于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 美感,使诗歌更加易于记忆和传唱。
对仗
对仗是指在诗歌中,将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进行配对,形成一种平衡和 对称的美感。
诗律的起源与发展
总结词
诗律起源于先秦时期,随着诗歌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详细描述
诗律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诗经》,随着诗歌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唐诗、宋词、元 曲等不同形式的诗律。这些诗律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形成了各自独特的 韵律和节奏特点。
诗律在古代汉语中的地位
总结词
诗律是古代汉语诗歌的精髓,对于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学古代汉语诗律(整理)

大学古代汉语诗律(整理)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㈡押韵要求
1.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但首句可押可不押;
2.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 ;(韵字依照 “平水韵”) 3.押韵句用平收式,不押韵句用仄收式; 4.一韵到底,不能出韵。 字 的 声 调 可 以 归 并 为 平、仄两类:平声为平, 黄河远上白云间, (jiān)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 所谓出韵,就是在押韵时,某句的韵 一片孤城万仞山。 (shān) 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 n) 羌笛何须怨杨柳, 脚用了不同韵的字。 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 n) 春风不度玉门关。(guān)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jià n)
J1 ∣∣— —∣, J4 ∣∣∣— —,
请用《春望》诗的前 半首来记忆四个句式
J2 J3
— — ∣∣ — ———∣∣
3.基本句式的变通
J2如果第一字改变, 第三字必须同时改变。
一、三不论——指仄收式句第一、三字平仄可变
二、四分明——第二、四字是节奏点,平仄不能变 J1
∣∣— —∣, — — ∣∣ —
对仗:
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句子。
白日依山尽 主—状—谓 黄河入海流 主—状—谓 两个黄鹂鸣翠柳 定—主—谓—宾 一行白鹭上青天 定—主—谓—宾
东韵:东同铜童中冲戎弓工空
(ung)
冬韵:冬农侬宗鬃佟彤淙
(ong)
近体诗不能出韵,所谓出韵,就是在押韵时,某 句的韵脚用了不同韵的字。
2.四个标准平仄句型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古诗
古体诗(古风)
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格律 ㈠字数和句数要求
1.五言诗每句5字,七言诗每句7字; 2.律诗全首八句; 3.律绝全首四句; 4.排律(长律)全首八句以上。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五言律绝 七言律绝 五言排律 七言排言律绝

古代汉语通论诗律

古代汉语通论诗律

句式是: 甲a, 乙b , 甲a, 乙b , 乙B。 甲A。 乙B。 甲A。
杜审言·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2)仄起平收式 |||—— ——||— 太 乙 近 天 都,连 山 到 海 隅。 ———|| |||—— 白 云 回 望 合,青 霭 入 看 无。 ||——| ——||— 分 野 中 峰 变,阴 晴 众 壑 殊 ———|| |||—— 欲 投 人 处 宿,隔 水 问 樵 夫。
古诗是指汉魏六朝 这 一 历史 时 期的 诗 。
沈德潜的《古诗源》选的 就是从汉到隋的诗歌。
陶渊明(东晋)

从齐梁时代开始, 诗歌在形式上逐 渐发生了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由 于四声的发现而 在诗歌创作中开 始讲究平仄。
曹植(三国魏)
南朝梁沈约说:写诗应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 之中,轻重悉异,但自骚人以来,未睹此秘。张、蔡、 曹、王,曾无先觉;潘、陆、谢、颜,去之弥远。当人 们认识到四声后,便开始注意用四声的平仄创造诗歌的 音乐美。当时流行的永明体(南朝齐武帝的年号),特 点就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朓就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南京秦淮河
齐梁时写文章也注意骈 偶,而且逐渐影响到诗 的创作。这种趋势发展 的结果,在唐初就形成 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 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 来,这是一种新诗体, 所以称为近体诗。
谢灵运(东晋)
唐朝以后的诗分两种:一种叫近体诗,是讲 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一种叫古体诗,或者叫古 风,是不讲究平仄对仗的。近体诗和古体诗是从 形式上划分的,而不是从时代划分的。
李白塑像
乙B 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五言第一字(七言 第三字)必须平,如果换成仄,全句便为(仄仄)仄平 仄仄平,除了韵脚,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犯孤平(犯 孤平只对乙B句而言)。犯了孤平可以救。

29通论九诗律PPT

29通论九诗律PPT

免有 尾 個 仄 二 的的 三 字 平 是 〄格 個 變 平 “ 不式 平 爲 ” 三 能〄 聲 了 這 平 補近 連 平 一 調 救體 用 聲 句 ” 。詩 〄 〄 式 〄 是這就〄即 要是會如丁 絶古出果“ 對風現第仄 避所句三仄

平平 了 仄 一 ”聲 除 仄 是 。字 了 平 “ 的韻”犯 情脚這孤 況字一平 〄以句” 這外式〄 叫〄〄即 “祇如乙 犯有果“ 孤一出平 個現平 -

是近 固體 定詩 的的 。句 數 和 字 數

絶絶 之句 分有 。律 絶 和 古

句二 絶 祇 二十 句 有 十字 〄 四 八〄 五 句 字七 絶 的 。絶 四 詩 四句叫

甚對 使 句 能 ③ 至寬 用 入 换 近 可鬆 鄰 韻 韻 體 以〄 韻 的 〄 詩 换鄰 的 情 不 必 韻近 字 況 能 須 。的 。 下 出 一 韻古〄韻韻 可體首。到 以詩句祇底 通則可有〄 押相以首不

• t n l ie bie mie

üe
b p m d
pie die
聲 ③ 字音 ② 字 ① ( 字 、 普 。節 普 。 普 的 通 )通 ) 。 的通 字 話 的話 排 字話 〄、中 字中 除 〄中 中 韻 〄陽 法 中 古 母 中聲 、 古 、 多 爲 古韻 不 數 不尾 、 是 不、、 是( 入、 是 入 聲 入、、 聲、 4 zi ci si er
• • 甲 〆 仄 仄 平 平 仄 -
不▲ 論七 〄言 其第 他一 仿個 此字 。都 可 以

爲三 第 三個 一 平字 個 調不 字 。可 可 變平 仄可 〄仄 否〄 則第
• • 丁 〆 仄 仄 仄 平 平 - -
三第 個一 字個 變字 仄可 則平 要可 補仄 救〄 。第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7 03目录王力简介--------------------------------------------------------------------------------◇绪论◇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古汉语通论(二十七)◇古汉语通论(二十八)◇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第一单元文选(左传)◇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第三单元文选(论语)◇第四单元文选(孟子)◇第五单元文选(墨子)◇第六单元文选(诗经)◇第七单元文选(楚辞)◇第八单元文选(史记)◇第九单元文选(贾谊)◇第十单元文选(韩愈)◇第十一单元文选(沈约)◇第十二单元文选(贾谊)◇第十三单元文选(两汉乐府民歌)◇唐宋五言古体诗◇第十四单元文选(词)◇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曲·小令◇常用词(一)60字◇常用词(二)62字◇常用词(三)65字◇常用词(四)65字◇常用词(五)63字◇常用词(六)66字◇常用词(七)71字◇常用词(八)93字◇常用词(九)91字◇常用词(十)95字◇常用词(十一)89字◇常用词(十二)88字◇常用词(十三)96字◇常用词(十四)82字◇〔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附录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附录四〕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附录五〕词谱◇〔附录六〕曲谱◇〔附录七〕曲韵常用字表◇〔附录八〕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附录九〕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编后记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1:17:04 1楼自从部落改了版,编辑文字都会出现乱码,怎么办呢?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5:57:12 2楼王力简介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古汉语通论诗经的用韵

古汉语通论诗经的用韵

古漢語通論-詩經的用韻一、《詩經》的韻例詩歌一般都要講究格律,而格律則由這樣幾個元素構成:平仄、押韻、對仗等。

當然不同的詩體對格律會有不同的要求:(一)幾種詩體1古體詩就是“古風”。

它產生最早,形式多變,沒有規則的限制,比較自由。

唐代以前,寫詩不講究平仄、對仗,用韻自由,句式句數不拘,每句則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後世使用古體詩、七言者較多),唐人因而將這類詩歌稱為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

2舊體詩、近體詩、今體詩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

不能將“今體詩”跟現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

3詩餘指“詞”而言,有長調、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詞牌”作為格式的標誌。

(二)格律要素:1平仄“平仄”就是古人對聲調的區分,以今天的普通話來說,“平”就是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仄”就是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

以兩句詩來做例子:“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句)這兩句詩中“無邊”、“蕭蕭”、“長江”、“來”是平聲,“落木”、“下”、“不盡”、“滾滾”則屬仄聲,由此,構成七言律詩的其中一個標準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押韻在古代,詩韻跟詞韻是不同的,無論在韻字的選擇、韻腳的安排,以及對待押韻的寬容度方面都有很大差別。

古韻跟今韻也有較大變化,比如在古代,“東”跟“冬”是不同韻部的字,“花”跟“斜”反而可以通壓。

但我們今天學寫近體詩就沒必要深究那麼多了,只要按照普通話的韻腳來使用就可以了。

3對仗對仗是近體詩的重要因素,對於增強詩歌的整齊美和聲律美極為重要。

對仗的要求,相對的兩句必須句式相同,詞性一致,平仄根據體裁不同也要符合各自的規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杜甫)第一句,“明月”對“清泉”,“松間”對“石上”,“照”對“流”,句式一致;第二句,“花”對“蓬”屬名詞植物對,“徑”對“門”名詞屬器物對,“不曾”對“今始”,“緣”對“為”屬人事對,“客”對“君”屬人倫對,“掃”對“開”屬動詞對;(三)《詩經》的格律《詩經》屬於古風,不講究平仄對仗,句式句數自由,但有押韻。

29通论诗律PPT

29通论诗律PPT

免 的 , 不 能 補 救 。
有 的 格 式 , 近 體 詩 是 要 絶 對 避
尾 三 個 平 聲 連 用 , 這 是 古 風 所
個 字 變 爲 了 平 聲 , 就 會 出 現 句
仄 平 平 ” 這 一 句 式 , 如 果 第 三 -
二 是 “ 三 平 調 ” , 即 丁 “仄 仄
平 ” 。
甲 、 丙 句 祇 能 出 現 在 奇
非 押 韻 句 末 字 和 仄 聲 。
④ 押 韻 句 末 字 用 平 聲 ,
第一種: 第一種:仄起不入韻 仄仄-平 平仄 平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 甲仄仄 平-平仄,乙平平 仄仄 平。 平平-平 仄仄 仄仄, 仄仄-仄 平平 平平。 丙平平 平-仄仄,丁仄仄 仄-平平。 仄仄-平 平仄 平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 甲仄仄 平-平仄,乙平平 仄仄 平。 平平-平 仄仄 仄仄, 仄仄-仄 平平 平平。 丙平平 平-仄仄,丁仄仄 仄-平平。
連 。 ”
然 後 天 梯 石 棧 相 鈎
“地 崩 山 摧 壯 士 死 ,
不 與 秦 塞 通 人 煙 。 ”
“爾 來 四 萬 八 千 歲 ,
天 。 ”
蜀 道 之 難 , 難 於 上 青
噫 吁 唏 ! 危 乎 高 哉 !
道 難 》
雜 言 古 體 詩 李 白 《蜀

言 的 。
排 律 。 長 律 一 般 是 五
收 )
丁 :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起 平
收 )
丙 :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起 仄
收 )
乙 :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起 平
收 )
甲 :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起 仄
平 平 、 仄 仄 、 平 、 仄

古汉语通论 诗律 免费在线阅读

古汉语通论 诗律 免费在线阅读

(二)押韵严格
· 1、韵脚固定。近体诗偶句末字押韵,首句可入韵; 古体诗一般也是隔句押韵。
· 2、近体诗必须一韵到底,忌换韵或出韵(首句入 韵可以用邻韵);古体诗押韵比近体诗宽,邻近的 韵可以通押,还可以换韵。
· 3、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古体诗可押平、仄声 韵,仄声韵中区别上去入声韵。
· 4、忌重韵。
(三)平仄协调
· 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1、平仄 · 沈约、周颙提出中古四声“平上去入”: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 从中古音到近代北京音: ·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四声。
中古四声和普通话四声的对应:
中古四声 普通话四声 (消失的调类)
平 平声
(二)押韵严格
· 唐诗的韵部: ·隋·陆法言《切韵》193韵;北宋·陈彭年、丘 雍《广韵》206韵;规定一些韵可以“同用”, 即被规定“同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在押韵 时可以当作一个韵来用。 ·南宋·江北平水·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将同用的韵加以合并,成107韵;金·王文郁 《平水新刊韵略》归并为106韵。后来作为近体 诗押韵依据的“平水韵”即指此106韵,一般叫 诗韵。(P1518-1520)
五言(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五言仄起式(七言平起式)
· 首句不入韵:
· 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通论二十九诗律

通论二十九诗律

韵书,分韵为193韵。
宋代,重修《切韵》,改称《广韵》,分
206韵。
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
部韵略》,将《广韵》的206韵中规定可
以同用合用的韵合并,成了107韵。
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
将《广韵》合并为106韵。简称为“平水 韵”。
押韵
朱光潜的《诗论》里有一段研究童谣和诗 歌的韵脚,说到一个英国人到非洲去考察, 给完全没开化的土著民族念诗,土著们听 到押韵的地方就会鼓掌跳舞。这是否说明 愉悦感是先天性的?
七言的四种句型
五 言的 四 种 句 型
平起平收式- 平平 平起仄收式- 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仄起平收式- 仄仄
仄起仄收式-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返回本章目录
五律:仄起平收式
终南山
王 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1)什么叫平仄?
2)近体诗平仄的四种基本格式: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指平声;仄:包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括上、去、入三声 。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的基本要求是: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相间。 七言诗据平仄交替的原则加一个节 拍 (BACK)
四种句型
仄起式 首句入韵的
○ ○ ○ ○
○ ○
○ ○ ○ ○ ○
返回 隔水问樵夫。
五律:仄起仄收式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仄起式 首句不入韵的
○ ○ ○ ○
○ ○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 ○ ○

古汉语通论(二十五)

古汉语通论(二十五)

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骈体文是汉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体。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为从司马相如、扬雄以后就有了骈体文,清代李兆洛的《骈体文钞》把贾谊《过秦论》、司马迁《报任安书》、扬雄《解嘲》等都收录进去。

的确,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文章是用了许多平行的句子,东汉班固、蔡邕等人的文章更讲求句法的整齐,可以认为是骈体文的先河。

但是上述诸家作品里的平行句法,只是为了修辞的需要,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格式,不能算作一种文体。

明代王志坚在《四六法海序》中说,骈体文从魏晋才开始形成,这是有道理的。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代,这时候,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

唐宋以后,骈体文的正统地位被"古文"代替了,但是仍旧有人写骈体文。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

我们要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不能不了解骈体文,否则有些用骈体文写的名著就不能彻底读懂。

在这两节通论里,我们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明骈体文的构成,以便读者对骈体文的语言特点有个基本的了解。

骈体文的语言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先谈骈偶问题。

两马并驾叫做骈,两人在一起叫做偶。

骈偶就是两两相对。

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叫仗(仪仗);仪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骈偶又叫对仗。

骈偶、对仗都是比喻的说法。

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

下面举一些骈偶的例子: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沈约谢灵运传论)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文心雕龙·情采)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庾信哀江南赋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王勃滕王阁序)偶然也有两个以上的意思平列的,那只算是特殊的情况: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

(文心雕龙·情采)履端於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於中,则酌事以取类;归馀於终,则撮辞以举要。

二十九、三十诗律

二十九、三十诗律
1.押韵标准:大致说来,汉魏古诗的用韵接近先秦 韵部,晋以后的诗韵,越到后来越接近隋唐韵部。
2.平仄要求:古诗的押韵除了押平声韵,也可以押 仄声韵,唐以后的古体诗在押仄声韵时,还要区别 上声韵、去声韵和入声韵,不同声调的韵一般不通 押。
3.韵距:可以句句押韵,也可隔句押韵。 4.韵数:可以一韵到底,也可换韵,且换韵的次数
一、诗律的概念
律:
《说文》: “律,均布也。”
《说文解字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 归於一。故曰均布也。 ”
格律:
中国古代诗、赋、词、曲等体裁的,在创作 时的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 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格式和韵律。
二、诗 体
1.汉魏六朝的诗体——古诗 汉魏乐府古辞 南北朝乐府民歌 这个时期的文人诗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一 一 一 丨 丨, 丨 丨 丨 一 一。 丨 丨 一 一 丨, 一 一 丨 丨 一。 一 一 一 丨 丨, 丨 丨 丨 一 一。 丨 丨 一 一 丨, 一 一 丨 丨 一。
用”、“独用” )
v 北宋陈彭年《广韵》206韵
v 南宋江北平水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107韵
v 金人平水书籍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106 韵(平水韵)
二、押韵的标准
平水韵平声三十韵,字有多有少,韵有 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 宽韵字多,选用较易,窄韵字少,往往令人 受窘;有些窄韵,字数既少,合用的又不多, 就被视为险韵。
诗律
张虹
第一节 概 述
一、诗律的概念
诗:
《说文》:“志也。” 《释名》:“之也,志之所之也。” 《书·舜典》:“诗言志。” 《传》:“心之所之谓之志。心有所之,必形于言,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九、三十)诗律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九、三十)诗律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九、三十)诗律王力《古代漢語》古漢語通論(二十九、三十)詩律(上下)古漢語通論(二十九、三十)詩律(上)《詩經》《楚辭》以後,詩歌的形式不斷有新的發展。

唐代律詩興起以後,詩歌更有了嚴密的格律。

不瞭解詩歌的形式格律,將影響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也談不上充分地欣賞。

本單元兩節通論,將扼要地談談從漢至唐宋時代詩歌的格律,至於唐宋以後的詞律和曲律則將在下一單元的通論裏敍述。

(一)詩體詩體的分類,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現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簡單地談談漢魏六朝和唐宋的詩體。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

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採集,並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的。

《文心雕龍·樂府》篇說:“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樂府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係: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樂府則兼指二者而言。

後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稱為樂府。

中唐時白居易等掀起一個新樂府運動,創新題,寫時事,因而叫作新樂府。

唐以後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

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

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

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

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

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

只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

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

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絕一般只限於五絕。

(二)漢魏六朝詩的語言特點漢魏六朝詩以五言詩為主,此外,也有四言詩、六言詩、七言詩等。

通论二十九诗律共96页文档

通论二十九诗律共96页文档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通论二十九诗律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古典文学之二十九种对

古典文学之二十九种对

对联的格律,简称为联格或联律,是指前人在对联创作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找出的使后学者有所遵循、可以避免走弯路的格律。

对联的格律可以分为三方面来谈。

一是原来标有“诗格”的联格,它对对联的对仗、格式等有着根本性的要求,却从无联格之名。

第二个方面,也已用作联格,同样没有联格之名的种种对法要求,通常称之为“对仗”;它对对联的对仗格式也同样带有根本性的作用。

第三个方面,是有联格之名的一些格式但它仅仅是对联诸格中的一个局部,如“嵌字格”等。

根据这三个方面,现将对联格律分早期的格律、后出的联格、以及镶嵌格等三方面分别介绍。

一、早期的格律对我国早期的诗格作较全面整理的应算是日本的空海和尚的《文镜(礻必)府论》,他归纳整理了我国早期的诗格理论形成此书,其中的二十九种对,后来被兼用到对联创作之中成了最早的联格。

现将其摘录如下:(—)二十九种对(节录,有些已予简省)1、的名对(又名正对、切对)的名对者,正也。

凡用文章,正正相对。

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上句安正,下句安斜;上句安远,下句安近;上句安倾,下句安正。

如此之类,名为的名对。

初学作文章,须作此对,然后学其余也。

例句: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砌下花徐去,阶前絮缓来。

元兢曰:正对者,尧年、舜日:尧舜皆古之圣君,名相敌,此为正对;上用松桂,下用蓬蒿,松桂是佳木,蓬蒿是恶草,此非正对也。

2.隔句对(后人把它叫作扇格对)隔句对者,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如此之类,名隔句对。

诗曰: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释曰:第一句昨夜与第三句今朝对,越溪与逾岭对;第二句含悲与第四句抱笑对,上兰与长安对,句为隔句对。

3.双拟对。

双拟对者,一句之中所论。

假令第一字是秋,第三字亦是秋,二秋拟第二字,下句亦然。

如此之对名双拟对。

诗曰:夏暑夏不衰,秋荫秋来归;炎至炎难却,凉消凉亦追。

按:“拟”的意思是似,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诗经》《楚辞》以后,诗歌的形式不断有新的发展。

唐代律诗兴起以后,诗歌更有了严密的格律。

不了解诗歌的形式格律,将影响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谈不上充分地欣赏。

本单元两节通论,将扼要地谈谈从汉至唐宋时代诗歌的格律,至於唐宋以后的词律和曲律则将在下一单元的通论里叙述。

(一)诗体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

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

《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

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

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

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二)汉魏六朝诗的语言特点汉魏六朝诗以五言诗为主,此外,也有四言诗、六言诗、七言诗等。

五言诗可举古诗十九首为例。

四言诗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六言诗非常少见,不举例。

乐府又有杂言诗。

所谓杂言,是说诗句的字数多寡不等,如《有所思》、《上邪》等。

杂言的乐府诗是很常见的。

这对后人的古风有相当大的影响。

例如李白,他就很喜欢写杂言的古风。

就语言的形式说,汉魏六朝诗和散文的区别并不很大。

五言诗(或四言诗、七言诗)只有两点不同於散文:(一)每句字数一定;(二)押韵。

至於杂言诗就更和散文近似,因为除了有韵以外,和散文就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了。

当然,杂言诗的句子一般要比散文的句子短些,但是那很难说就是杂言诗的语言特点。

随着骈体文的兴起,魏晋以后的诗比较多用对仗。

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和谢朓的《晚登三山远望京邑》都是对仗很多的,特别是《登池上楼》,二十句中竟有十八句用了对仗。

但是这也不成为这个时期的诗歌语言特点,因为当时一般的散文,由於受到骈体文的影响,也喜用对仗。

再说这个时期诗用对仗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的;用对仗,只是一种修辞手段,不是形式格律上的固定要求。

从另一方面说,多用口语词汇却是汉魏六朝诗的特点。

乐府歌辞多数来自民间,口语词汇固然非常显著。

例如: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有所思)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有所思)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上山采蘼芜)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上山采蘼芜)就是当时文人的作品,也是比较接近口语的。

例如: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古诗迢迢牵牛星)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陈琳饮马长城窟行)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报书与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诗歌口语化,这是优良的传统。

唐诗宋词都是循着这条道路发展的。

至於元曲,那就更加口语化了。

(三)汉魏六朝诗的句式汉魏六朝诗的句式,上承诗骚,下启唐宋。

现代民歌的句式,和汉魏六朝诗也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句式和字数是有密切关系的。

偶字句和奇字句是显然不同的两个类型。

所谓偶字句,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所谓奇字句,主要是五言和七言。

《诗经》和《楚辞》的《离骚》《九章》等是偶字句的一类。

《诗经》以四字句为主要形式;《楚辞》以六字句为主要形式,兮字不算在六字之内,例如《离骚》的“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哀郢》的“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诗骚的偶字句发展为汉赋、六朝赋以及骈体文的句式。

《诗经》和《楚辞》也有一些奇字句。

例如《静女》:“俟我於城隅”,“匪女之为美”;《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是五字句。

又如《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离骚》:“谣诼谓余以善淫”,“夫孰异道而相安”。

这是七字句。

但是我们一般不说五言诗和七言诗始於诗骚,因为诗骚中没有全篇都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的,而且真正五言诗和七言诗的一般句式也和诗骚中的五字句七字句不同,这一点下文还要谈到。

真正的五言诗起源於西汉的民谣,文人写的五言诗则是到东汉才出现的(注:萧统《文选》载有李陵苏武的诗,徐陵《玉台新咏》以古诗十九首中的八首为枚乘所作,那是靠不住的。

)。

七言诗又比五言诗出现得晚些。

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注:柏梁台联句大概是伪托的,见下文1509页。

张衡的《四愁诗》不是纯粹的七言。

)。

现在讨论偶字句和奇字句的句式。

四言诗的一般句式是二二,这就是说全句的节奏是二字加二字,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是一致的,这种句式继承了《诗经》的传统。

试举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里的几句为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五言诗的一般句式是二三,这就是说全句的节奏是二字加三字。

这种句式是四言的扩展。

在二二的当中插入一个音,或在后面加添一个音,就成为五言。

这样,二三可以细分为二一二或二二一。

例如: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行行重行行)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曹植白马篇)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左思郁郁涧底松)(以上各例可以细分为二一二)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迢迢牵牛星)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曹植白马篇)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左思郁郁涧底松)(以上各例可以细分为二二一)七言诗的一般句式是四三。

这是五言的扩展,因此细分起来是二二三。

试举曹丕的《燕歌行》为例: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全篇诗的句式都是四三,这里只摘引了八句。

每句前四字又可以细分为二二,后三字可以细分为一二或二一。

由此可见,五言诗七言诗的一般句式和上文所引的《诗经》《楚辞》里的五字句七字句是不完全相同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诗句都是依照这种句式写成的。

例如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以观沧海”、“若出其里”、“水何澹澹”等是一三;古诗《行行重行行》的“各在天一涯”,陶渊明《饮酒》第五首的“而无车马喧”,第九首的“且共欢此饮”是一四;第九首的“问子为谁欤”是一三一。

但是这些比较特别的句式不是诗句的主要形式,对后代的影响不大。

以上所述的一般句式,是就文人的作品来说的。

至於来自民间的乐府,句式就比较自由了。

(四)汉魏六朝诗的用韵汉魏六朝诗的韵例,继承了诗骚的传统。

四言诗和五言诗一般是隔句为韵,也就是说偶句的末一字用韵。

例如古诗《迢迢牵牛星》的韵脚是“女,杼,雨,许,语”;左思《郁郁涧底松》的韵脚是“苗,条,僚,朝,貂,招”。

偶然有一般押韵处而不用韵的,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中”字就是一个例子。

但是这只是极其个别的情况,后人也没有仿效的。

五言诗首句可以不入韵,也可以入韵。

首句不入韵的情况比较常见,不必举例。

首句入韵的例如: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上山采蘼芜)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曹植白马篇)五言诗以不换韵为比较常见,但也可以换韵。

例如古诗《行行重行行》的韵脚是:│离,涯,知,枝‖远,缓,返,晚,饭│,共用两个韵。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的韵脚是:│窟,骨,卒‖程,声,城‖里,妇‖舍,住‖子,鄙,子‖举,脯,柱‖君,关,全│,共用七个韵。

换韵后的第一句有的入韵,有的不入韵。

这里不再举例。

七言诗在南北朝以前是句句入韵的,曹丕的《燕歌行》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后人把这种七言诗叫做“柏梁体”,因为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就是句句入韵(注:伪托的柏梁台联句,全诗二十五句,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例如:“日月星辰和四时,骖驾驷马从梁来。

郡国士马羽林材,和抚四夷不易哉!......”)。

其实句句入韵的七言诗,与其称为柏梁体,不如称为汉魏古体,因为汉魏时代就只有这一类七言诗。

直到鲍照才写了一些隔句为韵的七言诗(注:例如他的《拟行路难》其一《泻水置平地》和其三《对案不能食》。

)。

来自民间的杂言乐府诗,在韵例方面,比五言诗、七言诗都要自由一些。

试看《战城南》: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这一段前两句不押韵,后三句句句押韵。

《有所思》的韵例更加特殊,前七句的韵脚,“乃在大海南”、“双珠玳瑁簪”、“闻君有他心”三句相押;“用玉绍缭之”、“拉杂摧烧之”两句;“缭”和“烧”押韵。

后九句的韵脚则是“之灰思之颸之”;其中“兄嫂当知之”和“东方须臾高知之”的“知”也可以认为押韵。

《有所思》押韵的情况毕竟是个别的,杂言乐府诗主要还是隔句韵和句句韵。

有一点值得提一提,汉魏六朝的文人诗一般是避免重韵的,乐府诗却不避重韵,例如《上山采蘼芜》既有“新人复何如”,又有“手爪不相如”。

著名的《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也有类似的情况。

以上谈的是韵例。

至於汉魏六朝诗的韵部系统,由於这一时期没有韵书留传於世,而作品的地域分布又比《诗经》时代广阔,所以还不容易弄清楚。

大致说来,汉魏古诗的用韵接近先秦韵部,晋以后的诗韵,越到后来越接近隋唐韵部。

依照一般的看法,汉魏诗的用韵是比较宽的。

我们可以用合韵的眼光来了解汉魏时代的宽韵。

例如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韵脚是“海,峙,茂,起,里,志”,就是之幽合韵,其中的“茂”字是幽部字。

合韵不是漫无标准的,必须邻韵才能通押。

(五)唐诗的用韵唐代产生的近体诗,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注:长律也是偶句押韵。

),绝句是二、四句押韵。

无论律诗或绝句,首句可以用韵,也可以不用韵。

本单元文选中,律诗首句入韵的如王维的《终南山》、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马嵬》、陆游的《黄州》等(注:本文讨论近体诗,以唐诗为主,但是唐以后的诗在格律上完全和唐诗一样,所以我们也举本书文选中的宋诗为例,后同。

);绝句首句入韵的如杜牧的《泊秦淮》等。

律诗首句不入韵的如李白的《赠孟浩然》、杜甫的《客至》等;绝句首句不入韵的如杜甫的《八阵图》、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