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诗律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 《诗经》《楚辞》以后,诗歌的形式不断有新的发展。
唐代律诗兴起以后,诗歌更有了严密的格律。
不了解诗歌的形式格律,将影响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谈不上充分地欣赏。
本单元两节通论,将扼要地谈谈从汉至唐宋时代诗歌的格律,至於唐宋以后的词律和曲律则将在下一单元的通论里叙述。
(一)诗体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
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
《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
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
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
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二)汉魏六朝诗的语言特点 汉魏六朝诗以五言诗为主,此外,也有四言诗、六言诗、七言诗等。
音韵声律—古代诗律(古代汉语课件)
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王维《从岐王夜宴》)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岑参《登总持阁》)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杜甫《移居东屯茅屋》 效果:促成平仄对仗 使诗句内涵丰富意境生动
2)错位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杜甫《遣意》) 小树花传香——效果:促成平仄对仗 使诗句典雅别致
六字句:相当于七言律句的上六字。
平平·仄仄平平——断肠片片飞红。(辛弃疾《祝英台近》) 仄仄·平平仄仄——准拟佳期又误。(辛弃疾《摸鱼儿》)
特有句式:
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 ——我欲乘风归去。(苏轼《水调歌头》)
仄平·平仄平仄(四、六字仄,第五字必平) ——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3)格律诗怎样讲究平仄 四种基本句式:
甲:平平﹣ 乙:仄仄﹣ 丙:仄仄﹣ 丁: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粘”、“对”规则:
仄仄﹣平平﹣仄→出句
联
对
平平﹣仄仄﹣平→对句
粘
平平﹣平﹣仄仄→出句
联
对
仄仄﹣仄﹣平平→对句
对: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相反(双数字与句尾严格)。否则叫“失对”。 粘: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否则叫“失粘”。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词林正韵》第四部上去通押)
都用入声韵:念奴娇、兰陵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 发。羽扇纶巾,谈笑间,狂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林正韵》第十八部。壁,锡韵定的要求 ➢ 如遇到上下两句字数相同,就可以对仗。一般如上下
古代汉语课件2诗律
比兴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广泛应用,如《诗经》、《离骚》等经典诗歌作品,通过比 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象征
象征手法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 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使诗歌更具 深度和哲理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象征手法在古代诗歌中也有广泛应用 ,如“月亮”常常象征着思乡之情, “梅花”常常象征着高洁和坚强等。
地理解诗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诗人应该通过独特的意象创造, 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客观事物相 融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诗
歌意象。
CHAPTER 06
诗与文化
诗与历史
01
02
03
历史记录
诗歌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 历史记录方式,许多历史 事件和人物通过诗歌得以 流传。
时代反映
诗歌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 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 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
02
平声调值平缓,音长较长;仄声 调值急促,音长较短。平仄的交 替使用可以产生韵律的变化,增 强诗歌的音乐美。
押韵
押韵是指在诗歌中,某些音节或字音 有规律地重复出现,形成和谐统一的 声音效果。
押韵有助于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 美感,使诗歌更加易于记忆和传唱。
对仗
对仗是指在诗歌中,将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进行配对,形成一种平衡和 对称的美感。
诗律的起源与发展
总结词
诗律起源于先秦时期,随着诗歌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详细描述
诗律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诗经》,随着诗歌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唐诗、宋词、元 曲等不同形式的诗律。这些诗律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形成了各自独特的 韵律和节奏特点。
诗律在古代汉语中的地位
总结词
诗律是古代汉语诗歌的精髓,对于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代汉语常识之诗律
18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元), ―△――△△― 渔梁渡头争渡喧(元)。 ――△――△― 人随沙岸向江村(元), ―――△△―― 余亦乘舟归鹿门(元)。 ―△―――△―
鹿门月照开烟树, △―△△――△ 忽到庞公栖隐处(御)。 △△―――△△ 岩扉松径长寂寥, ―――△―△― 唯有幽人独来去(御)。 ―△――△―△
28
五言律诗共有三个节拍,即二二一,诗例如“白日—依 山—尽”。七言律诗共有四个节拍,即二二二一,诗 例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组成节拍的两个字 可以同是平声或仄声,也可以是平仄不同的两个字。 节拍由平仄不同的两个字组成时,节拍的性质取决于 后一字的声调,如“仄平”算平声拍,“平仄”算仄 声拍,因为后一字是在节奏点上,起着定音的作用。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律诗对每一节拍中的二个字平 仄的要求特别严格,其平仄不能变动,对第一字的要 求则比较宽松,常常平也可,仄亦可。
9
二、近体诗 (一)近体诗的分类
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包括律诗、绝句、排律三大类。 律诗指七律和五律,绝句指七绝和五绝。绝句由律 诗截取而成,故名。排律又称长律,是律诗的延长。 排律一般是五言的,七言的很少。
近体诗的句数、字数都有限定(排律的句数 在八句以上),其具体情况如下:
五律——八句,每句五字,共40字。 七律——八句,每句七字,共40字。 五绝——四句,每句五字,共20字。 七绝——四句,每句七字,共28字。 排律 —— 句数超过八句,每句字数为五字或 七字。
13
上平声 一东 二冬(钟) 三江 四 支 ( 脂 之 ) 五 微 六鱼 七虞(模) 八齐 九佳(皆) 十灰 (咍) 十一真(谆臻) 十二文(欣) 十三元(魂 痕) 十四寒(桓) 十五删(山) 下平声 一先 ( 仙 ) 二萧 ( 宵 ) 三肴 四豪 五歌 ( 戈 ) 六麻 七阳 ( 唐 ) 八庚 ( 耕清 ) 九青 十蒸 ( 登 ) 十一尤 ( 侯幽 ) 十二侵 十三覃 ( 谈 ) 十四盐 (添严) 十五咸(衔凡)
古代汉语教学PPT05诗律
对仗
从词的角度看对仗: 工对:同一门类的名词相对仗。 前 人 将 名 词 分 为 16 个 门 类 : 天 文 ( 日 月 风 云…)、地理(山川湖海…)、人事(道德才情…)、 人伦(父子夫妻 … )、形体(身心手足 …) 、时令 (年节朝夕 … )、宫室(楼台门户 … )、器物(琴 棋刀剑 … )、金石(金玉铁石 … )、衣饰(衣冠钗 环…)、饮食(茶羹酒饭…)、文具(纸墨笔砚…)、 文学(诗赋书画 … )、草木(花草树木 … )、动物 (鸟兽虫鱼…)、方位(里外前后…)。 如:禾黍青山外,桑麻绿水边。
A本句拗,对句救: a 大拗:“平仄脚”的句子,倒数第二个 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 b 小拗:“平仄脚”的句子,倒数第三个 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 “大拗”必救,“小拗”可救可不救。大 拗、小拗的“救”,都是将对句(“仄 平脚”的句子)到数第三个字改用平声 字。
B.本句拗,本句救: a.孤平拗:“仄平脚”的句子倒数第五个 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 “孤平拗”必救。孤平拗的“救”,是将 本句倒数第三个字改用平声字。 b.三仄拗:“仄仄脚”的句子倒数第三个 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 “三仄拗”一般要救。三仄拗的“救”, 是将本句倒数第二个字改用平声字。
近体诗的格律 —— 1、字句有定
五绝
绝句
七绝 近体诗 五律 律诗 七律
四句,分上、下两联
每联的第一 句称为“出 句“,第二 句称为“对 八句,分首、颔、颈、尾四联 句”。
“绝句”是“律诗”的一半(半首律诗)。
近体诗的格律 ——2、用韵严格
①一韵到底,不能“出韵”或“换 韵”。 ②韵脚固定,即“对句”的最后一个 字必须押韵。首句最后一个字可入韵 (平声字)也可不入韵(仄声字)。 ③一般押平声韵,即“对句”的最后 一个字一般是平声字。
古代汉语(诗律)课件
学习交流PPT
7
●近体诗押韵的两条规定
其二,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且中间 不 能换韵,要一韵到底。但第一句的韵脚字有时可 以与相邻的韵通押。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首句韵字“峰”为“冬”韵,二、四句
的韵字“同”、“中”均为“东”韵)
3
一、 诗歌形式的发展及相关问题
(二)关于古体诗和近体诗
区分其中的“古”和“近”两个特定概 念。
时代界限:以初唐以后为上限。 1.古体诗 凡初唐以后再按古诗的形式写作,只要
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五言或七言),就叫 古体诗。
换句话说,“古体诗”指对平仄、对仗、 用韵等要求不严格或无要求的诗(唐以前的诗 及初唐以来的仿古诗或“古风”)。 。
仄声(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但五律B类句式的第一字、七律B
类的第三字却不能通用 学。习(交流为PP什T 么?)
13
2. 平仄格式
(1) 五律的平仄格式(共四种)
(详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四册,第1524-1525页)
●王维《山居秋暝》(五言b类,平起仄收式,首句不入韵) 空山新雨后,平平平仄仄 天气晚来秋。仄仄仄平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七言A类,平起平收式,首句入韵)
孤山寺北贾亭西,平平仄仄仄平平
水面初平云脚低。仄仄平平仄仄平
○
几处早莺争暖树, 仄仄平平平仄仄
○
谁家新燕啄春泥。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乱花渐欲迷人眼,平平仄仄平平仄
○
浅草才能没马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爱湖东行不足,仄仄平平平仄仄
绿学杨习阴交流里PP白T 沙堤。平平仄仄仄平平
大学古代汉语诗律
a. 仄仄平平仄
∣ ∣— —∣)
A. 仄仄仄平平
(∣ ∣ ∣ — — )
相粘
类型相同
粘黏
B. 平平仄仄平
——∣∣— )
相 粘 b. 平平平仄仄
( — — — ∣ ∣)
∣ ∣— — 仄起式
白鹭青天 白鹭青天上 白鹭上青天
相对
平仄类型相反
——∣∣ 平 起式
北岭千秋 东吴万里 北岭千秋雪 东吴万里船
北岭雪千秋 东吴船万里
式平仄相反,称为
一联的上句,起式平仄
J4 ∣对∣∣。— —, — — —∣∣ J3 恨相别同鸟,惊称心为,粘哀。时花溅泪
J1—J2— J3— J4— J1— J2—J3—J4—J1—J2 ……
仄起仄收 平起平收 仄起平收 平起仄收
请用《春望》诗的前 半首来记忆四个句式
J1 ∣∣— —∣, — — ∣∣ — J2
㈣平仄要求
要求诗中每个字的读音,都符合所在位置规 定的平声或仄声 以中古语音为标准 。
1.平仄声的辨别
所谓“平仄”,指中古 六朝至唐宋时期 字音的四个 声调的归类(归为平声和仄声两类)
中古字音声调: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简称 平、上、去、入, 统称“四声”。 平声单独做一类,上去入归为一类称“仄声”
△
2.四个标准平仄句型 a. 仄仄平平仄
∣ ∣— —∣)
B. 平平仄仄平
——∣∣— )
A. 仄仄仄平平
(∣ ∣ ∣ — — )
b. 平平平仄仄
( — — — ∣ ∣)
∣ ∣— — 仄起式
白鹭青天 白鹭青天上 白鹭上青天
相对
平仄类型相反
——∣∣ 平 起式
黄鹂翠柳 黄鹂翠柳鸣 黄鹂鸣翠柳
古代汉语通论诗律
句式是: 甲a, 乙b , 甲a, 乙b , 乙B。 甲A。 乙B。 甲A。
杜审言·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2)仄起平收式 |||—— ——||— 太 乙 近 天 都,连 山 到 海 隅。 ———|| |||—— 白 云 回 望 合,青 霭 入 看 无。 ||——| ——||— 分 野 中 峰 变,阴 晴 众 壑 殊 ———|| |||—— 欲 投 人 处 宿,隔 水 问 樵 夫。
古诗是指汉魏六朝 这 一 历史 时 期的 诗 。
沈德潜的《古诗源》选的 就是从汉到隋的诗歌。
陶渊明(东晋)
从齐梁时代开始, 诗歌在形式上逐 渐发生了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由 于四声的发现而 在诗歌创作中开 始讲究平仄。
曹植(三国魏)
南朝梁沈约说:写诗应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 之中,轻重悉异,但自骚人以来,未睹此秘。张、蔡、 曹、王,曾无先觉;潘、陆、谢、颜,去之弥远。当人 们认识到四声后,便开始注意用四声的平仄创造诗歌的 音乐美。当时流行的永明体(南朝齐武帝的年号),特 点就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朓就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南京秦淮河
齐梁时写文章也注意骈 偶,而且逐渐影响到诗 的创作。这种趋势发展 的结果,在唐初就形成 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 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 来,这是一种新诗体, 所以称为近体诗。
谢灵运(东晋)
唐朝以后的诗分两种:一种叫近体诗,是讲 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一种叫古体诗,或者叫古 风,是不讲究平仄对仗的。近体诗和古体诗是从 形式上划分的,而不是从时代划分的。
李白塑像
乙B 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五言第一字(七言 第三字)必须平,如果换成仄,全句便为(仄仄)仄平 仄仄平,除了韵脚,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犯孤平(犯 孤平只对乙B句而言)。犯了孤平可以救。
古汉语律诗ppt课件
❖ 尽管律句的意义单位有多种情况,但律句 的节奏形式只有一个。
❖ 在意义单位与节奏单位相吻合情况下,按 节奏单位诵读。
❖ 如意义单位与节奏单位发生矛盾,诵读时 意义单位服从节奏单位。例如“野火烧不 尽”应读成:
❖野火——烧不——尽
❖ “二十四桥明月夜”应读成:
❖二十——四桥——明月——夜
❖五、近体诗平仄分析
什么叫新体诗?
❖ 此前的诗歌是比较自由的,称为古体诗;唐 时发展起来的讲究格律的诗歌,叫做近体诗, 而永明年间的新体诗(永明体)正是古体诗 到近体诗的桥梁。
❖ 新体诗指齐梁陈百余年中,讲究声律、对偶 的诗歌。
❖ 近人王闿kǎi 《八代诗选》卷十二至二四, 专选齐至隋百余年中讲究声律、对偶的作品, 称为新体诗。
(二)近体诗押韵严格,古诗押韵较宽。 1、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古体诗则既可押平声韵 也可押仄声韵 。 2、近体诗不能“出韵 ”,古体诗用韵较宽。不能出 韵,是指韵脚字必须是同一韵中的字,不能邻韵通押。 3、近体诗要求严格的平仄,而古诗不严格。 4、近体诗要求严格的对仗,古体诗不要求对仗。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律诗八句,分为四联,每联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
“对句”。律诗的四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细草微风岸,(出句) 首联 危樯独夜舟。(对句) 颔联 星垂平野阔,(出句)
月涌大江流。(对句)
颈联
名岂文章著,(出句) 官应老病休。(对句)
尾联
飘飘何所似?(出句) 大地一沙鸥。 (对句)
2、押韵: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 A、位置:a每联对句的尾字;b第一句可入韵
杜甫《旅夜書懷》
首联 颔联
细草微风岸, 危樯—| | —
———| | | | |——
古汉语通论 诗律 免费在线阅读
(二)押韵严格
· 1、韵脚固定。近体诗偶句末字押韵,首句可入韵; 古体诗一般也是隔句押韵。
· 2、近体诗必须一韵到底,忌换韵或出韵(首句入 韵可以用邻韵);古体诗押韵比近体诗宽,邻近的 韵可以通押,还可以换韵。
· 3、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古体诗可押平、仄声 韵,仄声韵中区别上去入声韵。
· 4、忌重韵。
(三)平仄协调
· 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1、平仄 · 沈约、周颙提出中古四声“平上去入”: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 从中古音到近代北京音: ·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四声。
中古四声和普通话四声的对应:
中古四声 普通话四声 (消失的调类)
平 平声
(二)押韵严格
· 唐诗的韵部: ·隋·陆法言《切韵》193韵;北宋·陈彭年、丘 雍《广韵》206韵;规定一些韵可以“同用”, 即被规定“同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在押韵 时可以当作一个韵来用。 ·南宋·江北平水·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将同用的韵加以合并,成107韵;金·王文郁 《平水新刊韵略》归并为106韵。后来作为近体 诗押韵依据的“平水韵”即指此106韵,一般叫 诗韵。(P1518-1520)
五言(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五言仄起式(七言平起式)
· 首句不入韵:
· 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古代汉语学习,有关诗律的讲解
3.只押平聲韻
唐人作詩用韻,依據的是《切韻》的韻部。到了北 宋時,官方對《切韻》進行了修訂,修訂本分韻二 〇六部,改名《廣韻》。此後金人王文郁、南宋 江北 平水人劉淵都根據前人“同用”的規定對 《廣韻》韻部做過合併工作,王文郁《平水韻略》 一書合併爲一〇六部,劉淵《壬子新刊禮部韻略》 一書合併爲一〇七部。南宋以後的詩韻都是一〇六 部,由於源自《平水韻略》和《壬子新刊禮部韻 略》,故又稱作“平水韻”。“平水韻”雖然出現 在南宋,但反映了唐人押韻的實際情況。“平水韻” 包括平聲三十韻、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 聲十七韻 。
近体诗律说略
我國最早的兩部詩歌總集是《詩經》和《楚
辭》。《詩經》以四言爲主,《楚辭》以六 言爲主。到了漢代,出現了五言和七言詩。 五言詩源自民謠,東漢末的《古詩十九首》 已是成熟的五言詩。最早的七言詩據說是漢 武帝在柏梁臺上宴飲群臣時的聯句,人各一 句,句句押韻,後人把這種詩體稱爲“柏梁 體”。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柏梁體七言詩是三 國 魏 曹丕的《燕歌行》。
三大類。律詩指七律和五律,絕句指七絕和 五絕。排律又稱長律,是律詩的延長。排律 一般是五言的,七言的很少。
近体诗的句数、字数都有限定。其具体情 况如下:
五律——八句,每句五字,共40字。
七律——八句,每句七字,共56字。 五绝——四句,每句五字,共20字。 七绝——四句,每句七字,共28字。 排律——句数超过八句,每句字数为五字或
所謂“兩聯之間平仄相黏”,是指下聯出句
第一節拍的平仄要和上聯對句第一節拍的平 仄相同。在具體實踐中,也只要做到節拍的 第二字平仄相同就可以了,第一字的平仄一 般不論。不可理解爲下聯出句和上聯對句的 平仄字字相同。第一節拍以後的部分按照平 仄交替的原則處理。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九、三十)诗律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九、三十)诗律王力《古代漢語》古漢語通論(二十九、三十)詩律(上下)古漢語通論(二十九、三十)詩律(上)《詩經》《楚辭》以後,詩歌的形式不斷有新的發展。
唐代律詩興起以後,詩歌更有了嚴密的格律。
不瞭解詩歌的形式格律,將影響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也談不上充分地欣賞。
本單元兩節通論,將扼要地談談從漢至唐宋時代詩歌的格律,至於唐宋以後的詞律和曲律則將在下一單元的通論裏敍述。
(一)詩體詩體的分類,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現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簡單地談談漢魏六朝和唐宋的詩體。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
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採集,並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的。
《文心雕龍·樂府》篇說:“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樂府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係: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樂府則兼指二者而言。
後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稱為樂府。
中唐時白居易等掀起一個新樂府運動,創新題,寫時事,因而叫作新樂府。
唐以後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
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
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
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
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
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
只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
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
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絕一般只限於五絕。
(二)漢魏六朝詩的語言特點漢魏六朝詩以五言詩為主,此外,也有四言詩、六言詩、七言詩等。
古汉语诗律部分
第一節古代的詩歌一、古代詩歌的名稱詩是漢民族自古以來對詩歌的統稱。
《說文解字·言部》:“詩,志也。
”許慎的解釋來源於《尚書·堯典》“詩言志”,意思是詩歌就是表達人的思想情感的一種言語作品。
但我們認爲這並不是我們漢民族把詩歌叫做“詩”的來源。
“詩”字實與“持”同源,所以在古代文獻中它也有“承托”“保持”的意思。
《禮記·內則》:“國君世子生……三日,卜士負之,吉者宿齋,朝服寢門外,詩負之。
”鄭玄注:“詩之言承也。
”孔穎達疏:“《詩含神霧》云:‘詩者,持也。
’以手維持,則承奉之義。
謂以手承下而抱負之。
”我們知道,古代詩歌的一個主要特徵就是押韻。
《文心雕龍·聲律》曰:“同聲相應謂之韻”,所以押韻就是用一個個聲音(韻母)相同相近的字去“承托”“保持”前面句子中相同位置上的字。
所以,“詩”得名於“持”。
押韻是詩的一個顯著特徵,但是不等於說押韻的作品都是詩。
在先秦時期,韻文有兩類,一類是歌唱的,有固定的或不固定的曲調,甚至還配上樂器伴奏。
這種韻文就是詩。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國公子季札到魯國聘問,要求觀周樂,魯侯於是讓宮廷樂隊“爲之歌《周南》《召南》”,一直演唱到《小雅》《大雅》和《周頌》。
《漢書·李延年傳》:“是時上方興天地諸祀,欲造樂。
令司馬相如等作詩頌,延年輒承意弦歌所造詩,爲之新聲曲。
”這些都充分證明古代的詩最初是歌唱的。
正因爲詩是歌唱的,所以詩的段落最初叫做“章”。
《說文·音部》:“章,樂竟爲一章。
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
”所謂“樂竟”,即樂曲的一個段落結束。
(整首樂曲結束則爲“竟”。
《說文》“竟,樂曲盡爲竟。
”)魏晉以後將詩的段落稱爲“解(jiě)”,“解”本也是音樂的一個樂章的意思。
《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録》:“傖歌以一句爲一解,中國以一章爲一解。
”這裏的一章即指曲子的一章。
宋周密《齊東野語》:“自製曲數百解,皆平淡清越。
古代汉语--第八章 诗词格律
六、平仄不拘〔"一、三、五不论"〕
▪ 近体诗有的地方平仄要求不严,可以不拘平 仄,即句式上是"平"的地方可以用仄声字, 句式上是"仄" 的地方可以用平声字.不拘 平仄的都在一、三、五的位置,所以有"一 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 注意: 有些情况下,"一、三、五也要论"
七、"一、三、五也要论"
▪ 1、乙种句式中,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仄 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绝 不可将平通融为仄,变成: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 仄仄平.这叫"孤平"句.
▪ 〔3〕对仗的位置
▪ 首联:即近体诗的第一句与第二句形成的第一联.
▪ 颔联:即近体诗的第三句与第四句形成的第二联.
▪ 颈联:即近体诗的第五句与第六句形成的第三联.
▪ 尾联:即近体诗的第七句与第八句形成的第四联.
▪ 注意: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律绝大都不对仗. 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外,一律都得对仗.
这四种句式的交错使用,就构成不同格式的五律或七律.
第三节 律诗的平仄与拗救
▪ 三、粘与对的要求
▪ 粘:就是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同.就是 平粘平,仄粘仄 .
▪ 对:就是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反.就是平对 仄,仄对平.
▪ 粘对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 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唐诗中有少 数失粘的,失对的很少.
古代汉语2诗律
四、—ie(也)这个音节与b波、p坡、m摸 d得、t特、l勒、n讷相拼的字,都是入声字。 五、类推法:记住了某个字是入声字,以它为声符的字也都是入声字。如“百”是入声,那么“柏、帛、伯、怕”都是入声;“各”字是入声,则“格、路、閣、洛”都是入声。 六、排除法 ①-m(阴)- n(因) -ng(英)结尾的音节,例如: an(安)ang(昂)in(因)yang(央)都不可能是入声字; ②“资、此、思、而、为”音节没有入声字。
古代汉语课件2——诗律
第八章 诗 律 一、近体诗的分类 在“永明体”诗的基础上形成的讲究平仄与对仗的诗,就是近体诗,也叫做“格律诗”。格律诗发端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形成于隋末唐初,成熟于唐代中期,成为我国诗体的正宗。
永明
是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儿子萧赜的年号,即公元483年至494年11年的时间。 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 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 五 律: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八句。40 七 律:每句七个字,全诗共八句。56 五 绝: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四句。20 七 绝:每句七个字,全诗共四句。28 排 律:超过八句的律诗。﹥40、56
3、省略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塘泻绿油。《答客问杭州》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春浪棹声急,夕阳花影残。(白居易《渡淮》) 4、紧缩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浦干潮未应,堤湿冻初销。(白居易《新春江次》)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古代汉语--诗律练习题
--------诗律练习题---------单选1、律诗的第五句在四联中属于()A 颈联B 尾联C 首联D 颔联2、律诗出句的平仄为平起仄收,它的对句的平仄应该是()A 平起平收B 平起仄收C 仄起平收D 仄起仄收3、律诗对句的平仄为仄起平收,下一联与之相“粘”的诗句的平仄应该是()A 平起平收B 平起仄收C 仄起平收D 仄起仄收4、李商隐五律诗《晚晴》首句为“深居俯夹城”,这首诗尾联出句的平仄应当是()A 平起平收B 平起仄收C 仄起平收D 仄起仄收5、苏轼七律诗《新城道中》首句是“东风知我欲山行”,这首诗颈联出句的平仄应该是()A 平起平收B 平起仄收C 仄起平收D 仄起仄收6、李白五律诗《送友人》首句是“青山横北郭”,这首诗颈联出句的平仄应该是()A 平平仄仄平B 平平平仄仄C 仄仄仄平平D 仄仄平平仄7、杜甫五律诗《春望》颔联的出句是“感时花溅泪”,这首诗尾联出句的平仄应该是()A 平平仄仄平B 平平平仄仄C 仄仄仄平平D 仄仄平平仄8、杜甫七律诗《咏怀古迹》之一的首句是“支离东北风尘际”,这首诗尾联对句的平仄应该是()A 平平仄仄仄平平B 平平仄仄平平仄C 仄仄平平平仄仄D 仄仄平平仄仄平9、李商隐七律诗《安定城楼》的第二句是“绿杨枝外尽汀洲”,这首诗颈联出句的平仄应该是A 平平仄仄仄平平B 平平仄仄平平仄C 仄仄平平平仄仄D 仄仄平平仄仄平------------多项选择题1、近体诗押韵的规则有()A 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B一般押平声韵C 不能出韵,不能换韵D 相邻的韵部字可以通押E 用韵遵循的是《平水韵》2、五律的首句平仄格式为“仄仄仄平平”,那么这首诗颈联对句的平仄可以是()A 平平仄仄平B 平平平仄仄C 仄仄平平仄D 仄平平仄平E 仄平仄仄平3、七律颔联出句的平仄格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那么它的颈联对句的平仄情况可以是()A 仄仄平平仄仄平B 平平仄仄仄平平C 仄平平仄仄平平D 仄仄平平平仄仄E 平平仄仄平平仄-----------给下面各首近体诗标上平仄:(可平可仄处加上记号)(1)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格律诗押韵严格
◆只能用平声韵。
◆不能“出韵”。 柳宗元《江雪》(入声)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押韵时没有用同韵部的字叫做“出韵”。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八)一字有两读,读音为开尾韵,语音读i 或u韵尾的,也是古入声字。例如: 读音为e,语音为ai的:色册摘宅翟窄择。 读音为o,语音为ai的:白柏伯麦陌脉。 读音为o,语音为ao的:薄剥摸。 读音为uo,语音为ou:肉粥轴舳妯熟。 读音为u,语音为iu:六陆衄。 读音为ue,语音为ao:药疟钥嚼脚角削学。
最早隔句用韵的七言诗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 三。如: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衿。 《拟行路难》之一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2、“永明体”的出现
南朝· 齐永明年间 讲究声律 沈约 谢眺 ▲汉语语言研究的深入。 沈约《四声谱》、周颙(yong4)《四声切韵》 ▲汉语对仗特性的成熟。
七言诗最早的是《柏梁台诗》。相传汉武帝在长安筑台, 与群臣人各一句,赋成句句用韵共计二十五句的《柏梁台 诗》。如: 日月星辰和四时,骖驾驷马从梁来。 郡国士马羽林材,和抚四夷不易哉!„„ 三国时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如: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行。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它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丁: 平平﹣ 仄仄﹣仄﹣平平 “粘”、“对”规则: 对: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 平仄要相反(双数字与句 仄仄﹣平平﹣仄→出句 对 尾严格)。否则叫“失对” 联 平平﹣仄仄﹣平→对 粘 句 粘: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 平平﹣平﹣仄仄→出句 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 联 对 同。否则叫“失粘”。 仄仄﹣仄﹣平平→对 句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以上是五言绝句的全部格式,共四种。其实就是基 本格式中的四句倒换先后次序产生的。不同的首句,导 出不同的格式。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单就平仄、句式而言,把五言 绝句按照“对”和“粘”的规则继续往后延伸四句,变 为八句,即成五言律诗。
(四)凡b、p、m、d、t、n、L七母跟韵母ie拼 时,是古入声字,只有「爹」字例外。例如: bie:鳖憋别蹩瘪别。 pie:撇瞥。 mie:灭蔑篾蔑蠛。 die:碟牒喋堞蹀谍鲽跌迭瓞昳垤耋绖咥叠。 tie:帖贴怗铁餮。 nie:捏陧聂镊臬闑镍涅蘖孽啮啮。 Lie:列冽烈裂洌猎躐捩劣。
(五)凡d、g、h、s母与韵母ei拼合时,是 古入声字。例如: dei:得。 gei:给。 hei:黑嘿。 sei:塞。
(六)凡声母f,跟韵母a、o拼合时,都是古 入声字。例如: fa:法发伐砝乏伐阀罚发。 fo:佛缚。
(七)凡读ue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 有「嗟」jue,「瘸」queˊ ,「靴」xue三字除外。例如: ue:曰约哕月刖玥悦阅钺乐药耀曜跃龠钥钥 瀹爚禴礿粤岳岳鸑軏。 nue:虐疟谑。 Lue:略掠。 jue:噘撅决抉鴃诀玦掘桷崛角劂蕨厥橛蹶獗 噱臄谲鐍珏孓脚觉爵嚼爝绝蕝矍 攫躩屩。 que:缺阙却怯确榷壳悫埆确阙鹊雀碏。 xue:薛穴学雪血削。
(二)凡d、t、L、z、c、s等六母跟韵母e拼 合时,是古入声字。例如: de:得德。 te:特忒慝螣。 Le:勒肋泐乐埒垃。 ze:则择泽责啧赜笮迮窄舴贼仄昃。 ce:侧测厕策策册。 se:瑟色塞啬穑濇涩圾。
(三)凡k、zh、ch、sh、R五母与韵母UO拼 合时,是古入声字。例如: kuo:阔括廓扩。 zhuo:桌捉涿着酌浊镯琢啄濯擢卓焯倬踔拙 斲斫斮。 chuo:戳绰歠啜辍醊惙龊婼。 shuo:说勺芍妁朔搠槊箾铄硕。 ruo:若鄀箬爇蒻。
5、拗救: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第五字不可“平” 三平调 第三字必“平” 犯孤平 第五字改“平” 当句救 第五字用“仄”拗 第六字改“平”救 第六字用“仄”拗 对句第五字改“平” 救 第五字用“仄”拗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兰陵美பைடு நூலகம்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客中行》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4、入声的判定:
(一)凡b、d、g、j、zh、z六母的第二声字,都是 古入声字。例如: b:拔跋白帛薄荸别蹩脖舶伯百勃渤博驳。 d:答达得德笛敌嫡觌翟跌迭叠碟牒独读牍渎毒夺铎 掇。 g:格阁蛤胳革隔葛国虢。 j:及级极吉急击棘即脊疾集籍夹夹嚼洁结劫杰杰竭 截局菊掬橘决诀掘角厥橛脚镢觉爵绝。 zh:札扎扎铡宅择翟着折折蜇轴竹妯竺烛筑逐浊镯 琢濯啄拙直值殖质执侄职。 z:杂凿则择责贼足卒族昨。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南山宿雨晴,春入凤凰城。 处处闻弦管,无非送酒声。 ——刘禹锡《路旁曲》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州。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水流。 锡飞常见鹤,杯渡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莫随惠远游。 ——杜甫《玄武禅师屋壁》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岸芳春色晚,水影夕阳微。 寂寂深烟里,渔舟夜不归。 ——司空曙《黄子陂》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4、平水韵
隋代陆法言《切韵》193韵 独用 北宋陈彭年《广韵》206韵
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07韵 同用 金人平水书籍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106韵
四、格律诗的平仄 1、何谓“平仄”?
“平仄”指的是两种性质不同 的声调。“平”即中古的平声, “仄”即中古的上、去、入三声。
平 上 去 入 平 仄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鲁迅《悼杨铨》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白《朝发白帝城》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课堂练习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句第五字改“平” 救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五字用“仄”拗 对句第五字改“平”救
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杜甫《天末怀李白》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王维《辋川别业》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二十八
诗 律
一、格律诗的生成
唐宋时期流行的字句固定讲究押韵、平仄与对仗的诗, 叫做“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它是在汉魏六朝古诗的 基础上形成的。
1、古诗的出现
汉魏六朝时期出现的句数不定、押韵宽泛又不讲究平仄 与对仗的诗称为“古诗”。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 是最早成熟的五言古诗。如: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物复道,努力加餐饭。
押韵 是指在诗歌该用韵的地方用同韵部的字。 格律诗一般隔句押韵,偶句最后一个字押韵。第一句可用 韵,也可不用韵,用韵的叫“首句入韵”,不入韵的叫“首句 不入韵”。五言诗多首句不入韵,七言诗多首句入韵。 格律诗用韵的字也叫“韵脚”
2、格律诗为什么押韵?
吟唱 声律求同,追求语言的和谐美。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郡国吏功差次之(大鸿胪壶充国)。乘舆御物主治之(少府王温舒)。
陈粟万石扬以箕(大司农张成)。徼道宫下随讨治(执金吾中尉豹)。 三辅盗贼天下危[尤](左冯翊盛宣)。盗阻南山为民灾(李成信)。 外家公主不可治(京兆尹)。椒房率更领其材(詹事陈当)。 蛮夷朝贺常舍[会]其[期](典属国)。柱枅欂栌相扶持(大匠)。 枇杷橘栗桃李梅(太官令)。走狗逐兔张罘罳(上林令)。 啮妃女唇甘如饴(郭舍人)。迫窘诘屈几穷哉(东方朔)!
“永明体”发展到唐代,正式形成讲究平仄与对仗的格律诗。
二、格律诗的字数和句数 1、每句的字数固定
五言诗 → 每句五个字 七言诗 → 每句七个字
2、每首诗句数固定
律诗 → 八句 绝句(律绝) → 四句 排律(长律) → 超过八句 七言 格律诗 七律 七绝 五律 五绝
五言
三、格律诗的押韵 1、何谓“押韵”?
2、格律诗为何讲究平仄
声律求异,追求声音的变化美,抑扬顿挫。 王之焕《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