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 诗律
古代汉语课件(诗律)
随意春芳歇,仄仄平平仄
○
王孙自可留!平平仄仄平
●一首律诗,截取任何相邻的两联,即成绝句格式。
2. 平仄格式
(2) 七律的平仄格式(共四种)
(详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四册,第1526-1527页)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七言A类,平起平收式,首句入韵) 孤山寺北贾亭西,平平仄仄仄平平 水面初平云脚低。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押韵
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之外,偶数句一定要押韵, 且须一韵到底。 ●近体诗押韵的两条规定: 其一,一般押平声韵,极少数押仄声韵(限于五绝)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灭”、“雪”二字均为入声屑韵) 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入声字,可参照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四册【附录二】“诗韵常 用字表”中的“入声”,第1682-1684页)
(三)平仄
2. 平仄格式
●五言诗的平仄格式
1类 A: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 a: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 2类 B: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 b: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
(三)平仄 2. 平仄格式 ●七言诗的平仄格式( 在五言诗平仄格式的基础上变换)
二、 近体诗的格律
(三)平仄
1. 平仄与四声
平仄是诗律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近体诗 的最主要特色。 平仄在诗歌和韵文中的作用:构成一种节奏,使句 子显得抑扬错落,形成音律和谐美。 ●四声中哪些是平声,哪些是仄声? ●关于入声字的辨析 古代入声后来转成现代上声或去声的,均可看作仄 声;但转为阴平或阳平的,则需要仔细辨析,其辨析方 法之一是可以用方言(如赣、客家、闽、湘、粤、吴等) 考察。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一、名词解释: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例如唐宋禅宗语录、唐五代变文、宋元话本等。
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宗元话本等被认为是古代汉语另一系统的所谓“古白话”。
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发生过两次重大变革:一次是小篆变为隶书;一次是由隶书变为楷书。
(一)象形:1.独体象形。
2.合体象形。
(也称为依附象形)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我们可以将指事字分为以下几类:1.独体指事2.合体指事(又叫加体指事)3.变体指事A. 增减字的笔画。
B. 改变字的方向。
根据其形体构造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同体会意2.异体会意a. 表意较为直接和表象化的,这类会意字较多b. 表意较为间接和隐曲的。
(一)古今字的概念: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
前一个的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做“今字”。
异体字的涵义:异体字,是指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
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词义不发生歧义。
异体字又叫异形字,也有叫或体、重文或俗体的,是相对于常用的“正字”来说的。
繁简字的概念:所谓繁简字就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
繁体和简体,是就同一个字构形时所使用的构件或笔画的多少相对而言的。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的若干混乱。
第二章词汇通过古今词汇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三种情况:1,古代旧词的消亡(1)历史事物的消亡。
(2)社会观念的改变。
(3)被别的词语所代替。
2,后代新词的产生3,古今沿用的词汇。
根据古今词汇的构成状况,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重要的发展趋势:(1)词汇量由少变多。
(2)表达思想的功能从粗疏到精密(3)在构词方式上,由以单音节为主变为以多音节词(主要是双音节)为主。
大学古代汉语诗律(整理)
七言律绝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㈡押韵要求
1.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但首句可押可不押;
2.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 ;(韵字依照 “平水韵”)
3.押韵句用平收式,不押韵句用仄收式; 4.一韵到底,不能出韵。平、字仄的两声类调:可平以声归为并平为, 黄河远上白云间, (jiān)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
⑷现代鼻韵母(-n、-ng)的字,不是古入声字。
2.四个基本句式
两个音节为一个节拍,平仄交替:
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
——∣∣
国破山河 城春草木 恨别惊心 哀时溅泪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 ∣ — —∣ — — ∣∣ —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哀时花溅泪
∣ ∣ ∣— — — — — ∣∣
请用《春望》诗的前 半首来记忆四个句式
J1 ∣∣— —∣, — — ∣∣ — J2
J4 ∣∣∣— —, — — — ∣ ∣ J3
J2如果第一字改变,第
3.基本句式的变通 三字必须同时改变。
一、三不论——指仄收式句第一、三字平仄可变 二、四分明——第二、四字是节奏点,平仄不能变
J1 ∣∣— —∣, — — ∣∣ — J2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格律
㈠字数和句数要求
1.五言诗每句5字,七言诗每句7字; 2.律诗全首八句; 3.律绝全首四句; 4.排律(长律)全首八句以上。
五言律诗 五言律绝 五言排律 七言律诗 七言律绝 七言排律
五言律诗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古代汉语课件2诗律
比兴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广泛应用,如《诗经》、《离骚》等经典诗歌作品,通过比 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象征
象征手法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 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使诗歌更具 深度和哲理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象征手法在古代诗歌中也有广泛应用 ,如“月亮”常常象征着思乡之情, “梅花”常常象征着高洁和坚强等。
地理解诗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诗人应该通过独特的意象创造, 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客观事物相 融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诗
歌意象。
CHAPTER 06
诗与文化
诗与历史
01
02
03
历史记录
诗歌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 历史记录方式,许多历史 事件和人物通过诗歌得以 流传。
时代反映
诗歌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 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 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
02
平声调值平缓,音长较长;仄声 调值急促,音长较短。平仄的交 替使用可以产生韵律的变化,增 强诗歌的音乐美。
押韵
押韵是指在诗歌中,某些音节或字音 有规律地重复出现,形成和谐统一的 声音效果。
押韵有助于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 美感,使诗歌更加易于记忆和传唱。
对仗
对仗是指在诗歌中,将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进行配对,形成一种平衡和 对称的美感。
诗律的起源与发展
总结词
诗律起源于先秦时期,随着诗歌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详细描述
诗律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诗经》,随着诗歌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唐诗、宋词、元 曲等不同形式的诗律。这些诗律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形成了各自独特的 韵律和节奏特点。
诗律在古代汉语中的地位
总结词
诗律是古代汉语诗歌的精髓,对于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论三十诗律
(2)三平调 ) 三平调"是指"△△△ "△△△――"或 "三平调"是指"△△△ 或 △△△――"式变成了"△△ 式变成了"△△ "――△△△ △△△ 式变成了"△△―――"或 或 △△―――"这种形式,最后三字都用了平 这种形式, "――△△ △△ 这种形式 声字. 三平调"是诗家的大忌,要极力避免. 声字."三平调"是诗家的大忌,要极力避免. 律句平仄的四种基本格式中有些第一字或第三字 或第五字的平仄是不允许变动的: 或第五字的平仄是不允许变动的: ――/△△/――/△ ①: △△/――/△ △ △ △ ②: ――/△△/― △ △△/――/△△/― △ ③: ――/―△/△ △△ △△/――/―△/△ △△ ――/△△/△―/― ④: △△/△―/― △ △ △
三,粘对 (一)对: 是就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来说的. 是就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来说的.对句第 二字的平仄跟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对(相反), 二字的平仄跟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对(相反), 即平对仄,仄对平.不合乎对的规则叫失对. 即平对仄,仄对平.不合乎对的规则叫失对. (二)粘: 是就相邻两联中下联的出句和上联的对句的平仄 来说的, 来说的,下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要跟上联对句 第二个字的平仄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 第二个字的平仄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不合 的规则叫失粘. 乎"粘"的规则叫失粘.
要通晓近体诗的制作规则, 要通晓近体诗的制作规则,就必须首先掌握平仄 的运用技巧. 的运用技巧. 平仄: 一,平仄: 中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中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所谓平声是指中古汉语的平声; 所谓平声是指中古汉语的平声; 仄声,则包括中古汉语的上去入三声调. 仄声,则包括中古汉语的上去入三声调. 到了近代,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声分化, 到了近代,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声分化,演变为现 代汉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演变的规律为: 代汉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演变的规律为: 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一般地说来,现代汉语普通话读为上去的, 一般地说来,现代汉语普通话读为上去的,在古 代汉语(中古汉语)中读为仄声, 代汉语(中古汉语)中读为仄声,而现代汉语中 读阴平,阳平的字有一部分是由入声派来的. 读阴平,阳平的字有一部分是由入声派来的.
古代汉语通论诗律
句式是: 甲a, 乙b , 甲a, 乙b , 乙B。 甲A。 乙B。 甲A。
杜审言·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2)仄起平收式 |||—— ——||— 太 乙 近 天 都,连 山 到 海 隅。 ———|| |||—— 白 云 回 望 合,青 霭 入 看 无。 ||——| ——||— 分 野 中 峰 变,阴 晴 众 壑 殊 ———|| |||—— 欲 投 人 处 宿,隔 水 问 樵 夫。
古诗是指汉魏六朝 这 一 历史 时 期的 诗 。
沈德潜的《古诗源》选的 就是从汉到隋的诗歌。
陶渊明(东晋)
从齐梁时代开始, 诗歌在形式上逐 渐发生了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由 于四声的发现而 在诗歌创作中开 始讲究平仄。
曹植(三国魏)
南朝梁沈约说:写诗应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 之中,轻重悉异,但自骚人以来,未睹此秘。张、蔡、 曹、王,曾无先觉;潘、陆、谢、颜,去之弥远。当人 们认识到四声后,便开始注意用四声的平仄创造诗歌的 音乐美。当时流行的永明体(南朝齐武帝的年号),特 点就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朓就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南京秦淮河
齐梁时写文章也注意骈 偶,而且逐渐影响到诗 的创作。这种趋势发展 的结果,在唐初就形成 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 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 来,这是一种新诗体, 所以称为近体诗。
谢灵运(东晋)
唐朝以后的诗分两种:一种叫近体诗,是讲 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一种叫古体诗,或者叫古 风,是不讲究平仄对仗的。近体诗和古体诗是从 形式上划分的,而不是从时代划分的。
李白塑像
乙B 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五言第一字(七言 第三字)必须平,如果换成仄,全句便为(仄仄)仄平 仄仄平,除了韵脚,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犯孤平(犯 孤平只对乙B句而言)。犯了孤平可以救。
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
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中国和外国古代的诗歌,差不多都有一定的格律;用韵是构成诗歌格律的主要手段之一。
汉族人民的诗歌从一开始就是有韵的。
《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只有七篇没有韵,这七篇都在祭祀诗里(《周颂》《商颂》)。
至於国风、《小雅》和《大雅》,就没有一篇是没有韵的。
要彻底了解诗歌的内容,必须了解它的格律,当然也就要了解它怎样用韵。
在本节里,我们主要谈两点。
第一是《诗经》的韵例,第二是《诗经》的韵部。
谈到韵例和韵部,首先就必须把韵和韵母分别开来。
因为韵例和韵部都是韵的问题,而不是韵母的问题。
韵母是指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而韵则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韵尾的话)。
韵头不同的字如檀tán干gān涟lián廛chán貆huán餐cān是可以互相押韵的。
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汉语诗韵一般是放在句尾的,习惯上叫做韵脚。
(一)《诗经》的韵例韵例就是关於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我们举几首诗作例子来说明《诗经》的韵例。
字的下面加△号、○号、*号的都是韵脚。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祮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周南·芣苢)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古代汉语学习,有关诗律的讲解
3.只押平聲韻
唐人作詩用韻,依據的是《切韻》的韻部。到了北 宋時,官方對《切韻》進行了修訂,修訂本分韻二 〇六部,改名《廣韻》。此後金人王文郁、南宋 江北 平水人劉淵都根據前人“同用”的規定對 《廣韻》韻部做過合併工作,王文郁《平水韻略》 一書合併爲一〇六部,劉淵《壬子新刊禮部韻略》 一書合併爲一〇七部。南宋以後的詩韻都是一〇六 部,由於源自《平水韻略》和《壬子新刊禮部韻 略》,故又稱作“平水韻”。“平水韻”雖然出現 在南宋,但反映了唐人押韻的實際情況。“平水韻” 包括平聲三十韻、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 聲十七韻 。
近体诗律说略
我國最早的兩部詩歌總集是《詩經》和《楚
辭》。《詩經》以四言爲主,《楚辭》以六 言爲主。到了漢代,出現了五言和七言詩。 五言詩源自民謠,東漢末的《古詩十九首》 已是成熟的五言詩。最早的七言詩據說是漢 武帝在柏梁臺上宴飲群臣時的聯句,人各一 句,句句押韻,後人把這種詩體稱爲“柏梁 體”。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柏梁體七言詩是三 國 魏 曹丕的《燕歌行》。
三大類。律詩指七律和五律,絕句指七絕和 五絕。排律又稱長律,是律詩的延長。排律 一般是五言的,七言的很少。
近体诗的句数、字数都有限定。其具体情 况如下:
五律——八句,每句五字,共40字。
七律——八句,每句七字,共56字。 五绝——四句,每句五字,共20字。 七绝——四句,每句七字,共28字。 排律——句数超过八句,每句字数为五字或
所謂“兩聯之間平仄相黏”,是指下聯出句
第一節拍的平仄要和上聯對句第一節拍的平 仄相同。在具體實踐中,也只要做到節拍的 第二字平仄相同就可以了,第一字的平仄一 般不論。不可理解爲下聯出句和上聯對句的 平仄字字相同。第一節拍以後的部分按照平 仄交替的原則處理。
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
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上节通论我们讨论了诗体,汉魏六朝诗的语言特点和句式,汉魏六朝诗和唐诗的用韵。
本节通论继续讨论唐诗的平仄、对仗、句式和语法特点。
(六)唐诗的平仄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
作家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就是所谓“声律”。
《文心雕龙·声律》篇就谈到这个问题。
中国文人很早就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主要是平仄的交互,来寻求声律的美。
但是,平仄的交互作为一种规则固定下来,则是从近体诗开始的。
相传南朝沈约发明了四声,甚至有人说平仄的区分也是沈约在他的《四声谱》里规定了的。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声调在古代汉语里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由谁主观创造的。
至於沈约等人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来写诗,那自然是可能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声调的交互是中国历代诗人们长期创作所积累的艺术经验,决不是少数文人所发明的。
远在魏晋时代,诗人们可能就已经探索用声调的交互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注:范文澜在《文心雕龙·声律》篇的注中说:“(曹)子建集中如《赠白马王彪》云:…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情诗》…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皆音节和谐,岂尽暗合哉?”又说:“《世说新语·排调》篇载陆云…云间陆士龙‟,荀隐…日下荀鸣鹤‟二语,以为美谈,今观二语无奇意,盖徒以声律相尚也。
”范文澜的话是对的。
他所引的语句都是合於后代律诗的平仄的。
),沈约等人不过更积极更有意识地提倡罢了。
平仄的交互成为诗的格律要求以后,其影响是很深远的。
不但近体诗用平仄,连某些古体诗也用平仄,这就是所谓入律的古风(见下文)。
不但诗用平仄,连词律和曲律也离不了平仄。
懂得了近体诗的平仄,对於词、曲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了。
平仄的掌握不是很困难的。
拿普通话来说,阴平、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去声都是仄声。
古代的入声字,现在转到上声、去声的,也不成问题,因为反正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
古汉语通论-诗经的用韵
古汉语通论-诗经的⽤韵古漢語通論-詩經的⽤韻⼀、《詩經》的韻例詩歌⼀般都要講究格律,⽽格律由這樣幾個元素構成:平仄、押韻、對仗等。
當然不同的詩體對格律會有不同的要求:(⼀)幾種詩體1古體詩就是“古⾵”。
它產⽣最早,形式多變,沒有規則的限制,⽐較⾃由。
唐代以前,寫詩不講究平仄、對仗,⽤韻⾃由,句式句數不拘,每句則有四⾔、五⾔、六⾔、七⾔、雜⾔諸體(後世使⽤古體詩,七⾔者較多),唐⼈因⽽將這類詩歌稱為古體詩,⼜稱古詩、古⾵。
2舊體詩、近體詩、今體詩都是指“格律詩”⽽⾔,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
不能將“今體詩”跟現在所說的“新詩”混為⼀談。
3詩餘指“詞”⽽⾔,有⾧調、⼩令、慢、引等不同格式,⽤“詞牌”作為格式的標誌。
(⼆)格律要素:1平仄“平仄”就是古⼈對聲調的區分,以今天的普通話來說,“平”就是第⼀聲(陰平)、第⼆聲(陽平),“仄”就是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
以兩句詩來做例⼦:“無邊落⽊蕭蕭下,不盡⾧江滾滾來。
”(杜甫句)這兩句詩中“無邊”、“蕭蕭”、“⾧江”、“來”是平聲,“落⽊”、“下”、“不盡”、“滾滾”則屬仄聲,由此,構成七⾔律詩的其中⼀個標準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押韻在古代,詩韻跟詞韻是不同的,無論在韻字的選擇、韻腳的安排,以及對待押韻的寬容度⽅⾯都有很⼤差別。
古韻跟今韻也有較⼤變化,⽐如在古代,“東”跟“冬”是不同韻部的字,“花”跟“斜”反⽽可以通壓。
但我們今天學寫近體詩就沒必要深究那麼多了,只要按照普通話的韻腳來使⽤就可以了。
3對仗對仗是近體詩的重要因素,對於增強詩歌的整⿑美和聲律美極為重要。
對仗的要求,相對的兩句必須句式相同,詞性⼀致,平仄根據體裁不同也要符合各⾃的規律。
明⽉松間照,清泉⽯上流。
(王維)花徑不曾緣客掃,蓬⾨今始為君開。
(杜甫)第⼀句,“明⽉”對“清泉”,“松間”對“⽯上”,“照”對“流”,句式⼀致;第⼆句,“花”對“蓬”屬名詞植物對,“徑”對“⾨”名詞屬器物對,“不曾”對“今始”,“緣”對“為”,“客”對“君”,“掃”對“開”;(三)《詩經》的格律《詩經》屬於古⾵,不講究平仄對仗,句式句數⾃由,但有押韻。
通论 诗律常识
规则
(1)在普通话中只要声母是 、b、 g、 d、 )在普通话中只要声母是zh 、 、 、 j、 z且读阳平的字 ,都是入声字。 、 且读阳平的字 都是入声字。 (2)根据形声字的声符来类推。如果“声符” )根据形声字的声符来类推。如果“声符” 是入声字, 是入声字,那么以其为声符的形声字一般而言 也是入声字。此规则是次要规则,不是一条铁则。 也是入声字。此规则是次要规则,不是一条铁则。
如,“肃”是入声,但萧、啸都不是入声字。 是入声,但萧、啸都不是入声字。
三、近体诗的分类和平仄
(一)近体诗的分类
近体诗句有定数,或四句两韵成诗, 近体诗句有定数,或四句两韵成诗,或八 句四韵成诗,或十句五韵以上成诗( 句四韵成诗,或十句五韵以上成诗(首句 入韵不计) 入韵不计)。 四句者为绝句,八句者叫律诗,十句( 四句者为绝句,八句者叫律诗,十句(含 十句)以上称排律。 十句)以上称排律。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著《四声切韵》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著《四声切韵》, 提出平、 入四声。 提出平、上、去、入四声。 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 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 相结合, 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 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 病”。 把四声八病应用到实际的诗歌创作中, 把四声八病应用到实际的诗歌创作中,这 就是永明体,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 就是永明体,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 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 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
一、近体诗和古体诗
(一)概念
汉魏六朝以前的诗一般称为古诗。 汉魏六朝以前的诗一般称为古诗。古诗的 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束缚, 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束缚,不 讲究平仄和对仗。 讲究平仄和对仗。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格律诗,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格律诗,是相对于古 体诗而言的,指发端于南北朝齐梁时期, 体诗而言的,指发端于南北朝齐梁时期, 形成于唐初的有严谨格律的诗歌。 形成于唐初的有严谨格律的诗歌。 近体诗产生以后,也仍然有按照古诗的作 近体诗产生以后, 法写诗的,这种诗则称为古体诗, 法写诗的,这种诗则称为古体诗,也叫古 风。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九、三十)诗律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九、三十)诗律王力《古代漢語》古漢語通論(二十九、三十)詩律(上下)古漢語通論(二十九、三十)詩律(上)《詩經》《楚辭》以後,詩歌的形式不斷有新的發展。
唐代律詩興起以後,詩歌更有了嚴密的格律。
不瞭解詩歌的形式格律,將影響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也談不上充分地欣賞。
本單元兩節通論,將扼要地談談從漢至唐宋時代詩歌的格律,至於唐宋以後的詞律和曲律則將在下一單元的通論裏敍述。
(一)詩體詩體的分類,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現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簡單地談談漢魏六朝和唐宋的詩體。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
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採集,並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的。
《文心雕龍·樂府》篇說:“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樂府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係: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樂府則兼指二者而言。
後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稱為樂府。
中唐時白居易等掀起一個新樂府運動,創新題,寫時事,因而叫作新樂府。
唐以後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
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
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
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
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
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
只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
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
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絕一般只限於五絕。
(二)漢魏六朝詩的語言特點漢魏六朝詩以五言詩為主,此外,也有四言詩、六言詩、七言詩等。
古代汉语2诗律
四、—ie(也)这个音节与b波、p坡、m摸 d得、t特、l勒、n讷相拼的字,都是入声字。 五、类推法:记住了某个字是入声字,以它为声符的字也都是入声字。如“百”是入声,那么“柏、帛、伯、怕”都是入声;“各”字是入声,则“格、路、閣、洛”都是入声。 六、排除法 ①-m(阴)- n(因) -ng(英)结尾的音节,例如: an(安)ang(昂)in(因)yang(央)都不可能是入声字; ②“资、此、思、而、为”音节没有入声字。
古代汉语课件2——诗律
第八章 诗 律 一、近体诗的分类 在“永明体”诗的基础上形成的讲究平仄与对仗的诗,就是近体诗,也叫做“格律诗”。格律诗发端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形成于隋末唐初,成熟于唐代中期,成为我国诗体的正宗。
永明
是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儿子萧赜的年号,即公元483年至494年11年的时间。 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 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 五 律: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八句。40 七 律:每句七个字,全诗共八句。56 五 绝: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四句。20 七 绝:每句七个字,全诗共四句。28 排 律:超过八句的律诗。﹥40、56
3、省略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塘泻绿油。《答客问杭州》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春浪棹声急,夕阳花影残。(白居易《渡淮》) 4、紧缩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浦干潮未应,堤湿冻初销。(白居易《新春江次》)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古代汉语通论诗律共75页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
古代汉语诗律部分
第二十一节诗律1 、律诗最终完成于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之手。
2 、古体诗: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五言或七言)就叫古体诗。
3 、今体诗:严格按律诗的格律要求写作,就叫今体诗(或近体诗)。
4 、近体诗的形式特点:在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四个方面都有许多讲究。
(1 )句数:是固定的,规定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
还一种长律,又称“排律”,以五言为常,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也有超出此数的。
这种排律是律诗的重复扩展,只能看作是律诗的变体。
(2 )押韵: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
A 位置:a 每联对句的尾字;b 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
偶句一定要用韵。
B 特点:a 用“平水韵”的106 部为用韵标准;b 一般押平声韵;c 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即不能出韵;d 不能转韵。
(3 )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最主要的特点。
平仄是对四声的分类,“平”指平声(阴平、阳平):“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
对现代汉语来说,“平”也是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去声。
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到现代汉语的“四声”里去了。
(4 )讲究对仗:诗词创作中的对偶叫对仗。
a 律诗的首尾联可对可不对,颔、颈二联必须对仗。
b词义的对待是对仗的形式要求。
c 绝句不要求对仗,使用对仗时,大多数在前面一联。
d 对仗原则:平仄相对;词性相同;词义(内容)相对。
5 、绝句:“绝”是断绝的意思,绝句即截取律诗任何相邻的两联而成。
6 、近体诗的四种平仄格式:五言诗:A 仄仄- 平平- 仄 B平平- 仄仄- 平C 平平- 平- 仄仄 D仄仄- 仄- 平平;七言诗的句式:A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 B仄仄- 平平- 仄仄- 平C 仄仄- 平平平- 仄仄 D平平- 仄仄仄- 平平7 、律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8 、词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同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反,称做“对”;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头二字的平仄相同,称作“粘”。
不符合“对”的规则的叫“失对”;不符合“粘”的规则的,叫“失粘”。
古汉语通论(二十五)
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骈体文是汉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体。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为从司马相如、扬雄以后就有了骈体文,清代李兆洛的《骈体文钞》把贾谊《过秦论》、司马迁《报任安书》、扬雄《解嘲》等都收录进去。
的确,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文章是用了许多平行的句子,东汉班固、蔡邕等人的文章更讲求句法的整齐,可以认为是骈体文的先河。
但是上述诸家作品里的平行句法,只是为了修辞的需要,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格式,不能算作一种文体。
明代王志坚在《四六法海序》中说,骈体文从魏晋才开始形成,这是有道理的。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代,这时候,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
唐宋以后,骈体文的正统地位被"古文"代替了,但是仍旧有人写骈体文。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
我们要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不能不了解骈体文,否则有些用骈体文写的名著就不能彻底读懂。
在这两节通论里,我们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明骈体文的构成,以便读者对骈体文的语言特点有个基本的了解。
骈体文的语言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先谈骈偶问题。
两马并驾叫做骈,两人在一起叫做偶。
骈偶就是两两相对。
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叫仗(仪仗);仪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骈偶又叫对仗。
骈偶、对仗都是比喻的说法。
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
下面举一些骈偶的例子: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沈约谢灵运传论)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文心雕龙·情采)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庾信哀江南赋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王勃滕王阁序)偶然也有两个以上的意思平列的,那只算是特殊的情况: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
(文心雕龙·情采)履端於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於中,则酌事以取类;归馀於终,则撮辞以举要。
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
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曲和词都是配合音乐的长短句,它们的名称有时候是相混的:唐人所谓曲,是后代所谓词;元人所谓词,又是后代所谓曲(注:例如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讲到“作词十法”,他所说的词,其实就是曲。
此外,曲又有词余、乐府等别称。
)。
我们这里所说的曲,指元曲而言。
曲有北曲南曲的分别。
在这一节通论里,我们只叙述北曲的曲律,不涉及南曲的问题。
北曲有杂剧和散曲的分别。
杂剧是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其中的唱词是剧中人唱的(往往是主角一人唱);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它和词的性质相近。
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等於一首单调的词,套数则是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联缀起来的套曲。
杂剧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分为四折,有时候再加上一个楔子。
关於曲律,我们准备谈四个问题:(一)曲调和宫调,(二)曲韵,(三)曲字的四声问题,(四)衬字。
(一)曲调、宫调词有词调,曲也有曲调。
曲调的名称(又叫“曲牌”)有的和词相同,如秦楼月(忆秦娥)、风入松、点绛唇、念奴娇等;有的和词同名而异实,如捣练子、卖花声、满庭芳、哨遍等;但是绝大多数的调名是和词不同的,如山坡羊、水仙子、落梅风、拨不断、耍孩儿、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等等。
曲一般都是单调,不像词有双调、三叠或四叠。
作曲的人如果意有未尽,可以把前调重复一遍,再写么(yāo)篇。
么篇的字句有时候比前调稍有增损。
曲调的选用是有一定的限制性的。
有些曲调只用於小令,如山坡羊等;有些曲调只用於套数,如滚绣球等;有些曲调小令和套数都能用,如天净沙、叨叨令、落梅风之类。
每一种曲调都属於一定的宫调。
北曲共有六宫十一调,它们大致是十七种不同的调式(注:参看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乐律部分。
):六宫:1.正宫 2.中吕宫 3.道宫 4.南吕宫5.仙吕宫6.黄钟宫十一调:1.大石调 2.双调 3.小石调 4.歇指调5.商调6.越调7.般涉调8.高平调9.宫调 10.角调 11.商角调元代杂剧实际上只用九个宫调,即五宫四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平仄协调
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1、平仄 沈约、周颙提出中古四声“平上
去入”: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
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
藏。 从中古音到近代北京音:
中古四声和普通话四声的对应:
中古四声 普通话四声 (消失的调类)
平 平声
阴平 阳平
上声 仄 去声
入声
上声 去声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最早的七言诗是汉代《柏梁台 诗》。
杂言古诗有三七杂言、五七杂言、三五七杂言等句 式,三五七言兼用者也算七古。
(二)近体诗
南朝齐梁时代,随着四声的发现,诗歌创作 开始讲究平仄,当时“永明体”的特点就是 讲究声韵格律。南北朝时期,骈体文讲究对 仗。这些都对近体诗格律的形成产生了重大 影响。
近体诗的基本句式的推演
仄 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 平平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1)间的规则(组句)
四种基本句式: 五言:
A.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 仄起句
B.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 平起句
七言即在五言的前面加上相反 的平仄单位:
3、平仄的运用
(5)讲究拗救 违反平仄格律叫“拗”; 违反平仄格律的句式叫“ 拗句”;“拗救”是对拗 句的补救。 拗而有救的诗句仍是合于 格律的。
A.本句自救
①B型句的拗救(救孤平、一拗三救):
B.(仄仄)平平仄仄平 B.(仄仄)仄平平仄平
恐惊天上人。 仄平平仄平。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
二、诗律
(一)字句有定 近体诗有绝句和律诗两种形
式。 绝句:四句一首。 五言绝句(五绝):每句五
字(古绝)。 七言绝句(七绝):每句七
字。
二、诗律
(一)字句有定 律诗:八句一首。 五言律诗(五律):每句五字。 七言律诗(七律):每句七字。 长律/排律:超过八句,分五言长律或七
言长律。
(二)押韵严格
近体诗的选韵 写诗用宽韵,选择韵脚字的余 地就大;用窄韵、险韵,选择 的余地就小,甚至有选不出的 危险。 但是也有些诗人喜欢用窄韵、 险韵,以造成奇特的效果。
(二)押韵严格
近体诗的和韵和限韵 和韵:在写诗填词时,后人用前人的韵 叫和韵。 次韵:所用的韵脚字完全相同,先后次 序也完全相同的叫次韵,又叫步韵。始 于唐代白居易与元稹的互相唱和,至宋 代比较兴盛。 依韵:用原韵而不用原字的叫依韵。 同韵:用原字原韵而次序不同的叫同韵 。 限韵:数人一起写诗填词时限定使用同 一韵律的情况。可以限韵不限字,也可 以限韵也限字。
B.对句互救:一联(a,B)中的拗救
①相同位置的对句互救(三拗三救、小拗)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②不同位置的对句互救(四拗三救):
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仄的运用
(1)避免失粘、失对。 (2)“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
明” 七言近体诗的第一三五个
字(五言为第一三个字)的平 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个 字(五言为第二四个字)的平 仄必须分明。
二、诗律
(一)字句有定 律诗和绝句中,每两句称为
一联。 五律和七律各四联:首(起)联
、颔(次)联、颈(三)联、尾( 结)联。 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 句叫对句。
(一)字句有定
(五绝)静夜思 李白 (五律)次北固山下
床前明月王光湾, 疑是地客上路霜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举头望潮明平月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低头思海故日乡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C.一字两救:
对句(a)互救与救孤平(B)结合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押韵严格
1、韵脚固定。近体诗偶句末字押韵 ,首句可入韵;古体诗一般也是隔句 押韵。
2、近体诗必须一韵到底,忌换韵或 出韵(首句入韵可以用邻韵);古体 诗押韵比近体诗宽,邻近的韵可以通 押,还可以换韵。
3、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古体诗 可押平、仄声韵,仄声韵中区别上去 入声韵。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基本格式 实际平仄
❖ 城阙辅三秦, ❖ 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 ❖ 儿女共沾巾。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近体诗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初唐, 成熟于中唐。
近体诗或称今体诗、格律诗。
(三)古体诗
近体诗产生以后,唐代及后世诗人按照 古诗写法创作的诗歌叫古体诗,又叫古 风。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近体诗在句数 、句式、平仄、押韵、对仗方面有严格 的规定;古体诗既无句数的限制,也无 固定的句式,更无平仄、韵律、对仗的 严格约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戚戚满别情。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张籍·没蕃故人
前年戍月支, 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 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 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 天涯哭此时。
A.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
(2)对的规则(组联):
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必须对立。
出句: A.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对句: B.平平仄仄平。 B.平平仄仄平。 A.仄仄仄平平。 A.仄仄仄平平。
(3)粘的规则(组篇)
下一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应 和上一联对句第二字相同。 上联对句的平仄是:平平 仄仄平。 下联出句的平仄是:平平平 仄仄, 上联对句的平仄是:仄仄 仄平平。
古汉语通论
诗律
一、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 汉魏六朝至唐代的诗歌,根据其有
无格律,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
(一)古诗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 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一时期的文人诗作。
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束缚,不讲究平仄 、对仗。
五言诗、七言诗是汉朝产生的诗体。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最早的成熟的五言诗是东汉末 的《古诗十九首》。
3、平仄的运用
(3)避免犯孤平 就 B.(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 言,五言第一个字(七言第 三个字)必须用平声。 如果用了仄声字,那么除 了句末押韵的平声字以外 ,全句就只有一个孤单的 平声字,成为“(仄仄)仄平 仄仄平”,这叫犯孤平。
3、平仄的运用
(4)避免三平调 就 A.(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 言,五言第三个字(七言第 五个字)必须用仄声。 如果用了平声字,全句成 为“平平仄仄平平平”, 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这 叫三平调。
入声
(三)平仄协调
1、平仄 注意辨别阴平、阳平中的入声字:
P1682 利用谐声偏旁
各—格胳骼阁搁 白—伯帛舶泊箔拍 曷—喝揭竭偈碣羯 利用方音 鼻音韵母字不是入声字
2、平仄的组合规则
(1)间的规则(组句)
一句之中,平仄要交替出现。基本节奏(音步)是 双音节,所以两个字为一个平仄单位,节奏点在第 二个音节,节奏点的平仄相反。平仄相间就是上两 个字是平平,下两个字则为仄仄,反之亦然。但因 近体诗是奇字句,必然孤一个字,这个孤字不能出 现在句首,只能出现在句末或句中。一句中倒数第 三个字的平仄应和最后一个字相反。
4、忌重韵。
(二)押韵严格
唐诗的韵部:
隋·陆法言《切韵》193韵;北宋· 陈彭年、丘雍《广韵》206韵;规 定一些韵可以“同用”,即被规定 “同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在 押韵时可以当作一个韵来用。
南宋·江北平水·刘渊《壬子新刊礼 部韵略》,将同用的韵加以合并, 成107韵;金·王文郁《平水新刊韵 略》归并为106韵。后来作为近体 诗押韵依据的“平水韵”即指此 106韵,一般叫诗韵。(P1518-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一生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四种句式各处平仄的宽严情况: b.(仄仄)平平平仄仄 A.(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平起式(七言仄起式)
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讲求对仗
1、基本要求:两个平行的句子,句法结 构相同,字数相等,平仄相对,意思相 关或相反。
山从人面起,水傍马头生。 两行灯下泪,一纸岭南书。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忌合掌:上下两句意思相同或相近
2、对仗的宽严:分工对和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