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透视学
Perspective Of Design
第一章
概述
◆ 认识环境艺术设计
你所认为的环境艺术设计指什么?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对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设计的 一门实用艺术。环境艺术所涉及的学科很广泛,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工程 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社会学、文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环境生态学、 环境行为学等学科。
“衣”
“食”
“住”
“行”
公共空间艺术
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
◆
从观察到设计
建筑的设计过程: 借鉴自然——产生创作灵感——交流完善——最后的设计图纸
◆
绘画在设计的过程中是如何被应用的?它们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人物:勒·柯布西耶
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建筑师之一。他在建筑设计的许多方面都是 一位先行者,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因此与格罗皮乌 斯、密斯、赖特并称为现代建筑的四位大师。“二战”前,他激烈抨击 因循守旧的复古主义建筑风格,歌颂现代工业的成就,鼓吹以工业的方 法大规模地建造房屋,提倡“住房是居住的机器”。战后,他的建筑设 计风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将视线从工业技术转向了乡土建筑经验,开 始追求粗糙苍老的原始趣味。
◆ 第一节 透视的定义与研究范围
1、透视的定义
透视: 即”透而视之“。透过透明的平面看前方的景物,使三维的景物投影到二维的透明平面
上,形成立体的图像。
透视现象:近大远小、铁轨的延伸方向
◆
⑴.
透视学:研究透视图形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几何作图的方法,把三维立体的景物表现在二维平
广义透视学:
面上的科学理论。
透视装置两要素: ①固定眼睛位置的小孔——视点(S) ②透明的画面——画面(P)
③ 18世纪末,法国工程师蒙许创立的直角投影画法,完成了正确描绘任何物体及其空间位置的作图方 法,即线性透视。 ④ L.达·芬奇还通过实例研究,创造了科学的空气透视和隐形透视,这些成果总称透视学。
上图:达芬奇版画”三博士来朝“的草图
2、透视的研究范围 因物体对眼睛的作用有 3个属性,即形状、色彩和体积,因距离远近不同呈现的 透视现象主要为缩小、变色和模糊消失。 那么可见,相应的透视学研究对象为: ①物体的透视形(轮廓线),即上、下、左、右、前、后不同距离形的变化和缩小的 原因,称为线性透视研究。这是绘画透视学着重研究的部分。 ②距离造成的色彩变化,即色彩透视和空气透视的科学化;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六远法分别为高远、深远、平远、迷远、阔远和悠远。
1.高远。郭熙说:“自山下而仰山巅,谓 之高远”。这是自下向上看的仰视法,即 所谓“虫视”透视。宋代范宽的《溪山行 旅图》是典型的高远法。画面上一座巍崖, 雄峙正中,宛如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气 势逼人。“高远之势突兀”,这种透视法 宜于表现高大雄伟、气势磅磷的景物,使 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情。 2.深远。郭熙称“自山前而窥山后,谓 之深远”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山后景 色,高视点,并要移动机点,绕过前面近 山,才能看见山后无穷无尽的景色。落到 画面上,就出现山重水复,“使人望之莫 穷其际,不知其为几千万重”的艺术效果。 这种方法,宜于表现幽深的意境。元代黄 公望的《九峰雪雾图》即为深远法。图中 曲曲折折的溪涧,不知有多深多远;重重 叠叠的山峰,不知有几千万重,使人有 “江山无尽”的感觉。
3.平远。郭熙说:“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是在 “平视”中所得的远近关系。“平远”所看到的对象,一般不 甚高,多属于山林获泽,远浦遥岑之类,在我们的生活中最为 常见。元代倪云林是描绘平远山水的圣手,他的画多取材于大 湖一带的肢陀汀淆,意境显得悠闲宁静、坦荡开阔。 4.迷远。韩拙说:“有烟雾瞑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渭之 迷远。”可见,“烟雾”与“野水”是,“迷远”的条件,而 “不见”则是“迷远”的特点。王维诗日:“江流天地外,山 色有无中”,他在《山水诀》中又说:“远景烟笼,”“深岩 云锁”都说的是“迷远”的景色。“迷远”,可以产生空檬辽 阔、神秘迷离的艺术境界,明代文征明的《风雨图》只有船只 是清楚的,四周迷蒙、恍愧,不知这片浩森的江水有多少辽阔。 清代王原祁《松溪山馆图》,画出了烟笼雾绕、莫测其深远的 境界。“迷远”与“深远”的区别在于:前者远而不见,后者 远而可见。 5.阔远。韩拙认为“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 另一种版本的这句话说得更具体,它是“山根岸边,水波亘望 而遥,谓之阔远”,可见这种透视的内容是:近景是岸,中景 是宽阔的水,远景是山。这种透视法与郭熙的“平远”没多少 差别。 6.幽远。韩拙的解释是“景色至绝,而微茫缥渺者”,这种 透视似可以包括在他提出的“迷远”之中,没有多大特色。 泛指因飘渺导致的景物距离遥远。
◆
从图纸到营造
古时候: 设计表达粗糙,交流困难。在建筑营造完成之前,人们很难准确预知建筑落成后的实际效果。
因而,即使是花费数载建成的宫殿与皇宫,其造型、布局等设计也是相对简单的。
画法几何:
随着人类营造经验的积累,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构想的实施效果,一个专门研究在平面上图示、 图解空间规律的方法和知识体系日渐成熟,并命名为画法几何。至此,人们终于能够建立二维图纸 与三维形体的”对等“关系。也促使更多造型大胆的设计出现。 提供了图解立体问题的科学方法。据此,人们可以在图纸上”计算“较为复 杂的立体构成的结果,甚至展现建成后它们在人们眼中所呈现的样貌,即透视。 绘画开始成为设计师必须习得用来沟通、交流、被理解的一门”公共语言“,而 几何画法就是这一公共语言的语法。在设计实践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 第二节 西方透视学的发展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表现
1、西方透视学的发展 远古时期:岩画与洞窟壁画
古埃及:人物横向并列排序。
古希腊:早期同古埃及相似。但西方透视学的研究最早源于古希腊。
公元前5世纪:雅典画家 阿嘎塔尔库斯 世界上第一幅依照透视原理绘制的画作。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造师 维特鲁威 《建筑十书》 建筑透视原理的形成。 ◆ 文艺复兴:意大利佛罗伦萨 乔托(古典绘画奠基人)《刑罚》 写实技巧与透视方法的结合。 在他以后,出现了大批艺术家,使得透视极大发展并以独立的学科身份出现在绘画领域。 15世纪意大利 比埃罗·德拉·弗朗西斯卡 1485年撰写《绘画透视学》完善了透视学,是一 部系统的透视学著作。 意大利著名画家、建筑师、科学家 列奥纳多·达·芬奇 《画论》系统梳理了解剖、雕刻、 透视、明暗和构思。阐述了绘画中的形体透视与空气透视规律。《最后的晚餐》书P5
意大利的绘画艺术和透视学的传播影响了整个欧洲的艺术家。
17~18世纪:透视学已进入成熟期,目前使用的来自百度文库种透视规律与画法基本完备,标志着透视学走 向成熟。 法国人 沙葛《透视学》 介绍了几何形体作图法则。
◆
18世纪:英国数学家 布鲁克·泰勒 《论线透视》、《论线透视新法则》两部里程碑巨作。 艺术作品:委拉斯贵支《宫娥》、普桑《抢劫萨宾妇女》
◆形成过程: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南北朝时代,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说:“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 (昆仑山)之形,可围千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切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他说的是用 一块透明的“绢素”,把辽阔的景物移置其中,可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是在绘画史上对透视原理 的最早论述。到了唐代,王维所撰《山水论》中,提出处理山水画中透视关系的要诀是:“丈山尺树, 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远石无皴,远水无波,高与云齐。”可见当时山水画家 都是重视透视规律的。到了宋代,中国山水画透视法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强烈的主观意识使得传统的三度空间被几何平面化。作品受塞尚与黑 人雕刻艺术影响,强化变形来增加吸引力。这幅画是现代艺术发展的里程碑,立体主义诞生。
2、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表现
散点透视:即远近法。不受视域的限制,采用移动的多视域的观察模式,多方位,多角度的体
察对象。按照传统绘画的审美心理需要自由的经营画面,以实现理想的审美需要。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不管人物所处位置如何,均以平视透视来表现,均无近大远小。
⑶. 怎样表现:可以看出,绘画能够帮助设计师及时记录脑海中的灵 感,有效组织视觉认知与思考。 草图与速写:概括抽象的片段与表现形式,是设计师最初用于设 计的过程。相对私密、随性、简洁单一。 图纸:以严格比例、尺规绘制,包括平、立、剖与轴测图。是设 计师与使用者交流的媒介。相对规范、有内涵且全面。
① 纵透视:平面上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面。中国古代构图法中称高远法。最典 型的是埃及墓室壁画的构图,远景作为一条横带完全置于近景横带之上。 ② 斜透视: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 ③ 重叠法: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 ④ 近大远小法:将远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小。 ⑤ 近缩法:在同一个物体上,为了防止由于近部正常透视太大,而遮挡远部的表现,为此有意缩小 近部,以求得完整的画面效果。在佛寺中常见把大佛塑造得往上逐渐膨大,实际上就是近缩法的运用, 使人在其下仰视时避免过度的近大远小变化并得到完整的视觉印象。 ⑥ 空气透视法:由于空气的阻隔,空气中稀薄的杂质造成物体距离越远,看上去形象越模糊,所谓 “远人无目,远水无波”,部分原因就在于此。同时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色彩现象,由于空气中孕含水 气,在一定距离之外物体偏蓝,距离越远偏蓝的倾向越明显,这也可归于色彩透视法。晚期哥特式风 格的祭坛画,常用这种方法造成画面的真实性。 ⑦ 色彩透视法:因为空气阻隔,同样颜色的物体距离近则色彩鲜明,距离远则色彩灰淡。
环境艺术设计通过一定的组织、围合手段、对空间界面(室内外墙柱面、地面、顶棚、 门窗等)进行艺术处理(形态、色彩、质地等),运用自然光、人工照明、家具、饰 物的布置、造型等设计语言,以及植物花卉、水体、小品、雕塑等的配置,使建筑物 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和一定的风格,来满足人们的功能使用及视觉审 美上的需要。
③物体在不同距离上的模糊程度,即隐形透视。
现代绘画所着重研究的是线性透视,而线性透视重点是焦点透视,它描绘一只眼固定 一个方向所见的景物。它具有较完整较系统的理论和不同的作图方法。另外还有焦点 为多个的散点透视,在中国画中有特殊的名称,纵向升降展开的称高远法;横向高低 展开的称平远法;远近距离展开的画法,称深远法。
⑴. 怎样观察:其视觉笔记中充满了分析性的线条,反应了设计师思 考与探索的过程。通过对现实造型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强化自己对宇 宙规律的认识。 其速写极端缺乏构图,充斥着变形的透视和错误的比例,也无意 完善图画的美感。可见,绘画者的意图并不在于图画本身,而在于思 考与想象。
⑵. 怎样想象:观察笔记的不断积累给设计师带来了很多的灵感。柯 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的造型设计来源于长时间对“形式——功能”关系 所作的探索。 不难看出,建筑设计可能来源于想象,但有效的想象必然来源于 观察,这三者之间可能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期。
◆ 19世纪:新古典主义画派兴起,反透视现象出现,开始通过削减画面深度来突出画中的面,进 而达到古典浮雕的变体效果。代表人物: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
抵制传统透视空间的序幕被拉开,直至20世纪,传统意义上的透视学在绘画中的统治地位被削弱。 主观意识增强,强调意象化的空间表现。使传统意义上的透视被大量组合透视、反透视、无透视、变形 透视、幻觉透视所取代。绘画的表述空间被极大的丰富了,绘画内容与形式被拓展。
⑵. 狭义透视学:
即线性透视学,此方法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即合乎科学规则地再现物体的实际空间位置。 这种系统总结研究物体形状变化和规律的方法,是线性透视的基础。14世纪开始确立。 发展过程: ① 15世纪意大利:画家L.B.阿尔贝蒂的画 论叙述了绘画的数学基础,论述了透视的重 要性。画家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对透视 学最有贡献。 ② 德国画家A.丢勒把几何学运用到艺术中 来,使这一门科学获得理论上的发展。他于 1525年出版了最早介绍透视画法的教材,使 其在16世纪迅速传播开来。为了避免误差与 透视变形,他还发明了透视装置。
Perspective Of Design
第一章
概述
◆ 认识环境艺术设计
你所认为的环境艺术设计指什么?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对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设计的 一门实用艺术。环境艺术所涉及的学科很广泛,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工程 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社会学、文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环境生态学、 环境行为学等学科。
“衣”
“食”
“住”
“行”
公共空间艺术
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
◆
从观察到设计
建筑的设计过程: 借鉴自然——产生创作灵感——交流完善——最后的设计图纸
◆
绘画在设计的过程中是如何被应用的?它们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人物:勒·柯布西耶
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建筑师之一。他在建筑设计的许多方面都是 一位先行者,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因此与格罗皮乌 斯、密斯、赖特并称为现代建筑的四位大师。“二战”前,他激烈抨击 因循守旧的复古主义建筑风格,歌颂现代工业的成就,鼓吹以工业的方 法大规模地建造房屋,提倡“住房是居住的机器”。战后,他的建筑设 计风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将视线从工业技术转向了乡土建筑经验,开 始追求粗糙苍老的原始趣味。
◆ 第一节 透视的定义与研究范围
1、透视的定义
透视: 即”透而视之“。透过透明的平面看前方的景物,使三维的景物投影到二维的透明平面
上,形成立体的图像。
透视现象:近大远小、铁轨的延伸方向
◆
⑴.
透视学:研究透视图形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几何作图的方法,把三维立体的景物表现在二维平
广义透视学:
面上的科学理论。
透视装置两要素: ①固定眼睛位置的小孔——视点(S) ②透明的画面——画面(P)
③ 18世纪末,法国工程师蒙许创立的直角投影画法,完成了正确描绘任何物体及其空间位置的作图方 法,即线性透视。 ④ L.达·芬奇还通过实例研究,创造了科学的空气透视和隐形透视,这些成果总称透视学。
上图:达芬奇版画”三博士来朝“的草图
2、透视的研究范围 因物体对眼睛的作用有 3个属性,即形状、色彩和体积,因距离远近不同呈现的 透视现象主要为缩小、变色和模糊消失。 那么可见,相应的透视学研究对象为: ①物体的透视形(轮廓线),即上、下、左、右、前、后不同距离形的变化和缩小的 原因,称为线性透视研究。这是绘画透视学着重研究的部分。 ②距离造成的色彩变化,即色彩透视和空气透视的科学化;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六远法分别为高远、深远、平远、迷远、阔远和悠远。
1.高远。郭熙说:“自山下而仰山巅,谓 之高远”。这是自下向上看的仰视法,即 所谓“虫视”透视。宋代范宽的《溪山行 旅图》是典型的高远法。画面上一座巍崖, 雄峙正中,宛如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气 势逼人。“高远之势突兀”,这种透视法 宜于表现高大雄伟、气势磅磷的景物,使 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情。 2.深远。郭熙称“自山前而窥山后,谓 之深远”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山后景 色,高视点,并要移动机点,绕过前面近 山,才能看见山后无穷无尽的景色。落到 画面上,就出现山重水复,“使人望之莫 穷其际,不知其为几千万重”的艺术效果。 这种方法,宜于表现幽深的意境。元代黄 公望的《九峰雪雾图》即为深远法。图中 曲曲折折的溪涧,不知有多深多远;重重 叠叠的山峰,不知有几千万重,使人有 “江山无尽”的感觉。
3.平远。郭熙说:“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是在 “平视”中所得的远近关系。“平远”所看到的对象,一般不 甚高,多属于山林获泽,远浦遥岑之类,在我们的生活中最为 常见。元代倪云林是描绘平远山水的圣手,他的画多取材于大 湖一带的肢陀汀淆,意境显得悠闲宁静、坦荡开阔。 4.迷远。韩拙说:“有烟雾瞑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渭之 迷远。”可见,“烟雾”与“野水”是,“迷远”的条件,而 “不见”则是“迷远”的特点。王维诗日:“江流天地外,山 色有无中”,他在《山水诀》中又说:“远景烟笼,”“深岩 云锁”都说的是“迷远”的景色。“迷远”,可以产生空檬辽 阔、神秘迷离的艺术境界,明代文征明的《风雨图》只有船只 是清楚的,四周迷蒙、恍愧,不知这片浩森的江水有多少辽阔。 清代王原祁《松溪山馆图》,画出了烟笼雾绕、莫测其深远的 境界。“迷远”与“深远”的区别在于:前者远而不见,后者 远而可见。 5.阔远。韩拙认为“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 另一种版本的这句话说得更具体,它是“山根岸边,水波亘望 而遥,谓之阔远”,可见这种透视的内容是:近景是岸,中景 是宽阔的水,远景是山。这种透视法与郭熙的“平远”没多少 差别。 6.幽远。韩拙的解释是“景色至绝,而微茫缥渺者”,这种 透视似可以包括在他提出的“迷远”之中,没有多大特色。 泛指因飘渺导致的景物距离遥远。
◆
从图纸到营造
古时候: 设计表达粗糙,交流困难。在建筑营造完成之前,人们很难准确预知建筑落成后的实际效果。
因而,即使是花费数载建成的宫殿与皇宫,其造型、布局等设计也是相对简单的。
画法几何:
随着人类营造经验的积累,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构想的实施效果,一个专门研究在平面上图示、 图解空间规律的方法和知识体系日渐成熟,并命名为画法几何。至此,人们终于能够建立二维图纸 与三维形体的”对等“关系。也促使更多造型大胆的设计出现。 提供了图解立体问题的科学方法。据此,人们可以在图纸上”计算“较为复 杂的立体构成的结果,甚至展现建成后它们在人们眼中所呈现的样貌,即透视。 绘画开始成为设计师必须习得用来沟通、交流、被理解的一门”公共语言“,而 几何画法就是这一公共语言的语法。在设计实践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 第二节 西方透视学的发展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表现
1、西方透视学的发展 远古时期:岩画与洞窟壁画
古埃及:人物横向并列排序。
古希腊:早期同古埃及相似。但西方透视学的研究最早源于古希腊。
公元前5世纪:雅典画家 阿嘎塔尔库斯 世界上第一幅依照透视原理绘制的画作。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造师 维特鲁威 《建筑十书》 建筑透视原理的形成。 ◆ 文艺复兴:意大利佛罗伦萨 乔托(古典绘画奠基人)《刑罚》 写实技巧与透视方法的结合。 在他以后,出现了大批艺术家,使得透视极大发展并以独立的学科身份出现在绘画领域。 15世纪意大利 比埃罗·德拉·弗朗西斯卡 1485年撰写《绘画透视学》完善了透视学,是一 部系统的透视学著作。 意大利著名画家、建筑师、科学家 列奥纳多·达·芬奇 《画论》系统梳理了解剖、雕刻、 透视、明暗和构思。阐述了绘画中的形体透视与空气透视规律。《最后的晚餐》书P5
意大利的绘画艺术和透视学的传播影响了整个欧洲的艺术家。
17~18世纪:透视学已进入成熟期,目前使用的来自百度文库种透视规律与画法基本完备,标志着透视学走 向成熟。 法国人 沙葛《透视学》 介绍了几何形体作图法则。
◆
18世纪:英国数学家 布鲁克·泰勒 《论线透视》、《论线透视新法则》两部里程碑巨作。 艺术作品:委拉斯贵支《宫娥》、普桑《抢劫萨宾妇女》
◆形成过程: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南北朝时代,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说:“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 (昆仑山)之形,可围千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切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他说的是用 一块透明的“绢素”,把辽阔的景物移置其中,可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是在绘画史上对透视原理 的最早论述。到了唐代,王维所撰《山水论》中,提出处理山水画中透视关系的要诀是:“丈山尺树, 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远石无皴,远水无波,高与云齐。”可见当时山水画家 都是重视透视规律的。到了宋代,中国山水画透视法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强烈的主观意识使得传统的三度空间被几何平面化。作品受塞尚与黑 人雕刻艺术影响,强化变形来增加吸引力。这幅画是现代艺术发展的里程碑,立体主义诞生。
2、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表现
散点透视:即远近法。不受视域的限制,采用移动的多视域的观察模式,多方位,多角度的体
察对象。按照传统绘画的审美心理需要自由的经营画面,以实现理想的审美需要。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不管人物所处位置如何,均以平视透视来表现,均无近大远小。
⑶. 怎样表现:可以看出,绘画能够帮助设计师及时记录脑海中的灵 感,有效组织视觉认知与思考。 草图与速写:概括抽象的片段与表现形式,是设计师最初用于设 计的过程。相对私密、随性、简洁单一。 图纸:以严格比例、尺规绘制,包括平、立、剖与轴测图。是设 计师与使用者交流的媒介。相对规范、有内涵且全面。
① 纵透视:平面上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面。中国古代构图法中称高远法。最典 型的是埃及墓室壁画的构图,远景作为一条横带完全置于近景横带之上。 ② 斜透视: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 ③ 重叠法: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 ④ 近大远小法:将远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小。 ⑤ 近缩法:在同一个物体上,为了防止由于近部正常透视太大,而遮挡远部的表现,为此有意缩小 近部,以求得完整的画面效果。在佛寺中常见把大佛塑造得往上逐渐膨大,实际上就是近缩法的运用, 使人在其下仰视时避免过度的近大远小变化并得到完整的视觉印象。 ⑥ 空气透视法:由于空气的阻隔,空气中稀薄的杂质造成物体距离越远,看上去形象越模糊,所谓 “远人无目,远水无波”,部分原因就在于此。同时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色彩现象,由于空气中孕含水 气,在一定距离之外物体偏蓝,距离越远偏蓝的倾向越明显,这也可归于色彩透视法。晚期哥特式风 格的祭坛画,常用这种方法造成画面的真实性。 ⑦ 色彩透视法:因为空气阻隔,同样颜色的物体距离近则色彩鲜明,距离远则色彩灰淡。
环境艺术设计通过一定的组织、围合手段、对空间界面(室内外墙柱面、地面、顶棚、 门窗等)进行艺术处理(形态、色彩、质地等),运用自然光、人工照明、家具、饰 物的布置、造型等设计语言,以及植物花卉、水体、小品、雕塑等的配置,使建筑物 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和一定的风格,来满足人们的功能使用及视觉审 美上的需要。
③物体在不同距离上的模糊程度,即隐形透视。
现代绘画所着重研究的是线性透视,而线性透视重点是焦点透视,它描绘一只眼固定 一个方向所见的景物。它具有较完整较系统的理论和不同的作图方法。另外还有焦点 为多个的散点透视,在中国画中有特殊的名称,纵向升降展开的称高远法;横向高低 展开的称平远法;远近距离展开的画法,称深远法。
⑴. 怎样观察:其视觉笔记中充满了分析性的线条,反应了设计师思 考与探索的过程。通过对现实造型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强化自己对宇 宙规律的认识。 其速写极端缺乏构图,充斥着变形的透视和错误的比例,也无意 完善图画的美感。可见,绘画者的意图并不在于图画本身,而在于思 考与想象。
⑵. 怎样想象:观察笔记的不断积累给设计师带来了很多的灵感。柯 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的造型设计来源于长时间对“形式——功能”关系 所作的探索。 不难看出,建筑设计可能来源于想象,但有效的想象必然来源于 观察,这三者之间可能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期。
◆ 19世纪:新古典主义画派兴起,反透视现象出现,开始通过削减画面深度来突出画中的面,进 而达到古典浮雕的变体效果。代表人物: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
抵制传统透视空间的序幕被拉开,直至20世纪,传统意义上的透视学在绘画中的统治地位被削弱。 主观意识增强,强调意象化的空间表现。使传统意义上的透视被大量组合透视、反透视、无透视、变形 透视、幻觉透视所取代。绘画的表述空间被极大的丰富了,绘画内容与形式被拓展。
⑵. 狭义透视学:
即线性透视学,此方法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即合乎科学规则地再现物体的实际空间位置。 这种系统总结研究物体形状变化和规律的方法,是线性透视的基础。14世纪开始确立。 发展过程: ① 15世纪意大利:画家L.B.阿尔贝蒂的画 论叙述了绘画的数学基础,论述了透视的重 要性。画家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对透视 学最有贡献。 ② 德国画家A.丢勒把几何学运用到艺术中 来,使这一门科学获得理论上的发展。他于 1525年出版了最早介绍透视画法的教材,使 其在16世纪迅速传播开来。为了避免误差与 透视变形,他还发明了透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