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学
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未来透视学将与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学科进行交 叉融合,开拓新的应用领域。
动态透视与实时渲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动态透视和实时渲染将成为未来透视学的 重要研究方向,为动态视觉效果提供技术支持。
05
透视学与其他视觉理论的关 系
与视觉心理学交叉
视觉心理学研究人类视觉感知的内在机制和过程,而透视学则关注物体在二维平面 上呈现的三维视觉效果。
计意图。
城市规划
通过透视学原理,城市规划师可以 模拟城市空间布局和建筑物分布, 以便更好地评估和优化规划方案。
室内设计
透视学在室内设计中用于呈现室内 空间效果图,帮助客户理解和预览 设计效果。
摄影与电影领域
摄影构图
透视学在摄影中用于构图,通过调整角度和距离来控制画面的透 视效果,以突出主题和增强视觉冲击力。
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家对透视原理的应用和创 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空间和深度的认知和理 解。
通过透视学与艺术史学的对话,可以深入探讨 艺术与科技、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透 视原理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06
透视学的重要人物与作品
早期的透视学者与作品
早期的透视学者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等。
线性透视法的确立
线性透视法是文艺复兴时期透视学的 一个重要成果。它通过使用数学方法 来描述物体在画面上的位置和大小, 使得艺术家能够更加准确地表现三维 空间。
线性透视法的确立标志着透视学从一 种艺术技巧转变为一种科学方法,对 后来的艺术和科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
02
透视学的发展
文艺复兴后期的透视观念
透视学在新视觉文化中的应用
透视学在电影、游戏、广告等新视觉文化领域中 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创造更加逼真的视觉效果提 供了支持。
透视学三点透视解释
透视学三点透视解释一、透视学的定义透视学,又称“视学”,是绘画透视基础理论的总称。
包括三种透视,即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
1.平行透视即在同一个面上,把两个以上的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透视方法。
最常见的是一点透视。
2.成角透视是把物体向两边看成倾斜角度,所产生的透视现象。
最常见的是两点透视。
3.倾斜透视是把物体向前后左右都看成倾斜角度,所产生的透视现象。
最常见的是三点透视。
二、三点透视的特征( 1)在作画时,将三点透视或者更多点(即几何透视)依次安排在同一个面上,分别观察三点透视中各物体与其它物体的关系,将三个物体间相互关系的点之坐标及位置连线,就形成了立体感很强的画面。
( 2)在作画时,可运用其中任何一种透视来表现物体,使形象富有真实感。
( 3)不能认为几何透视一定要平行画面。
如构图上把山峰的外轮廓画得比较具体而明显,而内部的山头却虚掉,这样从远处看过去会出现一座漂亮的空中楼阁的透视效果。
( 4)几何透视不能成为不变的法则。
例如黄金分割法。
二、三点透视的特征( 1)在作画时,必须按照正确的规律进行画面结构的安排。
不然会出现偏差,造成透视失误。
( 2)只有一点透视才能准确地表现物体的透视现象,它在透视学中占据统治地位,只要将一点透视运用到极限,所获得的效果也是逼真的。
( 3)物体的透视变化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便会失去真实性。
三、三点透视的应用( 1)石膏像的透视法: a。
先画出石膏像的大致形状,再根据石膏像的尺寸设计好衣纹; b。
沿着衣服纹路勾勒出人物身躯的骨骼; c。
继续刻画细节,并加深暗部色调,注意眼睛、嘴巴等重点部位的塑造; d。
完善石膏像的动态姿势,增添神情气韵。
( 2)建筑模型的制作:首先选择合适的材料,做好模型的底板,利用纸壳的厚度调整好模型的体积感。
为了塑造好石膏像的体积感,可在底板上贴双面胶,这样既保证了足够的厚度,又便于拆卸模型。
为了防止石膏像的水口不好,破坏模型,还可利用彩色笔在背面涂抹,使水口附近的肌肉看起来更自然。
透视学
透视学基本原理一、基本术语:、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天点:就是近低远高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8、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
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9、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
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二、透视类型:1、单点透视又称为平行透视,由於在透视的结构中,只有一个透视消失点,因而得名。
平行透视是一种表达三维空间的方法。
当观者直接面对景物,可将眼前所见的景物,表达在画面之上。
通过画面上线条的特别安排,来组成人与物,或物与物的空间关系,令其具有视觉上立体及距离的表象。
2、两点透视又称为成角透视,由於在透视的结构中,有两个透视消失点,因而得名。
成角透视是指观者从一个斜摆的角度,而不是从正面的角度来观察目标物。
因此观者看到各景物不同空间上的面块,亦看到各面块消失在两个不同的消失点上。
这两个消失点皆在水平线上。
成角透视在画面上的构成,先从各景物最接近观者视线的边界开始。
景物会从这条边界往两侧消失,直到水平线处的两个消失点。
3、三点透视又称为斜角透视,是在画面中有三个消失点的透视。
此种透视的形成,是因为景物没有任何一条边缘或面块与画面平行,相对於画面,景物是倾斜的。
当物体与视线形成角度时,因立体的特性,会呈现往长、阔、高,三重空间延伸的块面,并消失於三个不同空间的消失点上。
三点透视的构成,是在两点透视的基础上多加一个消失点。
此第三个消失点可作的为高度空间的透视表达,而消失点正在水平线之上或下。
如第三消失点在水平线之上,正好象徵物体往高空伸展,观者仰头看著物体。
透视学原理
透视学原理
透视学是一门研究人眼观察物体时产生透视效果原理的学科。
它揭示了光线在通过透视点后发生弯曲并最终汇聚于人眼的规律。
透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
1. 视角:透视学认为,人眼观察物体时所处的位置和角度是产生透视效果的前提条件。
观察物体的视角不同,会导致所看到的透视效果有所差异。
2. 透视点:透视学通过研究发现,当物体以一定角度相对于观察者位置摆放时,会产生一个特殊的点,称为透视点。
透视点是透视效果产生的关键,从这个点发出的光线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并最终汇聚于人眼。
3. 远近关系:透视学认为,离观察者远的物体看起来较小,离观察者近的物体看起来较大。
这是因为远离观察者的物体所发出的光线会经过较长的传播距离,因此光线的弯曲程度较大,最终汇聚到人眼时形成的图像较小。
4. 交点关系:透视学还研究了物体在透视点对应位置的交点关系。
当多个平行线条远离观察者,延伸至透视点时,它们会在透视点处相交,形成一点。
这一点被称为消失点,对应于物体的无线延伸方向。
透视学原理的研究帮助人们更准确地观察和绘制物体的透视效果。
无论是绘画、建筑设计还是摄影等领域,透视学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理解透视学原理,人们可以更好地表
现物体的立体形态和空间感,使观者在视觉上得到更真实的体验。
1.第一章 透视的基本概念
21
因此可以说有远近才有透视现象,没有远近就没 有透视现象。 那透视图形又是 怎样产生的呢? 透视图形的产生 是由于景物反射到 景物反射到 人眼内的光线通过 画面时,与画面有 画面时, 许多交点, 许多交点,把这些 交点连接起来就成 了透视图。 了透视图。
22
二、透视图的特征和基本规律 (一)近大远小(平行于画面又相互平行的直线) 近大远小
25
(二) 不平行于画面而相互平行的直线的透视 愈远愈相互靠拢,到无穷远时消失为于一点。 愈远愈相互靠拢,到无穷远时消失为于一点。
26
图中的AA1、BB1、CC1…的长度相等,则A、B、 C…各点连线 各点连线与A1、B1、C1…各点连线相互平行。各 各点连线 条直立杆的透视由近到远逐渐缩短,即各条直立杆的 顶底点反射的光线的接近逐渐缩小,到无穷远时,顶 底点反射的光线接近等于零,成为一条视线,这条视 这条视 线与画面只有一个交点,就是它们共同的灭点。 线与画面只有一个交点,就是它们共同的灭点
图1
43
图2
44
图3
45
什么叫视心线?视心线就是视锥的中轴线,它表示 什么叫视心线?视心线就是视锥的中轴线 中轴线 画者注视的方向 注视的方向。 注视的方向 视心线在平视时是与基面平行的水平线 是与基面平行的水平线,如图。 视心线在平视时是与基面平行的水平线
46
视心线在俯视时是近高远底的向下斜的直线,如图: 视心线在俯视时是近高远底的向下斜的直线 在俯视时是近高远底的向下斜的直线
2
3
当漫步街道的时候,只要稍为留心观察一下街 景,就会显而易见地发现:同样的东西,近处的大, 远处的小,连街道也是越远越窄,这就是透视现象。
4
5
建筑物一般多为三度空间的立方体,由于 建筑物与画面放置的 角度和我们视角不同,在 建筑绘画中通常有三种透视状况:一点透视; 两点透视;三点透视。
透视学
中心投影
焦点透视为“中心投影”,是视点在相对近 距离观察物体的投影方式,视点是对物体各点投 射和回收视线的中心,它的发射场是一个锥形体。 焦点透视形象有缩变消失特点. 焦点透视对于空间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 一个视域中的具体消失,根据物体的具体距离的 推移、角度的转换,从体积解剖到面、线、点, 达到空间的无限,这是一种对无限空间给予有限 控制,出发于具体的空间而视线追及于灭迹的方 法。
2、斜轴测投影
当空间形体的一个面(或两个坐标轴)与轴测投影面平行, 而投影线方向S与与轴测投影面倾斜时形成的投影,称斜 轴测投影。这种投影分正面斜轴测投影和水平斜轴测投影。 (1)正面斜轴测投影是空间形体的正面平行于正平面, 并以正平面为轴测投影面时形成的投影。这种轴测投影法 适合画小型建筑装饰构件图。 (2)水平斜轴测投影是空间形体的底面平行于水平面, 并以水平面为轴测投影面时形成的投影。这种投影图法, 常用与画建筑小区、广场、展厅和室内布置效果图。以上 两种斜轴测投影有都称为“斜二测投影”。
即研究在平面上立体造型的规律.
从透视图中推导出的视觉形象近大远小,缩形变化规律,就 构成了特定的”透视学.” 透视学是从”形”这一方面研究平面上的图形表现景物的 立体感\空间感的原理和规律的学科;所以又叫线透视或几 何透视,是对空间的数学解决方法. 学习透视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掌握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 维景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用它的规律来指导我们认识事 物.
第二节 透视学的发展概况
公元17世纪以后,透视学的研究范围涉及 到成角透视、倾斜透视、曲线透视以及阴 影透视等整个透视学的领域。透视理论与 画法被广泛应用到绘画和建筑效果图的表 现中。公元17世纪法国人戴萨格斯确立了 《坐标投影法》,荷兰人马洛包斯推出了 “空间坐标表格”,并应用于透视画中。
透视学 -美术学、绘画-1
视点位置偏中时。
视点位置度的变化 面对景物,左右移动视点 ,从宽度上选位观察,可以引 起正中线的左右位置变化。
小结
• 在这一章里我们主要讲,透视图的形成;视域 、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以及透视的基本规 律和画画时的视点位置的选择于构图。
焦点透视可以对同一形象形成大小不同的 投影。距离越远投影越大,当画面紧贴物体时 ,投影与物体相当。
焦点透视的画面,只有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才能得到稳定的投影效果。不同距离的物体才 能够在同一画面上体现近大远小的关系。
平行投影——散点透视 平行透视的视点与物体之间的视线,是按照 一定的投射角度,形成的平行视线群,相当于 无数个近距离视点以同向视线组成的集群观察 效应。也象征着一个视点的多方位移动观察方 法。
• 2.学透视学的意义和目的及工具 意义:透视学能运用到绘画、雕塑、摄影、建筑 效果设计、环艺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 海报设计、包装设计、动漫设计、影视创作等 一切视觉领域。 目的:培养观察力、造型能力、表现力。 工具:铅笔、三角尺、量角器、圆规、做图纸。
小结 透视学的研究始终是围绕着 —— 观察 点、观察面、观察对象三者关系进行的。
• 1.4 透视的基本规律
• 1.4.1 景物深度的变化与近大远小 景物只要与视点的画面有深度变化,在视 觉中其形象就要从高度、宽度和深度上产生近 大远小的变化和消失现象。
等长的线段, 由于远近不同的 排列,可以引起 视角的大小变化 ,而视角的大小 又影响了线段投 影的长短。
视点距物体的远近及投 射视角的大小不能直接决定 投影大小。 线段与视点不论远近, 只要与画面保持等垂直距离, 投影就相等,反之则不等。
• 1.1 绪论 • 1.1.1 几个概念
透视:是一种绘画活动中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视 觉画面空间的专业术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归 纳出视觉空间的变化规律。
透视学
注:成角透视动感强烈,画面生动、活泼,
表现范围较平行透视小,对称感强,纵深感 较弱,适合表现生动、活泼的题材,并为题 材的主题配景。视点位置与角度选择不得容 易出现畸变或失重。
四、成角透视图做法
成角透视立方体示意分析(图)
先画成角线的透视
1、起点法:
所谓起点,就象图中顶视图及示意图,将立
五、透视学发展史
艺术大师达· 芬奇将透视分为三支。
线透视:场景中的远伸平行线,看去愈远愈聚拢,直至汇合于 一点,则称为线透视。平行线远伸聚集一点,致使路面看上去 近宽远窄,等大物体看上去近大远小,圆桌变成椭圆形,方桌 变成梯形或扁的四边形,所有物体因位置不同而呈现轮廓线变 化都属于线透视。
③、立方体有一个可视的面与画面平行,称平行面
是空间平面中唯一不消失变形的平面,它的边线属 原线,立方体恰处在心点时,只能看到平行面,体 现不出立方体的深度变化,只有通过同类大小比较, 才能产生深度感。 ④、立方体含有直角边的水平面、直角面、斜面都 发生透视变化,比如水平面离视平线越远越宽、越 近越窄,指教面离正中线越远越宽、越近越窄,立 方体水平面只要与视平线等高,就会压缩为一条直 线贴于视平线,同理,直角面、斜面只要贴于正中 线或过心点的斜线也会压缩为直线。
(二)成角透视立方体的形态、两种:
立方体在视平线上,可以见到左右两个成角 面 立方体在视平线以外时,可见到3个面,两 个成角面加上一个成角水平面 注:以上是外观效果,如果对立方体作内部 观察分析,一般可见4个面,一顶面、地面、 两个侧面,另一种一点斜透视(成角特殊一 种)
二、成角透视的特点:
(1):立方体的边棱呈现两种状态,与基面垂直的垂
直边,与画面或水平90º 以外角的(左右)成角边 (2)两组成角变线,水平消失方向不一,形成两个 质点,属于二点透视,两个灭点都在视平线上。视 平线以上的成角边向下消失,视平线以下的成角边 向上消失。 (3)在同一视域中,由于立方体与画面所成的角度 不同,决定了成角透视的灭点在视平线上的位置是 可移的。
透视学与表现技法
透视学与表现技法
透视学是一种用来表示三维物体在二维平面上的方法。
通过透视学,艺术家可以使画面更具深度,让观众感受到距离和空间的远近。
透视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单点透视:也称为线性透视,通过在画面中心点确定一个消失点,使得物体的远近和大小可以更准确地表示出来。
2. 双点透视:与单点透视类似,但是采用两个消失点来表示物体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变化。
这种透视常用于表示建筑物和城市景观。
3. 倾斜透视:通过倾斜平面来表达物体的远近变化,适用于画面中存在斜面的情况。
4. 等距透视:通过等距离线将物体的远近表示出来,使画面具有立体感。
表现技法是指艺术家使用的各种技巧和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创意。
不同的表现技法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主题和情绪。
一些常见的表现技法包括:
1. 色彩运用:通过使用不同的色调、明暗和饱和度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2. 構圖:通过调整画面中物体的位置、大小和形状等因素来创造出一个平衡、和谐或者不稳定的画面效果。
3. 纹理表现:通过细致地描绘物体的纹理来增加画面的真实感和质感。
4. 光影处理:通过运用明暗对比、投影和反射等技巧来塑造物体的形状、体积和光线效果。
透视学和表现技法的结合可以帮助艺术家创造出更具立体感和表现力的作品,使观众更好地体验到画面中的场景和情感。
透视学
第四章 两点透视及应用
第一节 1、 两点透视是基本符合人的视 觉观看的一种透视。与平行 透视相对照,当放在水平基 面GP上的立方体,与垂直基 面的画面PP构成一定夹角关 系时(不包括0、90、180度, 这样的立方体于画面构成平 行透视),称之为两点透视 (成角透视) 特征:有两个灭点;所有纵深线 消失于一个灭点,所有横向 线消失于另一个灭点;所有 竖线都是垂直的。
• •
元赵孟頫《水村图卷》
范宽《溪山行旅图》
北宋郭熙《早春图》
第二节 透视学的应用 1、绘画 2、建筑设计 3、室内设计 4、环境规划设计 5、工业造型设计
第二章 透视的定义
第一节 透视的定义 透视,即透而视之,通过透明平面看前方 的景物,使三维的景物投影到二位透明平 面上,形成立体的图像。特点:近大远小。
• 成角透视:一点、两点、三点透视 • 散点透视:平远、深远、高远。
• 最早提出“三远”论的是我国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在其所著《林泉高致集》中始有此 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 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
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 所谓“平远” 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俯视的境界, 所谓“平远”,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俯视的境界,塑 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平远法以俯视的视角构图, 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平远法以俯视的视角构图,最易表 达平淡冲和之境界,呈现优美。 达平淡冲和之境界,呈现优美。 所谓“深远” 就是“自山前而窥山后” 深远法最能表达深邃幽远之境界, 所谓“深远”,就是“自山前而窥山后”。深远法最能表达深邃幽远之境界, 视之有如心随重叠的物象逐渐释放。这种形式是很能表现含蓄的美。 视之有如心随重叠的物象逐渐释放。这种形式是很能表现含蓄的美。 所谓“高远” 就是“自山下仰山巅” 所谓“高远”,就是“自山下仰山巅”,反映的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 的山势。高远法表达崇高,使欣赏者视之有高大的感觉, 的山势。高远法表达崇高,使欣赏者视之有高大的感觉,是一种体现崇高美 不可缺的手法。范宽著名的《溪山行旅图》 不可缺的手法。范宽著名的《溪山行旅图》,就是以高远法的构图方法创作 的成功之作。他的艺术特色,除了用笔雄强、坚实之外, 的成功之作。他的艺术特色,除了用笔雄强、坚实之外,还善于以仰视的手 表现山峰的高远,正如赵孟頫所评: 山势逼人。 法,表现山峰的高远,正如赵孟頫所评:“山势逼人。”
透视学的基本原理
透视学的基本原理
透视学是在平面上再现空间感、立体感的方法及相关的科学。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人眼观察物体近大远小的视觉现象,通过将三维物体投影到二维平面上,以达到在平面上表现出具有深度和立体感的效果。
具体来说,透视学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理:
1. 灭点原理:人眼观察远处的物体时,它们的平行线似乎在远处相交于一点,这个点被称为灭点。
通过在画面中确定灭点的位置,可以表现出物体的远近关系和空间深度。
2. 视角原理:人眼观察物体的视角不同,所看到的物体形状和大小也会有所不同。
透视学通过控制视角的大小和方向,可以表现出物体的远近和立体感。
3. 比例原理:在透视学中,物体的大小和距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通过掌握这些比例关系,可以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大小和位置。
4. 投影原理:透视学将三维物体投影到二维平面上,通过控制投影的角度和方向,可以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透视学在绘画、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运用透视学的基本原理,艺术家和设计师可以在平面上创造出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的作品,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内容。
透视学(全)
6、视平线VH(view horizon):过视心所做的水平线。 7、视平面HP(horizontal plane):视线所在的水平面。 8、视高H(height):视点(E)到停点(S)的垂直距离。 9、视距D(distance):视点(E)到视心(VC)的垂直距 离。
西方绘画:透视研究集中体现于焦点透视理论的形成与发 展,它是一种三进向空间的推理法,形成目极无穷,视线 失落与灭。其画面为单视域中心,空间形体表现常常有堆、 叠、灭的效果,给人一种近距离观察的集中现实感。
中国绘画:常以世外鸟瞰的高远之目、心灵的眼睛,游目 周览,体现了以大观小、以远观近、以上观下的方法,形 成回旋往复的空间。其画面视域中心多是分散的,空间形 体表现常常给画面带来散漫的、遥远的空灵感。
近大远小法,将远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 小。
近缩法。有意缩小近部,防止由于近部透视正常 而挡远部的表现。
空气透视法。物体距离越远,形象越模糊;或一定距离外物体偏蓝, 越远越偏色重,也可归于色彩透视法。
1、近处的景物较暗,远处的景物亮,最远处的景物往往和 天空浑为一体,甚至消失;
2、距离近的景物反差较大,距离远的景物反差较小;。 3、近处的景物轮廓比较清晰,远处的景物轮廓较模糊;
透视一词来自拉丁文,“透而视之”---透过透明 的平面来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 规律和图形画法。而所描绘的图形却如实表现了 空间距离和准确的立体感,这就是物体的透视形。
“透视学” 是在二维平面上在现物体的三维空间 感、立体感的绘画方法和与此有关的科学理论研 究。
当我们站在宽广马路的中间, 会看到本来平 行的马路,远远望去他们之 间的距离越来越窄,进而消 失在远处的一点上。如果这 时候远处疾驰而来一辆汽车, 你会发现汽车越来越大,越 来越清晰,这种近大远小、
第一章 透视学介绍
第一节:透视概述
一.什么是透视、透视学、透视画
透视投影有两种 一种是以平行光线照射物体形成的投影,称平行投影 另一种是以光源点射出的辐射光(或以眼睛视点为中 心)照射物体的投影,称中心投影。
第一节:透视概述
一.什么是透视
透视学主要研究眼睛与物体间的关系,是运 用几何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法,在有限距 离观察景物所产生投影现象的原理和规律并 加以分析研究的一门独立学科。它能够帮助 画者用各种透视原理和规律,准确地在二维 平面上表现出三维,有立体感、纵深感、空 间感,近大远小,符合视觉规律的图画。
YOUR TOPIC GOES HERE
二.为什么要学透视学
第一节:透视概述
Your Here
2.绘画、设计与透视的关系 Subtopics Go 绘画、设计是一种视觉艺术,是画家和设计艺术 家对物象的一种视觉心理的反应和再现。透视学研究 的是眼睛、画幅、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绘画、设计 艺术从科学透视学的作图法中丰富和充实了自己表现 物象立体感、空间感、真实感和艺术效果,是绘画、 设计从二维平面表现三维立体的最佳艺术作品的方法。
YOUR TOPIC GOES HERE
二.为什么要学透视学
第一节:透视概述
Your Here
1.学透视学的意义和目的 Subtopics Go 透视学是视觉领域中美术、设计技法理论,是从 事视觉领域的艺术家和工作者的必修课。西方艺术院 校早就将透视学像色彩学、解剖学一样作为单独科目 进行教学和研究。 透视学可运用到如绘画、雕塑、摄影、建筑效果 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广告设计、海 报设计、包装设计、动漫创作、影视创作、三维多媒 体创作等一切视觉领域。学透视学的目的就是培养自 己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和表现力,培养灵活运用已 掌握的透视规律,创造性组织画面空间的构图能力, 掌握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原理,创作出具有创新意 义的作品。
透视学
色彩透视:色彩因大气阻隔产生的变化; 隐没透视:物体的明暗对比和清晰度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线 透 视:场景中的远伸平行线,看去愈远愈聚拢,直至汇合于一点。
应用目的 A.绘画透视:包括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 B.设计透视:包括建筑设计,工业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城 市和园林规划设计等。
15世纪末,达芬奇在研究前人经验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实践,写 出了其代表著作《画论》。阐述了线透视,色彩透视和隐没透视的规 律,视透视学理论更趋于科学化和系统化。 其作品《最后的晚餐》就是巧妙运用透视规律,突出主体人物的典范 作品。
三,透视的成熟期(17—19世纪)
今天人们所使用的各类透视规则和画法在这两三个世纪中走向完备和 成熟,它所研究的范围涉及成角透视,倾斜透视,曲线透视以及阴影透 视等整个透视学的领域。
《梅杜萨之伐》籍里柯 法国于1819年
三,透视的分化期(19--21世纪)
绘画流派的兴起,出现抵制传统透视空间的 表现方式。主观意识的大量介入,强调意 象化的空间表现,使得传统透视的原则, 模式和形象受到颠覆,出现了组合透视, 反透视,变形透视等。 丰富了绘画的空间表述,拓展了绘画的表现 内容和形式。
正方体的画法 作图步骤:
1,定视点E,视平线HL,主点CV。画于画面平行的正方形ABCD。 从ABCD各引消失线之主点CV。 2,延长BC线的E点,BC=CE。由E点引线至距点的F点(即CCV与 ED线交叉),CF之长就是正方形伸向远方的透视长度。 3,由F点分别连接作垂直水平线于DCV,BCV,ACV各线相交,各点连 接形成方体,即正方体的平行透视图。
阴影透视
YINYING TOUSHI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什么是透视?
透视学概念
透视学概念透视学是一种研究透视原理及其应用的学科。
透视原理是人眼看到物体的视觉效果,也是艺术家表现空间深度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美术、建筑等领域,透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
透视学的核心是“视点、视角、投影面和消失点”。
视点是指观察者的位置,以此为基础建立三维坐标系。
视角是指观察者从视点到眼睛之间的夹角。
投影面是指将三维物体投射到二维平面的面。
消失点是指投影面上的一些点,当视点从不同位置看物体时,这些点会发生变化,表现出不同的透视效果。
透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基础,还被应用在建筑设计、游戏开发、影视制作等领域。
在建筑设计中,透视学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加清晰地表现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结构,提高设计质量。
在游戏开发中,透视学可以提高游戏场景的真实感和可玩性,增加游戏的美感和趣味性。
在影视制作中,透视学可以帮助导演和拍摄组更好地把握场景的空间和视角,增强观众的沉浸感。
总之,透视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于我们理解和表现三维世界非常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透视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掌握透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现世界。
透视学是指研究透视原理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透视原理是指人类视觉系统(包括眼睛和大脑)对于三维物体在二维平面上的表现。
透视学研究的重点是分析不同角度下物体的视觉效果,并给它们建立数学模型和图形表示,以便应用到许多领域,如美术、工程和建筑等等。
透视学最基础的概念包括视点、视线、视角、消失点和投影面。
视点是观察者的位置,是建立透视原理的基础。
视线是从视点开始延伸的线,人们可以沿着该线来观察物体。
投影面是将三维的物体映射到二维平面上的表面。
消失点是指一些特殊点,当我们从不同的视点看物体时,在二维平面上呈现的效果时不同的,最终我们看到的物体与消失点相关。
透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在艺术领域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透视学对于绘画的重要性无法忽视,它是描绘空间的一种基本和实用的视觉手段,艺术家可以运用透视学概念来创建具有更加逼真的透视效果的画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衣”
“食”
“住”
“行”
公共空间艺术
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
◆
从观察到设计
建筑的设计过程: 借鉴自然——产生创作灵感——交流完善——最后的设计图纸
◆
绘画在设计的过程中是如何被应用的?它们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人物:勒·柯布西耶
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建筑师之一。他在建筑设计的许多方面都是 一位先行者,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因此与格罗皮乌 斯、密斯、赖特并称为现代建筑的四位大师。“二战”前,他激烈抨击 因循守旧的复古主义建筑风格,歌颂现代工业的成就,鼓吹以工业的方 法大规模地建造房屋,提倡“住房是居住的机器”。战后,他的建筑设 计风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将视线从工业技术转向了乡土建筑经验,开 始追求粗糙苍老的原始趣味。
③物体在不同距离上的模糊程度,即隐形透视。
现代绘画所着重研究的是线性透视,而线性透视重点是焦点透视,它描绘一只眼固定 一个方向所见的景物。它具有较完整较系统的理论和不同的作图方法。另外还有焦点 为多个的散点透视,在中国画中有特殊的名称,纵向升降展开的称高远法;横向高低 展开的称平远法;远近距离展开的画法,称深远法。
◆ 第一节 透视的定义与研究范围
1、透视的定义
透视: 即”透而视之“。透过透明的平面看前方的景物,使三维的景物投影到二维的透明平面
上,形成立体的图像。
透视现象:近大远小、铁轨的延伸方向
◆
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透视学:研究透视图形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几何作图的方法,把三维立体的景物表现在二维平
广义透视学:
面上的科学理论。
透视装置两要素: ①固定眼睛位置的小孔——视点(S) ②透明的画面——画面(P)
③ 18世纪末,法国工程师蒙许创立的直角投影画法,完成了正确描绘任何物体及其空间位置的作图方 法,即线性透视。 ④ L.达·芬奇还通过实例研究,创造了科学的空气透视和隐形透视,这些成果总称透视学。
上图:达芬奇版画”三博士来朝“的草图
⑴. 怎样观察:其视觉笔记中充满了分析性的线条,反应了设计师思 考与探索的过程。通过对现实造型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强化自己对宇 宙规律的认识。 其速写极端缺乏构图,充斥着变形的透视和错误的比例,也无意 完善图画的美感。可见,绘画者的意图并不在于图画本身,而在于思 考与想象。
⑵. 怎样想象:观察笔记的不断积累给设计师带来了很多的灵感。柯 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的造型设计来源于长时间对“形式——功能”关系 所作的探索。 不难看出,建筑设计可能来源于想象,但有效的想象必然来源于 观察,这三者之间可能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期。
3.平远。郭熙说:“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是在 “平视”中所得的远近关系。“平远”所看到的对象,一般不 甚高,多属于山林获泽,远浦遥岑之类,在我们的生活中最为 常见。元代倪云林是描绘平远山水的圣手,他的画多取材于大 湖一带的肢陀汀淆,意境显得悠闲宁静、坦荡开阔。 4.迷远。韩拙说:“有烟雾瞑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渭之 迷远。”可见,“烟雾”与“野水”是,“迷远”的条件,而 “不见”则是“迷远”的特点。王维诗日:“江流天地外,山 色有无中”,他在《山水诀》中又说:“远景烟笼,”“深岩 云锁”都说的是“迷远”的景色。“迷远”,可以产生空檬辽 阔、神秘迷离的艺术境界,明代文征明的《风雨图》只有船只 是清楚的,四周迷蒙、恍愧,不知这片浩森的江水有多少辽阔。 清代王原祁《松溪山馆图》,画出了烟笼雾绕、莫测其深远的 境界。“迷远”与“深远”的区别在于:前者远而不见,后者 远而可见。 5.阔远。韩拙认为“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 另一种版本的这句话说得更具体,它是“山根岸边,水波亘望 而遥,谓之阔远”,可见这种透视的内容是:近景是岸,中景 是宽阔的水,远景是山。这种透视法与郭熙的“平远”没多少 差别。 6.幽远。韩拙的解释是“景色至绝,而微茫缥渺者”,这种 透视似可以包括在他提出的“迷远”之中,没有多大特色。 泛指因飘渺导致的景物距离遥远。
2、透视的研究范围 因物体对眼睛的作用有 3个属性,即形状、色彩和体积,因距离远近不同呈现的 透视现象主要为缩小、变色和模糊消失。 那么可见,相应的透视学研究对象为: ①物体的透视形(轮廓线),即上、下、左、右、前、后不同距离形的变化和缩小的 原因,称为线性透视研究。这是绘画透视学着重研究的部分。 ②距离造成的色彩变化,即色彩透视和空气透视的科学化;
◆ 19世纪:新古典主义画派兴起,反透视现象出现,开始通过削减画面深度来突出画中的面,进 而达到古典浮雕的变体效果。代表人物: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
抵制传统透视空间的序幕被拉开,直至20世纪,传统意义上的透视学在绘画中的统治地位被削弱。 主观意识增强,强调意象化的空间表现。使传统意义上的透视被大量组合透视、反透视、无透视、变形 透视、幻觉透视所取代。绘画的表述空间被极大的丰富了,绘画内容与形式被拓展。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六远法分别为高远、深远、平远、迷远、阔远和悠远。
1.高远。郭熙说:“自山下而仰山巅,谓 之高远”。这是自下向上看的仰视法,即 所谓“虫视”透视。宋代范宽的《溪山行 旅图》是典型的高远法。画面上一座巍崖, 雄峙正中,宛如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气 势逼人。“高远之势突兀”,这种透视法 宜于表现高大雄伟、气势磅磷的景物,使 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情。 2.深远。郭熙称“自山前而窥山后,谓 之深远”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山后景 色,高视点,并要移动机点,绕过前面近 山,才能看见山后无穷无尽的景色。落到 画面上,就出现山重水复,“使人望之莫 穷其际,不知其为几千万重”的艺术效果。 这种方法,宜于表现幽深的意境。元代黄 公望的《九峰雪雾图》即为深远法。图中 曲曲折折的溪涧,不知有多深多远;重重 叠叠的山峰,不知有几千万重,使人有 “江山无尽”的感觉。
① 纵透视:平面上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面。中国古代构图法中称高远法。最典 型的是埃及墓室壁画的构图,远景作为一条横带完全置于近景横带之上。 ② 斜透视: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 ③ 重叠法: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 ④ 近大远小法:将远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小。 ⑤ 近缩法:在同一个物体上,为了防止由于近部正常透视太大,而遮挡远部的表现,为此有意缩小 近部,以求得完整的画面效果。在佛寺中常见把大佛塑造得往上逐渐膨大,实际上就是近缩法的运用, 使人在其下仰视时避免过度的近大远小变化并得到完整的视觉印象。 ⑥ 空气透视法:由于空气的阻隔,空气中稀薄的杂质造成物体距离越远,看上去形象越模糊,所谓 “远人无目,远水无波”,部分原因就在于此。同时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色彩现象,由于空气中孕含水 气,在一定距离之外物体偏蓝,距离越远偏蓝的倾向越明显,这也可归于色彩透视法。晚期哥特式风 格的祭坛画,常用这种方法造成画面的真实性。 ⑦ 色彩透视法:因为空气阻隔,同样颜色的物体距离近则色彩鲜明,距离远则色彩灰淡。
意大利的绘画艺术和透视学的传播影响了整个欧洲的艺术家。
17~18世纪:透视学已进入成熟期,目前使用的各种透视规律与画法基本完备,标志着透视学走 向成熟。 法国人 沙葛《透视学》 介绍了几何形体作图法则。
◆
18世纪:英国数学家 布鲁克·泰勒 《论线透视》、《论线透视新法则》两部里程碑巨作。 艺术作品:委拉斯贵支《宫娥》、普桑《抢劫萨宾妇女》
◆形成过程: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南北朝时代,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说:“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 (昆仑山)之形,可围千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切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他说的是用 一块透明的“绢素”,把辽阔的景物移置其中,可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是在绘画史上对透视原理 的最早论述。到了唐代,王维所撰《山水论》中,提出处理山水画中透视关系的要诀是:“丈山尺树, 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远石无皴,远水无波,高与云齐。”可见当时山水画家 都是重视透视规律的。到了宋代,中国山水画透视法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强烈的主观意识使得传统的三度空间被几何平面化。作品受塞尚与黑 人雕刻艺术影响,强化变形来增加吸引力。这幅画是现代艺术发展的里程碑,立体主义诞生。
2、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表现
散点透视:即远近法。不受视域的限制,采用移动的多视域的观察模式,多方位,多角度的体
察对象。按照传统绘画的审美心理需要自由的经营画面,以实现理想的审美需要。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不管人物所处位置如何,均以平视透视来表现,均无近大远小。
环境艺术设计通过一定的组织、围合手段、对空间界面(室内外墙柱面、地面、顶棚、 门窗等)进行艺术处理(形态、色彩、质地等),运用自然光、人工照明、家具、饰 物的布置、造型等设计语言,以及植物花卉、水体、小品、雕塑等的配置,使建筑物 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体现出特定的氛围和一定的风格,来满足人们的功能使用及视觉审 美上的需要。
⑶. 怎样表现:可以看出,绘画能够帮助设计师及时记录脑海中的灵 感,有效组织视觉认知与思考。 草图与速写:概括抽象的片段与表现形式,是设计师最初用于设 计的过程。相对私密、随性、简洁单一。 图纸:以严格比例、尺规绘制,包括平、立、剖与轴测图。是设 计师与使用者交流的媒介。相对规范、有内涵且全面。
⑵. 狭义透视学:
即线性透视学,此方法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即合乎科学规则地再现物体的实际空间位置。 这种系统总结研究物体形状变化和规律的方法,是线性透视的基础。14世纪开始确立。 发展过程: ① 15世纪意大利:画家L.B.阿尔贝蒂的画 论叙述了绘画的数学基础,论述了透视的重 要性。画家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对透视 学最有贡献。 ② 德国画家A.丢勒把几何学运用到艺术中 来,使这一门科学获得理论上的发展。他于 1525年出版了最早介绍透视画法的教材,使 其在16世纪迅速传播开来。为了避免误差与 透视变形,他还发明了透视装置。
◆ 第二节 西方透视学的发展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