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11课笔记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 (三) 智力与知识的关系 • 智力与知识有着重要的区别。 • 首先,知识是人头脑中的经验系统,是人类社会 历史经验的总结,它以符号、观念的形式为人所 掌握;智力或认知能力则不是这些经验系统本身, 而是对这些思想材料进行加工的活动过程的概括 化。比如学习一个数学公式。 • 其次,知识的掌握比智力的培养和发展要迅速, 但得到良好发展的智力则比掌握一定范围内的知 识具有更广泛的迁移作用。
• •

• •
⑤ 数字 通过计算和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来测量;
⑥ 记忆 通过图片和词语的回忆测验来测量; ⑦ 知觉速度 通过要求个体发现一对图形、名称和数字之间的微小 差异的测量来测量。
在此基础上瑟斯顿编制了一套智力测 验,称为“基本心理能力测验” (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Test, 简称PMAT),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 (三)智力测验分数 • 1.心理年龄 • 比奈认为,我们可以用儿童的心理年龄 (mental age,简写为MA)来评估他们的智力。 心理年龄是把受测儿童的智力水平与处于 同一生理年龄(也叫实际年龄, chronological age,简写为CA)的儿童的智 力平均水平进行比较。
• 2.智商 •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IQ), 其含义是心理年龄(MA)与他的实际年龄(CA) 之比再乘以100所得到的一个测量值,用公 式表示: • 比率智商IQ=(MA/CA)×100。
(二)智力的结构 • 1.二因素论 • 提出者:英国心理学家欺皮尔曼 (spearman) • 提出时间:20世纪20年代 • 主要观点:二因素论认为智力由两种潜在 的维度或因素组成:一个一般因素 (general factor)和一组特殊因素 (specific factor)。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教学设计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教学设计
确表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 学习结果。
☺ 作用: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
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 分类: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法: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加涅教学目标分类法: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 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h
3
如何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化?
用可观察的行为来陈述,以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陈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要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h
6
第三节 教学评价设计
• 教学评价
✓ 概念: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 生的变化进行观察与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作出价值 判断的过程。
✓ 作用:
评价结果为教师检验与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评价结果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提供反馈 评价结果为学生家长了解子女在校学习情况提供参考 ✓ 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有不用的分类方法
教学目标的陈述和设计方法
☺ 行为目标陈述法
三个要素: 可观察的行为;行为发生的条件;可接受的行为标准。
☺ 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
h
4
第二节 教学方法与策略设计
• 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讲演法、提问法、讨论法 : • 有效提问的特征
把握问题的难度水平 提出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的问题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控制等待时间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反馈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概念:指依据档案袋收集的信息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 的、综合的评价。
实施过程:组织计划、资料收集、成果展示
实施策略:
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反馈、评价制度的建立、学生 评价技能的训练、教师对评价的参与程度
h
9
h
10

《第11课 换个想法心情好》(教学设计)-苏教版心理健康五年级上册

《第11课 换个想法心情好》(教学设计)-苏教版心理健康五年级上册

《第11课换个想法心情好》(教学设计)-苏教版心理健康五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课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负面思维对心情的影响,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

教学内容包括情绪的类型、情绪的影响因素、换个想法的好处以及如何换个想法等。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情绪的类型和情绪的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学会换个想法,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

3. 引导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情绪的类型和情绪的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学会换个想法,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

教具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情绪卡片3. 小组讨论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最近遇到的好事和坏事,以及这些事情对自己的情绪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情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学会调整情绪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

二、情绪的类型和影响因素(10分钟)1. 通过PPT课件,让学生了解情绪的类型,如喜、怒、哀、惧等。

2. 引导学生探讨情绪的影响因素,如事情的本身、个人的期待、周围的舆论等。

三、换个想法的好处(10分钟)1. 通过PPT课件,让学生了解换个想法的好处,如减轻压力、提高心情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通过换个想法解决问题的例子。

四、如何换个想法(10分钟)1. 通过PPT课件,让学生了解如何换个想法,如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调整自己的期待等。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面对困难时换个想法。

五、情绪调整的方法(5分钟)1. 通过PPT课件,让学生了解情绪调整的方法,如深呼吸、情绪宣泄等。

2.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调整自己的情绪。

六、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通过PPT课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在生活中尝试换个想法,并记录下来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换个想法心情好1. 情绪的类型和影响因素2. 换个想法的好处3. 如何换个想法4. 情绪调整的方法作业设计: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新编:第11章课后答案

教育心理学新编:第11章课后答案

第十一章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定1、解邸概念测蚩:是用数学方式对人的行为的描述。

测验:是通过i系列的科学程序(如编制题忖、施测和评分零)对学生某…方面的学习行为进行测虽"评定: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估价的过程。

效度:测验效度指测虽的真实性、正确性,即该测強与所要测呈的I」标特征和符合程度。

信度:反映测验分数的稳定性利可靠性的指标,是指测骰的前后一致性程度论文式测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点,择其较巫要者出儿个试题,让学生用论文的方式,自由地以书血形式解答问题。

标准测验:是一种大规模的、具冇统--标准的、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的、并对课差作了严格控制的测验。

秤商:农示儿鼠智力年龄9实你年龄Z间的关系,即智龄勺实际年龄之比。

怯场:心理学上把它看作i种情绪过丁•兴奋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控制和无法支配自己的状态;这也是i种兴奋过度,没有充分发挥力呈使成绩不理想的状态。

2、简述学习测虽和评定的主要功能"答:1)诊断功能。

2)反馈与鞭策功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借息、激发学主的学习动机°3)管理功能:编制分班和升留级的依据:职业指导的作用;教育科学研究的工具。

4)教育心理功能.3、教师应具备哪些测呆与评定的知识与能力答:1)理解与淸楚地表述教学和菅理日标,懂得怎样通过教学和竹理活动达到口标,全而了解测量与评定对教学及管理的意义:2)理解有效测站和评疋的条件,明确口己在編制、选择和使用测绘工具时所扮演的角色:3)能白行編制日常教学使用的测验,能适当地主持测验并有效地使用测验的结果,以为改进教学和管理之用,能选择适当的标准化测验:4)能编制、选择和使用非测验式的测验工具:5)能综合解栉测验的分数和非测验式测量结果,作出评定,明确备种测验的用途及限制;6)能根据评定的结果,改进口己的教学和育理工作。

4.简述评定的分类。

答:1〉配宜性评定、2)形成性评定、3)总结性评定(布鲁姆)。

《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十一章 自我调节学习

《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十一章 自我调节学习
在进行训练时,不管教什么策略、怎么教这些策略,可 以遵循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 效能性原则:
二、自我调节学习的训练模式
(一) 直接教学模式
直接教学模式是教师以尽可能直接的方式把事实、规则 和动作序列传达给学生的过程,主要由激发、讲演、练习、 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二) 交互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朗和帕林克萨1984年
一、自我调节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与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 控制自己的认知、动机和行为。
二、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论
第二节 自我调节学习的策略
• 一、学习策略概述 二、认知策略 • 三、元认知策略 • 四、资源管理策略
一、学习策略概述
《教育心理学》
第十一章 自我调节学习
本章要点
1. 描述自我调节学习的内涵和基本理论 2. 描述自我调节学习的各种策略 3. 描述自我调节学习的训练原则、模式和方法
第一节 自我调节学习及其理论 第二节 自我调节学习的策略 第三节 自我调节学习的训练
第一节 自我调节学习及其理论
• 一、自我调节学习 • 二、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论
元认知知识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关于个人的认知活动 以及影响这种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知识。具体来说,可分 为三个方面:
(1) 关于个人的知识,即关于自己与他人作为认知思维 者的主体的一切特征的知识。
(2) 关于任务的知识,即对学习材料、学习任务和学习 目的的认知。
(3) 关于策略的知识,即个体意识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 选取、调节和控制。
(二) 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指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 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知识点梳理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知识点梳理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知识点梳理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心理健康的根本概念、心理评估以及心理辅导。

知识点梳理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研究者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1)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响是考试焦虑。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对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2)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3)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4)恐怖症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怖症。

中学生中社交恐怖症较为多见。

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6)性偏差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7)进食障碍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

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予以矫正。

(8)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来治疗失眠。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开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心理评估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第11课接纳生命不完美(教学设计)-苏教版心理健康六年级上册

第11课接纳生命不完美(教学设计)-苏教版心理健康六年级上册

第11课接纳生命不完美(教学设计)-苏教版心理健康六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围绕生命的多样性和不完美性展开,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命经历和特质,使学生理解并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

课程内容将包括个人特质、情感体验、社交互动等方面的探讨,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自我价值观。

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生命的独特性和不完美性。

2. 培养学生接纳自我和他人不完美的态度。

3. 提高学生的情感管理能力和社交互动技巧。

4. 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自我价值观。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完美是人生常态,不必过分苛责自己或他人。

2.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尊重和接纳他人的不完美。

3.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态。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展示生命的多样性和不完美性的图片、案例等。

2. 小组讨论材料:提供相关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 情感管理卡片:帮助学生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命的多样性和不完美性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命不完美的思考。

2. 讲解:讲解生命的独特性和不完美性,引导学生接纳自我和他人的不完美。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尊重和接纳他人的不完美。

4. 情感管理:教授学生如何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感,以更好地接纳生命的不完美。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遇到的不完美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

6. 总结:总结课程内容,强调接纳生命不完美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接纳生命不完美2. 副生命的独特性与不完美性3. 核心内容:生命的多样性和不完美性、接纳自我和他人、情感管理、积极面对困难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接纳生命不完美的感悟文章。

2. 列举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完美情境,思考如何积极面对。

3. 采访家人或朋友,了解他们对生命不完美的看法,总结他们的经验。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多样性和不完美性,并学会接纳自我和他人的不完美。

《心理健康》第十一课

《心理健康》第十一课

• 故事一:美国作家卡森,曾患了一种致残的脊椎病, 医生预言,他存活的可能性只有1/500。可是,卡森 经常阅读幽默小说,看滑稽电影。每大笑一次,他 就觉得病痛减轻很多,浑身舒服一阵,他坚持这种" 笑疗",病情逐渐好转,几年后竟然恢复了健康。
• 故事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聪明美貌,多愁善感。 但由于寄人篱下,终日愁云笼罩,体弱多病,更因 为无法实现与宝玉的爱情,忧心如焚,饮恨而死。
3、气愤、失望;
4、失望、懊悔;
5、生气
• 你所表达出来的情绪能被别人较准确地感受和理解吗? 你想要表达的情绪正是你实际上表达出来的情绪吗?你能 准确地读懂他人的情绪表达吗?可能很多同学都没有思考 过这些问题。下面的活动或许能帮助你初步了解自己的情 绪表达和情绪理解的能力。
• 活动规则:每位同学想出一个描述人类情绪的词语或 成语,交给老师。接着随机选出两位同学,其中一名同学 表演随机抽出的词或成语,另一名同学根据表演进行猜测。
恐怖、悲伤 愤怒、内疚 焦虑、嫉妒
请同学们谈一谈,当你看到下面新闻,你的情绪表现将会怎样? 1、佛山女童小悦悦遭碾压,18路人见死不救; 2、救起小悦悦婆婆:只想着救人没想回报; 3、小悦悦心脏一度停跳, 经抢救复苏; 4、小悦悦抢救无效死亡。
体会各种情绪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
影响情绪产生的因素
看漫画,回答问题:小明小丽外部自然条件
小明为什么生气了? 小丽为什么开心了?

下雨
小明
失望
想去打球 得不到满足
内心需要
小丽
希望下雨 满 足 高 兴
情绪与人的内心需要是 否得到满足密切相关.!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情境中会使人产生 不同的感受,即使相同的情境,因为每 个人的需要不同,认识的角度和经验不 同,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11章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圣才出品】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11章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圣才出品】

第11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一、选择题1.下列任务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运用公式S=πR2计算R为15cm的圆的面积B.系鞋带C.写创造性思维的论文D.打电话【答案】C【解析】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的一个解决方案。

A项只是将已有的定理直接运用于新的情境,不构成问题。

B项和D项不是新的问题。

2.熟悉了杯子是喝水用的,却看不到杯子反过来,可以作为烛台属于()。

A.定势B.功能固着C.缺乏生活经验D.粗心大意【答案】B【解析】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用途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用途。

3.下列关于专家和新手差异表述得不正确的是()。

A.专家有庞大的知识系统B.专家是超级的再认者C.新手从末到头解决问题D.根据新象棋手的特点发明了象棋的电脑系统——深蓝【答案】D【解析】在某一领域,专家拥有大量的知识、事实、概念和程序的储备。

专家从头到尾地解决问题,是一种再认的过程;新手先明确目的,从尾到头地解决问题。

象棋的电脑系统——深蓝是根据象棋专家的特点发明的,而不是新象棋手的特点。

4.思考和讨论时,首先尽量联系出所有可能想出的方法,最后才集中加以评判,这种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被称为()。

A.脑激励法B.分合法C.自由联想技术D.创造性思维法【答案】A【解析】脑激励法的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了为止。

5.个人面对某种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观念的数量,表示的是创造性的什么特征?()A.独创性B.变通性C.流畅性D.新颖性【答案】C【解析】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特征。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摈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那种能力。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那种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我们的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第十一章)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第十一章)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第十一章)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怀辰学校陈海峰组长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的概述识记: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

2、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中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婴儿期(1个月~1岁、(3)幼儿早期(1岁~3岁)、(4)幼儿期(学龄前期)(3岁~6岁)、(5)童年期(学龄初期)((6岁~11、12岁)、(5)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6)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岁~17岁)。

4、遗传素质:遗传是生物性状的在逐代传递,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机能等特性都可以一代一代的遗传。

所有遗传的生物性状,统称遗传素质。

5、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儿童的需要。

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斗争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领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

(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发展的定向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发展的个体差异。

应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心理因素。

(1)客观因素。

A、生物因素:遗传素质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基础,同时也能限定发展幅度。

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使心理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B、环境因素:社会环境使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水平。

(2)主观因素。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儿童的需要。

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斗争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责任编辑 : 吖冯【素材积累】不要叹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若把人一生的光阴装订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

开拓一条怎样的路,装订一本怎样的书,这是一个人生命价值与内涵的体现。

有的人的足迹云烟一样消散无痕,有的人却是一本耐读的厚书,被历史的清风轻轻翻动着,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以深情的启迪与深刻的昭示。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ppt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ppt
2020/12/5
• 三、对班级或同伴群体的遵从
• (一)不同性质的学生群体 • 学生群体有两种:一种是按教育管理的
要求而组织起来的、有明确规章制度、 权利义务的正式群体,最典型的是班集 体;另一种是自发产生的、无明确规章 的、成员的角色地位和权利义务均不确 定的非正式群体,即同伴群体。
2020/12/5
2020/12/5
• (三)结群与遵从的原因
• 1、安全、归属和被同伴认可的需要 。安 全感和归属感使学生自然地在周围寻求可 以依赖的群体——业已形成的班集体或者 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小群体。
• 2、获得正确信息的愿望和对他人的信任。 个体对群体越信任,越觉得群体是可靠的 信息来源,他的遵从行为就越明显。由于 对种种观点、见解和信念缺乏亲身经历与 体验,因而在群体中不可能清晰地评价和 把握自己与别人的判断与选择,从而总是
• 而对抗的课堂气氛则表现为课堂失控,学 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意插嘴,故意 捣乱。
2020/12/5
课堂气氛虽不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却 对教学活动的展开与完成起着动力、催化 、维持与定向的作用。众多研究证实,课 堂气氛的功能是不可低估的。鲍法德的研 究表明,课堂中社会相互作用的数量将影 响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人际关系, 甚或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
第十一章 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
• 本章目标:
• 1.评价教师的不同领导方式; • 2.举例说明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并分析原因;
• 3.分析自身已有的教师素质和不足之处, 指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素质;
• 4.举例说明家庭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影响; • 5.举例说明网络环境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
用和消极作用。
• 在学校里,影响学生结为同伴群体的因素 是:

教育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完整版)第一章总论一.概念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独特的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习与教学的内容学生(从群体差异与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和干预学生3.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4.教育心理学能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20c20前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独立标志西方基础发展时期成热时期完善时期20c80后布~纳总结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性研究五.研究方法观察法(方便易行)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实验法个案法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1.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少年期与青年期(有空看看)11、12~14、1514、15~17、18(三).1。

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知识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键期早期某短暂时期,此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后减小或没有。

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瑞士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婴儿期到青春期: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守恒,可逆)形式运算阶段11(二)。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2苏联维果斯基儿童两种发展水平:现有的水平,即将达到的水平。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综合复习第十一章第十一章教师心理1.教师成长的历程: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

包括: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3.教师反思的方法:布鲁巴奇在1994年提出以下四种: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4.学生喜欢的教师具有的特征:心理学家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诸种角色。

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的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灵活等特征;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特征。

总之,要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好教师,教师本人不仅需要具有一般公民需要的良好品质,而且需要具备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特殊品质。

5.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⑴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在智力与知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他们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教师在这些方面能力较强,则学生的成绩好。

⑵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象并热心于自己学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较为成功。

西南大学心理学导论第十一章学习知识点总结

西南大学心理学导论第十一章学习知识点总结
经典条件作用与免疫功能老鼠糖精与削弱免疫反应药物联结实验经典条件作用是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心理神经免疫学操作条件作用p345行为环境s0学习斯金纳的实验范式动物学习实验斯金纳箱实验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有机体的某种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在相同的情境中其反应概率就会提高操作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的原理结果的作用操作条件作用的联结学习的第一个事件是有机体的行为其后紧跟着的就是行为的结果
强化物
③强化程式
2
3) 连续强化:每一次特定的正确反应出现后都给予强化 部 分 强 化 效
4) 部分强化:仅仅选择部分正确反应后才提供强化物
果优于连续
部分强化分为固定时距程式、
强化
不定时距程式(能很好抑制消退的产生)、
固定比率程式、
不定比率程式(难以预测,而且很难消退)
先进行连续强化,再过渡到固定比率程式,最后进行不定比
第十一章 学习
1、 学习概述 (P335)
①含义
②学习的基本问题
③学习稳定性 的神经机制
学习就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 潜能的变化。 学习是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是行为相对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是基于经验的过程。 学习的产生:行为论——联结学习论(刺激—刺激联结、
行为—结果联结) 认知学习论 学习的影响因素:行为论和认知论都赞同环境的作用和 学习者的作用对学习产生影响; 但行为论强调环境;认知论强调学习者自身的作用 一种存在于机体多种细胞表面,名为 SIRPα的蛋白质在 维持大脑细胞之间最为活跃的突触联系上扮演着重要角 色。
分化,是指只对一种条件刺激产生条件作用,而对其他近似刺激产生抑制作
用。
1
④次级条件 在一种条件刺激已经巩固的情况下,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与这个条件刺激相

(完整版)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笔记

(完整版)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笔记

(完整版)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笔记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

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教育学第11课笔记

教育学第11课笔记

教育学第11课笔记第九章:班主任工作第2页:【解析】1.德育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比教育多了社区。

德育个体性功能包括个体生存、发展和享用功能,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是享用功能。

2.德育的永恒主题是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跟教育类似,结构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

德育过程中的矛盾是教育提出的要求。

3.德育过程共有四条规律。

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认知,德育过程的基础是活动与交往。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4.德育原则:“陶行知疏导一连学生,积极守纪律,才有尊严”。

“行知”是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指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导”指导向性,“一连”是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积极”指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纪律”指正面教育与纪律相结合原则,“才”是因材施教。

“尊严”指尊重学生。

“尊严”指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

5.说实情、评世道:(1)说理教育法。

(2)实际锻炼法:要去做。

(3)情感陶冶法:关键词“无形”。

(4)品德评价法:又被称为奖惩法。

(5)榜样示范法:强调人物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

(6)道德修养法:强调自省。

6.德育的基本途径:思想品德课和教学。

7.德育模式:(1)认知模式:皮亚杰和科尔伯格。

(2)体谅模式:彼得。

(3)社会模仿模式(4)拉斯哈明着眼于价值观的教育。

其中认知模式是重点。

第3页:备考主观题。

备考主观题或者多选题。

教育研究方法的重点是常见的教育研究方法。

第九章是重点。

第6页:学习班级和班级管理,班级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班集体、班主任。

还学习课外活动。

班级是按照一定的年龄和知识程度来划分的。

我们上学时发现一般是按照一定的年龄来划分的,注意划分时不包括性别。

班级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组成的基本教育单位,比如“全国教师招聘2班”。

2.夸美纽斯最早论述班级授课制的研究方法。

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莫斯。

记忆口诀“班级爱死不死”。

班级:(1)地位:是基层组织,开展活动进行教育教学都是以班级为单位。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不能遵循的原则有( )。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教师中心原则 2.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 )上的失调状态。

A.知觉 B.思维 C.情绪 D.行为 3.教师对学生观察后,及时将所观察到的重要事实,以叙述性文字记录下来,这种方法叫 做( )。

A.轶事记录 B.评定量表 C.档案袋法 D.项目检核表 4.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艾里斯 D.雅各布松 5.( )的儿童常常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显得很不安分。

A.诵读困难 B.过度焦虑 C.强迫观念 D.交往困难 6.人格障碍是( )产物。

A.个体先天素质 B.后天教养 C.不良习惯 D.个体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 7.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1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称为( )。

A.心理测验 B.心理咨询 C.心理辅导 D.心理评估 8.( )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A.学校 B.家庭 C.社会 D.工作单位 9.小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主要是( )。

A.交往焦虑 B.上学焦虑 C.课堂焦虑 D.考试焦虑 10.学习困难综合症在( )比较多见。

A.小学生 B.初中生 C.高中生 D.大学生 11.下列哪些中学生的表现不属于心理行为问题( )。

A.过分依赖, B.吸烟 C.受到批评,心里不高兴 D.一到考试身体就有不适反应。

12.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试;二是( A.行为矫正 B.学会适应 C.寻求发展 D.克服障碍 13.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14.首创主要用于治疗恐惧症的系统脱敏法的心理学家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课笔记第1页:【说在课前】上午讲了学习理论的三大流派:1.行为主义。

2.认知主义。

3.建构主义。

今晚要讲人本主义。

第2页:【解析】人本主义整体上更注重人的价值,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价值,强调自我实现。

代表人物:1.马斯洛。

2.罗杰斯。

口诀“罗马人”。

第3页:【解析】之前讲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自我实现。

马斯洛尤其强调人格实现。

1.自我实现的人格观:人要发挥所有潜能达到自我实现,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

2.内在学习论:别人逼迫的学习是机械的、外在的学习,马斯洛反对外在学习,提出内在学习论。

要想学习,必须调动内在驱动,开发潜能。

马斯洛智商在190以上,他的理论提出时被很多人反对,被反对的时候他认为,自己的智商高,所以要坚持自己的理论。

内在学习就是靠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内在学习是比较难达到的。

人本主义的理论稍微有一点不切实际。

第4页:【解析】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的代表,关注人,他的理论也有一点不切实际,有一点空。

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老师培养人,要培养“完人”,“完人”就是知识高,情商高,“双高”的人。

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奥苏贝尔之前也提出过有意义学习,但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人本主义关注人的价值,因此罗杰斯认为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1)“有意义”:①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②建立知识与人的联系。

(2)自由学习就是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不需要别人告诉你学到哪,而是自主、自觉。

(2)自由学习就是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不需要别人告诉你学到哪,而是自主、自觉的学习。

3.学生中心教学观:人本主义关注人,教学过程关注学生,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提出学生中心教学观,也叫“非指导教学”。

罗杰斯反对原来的老师指导学生、命令学生,他认为老师更多的应该是倾听式的,要暗示学生。

非指导模式强调老师的角色是“催化剂”。

非指导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就是良好师生关系,作为老师要做出努力,现实生活中的师生关系取决于老师。

老师要做出三方面努力:(1)真诚:以诚相待,不能让学生觉得在敷衍。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罗杰斯认为现实生活中的老师的、家长的爱是有条件的,例如家长的爱是通过各方面作为回报的。

罗杰斯认为老师和家长不求任何条件地积极关注他,不要求考好成绩、品行一定好。

同理心:老师解决问题时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是“换位思考”。

【总结】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3.非指导模式。

4.良好师生关系(老师):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同理心。

第5页:总结:【解析】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关注自我实现,关注人的价值。

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简称“罗马人”。

第6页:【解析】1.最难的一道题,考试时正确率非常低。

A项培养知情合一的人,这是人本主义罗杰斯的观点。

B项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奥苏贝尔的观点。

C项内在学习是人本主义马斯洛的观点。

D项学习应该是有情境的,这是建构主义的观点。

【选D】2.【选B】第7页:【解析】1.行为主义:S-R联结公式,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普洛夫、斯金纳、班杜拉。

2.认知主义:SOR联结。

代表人物有苛勒、托尔曼、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

其中布鲁纳和奥苏贝尔考的最多。

3.建构主义:综合了其他主义的优点,强调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长。

知识是动态的。

4,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第9页:【解析】第五章学习心理有七节内容,考试中所占比重在30%以上。

学习的时候要心理有动机、会迁移,有策略。

【解析】学习动机包括:概述、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分类、理论、培养与激发。

考的最多的是理论,第二多的是动机与效率的关系。

【解析】1.概念:学习动机是一种动力机制。

2.构成:与动机的构成相同。

动机的构成,一个是需要,另一个是诱因。

比如现在有吃的动机,那么要有饿的需要,此外还闻到了外面的饭香。

学习动机:(1)学习的需要。

(2)学习的诱因。

第11页:【解析】与动机的作用相同,以例子的形式考查单选题。

1.激活:由静到动。

比如渴了想喝水,好久没学习了今天想看书。

2.定向:又叫指向。

强调指向具体目标。

比如想看书,看一本科幻小说。

例:生活中好久没学习了,突然想考老师,这是学习动机的激活功能,从无到有。

考老师要买书听课,听粉笔的课,这就是定向。

3.强化:等于维持。

比如现在有学习动机,能够让我两小时不走神就是强化。

4.调节:强调发现问题,要进行补救、调整。

比如现在觉得自己走神了,用针扎自己一下,这就是调节。

第12页:【解析】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的关系,容易出简答题,是选择题和简答题的考点。

1.学习动机越强,不是学习效果越高。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呈倒U型曲线。

中等动机更有利于效果的完成。

2.耶克斯多德森研究认为,根据任务不同,学习动机保持在不同程度。

(1)学习简单任务时,动机应保持在较高水平。

例如某次考试题很简单,都是上课讲过的,但成绩往往不理想。

比如在3分钟内算10以内加减法,往往会出错。

(2)任务难度较大时,动机应该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比如备考公务员考试,竞争很大,难度不低。

小明对自己要求很高,要求行测上80,否则就是自己能力不够,但他考了5次都没有上80,5次以后就会怀疑人生。

这是因为他的动机过高,降低了自己的效率。

(3)任务难度中等的,动机要保持中等水平。

【总结】1.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中等动机最有利于学习。

2.在学习难度较大的任务时,动机较低。

3.任务难度较大时,动机应该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4.任务难度中等的,动机要保持中等水平。

第13页:【解析】1.难度大的时候,动机应该保持在较低水平。

任务容易的,动机要保持在较高水平。

【选C】2. 成倒U形曲线关系,强调中等任务最有利于学习【选D】3.错误:呈倒U型曲线【错误】42:10 第14页:【解析】选择题形式出现。

记住维度,给出例子能够区分。

1.动机来源:(1)内部动机:需要引起的,对这个东西本身感兴趣。

(2)外部动机:对外部奖励有兴趣,比如有人特别喜欢心理学,所以想学心理学,这就是内部动机;有人不喜欢心理学,但想考上老师,这是外部动机。

“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是外部动机,因为内部动机是自己想读,而外部动机是对外界东西感兴趣,读书是为了振兴祖国,为了中华民族,这是外部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内容和社会意义:(1)高尚动机:有利于国家、社会、集体的。

例如“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是高尚动机。

(2)低级动机:利己的,以自我为中心,看眼前利益。

考试中没办法考低级动机,中国讲究辩证统一,因此这个分类不考例子,考查分类维度,是根据社会意义分为高尚和低级。

根据与活动的关系:(1)直接近景动机:与近期目标相联系,对东西有兴趣,对结果有兴趣。

比如我今晚努力学习是为了一星期后考试考第一,指向了结果“考第一”,时间也比较接近。

(2)间接远景动机:与长远意义、社会意义相联系。

“我从小立志长大后当科学家”就是间接远景动机。

【注意】考第一对分类最多,爱考“下列属于内部动机的是()”。

第二对主要考维度。

第三对考远近。

第15页:【解析】奥苏贝尔成就动机分类,考试中以例子形式考查。

1.认知内驱力:强调对于知识感兴趣,渴望学习、渴望了解知识。

比如科研人员、大学教授等,研究一线知识,对知识本身感兴趣。

是内部动机。

2.自我提高内驱力:强调对赢得地位感兴趣,赢得自尊心。

比如学习是为了班长的地位,学习是为了获得三好学生。

“提高”强调地位的提高。

是外部动机。

3.附属内驱力:在小时候,儿童早期比较突出,主要为了赢得家长、老师的表扬和赞许,是外部动机。

【注意】1.注意例子区分,比如中等生小明为了得到同学们的尊重,为了得到“优秀少先队员”而努力学习是自我提高内驱力。

2.附属内驱力在儿童早期最为突出。

3.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的学习动机。

因此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要让他对知识本身感兴趣。

“尊重”强调地位的尊重,自我提高内驱力。

“成人不存在附属内驱力”这是说法错误。

第16页:【解析】1.赢得地位,是自我提高,同时是外部动机。

【选D】2.【选D】第17页:【总结】学习动机:1.概述:学习动机是内部力量,由两部分组成:(1)需要(2)诱因。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1)呈倒U型曲线。

(2)任务简单时,动机应该控制在较高水平;任务中等时,动机中等;任务较难时,动机维持在较低水平。

3.学习动机的分类:(1)一般分类。

(2)奥苏贝尔成就动机分类:对知识本身感兴趣的是认知内驱力,对地位排名感兴趣的是自我提高内驱力,为了得到赞许认可的是附属内驱力。

第18页:【解析】行为主义的理论是强化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强调强化是一种手段,有利于学习动机。

学生有好的行为时,老师进行表扬和鼓励,强化理论简单了解。

第19页:【解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成7个层次,可能结合其他知识考查案例分析题。

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下面的四种是缺失性需要(缺四),上面的三种是成长性需要(成三)。

不是所有人都是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才有高层次需要,比如司马迁。

【注意】小明父母离异,小明成绩下滑,从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小明成绩下滑的原因。

首先是归属和爱的需要没有满足,安全的需要没有满足。

应该多关心爱护他,让他的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满足。

第20页:【解析】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麦克里兰、阿特金森。

主要把人分成两种,趋向成功和避免失败。

比如把大家关到屋子里,让大家玩套圈游戏,让大家套自己喜欢的东西,设置三个点,离娃娃最近、中间、最远。

不同的人会选不同的点。

倾向于选中间的,选择的是50%难度的任务,这种人往往是趋向成功的人,因为这种人认为这个难度是中等的,有利于自己施展才能,如果做错了,会越挫越勇,克服困难,一般会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

2.选择最近的点的人是避免失败的人。

这类人一般会选择任务难度最简单的,或者最难的。

即使选了最难的,如果失败了也会有理由,因为大部分人都会失败。

避免失败的人选择极难或者极易的任务。

【注意】1.知道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麦克里兰、阿特金森(成就高)。

2. 趋向成功的人,选择50%难度的任务。

3.避免失败的人选择极难或者极易的任务。

4.趋向成功和避免失败没有好坏之分,只不过是自己内心的想法。

75:50【解析】成败归因理论代表人物是韦纳,分为三维度六个因素,知道六因素都属于哪个维度,判断怎么指导学生进行归因。

三维度六因素,有一个词是唯一可控的。

三维度是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

六个因素中只有努力是可控的,其他所有因素都是自己控制不了的,即“一可控”。

“二稳定”:一个是能力,人的能力相对来说是稳定的,比如人的能力一般不可能快速提升和下降。

另一个是工作难度,比如参加国考,试卷的难度就摆在那,对于大家来说就是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