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复习教学案

合集下载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初中化学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初中化学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初中化学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二、教学重点
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三、教学难点
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四、教学内容
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备课内容。

2. 教学教具:黑板、彩色粉笔。

3. 学生学习资料。

六、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化学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习: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平衡原则。

3. 实践:让学生进行练习,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 拓展:引导学生探讨化学方程式的一些衍生问题,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5. 总结: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认识。

七、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题。

2. 复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平衡原则。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需要通过更多的引入实践实验和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六章反比例函数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六章反比例函数复习教案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坐标点,分步骤绘制图像,并强调曲线在第二、四象限的单调递增特点。
(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在将反比例函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时,往往难以正确设定变量和建立模型。
突破方法: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和练习,引导学生如何从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并建立数学模型。
(3)反比例函数与其他函数的区分:学生容易混淆反比例函数与其他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复习的是《反比例函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路程不变,速度与时间成反比的情况?”(如:固定距离,速度越快,所需时间越短)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复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奥秘。
另外,学生在将反比例函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时,有时会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从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设计更多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如何从问题中提炼出反比例函数模型,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氛围浓厚,但部分小组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予他们展示和表达的机会,并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更好地展示比例函数复习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六章“反比例函数”的复习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与性质:回顾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即y=k/x(k为常数,k≠0),以及其性质,如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在每个象限内的符号等。
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复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特点,如曲线在第一、三象限单调递减,在第二、四象限单调递增,以及图像与坐标轴无交点等。

第六章复习课教学案

第六章复习课教学案

第六章复习课教学案复习目标1、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单位及换算,会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2、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定义,公式,单位及换算。

3、能设计实验测固体、液体的密度,能评价实验方案及评估实验中的误差。

4、会用密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会根据物质的物理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

复习的重重点和难点重点:质量、天平的使用、密度的测定及应用。

难点:密度的概念。

反思:知识点梳理:1、质量:(1)物体和物质是不同的概念。

一切物体由物质构成;物体有质量,物质有密度。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在测量物体质量时小质量的物体要用测多知少法。

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 方法:A、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2、体积(1)、单位:m3, dm3, cm3(2)测体积——量筒(量杯):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看”:单位:毫升(ml)=厘米3 ( cm3 )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⑶体积的测量方法:A:对于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外形的固体,可按照其几何模型的体积公式测出有关量求出其体积。

第六单元复习-第三十四课教案

第六单元复习-第三十四课教案

第六单元复习-第三十四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理解“虚拟语气”的概念及其用法,能够正确地分辨和运用虚拟语气;2、掌握虚拟语气的几种常见用法,例如表示假设、虚拟条件、愿望等;3、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合理运用虚拟语气,如写作、口语表达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虚拟语气的基本概念和用法;2、常见的虚拟语气类型,如虚拟条件、假设等;3、虚拟语气的运用技巧,如注意与时态和语态的搭配等。

教学难点主要在于如何巧妙地运用虚拟语气,特别是在复杂的语境中运用虚拟语气,使得情感和意义更加得到表达和传达。

三、教学方法本课教学的方法主要以“课堂教学”和“互动讨论”为主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会通过习题分析、实例讲解等方式,把虚拟语气的基本概念和用法讲解清楚,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所体会和理解。

在互动讨论环节,教师将会以对话形式进行模拟,让学生互相交流和探讨虚拟语气的运用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集思广益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虚拟语气。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一张关于虚拟语气的图片或视频,展示虚拟语气的基本概念,让学生聚焦于本节课的主题。

如果有需要,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讨论。

2、知识讲解在知识讲解阶段,教师将介绍虚拟语气的基本概念和用法,并通过一些习题分析和实例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虚拟语气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3、模拟对话在模拟对话的环节,教师将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语言的运用和应用。

通过模拟对话的形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虚拟语气的运用技巧,从而培养大家集思广益的思维方式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4、课后作业在课后作业中,教师将留下一些习题或练习,让学生在家里进行练习和巩固。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巩固和应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五、课堂互动在课堂互动环节,教室里的气氛非常融洽。

教师采用引导式教学,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中来。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实数》单元复习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实数》单元复习教案设计

⼈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实数》单元复习教案设计⼈教版七年级下册《实数》单元复习教案教学⽬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章基本概念与运算,能⽤本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法】梳理本章知识点,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并应⽤于实际解题中.【情感态度】领悟分类讨论思想,学会类⽐学习的⽅法.【教学重点】本章知识梳理及掌握基本知识点.【教学难点】应⽤本章知识解决实际与综合问题.【教学⽅法】演⽰法、类⽐法教学过程:⼀、作业回顾,提出错点【教学说明】将前⼀天的作业问题进⾏反馈,及时化解存在的问题。

⼆、课前⼩测,竞争⿎励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的平⽅根是1B.1是1的算术平⽅根C. 22)(- 的平⽅根是2 D.0没有算术平⽅根 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31-=-31- B. 31-= 31 C. 31-= 31- D.31-=-313.化简:2242)()(-+-= . 4.6-的相反数是,倒数是,绝对值是 .5.绝对值⼩于7的正数有,它们的和是 .【教学说明】1.通过简单知识⼩测,让学⽣体会成就感的同时回顾本章知识.2.利⽤⼩组竞争提⾼学⽣的数学学习兴趣.三、知识要点,整体把握【教学说明】1.通过构建框图,帮助学⽣回忆本节所有基本概念和基本⽅法.2.帮助学⽣找出知识间联系,如平⽅与开平⽅,平⽅根与⽴⽅根,有理数与实数等等.四、类⽐精讲,释疑解惑【教学说明】在例题的分析讲解后,学⽣马上进⾏相关练习训练,通过师⽣互动形式,达到学以致⽤的效果。

例1.在实数21,3-,-3.14,0,π,2.161161161…,316中,⽆理数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分析:准确地进⾏实数的分类,能将各个数落相应类别的位置上.类⽐精练1.下列实数中,⽆理数是() A.4 B.2π C.2.161161116 D. 722 例2.若(a+1)2+02-b =,则a ,b 的值为 .【教学说明】本题由两个⾮负数的和为0,得到两个⾮负数为0,求出a,b 的值. 类⽐精练2.若x,y 为实数,且︱x+2︱+2-y =0,则2017)(y x 的值为() A.1 B.-1 C.2 D. -2 例3.计算(1)328163+-)((2)361535-++-【教学说明】实数的有关运算律及运算顺序、相反数、绝对值等与有理数的运算基本相同.有理数的运算律及运算顺序对实数同样适⽤.在进⾏实数混合运算时,⾸先要观察算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法进⾏计算.⼀般按照先乘⽅,后乘除,再加减的顺序计算,另外还要注意符号.类⽐精练3.(1)2325276)()(-+- (2)32274123-++-)(五、随堂练习,巩固要点4.下列等式正确的是()A. 13169±=B.552--=)(C. 327-D.1251253=--5.在10,3,325,-4中,最⼤的⼀个是()A. 10B.3C. 325D.-46.设a 为整数,若a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所⽰,则a 的取值范围是()A.2﹤a ﹤3B. 4﹤a ﹤9C. -2﹤a ﹤3D. -4﹤a ﹤97.若1.1001.102=,则±0201.1=8.若10的纯⼩数是a ,则a =9.若a a --332=)(,则a 与3的⼤⼩关系是 .11.如果⼀个数的两个平⽅根分别是 2a-3和a+9,求这个数.【教学说明】结合中考考点,有针对性地进⾏训练,提⾼学⽣解题能⼒.六、拓展训练,能⼒提升14.已知a,b,c 为实数,且它们在数轴上的对应点位置如图所⽰:化简:a c a c b a b 2)(222---++-)(【教学说明】多块知识点相关结合,为中等能⼒的学⽣提升知识运⽤能⼒.七、作业布置:1.布置作业:课本P61 3.8.92.完成优化设计的课时的练习.教学反思:1.本课时教学可应⽤不同形式的练习引导学⽣认识相关的基本概念,强化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利于进⾏运算与判断.2.注重分类思想的认识与理解,强调实数计算能⼒的训练,打下坚实的运算能⼒的基础.。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

教师 学生 时间和时段 2013年 月 日 ( : — : )学科 数学年级 八年级教材名称 北师大版 授课题目数据的分析课 次第( )次课专题一: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知识点回顾:1、算术平均数: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x x n ,,2,1 ,我们把()x x x n n+++ 211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mean ),简称平均数,记为x .(读作:x 拔)2、加权平均数定义 如果n 个数中,x 1出现f1次,x 2出现f2次,,xk出现fk次(f1+f2+f k=n ),由平均数定义:-x =,2211nfx fx f x nn+++ 这样求得的平均数-x 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fff k,,,21叫做权.3、中位数是n 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4、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巩固练习:1、小明期末语数英三科的平均分为92分,她记得语文是88分,英语是95分,但她把数学成绩忘了,小明的数学成绩为( )A 、93B 、95C 、92.5D 、942、某养鱼专业户,在捕捞前,随意捞出10条鱼,称得这10条鱼的重量如下(单位:kg ):0.8, 0.9, 1.2, 1.3, 0.8, 0.9, 1.1, 1.0, 1.2, 0.8,则这10条鱼重量的中位数是______kg,众数是_______kg3、某瓜农采用大棚栽培技术种植了一亩地的良种西瓜,这亩地产西瓜600个,在西瓜上市前该瓜农随机摘下10个成熟的西瓜,称重如下.这10个西瓜重量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和 ;计算这10个西瓜的平均重量,并根据计算结果估计这亩地共可收获西瓜约 千克.4、某养鱼专业户,在捕捞前,随意捞出10条鱼,称得这10条鱼的重量如下(单位:kg ):0.8, 0.9, 1.2, 1.3, 0.8, 0.9, 1.1, 1.0, 1.2, 0.8,则这10条鱼重量的中位数是______kg,众数是_______kg5、为筹备元旦联欢会,班长对全班学生爱吃哪种水果作了民意调查,那么最终买什么样的水果,下面的调查数据中最值得关注的是( )A .中位数 B.平均数 C.众数 D.加权平均数6、一个地区某月前两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x 1, x 2, x 3, x 4, x 5和x 1+1, x 2+2, x 3+3, x 4+4, x 5+5,若第一周这五天的平均最低气温为7℃,则第二周这五天的平均最低气温为 。

高考化学复习教学案:氧族元素

高考化学复习教学案:氧族元素

第六章氧族元素硫酸工业第一课时氧族元素【考纲要求】1.理解氧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2.以硫元素为代表,了解氧族元素的单质、氢化物及其氧化物的重要性质;3.了解硫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意义教与学方案【自学反馈】1.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及性质递变规律【小结】非金属性依次;金属性依次。

2.硫的氢化物、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的结构、性质3.金属硫化物的颜色和溶解性4.硫单质与氢化物、氧化物的性质及化合价关系强还原性氧化性、还原性强氧化性特别注意:中间价态的两类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SO2、H2SO3、Na2SO3以还原性为主。

5.硫的四种价态间的含硫物质之间的网络关系学性质稳定性不稳定稳定较稳定不稳定稳定水溶液的酸性强弱弱酸性检验使含Pb2+的湿润试纸变黑或与Cu2+反应生成CuS沉淀1H2S是具有臭蛋气味的剧毒气体,其水溶液——氢硫酸是一种具有挥发性的二元弱酸,硫化氢、氢硫酸都具有强还原性可被碘水、溴水、氯水、FeCl3溶液、HNO3等氧化。

H2S能燃烧,燃烧依反应条件不同而不同。

2硫与Fe、Cu反应时,由于其非金属性比氯弱,所以生成低价态的物质FeS、Cu2S。

3硫的氧化物有SO2和SO3,其中SO2是一种有刺激气味的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叫亚硫酸、二元弱酸。

SO2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其危害详见课本),防治方法有排烟除硫燃料脱硫。

6.臭氧的性质:(1)物理性质:在常温常压下,臭氧是一种有的色体,密度比氧气,溶于水;液态臭氧呈色,固态臭氧呈色。

(2)化学性质:1极强的氧化性:O 3+KI + H2O =2不稳定性:3漂白性:漂白原理是依靠性,因此臭氧是一种很好的剂和剂;4产生方式:(用化学方程式表示)7.过氧化氢的性质: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价,因此过氧化氢表现为即有性又有性,并以性为主,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俗称呈弱酸性。

A.化学性质:(1)当遇到强还原剂时,体现氧化性,如:SO2+ H2O2= ;Fe2++ H2O2+ H+ =(2)当遇到强氧化剂时,体现还原性,如:MnO4—+ H2O2+ H+ =(3)不稳定性:H2O2=B.用途:【例题解析】[例1] 已知硫酸锰(MnSO4)和过硫酸钾(K2S2O8)两种盐溶液在银离子催化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高锰酸钾、硫酸钾和硫酸。

初中物理_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质量和密度》复习课教学设计重难点突破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图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 g.学生独立进行基础练习,强化基础知识,小组交流答案,教师指导。

考点2:密度概念的理解及公式应用考点2:密度概念的理解及公式应用1.下列关于密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B.kg/m3和g/cm3都是密度的单位C.从公式ρ= 不能得出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的结论D.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它的质量不断减小,密度也减小2.(2017•连云港)有四个容量均为200mL的瓶子,分别装满酱油、纯水、植物油和酒精,那么装的质量最多的是(ρ酱油>ρ纯水>ρ植物油>ρ酒精)()A.纯水B.酱油C.酒精D.植物油3.(2017•南充)容积为250mL的容器,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300g,则容器质量为____g;若装满另一种液体后的总质量为250g,则这种液体的密度为_____g/cm3。

(ρ水=1.0×103kg/m3)考点3:密度图像分析1.(2017·自贡)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重难点突破A.若甲、乙的质量相等,则甲的体积较大B.若甲、乙的体积相等,则甲的质量较小C.两物质的密度之比为4∶1D.两物质的密度之比为1∶42.(2016·苏州)为测量某液体的密度,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了几组数据并绘出了m-V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液体密度为2g/cm3B.该液体密度为1.25g/cm3C.量杯质量为40gD.60cm3的该液体质量为60g考点4:密度的测量(2017•连云港)为了测量一小石块的密度,小明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平衡时右盘所加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图乙是小石块放入量筒前后的液面情况,由测量可得小石块质量为________g,小石块的体积为_______mL,所测小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_g/cm3。

力和运动

力和运动

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力与运动》复习课教学案一体化设计第二课时(5、6节)荣成市蜊江中学-何晓玲【教学目标】1.以小组的形式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建构知识体系;2.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3. 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运用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展示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2.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程序设计】一、提出目标(1分钟)教师说明本节复习内容及要求二、知识梳理(一)组内合作交流(6分钟)<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结合课本、笔记本,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知识梳理与回顾。

由中心发言人发言,其他成员补充,还有一人主笔,主要记录知识要点和本组质疑的问题。

小组分工明确。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了解各小组情况(二)全班交流展示(8分钟)<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将本组梳理的结果,通过投影仪呈现并解说,展示本组梳理的结果;在小组交流或小组进行补充时,各小组将自己小组质疑的问题提出,请求其他小组解决;全体同学认真倾听并踊跃补充。

<教师活动>教师及时评价,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启发点拨。

三、基础练习(一)自主学习(6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独立进行基础练习,强化基础知识。

了解本组题复习了哪些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哪些物理方法?<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学案一1.关于惯性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能够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B.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有惯性C.物体静止时有惯性,一开始运动,不再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也就失去了惯性D.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只有始终保持运动状态才有惯性2.我国公安部规定,汽车前排的司机和乘客都应在胸前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在下列哪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A.车速太快B. 车速太慢C.突然起动D.紧急刹车3.正在运动着的物体,若它所受的一切外力都同时消失,那么它将()A.保持速度大小不变,但运动的方向改变了B.保持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C.立即停下来D.速度变小,慢慢停下来4.下列事例中,属于避免惯性带来危害的是()A.拍打晒过的被子,灰尘脱落B.汽车在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车距C.跳远时,助跑能使运动员跳得更远D.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上撞击几下,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5.(多选)分别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滑到铺有毛巾、粗糙木板、比较光滑木板的平面上,小车在不同的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如图所示.以下是某同学Array根据实验现象并经分析归纳和推理得出的实验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是()A.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长B.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大,速度减小就越快C.小车受到力的作用就运动,不受力的作用就不运动D.运动的物体不受力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6.在以下给出的各种现象中,处于平衡状态的是()A.在弯路上的汽车匀速转弯B.熟透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C.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匀速转动D.小孩沿笔直的滑梯匀速下滑7.关于二力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一定是一对平衡力B.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墨水瓶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悬挂在绳上静止的小球,绳对小球拉力和小球重力是一对平衡力D.用沿水平方向的力推桌子,桌子没有动,人的推力和桌子的重力是一对平衡8.空中张开降落伞后,跳伞运动员匀速下降,这是因为跳伞运动员()A.没有受力的作用B.受到的重力小于阻力C.受到的重力等于阻力 D.受到的重力大于阻力9.一个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且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A.物体所受的合力可能为零B.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保持不变C.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改变D.物体所受合力一定为零10.物体重10000N,当起重机钢丝绳将物体吊在空中静止时,钢丝绳对物体的拉力是_________N.当物体以2m/s匀速上升时,钢丝绳对物体的拉力是_________N.(二)小组合作交流(5分钟)<学生活动>组内交流,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对每一个问题分析理由。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一、复习内容概述在本次复习课中,主要对第六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性梳理与巩固,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习作内容等。

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复习掌握第六单元的课文内容,生字词的读写和造句,习作内容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优秀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复习和梳理,生字词的读写和造句。

2.难点:习作内容的讲解与指导,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课,熟悉教材内容,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具。

2.学生准备:复习相关知识,准备笔记本及书写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复习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文本内容,理解文章结构和内涵。

•提问导读,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和要点。

2. 复习生字词•带领学生逐个复习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加深印象。

•练习造句,巩固生字词的应用能力。

3. 习作讲解与指导•结合课文内容,教师讲解作文的构思和写作方法。

•分析范文,指导学生如何提升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 练习与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文理解和生字词练习。

•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讲解练习,巩固知识点。

六、课堂互动•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彼此交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开展互动问答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包括课文默写、生字词造句等,让学生在家继续学习巩固。

八、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整体巩固。

•学生可以提问疑惑,教师解答学生问题,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通过本次复习课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第六单元的知识,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复习教案

《质量与密度》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知道质量的单位。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3、会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会使用游码,会使用天平称质量。

4、理解密度的概念。

5、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6、会用量筒测体积,会用天平和量筒测体积考点:质量概念的理解,质量的单位;天平的调节,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这些考点常以填空、选择、实验、计算和探究题的形式出现。

密度概念的理解,密度的公式和单位,测定物质的密度,密度公式的变形及应用,这些考点常以填空、选择、实验、计算和探究题的形式出现。

主要考查学生对质量和密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运用上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考查学生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或液体的质量及密度的实验操作能力。

【知识结构】学习活动一:阅读教材P108-111页,完成下列问题并记忆。

1、物体所含___________的多少,叫做质量。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单位是_______;其它单位还有_____________。

3、质量与物体自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无关。

4、测量质量的工具:生活中用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实验室用________。

5、在用天平称量前应先调平,即:________水平、________调零、________平衡。

6、横梁平衡的标志是________或________。

7、使用天平是,估测物体的质量,用________加减砝码,并由________到________加砝码;物体放在________盘,砝码放在________ 盘。

8、读数时是________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________所对的刻度值。

学习活动二:阅读教材P113-116页,完成下列问题并记忆。

1、密度:某种物质_________的质量。

它是物质的_______,“铁比木头重”实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复习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复习教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课题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掌握亚洲的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2.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

3.简述亚洲的地形对河流、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亚洲的地理位置;知道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亚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一、考点梳理1、亚洲(图中A)的位置(1)半球位置: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2)纬度位置:亚洲大至位于11°S——81°N,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3)海陆位置:亚洲西北隔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与欧洲(B)相连;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C)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D)为界;东南隔海与大洋洲(E)相望;东临太平洋(F)、北邻北冰洋(H)、南邻印度洋(G)。

2、亚洲的地形(1)亚洲的地势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2)受地势的影响,亚洲的大河多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

其中,长江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叶尼塞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恒河自北向南注入印度洋。

3、亚洲的气候特征:(1)气候复杂多样(A:温带大陆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E:热带季风气候 F:亚热带季风气候 G:温带季风气候 H:极地气候 I:热带雨林气候)(2)季风气候显著(亚洲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上季风气候分布最广、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3)大陆性气候分布广(A)二、巩固练习1、亚洲的地势特点是()A、西高东低B、南高北低C、中部高四周低D、中部低四周高2、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带雨林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右图是“世界部分地区简图”,读图回答3-4题。

3、与亚洲在陆地上接壤的大洲是A.欧洲、非洲B.非洲、北美洲C.欧洲、北美洲D.欧洲、大洋州4、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分界线,不包括...()A.苏伊士运河 B.土耳其海峡C.马六甲海峡 D.白令海峡5、2008年12月26日下午13时45分,我国海军舰艇编队从三亚启程,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北师大版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案)
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相当活跃。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监督。
此外,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对于统计图表的绘制还不够熟练。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打算增加一些绘制图表的练习,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条形图、折线图等统计图表的理解和掌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数据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回顾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数据分析是指通过收集、整理、描述和解释数据来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它在帮助我们理解现象、做出决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以及通过方差和标准差来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细节:如何设置坐标轴、刻度、图例等,以及如何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
-频率分布表的构建:如何确定组距和组数,以及如何将数据合理地分配到各个组中。
-中位数和众数的求解:对于原始数据排序和分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求解方法。
-方差与标准差的计算过程:理解方差和标准差计算公式中的各个元素含义,掌握计算步骤。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中的数据问题,提高数据感知和数学抽象能力。

2025高考物理备考复习教案 第六章 实验七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2025高考物理备考复习教案  第六章 实验七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点,A、B、C为三个计数点,打点计时器通以频率为50 Hz的交变电流.用分度
值为1 mm的刻度尺测得OA=12.41 cm,OB=18.90 cm,OC=27.06 cm,在
计数点A和B、B和C之间还各有一个点,重锤的质量为1.00 kg.根据以上数据算
出:当打点计时器打下B点时重锤的重力势能比开始下落时减少了
.

由 题 图 2 可 知 , 当 l = l2 时 , 遮 光
条挡光时间最短,此时物块通过光电门时的
速 度 最 大 , 可 得 l2 =

1
, mgl2 = k 22

2
1
2
mmax
,联立可得vmax=
2

2 ,此时细线的
拉力与物块的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
而物块加速度大小为0.
返回目录
摩擦阻力 .

(2)重物应选用质量大、体积小的.
(3)应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释放纸带让重物下落.
ℎ+1 −ℎ−1
(4)测长度,算速度:某时刻的瞬时速度的计算应用vn=
,不能用vn=
2
2ℎ 或vn=gt来计算.
(5)此实验中不需要测量重物的质量.
返回目录
实验七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2
2




图像若能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满足
1
=2
2 2
l + 2 l,即可验证弹簧和小物块组成的
2

系统机械能守恒.
返回目录
实验七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2)在(1)中条件下,l取某个值时,可以使物块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最大,速度最大
值为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熟练读、写“生字”树、林,会写句子“小鸟飞进树林”。

2.能力目标:能够初步感受自然界的美好,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认知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习树、林两个生字,掌握句子“小鸟飞进树林”。

•难点:理解句子意思,加深对生字的记忆。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单词卡片、图片或实物等。

2.学生准备:复习生字“树、林”。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导入
1.让学生说出生字“树、林”的意思,用卡片展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2.让学生回想教材中关于树和林的内容。

第二步:学习新句
1.教师读出句子“小鸟飞进树林”,让学生跟读。

2.解释句子中的生字,确保学生理解句子意思。

第三步:练习巩固
1.让学生用手指指着教材中相关图片,说出句子“小鸟飞进树林”。

2.分角色朗读句子,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步:拓展延伸
1.让学生画出“树、林”等自然元素,编写简单的小故事。

2.观察校园中的植物,写下观察心得。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复习了生字“树、林”,掌握句子“小鸟飞进树林”,培
养了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同时,渗透了尊重生命的情感教育。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句子“小鸟飞进树林”,每天朗读三遍。

2.在家中或校园中观察各种植物,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以上为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大洲复习说课稿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大洲复习说课稿

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大洲复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七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大洲》是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化对各大洲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六个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大洲之间的联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大洲的整体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世界地理空间分布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地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对大洲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同时,学生对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各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各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差异。

2.教学难点:各大洲地理特征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以及如何运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结合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

2.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地图,详细讲解各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引导学生分析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分析其地理特征对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大洲地理特征的异同,分享讨论成果。

芜湖市第一中学高考物理复习 第六章 第讲 机车启动的两种方式教案

芜湖市第一中学高考物理复习 第六章 第讲 机车启动的两种方式教案

机车启动的两种方式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知识清单1.机车功率P=Fv(1)F是机车的牵引力,不是机车的合力。

(2)在水平面上:匀速行驶时,F=f;加速行驶时,F-f= ma.(3)有的问题中f大小恒定,有的问题中f与速率有关f=kv(或kv2)。

2.模型一以恒定功率启动(1)动态过程(2)这一过程的P-t图象、v-t图象和F-t图象如图所示:3.模型二以恒定加速度启动(1)动态过程(2)这一过程的P-t图象、v-t图象和F-t图象如图所示:4.三个重要关系式(1)机车以恒定功率运行时,牵引力做的功W=Pt。

由动能定理:Pt-F阻x=ΔE k.此式经常用于求解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过程的位移大小。

(2)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的运动过程中,匀加速过程结束时,功率达到最大,但速度没有达到最大,即v=错误!<v m=错误!。

(3)无论哪种启动过程,机车的最大速度都等于其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即v m=错误!=错误!(式中F min为最小牵引力,其值等于阻力F 阻).5.倾斜、竖直机车启动问题上坡最大速度v m=P/(f+mgsinθ)下坡最大速度v m=P/(f-mgsinθ)竖直提升最大速度v m=P/mg6.汽车行驶中功率、阻力变化引起的图像问题变化原因功率变化阻力变化功率P变大功率P变小阻力变大阻力变小速度变化牵引力变化v—t图mgP/vθ(mgsinθP/vfθ(mgsinθP/vfF-t 图7. 机车启动a-1/v 图像和F —1/v 图像问题 恒定功率启动a —1/v 图像 恒定加速度启动F —1/v 图像由F -F f =ma ,P =Fv 可得:a =错误!·错误!-错误!, ①斜率k =错误!②纵截距b =-错误!③横截距错误!=P F f①AB 段牵引力不变,做匀加速直线运动;②BC 图线的斜率k 表示功率P ,知BC 段功率不变,牵引力减小,加速度减小,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③B 点横坐标对应匀加速运动的末速度为1/v 0;④C 点横坐标对应运动的最大速度1/v m ,此时牵引力等于阻力。

芜湖市第一中学高考物理复习 第六章 第1讲 功教案

芜湖市第一中学高考物理复习 第六章 第1讲 功教案

功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知识清单1.功(1)物理意义: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3)公式:W=Fl cos α,适用于恒力做功,其中α为F、l方向间的夹角,l为物体发生的位移(相对地面)。

(4)特点①同时性:功的公式中的F和L必须具有同时性:计算力F做功时所发生的位移,必须是在同一个力F持续作用下发生的.②同体性:F和L是对应于同一个物体的。

③无关性:做功与物体运动形式(直线或曲线、匀速或变速)无关,与物体受其他力无关。

功只与F、l及夹角α有关。

④过程量:功是表示力对空间的积累作用的物理量,说到功,必须明确是哪个力对哪个物体、在哪一个过程中做的功。

⑤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因此物体所受合外力做的功等于其各个分力所做的功的代数和。

2.恒力做功3.斜面摩擦力做功的特点4.正功与负功动的方向5. 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方法以例说法 应用动能定理用力F 把小球从A 处缓慢拉到B 处,F 做功为W F ,则有:W F -mgl (1-cos θ)=0,得W F =mgl (1-cos θ) 等值法 轻绳、轻杆两端点受的力做功的数值相等。

若一端为变力而另一端为恒力,则可以通过计算该恒力的功,从而求出该变力的功。

微元法质量为m 的木块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运动一周克服摩擦力做功W f =f ·Δx 1+f ·Δx 2+f ·Δx 3+…=f (Δx 1+Δx 2+Δx 3+…)=f ·2πR 平均力法弹簧由伸长x 1被继续拉至伸长x 2的过程中,克服弹力做功W =错误!·(x 2-x 1) 图象法一水平拉力F 0拉着一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的位移为x 0,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表示拉力所做的功,W =F 0x 0 6. 总功的计算方法①先求物体的合外力,再求合外力的功W 总=F 合l cosα,此法适合恒力做功;②先求出各个力所做的功,再求总功W 总=W 1+W 2+…+ W n 。

初中物理_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六章《质量和密度》复习课教学设计这一章的复习分两节课完成,第一节,以梳理课本基础知识为主,第二节,以讲授典型题目为主。

本次授课是第一节。

从教学大纲上来看,本章考点主要涉及“质量及测量”,“密度及测量”,所以我把这一章分成了三个主题,即“质量及测量”,“密度及测量”,“密度及应用”。

主题一“质量及测量”:首先请同学们复习课本第一节,注重概念和笔记的复习,同时复习课后练习第3、4题。

(5分钟左右)接下来,针对同学们的复习情况,合上课本,点名提问以下几个问题:1、质量的含义是什么?2、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_____、_______、_______的改变而改变。

3、托盘天平可以测量质量,使用过程中,调节平衡螺母,这一环节,应该在放上物体之前,还是之后?4、测量质量的过程中,有两次调节天平,使衡梁平衡的操作,那么,衡梁平衡的标志是什么?1、天平上放物体之前,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果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应该把左侧的平衡螺母向那边调?调整完成后,如果指针仍然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应该把右侧的平衡螺母向那边调?2、读数时,横梁上的游码,应该按照左侧读数?还是右侧读数?(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补充课件设计和复习课本的不足。

)接下来,领着同学们一起看课件上的第三张到第十张。

这里面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1)质量和重量的区别(2)关于质量的单位换算(3)常见的物体的质量(4)天平的使用方法(5)对应的强化练习主题二“密度及测量”:首先请同学们复习课本第二节和第三节,注重概念和笔记的复习,同时复习116页第2、3、4题,和119页第4题。

(大约5分钟左右)接下来,针对同学们的复习情况,合上课本,点名提问以下几个问题:1、密度的含义是什么?密度的表达式是什么?1、由密度的表达式,可知,密度与质量成正比,密度与体积成反比,对不对?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请想一下,学过的物理量中还有那个量是像密度的?3、看着课件图片,说出固体密度的测量,正确的步骤是什么?如果调整一下实验顺序,最终的测量结果会偏大还是偏小?4、看着课件图片,说出液体密度的测量,正确的步骤是什么?如果调整一下实验顺序,最终的测量结果会偏大还是偏小?6、精选了一个密度测量实验题,一个密度大小比较的选择题。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第六章 实数章末复习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第六章  实数章末复习

解析:分数: 0.303003,0.7 , , (第六章 实数章末复习本章回顾一、思维导图:1.平方根2.立方根3.实数4.应用举例例一(1)4 的平方根是; (2) 64 的平方根是.解析:(1)根据平方根的定义,4 的平方根是 ± 2 ;(2)先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可知: 64 = 8 ,然后由平方根的定义可知:8 的平方根为 ± 8 = ±2 2 .方法总结:根据平方根的定义求解.(知识点: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平方根的定义)例二下列各数哪些是分数,正整数,无理数?• 22 7正整数: 25无理数: 3,- 6 +1 π ,5 3 2方法总结:对实数的相关概念记忆、理解准确,注意: 1)判断一个数要先 化简,再判断;(2)无理数的三种重要形式.(知识点:分数、正整数、无理数)例三已知 x, y 是实数,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所示,实数 z = 5 ,则下列式子正确的是()A. x > y > zB. - y > z > xC. y > x > zD. z > y > x解析:D.方法总结:先估算 2 < 5 < 3 ,则可知其在数轴上表示的点在点 y 以右,故可由“在数轴上,右边的数大于左边的数”得出正确答案.(知识点:实数的概念、实数的相反数、实数的大小比较、无理数的估算、数形 结合思想)例四已知x,y为实数,|x2-4|+y+1=0,求x y的值.解析:由题意可知:x2-4=0,y+1=0,解得x=±2,y=-1,所以:①当x=2,y=-1时,x y=2-1=2;②当x=-2,y=-1时,x y=(-2)-1=-2.综上所述:x y的值为2或-2.方法总结:非负数即正数和零,初中阶段所学非负数有三种:实数的绝对值、实数的平方、非负实数的算术平方根.灵活运用它们的值大于或等于0的性质,是我们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途径.(知识点:非负数的性质、平方根的定义、乘方运算、绝对值的意义、分类讨论的思想)例五计算:解析:22+22-π+9.方法总结:注意实数的运算顺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溶解现象(复习)教学案
班级姓名
问题情境:10℃时把30克KNO3固体放在100克水中充分溶解。

已知10℃时KNO3溶解度曲线为:
KNO3
25
10
⑴该溶解度曲线完整吗?如果不完整,如何修改?
⑵从上图溶解度曲线查找出10℃时KNO3溶解度为,
其含义是
⑶10℃时将30g KNO3固体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

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
液?试说明理由。

⑷上述溶液中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中的质量分别是多少?
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⑸怎样使未溶解的KNO3继续溶解?
⑹若把上述问题探究⑶的溶液变为质量分数变为10%的溶液,最简单采取什么方法?怎
么操作?用到哪些仪器?
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解决下列问题。

⑻10℃时,将10克硝酸钾固体投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该溶液是否饱和?若不饱和,要使其饱和,应蒸发水克或加入硝酸钾固体克。

⑼B点代表溶液(“饱和”或“不饱和”),当对此溶液不断降温时B点的运
动情况符合下列选项中的。

A.水平左移至曲线B.竖直向上移至曲线
C.水平右移D.水平左移至曲线后沿曲线下移
反馈习题:右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回答:
(1)AB曲线交点的意义是
温度为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2)将t2℃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0℃时,
析出晶体最多的是,无晶体析出的是
(3)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采用方法得到b。

(4)若将t1℃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t2℃时,
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课后检测
班级姓名
同学们,认真仔细作答,相信你们都是最优秀的!
一、我会选择:
1、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A.溶剂量 B.温度 C.溶质的质量 D.搅拌
2、如下图所示,向小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一定量的物质,右侧U型管中的液面未发生明显变化,该物质是()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固体 C.蔗糖固体 D.氧化钙固体
3、下列能使20℃的氯化钠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A.加NaCl
B.加水
C.保持温度不变蒸发水
D.再加20℃的NaCl饱和溶液
4、为了使熟石灰的溶解度增大,可采用()A.加入熟石灰固体B.升温C.加水D.降温
5、用含有一定量杂质的食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一些操作步骤如下,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①溶解②计算③过滤④蒸发结晶,烘干⑤称量
A.②⑤①B.①③④②⑤①C.③④②⑤①D.②①④③⑤.
二、我会填空:
1、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水饮料大多数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

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有关。

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

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有关。

2、根据下列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⑴t 1℃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
是。

⑵℃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

⑶要使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的饱和,可采
取、或等方法。

⑷t3℃时,向100g水中加入a物质80g,所得为不饱和
溶液,欲使其变为饱和溶液,还应再加入a物质g,
此时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三、我会计算:
用溶质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196g溶质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浓硫酸多少克?加水多少克?如何正确稀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