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全国地震烈度数值表及烈度图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第附录A。
0.1条首都和直辖市1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
20g:北京(除昌平、门头沟外的11个市辖区),平谷,大兴,延庆,宁河,汉沽。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天津(除汉沽、大港外的12个市辖区),蓟县,宝坻,静海。
3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大港,上海(除金山外的15个市辖区),南汇,奉贤4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
05g:崇明,金山,重庆(14个市辖区),巫山,奉节,云阳,忠县,丰都,长寿,壁山,合川,铜梁,大足,荣昌,永川,江津,綦江,南川,黔江,石柱,巫溪*注:1首都和直辖市的全部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2上标*指该城镇的中心位于本设防区和较低设防区的分界线,下同。
第附录A.0。
2条河北省1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
20g:第一组:廊坊(2个市辖区),唐山(5个市辖区),三河,大厂,香河,在南,丰润,怀来,涿鹿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第一组:邯郸(4个市辖区),邯郸县,文安,任丘,河间,大城,涿州,高碑店,涞水,固安,永清,玉田,迁安,卢龙,滦县,滦南,唐海,乐亭,宣化,蔚县,阳原,成安,磁县,临漳,大名,宁晋3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第一组:石家庄(6个市辖区),保定(3个市辖区),张家口(4个市辖区),沧州(2个市辖区),衡水,邢台(2个市辖区),霸州,雄县,易县,沧县,张北,万全,怀安,兴隆,迁西,抚宁,昌黎,青县,献县,广宗,平乡,鸡泽,隆尧,新河,曲周,肥乡,馆陶,广平,高邑,内丘,邢台县,赵县,武安,涉县,赤城,涞源,定兴,容城,徐水,安新,高阳,博野,蠡县,肃宁,深泽,安平,饶阳,魏县,藁城,栾城,晋州,深州,武强,辛集,冀州,任县,柏乡,巨鹿,南和,沙河,临城,泊头,永年,崇礼,南宫*第二组:秦皇岛(海港、北戴河),清苑,遵化,安国4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第一组:正定,围场,尚义,灵寿,无极,平山,鹿泉,井陉,元氏,南皮,吴桥,景县,东光第二组:承德(除鹰手营子外的2个市辖区),隆化,承德县,宽城,青龙,阜平,满城,顺平,唐县,望都,曲阳,定州,行唐,赞皇,黄骅,海兴,孟村,盐山,阜城,故城,青河,山海关,沽源,新乐,武邑,枣强,威县第三组:丰宁,滦平,鹰手营子,平泉,临西,邱县第附录A。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Array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对照表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对照表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强度和影响范围,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地震监测和研究工作。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对照表是一种常用的工具,用于描述地震的强度和危害程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是指地震过程中产生的最大加速度值,通常用“g”表示,其中1g等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对照表可以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转化为地震烈度,从而更好地评估地震对人们生活和建筑物的影响。
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影响程度的指标,通常用罗马数字表示。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是通过大量地震观测数据和研究成果总结而成的。
下面是一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对照表的示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地震烈度(罗马数字)0.01 I0.02 I-II0.04 II0.08 II-III0.16 III0.32 III-IV0.63 IV1.25 IV-V2.50 V5.00 V-VI10.00 VI20.00 VI-VII40.00 VII80.00 VIII160.00 VIII-IX320.00 IX630.00 IX-X1250.00 X根据对照表,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1g时,地震烈度为I级,即人们几乎感觉不到地震的存在。
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2g时,地震烈度为I-II级,人们可能会感觉到微弱的震动。
随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增加,地震烈度也相应增加,地震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地震烈度的增加不仅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有关,还与地震的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
同样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破坏。
因此,在评估地震危险性和制定地震安全标准时,除了考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对照表的建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量化地震强度和危害程度的手段,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地震的威力。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作者:————————————————————————————————日期: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050.05 0.1 0.15 0.2 0.3 ≥0.4 <Ⅵ Ⅵ Ⅶ Ⅶ Ⅷ Ⅷ ≥Ⅸ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震级与烈度对照表
震级与烈度对照表(1)震源: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2)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3)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一般把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的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的称为深源地震。
我国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都是浅源地震,一般深度为5~40km。
例如,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震源深度为11km;1999年9月21日的台湾大地震,震源深度仅为1.1km;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源深度为14km。
我国深源地震分布十分有限,仅在个别地区发生过深源地震,其深度一般为400~600km。
由于深源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在长距离传播中大部分被损失掉,所以对地面上的建筑物影响很小。
(4)震中距:地面上某点至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震级: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称为震级,用符号表示。
里氏震级是由两位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地震震级标准。
里氏震级是利用标准地震仪距震中100km处记录的以微米为单位的最大水平地面位移(振幅)的常用对数值:M=lgA (3-1)A——由地震曲线图上量得的最大振幅(μm)。
震级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下列关系:lgE=1.5M+11.8 (3-2)M——地震释放的能量。
由公式(3-1)和(3-2)计算可知,当地震震级相差一级时,地面振动振幅增加10倍,而能量增加近32倍(10**1.5=31.6倍)。
(6)地震烈度: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08,地震烈度划分为12等级,分别用罗马字母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Ⅻ表示。
地震烈度的评定指标,包括人的感觉、房屋震害程度、其他震害现象、水平向地震动参数。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
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
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
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
,
效益。
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震的规律,地震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而作出的经验性预报,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局限性。
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现状,大体可这样概括:人们对
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做出的较大时间尺度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特别是临震预报。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g:重力加速度,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
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依据。
在以烈度为基础作出抗震设防标准时,往往对相应的烈度给出相应的峰值加速度。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pdf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doc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Array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严选优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0.05 0.05 0.1 0.15 0.2 0.3 ≥0.4 <ⅥⅥⅦⅦⅧⅧ≥Ⅸ地震反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强度的两个重要参数,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是指地震时地面上某点的加速度达到的最大值。
PGA通常以单位重力加速度g(9.8 m/s^2)为基准来表示,例如,PGA=0.3g表示地震时的最大加速度是地球重力加速度的0.3倍。
1.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强度大小的参数,通常用来表示地震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
地震烈度采用罗马数字表示,常用的地震烈度标度包括MSK(Medvedev-Sponheuer-Karnik)烈度、MMI (Modified Mercalli Intensity)烈度等。
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经验公式或统计分析得到。
一般来说,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越大,对应的地震烈度也会越高,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烈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地震烈度还受到地震震源距离、场地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烈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在地震工程和地震灾害研究中,通常会综合考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烈度等参数,以评估地震对结构和场地的影响程度。
地震等级与烈度对应表
地震等级与烈度对应表世界各国使用的烈度表不同,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ⅩⅡ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
日本把烈度称震度,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1至7度,共8个等级。
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
一、地震等级地震等级(地震震级):是指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1、超微震: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2、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3、有感地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4、中强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5、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6、大地震:大于、等于7级7、巨大地震:8级以及8级以上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1、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2、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4、四至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5、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6、六至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7、九至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8、十至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中国地震烈度分级表地震烈度这一术语来自于英文单词Intensity,最初用它来表示地震的强烈程度,逐步扩展到反映地震中某一地区人的感觉、结构物的损坏、器物的反应和自然现象的变化等宏观标志遭受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地震烈度的直接含义就是地震引起后果严重程度的一种衡量尺度。
地震烈度的第二种解释,是地震引起后果的严重程度,一般也反映了地震破坏作用的大小。
所以,地震烈度也可以理解为地震破坏作用大小的一种量度。
虽然第二种解释是地震烈度最初含义的衍生,但长久以来,研究人员多在这一含义上使用它。
地震烈度概念在地震工程学的所有重要应用中都被理解为地震动强弱程度的度量尺度。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地震反Array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中国地震烈度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
除了基本烈度标准,还有建筑物等级标准。
根据其重要程度,GB 50223-2004《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把建筑物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具体规定如下。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2、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台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3、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台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
按照此划分,大多数建筑通常为丙级,重要的大型公共建筑则为乙级,特别重要的建筑要定为甲级。
建筑等级高,抗震设防的标准也要相应提高。
对于学校,其中提到“考虑到地震时小学生及幼儿自救能力较弱,应予以重点保护。
注意到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于层数较多的砌体教学楼的层数要求、构造柱、芯柱设置要求已有所提高,但对低层建筑(层数不超过三层)的构造要求仍不高,故本次修订将小学生及幼儿密集程度较高的低层建筑列为乙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震反应
谱:在
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
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
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
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
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
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
同样,结构刚度越大、周期越短,地震作用也大,因此,在满足位移限值的前提下,结构应有适宜的刚度。
适当延长建筑物的周期,从而降低地震作用,这会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震的规律,地震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而作出的经验性预报,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局限性。
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现状,大体可这样概括:人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做出的较大时间尺度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特别是临震预报。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g:重力加速度,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
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依据。
在以烈度为基础作出抗震设防标准时,往往对相应的烈度给出相应的峰值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