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21-22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福人类。
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在规律上能用、不能用的词语
发明规律
发现规律
消灭规律
尊重规律
创造规律 改变规律
认识规律 利用规律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创造、改变、 消灭规律,人只能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 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
①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人无力抵御自然灾害 ③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④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人类要保护自然环境,爱护植被,不然会危及 自身,故①③符合题意。②不正确,④与题意不合。
答案:D
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脉
知识回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 么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呢?
辩证唯物论认为: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本节内容
•1.了解物质是运动的 •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重点) •3.掌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人可以发挥主观 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重点难点)
(1)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暂时的)
(2)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
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
性质不变 空间位置不变
不显著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
考研:马原考点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考研:马原考点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
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这是它的特点和优点,但也造成认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
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
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
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科学哲学中所谓“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也指明人们总是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观察的。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PT(完整版)

苹果(知觉)= 红+甜+硬 +……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 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
那是一个又大又圆又红又甜又硬的苹果!
表象 这个在记忆中的苹果 形象,就是这个苹果 的表象。
2、理性认识
水果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和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从概念发展而来的,它总是表现为概念之间的一 定联系,并以句子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 断的思维形式。
水果都含有维生素
前提
梨是水果 结论 梨含有维生素。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 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包括两个认识阶段,即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即在实践 基础上形成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 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它是 认识的初级阶级。
大学生军营一日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v首先,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 前提,离开了感性认识,理 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 本之木,整个认识运动就无 进行。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v其次,感性认识需要深化,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有其局限性。它只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感性认识只 有发展为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才能指导实践。如果认识只停 留在感性阶段,它不仅不能指导实践, 而且很可能为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产生错误的认识。
第六讲 认识的本质与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揭示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三,主体的反映是能动的。
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 一、 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 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 义。”这表明( )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 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概念
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人
人是具有实践和思维能力的存在物
思 想 者
判断
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的反映, 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 定。
培 根
推理
以已知判断为前提,遵循逻辑规则, 推出新的判断的反映形式。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3.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
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 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 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 明( )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 从实践到认识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内涵
含义
感 性 认 识
凭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 事物的现象、形式、外部 联系的认识。
特点
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 表象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 1、什么是主观能动性 • 主观能动性:想(认识)、做(实践)、精神状态 • 意识能动性:想(认识)、精神状态 • 2、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论要求 •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可以
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 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 ③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 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 (5)小结: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
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
• 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片面强调规 律的客观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 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
C
2、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 (1)什么是运动?
•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 (2)什么是静止?
•
静止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是运动的一种特殊
状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 有发生变化;
•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 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 2008年8月5日中科院专家陈挺恩表示,喜马拉雅山 目前仍处于隆升的过程之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 一定会越来越高。珠峰未来的高度取决于珠峰隆升 的速度和风化的速度谁快谁慢,如果风化快过隆升, 则珠峰无疑就会变矮,而如果隆升速度快过风化过 程,则世界第一高峰还会长高。这说明
• ①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3.懂得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发 展 理解人和规律的关系,提高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自觉性。 要求 说明 无
简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简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这个原理主要强调人的认识并不是抽象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水平下的对事物的认识,强调我们的认识是历史、具体的认识,要随着实践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原理主观复习题答案

绪论一、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错误。
哲学仅仅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周遭的总纲领和大规律,规律就像定理公理一样,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只要按照时代环境巧妙的变化运用哲学,就可以继续发展,但就哲学的内核价值而言是不容触动的,否则,就是修改了哲学中的规律原则,导致框架的解构和重建。
2、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3、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的个人思想。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不只是马克思个人的思想。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常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常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常说的体系;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几千所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三、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哪里?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人的心灵天生就好比一块白板—— 不是白颜色的板,而是空白的板,上 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人 出生时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一样,对 任何事物都没有印象。
——约翰·洛克“白板说”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1)脱离实践考察认识
主体
(2)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 “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
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
客体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主体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实践
(1)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客体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
的能动反映 ➢反映具有摹写性: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对客 观事物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及规律的再现。
➢反映具有创造性:把对客体的认识与主体自 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在观念上创造出符合主体 需要的实践活动的目标。
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
受客观发 展的限制
受主体本 身的限制
无限性
客体发展 的无限性
人类认识 的无限性Fra bibliotek(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于人们在认识和 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决定性原因在 于后天的实践活动。
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 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 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 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 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 是分工的结果。
2.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客体主体化过程
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
主体
中介
客体
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
主体客体化过程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 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之所以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在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的。
(一)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时间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首先,时间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的主题,实践的对象,时间的手段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试验。
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科学实验已经产生,就具有与生产实践和变革社会的实践所不能代替的特点,即自觉的一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验仪器和装备为手段,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
是驾驶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时间是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其次,时间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时间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时间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二)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人类社会纪实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
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耿姝要的是社会存在物。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出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社会生活的实践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时间内在的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无知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方法论意义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
பைடு நூலகம்
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举个例子,水往低处流这一现象,本质是万
有引力定律。从看到现象到追究规律,是人
们认识的不同层面的一个提升,是理性认识
到感性认识的一个跨越。
一、理性知识依赖于感性知识 二、感性知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知识 三、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渗透
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
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
案、进行中间试验、运用科学的实践方法等。
组长:
组员:
论文撰写: PPT制作: 资料查找: PPT展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有决
定性作用。认识运动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
形成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
识回到实践的过程。了解认识运动的发展
过程,有助于我们把握认识发展的规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 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它是认识的 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引起的一 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知觉: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现象。 举个例子,对于一个苹果,你可以说,它甜,它红, 它硬,它圆,这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说是人的 一种感觉。但如果你说它又甜又圆或者又甜又红又 硬又圆,那这就是你的知觉。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

• 为什么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 物质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物质的 运动有没有规律可循?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概念。 2.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重点) 3.理解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重难点) 4.能够分析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
2、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体系来说没有发 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
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思考:运动和静止有什么关系呢? 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和 诡辩论。
2、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还是所有的领域都有?
大雁南飞北返
保 100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持 80 百 60 分 40 数 20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 2 3 4 5 6天 7数
人类社会 发展道路
资本主义社会
高 特征一:自然界、人
封建社会
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低
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 运动都有规律,即规律
应生产力 状况规律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 动也。”
◆课堂探究: ⊕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没有
⊕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
物一质天,起例就如没,动某过世些,物大界体雁上从塔出在一现西切的安第,事物都处在运 故宫在北京动就变是化如此中。,请你没分有析一不运动的物质 下,这句话,错因在而哪里运? 动是绝对的、无条件 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的绝和对永性。恒大的。
结论:自然界是运动的
毛泽东选集《实践论》结合马原课程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解

毛泽东选集《实践论》结合马原课程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解(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主义只关注人的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旧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消极直观的,人的实践活动并未进入他们的视野。
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历史性的物质活动。
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一切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一:感性阶段。
我们眼中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认识的感性阶段,即感觉和印象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地概念,作出合乎伦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二:理性阶段随着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的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
概念这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他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
概念同感觉,不是数量上的差别,而是有了性质的差别。
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伦理的结论来。
(三)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符的认识。
人类实践的每一次进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发现,人类认识的每一次深化,都是向绝对真理趋近一步。
真理同谬误(对于事物的歪曲的反映)相比较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四)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一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相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此为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2、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与综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1)重点及其确立依据: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及其确立依据: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二、学法教法1、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
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教学方法新课程理念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决定了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
为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采用以下教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哲学认识论 ppt课件

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 一次完成的。
发明家爱迪生,试验了 1600多种材料,经历了 8000多次的失败,才找 到了合适的电灯灯丝。
2、认识过程的上升性
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之每循环的内容,都 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 的程度。
教条主义
经验论 经验主义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第谷
开普勒
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实践)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
实践观念
实践
主 观(见之于) 客观
实践的观念模型,以观念形 式进行模拟实践或实践预演。
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第二次飞跃
实践
第一次飞跃
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实践
感性直观
理性思维
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 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 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F=GM1M2/R2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
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水果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
4、《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课题
理解运动把握规律
授课日期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运动是有规律的
(3)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水平目标
(1)使用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水平。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也是无限多样的,有现象之间的联系,也有本质之间的联系。并非一切联系都是规律,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本质联系是相对于非本质联系而言的,它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而区别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2)使用运动、规律的观点驳斥一些错误观点。
(3)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理解规律的水平。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强化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意识,在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能够按客观规律办事。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教学重点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教学难点
规律的客观性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课件展示:磁悬浮列车
这些都是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01
再来举一个能证明
02
认识无限发展
03
从热素说到热运动说 (说明认识的无限发展性)
18世纪,英国的布拉克提出了系统的“热质说”,又叫做“热素说”。 1798年,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实验得到了“热是由运动产生的,它决不是一种物质”的结论。 现在,人们还在对热进行研究。 这一对热的认识过程,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不同的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比如: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牛顿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之所以看得远 ,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正是在先人的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他才能得到进一步的认识。
二、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Hale Waihona Puke 01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02
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终
03
极真理是不存在的。
04
思考一个问题
② 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道路。
意 义
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01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告诉我们
02
谢谢
Thanks For Your Watching.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正如是在攀爬这个阶梯,经过不断的反复,得到发展,得到提高。
接下来
说明运动的反复性
让我们列举几个实例
爱迪生发明电灯(说明认识的反复性)
爱迪生将1600多种耐热发光材料逐一地试验下来。终于在1879年,世界上第一批炭丝的白炽灯问世了。发明炭丝作灯丝后,他又接连试验了6000多种植物纤维,最后又选用竹丝作为灯丝,再次提高了灯泡的性能。 爱迪生反复实验的过程这是一个反复认识的过程。说明了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978年6月24日,《解放军报》发表 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马克思
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由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
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同客 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 ,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 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以及符 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 ,就要把主观认识和客观 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 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 真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标准,只能是把主观和客 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 会实践。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 跃的意义:
(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 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 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 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 出理论的作用来。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 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 展。
2. 实现由理性认识向 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 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 合的原则。
第二,必须经过一定的中介 环节。
第三,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必须采用正确的实践 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 至无穷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 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 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 特点,即人们遵循一定的 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 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 西变为客观的东西。一般 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 预期的结果,那么认识就 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 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 了,并且不是由于认识之 外的其它原因引起的,那 就是错误的认识。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红! 硬! 甜!
苹果=红+甜+硬+……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感觉
知觉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 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 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 性的认识。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 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问题:
掌握认识规律对我们的实践活动有 什么好处?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 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 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 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 的途径。 ——列宁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第一次飞跃
认识
第二次飞跃
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水果
苹果是水果。
3、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
之间的联系,它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 有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应形式。 案情
凶手
二、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认识的能动作用 ,不但表现于从感性 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 动的飞跃,更重要的 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 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 一个飞跃。
牛顿万有引力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1、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 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 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水 果
2、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
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 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 断定西红柿不是水果。来自理论、计划、方案,部分或
全部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 或全部错了,都是可能的。
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
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 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在实践
中得到预想的结果。
2、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式,循 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 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必要性表现:由认识目 的、认识功能和实践的 本质所决定的。理性认 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才能达到目的。(知和 行统一)
重要性表现:理性认识 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 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复杂性
在实践中原定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