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伤仲永》三单

合集下载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注释及译文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注释及译文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伤仲永》宋·王安石金溪②民方仲永,世隶耕③。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④,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⑤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⑥,稍稍⑦宾客其父⑧,或以钱币乞⑨之。

父利其然⑩也,日扳(11)仲永环谒(12)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13)中,从先人(14)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15)众人矣!”王子(16)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矣;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注释】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临川 (今江西临川)人,是北宋时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

②〔金溪〕地名,今江西金溪。

③〔世隶耕〕世代耕田。

隶,属于。

④〔书具〕书写工具,指纸、笔、墨、砚等。

⑤〔收族〕接纳族人。

收,接纳。

⑥〔奇之〕意动用法。

认为他奇特杰出。

⑦〔稍稍〕逐渐。

⑧〔宾客其父〕意动用法,“宾客”以名词活用为谓语。

句意是“把他的父亲当宾客来看待”。

⑨〔乞〕施予,给予。

⑩〔其然〕那样。

(11)〔扳(pān)〕带领,挽引。

(12)〔环谒(yè)〕到处去拜见。

(13)〔明道〕宋仁宗年号。

(14)〔先人〕祖先。

这里指王安石已死去的父亲。

(15)〔泯(mǐn)然〕消失的样子。

(16)〔王子〕王安石自称。

子是古代男子的美称,后来作家常自称为子。

【译文】金溪县有个老百姓叫方仲永,家里世代耕田。

仲永长到五岁时,还不曾认识纸、砚、笔、墨。

有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很惊异,就从邻家借来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自己还为这诗立了个题目。

这首诗是以供养父母、接纳族人为内容的,传出去后,全乡秀才们都来看这首诗。

寓言《伤仲永》全文和鉴赏

寓言《伤仲永》全文和鉴赏

寓⾔《伤仲永》全⽂和鉴赏⾦谿民⽅仲永,世⾪耕。

仲永⽣五年, 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

⽗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为其名。

其诗以养⽗母、收族为意。

传⼀乡秀才观之。

⾃是指物作诗⽴就, 其⽂理皆有可观者。

⾢⼈奇之, 稍稍宾客其⽗, 或以钱币丐之。

⽗利其然也, ⽇扳仲永环谒于⾢⼈,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 从先⼈还家, 于舅家见之, ⼗⼆三矣。

令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

⼜七年,还⾃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泯然众⼈矣!” 王⼦⽈:“仲永之通悟, 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远矣。

卒之为众⼈, 则其受于⼈者不⾄也。

彼其受之天也, 如此其贤也, 不受之⼈,且为众⼈矣;今夫不受之天, 固众⼈, ⼜不受之⼈, 得为众⼈⽽已耶?”——王安⽯《临川先⽣⽂集》⼈类个体差异的⽣动事实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都证明了神童即具有超常智⼒的⼉童是客观存在的。

问题是如何认识先天禀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仲永之由早慧⽽变得凡庸(“泯然众⼈”),是由于“受于⼈者不⾄”,即不注意后天的学习,⽽造成这种情况⼜是由于其⽗“不使学”。

但是,我们的追根溯源能仅到此为⽌吗?本⽂之所以能超出⼀般传闻记述和就事论事的范畴,⽽具有包含较深意蕴的寓⾔性质,很重要的⼀点是作者着⼒展⽰了⽅仲永⽣活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理氛围特征,⽽使⼀位天才⼉童的悲剧成为古代中国“⼈”的悲剧的缩影。

⽅仲永表现出智⼒超常之后, ⾸先是“⽗异焉”,然后是“⾢⼈奇之”,并且由此⽽改变了对他⽗亲的态度,“稍稍宾客其⽗”(渐渐地把他⽗亲当宾客接待),甚⾄送钱财给他。

这个世代耕种⽥地被⼈轻贱的农民竟因此获得地位的提⾼和境遇的改善。

意外的收效⼜刺激起他更⼤的贪欲,终于把⼉⼦作为谋利⼯具,“不使学”,导致仲永智慧潜能的泯灭。

在仲永悲剧的背后,是“⾢⼈奇之”和“其⽗利之”的交互作⽤,这就是说,⼀⽅⾯是由于⼩⽣产者的愚蒙⾃卑⽽产⽣的盲⽬迷信和偶象崇拜⼼理(凡有超常,特异表现则“以为神”),另⼀⽅⾯是由于⼩⽣产者的狭隘⾃私⽽产⽣的急功近利和实⽤主义观念。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伤仲永》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伤仲永》原文及注释伤仲永宋代: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七年级王安石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注释

七年级王安石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注释

七年级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注释七年级王安石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注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那么关于这篇伤仲永我们该怎么学习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七年级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

七年级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七年级伤仲永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文言文:《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文言文:《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文言文:《伤仲永》原文及注释《伤仲永》原文宋代: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理解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逐步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注释】伤:哀伤,叹息。

第5课《伤仲永》PPT课件

第5课《伤仲永》PPT课件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曰:“泯然众人矣。”
消失,指原有的特点消失了
(人们)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 为普通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通晓晓聪聪慧慧先是天先得到天的得到的。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他先胜天过得,到超的过聪慧有,才比超能过的有很人才多能的人很多。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最他终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曾认经识笔书写、工墨具、代纸词、,砚指,代(书有具 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 形容附代词近词的。,意这他动里,名用指指词法邻代用动,居方作词仲动,永词写,上写,,题书上写 父亲对此感到对惊异……,感从到附诧近异(人家)借来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 客,有的还花钱求取仲永题诗。
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 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 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
形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体地表现了仲永才思敏 捷,天资非凡。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父亲这认样为这名通样词“有作攀利动”可词,图牵四,,处每拜天访牵着仲永四处拜
王安石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 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 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 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 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后来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 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 “文”。著有《王临川集》、《王 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七年级语文下5《伤仲永》

七年级语文下5《伤仲永》

伤仲永的内容概述
故事情节
伤仲永讲述了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的成长历程。仲永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能够吟诗作对、出口 成章。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缺乏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仲永的才华逐渐消失,最终沦为平庸之 辈。
主题思想
伤仲永的主题思想是关于天才与后天努力的关系。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一个人天生才华出众,但后天 的努力和培养同样重要。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保持和提高自己的才华和素质。同时,伤仲永 也揭示了社会对天才的过度关注和压力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伤仲永对后人的启示和影响
教育意义
伤仲永的故事成为警示后人的教 材,提醒人们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避免重蹈覆辙。
人才观
伤仲永的故事促使人们反思人才 观,认识到人才的培养需要尊重 个性和自由发展。
文学创作
伤仲永对后世的文学家和诗人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们创作 的重要灵感来源。
伤仲永的现实意义
教育改革
伤仲永
目录
• 伤仲永简介 • 伤仲永的文学手法 • 伤仲永的主题分析 • 伤仲永的影响和启示 • 总结与思考
01 伤仲永简介
伤仲永的背景和作者
背景
伤仲永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讲述了一个名叫仲永的孩子的悲剧故事。仲永是 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但由于缺乏后天的培养和努力,最终沦为平庸之辈。
作者
伤仲永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王安石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改 革家,他的作品以思想深邃、文笔简练而著称。
作者通过对比仲永幼年时的天赋异禀和成年后的平庸无奇,突出了主题,使读者对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象征手法
仲永的天赋异禀象征着人的先天条件,而他的平庸无奇则象征着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这种象征手法深化 了主题。

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及知识点

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及知识点

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及知识点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仲zhòng 谒yè 称chèn前时之闻泯mǐn然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世隶耕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父异焉异:感到诧异。

4邑人奇之奇:认为……是奇才。

5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6或以钱币乞之乞:求取。

7环谒于邑人谒:拜访。

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9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

10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解释为:牵,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点拨:重点理解“书”“为”等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

3.泯然众人矣。

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点拨:重点理解“泯然”的意思,“泯”,消失。

然,……的样子。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立意。

点拨:重点理解“收族”的意思。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朝代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七年级下册语文《5.伤仲永》课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5.伤仲永》课文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一》,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课文具体内容,欢迎参考。

5.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理解作者的思想观念,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分钟)1.教师导学我们今天来学习王安石的一篇作品《伤仲永》。

我们先来认识这篇课文的作者王安石。

2.学生A介绍王安石。

二、朗读课文(8分钟)1.教师导学。

师:学习文言文,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生答。

2.师归纳,出示幻灯:字音、节奏、语气。

2.学生B朗读全文,其余的学生注意读音。

3学生C朗读课后题二,其余的学生纠正读音。

4.学生D朗读最后一段,其余的学生纠正读音。

5.学生集体颂读全文,教师做简单点评。

四、积累实词(20分钟)1.教师出示题目,学生做好展示准备。

2.其中四组接力回答字词,余下两组黑板展示句子的翻译。

3.其余的同学进行纠正。

4.进行抽测:学生翻译全文。

5.收齐抽测,教师课后批改。

五、理解内容(10分钟)1.教师出示问题:⑴本文写的是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⑵造成方仲永悲剧的原因是什么?2.不同组的6位学生进行黑板展示,其余的学生纠正。

伤仲永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

伤仲永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

伤仲永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伤仲永》通过对方仲永的故事,来告诫世人,不能只依靠天资,而忽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伤仲永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翻译: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

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

伤仲永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伤仲永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伤仲永的原文、翻译及赏析伤仲永的原文、翻译及赏析《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伤仲永的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伤仲永作者: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翻译】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王安石《伤仲永》全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王安石《伤仲永》全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伤仲永宋·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注释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乞:求取。

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

利,认为······有利可图。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环:四处,到处。

谒:拜访。

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

从:跟随。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

复:又,再。

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众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通:通达。

悟:聪慧。

受:接受。

文言文:《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文言文:《伤仲永》原文及注释

《伤仲永》原文宋代: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注释】伤:哀伤,叹息。

伤仲永原文及赏析(最新)

伤仲永原文及赏析(最新)

伤仲永原文及赏析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有个百姓叫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

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到老家金溪,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才能是上天赋予的,远胜过其他有才能的人。

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注释伤:哀伤,叹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伤仲永》问题导读评价单
班级:姓名:组别:设计者:
【学习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注音。

日扳_____仲永环谒_____于邑人不能称____前时之闻泯_____然众人矣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世隶耕_______ 未尝识书具______ 借旁近与之_____
稍稍宾客其父______ 余闻之也久______ 从先人在家_______
卒之为众人_______ 今夫不受之天______ 父异焉________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 ;_______ 称前世之闻________
3、对下面句中的“之”“于”进行解释,然后归类文中的“之”“于”。

忽啼求之之:
借旁近与之之:
之余闻之也久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之:
卒之为众人之:
环谒于邑人于:
于舅家见之于:
贤于材人远矣于:
受于人者不至于: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第五课《伤仲永》问题生成评价单
班级:姓名:组别:设计者:
【问题探究】
4、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思考作者为什么对方仲永才能出众的幼时阶段详写呢?
5、方仲永五岁作诗能“”,而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1)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D、与日俱增
(2)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邑人奇之
D、不使学
6、请用“‖”将议论部分分为两个层次,并归纳出各层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层:
第二层:
1
【主题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⑤
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

②笈:书箱。

③庵:茅草小屋。

④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⑤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负笈从师,不惧险阻()
(2)或依林木之下()
(3)门徒悦其勤学()
(4)常以净衣易之()
8.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9.谈谈你从中受到启发。

学生生成问题: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第五课《伤仲永》问题训练评价单
班级:姓名:组别:设计者:
【重点句子翻译】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7、泯然众人矣
8、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9、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比较阅读】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解词
(1)父异焉(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卿今当涂掌事(4)及鲁肃过寻阳,
2.翻译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甲乙两文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4.简述读了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答案
答案1.pān yèchèn mǐn 2. 属于曾经给名词用作动词,意思以宾客之礼相待语气助词,表停顿跟随最后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对……感到诧异牵、引;拜访相当 3. 之:它,指书具,代词。

他,指仲永,代词。

这,指仲永聪慧过人这事,代词。

的,助词。

舒缓语气,无实意,不译,助词。

于:到,介词。

在,介词。

比,介词。

从,介词。

4. 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5.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⑴C ⑵D 6. 分层:……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层意: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

7.(1)背着(2)有时(3)敬佩(4)交换8.人喜欢学习,虽然死了但是精神还存在;(如果)不学习,虽然活着,(我们)叫他没有灵魂的空壳。

(行尸走肉:比喻不动脑筋、无所作为、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9.(1)学习要勤奋;(2)学习要虚心请教;(3)学习应不怕险阻艰辛;(4)学习应多读书,勤积累;(5)人要有所作为,必须趁年轻多学习,等等。


【比较阅读】3.前者以对话为主,后者叙议结合,以事说理。

4.重视学习,哪怕天资在聪明也要不断的学习。

即使工作后也要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