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研究

合集下载

先秦散文中诸子散文的特点

先秦散文中诸子散文的特点

先秦散文中诸子散文的特点
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想内容深刻:诸子散文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军事、伦理等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体现了各家学说的思想精髓。

2.风格多样:诸子散文的风格各异,有的逻辑性强,条理清晰;有的善于譬喻,生动形象;有的言辞犀利,富有论战性。

3.文学性强:诸子散文在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4.影响深远:诸子散文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先秦诸子散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多样的风格和较高的文学价值,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先秦诸子散文的编写体制各不相同

先秦诸子散文的编写体制各不相同

先秦诸子散文的编写体制各不相同摘要:一、先秦诸子散文的概念与特点1.先秦诸子散文的定义2.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二、先秦诸子散文的编写体制1.儒家散文的编写体制2.道家散文的编写体制3.墨家散文的编写体制4.法家散文的编写体制三、先秦诸子散文的文献情况及体裁变迁1.文献情况2.体裁变迁四、先秦诸子散文的思想内容与影响1.思想内容2.影响正文:先秦诸子散文的编写体制各不相同。

先秦诸子散文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所创作的散文作品。

这一时期,社会大变革,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新的地主阶级兴起,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

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先秦诸子散文就是这些士人代表各个学派所创作的。

先秦诸子散文的编写体制各不相同。

儒家散文以《论语》为例,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道家散文以《道德经》为例,其编写体制为诗歌形式,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深邃和韵律之美。

墨家散文以《墨子》为例,其编写体制为论文形式,逻辑严密,论证充分,体现了墨家思想的务实精神。

法家散文以《韩非子》为例,其编写体制为论述形式,强调法治,体现了法家思想的严谨和实用性。

先秦诸子散文的文献情况及体裁变迁。

先秦诸子散文的主要文献有:《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这些文献中,有的以对话形式展现,如《论语》;有的以诗歌形式展现,如《道德经》;有的以论文形式展现,如《墨子》;有的以论述形式展现,如《韩非子》。

这些不同的体裁反映了各个学派的不同特点和风格。

先秦诸子散文的思想内容丰富多样,影响深远。

这些散文作品反映了各个学派的政治、哲学、伦理等方面的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也是中国文学史中重要的时期之一、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散文的开端,它们在思想表达和文学形式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就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和主要特征进行探讨。

一、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先秦诸子散文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间的一种文学形式。

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浓厚,各个地区充满了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思考,大大推动了思想的发展和文学的繁荣。

早期的先秦诸子散文以儒家和道家为主,后来逐渐扩展到墨家、法家和名家等不同的学派。

他们通过散文的形式,表达了各自的思想观点,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散文风格。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初期的萌芽期、鼎盛期和衰落期。

初期的萌芽期主要集中在儒家和道家两个学派,他们以经书的形式传播他们的思想观点,如《论语》、《道德经》等。

鼎盛期主要是在战国时期,各个学派形成了独特的散文风格,有较为成熟的表达方式,如《庄子》、《荀子》等。

衰落期主要是在秦朝的统一中,统一思想倾向的要求下,不同学派的散文逐渐被边缘化。

二、先秦诸子散文的主要特征1.追求真理:先秦诸子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对真理的追求。

他们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真理,通过思辨和讨论,寻找生活的意义和自我实现的方法。

2.兼容并包: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不同学派的观点相互借鉴和融合,形成了一种兼容并包的思想体系。

例如,儒家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道家强调返璞归真和自然之道,墨家关注公义和普惠等。

这些思想在散文中进行交流和对话,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观点。

3.大同小异:尽管先秦诸子散文中有着不同的学派观点和思想,但是它们在核心思想上有着共同的目标,即追求人类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不同的学派有时会互相批评,但它们共同关注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为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4.多样的文体:先秦诸子散文采用了不同的文体形式,如对话、议论、讲演等,以适应不同的观点表达和思辨的需求。

先秦诸子的散文轨迹(先秦时期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的散文轨迹(先秦时期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的散文轨迹(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汉书.艺文志》著录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这四家的代表作,大约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春秋末至战国初是诸子散文的萌芽期,以《论语》、《老子》和《墨子》为代表,《论语》多为简短的语录,《老子》篇幅端仄,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

(2)战国中期是诸子散文的发展期,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迭出,行文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战国后期是诸子散文的成熟期,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总体来看,这些散文作品,繁简不一,文体有别,风格也各具特色,其发展趋向,是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不断增强,而就文学色彩来看,《孟子》《韩非子》,尤其是《庄子》应受到更多重视。

一、《论语》是以记录孔子言行为主,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

二、《老子》五千言,据说是老子所作,是道家学派的开山著作。

《老子》的文学价值包括以下两点:1、形象化的说理,《老子》往往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譬说明抽象的道理,如“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老子以鲜明浅近的形象来比喻说明虚玄抽象的道,生动形象。

2、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三、《墨子》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中的文章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善于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2、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四、《孟子》中文章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具有雄辩色彩。

先秦诸子散文研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先秦诸子散文研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仁政可行
活动过程
体会《老子》选文特点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①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②善用辩证对应的双方来说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③善用逆向思维。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③ 哲学思辨,充满智慧。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 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活动过程
《大学之道》行文及语言特点
① 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② 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③ 排比、顶真修辞,句 式整齐,节奏分明,有气势。
先提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 善),然后提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严谨透彻。
• 冷静还是带有情感地说理?
• 以气势取胜还是思辨取胜
• 浅俗还是深奥
• 朴实还是典雅

• 简约还是繁复

• 音调节奏有无规律
• 犀利还是温厚
活动过程
《论语》文特点
① 比喻说理,形象生动。
② 人物对话说理,人物形 象栩栩如生。
“颜渊问仁”,孔子给予回答,接着 颜渊又问具体表现是什么,最后表示要坚 决执行。对话间,一个善于思考、领悟, 又坚决践行的弟子形象与循循善诱的老师 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语言风格
意显而语质
语言铺排,酣畅有气 势
活动过程
任务三 梳理先秦说理文的发展脉络
联系本单元的经典选文及以前学习阅读的诸子文章,梳理出说理文 体制逐渐走向成熟的脉络。
体制类型 语录体 韵散结合体 对话体 寓言体 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研究

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研究

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研究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鼎盛时期,被称为诸子百家。

诸子思想的兴盛不仅表现在哲学理论的创新,也表现在文学形式的多样性上。

诸子们除了以散文论述哲学思想,也采用散文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研究。

一、形式多样。

先秦诸子散文的形式非常多样,有议论文、辩论文、传记、杂记、游记、赋、赋诗等等。

这些形式各有特点,通过不同的文体表达方式,诸子们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他们的思想,并构建起自己独特的文学形象。

二、思想深刻。

先秦诸子散文所论述的哲学思想非常深刻,反映了他们对人生、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例如,庄子的《逍遥游》中谈到:“无尽的空虚、无穷的幻影”,把世界的本质描绘得非常精彩。

这些思想的展开和探索,使得先秦时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三、修辞技巧独特。

先秦诸子散文在修辞技巧上独具匠心,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例如,孟子的《公孙丑上》中运用了较多的喻词,使得文章生动有趣,读者易于理解。

四、语言简练。

由于散文受到古代文体规范的制约较少,先秦诸子散文在风格上追求的是简约、凝练。

他们以朴素的语言表达复杂的哲学思想,给人以清新深刻的感受。

例如,在《齐物论》中,荀子运用简练的语言来描绘自然的图景,展示出他对自然界深深的感悟和思考。

以上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主要特点首先,我们可以对散文文体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诸子的散文写作风格和特点。

通过比较他们的写作方式和修辞技巧,可以深入了解先秦诸子的思想交流和辩论。

其次,我们可以分析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并对其进行哲学解读。

先秦诸子的散文往往包含丰富的哲学思考和感悟,通过对其进行解读,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诸子的哲学思想。

最后,我们可以从文本浅层分析到深层语义解读。

不仅要关注诸子散文的表面意义,还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和隐喻,从而更好地理解诸子的思想。

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文体特点和思想内涵,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先秦诸子散文课用

关于先秦诸子散文课用

一、关于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

《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

《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

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

《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

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老子》和《论语》(产生于年龄末期制战国初期)。

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要的议论断章。

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产生于战国中叶)。

《孟子》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明显的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

围绕一个主题而设立,以论说为主体,初步具备驳论性质。

《庄子》则突破语录体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产生于战国末期)。

《荀子》和《韩非子》的文字基本上是议论文的语言,抽象说理的部分增加,逻辑周密,结构复杂而严谨,标志着议论性散文体制的成熟,反映了先秦说理文的最高成就。

二、墨子:名翟,鲁国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

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

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

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研究

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研究

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研究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纷呈,其中包括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的学派。

他们采用了不同的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其中散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文体形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探讨先秦诸子散文的文体特点以及其研究的意义。

首先是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

先秦诸子散文追求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他们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思想。

例如《庄子》中的《逍遥游》以及墨子的《非攻篇》等,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其次是善用比喻和形象化表达。

先秦诸子散文中经常使用比喻和寓言来阐述抽象的哲学思想,以便更好地让读者理解和接受。

例如《庄子》中的蝴蝶比喻和《墨子》中的墨子寓言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再次是逻辑严密而思辨性强。

先秦诸子散文在表达思想观点时,善于运用逻辑推理和辩证分析。

他们通过详细的论证和推理,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并带给读者新的思考角度。

例如《荀子》中的《劝学篇》就是一篇逻辑严密的散文作品。

最后是注重问题的实践性和建议性。

先秦诸子散文关注实际问题,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对社会和个人的现实问题提出和反思。

例如《论语》中的孔子言论就是他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建议。

对于先秦诸子散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研究先秦诸子散文可以深入了解先秦时期的思想观念和学术氛围。

这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传统。

其次,研究先秦诸子散文可以从中汲取哲学智慧和思考方法。

先秦诸子的思想和观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研究先秦诸子散文有助于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先秦诸子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先秦诸子散文具有语言简练、比喻形象、逻辑严密和实践性强等特点。

研究先秦诸子散文对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传统、汲取哲学智慧以及探究古代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先秦诸子散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并从中得到启发和启示。

先秦散文文学及其文化渊源探究——评《先秦诸子散文文体及其文化渊源》

先秦散文文学及其文化渊源探究——评《先秦诸子散文文体及其文化渊源》

广告书评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如《左传》《国语》《战国策》这样的历史著作,还有如《论语》《墨子》《孟子》这样的各学派文章或是言行记录的著作,这些被统称为先秦散文,前者属于历史散文,后者属于诸子散文。

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但先秦时代的散文才是中国散文的发轫。

先秦散文确立的文化精神给后世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它不仅奠定了我国文学语言发展的基础,同时其所呈现的文化内涵中包罗了奇特的想象、真切的情意和精妙的语言,能令人透过散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浓烈深沉的情感。

学生通过对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能够提高阅读能力,积累文化素养,同时还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新一代。

中国散文文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片段到文章的长久发展过程。

很多学者对先秦诸子散文文体和文化渊源展开研究,其中,侯文华的专著《先秦诸子散文文体及其文化渊源》具有代表性。

全书共分为九个章节。

作者在书中主要围绕诸子散文的发展以及诸子著作的文风特点,对其文化渊源与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书中的第一章至第三章,主要介绍了《论语》及其体例、语体性质与春秋君子文化;还介绍了《老子》与箴诫传统,引申出问对体的文化渊源与咨议制度。

第四章介绍了经解体与说书传统,指出诸子的“说书”活动本质上都是陈论其事的言语行为,通过自己犀利的言辞陈述以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而诸子论说的问题追溯文化渊源的传统,在方法、策略、思维逻辑、立论议说等方面都是受祭祀祷告类文体的影响,渐渐形成后来诸子的论说体。

诸子论辩时要先表明观点,再详细阐述内涵,这就是论说体。

而经解体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文章中前经后讲,经文和解文都在篇章内;另一种是对《经言》进行逐句解释,经文和解文的内容可以单独成篇。

第五章至第六章主要论述了不同类型的文体风尚,有先秦的寓言、小说与俳谐风尚,说唱与先秦诸子文献,还通过《庄子》《荀子》的篇章作了举例说明。

第七章主要论述了先秦“论”体演进及其成就,讲述其从初期形态到定型成熟的发展过程;第八章归纳了儒、墨、道、法四家言意观三维度与文体的关联;第九章讲述了诸子散文中韵语的呈现方式和话语功能。

先秦散文研究分析

先秦散文研究分析

先秦散文研究熊宪光目录第一章散体文地产生、发展与体式特征第一节散体文产生、发展地历史轨迹第二节散体文地体式特征第二章先秦史家之文第一节平实畅达、风格不一地《国语》第二节典美博奥、委婉含蓄地《左传》第三节亦史亦文地杰作《战国策》第三章先秦诸子之文第一节儒、墨开山之作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地《论语》二讲究逻辑、质而不文地《墨子》第二节道家经典《老》《庄》一《老子》:韵散结合,“五千精妙”二《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第三节儒学重镇《孟》《荀》一至精至密、气盛辞壮地《孟子》二博大精深、严谨淳厚地《荀子》第四节法家、杂家代表作一《韩非子》:集大成地法家著作二《吕氏春秋》:“瑰玮宏博”地杂家之书第一章散体文地产生、发展与体式特征中国古代散文有广、狭二义.就广义而言,其文体范围不仅包括记言、记事、抒情、写景、论说、杂感以及经传史书之类地散体文,而且包括赋体文和骈体文,本书即取其广义.而从狭义说来,散文即指散体文,又称“古文”.散体文地产生、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地历史时期,在千锤百炼中,形成了自身鲜明地体式特征.第一节散体文产生、发展地历史轨迹散体文地产生,始于文字记事.从现有材料看来,殷商时期地甲骨刻辞和铜器铭文,即为最早地散文.自1899年起陆续发现于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地殷墟甲骨卜辞,证明至迟在殷商中期(约前14世纪),就有了初步定形地文字和历史文献记载.甲骨卜辞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地占卜记录,间或也有少量其他记事文字.卜辞作者即殷商时期身兼神、史之职地巫觋.殷人迷信鬼神,凡事必卜.占卜涉及狩猎、农业、祭祀和战争等.卜辞可说是我国最早地散文.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戊戌卜贞,今日旦,王疾目,不丧明?其丧明?(《殷墟文字乙编》六四)所记清楚、明确,事关雨水、农事、王目之疾,有疑问,有推测,有担忧.形式较为整齐,语句含有感情.这类作品,还有《易经》中地卦、爻辞.其共同特点是内容简单,形式朴拙,文辞省略,不成篇章.此外,在传世地数千件商、周有铭彝器中,也可见到早期散文地萌芽.铸器勒铭原为颂扬祖先功德,昭示子孙,永保政权代代相传.“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礼记·祭统》)这些铭文保留了较早地史家记事文字,可说是史家之文地源头.如《小臣邑斝》和《丁巳尊》:癸巳,王易(赐)小臣贝十朋,用作母癸尊彝.惟王六祀,彡日,在三月. (《续殷文存》下)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贝,惟王来征彝方,惟王十祀有五,彡日.(《殷文存》上)其文辞虽仍简略,却能紧扣制作彝器这一中心,明确记述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内容涉及赏赐、祭祀或征讨,形式也大体一律.铭文特点大多如此.商代彝器传世者不多,今存者多周铭.西周铸器勒铭为一时风尚,彝器之丰远过于商.内容既富,文字也大增,如《毛公鼎》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余字,形式亦颇讲究.有地还杂以韵语,如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地《虢季子白盘》,铭文111字,记述虢季子白奉周王命伐猃狁于洛之阳,立战功受赏于周庙,作宝盘以记之.主旨与商彝相似而叙事更详,不仅记事,而且记言,除首句外还一韵到底,体现了初期散文韵散相杂地特点.总之,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都是散文萌芽时期地代表作.中国古代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述地散文集是《尚书》.它是我国最早地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文字古奥艰涩,佶屈聱牙,体现了早期散文地风貌.春秋战国是古代散文第一次蓬勃发展地时期.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无私人之学,亦无私家著述.到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王官之学散入民间.于是私人之学兴起,私家著述亦相继出现,散文因此得到了飞跃发展.这时散文地代表著作有孔子依鲁史修订而成地《春秋》,孔门弟子所纂辑地语录《论语》,以及史家之文《国语》和《左传》.由春秋到战国,社会发生了更大地变革,实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战国时代,“诸侯异政,百家异说”(《荀子·解蔽》),处士横议,诸子争鸣.各家出其所学,自由论辩,于是著书立说,一时蔚为风尚.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其中以儒、墨、道、法、纵横诸家最为活跃.他们代表着不同地政治利益,放言争辩,形成了空前未有地思想活跃、精神解放地生动活泼地政治局面.散文作为记事、论辩和著述地有效工具,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地发展和政治、外交、军事、文化活动地需要,发生了质地飞跃.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指出: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文史通义·诗教上》)章氏之言,虽未免夸大,但从散文发展地历史来看,战国确实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地一个黄金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不仅文章地变化空前,而且成就也远远超过前代.继《国语》、《左传》之后,出现了亦史亦文地杰作《战国策》;继《论语》之后,涌现出《墨子》、《老子》、《孙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一大批诸子之文,好似群星璀璨,相映生辉.其中最为杰出者,当推《战国策》和孟、庄、荀、韩之文.总之,散体文自殷商时期产生以来,随着历史前进地足迹而发展.从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散体文由片段地文辞到详赡地记事,由语录体、对话体,到较为系统完整地长篇大论,走过了漫长地历程.到了战国,散体文由幼稚渐趋成熟,出现了散文发展史上地第一个高峰.秦始皇一统天下,实行中央集权,文化专制,“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书·艺文志》),故“秦世不文”(《文心雕龙·诠赋》).秦之文章,今存者唯诏令奏议及歌功颂德地刻石之文.集权与专制扼杀了人们地文化创造精神,也阻碍了散文地发展.汉魏六朝时期,中国古代散文地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呈现出前所未有地新特点.汉初之文,继承先秦遗风,尚能畅论直言,无所拘忌.以贾谊、晁错为代表地“西汉鸿文”,和以枚乘、邹阳为代表地纵横之文,皆任气逞说,颇有战国文风.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章有了新地变化,产生了以董仲舒为代表地尊儒之文.成书于武帝之世地司马迁地《史记》,代表着汉代散文地最高成就,无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以降,历代散文大家,如韩、柳、欧、苏、归、方、姚等,无不崇奉、效法《史记》;后世“古文运动”,也无不高扬《史记》之旗.其影响之深远,罕有可比.到两汉之际,成、哀之时,以刘向、刘歆父子和扬雄为代表地作家,倡导经学复古、文章复古,所写文章不同寻常.到了东汉,散体文之可称者主要有班固地《汉书》和王充地《论衡》.《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散文成就也很可观.《论衡》颇有“离经叛道”地倾向.其文反迷信,反复古,反传统;针砭时弊,指斥世风,具有强烈地批判精神.这种精神,一直贯穿在东汉之末仲长统等人地文章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但文化思想却异常活跃,散体文也出现了新地气象.曹操开一代新风.他地文章无论内容和形式,都突破了旧地传统,因而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地祖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与曹操同时地孔融,以及曹丕、曹植和其他建安诸子地文章,皆“雅好慷慨”,无不具有新地时代特点.魏晋之际地嵇康、阮籍之文,继承了汉末魏初为文“通脱”地特点,持论锋锐而论说随便.文章“师心独见,锋颖精密”,颇多愤世嫉俗之辞,体现了集权专制黑暗时代文章地特点.西晋散文较有成就者,当数潘岳和陆机.潘岳善为哀诔之文,陆机时有“文章冠世”之誉.东晋最杰出地散文作者是王羲之和陶渊明.王文清新流畅,挥洒自如,有别于当时那些“溺于玄风”之作.陶文高标卓立,风格特异,具有自然和谐之美.南朝时期,历经宋、齐、梁、陈几代,朝代更易频繁,士人地思想及文风变化很大.其间涌现了一些很有特色地散文作者,如鲍照、陶弘景、刘峻、吴均等,都有名篇传世.北朝之文,可称者有郦道元地《水经注》和杨衒之地《洛阳伽蓝记》.文章皆重气质,风格刚健清新.此外还有颜之推,是由南入北地作者.他们地文章融合了南北文化地某些传统,既有刚健之气,又有雅丽之美,形成了一种新地文风.魏晋六朝时期,文章趋于骈偶,骈体文蓬勃而兴.但散体文仍在变化中发展,成就可观.这一时期可说是散体文异彩纷呈地多变期.到了隋唐五代,文章又由骈趋散.文风复古,渐成趋势.特别在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日益腐败.一些有识之士,目击时艰,志在变革.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地文人学者,把为文与救世结合起来,主张文道合一,“文以明道”.他们借助儒学复古运动地旗帜,带领了一批作者致力于古文(即散体文),文学史上称之为“古文运动”.他们不仅有理论,而且有写作实绩,于是确立了散体文地基本体式,形成了比较完整地写作规范,开启了散体文地新局面、新气象.然而至晚唐五代,散体文地发展进入低潮.古文中衰,骈文继起.但晚唐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继承了先秦两汉和韩、柳古文运动地优良传统,创作了不少富于战斗性地小品文,闪现着光彩和锋芒.宋初骈文盛行,文风浮华颓靡.柳开、王禹偁倡导古文,为宋初古文运动之前驱.继而真正开创宋代散文新局面地是欧阳修.他当时名冠天下,实为文坛领袖.在其门下,聚集了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著名文士,上下呼应,彼此推动,形成了一支远比中唐壮大地古文创作队伍.其影响之大,使得“天下翕然师尊之”(《宋史·欧阳修传》).北宋古文运动终于在理论和实践上大获成功,恢复了散体文地正宗地位.后世所称“唐宋古文八大家”中,除韩、柳而外,宋代占六位(欧、曾、王、三苏).以他们为代表地一大批杰出地散文作家,创作了奏议、策论、书信、序跋、笔记、随感、杂文、小品等大量传世名篇,丰富多彩,蔚为大观,开拓了中国古代散体文发展地新路.南宋理学流行,文章不免有“腐语”之弊.但国家偏安一隅,危若累卵,文人系心国事,救亡图存,亦多慷慨激昂之文.金、元两代之文,上承唐宋文统和宋儒道统,正如元代王恽挽刘祁诗所说:“道从伊洛传心事,文擅韩欧振古风.”从元好问到姚燧、虞集,大都如此.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四海鼎沸,满目疮痍.产生于元明之际地刘基地《郁离子》和宋濂地《龙门子凝道记》,多为寓言、杂说.针砭时弊,颇见锋芒,继承发扬了中唐韩、柳等地“杂说”及晚唐皮、陆、罗讽刺小品地传统.但入明以后,号称“开国文臣之首”地宋濂,为文则多润色鸿业之作,歌功颂德,雍容有度,乃明初文风之代表.他地“馆阁之文”,实开此后“台阁体”之先河.至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之文,大兴复古之风.“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领袖,标榜“文必秦汉”;“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亦主张为文“视古修辞”,摹秦仿汉.同时又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宣扬为文宗法唐宋,世称唐宋派;其实亦主张复古,且往往以八股文地眼光看待唐宋古文.其中成就突出者是归有光,他地文章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平易自然,文从字顺,情真意挚,委婉动人,真正发扬了唐宋古文地优良传统.至嘉靖、万历之际,先有“异端”李贽,倡“童心”之说,反“伊洛”道统;后有公安三袁(宗道、宏道、中道三兄弟),为文标举“性灵”,反对“复古”,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氏兄弟以宏道为代表,世称“公安派”.他们地文章,可谓新体小品,无论内容、形式,均新颖可观,为散体文地发展注入了新地活力.在“公安派”之后,又有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地“竟陵派”.此派不仅反对拟古,主张为文“独抒性灵”,而且提倡幽深孤峭,偏向“单情别绪”.散体文经“公安”、“竟陵”二派地革新,加上王思任、祁彪佳、张岱等人地创作,涌现出大量内容清新、形式活泼、潇洒自适、情采俱胜地短篇佳制,后世称之为“晚明小品”.这在散体文地发展史上,可谓标新立异,别开生面.明末清初,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代表地学者,为文主张经世致用,且能放言无忌.但到了康、乾之世,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迭兴文字狱,以残酷镇压地手段,迫害文人,钳制思想.散体文地发展,受到前所未有地限制.这时产生了以安徽桐城人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地“桐城派”.他们以古文正宗自命,提倡通经明道,继承孔孟、程朱道统.方苞提出“义法”论,刘大櫆标举“神气”说,姚鼐则主张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并重,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地文论,成为有清一代影响最大地散文流派,时有“天下文章出桐城”之说.直至晚清末世,世变促文变,梁启超创建“新文体”,才给桐城派古文以沉重打击.到“五四”运动前后,“白话文运动”兴起,古代散体文地发展便走到了它地尽头.第二节散体文地体式特征就广义而言,古代散文包括散体文、骈体文和赋体文.如果说古代散文主要是与诗歌相对而言地,那么,散体文则是与骈体文和赋体文相对而言,其体式特征可通过它们之间地比较鉴别显示出来.与诗歌相比较,散文地主要特点是形式自由,语言不受韵律地约束;表达方式随便,或记言、叙事,或议论、抒情,或数者并用,不拘一格.散文始于文字记事,重在记言叙事和说理,而诗歌地产生与音乐、舞蹈密不可分,重在言志和抒情;前者偏于客观事物地记述,后者偏于主观情志地抒发.诗歌从它产生之时起,就要讲究音韵和节奏,以便演唱和记诵,所以要受韵律地约束.随着诗歌体式地不断发展和完善,韵律地要求和限制更趋严格.散文则不然,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它也讲究句式地整齐和语言地节奏,并且早期散文还往往韵散不分,富于音乐美,但它不受韵律地约束.随着散文体式地不断发展、成熟和完善,其特征更加鲜明,与诗歌判然各别.按照传统地观点,散体文与赋体文、骈体文同属散文地范畴;但若细加分辨,它们在体式上显然各具特征,自成一格.赋体发端于战国后期,成熟、兴盛于汉代.作为“一代之文学”,应该说是一种独立地文体.但这一文体颇为特殊,它既像诗,又像文,兼有诗、文二者地特质.也许是更多地着眼于它与散文共通地特点,历来地学者和选家多将其归入“文”地范畴.赋体文最基本地特征是铺陈、铺叙,因为“赋”地本意便是铺陈直叙.正如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所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故“义必明雅”、“词必巧丽”.所以他把“丽词雅义,符采相胜”称为“立赋之大体”.骈体文为中国文学之特产.由于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是形、音、义地统一体,其形为方块,又单音只义,故易于属对.汉字所独具地这些特征,为骈体文地产生准备了条件.先秦之文,已不乏骈字骊句,但当时本无所谓骈、散之分.散文因受诗赋长期影响,日趋骈偶化.由东汉至魏晋,骈体文基本形成,魏晋之后日趋定型,至六朝而盛极一时.因其讲究对偶,又多用四、六字句,两句两句成文,好似两马并驾,故称“骈文”或“骈体文”.骈体文地主要特点有三:其一,着意对偶,辞藻华丽.即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其二,讲究平仄、声律,即所谓“善识音韵”、“皆逐宫商”(《南史·陆厥传》).如:“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庾信《哀江南赋序》)其文四、六字句交错对偶,平仄相对,声韵铿锵,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其三,多用典故,引古类今.即如以上引文所见,皆一句一个典故,或正用其意,或反用其意,旨在以古例今,引古道今.明白了赋体文和骈体文地主要特点,再以散体文与之相比较,其体式特征便显而易见了.首先,在句式上,散体文地基本特征是散行单句,并不特意追求排偶;虽也讲究文句地整饬,或用排偶,但仅如点缀而已.从整体上看来,是以散行单句为主地.其次,在语言上,散体文并不特别讲究平仄和声律,不受韵律地约束.在散文发展地早期阶段,如先秦散文中,虽有韵散不分地现象;但随着散体文地发展成熟,韵散不再相杂.于是散文与韵文判然划境,自成一体.就语言文采而言,散体文崇尚朴质平易,所谓“况乎文章,述志为本”(《文心雕龙·情采》),所以强调“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并不着意于铺采摛文,追求“绣虎雕龙”似地华丽辞采.再次,在表现手法上,散体文以叙事说理为主,不以铺陈描绘为能事.虽也往往熔史入文,以古鉴今;但其“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旨在“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并不像饾饤似地堆砌典故.这是它区别于赋体文和骈体文地显著特点.概而言之:以散行单句为主,不重排偶,不拘韵律,不雕章琢句、铺采摛文,不着意堆砌典故,可以说是散体文在体式上地主要特征.思考题1、散体文产生、发展地历史轨迹.2、散体文地体式特征.第二章先秦史家之文我国自古就有重史地传统.“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大概至迟在商代,就已设立了专司记事地史官.史家记事之文绵绵不绝,日益发展.从殷商到战国,从类同甲骨卜辞地钟鼎铭文发展到洋洋大观地史家散文,由简而繁,由质而文,由片段地文辞到较为详细生动地记言、记事、记人,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地历史时期.第一节平实畅达、风格不一地《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地一部国别史.旧传《国语》与《左传》均为春秋时左丘明作,其实《国语》主要来源于各国史官地记述,并非出于一人、一时、一地.它大约在战国初年或稍后,由熟悉历史掌故地人,将各国史料排比润色,编纂成书.《国语》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地史事,而以记言为主,故名为《国语》.它始创国别史之体.全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地史事;上起周穆王,下迄鲁悼公,包括地时代大体为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前453).《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左传》多叙列国之事,《国语》则多记教诲之语.其目地虽都在善善恶恶,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但《国语》显然按照某种明确地说教意图,对史实作过一番选择.其所记者,大都是能够从中引出某种教训地言谈和事件.其思想内容出现了一些新地特点,主要表现为“重民”、“尚礼”、“崇德”,基本上体现了儒家地思想倾向.《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也注意写人,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当时形形色色地政治人物地精神面貌,刻画了一些性格较为鲜明地人物形象.如《晋语》中地重耳、骊姬、子犯,《吴语》中地夫差,《越语》中地句践,都堪称有血有肉地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晋文公重耳着墨较多,通过一连串若断若续地小故事,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显示其性格特征和成长历程,出色地刻画了这位“春秋五霸”之一地丰满形象.还以重耳为轴心辐射而及其妻姜氏、其舅子犯,用笔经济而传神,给人以深刻印象.如《晋语四》记重耳避骊姬之难出奔地一段记述,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记虽大体相似,但《国语》之文更为具体,更富情趣,人物地性格特征也更鲜明.《国语》包括二百四十三则长长短短地故实,各含繁简不等地情节,其中尚有一些虚构和想象地成分.如《晋语五》记灵公使鉏麑杀赵宣子,鉏麑自杀前地一番慨叹,生无旁证,死无对证,记之凿凿,何从得知?再如《晋语一》记骊姬夜半而泣谮申生,向晋献公“枕边告状”.如此“床笫之私,房中之事”,又何从得知?这些描写,曾被指为“荒唐诬枉”,其实,正是这样一些“不实”地描写,闪耀着文学地光彩.《国语》于记言中展现故事情节,于情节中糅合虚构与想象,再加上一些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地小故事地穿插记述,体现了它在情节构思上地艺术创新.这不仅是《尚书》与《春秋》所无,而且也是《左传》有所不及地.如《晋语九》所记《董叔将娶于范氏》: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晋大夫董叔意欲攀附贵亲,结果被晋正卿范宣子之子范献子绑悬于庭中槐树之上,叔向一语双关地嘲讽了他地“欲为系援”.所记不过三言两语,却意趣横生,好似给一心“攀龙附凤”者画了一幅绝妙地漫画,耐人寻味.《国语》旨在说教,其所记载,往往不忘从中引出某种教训,而教训要从史事中自然引出,故其记言叙事,无论文章长短,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节、因果等交代得清楚明白、井然有序.这是散文艺术地一大进步,标志着史家之文地新发展.《国语》地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既与《尚书》地“佶屈聱牙”大不相同,也有别于《春秋》地凝练含蓄和《左传》地委婉典美.其用词并不生涩,句式比较接近口语.特别是虚词地大量出现,显得通俗自然,富于生活气息.然而《国语》毕竟由八国史事汇编而成,非出一人之手,文章风格并不统一.《周语》、《鲁语》颇重文辞,较为典雅,风格近于《左传》;《晋语》多记谋略,事胜于辞而不乏幽默风趣之笔;《楚语》讲究修饰,文章亦较有气势;《吴语》、《越语》文笔别具一格,精彩动人.例如《吴语》所记吴、晋之战地场面:吴王昏乃戒,令秣马食士.夜中,乃令服兵擐甲,系马舌,出火灶,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师,拥铎拱稽,建肥胡,奉文犀之渠.十行一嬖大夫,建旌提鼓,挟经秉枹.十旌一将军,载常建鼓,挟经秉枹.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一、起源阶段先秦诸子散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呼声,各种思想流派迅速兴起。

这些思想家们开始运用散文这一新的文体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他们以散文的形式,抒发自己对社会、人生和宇宙的思考,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启迪。

二、哲学思辨阶段在先秦时期,伴随着诸子百家的兴起,散文也进入了哲学思辨的阶段。

各家思想家通过散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人生道德、政治制度、社会伦理等重大问题的思考。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拓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新局面。

例如,《庄子》以其幽默诙谐的散文形式,表达了庄子对于人性、自由和宇宙的独特见解。

三、修身养性阶段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逐渐进入了修身养性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内心的修养和人格的塑造。

各家思想家通过散文的方式,传递了一种修身养性的理念,提倡人们要注重道德修养、内心的平和与宽容。

例如,《论语》中的孔子散文,强调了个体修身、家庭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文学艺术阶段到了战国时期,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逐渐进入了文学艺术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散文开始注重艺术表达和文学创作。

各家思想家通过散文的形式,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探索。

例如,《楚辞》中的屈原散文,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意境,展示了屈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五、思想传承阶段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最终进入了思想传承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各家思想家的散文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和传承的重要资料。

他们的散文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风貌,也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散文作品不仅具有思想深度,还具有文学价值,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起源阶段、哲学思辨阶段、修身养性阶段、文学艺术阶段和思想传承阶段。

这些阶段不仅代表了散文形式的演变,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专题四:先秦诸子散文》

《专题四: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

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分别代表儒、墨、道、法家的著作。

一、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

它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理论文。

第一节《论语》、《墨子》一、《论语》《论语》主要是记孔子言行的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把奴隶主阶级垄断的古代文化普及于平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影响。

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同时又很重视“礼”。

所谓的“礼”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的规范。

《论语》中出现“礼”字有七十五次。

孔子所谓的“仁”同“礼”是有联系的。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零九次。

孔子对“仁”的含义做了多方面的解释和发挥,其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解释就是“爱人”当然这种爱是有差等的,是由亲及疏、由远及近的,这样在孔子的理论体系当中就有了“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等不同的“爱人”的内容,还有一些“爱人”的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作为教育家,在我国教育史上有杰出的贡献。

他的弟子有三千人,贤人七十二位,较之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确起到了普及文化的作用。

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研究

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研究

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研究作者:潘荣来源:《新课程·中旬》2013年第04期摘要:先秦诸子散文是先秦散文史发展的重要环节,它们在文体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对研究先秦诸子散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先秦诸子散文的问题研究。

从文体来说,历史散文属于记叙文,诸子散文则属于论说文。

从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入手,分析解读文体的演变。

关键词:先秦;诸子散文;庄子;文体一、《论语》它主要记载孔子的语录,也是一部说理散文,相传是由孔子及其弟子编纂而成。

《论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记录了孔子的许多名言,它反映了孔子的仁爱思想。

比如,“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这是孔子对子产的评价,从这个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作为政治家的政治主张。

《孟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相比于《论语》,它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文章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虽然还是以语录体为主,但是却减少使用三言两语式的独白,它从简明扼要的语录发展成了长篇大论,并且其中许多语录体散文已经具备了专题论文的性质。

在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发展演变中,《墨子》是一部重要的作品。

与《孟子》比较,它表现出由“对话”向“专论”过渡的特征。

《墨子》各篇出现了简洁的标题,这些标题都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不仅如此,这些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层次分明。

当然,有些文章的语录体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但与之前的相比,它们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围绕中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庄子》它在我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很重要,下边重点来谈一下《庄子》。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到《庄子》的时候,已经变化很大了。

《庄子》给人的感觉人可谓是耳目一新。

从文体上来说,《墨子》虽然已经表现出由“对话”为主转向“专论”,但仍有语录体的成分在内。

而《庄子》已经摆脱了语录体的形式,进入了专题性论说文阶段,它用寓言的形式组成文章,与之前的《论语》《孟子》《墨子》以及后来的《荀子》《韩非子》有很大的不同。

先秦诸子散文的编写体制各不相同

先秦诸子散文的编写体制各不相同

先秦诸子散文的编写体制各不相同
(最新版)
目录
1.先秦诸子散文的背景和意义
2.先秦诸子散文的编写体制差异
3.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著作的特点
4.先秦诸子散文的文献情况和体裁变迁
5.先秦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的区别
正文
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先秦诸子散文以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为代表,它们的著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的编写体制各不相同。

儒家的《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下的孔子的言行,而《孟子》则是孟子自己的著作,它们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的。

道家的《道德经》和《庄子》则是以散文的形式呈现的,其中《道德经》是老子的哲学思想的总结,而《庄子》则是庄子通过寓言故事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

墨家的《墨子》则是墨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它是以论述的形式呈现的,主要阐述了墨子的兼爱思想。

法家的《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它以论述的形式呈现,主要阐述了韩非的法治思想。

先秦诸子散文的文献情况和体裁变迁也值得关注。

在西汉时,《论语》有今文《齐论语》、《鲁论语》和《古文论语》三种本子。

而《左传》和《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则采用了叙事的方式来记录历史事件。

先秦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的区别在于,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而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

诸子散文的目的是阐述各自的哲学思想,而历史散
文的目的是记录历史事件。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诸子百家的思想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其中,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具有多样性和独特的思想观点,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代表人物为孔子和墨子;中期,代表人物为荀子和韩非子;晚期,代表人物为庄子和列御寇。

这三个阶段的散文发展呈现了从实用主义和现实政治问题到哲学思考和境界超越的转变,也体现了时代变迁的不同需求与特点。

1.立场和观点多样性:不同的诸子代表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观点,对于人生、伦理、政治、道德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独特的见解。

例如,孔子注重“仁”,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仁爱之基础上;墨子强调“兼爱”,反对战争和争斗,主张提倡兼容并包的社会。

2.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先秦诸子散文追求言简意赅,注重表达的简练和明晰。

他们以简短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使得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其意图。

例如,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表达了人应该讲信用的思想,用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道德观点。

3.探索人生与道德的追求:先秦诸子散文关注人生意义和道德准则,探寻人生的价值和目的。

他们尝试回答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如何守道、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成就个人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和倡导。

例如,庄子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倡导人们要达到“道”的境界,超越世俗的困扰,追求真正的自由。

4.强调实践和应用:先秦诸子散文关注实用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他们不仅提出了丰富的哲学思考,也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探索社会政治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实用性很强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理念。

例如,韩非子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法治思想和政治体制,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追求境界超越和自由:晚期的先秦诸子散文,如庄子的文章则追求境界的超越和心灵的自由。

他们不仅在对待社会问题上独具见解,也注重对自己内心境界的提升。

论述先秦诸子文章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色

论述先秦诸子文章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色

论述先秦诸子文章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色先秦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议论、论说为主的散文作品,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

从先秦说理文发展的过程来看,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具有鲜明的文体特色:(1)第一阶段: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交。

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

《论语》是纯语录体散文,记录的多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只言片语,往往有观点而无论据,但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散文主要的形态。

《老子》主要是老子自撰,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散文的另一形态。

《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

《墨子》始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是在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

(2)第二阶段:对话式论辩文和寓言体,产生于战国中期。

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

《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

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

《庄子》对对话体有所突破,开始向专题论文过渡。

(3)第三阶段,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产生于战国末期。

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

《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

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复杂而严谨,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情况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情况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情况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著作,其中以诸子百家最为著名。

虽然诸子百家以哲学著作为主,但其中也有一些优秀的散文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散文的发展历程、代表作以及思想影响等方面,详细介绍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情况。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子百家的思想竞争愈加激烈,每个学派都需要通过散文来表达其思想观点,争夺人们的支持和认同。

散文作为一种浅显易懂、形象生动的文学形式,深受当时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和追捧,也成为了各学派宣传自己思想的重要手段。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散文成型阶段,这个阶段主要集中在战国初期,其代表人物是墨子。

墨子在其著作《墨子》中,运用大量的散文形式,生动地描述了他的思想观点和社会理想。

墨子的散文形式简练明了,抒发情感直接而深刻,对后世散文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接下来是韩非子的散文发展阶段。

韩非子注重实事求是,重视实用主义,他的散文作品以政治和社会问题为主题。

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寓言,韩非子将复杂的思想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韩非子的散文风格优雅简洁,富有感染力,为后世散文作品的写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然后是庄子的散文发展阶段。

庄子注重人生的哲学思考和心灵的追求,他的散文作品以寓言和譬喻为主,通过幽默诙谐的文字表达哲学的思想观点。

庄子的散文虚幻而富有想象力,凸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引发了后世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

最后是孟子的散文发展阶段。

孟子的散文作品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他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孟子的散文语言简练明了,通俗易懂,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散文作品为后世文学界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为后来的散文作品奠定了基础。

诸子散文的丰富多样和富于思想性,激发了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灵感,开阔了作家们的思维,拓宽了文学的发展空间。

诸子散文就文章学角度言,以《 》《 》成就最高

诸子散文就文章学角度言,以《 》《 》成就最高

诸子散文就文章学角度言,以《》《》成就最高1、谈谈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

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

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

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

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

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

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

2、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

《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对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等性格形象的塑造上。

其塑造绝大部分并非有意,真实反映了说话人原始的性格和风貌。

如孔子的思想深沉、举止端方、平易温和及愤怒状、狼狈态。

也有少数篇章是经过作者的加工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如《侍坐》。

其次,《论语》言简意赅,朴素生动,富有哲理和情感色彩,形成一种平易雅正、隽永含蓄地语言风格。

有不少警句成为后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座右铭。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等。

另外《论语》记言,多用口语,通俗浅显。

3、谈谈《孟子》的文学价值。

《孟子》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再现了孟子作为儒家学者济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为普通人刚直而富于情感的个性特点。

其次,《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注意论辩技巧,刚柔相济。

或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妙设机巧,引人入嗀,层层紧逼,步步追问,势不可当,如“齐桓晋文之事”。

或欲擒故纵,诱敌深入,让对方摆出论点,树起批驳的靶子,然后因势利导,层层推进,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研究
导读:本文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研究,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研究
作者/ 潘荣
摘要:先秦诸子散文是先秦散文史发展的重要环节,它们在文体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对研究先秦诸子散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先秦诸子散文的问题研究。

从文体来说,历史散文属于记叙文,诸子散文则属于论说文。

从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入手,分析解读文体的演变。

关键词:先秦;诸子散文;庄子;文体
一、《论语》
它主要记载孔子的语录,也是一部说理散文,相传是由孔子及其弟子编纂而成。

《论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记录了孔子的许多名言,它反映了孔子的仁爱思想。

比如,“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这是孔子对子产的评价,从这个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作为政治家的政治主张。

《孟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相比于《论语》,它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文章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虽然还是以语录体为主,但是却减少使用三言两语式的独白,它从简明扼要的语录发展成了长篇大论,并且其中许多语录体散文已经具备
了专题论文的性质。

在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发展演变中,《墨子》是一部重要的作品。

与《孟子》比较,它表现出由“对话”向“专论”过渡的特征。

《墨子》各篇出现了简洁的标题,这些标题都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不仅如此,这些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层次分明。

当然,有些文章的语录体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但与之前的相比,它们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围绕中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庄子》
它在我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很重要,下边重点来谈一下《庄子》。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到《庄子》的时候,已经变化很大了。

《庄子》给人的感觉人可谓是耳目一新。

从文体上来说,《墨子》虽然已经表现出由“对话”为主转向“专论”,但仍有语录体的成分在内。

而《庄子》已经摆脱了语录体的形式,进入了专题性论说文阶段,它用寓言的形式组成文章,与之前的《论语》《孟子》《墨子》以及后来的《荀子》《韩非子》有很大的不同。

《庄子》里的寓言,达百篇之多,《内篇》有将近有神话幻想故事,也有借物寓言故事篇——寓言故事,这些寓言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往往环环相扣,组成一个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如《养生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段文字表达了全文的中心,总述了养生之道,提出了“缘督以为经”的观点。

但是庄子却没有用客观事实来论述,而是讲了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

表面看来,这几则寓言故事好像没有什么联系,但实际上都
是为论点而服务,说明了养生的关键在于“依乎天理”。

正因为《庄子》主要是寓言故事,这样就决定了它的论述方法不是运用逻辑推理,而是运用比喻及形象思维来论述观点,在故事情节中表达深刻的哲理。

如,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没有使用抽象概念,而是展开想象,选取了一系列具体事务开始描写。

其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等都可以看出《庄子》驰骋的想象。

庄子对具体的形象进行描述,说明世间万物虽然各不相同,有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是它们的存在和运行都是“有所待”的。

如果只看浅层的话,《庄子》里的许多文章似乎有些模糊,但如果仔细品读的话又觉得有法可循。

许多学者对此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将《庄子》的篇章之法归纳成游龙式、故事式和议论式。

其中游龙式体现了《庄子》的风格,它包括《内篇》和外篇的《秋水》等。

这些文章由很多寓言故事组成,用议论连缀成篇。

这些议论仿佛没有联系,但是其实贯穿于一个主旨之中。

从论说文的角度来说,《庄子》这种光中引线的做法虽然不太合适,但对于论说文的写作来说也是一种独特的风格,在我国散文史上是辉煌的一个篇章。

三、《荀子》和《韩非子》
这时,先秦诸子散文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它在论述方式和论证方法上与《墨子》和《庄子》有很大的不同,代表着我国论说文体
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为后世的论说文体建立了楷模,同时它也标志着我国论说文体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综上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脉络大致为: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

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类型很复杂,大致呈直线发展而分为三阶段,但诸子文体的演变必然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在研究先秦诸子散文的文体方面,必须呈批判性的态度。

参考文献:
[1]赵辉。

先秦诸子散文的“史”体性质及渊源[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民社会科学版,2011(01)。

[2]董芬芬。

论对春秋辞令进行文体研究的依据和价值[J]。

甘肃社会科学,2009(06)。

[3]史继东。

荀子对国语的批判式继承与发展[J]。

求索,2010(09)。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第30中学)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