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大成中学余社蓉
教学年级:九年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
2、关注温室效应,注意环保意识。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生亲自制取并收集CO2去探究CO2不支持燃烧和与水反应的性质,通过已学知识介绍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准备:
大理石、稀盐酸、醋酸、石灰水、胶头滴管、试管、烧杯、集气瓶、铁皮架、玻片、塑料瓶、铁架台、纸袋、石蕊、蜡烛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科
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有一种物质,农名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队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称它是“粉刷匠”;环境学家却职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才这种物质是什么?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CO2的性质
活动1
1、观察塑料瓶中二氧化碳的颜色、气味、状态。
2、[提问]看实验6-3,这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讨论]学生相互交流
[学生演示实验]p117页实验6-3图6-3.
现象: 层先熄灭,层后熄灭。
教师小结:在通常情况下,CO2不支持燃烧,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活动2
[提问] 能否溶于水?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明。
[讨论]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活动3
[演示实验]p117实验6-4图6-1。
[实验现象]
【点拨】CO2能溶于水,增大压强会溶解更多。
[填表]
活动4
[设问] CO2溶于水的过程,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提供信息]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成红色。
[演示实验]p118实验6-5图6-16.
[结论] 1、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O2 + H2O = H2CO3
2、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H2CO3=CO2↑ + H2O
活动5
[提问] CO2还有什么性质?
[展示、设问]拿出一瓶长期盛放石灰水的细口瓶,让学生观察瓶
壁上的现象,并解释。
[讨论]学生交流
[小结] 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沉淀的缘故。【检验CO2的反应】CO2 + Ca(OH)2=CaCO3↓+ H2O
活动6
[讲解]二氧化碳的固体叫“干冰”已发生升华现象。
[提问] CO2的用途?
[交流]学生总结
[教师总结]
1、用于灭火。
2、气体肥料:绿色植物关火作用需要肥料。
3、干冰作制冷剂,用于人工降雨。
4、化工产品的原料
活动7
[提问]二氧化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学生讨论]
[教师] 关注温室效应,注意环保意识。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可用“三不”和“两水反应”来记忆:“三不”: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两水反应”遇水、石灰水反应;还要知道二氧化碳的用途。关注温室效应,
爱护环境。
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2、一般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能溶于水,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CO2 + H2O = H2CO3
4、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H2CO3=CO2↑ + H2O
5、检验CO2的反应
CO2 + Ca(OH)2=CaCO3↓+ H2O
二、二氧化碳的用途
1、用于灭火
2、气体肥料
3、干冰作制冷剂,用于人工降雨
三、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课后听了诸位同行的建议和意见,使自己看到了自己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1、学生在做向紫色石蕊试液吹气实验和做蜡烛阶梯实验时,我指导得不够,致使现象不是很明显,还浪费了时间。2、语言还不够简练,有些问题缺乏启发性。3、时间的掌控不是很好。4、
教学点的衔接有待加强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克服掉自己不足的地方,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我们只想不去做是不可以的,空想也是不可以的,自己要去实践,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很好的去动手实践,让学生真正去当学习的主人。我始终这样认为,课堂上自己要活跃,学生才可能活跃,才最大可能把学生的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给他们一个充满乐趣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学习意识,将是好为人师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