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理智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五、正面教育原则 (一)含义
正面教育原则是指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家长 要以正面的事实、道理、榜样等对孩子进行启发、 引导,正面疏导和说理教育,调动孩子自我教育 的积极性。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二)要求 1.讲清道理,正面疏导,提高学前儿童的自我教育
能力 2.通过正面榜样和实例激励孩子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四、从实际出发原则 (一)含义
从实际出发原则也叫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家长对 学前儿童进行教育时,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他们 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教育,采用适当的教 育形式和方法。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二)要求 1.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2.家长要抓住时机,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3.因势利导,发展特长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三、一致性原则 (一)含义
一致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应当有目的、 有计划地把各方面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加以统一, 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 保证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二)要求 1.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要求应一致 2.家、园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要求要一致 3.家长对学前儿童的要求要一以贯之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理智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 从实际出发原则 正面教育原则 言传身教原则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一、理智性原则 (一)含义 理智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在 感性地对孩子关心和热爱的同时,需要理智地对 孩子进行严格要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二)要求 1.理性施爱 2.要求适度 3.严爱结合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二、主体性原则 (一)含义

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注重理性还是感性

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注重理性还是感性

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注重理性还是感性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

在当今时代,如何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更注重理性还是感性?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感性的爱国主义教育。

感性的教育方式往往通过激发情感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祖国的热爱。

比如,通过讲述感人的爱国故事、展示祖国的壮丽山河、播放激昂的爱国歌曲等方式,触动人们的心灵,让他们在情感上与祖国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种方式能够迅速点燃人们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感受到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感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

它能够直接触及人们的情感世界,激发强烈的情感反应。

对于年幼的孩子或者情感丰富的人群来说,这种方式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当他们听到那些为了祖国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时,内心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和热爱之情。

这种瞬间的情感冲击可以在他们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为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然而,感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过度依赖情感的激发可能导致一时的热情难以持久。

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情感的冲动,而没有理性的思考和认知作为支撑,这种爱国热情可能会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迅速消退。

此外,过于强调感性可能会使人在爱国的表达上趋于盲目和冲动,缺乏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理性判断。

接下来,我们再探讨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

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注重通过知识的传授、逻辑的分析和对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深入了解,让人们从理性的角度认识祖国,理解爱国的真正内涵。

它教导人们用客观、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国家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培养人们在爱国行动中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它能够帮助人们形成稳定、深刻和持久的爱国观念。

当人们了解了祖国的历史发展脉络、政治制度的运行原理、经济发展的规律等,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就不再是盲目和冲动的,而是建立在对国家全面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

关于理智的名言

关于理智的名言

关于理智的名言1、苏格拉底:“谁在控制自己的情感,谁就能拥有知识,智力,理智全部。

”2、弥尔顿:“只有安静的心灵才有受教育的能力,才能洞察一切,以及深刻的理性判断。

”3、这林斯福:“当你有了一颗理智的心,你就不会有什么困难是你不能克服的。

”4、马克思:“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理智和判断的历史。

”5、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理智是不可抗拒的,谁不遵循它的使命,就会被它打垮。

”6、高尔基:“理智大多数时候是源自于我们所发现的真理。

”7、黑格尔:“人们发现在情感和理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8、吕凯特:“理智是我们在社会上运行的一把钥匙,而教育就是给我们钥匙的囊。

”9、安德烈·德尔莫:“一个人只有一颗理智的心,才能把控自己的行为。

”10、夸美铁穆:“理智让你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去发现世界的美丽。

”11、爱迪生:“理智是一个人最先进的工具,它不仅能让我们表达空间,而且能使我们突破困难,实现梦想。

”12、塞涅卡:“理智是一把开启智力之门的门钥,它让我们能够搞清世界的真相。

”13、高尔基:“理智可以救赎一个人,使一个人重获自由,进而朝着对生活的美好理想进发。

”14、伽利略:“理智能够引导我们放下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开拓一个新的、充满智慧的世界。

”15、格拉德斯通:“理智可以使我们提升能力,祝福全人类,达到幸福的自由。

”毋庸置疑,理智是一种能力,蕴藏着改变人类、让世界变得美好的力量。

用理智可以解决一切困难、实现梦想,最重要的是它能带来安静、信任和乐观。

苏格拉底曾说,“谁在控制自己的情感,谁就能拥有知识、智力和理智全部。

”理智之道历来有很多名家力言,让我们用比喻来理解它何当令人鼓舞:弥尔顿有这样的建议,“只有沉静的心灵才有受到教育的能力,才能洞察一切,以及深入的理性判断。

”梦想家这林斯福也曾说,“当你有了一颗理智的心,你就不会有什么困难是你不能克服的。

”这是因为理智是一把开启智力之门的门钥,它让我们能够搞清世界的真相,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去发现世界的美丽。

班主任教师:爱的教育四部曲

班主任教师:爱的教育四部曲

班主任教师:爱的教育四部曲爱的教育“四部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实施教育的主导思想。

教育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育人是长期系统、复杂的过程,它更需要我们怀有一颗爱心,耐心等待。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我从教有十余年了,作为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也会收获很多的快乐、拥有育人成功后的成就感。

一部曲——情感教育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是心灵深处缓缓流淌出的沁人心脾的清泉。

当学生生病不能到校上课时,当学生与家长有矛盾时,当学生家长遇到变故时,班主任的情感教育倍能滋润家长和学生的心田,最能有效的产生情与情的对流、心与心的交融。

XX年3月底,我班学生赵雪怡突然头疼,我赶紧打电话通知她的家长把她送到了医院。

尽管平时在校的工作比较繁忙,但我还是挤出时间到医院去看望了雪怡同学。

我突然的来访,让雪怡和她的母亲很惊讶,看到我特别的高兴,她母亲连忙说:“惠老师,你这么忙还来看孩子,太谢谢你了,谢谢你对孩子的照顾。

”我笑着握着她母亲的手说:“这是作为她的老师,我应该做的事情”。

说完,其他病床上的人给我投来了表扬的目光,听见他们在小声的议论着:“这位老师真好!”过后,我多次到赵家探望。

老师、家长、学生的情相融,心相通,以至于后来雪怡对我的眼神,对我的暗示性动作都理解得比其他同学深刻得多。

在情感的熏陶下,在老师爱的教育下,她的成绩进步的很快,在期中考试中名列第三名,期末考试还被评为“三好学生”。

二部曲——理智教育学生犯了错误,需要家长配合教育。

若老师的目的是向学生家长“告状”,宣泄怨愤情绪,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家长,就会使家长难堪和恼火,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对立。

因此,我们班主任应自觉地、有效地、抑制无益的激怒和冲动,理智地进行情感的自我调节,以平心静气的情绪跟家长一起共同解决问题,并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一番苦心。

《父母要科学、理智地爱孩子》学习心得

《父母要科学、理智地爱孩子》学习心得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对孩子的教育经验和方法也有所不同,所以我会继
续学习和借鉴一些好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
班别学生姓名家长签名联系电话日期
家长学校《父母课堂》案例教学学习心得
感谢家长在百忙中,抽空参加学校开展的二年级家长学校案例教学《父母要科学、理智地爱孩子》活动,通过本次活动,相信家长们有许多的收获与感想,请家长们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在以下的表格中。
家长如何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子女一直是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通过今晚的学习我总结了
以下几点心得:
一、以身作责,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初的言行都是从父母学来的。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
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我们要先能做到,成为孩子的榜样。在良
好的氛围中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
二、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多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倾听孩子
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神门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
也会是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的轻松。
三、积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
多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与老师保持紧密的联系,知道孩子在学校的各方面
表现,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共同引导孩子像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对孩子存在不良的行为
即使有效的处理,并教会孩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大教育原则

四大教育原则

四大教育原则教育需要策略,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理论。

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原则,是流传千年的教子智慧,是受益终生的教育圣经,或许给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以帮助和启迪。

1、鱼缸法则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

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本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

而父母的保护就像鱼缸一样,孩子在父母的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

要想孩子健康强壮的成长,一定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而不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鱼缸”。

随着社会进步,知识的日益增加,父母应该克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2、狼性法则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他们不会讲任何事物当成理所当然,而倾向于亲身研究和体验,大自然的神迷,新奇永远令狼惊异。

狼总是会有对周围的环境的兴趣,因而它们能不断在环境中发现食物,了解危险,从而有力的生存下来。

因此要培养孩子超强的学习能力,一定要培养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仔细观察生活,用兴趣来作为他学习的老师。

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做个明亮之星,不断对工作有新创见和新灵感。

3、南风效应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

北风无论怎样猛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

南风效应告诉人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

教育孩子同样如此,那些一味批评自己孩子的父母,最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听不进他们的话。

每个孩子都是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体谅孩子的同时,从自身入手做好自己的修养工作,这样才能够更加好地教育孩子。

4、罗森塔尔效应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文是一个技艺超群的雕塑家。

有一天他完成了一个少女的雕像,雕像如此完美以致国王本人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雕像。

国王的爱情感动了爱神阿弗狄罗芯,爱神给雕像注入了生命。

教育智慧的理性认识

教育智慧的理性认识
、 、

对 已 有 教 育 思 想 和 教育 实 践 进


行 审视 反 思 辨 析 经 过 归纳 与 演 绎 分 析 与 综 合 抽 象


从 理 想 追 求 的 角度看
与概 括 提 升 与 凝 练 的 过 程 最 终 以 科 学 的 教育 理 念 的 获


教 育 主 体 对 教 育 智 慧 的追

多要 素 相 互 渗 透 构成 的更 高 级 的心 理 与 行 为
、 、 、

它包括教
义 教 育 智 慧 的组 成 要 素 及

育 理 智 教 育 意 识 教 育 能 力 教 育 机 智 教 育 艺 术 等诸 要

其 发 挥 的 作 用 等 问题 进 行 讨 论 敬 请读 者 批 评 指 正




其 中 教 育 理 智 和 教 育 能 力 为 教育 智 慧 的核 心 教 育
, ,


意 识 是 教 育 智 慧 的动 力 源

教育 机 智 是 教育 智 慧 的外 在


教 育 需要 智 慧
表 现 形 式 教育 艺 术 则 是 教育 智 慧 的 最 高 发 展 形 式 ● ) 教育 理 智 和 教育 能 力
培养 学 生 创 造 性 思 维 的能 力 科 学 研 究 能力 等
。 、
想 教 育 教 学 行 为 随波 逐 流 : 另

方面 教育者被动 教


高 超 的 教育 影 响力 及 教 育
条 机 械 教 师 和 学 生 的 个 性 在 不 同程 度 上 被 压 抑 被 异
, 、

赫钦斯教育思想

赫钦斯教育思想

1、赫钦斯简介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1899—1977)是美国教育家,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

1899年1月17日,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神学教授的家庭。

1915年,赫钦斯就学于奥伯尔林学院,后因入伍中断学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转入耶鲁大学学习并于1921年毕业。

赫钦斯自1923年起在耶鲁大学任教,1928年担任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

1929年,赫钦斯应聘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推行“芝加哥计划”,对这所大学进行改革。

与此同时,他又推行“名著教育计划”,并专门设立了“西方名著编纂咨询委员会”。

1937年,赫钦斯担任了马里兰州圣约翰学院的兼职董事,帮助该学院实施以名著教育为主的教育计划。

1951年,刚退休一年的赫钦斯担任了福特基金会副主席。

为了资助教育研究与实验工作,他提议成立“教育促进基金会”。

1954年,赫钦斯改任共和国基金会总裁。

1977年5月14日,赫钦斯因病去世。

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美国高等教育》、《为自由而教育》、《教育中的冲突》等。

永恒主义教育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一些学院和大学讲授经典著作的“不受约束”的青年教师形成了一个小团体,其中的核心人物是:赫钦斯,他30岁任芝加哥大学校长;爱德勒和布坎南等。

这些青年教师为宣传自己的观点,发表了大量的著述和演讲,因而逐渐扩大了影响。

人们把他们称为“名著仔”(Great Book Boys)。

爱德勒对这个称呼不太满意,提出他们应该自称为永恒主义者(Perennialists)。

永恒主义因此而得名。

学派简史这一传统的教育流派,也称新古典主义教育。

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流行于50年代的英、法等国,之后逐渐衰落。

最主要的代表有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法国的阿兰和英国的利文斯通。

2学科内容永恒主义作为一种教育哲学,坚持主张过去的东西是卓越的,为宇宙、人性、知识和真善美的不变的本质辩解,认为凡是值得向往的东西都是永恒不变的。

教师专业发展理智取向的基本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理智取向的基本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理智取向的基本内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 简介教师专业发展理智取向是指教师在职业发展中以理性和思考为导向的一种取向。

班主任要追求理智而有爱的教育

班主任要追求理智而有爱的教育

班主任要追求理智而有爱的教育作者:李迪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22年第04期主持人观点: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说: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是为了寻求安全感和价值感。

简言之,安全感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是一种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

比如我知道自己无论犯了什么错误,都有一个人无条件接纳我,就是有一定安全感的心态。

为了获得安全感,我们会努力让人喜欢自己。

而价值感,是指个体看重自己,觉得自己的才能和人格受到他人和社会重视。

价值感来源于对未知世界的挑战。

比如我不知道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一旦在努力之后完成了,就会非常开心,因为体验到了价值感。

为了获得价值感,我们会不断证明自己足够好。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要获得安全感,需要教师、家长的接纳和陪伴;他们若要获得价值感,则需要成年人放手。

然而,现实里若是教师本人缺乏安全感和价值感,便可能好心办坏事,可能兢兢业业走弯路,可能含辛茹苦犯错误,甚至牺牲了学生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而不自知。

在《犯错与成长》一文中,李晓贺老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两点:1.没有对学生放手。

2.对犯错学生过于严苛。

我们在为李老师的反思点赞的同时,也要往深处挖掘:当一个人缺乏安全感的時候,会忍不住要去控制别人。

李晓贺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轮流统计,她害怕学生出差错,她担心被学校领导批评,她恐惧被家长提意见……凡事亲力亲为,她的班级果然很少出错。

李老师有了安全感和价值感,却不知如此呕心沥血,学生却没有获得价值感。

这就叫本能的教育——牺牲学生的安全感和价值感,来满足自己的安全感和价值感。

学生打碎一个温度计,其实没有必要太紧张。

李老师当时为什么那么惶恐呢?这可能是因为李老师从小追求完美,苛求别人,也苛求自己。

如果李老师有足够的安全感,会怎样呢?她会愿意放手,不介意因班级排名暂时落后而被批评。

学生在一开始统计中也许会有差错,但是学生在多次试错后,得到进步,体验到了成长的愉悦,他们就会油然而生自豪感:哇!我好棒!这时候,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增强了,愿意去挑战未知的世界。

由学习孙维刚而引发的思考

由学习孙维刚而引发的思考

由学习孙维刚而引发的思考北京市东城区22中不是重点中学,生源不理想,但数学教师兼班主任孙维刚老师所带的实验班破天荒地创造了“真实的神话”:他从1980年开始进行教改实验,实施六年一贯制教学,从初中到高中,第一轮实验下来有人考上了北大、清华,第二轮有15人考上北大、清华,第三轮全班40人全部过本科线,有22人考上北大、清华。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教育引发了作如下思考。

一、不当的教育存在着摧残。

作为教育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原动机都是好的,具有期望目标的一致性,但是往往实际行为却与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学生在校期间就够累了,周末本来是学生养精蓄锐、系统复习、课前预习的机会,但是我们的家长在干什么?家长不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而是根据家长单方面的期望让学生参加各类辅导班,而这些选择往往不是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而确定的,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既消耗了学生的体力又淡化了教育主体。

更有甚者,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老师的教育存在许多的不和谐音符,不能形成教育的默契,这些不合理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教育摧残。

课堂上有些老师津津有道的讲,一节45分钟的课堂能讲45分钟还多,何其辛苦,却不同程度的忽略学生的学、思、探、悟、练。

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否存在着教育摧残?有些老师布置作业不是经过认真的筛选,一是布置作业超量,二是布置作业不具有典型性,三是布置作业机械重复过多,四是部分家长还有给孩子另设的作业,长此以往,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被扼杀了,不认真完成作业、应付作业,甚至抄作业,这种教育方式难道不存在摧残吗?学困生本来最需要老师的呵护,需要家长的关心和帮助,“教育者”却在那里讽刺、挖苦甚至语罚、心罚、体罚,这是否构成了教育摧残?所以教育要具有理性,教育要因人而异。

学生不学习、不提高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和途径,责任在家长、责任在老师、责任在教育。

美国教育学家本杰明.S.布卢姆说:“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与现实的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的“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是否还可以说“只有不合格的家长,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孙维刚老师始终注重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注重学生情商开发、注重学生的兴趣积累,才创造了教育上的神话二、教育需要真诚、需要真爱。

父母要科学,理智地爱孩子教育心得

父母要科学,理智地爱孩子教育心得

父母要科学,理智地爱孩子教育心得
一、宽容是成长的根本
我们都听说过国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宽容是成长的根本”,这句话可以说非常深刻,它表达了对人类发展过程中‘宽容’的重要性。

因为要想激发孩子的发展潜力,就必须给孩子提供充分的自由空间,允许孩子自行发展,而这里就需要家长的宽容和谅解。

当孩子在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发生犯错时,我们作为父母也不能全部归罪于孩子本身,而是要分析孩子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谆谆教诲,给孩子一个学习和成长的空间。

二、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空间
孩子们需要一定的自主空间来展示他们的才能,家长不能太强加自己的意见,而是要给予孩子意见和建议,让孩子有一定的自我发展的空间。

比如,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有困难,家长可以帮助解释知识,但要让孩子自己尝试,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强加。

三、科学的陪伴与管理
每个孩子都需要科学的陪伴和管理,家长不能忽视孩子的情感和心理,而要给予及时科学的解释和安慰,引导孩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

特别是应对孩子说谎的情况,家长不能大力惩罚,而是要了解孩子背后的原因,指导孩子正确处理棘手的问题,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情。

总之,父母要科学理智地爱孩子,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情,这不仅能更好的促进孩子的成长,也能构建美好的家庭关系。

如何培养学生理智感初探

如何培养学生理智感初探

如何培养学生理智感初探摘要:在对技工学校的学生的教育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理智情感。

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求知欲望,要使学生对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产生兴趣,得到满足与愉快的体验。

本文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去体验理智感的培养方式,再延伸到课堂外探究学生德育教育中理智感的差异运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生活的热情。

关键词:理智感语文教学德育教育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理智感的培养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许多教学经验显示,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

例如《化石吟》一课,笔者在备课前就十分注重对整首诗的结构进行整理,以便在讲课时引导学生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

多媒体的运用活跃了整个课堂气氛,色彩斑斓的化石图片使学生的求知欲大大增强,他们对探索未知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另外,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探求也相当重要。

在讲到第三节时,笔者划出要点:否定造物主。

这里说的是“愚昧”与“科学”的抗衡,象在古代,西方信奉上帝造人,而东方(中国)崇尚女娲造人。

那么所对应的“平凡的真理”则是告诉我们人是由猿猴进化来的,即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通过学习这首诗,笔者需要给学生传递的信息是,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同样的也要尊重、珍惜人类创造的人化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二、如何在课后的德育教育中启发学生的理智感学生的理智感不仅仅表现在对他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并且在课后也是激发人的智力的重要心理条件。

这就是教师在面对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的教育时,如何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从不同的起点看待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并提出不同的要求。

1、优秀生的教育优秀生通常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

这些学生在班级中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和同学的仰慕,因此在他们身上容易形成好胜自豪,充满自信,对荣誉感敏感,超群和竞争意识强烈等心理特点。

面对这些心理特点,似乎打不得骂不得,可很容易使他们自信心爆棚,而容易盲目;可如果犯了错误,批评不当,也会很容易使他们坠入严重的思想困扰当中,容易否定自己。

畅想理智教育心得体会

畅想理智教育心得体会

一、引言在我国,教育一直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质量的提升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理智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逐渐崭露头角。

理智教育主张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理智教育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理智教育的内涵1. 理性思维:理智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逻辑推理、实证研究等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2. 批判精神:理智教育倡导学生具备批判精神,敢于质疑权威、挑战传统。

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品质。

3. 创新能力:理智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敢于尝试、勇于实践。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4. 全面发展:理智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成长空间。

三、实施理智教育的途径1. 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符合理智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既要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理智教育的熏陶下得到全面发展。

3. 营造良好氛围:学校应营造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勇于担当的良好氛围。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使他们具备开展理智教育的教学能力。

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实施理智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理智教育孩子发言稿范文

理智教育孩子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理智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悉心呵护和正确引导。

在此,我想谈谈如何理智教育孩子,让他们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理智教育孩子,并非是指孩子必须成为完美无缺的人,而是要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担当、诚实守信。

我们应摒弃传统的“棍棒教育”,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其次,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惑和挫折,这时,我们需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

通过倾听,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第三,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成功的关键。

我们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饮食、学习等习惯。

例如,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培养他们自律、自强的人格品质。

第四,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孩子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可以通过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参加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第五,我们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学业上的进步,还包括身心健康、兴趣爱好、社会实践等方面。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兴趣班、社团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最后,我们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要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到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总之,理智教育孩子,需要我们用心去关爱、用心去引导。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谢谢大家!。

教育需要四心

教育需要四心

教育需要四心教育需要“四心”--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前中国国家足球队教练米卢说过“态度决定一切”。

其实,做任何职业都一样,良好的职业心态是做好事情的关键之一。

班主任工作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的专业性工作,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有意识、有感情、有理智、有不同心理特点和创造潜力的人。

正如老教育家于北辰所说“天下之主任多矣!而班主任则是极重要、极普遍、极光荣、极伟大的主任。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各种价值观形成的初始阶段,可见小心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要做好班主任工作,我认为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班主任要有“四心”。

一、爱心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凡是缺乏真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的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

”我认为这话说得太对了。

我班有一位男生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总爱顺手牵羊,同学们都对他避而远之,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会自暴自弃。

我经常找他谈心,并不急于批评他,先表扬他爱收集,然后告诉他拿别人的东西是不道德的。

经常帮助和监督他,看到有进步就及时进行表扬,偶尔奖给他一些喜欢的东西。

渐渐地,他改掉了坏习惯,同学们也愿意和他交往。

在教育过程中,师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班主任素质的重要内容。

作为班主任要有一颗博爱的心,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激励、唤醒、鼓励学生,让学生走出孤寂,走出彷徨,让学生看到前进的方向、胜利的曙光。

二、童心少年儿童是天真无邪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拥有可贵的童真、童趣。

作为班主任应放下高高在上的威严,俯下身来,用孩子的心态,有孩子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才能真正走进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找到教育的突破口。

正如全国优秀班主任李镇西所说“我们自然而然走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成功的港湾”三、细心作为班主任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要不懈地细致入微地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深入到学生当中,与学生打成一片,认真倾听学生心声,分析其心理,正确引导,防范于未然。

亚里士多德自然教育论

亚里士多德自然教育论

亚里士多德自然教育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

要使人的灵魂的三个部分都能得到满意的充分的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和训练。

1、合理教育的构成
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灵魂论把教育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体育、德育、智育。

其中体育是基础、智育是最终的目的。

体育即体格教育,要使儿童拥有健康的体魄,这是满足植物灵魂的发展需要;德育即情感教育,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满足动物灵魂的发展需要;智育即理智教育,要使儿童的思维、认识和判断能力得到发展,这是满足理性灵魂的发展需要。

2、教育遵循自然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教育要“遵循自然”的理论,指出合理的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行程,即根据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来进行,先是体格教育,然后以情感的训练为主,最后才发展他们的理智。

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为后世“遵循自然”的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著名教育家名言范文

著名教育家名言范文

教育是一项广泛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事业,需要有才智、爱心、耐心和方法。

著名教育家们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言论,深刻阐述了教育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

1.“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约翰·杜威约翰·杜威是20世纪著名教育哲学家,他提出了“经验主义教育”、“学以致用”等教育理论,对美国教育起了深远影响。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和实践。

2.“教育应该是一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事业。

”——吉布斯吉布斯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改革者和社会活动家。

他提出了“教学实验”、“合作教育”等教育理念,并且积极投身于社会改革运动,呼吁提高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关注教育的公益性。

他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保证教学方法和内容符合学生的需求。

3.“一个人的教育不应该结束于毕业典礼,教育应该是终身的。

”——查理斯·史密斯查理·史密斯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他提出了“自由市场经济学”、“分工原理”等理论,对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终身学习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保持竞争力。

4.“教育不是装满桶,而是点燃火焰。

”——威廉·约翰斯威廉·约翰斯是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家和人类学家,他提出了“自然教育”、“感性教育”和“全人教育”等理论,主张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热情和创造力,在教育中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成长的可能性。

5.“成功的教育与协作密切相关,教育者和学生要共同成长。

”——伯纳德·克鲁特伯纳德·克鲁特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成就动机”、“认知学习理论”等著名理论,深刻探讨了人类认知和学习行为的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需要理智——读洛克《教育漫话》有感摘要:洛克的《教育漫话》渗透着理智教育的思想。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需要理智地进行。

这本书中提到的“冬天穿的不易过暖”“用冷水洗脚和洗澡”等增强孩子体质的思想,和培养孩子尊重与羞辱感、保持教育一致性、培养良好习惯等精神教养的方式是今天的家长、教师和学校应该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理智洛克《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的一本教育著作。

这本书细致、理性地谈论了如何教育绅士这一问题。

看这本书似与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或专家型父母对话。

它以平和、理智、稳重、通俗易懂的方式对我们诉说着孩子成长细节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试图说服我们以发展的眼光、以理智的态度把握与构筑孩子生命发展的无限力量。

它向我们展现了在身体、品性与礼仪等方面理智地培养孩子节制、正直、勤奋、勇敢、自主、刚毅、谦逊、忍耐等品质的方式、方法与态度。

它将培养的目标定位于能够广泛、成熟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绅士。

这本书渗透着一种理智地进行教育的思想。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教育孩子是一定需要理智的。

教育失去了理智犹如骏马失去了缰绳,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因对孩子无限的爱而过度溺爱,可能会失去作为家长的尊严,错失孩子长远发展潜力。

因孩子的大小错误,点滴失误便情绪失控,大呼小叫,可能会事倍功半。

作为教育者,遇事要镇定,一定要看到孩子当先的状况与未来的成长,一定要判断孩子对错的性质与程度,理智地决定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

作为教育者居高临下,放眼未来,着手当下,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从身体上看,洛克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1]。

洛克非常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视其为首要的。

他主张孩子穿的不宜过暖,用冷水洗脚与洗澡,多过露天生活等。

这样是有利于孩子身体健康的。

我们现代家庭孩子较少,生活水平也比较高,每个孩子对于家长来说都是非常心肝的宝贝。

家长寄无限的关心与期望于孩子。

出门怕饿着,天冷怕冻着。

总是怕孩子受点滴痛苦。

然而他们忘记了有时痛苦的过程也是孩子历练、变得强健的过程,孩子总是要离开保护走向独立的。

孩子从出生就开始用厚厚的棉被保住,生怕丝毫寒风吹到孩子的肌肤。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厚厚的棉袄与其随行。

近期看来孩子似乎很舒服,可长久形成的确是体弱易病。

这是一种缺乏理智的身体养护方式。

它降低了孩子的耐寒能力,也放弃了孩子与寒风、低温作斗争的机会。

洛克所倡导的薄穿、薄铺、冷洗等,是我们的家长应该学习的方面。

它是形成强健体质的一种重要途径。

在德行方面,“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以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

如果你能使儿童爱好名誉,惧怕羞辱,你就使他具备了一个真正的原则,这个原则就会永远发挥作用,使他们走向正规”[2]。

也就是说,尊重与羞辱心理是一种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可以帮助孩子把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择善从之,视不善改之。

这种心理是外部事物内化的产物,是孩子在成长中逐渐构建的心理品质。

它是需要用心培养的。

一旦拥有这份心理,不仅使个体自觉地走向正义的征途,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羞辱感是在经历一些列事情后产生的,他与教育者的态度、方式、方法等相关。

洛克指出,鞭挞“它只是弥缝了目前,使伤口结上了一层皮膜,对于痛楚的核心,仍然没有触到;只有出自衷心的羞耻心和不愿意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至于父母把子女鞭挞几下之后,立刻就不表示出不高兴,则儿童对于父母的恼怒是不会恐惧的。

做父母的应仔细想想,看子女的哪些过失才值得他们生气;可是一旦生了气,实施了惩罚以后,他们就不应该立刻放宽他们的声色,他们应该设法回复子女原有的美德,一直要等子女服从了,比平时更好了,补偿了所犯的错误,才可以完全恢复原来的态度。

否则,惩罚用的太多之后,便变成了家常便饭,完全失去了它的效力;儿童犯了错误,你便加以惩罚,惩罚之后,又去予以原谅,结果他们便把这层次看成天经地义了”[3]。

在我们的家庭与学校中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与老师的怒火犹如火山爆发,对孩子直接就是劈头盖脸的训斥,甚至是拳脚相加。

待一系列愤怒发泄完后,又后悔莫及,尽快试图去补偿孩子。

这一不理智的行为首先在于怒火冲破了理智地分析。

他们没有问清孩子做错事的前因后果,没有判断错误的性质与程度。

其次在于前后不一致。

他们的退缩难于使孩子看清对与错。

这种冲动的处理方式与不一致的对待方法,并不能是孩子明确地知道自己的不足与深刻地感悟到自己的错误带来的影响,从而为自己的过失忏悔并决心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在孩子刚刚懵懂的时候,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坚定地、平和地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敬的,什么是可耻的。

对孩子,说教也好,训斥也好,我们的目的不是打骂,而是让孩子在内心深处,在各种对与错中去把持正确的方向,从无知走向有知,从知之较少走向知之较多,从外部约束走向自觉自主。

洛克还指出,名誉“离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是最近的;它是大家根据理智,对于有德行、良好的行为的一种不约而同的证实和赞扬,当儿童没有长大,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去辨别是非以前,它是一种指导儿童和鼓励儿童的正当方法”“儿童的过误有时不能不加以斥责,因而斥责不独应当出之以严肃的、不任情的词句,并且应当背着别人私地里去执行;至于儿童应受到赞扬的时候,则他们应当当着别人的面前去得到。

儿童受到赞扬之后,经过大家一番传播,则鼓励的意义就更大;而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于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了,他们越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愈加淡薄”[4]。

洛克的说法是有其一定的道理的。

当孩子不真正懂得“骂人是不对的”、“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是不对的”、“抢小朋友的东西是不对的”、“只玩不去适当学习是不求上进的”等问题时,我们应该通过鼓励、表扬、说教、训导方式并有心地保护着孩子的尊严,使孩子有一点名誉感,使孩子感受到他是一个大家喜爱,有错能改,不断进步的孩子。

以争取好的名誉为导线,拉着孩子在生活、德行、作风、习惯上不断前进,最终实现外部规则的内化,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将各个方面做得游刃有余,令人舒服。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随时理智的尊重孩子,给孩子留有发展、改变的空间,让孩子在充满信任和耐心指导的环境中往前走,由他为到自为。

在我们的教育中,有些家长总认为孩子尚小对许多事情无动于衷,在家人与外人面前因孩子的一点错误就任意指责,不顾孩子的颜面。

表面看似批评孩子,实乃是为自己推脱责任。

还有一些老师,不能容忍学生的犯错。

经常当着全班的面指责个别孩子,甚至拉到办公室当着许多老师的面打骂孩子。

尤其是经济较贫乏的农村较为严重。

他们轻视了,尊重孩子,让孩子享受名誉感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在此书中,洛克还提到教育要保持各方的一致性,这也是我们必须关心的教育问题。

洛克几次提到父母亲和其他环绕在孩子身边的人都应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孩子。

在我们的教育中,一些家长和老师发现这样一些问题,有些孩子在家里和在学校里的表现有很大的不同。

当孩子在学校时尊敬老师,热心劳动,干什么都很积极。

可是到了家中却是“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当父母阻止他做一些不利于健康、进步的事情时,会和家长发脾气,甚至用“讨厌”“烦人”这类的词骂家长。

还有些孩子是爷爷奶奶在身边时一个样,爸爸妈妈在身边又是另一种态度。

孩子表现的不统一性是与教育者们教育方式、方法的不统一性密切联系。

这样是不利于孩子的良好人格的建构的。

这是我们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书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他的学校在孩子未入学的一两前,就开始和孩子们的家长沟通,给家长们上一些有关孩子的课程。

当孩子入学后,学校还是如此与家长沟通[5]。

这是一个好办法,学校不仅是培养下一代的基地,也应成为教育下一代家长的阵地。

学生、家长都应是学校的受教育者。

除此之外,培养习惯也是洛克在书中不断重复的一个方面。

洛克认为,习惯的养成是个关系重大的事情,无论是在身体教育上,还是在精神的培养上。

“因为年龄增长,自由便应跟着来到。

许多事情他都应该信托他自己的行动去应付,因为他不能永远受人监护,只有你给他的良好原则与牢固习惯,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应该注重的。

因为一切告诫与规则,无论如何反复叮咛,除非实行成了习惯,全是不中用的”[6]。

他主张在节制、坚毅、慷慨、勇敢、谦逊等方面及早地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这种培养需要不断地练习、巩固,从而使各种所期望的良好品质与行为方式由生到熟成为习惯,在走入社会后自然地流露与表现出来。

并且在练习中,孩子的天性是怎样的,孩子是否有练习某种品性与行为的可能及在达到良好的过程中还需何种努力等问题是教育者需要不断观察与思考的。

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存在两种极端:一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教育者没有足够注意到其习惯的养成的重要性,随着孩子成长,孩子所表现出的毛病逐渐引起教育者的反感与抱怨。

在孩子的幼年时期,他们习惯于呼声唤雨,习惯于被人娇宠和极度关注,家长总是百般谦顺。

待孩子成大到了应该懂事体谅父母时,可是孩子依旧如小时候一样,以自我为中心。

这时家长会抱怨孩子的不懂事。

而没有反省自己曾给予孩子什么。

孩子成为一个独立、坚强、关心他人的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与他从小的教育环境相联系的。

你给予他们的习惯是什么,他们收获的就是什么。

还有些家长为让孩子学习或者干某件有意义的事情,总是喜欢用孩子喜欢的物品作为诱惑,待孩子完成他们规定的任务后,及时给予。

虽然表面看,孩子学习了。

但是更多地交给了孩子追逐欲望。

除了家庭以外,学校也在习惯培养上有其不负责的一面。

不管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那个阶段,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孩子上了几年学,不断地更换老师,特别是班主任。

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接下别人的班的老师,特别是离孩子毕业不远的老师,它们总是抱怨这个班的孩子不好教育。

为什么呢?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培养孩子习惯的侧重点而不相同。

不断更换老师意味着孩子要不断地适应新要求,这一习惯还未养成,下一种习惯的要求有接踵而至。

没有一个恒长地培养孩子习惯的系统。

这也就是孩子不好管理的根源之一。

老师放弃自己班级并未做好班级交接的行为是不负责的行为。

另一种极端则是,要求形成的习惯太多,孩子目不暇接。

一些家长或者教师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给孩子规定了许多条条框框,并严格执行,使得孩子生活在紧张的执行规定之中,胆战心惊地不违规。

在规则执行中,很少考虑孩子的天性、感受等。

这种方式可能更多地带来的是行为的强化,对于内在心灵塑造关注的不够,当无人看管时,可能暴露出教育者所不希望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