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劳动力供给[51页]
合集下载
劳动经济学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第二章劳动力供给](https://img.taocdn.com/s3/m/9078be94f524ccbff1218496.png)
社会保障等制度的完善程度:退休年龄也会影响老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 性别对劳动力参与率存在重要影响:女性越来越多的参与劳动。 宏观经济状况:经济周期中的繁荣与衰退的交替对劳动力参与率有影响, 经济长期处于衰退状态,失业者长期找不到工作,打击个人信心就会使 他们退出劳动力群体。 从整个国民经济来考察:人口的年龄构成与劳动力参与率之间有密切的 关系,人口老龄化使总人口中老年人 比重增加,必然会使劳动力参与率 下降。
失业人员: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 并以某种方式寻求工作的人员。
2019/4/12
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
6
二、劳动参与率
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 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所占的比率,一定范围内地人口可以 进行多种分类,例如总人口的,不同年龄组人口或是不同性别人口等等。 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年龄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总人口×100% 劳动力参与率只是一个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并不是 影响人口参与劳动的因素,但是它是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一个重要工具,而且 也会对失业率等指标的核算提供依据。例如,某年龄组,有20%的人失去了工作, 如果不考虑他们的工作愿望,很容易把这些人全部视为失业人口,这样算出的失 业率高达20%,是经济无法承受的。但是,如果把劳动力参与率这个指标考虑进 去,情况就改观了。劳动力参与率为60%,失业率为12%,劳动力参与率为40 %,失业率为8%,劳动力参与率为20%,失业率就是4%,美国的自然失业率 是5.5%。
2019/4/12
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
8
2019/4/12
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
失业人员: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 并以某种方式寻求工作的人员。
2019/4/12
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
6
二、劳动参与率
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 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所占的比率,一定范围内地人口可以 进行多种分类,例如总人口的,不同年龄组人口或是不同性别人口等等。 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年龄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总人口×100% 劳动力参与率只是一个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并不是 影响人口参与劳动的因素,但是它是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一个重要工具,而且 也会对失业率等指标的核算提供依据。例如,某年龄组,有20%的人失去了工作, 如果不考虑他们的工作愿望,很容易把这些人全部视为失业人口,这样算出的失 业率高达20%,是经济无法承受的。但是,如果把劳动力参与率这个指标考虑进 去,情况就改观了。劳动力参与率为60%,失业率为12%,劳动力参与率为40 %,失业率为8%,劳动力参与率为20%,失业率就是4%,美国的自然失业率 是5.5%。
2019/4/12
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
8
2019/4/12
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https://img.taocdn.com/s3/m/903883f8ff00bed5b8f31dc3.png)
2. 工资关系、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参与率
按劳分配使得复杂劳动应比简单劳动获得 更多的工资收入,这样就能提供劳动者提高 自身素质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劳动力参与率 水平缓慢下降或缓慢增长。
3. 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参与率 4. 工资水平越高,劳动力参与率越高。 5. 4. 个人非劳动所得状况与劳动力参与率 6. 非劳动收入增加,会降低人们谋生对于劳动
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无从知道效 用的数值,而只能说出自己偏好的 次序.
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性质的三点 假设:
〔1〕消费者对两种消费品的任意两 个组合,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偏好
〔2〕消费者的偏好有明确的单向性
〔3〕消费者对品种一样而数量不同 的消费品组合,永远偏好数量多的 组合
二、时间效用
➢余暇时间可以带来效用
本章关键词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曲线
效用理论 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
收入效应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的流量 转移率
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供给弹性 收入约束曲线
主体均衡 替代效应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的流量表
本章知识点扫描
1.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2. 劳动力供给的根本假设 3. 影响个人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4. 劳动力供给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5. 个人劳动力供给的无差异曲线 6. 个人劳动力供给的约束变量 7. 个人、家庭和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8. 对劳动力共总供给产生影响的人口因素 9. 劳动力参与率及影响因素 10. 使用劳动力流量表
U1 W1
U2
家
庭 收
W2
入
பைடு நூலகம்
余暇时间
wr
wr 劳动时间
根本 收入
第五节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实
按劳分配使得复杂劳动应比简单劳动获得 更多的工资收入,这样就能提供劳动者提高 自身素质的内在动力。从而使劳动力参与率 水平缓慢下降或缓慢增长。
3. 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参与率 4. 工资水平越高,劳动力参与率越高。 5. 4. 个人非劳动所得状况与劳动力参与率 6. 非劳动收入增加,会降低人们谋生对于劳动
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无从知道效 用的数值,而只能说出自己偏好的 次序.
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性质的三点 假设:
〔1〕消费者对两种消费品的任意两 个组合,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偏好
〔2〕消费者的偏好有明确的单向性
〔3〕消费者对品种一样而数量不同 的消费品组合,永远偏好数量多的 组合
二、时间效用
➢余暇时间可以带来效用
本章关键词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曲线
效用理论 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
收入效应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的流量 转移率
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供给弹性 收入约束曲线
主体均衡 替代效应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的流量表
本章知识点扫描
1.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2. 劳动力供给的根本假设 3. 影响个人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4. 劳动力供给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5. 个人劳动力供给的无差异曲线 6. 个人劳动力供给的约束变量 7. 个人、家庭和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8. 对劳动力共总供给产生影响的人口因素 9. 劳动力参与率及影响因素 10. 使用劳动力流量表
U1 W1
U2
家
庭 收
W2
入
பைடு நூலகம்
余暇时间
wr
wr 劳动时间
根本 收入
第五节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实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34928-PPT精选文档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34928-PPT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b37f7a1b3968011ca3009172.png)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理论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的一般原理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理论的公共政策应用
本章学习要点
劳动力供给行为分析的简单模型 劳动力供给弹性 保留工资与劳动力参与 收入补贴计划与劳动力供给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的一般原理
一、经济中的劳动力供给总量分析
出生率
死亡率
人口
净人口流入率
劳动力参与率
1、无差异曲线
每日货币 收入(元)
Y1
A
B U1 U2
Y2
8
每日闲暇时间(小时)
图2.2 同一位劳动者的两条无差异曲线
从无差异曲线的图形中我们便可以看 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每一个人都会有无数条无差异 曲线,它们彼此相互平行,并且越远 离原点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 平也越高。
第二,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且凸向原点
每日货币 收入(元)
Y1 Y2 Y3 Y4 H1 H2 H3 H4 A1
A2 A3
A4
U1
每日闲暇时间(小时)
图2.3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与凸性
第三,不同人之间的无差异曲线形状是存在差异的
每 日 货 币 收 入 每 日 货 币 收 入
闲暇偏好者X的 无差异曲线
货币收入偏好者Y 的无差异曲线
(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及其对工作-闲暇决策的影响
劳动者的工作-闲暇决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劳动 者个人偏好的变化以及市场工资率的变化都会导 致最佳决策点的变动。此外,劳动者除了劳动报 酬之外的其他收入(非劳动收入)或财富来源的 变化等,也会对劳动者的工作-闲暇决策产生影响。 由于我们假定劳动者的偏好在短期中是稳定的, 所以经济理论重点考察劳动者的非劳动收入(或 财富)和市场工资率两个因素对于劳动力供给决 策所产生的影响。在对这种影响进行分析的过程 中,经济学家们分离出两种重要的效应,即收入 效应和替代效应。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的一般原理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理论的公共政策应用
本章学习要点
劳动力供给行为分析的简单模型 劳动力供给弹性 保留工资与劳动力参与 收入补贴计划与劳动力供给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的一般原理
一、经济中的劳动力供给总量分析
出生率
死亡率
人口
净人口流入率
劳动力参与率
1、无差异曲线
每日货币 收入(元)
Y1
A
B U1 U2
Y2
8
每日闲暇时间(小时)
图2.2 同一位劳动者的两条无差异曲线
从无差异曲线的图形中我们便可以看 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每一个人都会有无数条无差异 曲线,它们彼此相互平行,并且越远 离原点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 平也越高。
第二,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且凸向原点
每日货币 收入(元)
Y1 Y2 Y3 Y4 H1 H2 H3 H4 A1
A2 A3
A4
U1
每日闲暇时间(小时)
图2.3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与凸性
第三,不同人之间的无差异曲线形状是存在差异的
每 日 货 币 收 入 每 日 货 币 收 入
闲暇偏好者X的 无差异曲线
货币收入偏好者Y 的无差异曲线
(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及其对工作-闲暇决策的影响
劳动者的工作-闲暇决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劳动 者个人偏好的变化以及市场工资率的变化都会导 致最佳决策点的变动。此外,劳动者除了劳动报 酬之外的其他收入(非劳动收入)或财富来源的 变化等,也会对劳动者的工作-闲暇决策产生影响。 由于我们假定劳动者的偏好在短期中是稳定的, 所以经济理论重点考察劳动者的非劳动收入(或 财富)和市场工资率两个因素对于劳动力供给决 策所产生的影响。在对这种影响进行分析的过程 中,经济学家们分离出两种重要的效应,即收入 效应和替代效应。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https://img.taocdn.com/s3/m/294b19ed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9.png)
(2)在一个由两个以上劳动者所构成的家庭中,每一个家庭成员在进行工作时间决 策时,总要与其他家庭成员相互协商,并考虑自身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劳动力供求特 征。某一个家庭成员的工作决策既受其他家庭成员的制约,同时也影响着其他家庭成 员的工作决策行为。
劳动经济学
32
2.3 家庭劳动力供给
2.3.2 就业与非就业的选择
劳动经济学
43
劳动经济学
39
2.4 社会劳动力供给
2.4.1 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客观基础: 人力资源状况
1)人口规模与劳动力供给 2)人口自然结构与劳动力供给 3)个体身体条件与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
40
2.4 社会劳动力供给
2.4.2 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
(1)宏观经济状况。
宏观经济状况
(2)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
劳动经济学
5
2.1 劳动力供给概述
2.1.3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劳动力供给(Labor Supply)是指在一定 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 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 劳动时间。 个人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 和社会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
6
2.1 劳动力供给概述
2.1.3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劳动经济学
16
2.2 个人劳动力供给
2.2.1 劳动力供给的时间约束和效用分析
2)效用分析 • 图2-5 劳动时间分配的无差异曲线
劳动经济学
17
2.2 个人劳动力供给
2.2.1 劳动力供给的时间约束和效用分析
2)效用分析 • 图2-6 无差异曲线与边际替代率
MRS
=
ΔY ΔH
劳动经济学
第2章劳动力供给
![第2章劳动力供给](https://img.taocdn.com/s3/m/37e67768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f.png)
一、效用理论
(四)基数效用理论
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要通过购买时的选择,在货币的边际效 用不变的条件下,用既定的货币收入购买到最大效用。
(五)序数效用理论
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无从知道效用的数值,而只能说出自己 的偏好次序。因此,不应该去假设消费者在享用商品和劳务时能够准
确地说出自己获得了多少效用量。
第二十七页,共57页。
一、效用理论
(一)效用 商品或劳务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满足欲望或需
要的能力,它表示商品或劳务同消费者的愉快或痛苦之
间的关系
(二)效用函数:U=f(q1,…qn) (三)总效用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第二十八页,共57页。
总效用曲线
边际效用曲线
TU
MU
Q
第二十九页,共57页。
Q
124万人,增长1.0%,举家外出农民工3525万
人,增加150万人,增长4.4%。
第六页,共57页。
• 二、农民工培训与就业
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7%,比上年 提高1.9个百分点。各年龄段农民工接受培训比
重均有提高。56.8%的农民工从事第二产业,比 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42. 56.8%的农民工从事
第三页,共57页。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一、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
二、劳动力供给的假设
第四页,共57页。
一、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
从质的角度定义:
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 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 用权出让;
从量的角度定义:
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间中可以获 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由于经济下行,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对于寻找 工作持悲观态度而退出劳动力市场,因此,失 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第 2 章: 劳动力供给
![第 2 章: 劳动力供给](https://img.taocdn.com/s3/m/373dca22453610661ed9f429.png)
其斜率为负 斜率等于负的工资率 当工资率变化时,预算线 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当存在着非劳动收入时, 预算线将沿着Y轴平行向 上移动
OY 劳动收入 tg OH 时间
预算约束线的斜率即为个人放弃 闲暇从而获得收入的比率,即工 资率。另外一方面,亦可以看作 是闲暇的机会成本。
图六:预算约束线
劳动力供给与福利制度
分析:AC段这个“钉子”造成了工作动机问题。原因有两
点: 第一,处于C点(不工作点)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 工作其收入大幅度下降,工作产生的工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 减少而抵消,造成负“净工资”,这一计划造成的替代效应 显然妨碍人们工作。 第二,工人在C点比在f点(受伤前的工资与闲暇的组合) 境况更好,因为他处于无差异曲线 U2 而非 U1 上,这样,收 益者不工作时的境况比工作时更好,产生了收入效应,阻碍 收益人重返工作岗位。
工作和闲暇:过去与现在的比较
一百年间,一个典型的美国成年男性工作 和闲暇时间的比较
年份 1880 年 1980 年 工作时间 家务劳动 睡觉、吃饭等 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所 必要活动 占比重 75 小时/周 12.5 小时/周 20% 68 小时 /周 42 小时/周 60%
66.5 小时/周 14 小时/周 44 小时/周 14 小时/周
中国城市女性就业历程
第一个阶段:迅猛起步阶段(1949年至1957年)
就业方式为不完全计划式,就业领域从集中于轻纺等 传统行业向商业、服务业、邮政业等较广泛的领域拓进。
规模: 60万人 比重: 7.5%
328万人 13.4%
第二个阶段:主观激增阶段(1958年至1980年)
就业方式为计划就业式。就业领域几乎包罗了所有行 业和多种职业。 规模:1960年,猛增到1008.7万人 比重:提高到20%,比1957年上升了6.4个百分点
劳动经济学第2章 劳动供给分析
![劳动经济学第2章 劳动供给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d6b7d041ed9ad51f01df2c5.png)
10
我国劳动力范畴相关体系:
1、劳动力: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 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
2、就业人员:16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 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3、城镇单位就业人员 4、城镇私营就业人员 5、在岗职工 6、失业人员 7、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11
第一节 劳动力范畴的分类、劳动供给的测 度及影响因素
一、劳动力范畴的分类 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
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 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 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劳动力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各国的法律规 定有关。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 况、人口状况、教育制度、劳动力自身的生理特 点等因素,规定了不同的就业年龄。
21
(二)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偏好: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心 理愿望强度。偏好从性质上说属于主观的东西,受 到许多如个人种族、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以及个人 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无差异曲线: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 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
22
(三)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l 闲暇的价格:一小时闲暇的机会成本等于工 作一小时的工资率。
4
管道循环理论及劳动力范畴分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范畴:劳动力中的就业者 和失业者、非劳动力
美国成年人口的劳动力分类图
就业
人口(16岁及其以 上)
劳动力(就 业加失业)
辞职 解雇
重新就业 被召回
新进入或 重新进入
中途退出 退休
失业
非劳动力
5
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美国)
劳动力(美国):按照美国劳工部的定义,劳动 力指16岁以上或者在工作,或者在积极地寻找工 作,或者因为暂时失业而等待被召回的所有人。 失业者:劳动力中那些没有获得报酬职业的人被 称为失业者。 总的劳动力:既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也不是因 暂时失业而等待雇主召回的人,不算作劳动力。 因此,总的劳动力包括在业者和失业者。
我国劳动力范畴相关体系:
1、劳动力: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 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
2、就业人员:16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 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3、城镇单位就业人员 4、城镇私营就业人员 5、在岗职工 6、失业人员 7、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11
第一节 劳动力范畴的分类、劳动供给的测 度及影响因素
一、劳动力范畴的分类 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
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 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 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劳动力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各国的法律规 定有关。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 况、人口状况、教育制度、劳动力自身的生理特 点等因素,规定了不同的就业年龄。
21
(二)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偏好: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心 理愿望强度。偏好从性质上说属于主观的东西,受 到许多如个人种族、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以及个人 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无差异曲线: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 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
22
(三)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l 闲暇的价格:一小时闲暇的机会成本等于工 作一小时的工资率。
4
管道循环理论及劳动力范畴分类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范畴:劳动力中的就业者 和失业者、非劳动力
美国成年人口的劳动力分类图
就业
人口(16岁及其以 上)
劳动力(就 业加失业)
辞职 解雇
重新就业 被召回
新进入或 重新进入
中途退出 退休
失业
非劳动力
5
劳动力范畴相关概念(美国)
劳动力(美国):按照美国劳工部的定义,劳动 力指16岁以上或者在工作,或者在积极地寻找工 作,或者因为暂时失业而等待被召回的所有人。 失业者:劳动力中那些没有获得报酬职业的人被 称为失业者。 总的劳动力:既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也不是因 暂时失业而等待雇主召回的人,不算作劳动力。 因此,总的劳动力包括在业者和失业者。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分析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247d102b52acfc789ebc986.png)
W
正弹性 S3 S1
S
S2
0
L W
0
L W
无弹性 S
逆变弹性
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
0 L L
2.2.4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 (1)影响劳动力供给的自然因素 人口规模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 响
(2)影响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因素
• 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 经济周期波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2.1.1劳动力的范畴及其分类
(1)劳动力的含义 • 现代劳动经济学的观点:它是指在一定年 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愿 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包 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与劳动力相关的几个概念
• 人口: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的人 的总和,人口包括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和 无劳动能力的人。 • 劳动适龄人口:是指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 段的那一部分人口。 下限: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到开始具备 劳动能力的年龄。 上限:人达到劳动年龄后继续成长到逐步 衰老,再到开始丧失劳动能力的年龄。
• (1)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 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 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 规模。 • (2)公式:
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人口 100% 总人口 法定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力人口 100% 法定劳动年龄人口 劳动力参与率 年龄(性别)劳动力参 与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 人口 100% 与分子同范围人
(3)劳动参与率指标作用
• 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 的行为,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 性劳动的程度,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 要指标。 • 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 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 力供给时居于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https://img.taocdn.com/s3/m/778915691eb91a37f1115cd5.png)
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是劳动者家庭或个人,一般面临两种选择: 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是劳动者家庭或个人,一般面临两种选择: 劳动参与决策和劳动时间选择决策。 劳动参与决策和劳动时间选择决策。
劳动力供给函数用函数关系来表示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与劳动力 供给之间的关系, 供给之间的关系,
S = f ( xi )(i = 1L n)
弹性退休最晚68岁是否可取?
正方 可取。我国老龄人口 的急剧增加,法定退 休年龄的改革势在必 行。 反方 不可取。就业形势这 么严峻,应按时退休, 让出岗位给年轻人
思考: 思考:
1. 下列哪些人属于劳动力资源,哪些不属于劳动力资源? 下列哪些人属于劳动力资源,哪些不属于劳动力资源? 残疾人、精神病人、未成年工、 残疾人、精神病人、未成年工、重新被聘用的退休职 工、农村中的半劳动力和辅助劳动力 (潜在劳动力资源等于劳动适龄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和劳动 年龄以外实际从事劳动的人口之和) 2.在校学习的青年学生是否属于现实劳动力资源? 在校学习的青年学生是否属于现实劳动力资源? 在校学习的青年学生是否属于现实劳动力资源
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市场工资率是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唯一因素, 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市场工资率是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唯一因素,则 劳动力供给函数为
S = f (W )
表2-1
工资率(元/小时) 1.5 2.0 2.5 3.0
劳动力供给量(人) 150 200 280 380
W
S
图2-1
L
2.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是劳动力供给量的 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 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即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 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劳动经济学(全)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全)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https://img.taocdn.com/s3/m/099e2a07102de2bd97058893.png)
劳动经济学
48
.
第四节 社会劳动力供给
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如果劳动力市 场是个开放的市场,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 线就一定是一条从 左下方向右上方倾 斜的曲线。
劳动经济学
49
.
第四节 社会劳动力供给
三、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W S
C
W2
W0
A
B
W1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在同一条劳动力供
给曲线上的移动。
0
(罐)
(个)
0
100
0
1000
50
90
100
900
100
80
200
800
150
70
300
700
200
60
400
600
250
50
500
500
300
40
600
400
350
30
700
300
400
20
800
200
450
10
900
100
500
0
1000
0
总支出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劳动经济学
5
.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概述
一、劳动力
就业者(E):有工作可以做并且至少获得1个小时工资 支付的劳动者,或是从事非支付性的工作至少达到15个小时。
失业者(U):从某一工作岗位暂时下岗,或是没有工作, 但在参照周的前4周里一直在积极地寻找工作。
劳动经济学
6
.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概述
劳动经济学第二劳章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第二劳章动力供给](https://img.taocdn.com/s3/m/4e518c6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ee.png)
劳动力流动
全球化促进了劳动力流动,使得劳动力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好 的就业机会。
国际移民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 2
劳动力数量
国际移民可以增加劳动力供给数量,特别是在一 些人口老龄化的国家,移民可以填补劳动力市场 的空缺。
技能水平
国际移民的技能水平也会影响劳动力供给,高技 能移民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劳动力供给。
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灵活性较高,劳动力流 动较为自由;新兴市场国家则较低,劳动力 流动较为困难。
全球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就业机会
全球化使得就业机会更加多样化,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 找成本更低的劳动力,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技能需求
全球化对劳动力的技能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增加,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劳动力供给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教育水平、就业状况等。
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
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
就业状况
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例是决定劳动力 供给的重要因素。
就业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劳动力的供给,例 如经济繁荣时期,就业率提高,劳动力供 给增加。
教育水平
产业结构
教育水平提高可以增加劳动力的技能和知 识,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同时也会延长教 育时间,减少劳动年龄人口。
02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
劳动力需求
指在一定工资水平下,企业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供给
指在一定工资水平下,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状态,当供给等于需求 时,市场达到均衡。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
全球化促进了劳动力流动,使得劳动力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好 的就业机会。
国际移民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 2
劳动力数量
国际移民可以增加劳动力供给数量,特别是在一 些人口老龄化的国家,移民可以填补劳动力市场 的空缺。
技能水平
国际移民的技能水平也会影响劳动力供给,高技 能移民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劳动力供给。
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灵活性较高,劳动力流 动较为自由;新兴市场国家则较低,劳动力 流动较为困难。
全球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就业机会
全球化使得就业机会更加多样化,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 找成本更低的劳动力,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技能需求
全球化对劳动力的技能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增加,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劳动力供给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教育水平、就业状况等。
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
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
就业状况
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例是决定劳动力 供给的重要因素。
就业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劳动力的供给,例 如经济繁荣时期,就业率提高,劳动力供 给增加。
教育水平
产业结构
教育水平提高可以增加劳动力的技能和知 识,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同时也会延长教 育时间,减少劳动年龄人口。
02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
劳动力需求
指在一定工资水平下,企业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供给
指在一定工资水平下,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状态,当供给等于需求 时,市场达到均衡。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https://img.taocdn.com/s3/m/39f20c036c85ec3a87c2c5d7.png)
规模: 60万人 比重: 7.5% 328万人 13.4%
第二个阶段:主观激增阶段(1958年至1980年)
就业方式为计划就业式。就业领域几乎包罗了所有行 业和多种职业。 规模:1960年,猛增到1008.7万人 比重:提高到20%,比1957年上升了6.4个百分点
中国城市女性就业历程
第三个阶段:理性调整阶段(80年代以来)
1. 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
追求效用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2. 关于劳动力质量的假设:同质
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一、人口结构与劳动力供给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参与率
三、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 四、经济周期与劳动参与率假说
一、人口结构与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量是人口的函数
业主
就业者
劳动力 16岁以 上人口 人口 完全失 业者 受雇者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无差异曲线
Y
Y
重视闲暇 (A)
不重视闲暇 (B)
h
h
原因:主要是个人偏好差异
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其无差异曲线也可 能不同
比如:女性在孩子小、孩子大的不同时 期,无差异曲线一般是不同的
孩子大的时候 孩子小的时候
无差异曲线的边际替代率
即: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切线的斜率
其经济含义是在主体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 下,闲暇时间的变化量与劳动收入变化量之 比。公式:
劳动收入
Y1
Y2
U
h1 h2
闲暇时间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 在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 差异曲线上的所有点之间效用相同,不同的 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 曲线效用越大。
2. 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第二个阶段:主观激增阶段(1958年至1980年)
就业方式为计划就业式。就业领域几乎包罗了所有行 业和多种职业。 规模:1960年,猛增到1008.7万人 比重:提高到20%,比1957年上升了6.4个百分点
中国城市女性就业历程
第三个阶段:理性调整阶段(80年代以来)
1. 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
追求效用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2. 关于劳动力质量的假设:同质
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一、人口结构与劳动力供给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参与率
三、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 四、经济周期与劳动参与率假说
一、人口结构与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量是人口的函数
业主
就业者
劳动力 16岁以 上人口 人口 完全失 业者 受雇者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无差异曲线
Y
Y
重视闲暇 (A)
不重视闲暇 (B)
h
h
原因:主要是个人偏好差异
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其无差异曲线也可 能不同
比如:女性在孩子小、孩子大的不同时 期,无差异曲线一般是不同的
孩子大的时候 孩子小的时候
无差异曲线的边际替代率
即: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切线的斜率
其经济含义是在主体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 下,闲暇时间的变化量与劳动收入变化量之 比。公式:
劳动收入
Y1
Y2
U
h1 h2
闲暇时间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 在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 差异曲线上的所有点之间效用相同,不同的 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 曲线效用越大。
2. 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受社会学性质的因素和经济学性质的因素 的影响
婚育、家庭形态、家务劳动的负担、健康状况、就业 观念、工资与资产状况、税制与社会保障制度、雇佣 习惯
三、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
1. 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2. 工资关系与工资水平 3. 工资水平 3. 个人非劳动收入 4. 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5 .社会保障制度 6. 宏观经济状况 7. 其它因素
二、时间的效用
如果劳动已不是一件令人感到满意的事,那么,人们希望 减少劳动量、减少劳动时间就是天经地义的。此时,余 暇时间可以带来效用。如果不必支出任何补偿,可以实 现减少劳动的愿望,大概人们会用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 欢做的事。但是,在现实中,减少劳动是要付出收入下降 的代价的。对人们来说,收入也是一种效用。这样,人们 就面临着是牺牲收入增加余暇时间,还是增加劳动时间 以提高收入的选择。
四、经济周期与劳动参与率假说
➢ 假说的前提条件:
• 男性成年人 的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周期不存 在灵敏的反应性,他们的流动表现为就业者 与失业者角色的变化,而不是劳动力和非劳 动力之间的变化。
• 上述劳动群体是劳动力市场的一级劳动力。
• 与之相对的是二级劳动力。起劳动力参与 率对经济周期反应较美观,主要由中年妇女 组成。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一、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 二、劳动力供给的假设
一、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
从质的角度定义:
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 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 用权出让;
从量的角度定义:
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间中可以 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 和。
要点
1. 个体决策 2. 主体愿意 3. 时间要素
15 岁以 上人口
劳动力 人口
非劳动 力人口
就业者
完全失 业者
业主 受雇者
长期受雇者 短期受雇者 临时受雇者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参与率
劳动参与率
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 的研究就业状态的重要指标
总人口劳动参与率= 劳动力人口/ 总人口X 100% 年龄别(性别)劳动参与率=某年龄(性别) 劳动力人口/ 与分子同范围人口X 100%
公式: 余暇的边际效用
MRS = ⊿y / ⊿h = 收入的边际效用
无差异曲线上有无数个点,每一个点 都表示一个闲暇与收入的组合,任何一 个组合与其他组合相较,闲暇与收入之 间的替代比值均不同。因此边际替代率 有无数个值,并且在曲线上从左向右表 示边际替代率递减。
边际替代率绝对值的递减是无差异曲 线凸向原点的原因。
➢ 两种假说 1.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 2.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第三节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供给曲线
一般劳动力供给函数 S = f (X 1 ,X 2 ,X 3 …… X n ) 工资率影响下的劳动力供给函数 S=f (W)
一、劳动力供给弹性
定义: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 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 劳动力供给弹性。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目录
❖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劳动力供给假设
❖ 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人口结构与劳动力供给、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参与率、 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经济周期与劳动参与率假说
❖ 第三节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 变动
(二)效用函数 (三)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总效用曲线
边际效用曲线
TU
MU
Q
Q
一、效用理论
(四)基数效用理论
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要通过购买时的选择,在 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的条件下,用既定的货币收入购买 到最大效用。
(五)序数效用理论
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无从知道效用的数值,而只能说 出自己的偏好次序。因此,不应该去假设消费者在享用 商品和劳务时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获得了多少效用量。
二、劳动力供给假设
1. 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
追求效用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2. 市场环境假设
3. 关于劳动力质量的假设
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一、人口结构与劳动力供给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参与率 三、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 四、经济周期与劳动参与率假说
一、人口结构与劳动力供给
➢ 劳动力供给量是人口的函数
人口的变化与劳动参与率
➢ 人口的变化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 化所引起的。
➢ 劳动力人口的变化由一定范围的人口 和劳动参与率的变化所决定。
在较短的时期内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较活 跃。它更易受到政府政策、社会意识、 经济状况的影响而变化。
劳动参与率的时间序列变化
➢ 受人口结构变化的左右 年龄结构 性别结构 受教育程度结构
W
AB
C
D
E
L
二、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二、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第四节 最佳劳动供给பைடு நூலகம்间的选择机制
一、效用理论 二、时间的效用 三、收入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 四、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与家庭劳动力供给
一、效用理论
(一)效用
商品或劳务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满足欲望 或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商品或劳务同消费者的愉 快或痛苦之间的关系
❖ 第四节 最佳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效用理论、时间的效用、收入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个 人劳动供给曲线与家庭劳动力供给
❖ 第五节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 第六节 不同时期的劳动力分配 ❖ 第七节 劳动力流量表
劳动力的变化、流量与存量、劳动力流量表、使用流量 表做政策分析、转移率、劳动力的流动实际状态
2. 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3.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 曲线。
4. 主体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形状不同,即不 同的人具有劳动收入替代余暇的不同比率。
无差异曲线的边际替代率
即与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相切的直 线的斜率。
其经济含义是在主体保持效用不变的 条件下,余暇时间的变化,与劳动收入 变化之比。
三、收入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
收入约束式: Y = w h
Y
收入约束线
O 闲暇
h 劳动
不同的收入约束线
Y y1 y2 y3
h1
h2 h
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 在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 差异曲线上的所有点之间效用相同,不同的 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 曲线效用越大。
婚育、家庭形态、家务劳动的负担、健康状况、就业 观念、工资与资产状况、税制与社会保障制度、雇佣 习惯
三、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
1. 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2. 工资关系与工资水平 3. 工资水平 3. 个人非劳动收入 4. 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5 .社会保障制度 6. 宏观经济状况 7. 其它因素
二、时间的效用
如果劳动已不是一件令人感到满意的事,那么,人们希望 减少劳动量、减少劳动时间就是天经地义的。此时,余 暇时间可以带来效用。如果不必支出任何补偿,可以实 现减少劳动的愿望,大概人们会用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 欢做的事。但是,在现实中,减少劳动是要付出收入下降 的代价的。对人们来说,收入也是一种效用。这样,人们 就面临着是牺牲收入增加余暇时间,还是增加劳动时间 以提高收入的选择。
四、经济周期与劳动参与率假说
➢ 假说的前提条件:
• 男性成年人 的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周期不存 在灵敏的反应性,他们的流动表现为就业者 与失业者角色的变化,而不是劳动力和非劳 动力之间的变化。
• 上述劳动群体是劳动力市场的一级劳动力。
• 与之相对的是二级劳动力。起劳动力参与 率对经济周期反应较美观,主要由中年妇女 组成。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一、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 二、劳动力供给的假设
一、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
从质的角度定义:
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 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 用权出让;
从量的角度定义:
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间中可以 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 和。
要点
1. 个体决策 2. 主体愿意 3. 时间要素
15 岁以 上人口
劳动力 人口
非劳动 力人口
就业者
完全失 业者
业主 受雇者
长期受雇者 短期受雇者 临时受雇者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参与率
劳动参与率
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 的研究就业状态的重要指标
总人口劳动参与率= 劳动力人口/ 总人口X 100% 年龄别(性别)劳动参与率=某年龄(性别) 劳动力人口/ 与分子同范围人口X 100%
公式: 余暇的边际效用
MRS = ⊿y / ⊿h = 收入的边际效用
无差异曲线上有无数个点,每一个点 都表示一个闲暇与收入的组合,任何一 个组合与其他组合相较,闲暇与收入之 间的替代比值均不同。因此边际替代率 有无数个值,并且在曲线上从左向右表 示边际替代率递减。
边际替代率绝对值的递减是无差异曲 线凸向原点的原因。
➢ 两种假说 1.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 2.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第三节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供给曲线
一般劳动力供给函数 S = f (X 1 ,X 2 ,X 3 …… X n ) 工资率影响下的劳动力供给函数 S=f (W)
一、劳动力供给弹性
定义: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 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 劳动力供给弹性。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目录
❖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劳动力供给假设
❖ 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人口结构与劳动力供给、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参与率、 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经济周期与劳动参与率假说
❖ 第三节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 变动
(二)效用函数 (三)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总效用曲线
边际效用曲线
TU
MU
Q
Q
一、效用理论
(四)基数效用理论
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要通过购买时的选择,在 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的条件下,用既定的货币收入购买 到最大效用。
(五)序数效用理论
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无从知道效用的数值,而只能说 出自己的偏好次序。因此,不应该去假设消费者在享用 商品和劳务时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获得了多少效用量。
二、劳动力供给假设
1. 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
追求效用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2. 市场环境假设
3. 关于劳动力质量的假设
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力供给
一、人口结构与劳动力供给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参与率 三、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 四、经济周期与劳动参与率假说
一、人口结构与劳动力供给
➢ 劳动力供给量是人口的函数
人口的变化与劳动参与率
➢ 人口的变化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 化所引起的。
➢ 劳动力人口的变化由一定范围的人口 和劳动参与率的变化所决定。
在较短的时期内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较活 跃。它更易受到政府政策、社会意识、 经济状况的影响而变化。
劳动参与率的时间序列变化
➢ 受人口结构变化的左右 年龄结构 性别结构 受教育程度结构
W
AB
C
D
E
L
二、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二、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第四节 最佳劳动供给பைடு நூலகம்间的选择机制
一、效用理论 二、时间的效用 三、收入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 四、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与家庭劳动力供给
一、效用理论
(一)效用
商品或劳务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满足欲望 或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商品或劳务同消费者的愉 快或痛苦之间的关系
❖ 第四节 最佳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效用理论、时间的效用、收入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个 人劳动供给曲线与家庭劳动力供给
❖ 第五节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 第六节 不同时期的劳动力分配 ❖ 第七节 劳动力流量表
劳动力的变化、流量与存量、劳动力流量表、使用流量 表做政策分析、转移率、劳动力的流动实际状态
2. 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3.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 曲线。
4. 主体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形状不同,即不 同的人具有劳动收入替代余暇的不同比率。
无差异曲线的边际替代率
即与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相切的直 线的斜率。
其经济含义是在主体保持效用不变的 条件下,余暇时间的变化,与劳动收入 变化之比。
三、收入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
收入约束式: Y = w h
Y
收入约束线
O 闲暇
h 劳动
不同的收入约束线
Y y1 y2 y3
h1
h2 h
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 在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 差异曲线上的所有点之间效用相同,不同的 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 曲线效用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