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_1

合集下载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综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小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3)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引导学生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增强同理心;(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小巷深处》的主题和背景;2.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3. 探讨小巷的历史和文化价值;4. 欣赏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历史文化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小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文化,激发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小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4. 课堂交流:选取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5. 欣赏与比较:组织学生欣赏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提高鉴赏能力;6. 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创作关于小巷的文学作品;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

五、课后作业:2. 选取一篇相关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3. 拍摄一幅关于小巷的图片,配以文字描述,展示小巷的风貌。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小巷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作品;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3.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4. 情感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内涵。

小学语文《小巷深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小学语文《小巷深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小学语文《小巷深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感悟文学创作中的形象。

2、交流与沟通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3、通过与文本对话理解母爱,使学生能够心存感激的面对生活。

4、养成思考生活的习惯。

重点:理解母爱,能够心存感激的面对生活。

难点:感悟文学创作中的形象。

一、创设情境,诱发情感导入: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看过之后你要告诉我母爱是什么?(多媒体)(将学生的回答提炼成诗)母爱是滋养生命甘甜的乳汁母爱是连夜整理的沉甸甸的书包母爱是那枚柔软温暖,爱意绵绵的枕头过渡:母爱如淡淡的风,浓浓的酒,在高楼林立的水泥深林里有母爱,在小巷深处同样有母爱,就让我们走入小巷深处去感受一份普通又别致的母爱。

二、品读文本,增进情感1、请看小导航1:(多媒体)○A、请用“为了我”为开头诉说盲母为作者都做了什么?○B、汇报中可以补充、辩驳。

○C、可以评价同伴的回答。

(把学生的回答落实到母亲的内涵上,如:勤劳,忍耐,容忍等)过渡: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而悠远,在盲母所做的这些事情当中,哪一件使你最感动。

(多媒体)小导航2、○A、哪里最感动,为什么?○B、说一句以“母爱是”为开头的诗。

(可选择,如是B而且好就写上黑板)过渡:这鲜活的感动,是因为母爱,这芬芳的感动,也是因为母爱,盲母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感动,它是否使你联想到了你身边的人给予你的感动,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好吗?(多媒体,母亲形象)三、思维拓展,升华情感1、谈身边人给自己带来的感动。

过渡:我们生活中一直不缺少感动,虽然我们曾经忽略了如此美丽的感动,但是,今天我们终于能够理解这份母亲恩赐的感动,我们该如何回报给爱我们的人一份感动,让爱我们的'人觉得爱我们就是一种幸福。

2、谈感恩回报。

(要点拨学生说出,行动的,想法的,语言的)过渡:母爱是极其普通的,他就是那枚枕头,他就是那根竹竿,他就是就让我们将这份感动传承下来,分享给身边每一个爱我们的人。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小巷生活的内涵。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小巷生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掌握知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小巷深处》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与课文相关的小巷生活图片、音乐等素材4. 生字词卡片5. 写作纸张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小巷生活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小巷的氛围。

(2)展示小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巷的特色。

(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小巷生活的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创意写作(1)学生以“我心中的小巷”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珍惜亲情、友情。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恩情怀和珍惜亲情、友情的经历。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运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对散文语言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3.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小巷深处》散文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的生平介绍、作品评论等相关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阐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通过写生活的琐事来刻画人物,表现情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体会课文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到生活,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加深对亲情的理解,引导学生应怎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母爱,体会亲情,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难点:学习抒写生活的琐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教法:点拨法、情境设置法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1、播放《妈妈的吻》创设温馨的情境。

2、导入:“我”对母亲情感的变化发展:满足、自豪——沉默、回避——淡忘、隔绝——悔悟、感激(二)、小组合作说母爱“我”对母亲的感情起伏变化,那么母亲对“我”又是如何的呢?母亲为我做了很多事情,哪一件最让你感动呢?说说你的理由。

(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①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

(于是,英姨麻利地收了小摊,颇有节奏地用竹棒叩击着青石板铺成的路面来到我身边,随即央求热心人把幼小的我放进了她瘦瘪却温暖的怀里。

(板书:收养我)②为“我”倾其所有,换置住房。

(第二天,巷里的人都看到她拆掉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小木棚,搬进了小巷最深处那间门口有两个滑溜溜石凳的小房子。

)(板书:搬家)③为“我”改变了泼辣的性格。

(我那盲母亲当初是极泼辣的……有人说:“为了这个丫“头,英姨改好了!”)(板书:改脾气)④为“我”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

(我曾问她做生意的秘诀,她总微笑着说:“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会错的。

”……到了冬天冰棍无处可卖的季节,母亲就会操起针线……于是,整整一个冬天,母亲又忙于拆拆洗洗缝缝补补。

)(板书:终年辛劳)⑤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为“我”而骄傲、自豪。

(她一直把那篇作文珍藏着,逢人便拿出来给人看,说:“我家莉儿可了不得,老师赞她有出息。

”)(板书:为我骄傲)⑥为“我”抑制自己的感情(别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深深的落寞。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小巷深处》教案「篇一」一、自然动情地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小巷深处》这篇文章(同时一名同学写标题),昨天在课堂上读课文时,有的同学偷偷擦眼泪,不知是什么原因?”“深受感动!”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我也与你们有同感,并且回家时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一首歌”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就有同学站起来说:“肯定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看来我们师生真是心有灵犀,那么就让我们合作,共同演唱这首歌好吗?”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下面让我们伴随着浓浓的母爱,进一步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

”二、民主和谐地探究师: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1.盲姨娘为什么收养孤女?2.为什么孤女回避同学,厌恶家庭?3.盲母为什么偷偷探望女儿?4.盲母收养孩子后为什么变好了?5.竹棒的作用?6.老婆婆为什么叹气?7.文题似乎不相符。

8.“淡忘”、“记得”是否矛盾?同时学生速度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师:“我提议以民主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们答应了,但要求自愿结组讨论一段时间,师爽快地答应了。

大约三分钟后,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要回答第一个问题。

他说:“盲姨娘收养孤女是出于对她的同情和爱。

”其他同学表示赞同。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3,她说:“偷偷探望女儿是因为母亲怕女儿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也能看出对女儿的深深的爱。

”这时,班里又一名同学站了起来,他颇有感慨地说:“以上两名同学的回答让我体会到,文中的母亲处处为女儿着想。

问题4母亲变好,是怕给女儿留下一个坏名声,也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课文内容,母亲对女儿的爱决不仅仅只有这几件事,我建议大家,再找找其他事例。

”这名同学的发言马上得到响应,“老师我说”、“我”、“我”,接二连三地有人发言,逐一找出了母亲对女儿的爱的具体表现,并且语言简洁,气氛很热烈,掌声此起彼伏。

这时,老师赶忙把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母亲对女儿的深沉无私的爱的具体表现”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1.微薄收入收养“我”。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一课时)漳州一中分校刘雯霞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本文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加深对中心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1、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全文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1、从课文到生活,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结合亲人在日常生活琐事中对自己的关心,引导学生应怎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1、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题激趣1、欣赏歌曲《懂你》2、师:听了这首歌,你会想起谁?(母亲)师:母亲给予儿女无私的爱,儿女们却总是要经过许多年才能懂得母亲的一片深情。

今天,我们要聆听一位从小巷深处走出的女儿的心声,不知她是否能懂得母亲的那片深情。

(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然后用“这是一个的故事。

”这个句式说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说的内容有:这是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一个关于养母疼爱养女的故事……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

)三、理解课文,感受亲情1、文本解读,明确母爱事例。

(1)教师从以上学生的概括自然引入,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体现母爱的事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3)教师小结。

2、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1)师:母亲对“我”的爱始终如一,而“我”对母亲的感情是否也始终如一呢?(2)交流“我”的情感变化,师相机板书:3、人物辨析。

(1)师:一个瞎眼养母倾其所有,含辛茹苦抚育“我”,而“我”却嫌弃她、厌恶她,甚至远离她,“我”是一个坏女孩吗?(学生各抒己见,注意结合文本。

)(2)师小结。

4、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

(1)师: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小巷深处》的反思

《小巷深处》的反思

《小巷深处》的反思教学反思是对自己的教学的一个总结,下面是由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小巷深处》的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小巷深处》的反思一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能较好的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师生的角色定位把握得较好。

一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个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在教学设计上。

这一点在创意说明已体现。

再一点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积极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不可预知问题。

如:在文章主旨的把握上,关于“亲情”这一点的导出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

当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我”爱不爱母亲?全班异口同声说“爱!”这一回答是那样响亮,那样肯定,让人感觉是毫无疑义。

可比较准确的答案应该是“爱——不爱——爱”这后一个“爱”是更深一层的爱。

这是我预先没估计到的。

我的预案里只有同学七嘴八舌的回答“爱”、“不爱”或“爱——不爱——爱”。

可班里就是没有第二个声音、第三个声音,只有异口同声的一个“爱”。

这下子该怎么导?虽说已上过好几堂像这样的公开课,但心里还是“咯噔”一下。

不过很快就稳住自己。

我微笑的接过同学的回答,进一步问一个问题:“那‘我’对母亲的爱表现在哪里?”马上有一位同学回答:“第7自然段第3行,‘有很多次,我看着母亲太劳累,我极想帮助她,……’。

另一位同学回答:”29段,‘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一听到读这一句,我马上把她接过来说“我回来了”说明我曾经离开过母亲,为什么离开?一位学生马上回答“我厌恶这个家”我接着问“那她这时还爱不爱母亲?”学生齐声回答“不爱”“那我对母亲的情感是”我的话还没说完,学生就接着回答“爱——不爱——爱”“我对母亲的情感是有个变化过程的。

”这样就水到渠成的得出:文章表现的除了母爱,还有母女间的情感——亲情。

过后,还真庆幸自己的这一教学机智——能比较从容的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课文。

学生的主动性表现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增强,能力得到提高。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对人间真情的赞美。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技巧。

(3)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歌曲等引导学生了解小巷的生活环境。

(2)简介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2)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生字词,并能够正确运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技巧。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小巷生活的感悟。

5. 练习与拓展:(1)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小巷生活的作文。

(2)推荐相关阅读:介绍其他描写小巷生活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提高。

4. 学生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小巷深处》文本。

2. 作者及相关作品的背景资料。

3. 与小巷生活相关的图片、歌曲等资源。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描写手法,让学生形象感知小巷的景象。

2.通过分析小巷深处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3.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细节的细腻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描写方式获取信息,理解小巷的景象。

2.分析小巷深处的人物形象,探讨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1.通过生动描写,让学生栩栩如生地感知小巷的景象。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展示小巷的景象。

之后,问学生对小巷有什么印象,有什么感触。

引导学生回忆小巷的景象、气氛和特色,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呈现(10分钟)教师投影呈现作品《小巷深处》的开头部分。

请学生自主阅读,并选择感兴趣的片段,进行朗读。

随后,让学生交流自己选择的片段,让其他同学听听它的声音如何?看看它是如何描写小巷的?三、解读(20分钟)1.通过学生朗读的片段,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巷的形象描写,问学生,有没有那些片段让你最有感触?这些词语和句子使你觉得小巷的景象更真实。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小巷深处的人物形象。

通过课文的描写,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询问学生他们对于小巷深处的人物的情感态度。

四、思考(15分钟)1.教师提问学生,这篇作品可能想要表达什么意思?2.引导学生根据小巷深处的人物形象,探讨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五、深化(20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选择小巷深处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讨论,分析这个人物形象表达的人生哲理。

2.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六、拓展(15分钟)1.教师让学生画一个小巷的平面图,标注自己对小巷的印象和感受。

2.学生自由发挥,可以选择写一篇小小说,讲述在小巷深处发生的故事。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在理解小巷深处的作品意义上,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增强对于生活细节的细腻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小巷深处》教学反思

《小巷深处》教学反思

《小巷深处》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巷深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巷深处》教学反思1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抒发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

文章富有感染力,很适合初中生学习。

它的语言浅显明了,但情感内涵丰富,可以通过此文教育学生尊敬和爱戴自己的母亲。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加深儿女对母亲的理解;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二、学生分析:学生刚离家到学校念书不久,普遍都有思乡、思家、思亲情结。

特别是思念自己的母亲。

但是他们又搞不懂自己离不开母亲的真正原因。

这正是学生的天真幼稚之处,也是为人处世肤浅的一面。

他们的真情需要熏陶、需要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在他们幼稚的心里种下“孝”的种子。

三、设计理念:体现语文人文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创设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水平和审美情趣,使他们敢于说话,敢于质疑,这就是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实际,体会母女之间那种真挚的情感,并认识母亲对子女成长所做出的无私奉献。

2、知识目标: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懂得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流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让学生欣赏歌曲《妈妈的吻》。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歌曲的动人旋律及感人的歌词,同时谈一谈自己的内心感受。

反馈:这个环节学生普遍比较能投入,能够为歌曲优美的旋律所吸引,有些同学甚至产生共鸣,流下了眼泪,特别是女同学。

另外同学们在谈自己感受时均认为这首歌很有吸引力,很令人感动,而且容易引起自己对往事的回忆。

我想借助一些优美的暗示来上语文课效果的是很好的,同时学生的心底是纯真无邪的。

《小巷深处》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巷深处》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巷深处》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小巷深处》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引言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拥有着无穷的魅力和教育意义。

在学生的学习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教学实录的主要内容为小学文学作品《小巷深处》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教学对象此次教学设计的教材为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小巷深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正确朗读文学作品《小巷深处》。

2. 学生能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内涵。

3. 学生了解小说的作者和其代表作品。

4. 学生培养感知、观察、思考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字朗读首先,老师让学生认真阅读《小巷深处》一文,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段背诵,然后进行逐字朗读。

在逐字朗读时,重点强调文章中的重要语句和感情色彩。

朗读后,老师可以与同学们交流,了解大家的理解和想法,创设感性情境,让学生体会文学之美。

2. 发现文学细节和感受在学生理解和背诵《小巷深处》的基础上,老师逐步指导学生寻找小说中的文学细节。

让学生从小说的语言、风格、情感、人物、思想等方面感受作者的意图和预期效果。

在感受中,老师可以与学生们就小说中的场景、情感表达进行交流,带领学生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认真思考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3. 教学概念解释在学生理解小说《小巷深处》的基础上,老师应指导学生学习相关词汇和文化知识,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初步的认识。

如“亭台楼阁”、“琵琶”、“簪花”等。

通过了解这些文化知识,让学生有更清晰、更深入的文化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1. 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

2. 培养学生多种感知、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3.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教育游戏等方式,体验文学之美,增强阅读兴趣。

4.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从小说中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经验。

五、教学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念。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小巷深处》全文及相关的参考资料。

2. 生字词卡片、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3. 学生分组,准备进行合作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内容进行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小巷深处》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词,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讲解生字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小巷深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巷深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巷深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小巷深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小巷深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情感目标1.1.1 学生通过研究和了解小巷深处的人们和事物,培养爱好生活,热爱真善美的情感。

1.1.2 学生通过了解小巷深处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加深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感悟。

1.2 知识目标1.2.1 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小巷深处的定义、构成和特点。

1.2.2 学生掌握小巷深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能分析小巷深处的城市化进程。

1.2.3 学生了解小巷深处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特色,并能从中掌握对生活和社会的本质认识。

1.3 技能目标1.3.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调查,掌握和理解小巷深处的地貌和文化特征。

1.3.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了解小巷深处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掌握对小巷深处的全面认识。

二、教学内容2.1 小巷深处的定义、构成和特点。

2.2 小巷深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3 小巷深处的城市化进程。

2.4 小巷深处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特色。

三、教学方法3.1 任务导向方法通过给学生设置具体的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对小巷深处进行深入地探究和研究,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小巷深处。

3.2 游戏式教学法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教育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游戏中了解和认识小巷深处,从而获得更深的体验和认识。

3.3 讨论式教学法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引导学生对小巷深处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增强学生的说服力和思辨能力,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小巷深处。

四、教学过程4.1 活动设计:1) 课堂前热身(5分钟):让学生跳绳活动,减轻课程前的紧张和疲劳,使身体和精神保持活力。

2)导入(10分钟):带领学生观察社区和城市中的小巷和小巷深处,了解和认识小巷深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任务一:小组讨论(15分钟):分成小组,通过研读文献和观察实地等方式,探讨小巷深处的构成、特征和背景,并归纳总结出小巷深处的评价标准。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了解小巷的环境和人物,理解故事中所表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故事的吸引力。

2. 课文理解:通过问题讨论,使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小巷的环境和人物形象。

3.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4. 情景体验: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故事中,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验故事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情感变化,培养同理心。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故事。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小巷深处》的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分析。

4. 小组讨论:划分学习小组,准备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小巷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小巷的好奇心。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3. 课文理解: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4. 人物分析:分发人物分析卡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互相交流意见。

6. 情境体验: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故事中,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分享自己的感受。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反思自己在小组讨论和情境体验中的收获。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小巷深处的环境是____,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是____。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小巷深处》,使学生了解和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2. 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小巷深处》,了解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2. 词汇学习:掌握与小巷、童年、故乡等相关词汇,并学会运用。

3. 句型练习:运用一般过去时描述过去的事情,用现在进行时描述现在的状况。

三、教学方法1.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设定各种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2.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使用英语。

3. 交际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交际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问题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 词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新词汇,并通过例句或练习加以巩固。

4. 句型练习:让学生运用一般过去时和现在进行时进行句子练习,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用英语进行表达。

五、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和童年生活的短文。

2. 找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汇,查阅词典并记录下来。

3. 复习课文中出现的句型,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他们的表现和表现出的学习热情。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作业,以及作业的质量。

3. 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课堂活动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七、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关于故乡和童年生活的英语演讲比赛,让学生更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2.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寻找其他关于故乡和童年生活的英语文章,进行比较和分析。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篇一:《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广东省英德市黎溪中学黄丽琼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用形象作为情感的依托,对形象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的散文常用的写法。

2.学习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

3.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①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②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二)难点掌握文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达到用真情实感去感动读者的目的。

三、课型:教读课四、教学方法:讨论的形式五、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解题。

2.提出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3.朗读全文。

二、教学程序:(一)导语: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感受到母爱。

但是对一个瞎养母收养被人遗弃的女婴,并为她倾注了所有的一切的感知就很少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现这方面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小巷深处》(板书) (二)导读 1.题解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

2.生字正音炫著黝荤揶揄xuànzhuóyǒuhūny? yú哽孽颊蹒跚gěngnia jiápánshān憧憬瘪chōngjǐngbiě 3.学生朗读全文提示:①注意把握文中“我”的感情变化。

②画出文中刻画养母外貌、神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4.概述课文内容请1—2位同学发言提示:全文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为母亲而骄傲,写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束。

5.提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①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母亲早已察觉“我”的感情变化?为什么采用间接描写方法?②“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③这篇散文的主线是什么?④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6.布置作业:①回家后细读课文。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小巷深处》的诗句。

(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能够解读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学会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中汲取创作灵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诗歌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

2. 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解读。

2. 如何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中理解诗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包括诗人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初步感悟。

2. 学习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分享自己的理解。

3. 诗歌赏析:(1)教师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等。

(2)学生欣赏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4. 感悟人生:(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中汲取创作灵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如何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感。

(2)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学习和赏析。

6. 作业布置:(1)背诵《小巷深处》。

(2)写一篇关于《小巷深处》的读后感。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和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及反思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1、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事情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2、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以“这是一个故事”、“养母是一个的人”、“妙在,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或它说明了、它点出了)”贯穿其间,以学生谈感受母爱、理解母爱和根据对“爱”的理解,说一句很美的话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的美点精粹。

由浅入深,逐块推进,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积极讨论,相互质疑,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受母爱,学会做人。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课堂。

4、用孟郊的《游子吟》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导入,
用感动人心的MTV《懂你》创设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真正感悟、理解伟大的母爱。

5、安排 2 课时
课前2分钟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导入:
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全班背诵《游子吟》)
几年前,香港曾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评选活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荣登榜首。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

第一个教学板块:理解课文
1、学生各自圈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

2、教师点出需要认读、积累的字词。

按句式说话:这
是一个故事。

瘦瘪炫耀执著揶揄落寞哽咽蹒跚憧憬
3、快速默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词语的语境义。

4、进行写法指导,阅读散文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角度用“这是一个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这是一个爱的故事。

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

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

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

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

5、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养母为“我”做了哪些事?
(学生回答)
6、分角色朗读:“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又仿佛在等候”,请同学们用“养母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一句话。

(教师示范,学生发言)
7、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

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
8、质疑: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作点拨)。

小结:
文章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
母爱的市场与无私。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养母的感情变化了,最后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这平实的叙事中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第二教学板块:品味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

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或事例,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自己先小声地各自说,然后发言)
2、教师:预习的时候要求同学们“从任何一个角度说说对课文的理解”,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妙在,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3、教师示范:妙在“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妙在描写了母亲的外貌,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

(学生们按句式发言)
4、教师指出最重要的是:
①妙在用生活琐事,表现了一个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情怀。

②妙在用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为情感依托,写出了母女情深。

③妙在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含辛茹苦,母亲的宽容,母亲的坚强。

④妙在用含蓄的写法,写出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表达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小结:
通过理解课文、品味课文,我们感受到小巷深处那深深的母爱,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一定对作品有了更深的感受。

第三个教学板块:感悟课文
1、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们,学习了这篇感人的散文,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前后桌讨论交流,而后上台发言)(老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2、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

(学生边欣赏,边跟着唱)
3、“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母爱事那样的无私与圣洁,母爱也是永恒的话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母爱”的理解,以“母爱”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教师示范:母爱是灯,照亮前行的路。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4、比较阅读:《又见秋风起》(参阅《教师用书》P55)
5、小结:
同学们,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
的根本动力,母爱是最崇高、最美好的。

母爱像阳光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要你细心感受,你不难发现你生活在母爱之中,请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吧!
6、布置作业:
①把文中四个字的词和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摘抄在“读书文摘卡”上。

②课后练习(三)
板书设计:
小巷深处
林莉
养母:
收养弃婴改变性格
含辛茹苦为我骄傲
每月送钱忍受孤独
“我”:满足——疏远——淡忘——悔悟虚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