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案:《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巷深处的美好与温馨。

2.培养学生通过关键词语和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细节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对小巷的印象。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小巷故事。

二、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小巷深处的美好。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三、分析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关键词语和细节描写。

2.分组讨论,交流对关键词语和细节描写的理解。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把握人物形象1.学生找出课文中描述人物形象的关键语句。

2.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五、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小巷深处的故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写的关于小巷深处的故事。

二、深入分析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2.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情感。

三、写作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学生根据所学,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3.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小巷深处的人物传记。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写的关于小巷深处的人物传记。

二、拓展阅读1.学生自主选择一篇关于小巷的散文进行阅读。

2.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巷文化。

三、写作训练1.教师提供一篇关于小巷的写作素材,学生进行现场写作。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

3.学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巷深处——综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小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3)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引导学生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增强同理心;(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小巷深处》的主题和背景;2.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3. 探讨小巷的历史和文化价值;4. 欣赏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历史文化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小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文化,激发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小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4. 课堂交流:选取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5. 欣赏与比较:组织学生欣赏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提高鉴赏能力;6. 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创作关于小巷的文学作品;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

五、课后作业:2. 选取一篇相关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3. 拍摄一幅关于小巷的图片,配以文字描述,展示小巷的风貌。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小巷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作品;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3.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4. 情感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内涵。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小巷深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文章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2)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生活中的每一个生命。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主人公情感变化和文章主题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4.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举例说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同理心。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布置作业:(1)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小巷深处》;(2)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3)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巷深处所蕴含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2)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关爱身边的人;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小巷深处》;(2)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巷深处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3)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小巷深处》的作者和背景;(2)激发学生对小巷生活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小巷深处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5. 总结提升:(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小巷深处》,巩固所学内容;2. 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写一篇关于自己熟悉的小巷生活的作文;3. 调查身边人的亲情和友情故事,分享自己的感受。

1. 学生对课文《小巷深处》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以及自己的观点和创见;3. 学生对小巷生活情感态度的把握,以及对自己道德品质的提升。

小学语文《小巷深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小学语文《小巷深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小学语文《小巷深处》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感悟文学创作中的形象。

2、交流与沟通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3、通过与文本对话理解母爱,使学生能够心存感激的面对生活。

4、养成思考生活的习惯。

重点:理解母爱,能够心存感激的面对生活。

难点:感悟文学创作中的形象。

一、创设情境,诱发情感导入: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看过之后你要告诉我母爱是什么?(多媒体)(将学生的回答提炼成诗)母爱是滋养生命甘甜的乳汁母爱是连夜整理的沉甸甸的书包母爱是那枚柔软温暖,爱意绵绵的枕头过渡:母爱如淡淡的风,浓浓的酒,在高楼林立的水泥深林里有母爱,在小巷深处同样有母爱,就让我们走入小巷深处去感受一份普通又别致的母爱。

二、品读文本,增进情感1、请看小导航1:(多媒体)○A、请用“为了我”为开头诉说盲母为作者都做了什么?○B、汇报中可以补充、辩驳。

○C、可以评价同伴的回答。

(把学生的回答落实到母亲的内涵上,如:勤劳,忍耐,容忍等)过渡: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而悠远,在盲母所做的这些事情当中,哪一件使你最感动。

(多媒体)小导航2、○A、哪里最感动,为什么?○B、说一句以“母爱是”为开头的诗。

(可选择,如是B而且好就写上黑板)过渡:这鲜活的感动,是因为母爱,这芬芳的感动,也是因为母爱,盲母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感动,它是否使你联想到了你身边的人给予你的感动,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好吗?(多媒体,母亲形象)三、思维拓展,升华情感1、谈身边人给自己带来的感动。

过渡:我们生活中一直不缺少感动,虽然我们曾经忽略了如此美丽的感动,但是,今天我们终于能够理解这份母亲恩赐的感动,我们该如何回报给爱我们的人一份感动,让爱我们的'人觉得爱我们就是一种幸福。

2、谈感恩回报。

(要点拨学生说出,行动的,想法的,语言的)过渡:母爱是极其普通的,他就是那枚枕头,他就是那根竹竿,他就是就让我们将这份感动传承下来,分享给身边每一个爱我们的人。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

反思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是否有效地使用了多媒体和互动教学?
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反思内容
课堂氛围与纪律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
课堂纪律是否得到有效维护?
改进措施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调整教学目标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目标进行微调,使之更符合学生 的实际需求。
个性化反馈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给予个性化的反馈,以满 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 展需要。
双向反馈
鼓励学生向教师提供反馈, 让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 见和建议,以便不断改进教 学方法和效果。
05
教学反思与改进
反思内容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是否深入?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课中获得启示和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理解 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通过学习本文,增强学生对家庭、社 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他们感恩、回报母爱的情感。
让学生选择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扮演, 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 人物性格和情感。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
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后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文章或书籍,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情 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增强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 ,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课堂参与度。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小巷生活的内涵。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小巷生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掌握知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小巷深处》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与课文相关的小巷生活图片、音乐等素材4. 生字词卡片5. 写作纸张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小巷生活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小巷的氛围。

(2)展示小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巷的特色。

(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小巷生活的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创意写作(1)学生以“我心中的小巷”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自己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怀。

(3)学会珍惜亲情、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情节理解。

2. 课文中语言特色的鉴赏。

3. 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对课文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刻内涵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

3.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小巷深处》2. 相关资料: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进程1. 课前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

2. 自主学习(15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小巷深处》,理解基本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20分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4. 课堂讲解(20分钟)针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6. 情感教学(10分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

7.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小巷深处》的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的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的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态度。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小巷深处》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小巷生活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查找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小巷生活的感受和经历。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物,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

5. 阅读与写作:(1)学生结合课文,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2)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练习,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小练笔,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小巷深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后注释。

4. 写作素材和参考范文。

5.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第1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小巷深处》的背景及作者。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小巷深处》教案「篇一」一、自然动情地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小巷深处》这篇文章(同时一名同学写标题),昨天在课堂上读课文时,有的同学偷偷擦眼泪,不知是什么原因?”“深受感动!”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我也与你们有同感,并且回家时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一首歌”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就有同学站起来说:“肯定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看来我们师生真是心有灵犀,那么就让我们合作,共同演唱这首歌好吗?”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下面让我们伴随着浓浓的母爱,进一步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

”二、民主和谐地探究师: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1.盲姨娘为什么收养孤女?2.为什么孤女回避同学,厌恶家庭?3.盲母为什么偷偷探望女儿?4.盲母收养孩子后为什么变好了?5.竹棒的作用?6.老婆婆为什么叹气?7.文题似乎不相符。

8.“淡忘”、“记得”是否矛盾?同时学生速度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师:“我提议以民主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们答应了,但要求自愿结组讨论一段时间,师爽快地答应了。

大约三分钟后,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要回答第一个问题。

他说:“盲姨娘收养孤女是出于对她的同情和爱。

”其他同学表示赞同。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3,她说:“偷偷探望女儿是因为母亲怕女儿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也能看出对女儿的深深的爱。

”这时,班里又一名同学站了起来,他颇有感慨地说:“以上两名同学的回答让我体会到,文中的母亲处处为女儿着想。

问题4母亲变好,是怕给女儿留下一个坏名声,也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课文内容,母亲对女儿的爱决不仅仅只有这几件事,我建议大家,再找找其他事例。

”这名同学的发言马上得到响应,“老师我说”、“我”、“我”,接二连三地有人发言,逐一找出了母亲对女儿的爱的具体表现,并且语言简洁,气氛很热烈,掌声此起彼伏。

这时,老师赶忙把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母亲对女儿的深沉无私的爱的具体表现”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1.微薄收入收养“我”。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描述《小巷深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3)能够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巷深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3. 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技巧。

2. 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象征手法,创新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小巷深处》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小巷深处的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者如何通过象征手法表现主题?(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象征手法的运用。

4. 欣赏与借鉴(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2)布置写作任务:运用象征手法,创作一篇小作文。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美好生活的向往。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面对困境时如何保持积极态度。

6.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写作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7.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完成写作任务,运用象征手法创作一篇小作文。

《小巷深处》的语文教案

《小巷深处》的语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小巷深处》的语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表达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小巷生活的美好。

(2)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3)学会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感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小巷生活的美好。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作品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2)学生讨论课文中所表现的小巷生活的美好。

3. 课堂拓展(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拓展,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2)学生分享拓展心得,教师点评、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小巷生活的作文。

3. 收集其他描写小巷生活的文学作品,与同学交流分享。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描述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3)能够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创新等实践操作,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自己关注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3)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领悟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深入分析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3)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并描述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让学生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5. 实践操作:(1)模仿文章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

(2)鼓励学生创新,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体五、教学资源:1. 教材:《小巷深处》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小巷深处》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巷深处》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巷深处》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小巷深处》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引言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拥有着无穷的魅力和教育意义。

在学生的学习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教学实录的主要内容为小学文学作品《小巷深处》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教学对象此次教学设计的教材为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小巷深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正确朗读文学作品《小巷深处》。

2. 学生能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内涵。

3. 学生了解小说的作者和其代表作品。

4. 学生培养感知、观察、思考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字朗读首先,老师让学生认真阅读《小巷深处》一文,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段背诵,然后进行逐字朗读。

在逐字朗读时,重点强调文章中的重要语句和感情色彩。

朗读后,老师可以与同学们交流,了解大家的理解和想法,创设感性情境,让学生体会文学之美。

2. 发现文学细节和感受在学生理解和背诵《小巷深处》的基础上,老师逐步指导学生寻找小说中的文学细节。

让学生从小说的语言、风格、情感、人物、思想等方面感受作者的意图和预期效果。

在感受中,老师可以与学生们就小说中的场景、情感表达进行交流,带领学生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认真思考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3. 教学概念解释在学生理解小说《小巷深处》的基础上,老师应指导学生学习相关词汇和文化知识,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初步的认识。

如“亭台楼阁”、“琵琶”、“簪花”等。

通过了解这些文化知识,让学生有更清晰、更深入的文化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1. 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

2. 培养学生多种感知、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3.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教育游戏等方式,体验文学之美,增强阅读兴趣。

4.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从小说中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经验。

五、教学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念。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小巷深处》全文及相关的参考资料。

2. 生字词卡片、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3. 学生分组,准备进行合作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内容进行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小巷深处》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词,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讲解生字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阅读,了解小巷的生活环境以及其中的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及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巷生活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领悟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小巷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学习工具,自行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及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提问:(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2)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象征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分析象征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四、课后作业2. 运用所学生字词,创作一篇以“小巷生活”为主题的小短文。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发现问题,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小巷生活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任务型教学: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篇一:《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广东省英德市黎溪中学黄丽琼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用形象作为情感的依托,对形象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的散文常用的写法。

2.学习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

3.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①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②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二)难点掌握文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达到用真情实感去感动读者的目的。

三、课型:教读课四、教学方法:讨论的形式五、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解题。

2.提出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3.朗读全文。

二、教学程序:(一)导语: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感受到母爱。

但是对一个瞎养母收养被人遗弃的女婴,并为她倾注了所有的一切的感知就很少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现这方面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小巷深处》(板书) (二)导读 1.题解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

2.生字正音炫著黝荤揶揄xuànzhuóyǒuhūny? yú哽孽颊蹒跚gěngnia jiápánshān憧憬瘪chōngjǐngbiě 3.学生朗读全文提示:①注意把握文中“我”的感情变化。

②画出文中刻画养母外貌、神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4.概述课文内容请1—2位同学发言提示:全文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为母亲而骄傲,写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束。

5.提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①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母亲早已察觉“我”的感情变化?为什么采用间接描写方法?②“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③这篇散文的主线是什么?④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6.布置作业:①回家后细读课文。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小巷深处》的诗句。

(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能够解读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学会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中汲取创作灵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诗歌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

2. 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解读。

2. 如何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中理解诗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包括诗人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初步感悟。

2. 学习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分享自己的理解。

3. 诗歌赏析:(1)教师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等。

(2)学生欣赏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4. 感悟人生:(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中汲取创作灵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如何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感。

(2)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学习和赏析。

6. 作业布置:(1)背诵《小巷深处》。

(2)写一篇关于《小巷深处》的读后感。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和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语文教案:《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广东省英德市黎溪中学黄丽琼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用形象作为情感的依托,对形象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的
散文
常用的写法。

�� 2.学习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文章的写法。

�� 3.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①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②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 (二)难点
��掌握文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达到用真情实感去感动读者的目的。

三、课型:教读课
四、教学方法:讨论的形式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1.解题。

�� 2.提出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 3.朗读全文。

二、教学程序:
(一)导语:
��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感受到母爱。

但是对一个瞎养母收养被人遗弃的女婴,并为她倾注了所有的一切的感知就很少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现这方面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小巷深处》(板书)
�� (二)导读
�� 1.题解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

�� 2.生字正音
��炫著黝荤揶揄
xuànzhuó yǒuhūnyé yú
哽孽颊蹒跚
gěngniè jiá pánshān
憧憬瘪
chōngjǐngbiě
�� 3.学生朗读全文
��提示:①注意把握文中“我”的感情变化。

��②画出文中刻画养母外貌、神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 4.概述课文内容
��请1—2位同学发言
��提示:全文以“我”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我”对生
活的满足,为母亲而骄傲,写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
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束。

�� 5.提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①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母亲早已察觉“我”的感情变化?为
什么采用间接描写方法?
��②“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③这篇散文的主线是什么?
④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6.布置作业:
①回家后细读课文。

②思考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1.归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2.由于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
殊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从本文主旨中去拓展、升华,并展开讨论。

二、教学程序:
(一)导读
1.让两位同学把刻画母亲外貌、神情的句子读出来,体味其中的思
想感情。

A.“毒辣的阳光……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

”(P38)
B.“在风中,她无助……又光又亮的竹棒。

”(P42)
C.“在风中,她的脸……又仿佛在等候。

”(P43)
总结:以上三处是对母亲外貌、神情刻画的句子,它表现了母亲为
了养育“我”终年劳动、饱尝日晒的艰辛,写出“我”同家隔绝后,母亲既痛苦又坚强的心情与神态,同时,也抒发出了“我”被母爱
打动,有深深的自责的思想感情。

2.讨论归纳上节课的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讨论
提示:①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
在家耗时间!”(P40)②“终于,她点点头,顺手取过那根不知啥时
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

”间接描写表现了母亲
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更有利于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第二个问题讨论
提示:第一问:满足——厌恶——淡忘——悔悟。

第二问:“我”的虚荣。

第三个问题讨论
提示:“我”的感情变化是此文的主线。

第四个问题讨论
提示: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

对它们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3.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去拓展、升华并讨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自古就有一句朴实的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这是教我们要去爱自己的母亲。

��问题:同学们能从“爱自己的母亲”这一基点,去怎样拓展、升华这种感情?(请同学发言)
提示:从文中所表现出的母女之间的真爱这一点拓展开,可联想到:每一个人的爱都应该是博大的、无私的。

应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才是爱的较高层次。

祖国被比成是我们的母亲,那我们更应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去爱自己的祖国,这是最高层次的爱。

4.用歌声结束课文:
①请同学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②请同学们唱《爱的奉献》。

③请同学们唱《我爱你——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