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小巷生活的内涵。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小巷生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掌握知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小巷深处》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与课文相关的小巷生活图片、音乐等素材4. 生字词卡片5. 写作纸张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小巷生活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小巷的氛围。

(2)展示小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巷的特色。

(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小巷生活的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创意写作(1)学生以“我心中的小巷”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自己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怀。

(3)学会珍惜亲情、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情节理解。

2. 课文中语言特色的鉴赏。

3. 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对课文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刻内涵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

3.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小巷深处》2. 相关资料: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进程1. 课前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时代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

2. 自主学习(15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小巷深处》,理解基本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20分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4. 课堂讲解(20分钟)针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6. 情感教学(10分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

7.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小巷深处》教案75979.doc

《小巷深处》教案75979.doc

《小巷深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本文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加深对中心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1、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全文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1、从课文到生活,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母亲的伟人和无私,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2、通过对木文的学习,结合亲人在日常生活琐事屮对自己的关心,引导学生应怎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1、文章屮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了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來表达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题激趣1、孟郊的《游了吟》让学生重温此诗,勾起对亲情的向往,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自然回响在我们耳边,这就是伟大的母爱!2、母亲给了儿女无私的爱,儿女们却总是要经过许多年才能懂得母亲的一片深情。

今天,我们要聆听一位从小巷深处走出的女儿的心声,不知她是否能懂得母亲的那片深情。

(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然后用“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 的故事。

”这个句式说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说的内容有:这是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一个关于养母疼爱养女的故事……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

)三、理解课文,感受亲情1、文本解读,明确母爱事例。

(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英姨麻利地收了小摊,颇有节奏地用竹棒叩击着青石板铺成的路而来到我身边,随即央求热心人把幼小的我放进她瘦瘪却温暖的怀里”。

)(2)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第二天,巷里的人都看到她拆掉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小木棚,搬进了小巷深处那间门口有两个滑溜溜石凳的小房了。

”)(3)为了“我”,她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母亲当初是极泼辣的……”“有人说:'为了这个丫头,英姨改好了!'”)(4)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我曾问她做生意的秘诀,她总是笑着说: '处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会错的’;“到了冬天----冰棍无处可卖的季节,母亲就会操起针线缝制出二十多条棉被,租给赶集的或帮工的乡民,每晚租金四毛到九毛不等。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

《小巷深处》教案《小巷深处》教案「篇一」一、自然动情地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小巷深处》这篇文章(同时一名同学写标题),昨天在课堂上读课文时,有的同学偷偷擦眼泪,不知是什么原因?”“深受感动!”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我也与你们有同感,并且回家时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一首歌”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就有同学站起来说:“肯定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看来我们师生真是心有灵犀,那么就让我们合作,共同演唱这首歌好吗?”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下面让我们伴随着浓浓的母爱,进一步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

”二、民主和谐地探究师: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1.盲姨娘为什么收养孤女?2.为什么孤女回避同学,厌恶家庭?3.盲母为什么偷偷探望女儿?4.盲母收养孩子后为什么变好了?5.竹棒的作用?6.老婆婆为什么叹气?7.文题似乎不相符。

8.“淡忘”、“记得”是否矛盾?同时学生速度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师:“我提议以民主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们答应了,但要求自愿结组讨论一段时间,师爽快地答应了。

大约三分钟后,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要回答第一个问题。

他说:“盲姨娘收养孤女是出于对她的同情和爱。

”其他同学表示赞同。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3,她说:“偷偷探望女儿是因为母亲怕女儿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也能看出对女儿的深深的爱。

”这时,班里又一名同学站了起来,他颇有感慨地说:“以上两名同学的回答让我体会到,文中的母亲处处为女儿着想。

问题4母亲变好,是怕给女儿留下一个坏名声,也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课文内容,母亲对女儿的爱决不仅仅只有这几件事,我建议大家,再找找其他事例。

”这名同学的发言马上得到响应,“老师我说”、“我”、“我”,接二连三地有人发言,逐一找出了母亲对女儿的爱的具体表现,并且语言简洁,气氛很热烈,掌声此起彼伏。

这时,老师赶忙把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母亲对女儿的深沉无私的爱的具体表现”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1.微薄收入收养“我”。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描述《小巷深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3)能够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巷深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3. 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技巧。

2. 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象征手法,创新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小巷深处》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小巷深处的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者如何通过象征手法表现主题?(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象征手法的运用。

4. 欣赏与借鉴(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2)布置写作任务:运用象征手法,创作一篇小作文。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美好生活的向往。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在面对困境时如何保持积极态度。

6.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写作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7.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完成写作任务,运用象征手法创作一篇小作文。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小巷深处》的背景和作者生平等信息。

分析并欣赏《小巷深处》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小巷深处》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巷深处》所传达的人文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美好和困境,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小巷深处》是现代著名作家X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以小巷深处的一家人为主线,描绘了他们在贫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2.2 教学重点:分析《小巷深处》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探讨故事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小巷深处》的封面和作者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阅读理解: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3 讨论与分析:小组内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3.4 文学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分析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的技巧。

学生尝试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评估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4.2 阅读理解:通过回答问题或完成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文学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4.3 文学鉴赏:评估学生对课文中的艺术价值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观察学生在文学作品欣赏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文学鉴赏和批评。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对人间真情的赞美。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技巧。

(3)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歌曲等引导学生了解小巷的生活环境。

(2)简介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2)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生字词,并能够正确运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学技巧。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小巷生活的感悟。

5. 练习与拓展:(1)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小巷生活的作文。

(2)推荐相关阅读:介绍其他描写小巷生活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提高。

4. 学生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小巷深处》文本。

2. 作者及相关作品的背景资料。

3. 与小巷生活相关的图片、歌曲等资源。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是一门针对初中生的英语课程。

本文主要介绍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并分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一、教学目标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的教学目标是:1. 让学生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的生词、短语和语法。

2. 通过本课程,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和翻译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的教学内容包括:1. 生词与短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级别,提供一份生词表和短语表。

生词和短语应该与本课程的主题相关。

2. 语法:本课程着重介绍过去进行时、情态动词等语法知识。

3. 听力与口语:通过听力训练和对话练习,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4. 阅读与写作:通过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5. 翻译:教师可以选择一部分句子,让学生进行中英互译。

6. 文化知识:通过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有关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的教学方法包括:1. 多媒体教学:教师应该使用多媒体工具,如幻灯片、视频、音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 互动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能力。

3. 小组活动: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进一步提升团队合作精神。

4. 个性化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小巷深处(教师中心稿) 的教学评价应符合以下要求:1. 多角度评价: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合作、测试等。

2. 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该明确具体,让学生和家长清楚知道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描述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3)能够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创新等实践操作,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自己关注生活、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3)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领悟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深入分析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3)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并描述文章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让学生欣赏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5. 实践操作:(1)模仿文章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

(2)鼓励学生创新,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体五、教学资源:1. 教材:《小巷深处》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3篇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3篇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3篇《小巷深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教学设想1、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__事情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2、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以“这是一个故事”、“养母是一个的人”、“妙在,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或它说明了、它点出了)”贯穿其间,以学生谈感受母爱、理解母爱和根据对“爱”的理解,说一句很美的话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的美点精粹。

由浅入深,逐块推进,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积极讨论,相互质疑,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受母爱,学会做人。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课堂。

4、用孟郊的《游子吟》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导入,用感动人心的MTV 《懂你》创设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真正感悟、理解伟大的母爱。

教学过程课前2分钟播放MTV《懂你》,创设氛围,触发学生爱的情感。

导入: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全班背诵《游子吟》)几年前,香港曾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评选活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荣登榜首。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

第一个教学板块:理解课文1、学生各自圈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

《小巷深处》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巷深处》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巷深处》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小巷深处》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引言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拥有着无穷的魅力和教育意义。

在学生的学习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教学实录的主要内容为小学文学作品《小巷深处》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教学对象此次教学设计的教材为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小巷深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正确朗读文学作品《小巷深处》。

2. 学生能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内涵。

3. 学生了解小说的作者和其代表作品。

4. 学生培养感知、观察、思考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字朗读首先,老师让学生认真阅读《小巷深处》一文,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段背诵,然后进行逐字朗读。

在逐字朗读时,重点强调文章中的重要语句和感情色彩。

朗读后,老师可以与同学们交流,了解大家的理解和想法,创设感性情境,让学生体会文学之美。

2. 发现文学细节和感受在学生理解和背诵《小巷深处》的基础上,老师逐步指导学生寻找小说中的文学细节。

让学生从小说的语言、风格、情感、人物、思想等方面感受作者的意图和预期效果。

在感受中,老师可以与学生们就小说中的场景、情感表达进行交流,带领学生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认真思考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3. 教学概念解释在学生理解小说《小巷深处》的基础上,老师应指导学生学习相关词汇和文化知识,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初步的认识。

如“亭台楼阁”、“琵琶”、“簪花”等。

通过了解这些文化知识,让学生有更清晰、更深入的文化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1. 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

2. 培养学生多种感知、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3.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教育游戏等方式,体验文学之美,增强阅读兴趣。

4.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从小说中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经验。

五、教学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念。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小巷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小巷深处》全文及相关的参考资料。

2. 生字词卡片、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3. 学生分组,准备进行合作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内容进行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小巷深处》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词,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讲解生字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两篇」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两篇」

《小巷深处》教案设计「两篇」《小巷深处》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境教学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1、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词,自己注音、释义。

2、搜集有母爱的诗词、谚语。

3、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初通文意。

2、搜集有关母爱的诗词、谚语。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无时无刻的感受到母爱。

于是,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就产生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同学们,你们知道都有哪些关于母爱的诗词谚语吗?(儿行千里母担忧”(谚语)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孟郊)“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唐•韩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谚语)“长江能容百代客,寸草难报三春晖”(对联)“难偿世上儿女债,可怜天下父母心”(谚语)“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母亲的形象,她虽是养母,却胜过生母,她以一位母亲的崇高无私的爱呵护着“我”长大,但“我”却在长大后,对于抚育“我”长大的养母产生了隔阂,对养育“我”长大的贫困的家产生了厌恶之情,并且离开了它,养母与“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母女二人后来的生活又怎样了?让我们带着对文中这母女二人的命运和情感的关切之情来阅读这篇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

小巷深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巷深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巷深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小巷深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小巷深处(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情感目标1.1.1 学生通过研究和了解小巷深处的人们和事物,培养爱好生活,热爱真善美的情感。

1.1.2 学生通过了解小巷深处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加深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感悟。

1.2 知识目标1.2.1 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小巷深处的定义、构成和特点。

1.2.2 学生掌握小巷深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能分析小巷深处的城市化进程。

1.2.3 学生了解小巷深处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特色,并能从中掌握对生活和社会的本质认识。

1.3 技能目标1.3.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调查,掌握和理解小巷深处的地貌和文化特征。

1.3.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了解小巷深处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掌握对小巷深处的全面认识。

二、教学内容2.1 小巷深处的定义、构成和特点。

2.2 小巷深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3 小巷深处的城市化进程。

2.4 小巷深处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特色。

三、教学方法3.1 任务导向方法通过给学生设置具体的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对小巷深处进行深入地探究和研究,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小巷深处。

3.2 游戏式教学法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教育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游戏中了解和认识小巷深处,从而获得更深的体验和认识。

3.3 讨论式教学法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引导学生对小巷深处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增强学生的说服力和思辨能力,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小巷深处。

四、教学过程4.1 活动设计:1) 课堂前热身(5分钟):让学生跳绳活动,减轻课程前的紧张和疲劳,使身体和精神保持活力。

2)导入(10分钟):带领学生观察社区和城市中的小巷和小巷深处,了解和认识小巷深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任务一:小组讨论(15分钟):分成小组,通过研读文献和观察实地等方式,探讨小巷深处的构成、特征和背景,并归纳总结出小巷深处的评价标准。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巷深处》的主要内容,了解小巷的环境和人物,理解故事中所表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故事的吸引力。

2. 课文理解:通过问题讨论,使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小巷的环境和人物形象。

3.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4. 情景体验: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故事中,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验故事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情感变化,培养同理心。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故事。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小巷深处》的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学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分析。

4. 小组讨论:划分学习小组,准备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小巷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小巷的好奇心。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3. 课文理解: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4. 人物分析:分发人物分析卡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互相交流意见。

6. 情境体验: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故事中,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分享自己的感受。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反思自己在小组讨论和情境体验中的收获。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小巷深处的环境是____,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是____。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

《小巷深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小巷深处》的诗句。

(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能够解读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学会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中汲取创作灵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诗歌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

2. 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解读。

2. 如何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中理解诗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包括诗人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初步感悟。

2. 学习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分享自己的理解。

3. 诗歌赏析:(1)教师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等。

(2)学生欣赏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4. 感悟人生:(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中汲取创作灵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如何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感。

(2)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学习和赏析。

6. 作业布置:(1)背诵《小巷深处》。

(2)写一篇关于《小巷深处》的读后感。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和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小巷深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写人记叙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把人放到事件中写,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领略体会到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2)通过质疑、合作、探究,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父母对子女的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琐事上,认识爱的伟大与无私,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情感。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使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据此我结合本单元教学目的和记叙文教学要求,确立了以上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外貌、神态描写及生活中琐事的叙述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写作。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因此我把“情”字作为教学重点,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体验,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感受、体验爱心的能力。

而且七年级学生还不能在习作中熟练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及形式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讨论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感知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迁移借鉴,以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水平。

二、教材分析:《小巷深处》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版)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着重对养母无私的母爱、养女的情感变化过程进行叙述,成功地刻画出了养母的感人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和对亲情的感悟。

三、学情分析:每个孩子都依赖自己的母亲,尤其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离开母亲的怀抱,开始在初中学会独立,对于母爱的温暖更有切身的体会,对于以“母爱”、“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应该很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并把它引导到阅读课文上来,从而理解文章是怎样表现母爱和亲情的。

四、教学设想: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提出重点问题;在学生合作研讨后,进行交流展示;在分析总结后,进行延伸探索;在领悟体验后,感受爱的伟大。

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心灵对话的引导者。

我想只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种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应该是良好的。

五、教学方法:1、教法:创设特定情境,通过欣赏歌曲《母亲》将学生一下子引入到温馨的母爱的氛围中,在此基础上立足文本,合作学习;重点内容,讨论总结;母爱亲情,领悟体验并现场感受。

设计意图:本文文质兼美,文中的浓浓亲情感人肺腑。

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激起学生的共鸣,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本文的课堂教学。

2、学法:(1)课前预习,初步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精读课文,讨论交流,掌握重点。

(3)互助学习,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方式,让学生自己进入文本、感知课文,并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与启迪。

六、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是她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家。

今天老师要为大家讲述一个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故事:1972年湖北嘉鱼已到了秋风肆虐,落叶飞舞的深秋,有一个小女孩,刚刚来到世间,就被狠心的抛弃,是一个盲女收养了她,并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在小巷深处为女孩购置了一个不大却温暖的家,为了孩子能吃饱穿暖,盲母一年四季奔波忙碌,尽管她们的生活十分窘迫,但小女孩却得以顺利地长大。

后来她考上了县中,不久后开始了文学创作,其实这个后来成为作家的女孩就是本文的作者林莉,《小巷深处》也是她的代表作。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小巷深处”,走进一对平凡却又特殊的母女的生活,去体验她们的情感世界,感悟亲情的真谛。

(用音乐播放器播放歌曲《母亲》。

)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由此导入新课,创设温馨感人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检查预习,明确目标1、检查预习用幻灯片展示字词,要求学生正确注音并理解大意。

打旋xuán 瘦瘪biě 炫耀xuàn 反驳bó 黝黑yǒu 荤菜hūn 难堪kān 揶揄yéyú 倚靠yǐ 卑微bēi 造孽niè 哽咽gěngyè 蹒跚pánshān 粗糙cūcāo 憧憬cōngjǐng2、学习任务(课件展示)(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2)讨论交流:了解“养母”为“我”所做的一切及“我”对“养母”感情变化的过程;(3)诵读品味:反复朗读文末三段文字,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设计意图:1、检查字词的目的在于督促学生认真预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展示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习有目标意识,便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计时阅读,感知文本,回答问题。

?纠正学生坐姿,打开阅读计时器,开始阅读,并提醒学生记下自己的阅读速读。

?回答问题:文章题目: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 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 文章线索: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公布答案,学生自己判分,并汇报成绩。

设计意图:用高速阅读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速读,设置相关问题,强化学生对文章重要信息的记忆,提高阅读的效率。

(四)讨论交流,加深理解。

(1)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表现了养母对养女的爱?是按什么顺序来描述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简单说明原因。

明确:①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住处。

②在“我”被捡回后,她抱着“我”处处炫耀:“我丫头多可爱呀,多漂亮,肉滚滚的,嫩生生的。

” ③因别人说“我”不漂亮,母亲待在那人家,足足骂了半天。

④母亲为了“我”,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

⑤为了维持贫困的家,母亲在阳光最毒的地方卖冰棒,到了冬天缝棉被租棉被。

⑥把“我”调教得像个千金小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知道读一些母亲不懂的书。

⑦母亲为“我”读书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小学二年级那会儿,“我”的一篇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母亲竟高兴地落了泪,并珍藏着,逢人便拿出来看。

⑧“我”在即将上县城一中时,母亲走向厨房,为“我”做好吃的,说食堂少油。

⑨她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为了照顾“我”的“面子”,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进学校,自己孤零零地回家。

时间顺序学生针对第三问自由发言发表见解。

(2)那么“我”对于养母这样伟大无私的爱又是怎样回报的呢?学生讨论回答。

(3)养女是怎样对待自己养母的?她对养母的感情有过什么样的变化?明确:“我”对母亲的感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开始时,“我”很满足于自己那由肮脏的板壁、熏黑的炭炉、简单的饭菜构成的生活,“我”总是自豪地倚在极为疼爱“我”的母亲身边,总是极自由地吃那令小朋友眼馋的永远吃不完的冰棒;接着,“我开始沉默,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

接下来,“我”的感情变化是:“我”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殷殷的招呼声,与家完全隔绝了。

到最后,老婆婆的一番话深深地教育了“我”,打动了“我”,“我”被母爱震撼了,“我”悔悟,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当中,谁能用课文中的词语简洁的概括一下我的这一变化?提示:幼年纯真的“我”对生活满足,为母亲而骄傲。

长大以后因为虚荣心作崇和无知的缘故,开始厌恶自己贫困的家,淡忘了母亲,乃至与家完全隔绝。

老婆婆的一番话深深教育了“我”,打却了“我”,最后,我悔悟了,重新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自主、合作、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提高了教学效率。

强调归纳总结的方法,以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诵读品味,感悟亲情。

反复朗读文末三段文字,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1、教师朗读第25、26自然段;2、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27、28、29自然段,并探究:文中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到什么作用?该怎样理解“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

”这句话?设计意图:教师朗读主要对学生朗读起示范作用,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厚感情,获得启迪。

通过思考探究,“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六)课堂小结:多么伟大的母亲,多么感人的一幕。

同学们,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天下的母爱都是崇高的,在生活当中,是否也有让你忽略了的母爱呢?此时此刻,你想对自己那同样崇高的母亲说点什么呢?请你用一句祝福的话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情。

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母亲的情感。

教师:让我们全体起立,向母爱致敬,一起大声地说:“妈妈,我爱您”。

(播放《懂你》MTV,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母爱。

)(七)作业:请你为你的父母做一件具体的事,来感谢他们对你这么多年来无微不至的爱。

然后把这件事的全过程,包括父母的反应、体会记在周记上。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学习通过记事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逐步提高学生写作文章的水平。

(八)板书设计: 6 小巷深处林莉“我” :对生活满足→ 对家厌→对母悔悟(感情线索)母亲(幼小时)(少年时)(青年时)(时间顺序)↑↑↑ :终日劳作→以“我”为荣→偷送钱物设计意图:这一板书揭示出本文叙事的顺序和感情线索,能够体现上课流程,并着重揭示了本文的重点与难点。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本文通过一位最平凡的母亲的一串琐碎的生活细节刻画,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颂之情。

是“细小处落笔,诗意盎然”的散文笔法。

下面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到文本中体会母爱的博大与深邃。

(二)教学目标(课件展示):知识与技能:1、学习选取生活琐事,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2、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教师点拨指导与学生合作研究学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亲情的美好,懂得用心和行动去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本课的学习。

(三)合作探究1、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养母的语句,并讨论:作者描写养母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养母是位怎样的人?学生概括重要细节、圈划关键词句,并作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