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传受者的心理实质
大众传播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思考题:1、你认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是什么?2、怎样理解“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3、什么叫内向传播?试举例说明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功能?4、你认为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有哪些途径?5、现代心理学理论有哪些?你认为借鉴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于大众传播学的意义是什么?第二章传受者心理的实质思考题: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是什么?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违背心理实质原则的表现有哪些?2、试析人脑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产生社会效果的中介作用。
3、为什么说客观现实是传受者心理的最终源泉?4、简析造成传受者产生主观反映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5、传受者的能动反映对象对传播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第三章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思考题:1、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媒介环境与受者的交互影响。
2、试析“强化的替代性”和“学习的延迟性”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3、媒介对榜样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4、试析正、负强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5、举例分析媒体宣传应把握好负强化度的意义。
第四章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思考题:1、分析“潜意识”的内涵。
2、试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者的关系。
3、简述潜意识与传者创造灵感的关系。
4、简述潜意识与传者文风的关系。
5、传者应怎样通过自己的作品引发受者的前意识经验?6、分析“集体无意识”的内涵。
7、媒体信息应当怎样表现集体无意识的三个层次?8、简介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
9、谈谈你对广播影视节目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为依据进行年龄和内容定位的认识。
第五章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思考题:1、在大众传播互动中强调以人为本有什么意义?2、联系实际分析记者与采访对象在相互尊重方面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媒体应当怎样观照、关怀、弘扬普通百姓?4、经济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5、人物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6、灾难性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7、广告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8、在新闻报道中应怎样防止陷入“伪人本主义”的误区?第六章认知心理学与大众传播思考题:1、根据“受众认知过程模式”讲述受众的认知过程。
心理的实质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第一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心理观一、唯心主义的心理观(一)灵魂说在远古时代,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己的一些心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便认为是一种独特的“灵魂”的作用。
人出生时灵魂就来到人的身体里,清醒时控制着人体的活动,睡眠时它可以暂时走出人体,人死时灵魂便永远离开人体。
例如,柏拉图(公元前427 ̄347)认为万物是由“理念”派生出来,人的灵魂也同样来自理念。
人活着,它支配人的活动;人死后,灵魂还会回到理念世界。
所以,人们的灵魂是永存的。
灵魂被看成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实体,可以永存不朽,也可以轮回转世。
许多宗教和封建迷信都是这样宣传的。
(二)精神决定论精神决定论认为精神决定客观世界,从而颠倒了心理现象同客观事物的关系,夸大了心理、精神现象的作用。
例如,明代思想家王明阳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照此说法,世界上除心理活动之外,就不存在其他事物了。
英国主教贝克莱(G.Berkeley,1685-1753)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
”即所有没有被人们感知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只有被人们感知到的东西才是存在的。
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三)心体平行论心体平行论的观点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独立的实体,即物质与精神,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互相依存,而是相互平行。
心理不是脑的功能,也不是脑的产物,而是独立于脑活动之外的东西。
这种观点在国外心理学界曾一度流行过,但最终还是被科学心理学所摒弃。
可见,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主张心理的东西是第一性的,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心理的东西的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
二、唯物主义的心理观(一)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心理观同唯心主义的观点相反,我国古代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活动是人身体的一种机能。
荀子所:“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
”心理现象同物质现象具有直接的依存关系。
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戴震说:“味与声色,在物不在我,接于我之血气,能辨之而悦之。
大众传播心理学1、2章
第二章
2.3 客观现实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柏拉图《理想国 》
洞穴理论
第二章
2.3 客观现实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柏拉图
《理想国》
洞穴理论
思考:太阳、洞 穴、囚徒、傀儡 分别隐喻什么?
第二章
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2.3 客观现实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报刊文字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 麦克卢汉: 报纸——靠透露消息的政治
意 义
﹛
假新闻
受者:媒体世界→意识→物质世界
2012
“深圳90后女孩跪地 为残疾乞丐老人喂饭”
物质世界与媒体世界
第二章
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2.1.2 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科理 论,对人类传播现象进行更细致的探究,也是为 了净化媒体,监督媒体,使其能真实地反映客观 实际,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是提高人 们的媒介素养,培养人们辨识能力的要求。
传播心理学
主讲人:董 牮
第一章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1.1 1.2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现状
1.3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理论问题
第一章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1.1.1 大众传播学的学科定位
传播学是一门既有社会科学性质又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中介科学或边缘科学
△香农 - 韦弗 数学模式
☆对传播过程的研究
☆ 对传播研究方法的研究 ☆对受众的研究 ☆ 对传播后果的研究
第一章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1.2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现状
一、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可能性 首先,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和心理学有相交之处。 其次,从心理学家传播学先驱者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学科的学缘 源远流长。 再次,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证明。 二、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现实性 三、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途径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
第二章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心理的实质、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条件反射学说以及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明确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一节心理的实质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不同观点的人有着不同的回答主观唯心主义者:心理是一种主观存在。
客观唯心主义者:心理是一种“绝对精神”机械唯物主义者:心理是由物质派生的。
辩证唯物主义者: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一)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在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曾经认为心脏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
随着时代的进行,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而心脏与心理活动并无特别直接的关系。
30年代后,俄国生理学家浩夫在其著作《脑的反射》一书中,把脑的全部活动解释为对事物的反射,以后,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进一步科学地提示了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其实,常识也告诉我们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人们在睡眠或洒醉时,心脏活动与清醒时并无多大差别,但精神状态却与清醒时大不一样。
临床又发现,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正常人相比,⋯⋯一个心脏机能正常的人,如果大脑受到损伤,心理活动就会部分或全部丧失,比如“植物人”物种进化的历史和个体发育的进程,也表明心理活动与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有着直接的关系。
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与其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从单细胞动物——人类,神经系统的进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心理发展的水平也从低级到高级。
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因而只能对生存具有直接意义的事物产生有限的反映。
无脊椎动物开始出现了神经系统,但由于没有脑,所以只能对刺激物的属性进行分析,其心理也只能停留在极其原始的、简单的感觉阶段。
脊椎动物的系统进一步发达,原始的脑开始形成,爬行动物又有了大脑皮层,就具备了心理活动的最高调节机构,因而就了在稳定的知觉。
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观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人脑本 身不能独立产生心理,人脑是人的心理产生的物质 前提,它为人产生心理活动提供可能性。而要把这 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必须依靠客观现实。 (一)人的心理是物质的高级反映形式 1、无机物的反映形式 2、生物的反映形式 3、动物的反映形式 4、人类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的意识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条件反射 是有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
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 例如,人们按交通指挥信号灯行动;打过针的 儿童见到穿白色工作服的人心理惧怕;吃过梅子的 人能“望梅止渴”等都属于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使个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
根据变化了的具体条件,做出灵活有效的反应。
返 回 上 页 下 页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3、条件反射的抑制 高级动物根据一定的条件形成的条件反射,常 常因为条件的不断变化而产生抑制。主要有: 消退抑制: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如果不再加以 强化,结果就会造成其强度逐渐减弱到完全消失。 分化抑制:在条件反射建立初期,有许多与条 件刺激物相近似的刺激,经过训练只对其中被强化 的刺激物产生反射,对其余刺激物不发生反应。 延缓抑制:条件反射随着无条件刺激物的暂时 延缓而出现的暂时抑制称为延缓抑实质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许多生理学家、医生、心理学家采用切除脑 的手术、微电刺激脑、脑切片等科学验证,探讨 脑的机能,证明动物的复杂行为与大脑的机能有 关。脑电图的研究发现,人在闭目养神,无忧无 虑与努力学习工作时或睡眠状态时出现的脑电波 是不同的。所有这些临床与科学的实例都表明: 脑是心理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 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 科学的心理观
本章主要内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启发与引导
1.什么是心理?
2.人们常说“心之官则思”, 心理是由心脏产生的吗?
3.脑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 那么,脑有什么功能呢?
4.什么是反射?反射是怎样 形成的?
2、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由脑干发出, 共12对;
(2)脊神经从脊髓发出, 共31对;
(3)植物性神经,也叫自 主神经
是由分布于平滑肌、心肌 和腺体等内脏器官的运动 神经纤维所构成。
()
三
内 分 泌 系
人体的内分泌腺主 要包括:
脑垂体(分为前叶 和后叶)
统
甲状腺
肾上腺现实的能动的
反映
人的心理反映的能动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的性 自觉性 创造性 社会历史制约性
五、人的心理意识 是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发
生和发展的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 的反映。有了正常的大脑,有 了客观现实却并不一定能产生 心理现象,这是因为,心理是 在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生 活实践中实现的。
第二章 作业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反射 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2、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3、举例说明脑是心理的器官 4、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对客
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5、人的心理意识的能动性表
现在哪些方面? 6、试述人的心理的实质
巴甫洛夫的实验装置
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为 工具性条件反射。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 纳(B.F.SKinner)通过 精心设计的“斯金纳 箱”,
用白鼠进行实验而提出 来的。
传播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二、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两个重点:“内向传播”、“传受者”概念。
第二章一、传受者的心理: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传者的心理的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源于媒介世界。
传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的模写和拷贝。
三、媒介世界或媒介客体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四、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观念性、主观性和能动性。
(一)观念性:主体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观性反映:指人们(包括个体和群体)对于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
造成传受者心理主观反映的原因:1、生理原因: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
2、心理原因(1)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其脑中的反映。
(2)动机。
传受者的动机是推动其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制作或接收的内部原因,是传受者主体处于积极状态的心理动力。
(3)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方式与生活目标价值的看法。
(4)信念。
信念指主体对于对象的确信不疑的认识体系。
(5)情绪状态。
传受者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某种刺激的认识,并作出某种反映。
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1)文化水平(2)社会地位(3)文化背景:指传授者的民族特点,包括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理及各种人文环境。
(三)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人的心理反映是积极能动的,这种能动性反映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
人们总是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受者通过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反馈于媒介等能动性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四、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科理论,对人类传播现象进行更细致的探究,也是为了净化媒体,监督媒体,使其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培养人们辨识能力的要求。
教育综合知识心理的实质
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18页,共47页。
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19页,共47页。
脊髓的功能: (1)反射中枢:躯体反射(腱反射、曲肌反射等) 和内脏反射(排尿、排便反射等) (2)上、下行传导路径的中继站。
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20页,共47页。
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和情绪等均有密切关系。
奥尔兹的“快乐中枢”试验 边缘系统与情绪的产生、内分泌活动有关。 边缘系统的海马对于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过渡中发挥重
要作用。
H.M的顺行性遗忘症
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22页,共47页。
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23页,共47页。
位于椎管内,脊髓和脑的各部有广泛的联系, 来自躯干、四肢的各种刺激通过脊髓传导到脑才 能产生感觉,脑也要通过脊髓来完成复杂的功能。
脊髓灰质:中间呈蝴蝶状的部分。
脊髓白质:灰质周围的部分。
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16页,共47页。
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17页,共47页。
识增强与心理
上、道德上准
备不足的矛盾
3.新的独立性 需要与社会地
位矛的盾矛动盾4荡.新 的 心独 理立 成性性 熟需 水要 平与 的
矛盾
在认识方面、情 绪情感方面、个 性上都由于青少 年活动社会性的 增强以及社会地 位的变化,出现 了与儿童期不同
社会的新性特点
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32页,共47页。
心理学
第2章 心理应激与心理危机概述
第二章心理应激与心理危机概述计划学时:2教学目的:让学生对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有一个初步但是正确的认识。
能够理解心理应激与心理危机的含义,能够区分什么是心理应激、什么是心理危机,应激的作用,和常见的应激源都有哪些。
为接下来的课程打好一个概念上的基础。
教学思路:1、应激与应激事件的界定分类2、灾难与心理危机的界定分类参考书目:《应激与心理危机干预》,邱鸿钟、梁瑞琼等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5.00元。
《洞察危机的惊魂——应激心理学》,张明主编,科学出版社,19.80元。
第二章心理应激与心理危机概述导入(3分种)上节课我们从身边的心理危机和汶川地震引发的心理危机谈起,介绍了心理危机的普遍性、危害性和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之上解决了三个问题:为什么学危机干预、危机干预具体学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学好危机干预这门课。
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相信这样的介绍能为我们之后的课程打下一个不错的基础。
今天我们就开始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上节课由于是整个课程的概述,所以我们讲得很多,讲得也很广。
可能同学们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还是有疑问。
到底什么是心理应激、什么是心理危机?二者有何联系或区别?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今天我们就来厘清这些问题。
一、应激与应激事件的界定分类(一)应激的概念1、定义所谓应激(stress),是个体对察觉和认知的某种有重负或威胁的情境或事件所作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而其反应的结果可能是适应的,例如见到一块飞来的石头,立即躲开来,即可以称之为积极的应激(eustress);反应也可能是适应不良的,如失业后整天闷睡、卧床不起,这就是消极的应激(distress)。
2、应激的本质(1)应激是外部压力外部压力观指出,应激存在于外部事件中,认为人只有在被施加外在压力时才会产生应激反应。
例如,学生产生应激是因为他有可能要参加一场重要的考试,或与老师、同学发生了矛盾,或者因为一篇重要论文的最后期限要到了;父母产生应激是因为养家糊口的经济负担太重,或因为家庭出现了纠纷,婚姻出现了危机;教师产生应激是因为一方面他们要保证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所成就,另一方面还要把课堂教学做到最好;医生、护士与律师产生应激是因为,他们要应付病人或当事人无休止的要求等等。
传播心理学
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一)“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 内向传播” 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 传受者” (四)“传受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 新概念
2、什么是内向传播? 什么是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 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就是指传媒信息借 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传入、加工、编解码、 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传入、加工、编解码、 贮存、输出的全过程。 贮存、输出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理解为 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 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 内向传播是三种传播形式的基础( 内向传播是三种传播形式的基础(其他传 播渠道还有大众传播、 播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 播。) 大众传播心理学把研究传授者在内向传播 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 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4、西方心理学有哪几种理论(流派) 、西方心理学有哪几种理论(流派)
呢? 神经生物学论、 神经生物学论、 行为主义论、 行为主义论、 精神分析论、 精神分析论、 人本主义论、 人本主义论、 认知心理学
5、西方心理学的五种流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有 哪些?主要理论是什么 主要理论是什么? 哪些 主要理论是什么? 奠基人: ①构造主义 奠基人:冯特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刺激—反应心理 ②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美)刺激 反应心理 学”,即S—R心理学; 代表人物:新行为主义 心理学; 代表人物: 心理学 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 强化理论; 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斯金纳 强化理论;新的新行 班杜拉为代表 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③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新弗洛伊德 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 荣格。 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潜意识为主要研究对 象 两大支柱:心理结构的无意识论 心理动力的 两大支柱: 本能论 , 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创立, 罗杰斯为代 马斯洛创立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 被称为除行为学派 精神分析以外 行为学派和 以外, 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 上的“第三势力” 上的“第三势力”。
《传播心理学》旧版大纲
传播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270307B6课程名称:《传播心理学》(Communication Psychology)课程性质:考试课学分: 2 学分总学时: 36学时理论学时: 36 学时实验(见习)学时: 0 学时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适用专业:传播学专业四年制参考教材:1.刘京林著,《大众传播心理学》(修订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2.申凡等著,《网络传播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一. 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着重介绍传播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并讲解传播心理学所研究的传播者与受者在传播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以及在传播心理学研究中出现的各种理论流派。
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传播心理学研究的概貌,学习用传播心理学的视角与原理分析. 认识调控自己,并能结合新闻传播实践把握其心理规律。
二. 课程基本要求1.使学生掌握传播心理学的理论与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
2.学会灵活运用传播心理学原理,结合新闻传播实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三. 课程学时分配四、考核1.考核方式:考试(闭卷)2.成绩构成:考试(闭卷)五、教学内容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1.目的要求 :(1)了解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及研究对象;(2)从宏观层面对该学科有整体认识和了解。
2.教学时数 : 2学时3.教学内容 :(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2)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现状;( 3)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理论问题。
4.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
5.教学手段:多媒体 +板书。
6.自学内容:了解传播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传受者心理的实质1.目的要求:(1)使学生掌握“传受者”这一概念;(2)了解传受者的心理实质是什么以及人脑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发挥的作用。
2.教学时数 : 2 学时3.教学内容 :(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2)脑是传受者心理的器官;(3)客观现实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4)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
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一、大众传播心理学(一)概念:是由大众传播学和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可以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
它是一门对人类传播现象及其他规律进行综合型与深层化研究的新兴的交叉学科。
(二)学科定位:一个应用心理学,一个大众传播理论的次级学科,(三)研究对象: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知主体。
(1)“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①内容传播是“主我(I)”同“宾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既是人的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
它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互动的前提和基础。
它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
自我传播的实质是个人的意识活动与思维活动。
完成内在传播的两条途径:不断接受外部信息的刺激;自我认知。
②特点: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2)研究传授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
(4)“传授者”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
这个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
对于“传受者”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一,从传者与受者是“人”的角度出发:二者作为“人”,在心理和行为活动上有着许多共同点。
第二。
从传者和受者的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传者与受者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角色经常是发生变化的。
第三,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以接受主体和传播主体取代受众和传者,把传播活动视为这两种主体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现状(1)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可能性首先,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和心理学有相交之处其次,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者中的构成比例来看,这两门学科的学缘源远流长再者,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明证(2)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现实性①学科未独立的原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母体学科——大众传播学和心理学均数不成熟的学科;研究大众传播心理学的队伍还很弱小。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知识
现在八十一页,总共一百二十九页。
影响遗忘的因素:
1)识记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 3)识记程度; 4)材料的系列顺序; 5)识记者的因素。
现在八十二页,总共一百二十九页。
(2)遗忘的原因: 衰退说 干扰说
压抑说
提取失败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现在八十三页,总共一百二十九页。
选 择 性
现在五十二页,总共一百二十九页。
现在五十三页,总共一百二十九页。
现在五十四页,总共一百二十九页。
现在五十五页,总共一百二十九页。
现在五十六页,总共一百二十九页。
现在五十七页,总共一百二十九页。
现在五十八页,总共一百二十九页。
理 解 性
现在五十九页,总共一百二十九页。
现在六十页,总共一百二十九页。
幻想
现在九十一页,总共一百二十九页。
(五)注意(attention) 1、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
2、特点:
指向性
集中性
试一试:用手术刀剥离鸡蛋壳,你能做到吗?
3、种类:
无意注意
随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
现在九十二页,总共一百二十九页。
4、品质:
广度
稳定性
分配
转移
现在九十三页,总共一百二十九页。
再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现在八十七页,总共一百二十九页。
4、过程:
分析与综合
分类与比较
抽象和概括
5、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患者,男,80岁,因高血压病入院一周。该患者较 少下床走动,脾气较为暴躁。一周后,患者报告较 少排气、排便。 Q:该如何处理?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详解
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下列哪种选项的科学?A.心理过程 B.认识过程C.心理现象 D.心理特征2。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结构主要包括A.认识、情感和意念过程B.感知、记忆、思维、想象C.能力、气质和性格D.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自我调节系统3。
反映的最高形式是A.表象 B.想象C.思维 D.意识4。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下列哪两部分?A.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 B.意志过程和情绪过程C.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 D.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5。
心理活动又被称为A.心理现象 B.心理过程C.理性活动 D.心理状态6.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来研究,这是遵循了心理学研究的A.客观性原则 B。
教育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 D。
个别化原则7。
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是A.观察法 B。
实验室实验法C.自然实验法 D。
调查法8.心理学体系的三分法最早可追溯到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
冯特9。
心理学体系的二分法是把心理分为A。
心理过程与个性 B.情感与意志 C。
认知与意向 D。
内容与形式10.以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心理学流派是A。
行为主义 B。
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11。
弗洛依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出发点来自人的A.本我B.自我C.超我D.无我二、填空题1。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2.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两大部分。
3.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是—个人的整个精神或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的总和。
5。
个性心理持征包括能力、和性格。
6.个性结构包括和个性心理持征。
7.人的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
8.动物心理演化到人的心理,劳动和是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
9.黑猩猩利用木棍从竹筒中取到糖块、属于心理发展水平的阶段,10。
传播心理学第一讲
4 新闻心理学是主要研究对象 传播内容有新闻性的、娱乐、教育,政治性
的、其中新闻以其真实和快捷对人的生活指 导意义最大。新闻传播心理现象也成为主要 的研究内容了
5. 实施心理导向 引导广大传播工作者加强自身的心理修养,
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促使 其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媒介素养教育 media literacy)
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学科,传播学是 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一门具体科学。
传播学要研究人类的传播活动,就必然离不开对人的 心理活动的把握和对有关心理规律的利用。因为无论 是传播者对信息的注意、认知、组织、加工,还是受 传者对传播信息的注意或忽视、接受或排斥等等,都 是基于他们各自的心理运动。
1.描述心理现象 揭示各种类型的传播者和受传者在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过 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心理象。
如传播者出于什么心态而进行传播,传播者在选择信息、组织信息和传 递信息时的思考与期待如何,是什么心理因素使受传者在众多信息中注 意并留心某信息而不是别的信息,受传者在接收信息时的兴趣、愿望、 动机如何,受传者如何认识信息、对传播者及其所传的信息作何反应等。
2.库尔特·勒温(卢因)
实验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 学术成就: 一是领导风格实验,运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问题。凭借着诡异研究奠定了其社会心理学家的地位。 一是研究食品习惯变化方面的实地实验,在这一研究中他提出了
把关人概念,这是传播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
(5)撰写研究报告
(三)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法被称为对传播内容的"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
浅析人的心理实质
明物 质第 一性 , 神第 二性 的辩 证唯 物主 义原 理 , 精
与 唯 心主 义划 清界 线 , 而不是 针 对心理 实 质 问题 。 作 为认 识 范 畴 的哲 学 观点 , 它是 正确 完整 的表 述 ,
现代高度发展的生物学、 遗传学 , 已根本性地揭示
种物 质运 动产 生 的更 高级 更复 杂 的现象 的 了解 。 第五 ,心理 是对 客 观 现实 的反 映 ” “ 忽视 了先 天性 和机体 内部 环境 的 问题 。 现代科 学 的发展 使 我们越来 越趋 向认 同人 的 心理 发展是 遗传 与环 境共 同起作 用 。遗传 是心 理 发展 的生 物前 提 , 过遗 传 , 着 祖先 的许 多生 通 传递 物特 征 , 由遗传 带来 的解 剖生理 特征 , 特别 是 中枢
一
围绕着 心一 物关 系 和 心一身 关 系两 方 面 , 唯 物 主 义 与 唯 心 主 义 之 间 进 行 了尖 锐 激 烈 的 争
论 J 。唯心 主 义 者 认 为 , 理 是 世 界 的本 源 , 心 是
个 明确而 科学 的结 论 以取 得 公 认 , 且 围绕 着 并
收 稿 日期 :0 20 —8 2 1 - 1 4
的心理 学教 科 书也 是直 接从 哲学 中引进对 人 的心 理 的定 义 , 心 理 是 脑 的 机 能 , 客 观 现 实 的 反 “ 是
我们 对产 生 心 理 的有 形 的物 质 ( ) 运 动形 式 脑 的 都不 甚 了解 , 难 以对 由脑 运 动 产 生 的更 复 杂 的 更
无 形 的精 神 现 象 ( 理 ) 实质 的 了解 。不 能避 心 的
人 的心理 实质 的最 终完 整 的表述 。 第二 , 的心 理实 质 , 人 必须 能反 映 出与动 物相 区别 的人 的本 质属 性 或心理 特 征 。心理 是物 质发
新编15g[高等教育]传播心理学教案
新编15g[高等教育]传播心理学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2课时)(一)教学内容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2.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现状3.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理论问题(二)教学要求了解: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学科定位理解: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基本现状教学重点、难点: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现状第一节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一)关于多级交叉学科(二)关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三)关于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学科定位:一个应用心理学,一个大众传播理论的次级学科。
二、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一)“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1.关于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传播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内向传播就是传媒信息借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传入、加工、编解码、贮存、输出的全过程。
2.各种传播渠道的总体效应传播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由各种传播形式共同发挥作用的一个系统活动。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1.传受者的心理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人所特有的心理的最完善的形式,叫做意识。
人的心理、意识是在劳动和相互交往中,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所以人的心理、意识,从反映的生理机制来说,是由人脑实现的,从反映的内容来说,是社会的产物。
人的感觉、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等等,都是人脑这个高度发展的特殊物质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
总之,客观世界是人的心理的泉源,脑是人的心理的器官。
在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人的心理、意识不仅认识客观世界,而且改造客观世界,并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自己。
心理是脑的机能,这说明人的心理、意识本身不是物质,而是发展到高度完善的物质的产物,即人脑的产物。
人的心理、意识是由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在脑中引起相应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而产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世界作为符号世界之重要组成部分,引发的几个相关 问题: 1.受众的虚拟感和实在感?
2.真实是建构的!
3.媒介作为生活环境?(没有媒介会如何?) 4.媒介是副产品吗? 5.媒介自我衍生的动力:正义?资本?欲望?
三、传受者心理与环境
(一)环境的内容 (二)文化传统与拷贝世界 (三)社会影响 (四)舆论、风俗和时尚
王希杰: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 刘立群:对象世界、符号世界、定义内容世界(也可以称为“ 思想世界”)以及想象力世界。 北大历史系教授朱孝远:生物处境、物质处境、社会处境、情 感处境、文化处境。
波普尔:物理世界(世界1)、精神世界(世界2)和客观 知识世界(世界3)。
物理 世界 精神 世界
主客 观相互 作用建 构的结 果,借 助符号 表征的 存在, 可被感
存在 于心理 的想象 世界, 可被感 知
恩斯特· 卡西尔在其《人论》中写到:“应当把人定义为符 号的动物(animal symbolicum)……” “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 个符号宇宙之中。” “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 号宇宙的各个部分,它们是织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 经验的交织之网。” “人不能再直接地面对实在……”,“人的符号活动能力进 展多少,物理实在似乎也就相应地退却多少。” 埃皮克蒂塔:“使人扰乱和惊骇的,不是物,而是人对物 的意见和幻想。”
对社会而言,既可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和谐,也可能导致
社会的混乱与动荡。
对个体而言,既可能令人积极上进,也可能令人颓废堕落
。其作用很大程度仍决定于个体自身的需要、价值观乃至意志 品质。
(三)社会影响 1.从众 从众(conformity):指个人
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
的引导或压力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的倾向。 阿希(Asch,1952,1955, 1958)经典的从众实验(线段)。
二是回避性阅听,即极力回避或有选择地阅读对自己不利的
和容易引起自己心理不和谐的信息。
认知失谐
詹尼克(1970)的研究认为,要维持身心平衡状态,除了 用追寻有利信息和逃避不利信息的办法之外,还提出了选择性 接受理论。选择性接受又分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 性记忆。
西尔斯和佛里曼(1971)在研究中则提出了“功能性选择 ”的理论,认为人们在选择传播信息过程中,受当时的需求、 精神状态、情绪等自我因素的影响。 德诺霍和特布顿(1973)则将人们追求认知和谐的策略分 为三个:讯息追寻,讯息逃避,讯息选择,其中讯息追寻最能 给人以启发。
(2)文化的共同性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Lonner,1980 )发现:文化差异性 下有“内在的统一性”,即人类共同的文化,如人道主义,
道德伦理等。
人类文化同时也是人类心理产生的决定性条件。 印度狼孩卡马拉和阿玛拉就是典型的脱离人类文化,从 而丧失了人类心理的典型案例。
2.拷贝世界 (社会心理学者沙连香划分出真实世界和拷贝世界。)
大众传媒影响受传者心理与行为的方式
④提供相关信息,把受传者的固有立场同新发生的事件联
系起来,对行为起引导作用(行为)。
⑤在争议不大的问题上,重复传播特定观点与相关信息,
直接改变受传者的行为一套行为规范,形成 某种特定的、共有的文化规范(行为)。
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
居住在山丘地带的阿拉比修族,崇尚男女平等的生活原则,成员之间 互相友爱,团结协作,没有恃强凌弱和争强好胜,人与人之间一派亲和景 象。 居住在河川地带的芒杜古穆族,生活以狩猎为主,男女之间有权利和 地位之争,对孩子处罚严厉。这个民族表现出攻击性强,冷酷无情,嫉妒 心强,妄自尊大,争强好胜等人格特征。
居住在湖泊地带的乍蒙布里族,男女角色差异明显,女性是这个社会 的主体,她们每天劳动,掌握着经济实权。而男性处于从属地位,主要从 事艺术,工艺与祭祀活动,并承担孩子的养育责任。这种分工使女人表现 出刚毅,支配、自主与快活的性格,而男人则有明显的自卑感。 【自然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显著吗?】
(一)环境的内容 1.什么是环境 环境(environment)是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
可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
社会环境又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教育环境、伦理环
境、文化环境等。
心理环境(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人与人、人 与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环境。
人在心理结构上是千差万别的。”
【每个人都拥有内在的格式塔,认知外部世界的隐性逻辑 就是简化倾向和完形压强。】
李普曼(Lippmann)对美国报纸三年内关于俄国布尔什维 克革命的报道进行研究,证明美国传媒由于受“组成新闻机构 那些人”的愿望所主宰,其报道既不准确,又带有偏见。调查 发现,报道布尔什维克政府行将垮台的消息达91次之多( 1917-1920)。
拷贝世界 由电视、网络、书、报、杂志、广播、电影、光 碟等大众传播媒体所构成的精神世界,其构成是符号 、语言和图像。
【拷贝世界距离符号世界有多远?】
雷蒙德· 鲍尔(Raymond Bauer,1064)《顽固的受传者》: “在可以获得的大量(传播)内容中,受传者中的每个成员特 别注意选择那些同他的兴趣有关、同他的立场一致、同他的信 仰吻合并支持他的价值观的信息。他对这些信息的反应受到他 的心理构成物的制约……。现在可以看到,传播媒体的效果在 广大受传者中远不是一样的,而是千差万别的,这是因为每个
大众传媒影响受传者心理与行为的方式(六点)
①为受传者提供支持其固有立场、观点和行为的相关信息 ,增强受传者的固有理解(认知)。 ②巧妙地将一种新观点或行为同受传者原有的价值观和需 要联系起来,使受传者乐于接受这一新观点或行为,而不必改 变自己的原有立场(观念)。 ③为受传者提供信息,证明其基于某种需要和固有观念而 采取行动的正确性,从而进一步支持受传者已采取的行动(行 为)。
李普曼:“我们的身外世界(即物理世 界)越来越变得广阔而纷杂,如今人们已很 难直接去感知它、把握它、理解它,诸如关
税、贸易、财政预算、战争与和平等众多人
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都远远超出了人们直接 接触、亲身感受的范围。因此,对绝大多数 人来说,身外世界实际上已是‘不可触、不 可见、不可思议的’。”
媒介:现代的柏拉图洞穴
神经系统
脑电图:审美情况下的大脑活跃区域
(二)大脑两半球功能差异与大脑的潜能 1.大脑两半球功能差异 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是不完全对称的。
一般认为,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
活动由左半球负责; 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活动 由右半球负责。 但实际上左右半球的功能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既相
3.团体影响 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指个体因他人在场 而提高活动效果的现象。(大赛型选手)
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 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视为总体时所产生的个体 努力水平的下降现象。(社会投机心理)
认知失谐
研究证明,如果引诱或胁迫一个人作出与他目前的态度相 反的行为(如 赞扬他本来所反对的事物),他的态度往往会 向着与自己现今行为相一致的或本来态度相违背的方向发展。 就是说,当他的认知失谐发生后,他逐步开始相信并接受自己 在引力和压力作用之下的所作所为。
【行为统整态度。军人为何强调并认同纪律性?】
(1)主动寻找支持性的新情报;
(2)积极争取社会或团体的支持。 从消极方面也有人提出两种解决办法: (1)增加和谐因素对失谐因素的比率,如说吸烟可使人心 旷神怡; (2)降低评价失谐因素时赋予它的重要性,如说吸烟致癌 无科学根据。
认知失谐
勃里姆与柯享(1962)指出受传者面对失谐常用的办法有: 一是合理化解释,即试图为他们的某种不合理、不和谐的行 为作出合理的、和谐性的解释;
大众传播心理学
主讲教师:赵剑
第二章 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二、存在的三种形态 三、传受者心理与环境
一、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元与神经系统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又称为神 经元,由细胞体及其发出的树突和轴突三部分构成。神经元按 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类。
昂特曼(Entman ,1991)考察了美国 媒体对发生在20世纪 80年代的两起类似事 件的报道。 【刻意宣传还是
肇事国
死亡人数 事件 修辞 解析 归因 责任 总结
大韩航空
伊朗客机
苏联
269 “开火屠杀” “空中谋杀”
美国
290 “海湾怎么了 ” 技术分析 失误 个人 意外事件
无意识选择? !】
灾难图片 死者姓名 死者情感生活
蓄意 苏联政府 故意谋杀
【拓展】
认知失谐
认知失谐又叫认知不和谐或认知失调。这一理论在雷昂· 费 斯廷格(L· Festinger,1957)出版的《认知失谐理论》一书中 首先提出。 费斯廷格认为,人总是无穷尽地追赶求认知协调或和谐, 认知一致的需要是一种影响我们行为强大动力因素。如果我们 觉察到信念、态度或行为的不一致,我们就会有强烈的不安(
认知失谐),它会驱使我们改变所作所为(行为),以恢复认
知一致。 【认知失谐,从某种程度来说即是认知对象和内在的格式塔
(图示)冲突。】
认知失谐
认知失谐论将认知的基本关系分为和谐、失谐和无关三种 :认知和谐是人人所追求和期望的,认知无关(如抽烟与月亮 )是可以视而不见的,而认识失谐则必须设法解决。 解决认识失谐的办法,费斯廷格从积极方面提出两个:
(a)无机界世界 (b)有机界世界 (c)动物和人的感性世界 (d)人的理性世界
客观知识 世界 (f)具体的精神产物世界。
(e)抽象的精神产物世界
“我知道我存在。 在我与他(它)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存在。”
我关于存在形态的划分(【英】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 物理形态 符号形态 想象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