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阅读理解答案及赏析

合集下载

文言文采桑子朱敦儒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文言文采桑子朱敦儒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

文言文采桑子朱敦儒阅读答案与翻译赏析采桑子·彭浪矶朱敦儒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

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①彭浪矶:在江西省彭泽县长江南岸。

②扁舟:小舟。

③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乘舟避难江南,就像失群的大雁,孤独的浮云。

穿梭在连绵的烟尘之中,回国中原已泪满斤。

碧山对着水边的平地有丝丝凉意,看着枫树叶和芦苇根。

太阳落山了水波平静了怨恨离开了家乡。

试题:(1)本词的上片和下片在感情抒发上各具特点,试分别作详细分析。

(2)试析词人因何而愁”?(3)本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①上片侧重记事抒情。

词人独驾扁舟,避乱江南,如同失群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兴起浓重的羁旅孤寂之感。

回首北望烽烟弥漫的中原大地而泪洒“满巾”,直接抒发了无限的国破家亡之痛。

②下片偏重写景抒情。

暮色笼山,芦根残存,枫叶飘零,风光冷清黯淡,表露了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的情绪。

日落时分,作者的寂寞感、凄凉感更加强烈;江面平缓恰恰反衬了词人难以平静的思乡心绪。

(2)日晚夜冷,岁暮将至,波平舟阻,羁旅他乡,山河破碎(3)寓情于景。

如用“旅雁”“孤云”抒发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

这首词题为“彭浪矶”,是在靖康之变后,词人离开故土洛阳南下避难,经江西彭浪矶往两广途中创作的。

上阕写自己背井离乡,像“旅雁孤云”一般凄苦,回首中原战火纷飞,不觉涕泪沾巾。

起首二句叙事即景自寓身世经历。

乘一叶扁舟,到江南去避难作客,仰望那长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复相类。

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亦赋亦比亦兴,起得浑括自然。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两句写回首北望所见所感。

中原失守,国士同悲。

这两句直抒情怀,略无雕饰,取景阔大,声情悲壮。

下阕写眼前萧条的秋色,更增添了旅人辞乡去国的愁思。

过片“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两句,收回眼前现境。

薄暮时分,泊舟矶畔,但见江中的碧山正为暮霭所笼罩,矶边的汀洲,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满眼萧瑟冷落的景象。

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4分)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①好,狼籍残红②,飞絮濛濛③。

垂柳阑干④尽日风。

笙歌⑤散⑥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⑦,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①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

②狼藉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③濛濛:今写为“蒙蒙”,指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④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⑤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⑥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⑦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1. 下列对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片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清幽淡远的暮春图。

B.词的下片表现出游人去后环境之静谧,反衬此前湖上游乐的盛况。

C.此词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D.词中辞藻华丽,多用修辞,采用细节描写,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1.D【解析】“辞藻华丽,多用修辞,采用细节描写”有误,全词辞藻清新自然,少用修辞,也主要使用白描的手法。

(2分)
2.全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眷恋和赞美之情。

(2分)。

《采桑子》欧阳修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采桑子》欧阳修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采桑子》欧阳修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作者】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背景】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这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回到颍州。

暮春时节来到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主旨】全词通过描绘了春日的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

水面波平如镜,不需要借助风的助力,小船就可以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诗人给予了西湖美景高度的赞美之情。

【名句赏析】“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此句中“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采桑子阅读答案

采桑子阅读答案

采桑子阅读答案采桑子阅读答案「篇一」原文:采桑子·彭浪矶朱敦儒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

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采桑子·彭浪矶字词解释:①彭浪矶:在江西省彭泽县长江南岸。

②扁舟:小舟。

③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采桑子·彭浪矶翻译:乘舟避难江南,就像失群的大雁,孤独的浮云。

穿梭在连绵的烟尘之中,回国中原已泪满斤。

碧山对着水边的平地有丝丝凉意,看着枫树叶和芦苇根。

太阳落山了水波平静了怨恨离开了家乡。

采桑子·彭浪矶阅读答案:试题:(1)本词的上片和下片在感情抒发上各具特点,试分别作具体分析。

(2)试析词人因何而愁”?(3)本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①上片侧重记事抒情。

词人独驾扁舟,避乱江南,如同失群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兴起浓重的`羁旅孤寂之感。

回首北望烽烟弥漫的中原大地而泪洒“满巾”,直接抒发了无限的国破家亡之痛。

②下片偏重写景抒情。

暮色笼山,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景色冷清黯淡,表露了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的情绪。

日落时分,作者的寂寞感、凄凉感更加强烈;江面平缓恰恰反衬了词人难以平静的思乡心绪。

(2)日晚夜冷,岁暮将至,波平舟阻,羁旅他乡,山河破碎(3)寓情于景。

如用“旅雁”“孤云”抒发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情感。

采桑子·彭浪矶创作背景:这首词题为“彭浪矶”,是在靖康之变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经江西彭浪矶往两广途中创作的。

采桑子·彭浪矶赏析:上阕写自己背井离乡,像“旅雁孤云”一般凄苦,回首中原战火纷飞,不觉涕泪沾巾。

起首二句叙事即景自寓身世经历。

乘一叶扁舟,到江南去避难作客,仰望那长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复相类。

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亦赋亦比亦兴,起得浑括自然。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两句写回首北望所见所感。

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4篇

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4篇

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1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8、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9、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6分)参考答案:8、答案: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3分)9、答案: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

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2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2分)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2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①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宋时属颍州。

晏殊、欧阳修、苏轼都在颍州做过太守。

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②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③涟漪:水的波纹。

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欧阳修《采桑子》古诗两首阅读答案

欧阳修《采桑子》古诗两首阅读答案

欧阳修《采桑子》古诗两首阅读答案欧阳修《采桑子》古诗两首阅读答案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欧阳修《采桑子》古诗两首阅读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采桑子欧阳修其一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

玉盏催传。

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

俯仰留连。

疑是湖中别有天。

其二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

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

人在舟中便是仙。

题目1.两首词的上阕,都写了游西湖时的感受,但重点不一样。

请简要说出其区别。

2.第一首下阕妙在一个“疑”字,你认为“疑”字妙在何处?请简要作答。

参考答案1、前者侧重写泛舟西湖之上,饮酒为乐一醉方休的情境。

后者侧重西湖景色给诗人留下的美感。

2、妙就妙在既与上阕中的“醉”字相互应,又交代了产生“行云却在行舟下”、“水中别有天”幻觉的原因:一是自己醉眼看西湖,二是湖水太清澈,也太平静。

一个“疑”字,将天与水,湖与人,物与我融为了一个整体。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六月致仕后归颍。

又据《西湖念语》知,词人晚年退居颍州时将其整理成章。

赏析这首词表现的是饮酒游湖之乐。

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首句“西湖好”是统领全词的,下面分别渲染这个“好”字;画船载酒,稳泛平波,空水澄澈,别有洞天,使人俯仰,乐而忘返。

写出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这也就是本词所揭示的'主题。

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与欢乐场面:画船、美酒、管弦,微风习习,波光粼粼,词人心情舒畅,与朋友无拘无束,开怀痛饮。

湖面之上,欢笑声、乐曲声、划船声交织在一起。

下片写酒后醉眠船上,俯视湖中,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表现醉后的观湖之乐:俯视江面,白云朵朵,船往前行,云儿陪伴;仰望天空,朵朵白云,云儿飘拂,小船紧跟。

欧阳修《采桑子》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题)

欧阳修《采桑子》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题)

欧阳修《采桑子》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1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题)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1~12题。

(4分)
采桑子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①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②。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注释】①西湖:这里指颍州西湖。

②琼田:神话传说中的玉田,这里指月光照映下莹碧如玉的湖水。

11.词的上片通过________、云物俱鲜、________表现“西湖好”。

(2分)
12.这首词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11、天容水色鸥鹭闲眠
12.赞美、心旷神怡(愉悦、安闲、闲适)。

欧阳修《采桑子》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的阅读答案及赏析欧阳修《采桑子》的阅读答案及赏析「篇一」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苏轼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樽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注:熙宁七年(1074)十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今山东诸城),途经润州(今江苏镇江),与朋友孙巨源王正仲同登多景楼,座中还有官妓胡琴弹曲助酒。

孙巨源对苏轼说:“残霞晚照,非奇才不尽。

”苏轼欣然命笔,做成此词。

1.“乐事回头一笑空”与前面哪句相照应?两句联系起来的大意是什么?(5分)2.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试作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乐事回头一笑空”与前面的“多情多感仍多病”相照应),(2分因为这次与朋友在多景楼集会确是一大乐事,但它不能长久,“一笑”之后,回头看,眼前的乐事就会消失而一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留在心头。

(3分)2.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1分,手法)。

“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1分,解说诗句)。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1分,解说诗句)。

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1分,“宁静”或“空白”等),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1分,“侧面表现”),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1分,“回味”)。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欧阳修《采桑子》的阅读答案及赏析「篇二」采桑子①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②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这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回到颍州。

《采桑子》欧阳修阅读答案

《采桑子》欧阳修阅读答案

《采桑子》欧阳修阅读答案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采桑子》欧阳修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8. 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9. 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采桑子》欧阳修阅读答案
8.答案: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3分)
9.答案: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

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2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2分) 二:
8.这首词上片出现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9.首词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 ..........。

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附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附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附赏析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附赏析《采桑子》整首词情景交融,以动显静,动静交错,而语言清丽,风格空灵,体现出了欧阳修的高超的文学底蕴,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欧阳修《采桑子》阅读答案附赏析,供大家欣赏。

采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1、采桑子:词牌名。

又名《丑奴儿》、《丑奴儿令》、《转调丑奴儿》、《罗敷歌》等。

2、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3、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4、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5、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6、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7、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8、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共十首,此词是第四首。

一:(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图景?(4分)(2)首句是全词的纲领,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

(4分)参考答案:(1)运用了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1分),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1分)。

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栏畔柳条尽日斜拂于春风中(1分),作者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4分)(2)全词实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暮春景象,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2分),表达了作者繁华喧闹消失后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2分)。

二:1、你能从词句中推测出作者所描绘的时令么?说说你的依据。

(5分)2、首句中的“好”字统领全词。

作者认为“群芳过后”的西湖究竟好在哪儿?试结合词句谈谈你的感受。

(6分)参考答案:1、作者描绘的是暮春时节的景色。

(2分)“群芳过后”、“狼藉残红”、“飞絮”等意象(2分),都展现出暮春的`物候特征(1分)。

欧阳修《采桑子》的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

欧阳修《采桑子》的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

欧阳修《采桑子》的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
欧阳修《采桑子》的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
采桑子
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①好,花坞苹汀。

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②凉生。

莲芰③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注】①指颍州西湖。

神宗熙宁四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回到颍州私第居住。

②轩槛:长廊的栏杆。

③芰:指菱。

(1)作者通过多种感官描写“西湖好”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4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3分)
[答案]
50.(1)作者通过视觉、触觉与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西湖好” 。

①视觉上,作者看到残霞夕照,花草繁茂,岸幽湖平,月上云散,写出了西湖的美景;②触觉上,作者手触轩槛,感到清凉,微风拂面,倍感清爽;③嗅觉上,作者在晚风中闻到阵阵莲菱清香,沁人心脾,倍感惬意。

[4分。

答出一种感官1分,对应分析1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意思对即可。

]
(2)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悠然闲适之情,超凡脱俗之情。

[3分。

“喜爱” ,1分;“悠然闲适” ,1分“超凡脱俗” ,1分。

意思对即可。

]
[解析]
50.(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我们有五大感官,分别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

诗中主要是通过视觉写景物,写“荷香” 则是嗅觉,写“轩槛凉生” 则是触觉。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欧公在此词中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

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出自于北宋著名词人晏殊之手,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

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晏殊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相关试题及答案1.这首词从字数上看,属于________;从创作风格上看,属于________派。

2.“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下阙中,“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阅读答案1.小令婉约2.答案示例: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月、高楼雁鸣。

3.答案示例: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苦思恋。

(4)“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 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因时光的流逝而惊梦②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③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④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⑤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⑥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6分)答案: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在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②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③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

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伤离别的复杂情感。

【古诗文阅读】纳兰性德《采桑子》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古诗文阅读】纳兰性德《采桑子》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古诗文阅读】纳兰性德《采桑子》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纳兰性德谁甩乐府悲凉曲?风也萧萧。

雨也萧萧,胖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

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②!注解:①纳兰性德,字容若,清初知名词人。

婚后三年,妻卢氏亡故,此诗作于其妻亡故后。

②“谢桥”,代指谢娘所在之地。

谢娘者,於唐宋诗词通常泛指所恋之美人。

(1)品味“瘦尽灯花又一宵”句中“瘦”字的表达效果(2)“梦也何曾至谢桥”语中所含什么样的语气?联系全诗,详细分析此句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胖”字,拟人,形象生动,整体表现了灯花从亮至攻灭的过程;既就是灯花胖,也隐含着作者因思念而心痛形胖的情状。

(2)语中带有埋怨的语气,梦里又何曾与亡妻相遇呢。

词人因思念亡妻而彻夜难眠,希望醉眠入梦,在梦中与亡妻相遇,以解相思之苦,但即便是在梦中也不曾见过亡妻,表达了作者对亡妻极度思念极度沉痛的情感。

额外注解1)翻乐府:指填词。

翻,按曲调作歌词,白居易《琵琶行》:“为君翻作琵琶行”;欧阳修《蝶恋花》:“红粉佳人翻丽唱,惊起鸳鸯,两两飞相向。

“乐府,本为汉代管理,祭祀、巡行、宫廷所用音乐的官署,亦称由官署采集来的民歌为乐府。

后来将一切可以入乐的诗歌均称为乐府,容若词中取其广义,代指词。

(2)胖尽句:意思就是说道眼望着灯花一点一点地烧掉散作灯花,彻夜不眠。

(3)萦怀抱:萦绕在心。

(4)谢桥:谢娘桥。

据说六朝时即为有此桥名。

谢娘,无考何人,或曰名妓谢秋娘者。

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或指是情人欢会之地。

晏几道《鹧鸪天》:“梦魂惯得乃能检,又挥杨花过谢桥。

”纳兰THF1其意,曰在梦中崇尚的快乐也全然破灭了。

[2-3]译文就是谁在演唱著诗所伤感的乐府旧曲?风萧萧肃肃,雨潇潇洒洒,房里熄灭的灯烛又长胖了,一个凄惨寂寞的一夜,在烛泪中消逝。

不知道是什么事萦绕心怀,难以放下,醒时醉时都一样无聊难耐,就是梦里也没有到过谢桥。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阅读答案附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阅读答案附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阅读答案附赏析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答: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赏析】这首词描写是的西湖胜景,第一句轻舟短棹西湖好直接点明主题,是全词的情感基调,表达出了赞美之情。

上片景象写到了绿水和芳草长堤,还有动听的笙歌,显示出清新明丽的春景特点。

2.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答: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

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赏析】下阕的景物描写之中有静景,风平浪静,湖面如镜;也有动景层层涟漪,沙禽惊飞,。

动静结合,并且以动衬静,描写出了西湖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胜景,流连于风景之情的喜悦之情。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

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阅读答案附赏析

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阅读答案附赏析

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阅读答案附赏析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阅读答案附赏析采桑子①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采桑子;词牌名。

又名《丑奴儿》、《丑奴儿令》、《转调丑奴儿》、《罗敷歌》等。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共十首,此词是第四首。

(1) 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图景?(4分)(2)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

(4分)参考答案:(1)运用了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1分),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1分)。

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栏畔柳条尽日斜拂于春风中(1分),作者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4分)(2)全词实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暮春景象,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2分),表达了作者繁华喧闹消失后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2分)。

二:1.你能从词句中推测出作者所描绘的时令么?说说你的依据。

(5分)2.首句中的“好”字统领全词。

作者认为“群芳过后”的西湖究竟好在哪儿?试结合词句谈谈你的感受。

(6分)参考答案1.作者描绘的是暮春时节的景色。

(2分)“群芳过后”、“狼藉残红”、“飞絮”等意象(2分),都展现出暮春的物候特征(1分)。

2.“群芳过后”的西湖,好在一个“空”字上(2分)。

群芳已过,笙歌散尽,湖畔唯有词人独自品味暮春的清空幽寂的美趣(2分),游人去了,双燕才在细雨中翩然归来,清静之中又增添了空灵、欢娱的意趣(2分)。

意思对即可。

三1、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词人一反往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2、请指出本词的词眼,并结合词句分析理由。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采桑子》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采桑子》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采桑子》含答案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70.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上阕所展现的画面。

71.结合诗句分析下阕词人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描写西湖春色?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70.西湖风光好,驾着小舟划着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

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71.示例一: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更突出了西湖的幽静。

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喜爱和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示例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西湖水面比作琉璃,突出了西湖水面的清澈平滑,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喜爱和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解析】70.本题考查描绘画面的能力。

描绘画面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驾轻舟划短桨,看这西湖的大好风光。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的花草散着芳香。

远处隐隐传来丝竹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第三要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最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写即可。

71.本题考查写法和情感。

下片写湖水平滑明净,犹如琉璃,船行其上,平稳悠闲,稍稍碾出了道道涟漪,惊起了栖息于沙滩的水鸟;以动衬静,突出了水面的平静,也衬托了词人心态的平静。

静态的湖水与动态的游船和沙禽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喜爱和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无风水面琉璃滑”写湖水平滑明净,犹如琉璃,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西湖水面比作琉璃,突出了西湖水面的清澈平滑,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景色的喜爱和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吕本中《采桑子》阅读题的答案附翻译赏析

吕本中《采桑子》阅读题的答案附翻译赏析

吕本中《采桑子》阅读题的答案附翻译赏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一、(1)本词上下两阙分别使用“恨”字开头,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4分)(2)本词通俗易懂,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选取其中两种进行分析。

(4分)答案:(1)上下阕使用“报”字开头,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非常醒目,简洁入题,题吸引读者的注意。

(2分)一个“恨”字,表达了作者对情人的爱恨兼具的复杂感情:作者漂泊在外,不能和情人团聚,所以思念情人;因为思念很深,所以又恨情人不能像江楼月那样南北东西相随无别离,同时又恨情人像江楼月那样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不能真正团圆。

这种写法把作者的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分)(2)本词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情人比喻成“江楼月”,上阕表达敬仰之情,下阕表达不满之情,形象生动的表达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恨不能相随的遗憾之情。

(2分)本词使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使本词具有了民歌风味,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顶针手法的使用,使本词具有了民歌特点,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2分)本词使用了“反间”手法,“待得团圆是几时?”形象生动而又委婉的表达了作者相团圆又不能得到团圆的抱怨心里。

用反间表达出来,感情更加强烈。

(2分)本词使用了“白描”手法,“恨君不拟江楼月,南北东西”、“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两处白摸,使作者的感情自然流漏,真切动人。

(2分)二:1)词的上阕有“恨君不似江楼月”,而下阕又有“恨君却似江楼月”。

这是否矛盾?(2)本词在艺术上的特点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答案:(1)不矛盾。

上阕是从“相随无别离”的角度“恨君不似江楼月”;下阕是从“团圆”的角度,恨君却似“暂满还亏”的“江楼月”。

(2)本词艺术上的特点是比喻新奇。

作者抓住抬头可见的月亮到处相随和暂满还亏的两种特性,正反设喻,把思妇对丈夫思念和怨恨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明月这一古老意象焕发出新鲜的光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桑子》阅读理解答案及赏析
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1.上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刻画出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2.有人评说此词流于颓唐,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

(5分)
参考答案
1.对比。

十年前的月白风清与如今的忧患凋零形成鲜明对比。

刻画出一个
老病羸弱,饱经忧患,晚景凄凉,内心充满幽愤的词人形象。

(手法2分,分析2分,形象2分,共6分)
2.不同意。

鬓华虽改心无改,虽然久经人世沧桑,但那颗充满活力的心,
却还似从前一样。

试把金觥,一个把字,更显其豪迈气概。

(观点1分,分析每点2分,共5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察表达技巧的鉴赏。

本题两问,第一问首先要明确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对比。

十年前的月白风清与如今的忧患凋零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问用概括的语言描述形象的特征,刻画出一个老病羸弱,饱经忧患,
晚景凄凉,内心充满幽愤的词人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答此题首先明确观点。

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析,鬓华虽改心无改,虽然久经人世沧桑,但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
此词开头是回忆。

十年以前,是一个概数,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

那一时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间,写过著名的《醉翁亭记》。


来移守杨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冈、大明寺、无双亭等处嘲风咏月、品泉赏花;
特别是仁宗嘉祐中,很顺利地由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最后又加
了上柱国的荣誉称号。

这期间,多少人生况味,他只以月白风清四字概括。


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象
是美好、广阔的。

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

这一时期,他的好友梅尧臣、苏舜钦相继辞世。

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

英宗治平
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

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

后来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蒋之奇诬陷为帷薄不修,私从子妇;又因对新法持有异议,受到王安
石的弹劾。

这对他个人来说,可谓种种不幸,接踵而来。

种种不幸,他仅以忧
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

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
之结,语言朴质无华,斩截有力。

速可惊三字,直似从肺腑中发出。

此词下片承前片意脉,有如藕断丝连;但感情上骤然转折,又似异军突起。

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
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改!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
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

这里,词人久经人世沧桑、历尽宦海浮沉
的老辣性格,似乎隐然可见。

以纵酒寻欢来慰藉余年,其中渗透着人生无常、
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

词中接下去就说试把金觥。

金觥,大酒杯。

《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本来就有销愁的意思;但此词着一把字,
便显出豪迈的气概。

结尾二句紧承前句。

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往日的豪
情盛慨里。

这个结尾正与起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

这里,词人说旧曲重听,
犹似当年醉里声,便补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应,运转自如,于是便构成了
统一的艺术整体。

曲既旧矣,又复重听,一个旧字,一个重字,便把词人的感
情和读者的想象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

这首词以情语取胜,即使谈到十年前后的景况,也是抒发感情时自然而然
地带出来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气呵成之势;又沉郁顿挫,极一唱三叹之致,已颇具豪放派之词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