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比较研究模拟卷汇总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曲比较研究

一1.风雅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1、古逸:上古歌谣是最早的诗歌,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周易·明夷·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周易·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此类上古歌谣,前人称之为“古逸”。这是因为上古歌谣大多散佚,现在所见,都是后人加以辑录的。清人沈德潜编选的《古诗源》,其卷一便是“古逸”。

1、六义: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1.赋比兴:《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1.清空质实:“空”的作品,情语比较多,用典较少,色彩较淡,其抒情的线索比较容易寻绎。“实”的作品,景语比较多,写具体的事物比较多,用典较多,藻彩较浓,其抒情的线索常常不那么明显。清空如姜夔,质实如吴文英。

2.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成熟于唐代,与古体诗相对。是一种在篇章、句式、对偶、音律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2.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2.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2.温韦:花间词人温庭筠和韦庄。二人都是花间派的代表词人,故并称为“温韦”。其实二人词风不尽相同。温词浓艳,韦词清丽;温词缜密,韦词疏淡;温词含蓄,韦词直率。

3.姜吴:南宋词人姜夔、吴文英并称,都是婉约派词人,但风格有清空和质实的差别,姜词清空,吴词质实。

3.苏辛:苏辛是北宋的苏轼与南宋辛弃疾的并称,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高佑釲《陈其年湖海楼词序》引顾咸三语曰:“宋各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苏、辛之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各极其妙。”自晚唐“花间派”以来,词以婉约为正宗,诗庄词媚,几成定格。到了苏轼,才以豪健纵放之笔,创豪放一派,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使词体获得了解放。

3.凤头猪肚豹尾:元人乔吉提出“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乔吉所说的“乐府”指散曲,但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剧曲,即指曲文的开头要擒控题旨,引

人入胜,中间要极尽铺排,发挥题蕴,结尾要戛然而止,题外传神。

4、入派三声:所谓“入派三声”就是指入声字被分配(即“派”——粤方言中仍保留这种用法)到“平上去”这三个声调里去了的意思。

二、标点下面一首词,用△标出韵脚,用∥从中间分片:

1.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2.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曰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3.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4.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攲玉枕,拂金微。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三、简答题。

1、晚唐诗与唐宋词在情感基调方面有什么相通之处?答:深情与苦调。

1、下面三联诗,谢榛《四溟诗话》说:“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他认为司空曙的两句最好,你同意吗,为什么?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韦应物《淮上遇洛阳李主簿》: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白居易《途中感秋》: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1、曲中运用“比”的手法有何特点?答:曲中的比的特点:①曲多用诡喻。如:徐再思《双调·清江引》: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②曲多用博喻。如:张鸣善《双调·水仙子》: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都是哄。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③曲多以比为赋。如:查德卿《仙吕·寄生草》:姻缘簿剪做鞋样,比翼鸟抟了翅翰。火烧残连理枝成炭,针签瞎比目鱼儿眼,手揉散并蒂莲花瓣。掷金钗颉断凤凰头。

2、试分析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的意象结构组合方式。答:十个字写尽了道路辛苦与羁旅愁思。这两句成功之处大约在于,诗人捕捉到了与情绪最为吻合的场景:从京城被排挤出的一介穷书生,住进山路旁简陋客栈,也许还是唤他早起的村鸡,才让他借着下弦月匆匆看出这间茅草店房的轮廓。可是紧接着他就踏上店门外的板桥。虽是初春,因为起得太早,木板桥面上还挂着轻霜,以至踏过后才留下足迹。这两句确实是独具匠心的。第一,诗人抛开语法而用诗律组织诗句,每句各由三个词或词组给出三种相关景物,用景物的色彩暗示感情,让读者自行体会。汉语没有发达的形态,因此词语的摆布就相当自由,特别有利于艺术表达。第二,诗思之精微细密。颔联这两句,是承首句写题面上“早行”二字的。既然是“承”,就必须在“起”的基础上发挥,比“起”写得更深刻精到。你看诗人是如何写的:茅店传出鸡声已经是“早”,但还不够,诗人加了个“月”,说明这“早”和夜还连着,岂不更早?行人看到板桥之霜,当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