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角补角教案
数学教案-余角和补角
![数学教案-余角和补角](https://img.taocdn.com/s3/m/88e50399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18.png)
数学教案-余角和补角一、教学目标1.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2.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3.学会应用余角和补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余角和补角的定义。
2.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3.余角和补角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
2.难点:灵活运用余角和补角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两个相交的直线和一个角。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个角,提问:“这个角有什么特点?”第二环节:探究新知1.余角的定义(1)讲解余角的定义,即一个角的余角等于90°减去这个角的度数。
(2)举例说明,如:30°的余角是60°,60°的余角是30°。
(3)让学生尝试找出几个角的余角。
2.补角的定义(1)讲解补角的定义,即一个角的补角等于180°减去这个角的度数。
(2)举例说明,如:45°的补角是135°,135°的补角是45°。
(3)让学生尝试找出几个角的补角。
3.余角和补角的性质(1)讲解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如: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和等于90°,互为补角的两个角的和等于180°。
(2)让学生通过举例验证这些性质。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
2.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之处。
第四环节:拓展提高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能找到哪些与余角和补角有关的现象?”2.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2.强调余角和补角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收集生活中的余角和补角现象,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举例、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性质及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年级数学教案余角和补角
![七年级数学教案余角和补角](https://img.taocdn.com/s3/m/d740e55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d1.png)
七年级数学教案余角和补角七年级数学教案余角和补角「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摸球游戏,了解并掌握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概率的定义及简单的列举法计算。
2.应用概率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概率的计算方法解决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下面事件:①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时会沸腾。
②掷一枚硬币,出现反面。
③三角形内角和是360°;④蚂蚁搬家,天会下雨。
不可能事件的有,必然事件有,不确定事件有。
2、任何两个偶数之和是偶数是事件;任何两个奇数之和是奇数是事件;3、欢欢和莹莹进行“剪刀、石头、布”游戏,约定“三局两胜”决定谁最终获胜,那么欢欢获胜的可能性。
4、足球比赛前裁判通过抛硬币让双方的队长猜正反来选场地,只抛了一次,而双方的队长却都没有异议,为什么?5、一个均匀的骰子,抛掷一次,它落地时向上的数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果?每一种结果的概率分别为多少?求一个随机事件概率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那么能不能不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只通过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求出随机事件的概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学习的“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二、情境导入1、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可能出现哪些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2、这个袋子中有5个乒乓球,分别标有1,2,3,4,5这5个号码,这些球除号码外都相同,搅匀后任意摸出一个球,拿出来后再将球放回袋子中。
(1)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它们的概率分别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到概率的值?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三、探究新知1、请大家观察前面的抛硬币、掷骰子和摸球游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1)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的;(2)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同。
数学教案-余角和补角
![数学教案-余角和补角](https://img.taocdn.com/s3/m/5926b40d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5.png)
数学教案-余角和补角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2.能够应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3.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余角和补角的定义;2.通过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1. 余角的定义和性质余角是指两个角的角度之和为90度的关系。
对于一个角A,它的余角是指与角A的度数之和为90度的另一个角。
余角的度数等于90减去角A的度数。
2. 补角的定义和性质补角是指两个角的角度之和为180度的关系。
对于一个角A,它的补角是指与角A的度数之和为180度的另一个角。
补角的度数等于180减去角A的度数。
3. 应用余角和补角解决问题通过理解和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应用它们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就可以求出它的余角和补角的度数。
又或者,通过已知两个角互为余角或补角的关系,可以求出它们的度数。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介绍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两个角度数之和为90度和180度的关系。
第二步:讲解余角和补角的定义详细讲解余角和补角的定义,示范通过已知一个角度数求其余角和补角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概念。
第三步:探究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比如余角的度数等于90减去原角的度数,补角的度数等于180减去原角的度数。
第四步: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求解角的余角和补角,并检查答案。
第五步:应用解决问题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应用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来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掌握情况,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上的练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评估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拓展教学对于学习较快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以及求解更复杂的问题。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应用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解决其他几何问题。
余角与补角教案教学设计
![余角与补角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3ef713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7.png)
余角与补角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数学》第九章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余角与补角的定义、性质及运用。
详细内容如下:1. 余角的定义及性质;2. 补角的定义及性质;3. 求解角的余角与补角;4. 应用余角与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余角与补角的定义及性质;2. 能够求解角的余角与补角,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余角与补角的定义及性质。
难点:求解角的余角与补角,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量角器;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三角板上的角度,引发学生对角度的思考;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求解角的余角与补角的方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余角与补角2. 定义:余角的定义、补角的定义3. 性质:余角的性质、补角的性质4. 例题:求解角的余角与补角的例题5. 练习:随堂练习题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角的余角与补角;(2)应用余角与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余角与补角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余角与补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园林规划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尽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践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的引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
应选择与生活紧密相关、能够自然过渡到余角与补角概念的情景。
余角和补角教案
![余角和补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89ee9e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3.png)
余角和补角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性质;2.掌握求解余角和补角的方法;3.能够应用余角和补角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掌握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和性质;2.能够灵活运用余角和补角求解问题。
三、教学内容1. 余角和补角的定义余角和补角是与一个角相加等于90度的两个角。
当两个角的和为90度时,它们互为余角;当两个角的和为180度时,它们互为补角。
2. 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余角和补角的和等于90度或180度;•余角和补角互为对立角;•余角和补角具有交换律和结合律。
3. 求解余角和补角的方法求解余角:给定角A,它的余角记作A’,则有A + A’ = 90度。
求解补角:给定角A,它的补角记作A’‘,则有A + A’’ = 180度。
4. 余角和补角的应用余角和补角在几何图形的计算中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计算角的大小和角的性质时。
四、教学步骤Step 1:引入知识(5分钟)通过举例介绍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引出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和性质。
Step 2:讲解求解余角和补角的方法(10分钟)详细讲解如何求解余角和补角,并通过示例演示,让学生掌握求解的具体步骤。
Step 3:练习与讨论(15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他们通过求解余角和补角的方法解答,并进行讨论,加深对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Step 4:拓展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通过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应用于解决几何图形相关问题,并帮助学生理解角的特性和计算方法。
Step 5:归纳总结(5分钟)对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性质和求解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资源准备1.教学课件;2.打印的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方式1.针对练习题进行课堂讨论和答疑;2.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延伸1.深入学习角的性质和计算方法,探究其他角的概念;2.继续进行相关的几何图形计算和问题求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应用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掌握求解的具体方法,并能够应用余角和补角解决相关问题。
余角和补角教案
![余角和补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e8a273a0116c175e0e4835.png)
4.6.3余角和补角教学目标:1.掌握角的两种特殊关系:互余、互补;2.熟练计算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3.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重点:余角和补角的定义以及相关的定理。
难点:余角和补角知识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1.引出本节课题,出示目标1.定义:(1)互为余角:一般地,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一个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2)互为补角:一般地,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2.加深理解(1)如果∠1+∠2=90°,那么∠1与∠2___,也可以说∠1是 ___ 的余角,∠2也是∠1的 ___ . 互余指的是两个角。
反过来,如果∠1与∠2互余,那么这两个角拼在一起就构成直角,∠1+∠2= ___ ,∠1=90°- ____ ,∠2=90°-___。
(2)如果∠1+∠2=180°,那么∠1与∠2____也可以说∠1是____的补角,∠2也是∠1的 ____ . 互补指的是两个角。
反过来,如果∠1与∠2互补,那么这两个角拼在一起就构成平角,∠1+∠2= ____ ,∠1=180°- ____ ,∠2=180°-____3、巩固概念(1)图中给出的各角中,哪些互为余角?哪些互为补角?(2)判断:①一个角的余角一定是锐角()②一个角的补角一定是钝角()③若∠1+∠2+∠3=90°,那么∠1、∠2、∠3互为余角()4、例题已知∠α= 50°17´,求∠α的余角和补角.5.跟踪练习填空:(1)40°的余角是 ________ ,50°的余角是 ________ ;(2)80°的补角是 ________,120°的补角是 ________;(3)∠α(α<90°)的余角是_________ ,∠α的补角是_________。
初中数学:余角补角教案
![初中数学:余角补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6b28e2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ea.png)
初中数学:余角补角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2. 学会计算两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3. 能够应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2. 计算两个角的余角和补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并应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尺子和量角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角的分类,如锐角、直角、钝角等。
2. 提问: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这两个角叫做什么角?3. 学生回答后,解释并引入余角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余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两个角的余角:如30度和60度的和是90度,30度和60度互为余角。
3. 讲解补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4.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两个角的补角:如30度和150度的和是180度,30度和150度互为补角。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计算两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给学生出示实际问题,如一副三角板,其中一个角的度数是30度,问另一角的度数是多少?2. 引导学生应用余角和补角的知识解决问题。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回答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强调余角和补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这两个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了所学知识。
在应用拓展环节,学生能够将余角和补角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实例分析:生活中的余角与补角(10分钟)1.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墙角、门窗角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出其中的余角和补角。
4.3.3余角与补角(教案)
![4.3.3余角与补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ab8b58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22.png)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余角与补角的概念掌握得还算不错,但在具体应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当涉及到不规则图形时,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找出互为余角或补角的角对。这说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结合实际图形进行讲解,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在讲授新课的时候,我尽量用简单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解释余角与补角的定义和性质,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概念,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余角与补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理并掌握余角与补角的概念,能够准确判断两个角是否为余角或补角。
-重点掌握余角与补角的性质,如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和为90°,互为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
-重点运用余角与补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图形中的余角或补角,计算角度等。
-重点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体会余角与补角在几何证明和计算中的应用。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使其能够将余角与补角的概念应用于不同的几何情境中。
举例:在一个不规则的五边形中,指导学生识别并计算互为补角的角对,解释如何利用补角性质解决角度计算问题,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4.3.3余角与补角”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个角的和为90°或180°的情况?”比如,一块三角形的直角板,其中一个角是90°,那么其他两个角就是余角。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余角与补角的奥秘。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精选6篇)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91da1f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52.png)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余角和补角》说课稿(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余角和补角》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余角和补角》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华东师大版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七年级第四章的内容。
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角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对角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同时又为今后证明角的相等提供了一种依据和方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教材的编排特点是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问题,归纳数学理论,同时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独立思维能力较差,动手操作能力相对稍强,能在教师引导下低起点、小步距进行探究。
整体逻辑思维能力正在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初步具备了观察、思维以及想象的学习能力,爱发表见解,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接触和体会演绎推理的方法和表述,使学生能用方程思想来处理图形的数量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探索互余、互补角的性质,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养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余角与补角的概念及性质教学难点:余角与补角的性质应用三、教学教法1、教法:本节课采用“学案导学法”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同时直观动态演示以突破学习难点。
2、学法: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根据所教班级的学生的特点,采用“参照学案,自主阅读,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分组探究,合作学习,知识总结”的学习方式。
3、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余角和补角教案
![余角和补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a32999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ab.png)
余角和补角教案教案主题:余角和补角的学习教学目标:1. 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以及其性质;2. 掌握计算余角和补角的方法;3. 能够灵活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和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余角和补角的概念;2. 余角和补角的性质;3. 余角和补角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余角和补角的运用;2. 难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5分钟)1. 关于角的知识,让学生回顾一下角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引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告诉学生余角指一个角终边与X 轴正方向的夹角,补角指一个角终边和原角终边的和为直角的角。
3. 提问:如果已知一个角的度数,如何求它的余角和补角?Step 2 学习余角的概念和性质(15分钟)1. 让学生观察图像,判断角的余角是什么。
例如,图中角为45°,则其余角为180°-45°=135°。
2. 引导学生总结,余角的计算公式为:余角 = 180° - 原角的度数。
3. 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练习计算余角。
Step 3 学习补角的概念和性质(15分钟)1. 让学生观察图像,判断角的补角是什么。
例如,图中角为45°,则其补角为90°-45°=45°。
2. 引导学生总结,补角的计算公式为:补角 = 90° - 原角的度数。
3. 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练习计算补角。
Step 4 拓展应用(15分钟)1.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余角或补角的知识解答。
例如:某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求其余角和补角;某个角的补角是35°,求该角的度数等。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问题,然后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Step 5 巩固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包括计算余角和补角的题目以及应用题。
余角与补角教案
![余角与补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a3b246e518964bcf847c48.png)
4.3.3 余角和补角(一)铁岭龙首实验学校房悦五、教学程序分析教学流程安排教学 过 程 设 计六、板书设计4.3.3 余角和补角(一)1.余角定义例32 .补角定义3 .余角性质4 .补角性质七、评价反思训 练 案一、填空1、若∠α=50º,则它的余角是 ,它的补角是 。
2、若∠β=110º,则它的补角是 ,它的补角的余角是 。
3、32º28’的余角为 ,137º45’的补角是 。
4、∠1与∠2互余,∠1=(6x+8)º,∠2=(4x-8)º,则∠1= ,∠2= 。
5、如图,O 是直线AB 一点,∠BOD=∠COE=90º, 则(1)如果∠1=30º,那么∠2= ,∠3= 。
(2)和∠1互为余角的有 。
和∠1相等的角有 。
6、如图,O 是直线BD 上一点,∠BOC=36º,∠AOB=108º, 则与∠AOB 互补的角有 。
7、已知互余两个角的差是30º,则这两个角的度数分别________________。
二、解答题1、如图,∠AOC=∠BOD=90º,∠AOD=130º,求∠BOC 的度数。
2、已知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4/9还少6º,求这个角。
3.如图,O 是直线AB 上一点,︒=∠=∠90FOD AOE ,OB 平分COD ∠,图中与DOE ∠互余的角有哪些?与DOE ∠互补的角有哪些?*4、如图所示,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已知∠AOC=70 º, OE 把∠BOD 分成两个角,且∠BOE :∠EOD=2:3,求EOD 的度数。
DCBAO4321OED CBABO DCAABCOE D。
余角和补角 —— 初中数学第一册教案
![余角和补角 —— 初中数学第一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97b2bd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4.png)
余角和补角——初中数学第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2.掌握余角和补角的计算方法;3.能够灵活运用余角和补角求解问题;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1.余角和补角的概念;2.余角和补角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1.余角和补角的定义;2.余角和补角的计算公式;3.余角和补角的性质;4.余角和补角在解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几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已知角A的角度为35°,求角A的余角和补角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为引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做准备。
2. 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板书展示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并解释其含义。
学生应理解余角是指与给定角度之和为90°的角度,而补角是指与给定角度之和为180°的角度。
3. 计算公式(20分钟)教师介绍余角和补角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例题详细讲解计算过程。
学生应掌握计算余角和补角的方法,并能够用这些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4. 性质探究(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例如余角的余角仍为原角、补角的补角仍为原角等。
通过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学生应能够理解和证明这些性质。
5. 解题应用(3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将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用到解题中。
例如:“角A的补角是40°,求角A的度数。
”、“角B的余角是60°,求角B的度数。
”等等。
6. 巩固与拓展(1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思考拓展问题,例如余角和补角的三角函数关系等。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了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同时,学生应培养了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2.思考并回答拓展问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问题、概念讲解、计算公式、性质探究以及解题应用等不同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余角和补角的教案
![余角和补角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1f64fc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8.png)
余角和补角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余角的概念;掌握求余角的方法;了解补角的概念;掌握求补角的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熟练求解余角和补角的问题;能够运用余角和补角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对求解问题的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求解余角和补角的方法;运用余角和补角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能够熟练运用余角和补角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1. 引导学生回顾角度的概念和度量方法。
2. 提问:在角度的度量中,我们还有哪些相关的概念需要了解?3. 引入余角的概念,并通过图例解释余角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余角的概念。
Step 2 讲解求同一角的余角1. 提问:如何求同一角的余角?2.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例来总结求同一角余角的方法,并进行讲解。
3. 练习:求解给定角的余角。
Step 3 引入补角的概念1. 提问:在角度的度量中,我们还有哪些相关的概念需要了解?2. 引入补角的概念,并通过图例解释补角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补角的概念。
Step 4 讲解求同一角的补角1. 提问:如何求同一角的补角?2.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例来总结求同一角补角的方法,并进行讲解。
3. 练习:求解给定角的补角。
Step 5 综合运用1. 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综合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进行解题。
2. 分组讨论,并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Step 6 总结归纳1. 让学生总结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2.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
四、课堂练习1. 求解下列各角的余角和补角:(1) 30°;(2) 45°;(3) 60°;(4) 90°;(5) 150°。
2. 应用题:小明在做一道数学题时,发现一角的度数是40°,他想知道这个角的余角和补角各是多少度?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练习中的题目。
《余角和补角》优质教案精品
![《余角和补角》优质教案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f194e1d2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a6.png)
《余角和补角》优质教案精品一、教学内容1. 余角的定义与性质:理解余角的定义,掌握余角的性质,能够运用余角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补角的定义与性质:理解补角的定义,掌握补角的性质,能够运用补角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角度概念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区分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
2. 教学重点:运用余角和补角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练习本、三角板、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三角板展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2. 新课导入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并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例题,讲解如何求两个角的余角和补角,以及如何利用余角和补角进行计算。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余角和补角的定义2. 余角和补角的性质3. 例题及解答过程4. 课堂练习题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出下列各角的余角和补角:30°、45°、60°、90°。
(2)已知一个角的度数,求它的余角和补角,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答案:(1)30°的余角:60°,补角:150°;45°的余角:45°,补角:135°;60°的余角:30°,补角:120°;90°的余角:0°,补角:90°。
余角和补角教案
![余角和补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3969f7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05.png)
余角和补角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全一册第20章角的计算。
具体内容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的方法,以及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掌握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的方法。
难点: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直尺、量角器。
学具:笔记本、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幅图,图中有一个角和一个直角。
教师提问:“这个角和直角的度数之和是多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 余角和补角的定义:3. 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的方法:教师给出一个角,让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求出它的余角和补角。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求一个角的余角只要用90°减去这个角的度数,求一个角的补角只要用180°减去这个角的度数。
4. 例题讲解:教师展示一道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余角和补角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题:一个角的度数是45°,求它的余角和补角。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包括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以及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1)一个角的度数是30°,求它的余角和补角。
答案:余角为60°,补角为150°。
(2)一个角的度数是120°,求它的余角和补角。
答案:余角为60°,补角为60°。
2. 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小明有一块矩形木板,长为30cm,宽为40cm。
他想把这块木板切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求切割线的长度。
答案:切割线的长度为50cm。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掌握了余角和补角的概念,以及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的方法。
余角和补角教案【优秀2篇】
![余角和补角教案【优秀2篇】](https://img.taocdn.com/s3/m/e9f82551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a.png)
余角和补角教案【优秀2篇】篇一:余角和补角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并会运用解题;2、经历观察、操作、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3、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概念;2、教学难点:应用方程的思想解决有关余角和补角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纸板、三角尺[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带领同学们领略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的壮观景象,并思考:斜塔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和它与竖直方向所成的角度相加为多少度?(课件演示)2、(动手操作1)拿出一个直角纸板,将直角剪成两个角,∠1和∠2,问:∠1和∠2的和为多少度呢?∠1+∠2=90o,我们把具有这种关系的∠1、∠2称为互余,其中∠1叫做∠2的余角,∠2叫做∠1的余角。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演示试着说出余角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比萨斜塔的现实情境和剪纸这一实际操作引出余角概念,既调起学生的兴趣,又直观易懂。
)二、新知探究1、余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为90o(直角),我们就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
2、(动手操作2)(1)拿出和的两个角的纸板拼成一个直角,问:“这两个角互余吗?”把其中一个角移开,“这两个角还互余吗?”注意事项1:两角互余只与度数有关,与位置无关。
继续提问:直角三角板的和的两个角互为余角吗?老师在前面黑板上画一个的角,班长在后面黑板上画一个的角,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吗?(2)拿出一个直角纸板,将其剪成三个角,分别标上∠1、∠2、∠3,问:“∠1、∠2、∠3是互为余角吗?为什么?”注意事项2:互余是两角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余角的两个注意事项,通过举例、现场操作,让学生说出错误观点,然后以纠错的方法得出,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3、补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为(平角),我们就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
角的补角与余角教案
![角的补角与余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984067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8.png)
角的补角与余角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角的补角和余角概念。
2.掌握角的补角与余角的计算方法。
3.能够利用角的补角与余角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角的定义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端点形成的图形。
射线的起点称为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分别称为角的两腿。
2. 角度的度量单位角度的度量单位有度和弧度。
其中度是角度的经典度量单位,通常用符号°表示;弧度是角度的单位,常用符号rad表示。
3. 补角和余角补角和余角是角度的一种衡量方式。
两角互为补角的定义是它们的角度和为90度;两角互为余角的定义是它们的角度和为180度。
4. 角的补角与余角的计算方法(1)角的补角计算方法:假设角的度数为x度,则它的补角度数为90-x度。
(2)角的余角计算方法:假设角的度数为x度,则它的余角度数为180-x度。
三、教学重点1. 补角和余角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利用补角和余角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1.理解补角和余角的概念及其应用。
2.灵活运用补角和余角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两条射线共同端点形成的图形,并请学生探究其中的角。
2.角的定义教师简单介绍角度的基本概念及角的定义。
3.补角和余角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教师讲解补角和余角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请学生在黑板上自己推导。
4.实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角的实例,让学生利用补角和余角的计算方法求解,并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解题思路。
5.练习让学生自己完成一些补角和余角的计算习题,并进行讲解和答疑。
6.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对角的补角与余角的应用进行讲解。
同时,提醒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加强练习。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角度的基本概念,分别介绍了角的定义、补角和余角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了补角和余角的应用。
同时,通过让学生练习解决不同难度的计算题,培养了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能力,提高其积极性和自信心。
余角和补角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余角和补角优秀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9f4440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5.png)
余角和补角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数学》教材第七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其应用。
主要包括:余角的定义、性质和计算;补角的定义、性质和计算;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能够辨别并计算各种角度的余角和补角;2. 能够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的定义、计算及实际问题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圆规、直尺、多媒体设备。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时钟,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当时钟的指针分别指向3和9时,两个指针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这个夹角与当时钟的指针指向12时,两个指针之间的夹角有何关系?2. 余角和补角的定义3. 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发现余角和补角的性质:(1)互余的两个角的和为90度;(2)互补的两个角的和为180度;(3)互余或互补的两个角的乘积相等;(4)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的和等于这个角的2倍。
4. 例题讲解(1)已知一个角的度数,求它的余角和补角;(2)已知一个角的余角或补角,求这个角的度数;(3)已知两个互余或互补的角,求其中一个角的度数。
5. 随堂练习(2)已知一个角的余角为40度,求这个角的度数;(3)已知两个角的和为180度,求这两个角的补角。
六、板书设计1. 定义:余角:两个角的和为90度时,这两个角互为余角;补角:两个角的和为180度时,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2. 性质:(1)互余角的和为90度;(2)互补角的和为180度;(3)互余或互补角的乘积相等;(4)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的和等于这个角的2倍。
3. 例题解答步骤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已知一个角的补角为100度,求这个角的度数;(3)已知两个角的和为90度,求这两个角的余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3 余角和补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⑵、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重、难点及关键:
1、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确定方位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是难点。
3、关键:了解推理的意义和推理过程是掌握性质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意大利著名建筑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建于1173年,工程曾间断了两次很长的时间,历经约二百年才完工。
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
二、新课讲解:
1、探究互为余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直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即:∠1是∠2的余角或∠2是∠1的余角。
2、练习⑴:
80︒
65︒
46︒44︒
25︒
10︒
170︒
120︒
100︒
150︒
80︒
10︒
30︒
60︒
图中给出的各角,那些互为余角?
3、探究互为补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即:∠3是∠4的补角或∠4是∠3的补角。
4、练习⑵:
(1)图中给出的各角,那些互为补角?
(2)填下列表:
结论:同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90°。
(3)填空:
①70°的余角是 ,补角是 。
②∠α(∠α <90°)的它的余角是 ,它的补角是 。
4
3
2
1
重要提醒:ⅰ(如何表示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锐角∠α的余角是(90 °—∠ α )
∠α的补角是(180 °—∠ α )
ⅱ互余和互补是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5、讲解例题:
例1:若一个角的补角等于它的余角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解: 设这个角是x °,则它的补角是( 180°-x °),余角是(90°-x °) 。
根据题意得:
(180-x °)= 4 (90-x °) 解之得: x =60 答:这个角的度数是60 °。
6、练习⑶:
一个角的补角是它的3倍,这个角是多少度? 7、探究补角的性质:
如图∠1 与∠2互补,∠3 与∠4互补 ,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教师活动:操作多媒体演示。
学生活动:观察图形的运动,得出结果:∠2=∠4 补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教师活动:向学生说明,以上从观察图形得到的结论,还可以从理论上说明其理由。
∵ ∠1 +∠2=180°, ∠3 +∠4=180° ∴ ∠2=180°-∠1 , ∠4=180°- ∠3 ∵ ∠1 =∠3
∴ 180°-∠1 =180°- ∠3 即:∠2 =∠4 8、探究余角的性质:
2
1
4
3
O D
C
B
A
2
1如图∠1 与∠2互余,∠3 与∠4互余 ,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教师活动:操作多媒体演示。
学生活动:观察图形的运动,得出结果:∠2=∠4 余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教师活动:向学生说明,以上从观察图形得到的结论,还可以从理论上说明其理由。
∵ ∠1 +∠2=90°, ∠3 +∠4=90° ∴ ∠2=90°-∠1 , ∠4=90°- ∠3 ∵ ∠1 =∠3
∴ 90°-∠1 =90°- ∠3 即:∠2 =∠4 9、讲解例题:
例2:如图,∠AOB=90°,∠COD=∠EOD=90°,C,O,E 在一条直线上,且∠2=∠4,请说出∠1与∠3之间的关系?并试着说明理由?
解:∠1=∠3
∵ ∠1+∠2= ∠COD=90° ∠3+∠2= ∠AOB=90° ∴ ∠1=∠3 (等角的余角相等) 10、练习⑷:
如图∠AOB = 90 °,∠COD = 90 °则∠1与∠2是什么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余角和补角,并通过简单的推理,得到出了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四、课外作业:1、课本第114页: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