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古诗二首》(望洞庭)教案北京版
课文《望洞庭》教案
课文《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望洞庭》。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洞庭湖”、“碧波”、“白银盘”等。
(3)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如“望”、“见”、“感”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模仿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望洞庭》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学习和理解。
3. 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引导学生思考并对洞庭湖进行简单的介绍。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朗读课文《望洞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其用法。
3. 讨论与思考:(1)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景象和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如“为什么诗人望洞庭会有这样的感受?”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学生对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望洞庭》的文本。
2. 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
3. 生词和短语的词典或参考资料。
六、教学活动1. 情景模拟:邀请学生扮演诗人和不同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诗人的心境和表达的情感。
2.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以《望洞庭》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感受。
七、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完成对课文《望洞庭》的背诵。
2. 要求学生书写关于《望洞庭》的读后感,内容可包括对课文的理解、感受以及自己的思考。
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自然教育活动,如参观洞庭湖,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湖光山色的美丽。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刘禹锡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望洞庭》的内容和主旨。
(2)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刘禹锡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刘禹锡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望洞庭》,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好奇心。
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增强记忆力。
3. 文本分析:(1)解读诗歌的《望洞庭》,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
(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将《望洞庭》背诵给家长听,并解释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望洞庭》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诗歌《望洞庭》的内容和主旨,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望洞庭》全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参考资料:刘禹锡的生平介绍、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教学卡片。
七、教学过程4. 图片或视频展示: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
古诗《望洞庭》的教案
古诗《望洞庭》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古诗《望洞庭》的诗意,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2.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2 诗意的领悟及作者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的意境感受与欣赏。
3.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句、生字词、作者简介等内容。
4.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2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5.3 理解诗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5.4 欣赏诗歌学生默读诗句,感受诗句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
5.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记忆,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古诗。
5.6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背诵诗句,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准备下一节课的交流分享。
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其他描写洞庭湖的古诗,如《登岳阳楼》等,进行比较学习,分析不同诗人对同一景观的描绘方式和情感表达。
6.2 文化延伸: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描绘。
七、课堂互动:7.1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诗中描绘的洞庭湖景色,每组选出一两个最具特色的诗句,并解释其意境。
7.2 分享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评价和补充。
八、情感体验:8.1 情景设定:教师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站在洞庭湖边,感受湖光山色,体会诗中的情感。
望洞庭教案(公开课)
望洞庭教案精选(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洞庭”、“青螺”、“翠绿”等。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学会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难点:1. 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洞庭湖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望洞庭》这首诗,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中的注释,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解读诗人的情感表达。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洞庭湖的印象。
(2)分享成果: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望洞庭》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望洞庭》全文及注释。
2. 课件:洞庭湖的图片、诗人刘禹锡的简介等。
3. 参考资料:关于洞庭湖的诗词、文章等。
4.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洞庭湖的背景音乐。
六、教学准备1. 教师需提前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准备洞庭湖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3. 准备洞庭湖的自然风光音乐,以增强学生对洞庭湖风光的感受。
4. 准备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增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2)领悟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望洞庭》,了解诗歌背景,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望洞庭》,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2)收集有关刘禹锡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新课产生期待。
(2)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望洞庭》,理解诗歌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培养审美情趣。
(2)学生分享自己欣赏诗歌的心得。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望洞庭》。
2. 写一篇关于《望洞庭》的作文,表达对诗歌意境的感悟。
3. 调查其他同学对《望洞庭》的看法,总结大家对诗歌的评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望洞庭》教案范文
《望洞庭》教案范文教案:《望洞庭》一、教学目标:1.掌握《望洞庭》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2.了解《望洞庭》的诗歌形式和韵律特点;3.发展学生对诗歌语言运用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诗歌的韵律特点及运用;2.诗歌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3.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意义的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呈现诗歌内容和相关知识;2.学生准备课本、笔和纸。
四、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几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对洞庭湖的兴趣,并唤起他们对自然景物的好奇心和向往之情。
2.课内活动(20分钟)(1)学生阅读诗歌,简要复述诗歌内容,教师帮助纠正学生的表述并补充相关知识。
(2)教师向学生解读诗歌的写作意图: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美景色,有所启发地歌颂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与‘人’的和谐。
同时,点出了齐梁横溢文化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他对国家富强的美好愿望。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情感倾向,并提问学生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意义。
3.课外拓展(2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形式(七言绝句)和韵律特点,并与学生一起分析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的韵律规律和才思。
(2)学生分小组讨论齐梁的横溢文化,并找出诗句中的相关表达。
(3)学生分小组完成填空练习,填入相关的词语,帮助学生巩固对诗歌内容和意义的理解,并加深对诗歌语言运用的感知。
4.课堂总结(10分钟)(1)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概括出《望洞庭》的主题和意义。
(2)教师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其他“七言绝句”的诗歌,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五、课后作业学生阅读其他的“七言绝句”诗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思考和探讨这些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望洞庭》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
同时,通过对韵律特点和诗歌表达技巧的解析,学生对诗歌语言运用的感知和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二年级古诗《望洞庭》教案
二年级古诗《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庭、潭、螺”等生字,会写“和、湖、秋”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美丽的景色。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欣赏一处美丽的湖景,那就是洞庭湖。
(出示洞庭湖的图片)2、你们觉得洞庭湖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3、唐代诗人刘禹锡也被洞庭湖的美景所吸引,写下了一首古诗《望洞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同桌互相读诗,互相纠正读音。
4、指名读诗,教师正音。
5、全班齐读古诗。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庭”:后鼻音,注意读音。
“潭”:前鼻音,注意读音。
“螺”:注意“螺”字的写法,左边是“虫”,右边是“累”。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理解诗意1、结合图片,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1)“湖光”指什么?(湖水的光)(2)“秋月”指什么?(秋天的月亮)(3)“两相和”是什么意思?(湖水和月光相互交融,非常和谐)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1)“潭面”指什么?(洞庭湖的湖面)(2)“镜未磨”是什么意思?(湖面就像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为什么说湖面像未经打磨的铜镜呢?(因为没有风,湖面很平静)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遥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看)(2)诗人远远地看到了什么?(洞庭湖的山水)(3)为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因为从远处看,洞庭湖的湖面像一个银白色的盘子,君山就像盘子里的一只青螺)(五)体会情感1、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和赞美之情,再读古诗。
课文《望洞庭》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望洞庭》。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洞庭”、“湖光山色”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洞庭湖的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爱护之情。
(2)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望洞庭》。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洞庭”、“湖光山色”等词语的意思。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洞庭湖的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2)通过朗读和默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望洞庭》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卡片或黑板,用于展示关键词语和句子。
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洞庭湖的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与洞庭湖相关的知识,如地理、文化等。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望洞庭》,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分段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洞庭湖的美景。
(3)鼓励学生背诵课文,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3. 理解与讨论:(1)让学生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洞庭”、“湖光山色”等。
(2)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洞庭湖的景色和作者的情感,如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3)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洞庭湖的景色,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4. 应用与拓展:(1)让学生写一篇简短的作文,描述自己对洞庭湖的想象或曾经游览洞庭湖的经历。
(2)引导学生进行创意绘画,画出自己心中的洞庭湖景色。
五、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望洞庭》。
2. 完成作文:描述自己对洞庭湖的想象或曾经游览洞庭湖的经历。
3. 准备课堂展示: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话描述洞庭湖的景色,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小学语文《望洞庭》教案
小学语文《望洞庭》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描述诗歌中的景象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理解能力。
利用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中的地理位置和景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诗歌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望洞庭》全文。
2.2 教学重点: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3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景象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洞庭湖的位置和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对洞庭湖产生赞美之情。
3.2 朗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逐句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3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景象和情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诗歌中的景象和情感的短文。
4.2 评价: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价学生的朗读技巧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生的短文,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望洞庭》文本。
洞庭湖的图片或地图。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图片和地图。
朗读和播放设备的音响,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
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洞庭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向家长询问,了解洞庭湖的重要性和影响。
6.2 创意表达:要求学生以绘画、摄影或写作的形式,表达对洞庭湖的感悟。
学生可以通过创作自己的诗歌、故事或画作,展示对洞庭湖的理解和想象。
第七章:教学反馈与调整7.1 学生反馈:在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作业的感受。
《望洞庭》的教案
《望洞庭》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望洞庭》的创作背景。
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重点词语解释:解释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青螺”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洞庭湖产生兴趣,引出《望洞庭》这首诗。
2. 朗读诗歌: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帮助学生记忆诗歌。
3. 解释词语:解释诗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和表达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默写《望洞庭》。
2. 让学生谈谈对洞庭湖的印象,以及从诗歌中感受到的作者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查找有关洞庭湖的资料,了解洞庭湖的地理特征和文化背景。
2. 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和学习,提高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学习态度。
2. 诗歌默写评估: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默写《望洞庭》,并对诗歌内容有准确理解。
3. 课堂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如访问洞庭湖,让学生亲身体验湖光山色,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表达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望洞庭》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望洞庭》这首诗,了解诗的大意;(2)搜集有关刘禹锡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洞庭湖有哪些了解?2. 学习诗歌:(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教师讲解诗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3)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享自己的感受。
3. 了解诗人:(1)学生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教师补充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文学成就。
4. 应用拓展:(1)学生分组合作,创作以洞庭湖为题材的诗歌或画作;(2)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五、课后作业:1.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望洞庭》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2. 结合诗中的意象,画一幅洞庭湖美景的画;3. 搜集其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交流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协作能力。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山行、望洞庭) 北京版
《望洞庭》教学设计【内容简析】《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
作者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从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具匠心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古诗的教学应该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自悟词与句的大意,在诵读中体验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中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中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
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洞庭湖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课件出示洞庭湖图片。
师: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2.板书课题(《望洞庭》刘禹锡);齐读课题。
3.创设情境。
请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学习诗文(一)交代学习古诗的方法--“五读法”。
(二)运用“五读法”读古诗。
1.一读读通,咬准音。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磨mó2.二读读懂,知大意。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月夜遥望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3.三读读精,解词义。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②根据书后注释练说诗意。
③重点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④读第三、四句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望洞庭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教案:望洞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象,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象,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望洞庭》这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望洞庭》这首古诗。
(2)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变化。
(2)引入诗人刘禹锡和他的作品《望洞庭》。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望洞庭》,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中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读:(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释生僻词语的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解读诗人的思想感情。
5. 欣赏与感悟:(1)学生欣赏《望洞庭》的美丽景色,感受诗中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解解读和欣赏感悟等环节,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感受《望洞庭》这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合作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编辑专员:《望洞庭》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生词和难点,如“洞庭”、“湖光山色”等;(3)分析诗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望洞庭》;(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2)理解诗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3)分析诗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词和难点的理解,如“洞庭”、“湖光山色”等;(2)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3)对作者表达技巧的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望洞庭》的诗意、背景和文化内涵;(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望洞庭》这首诗;(2)了解作者刘禹锡的背景资料;(3)搜集与洞庭湖相关的资料,了解其地理和文化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地图展示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美景;(2)简介作者刘禹锡的背景和创作风格;(3)激发学生对《望洞庭》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望洞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生词和难点,如“洞庭”、“湖光山色”等;(3)鼓励学生分享对诗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组织小组分享,引导学生从诗中感受到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引导学生思考诗中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珍惜和保护的意义。
4. 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1)分析诗中的表达技巧,如意象、比喻、象征等;(2)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诗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评价和讨论。
北京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古诗二首》(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指导书写“庭”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1、指名读诗。
(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感悟“和”(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生评价)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 !一起来读……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诗歌。
能够分析并欣赏刘禹锡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望洞庭》诗歌全文。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意象。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3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深入领会。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意象。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内容:学生背诵的熟练程度。
学生对诗歌语言特色和意象的把握。
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资源:《望洞庭》诗歌文本。
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相关诗歌解读的参考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幻灯片。
朗读录音设备(可选)。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鼓励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诗歌解析会:学生分组讨论,解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分享彼此的见解。
创意写作: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
6.2 教学活动安排:朗读比赛:20分钟诗歌解析会:30分钟创意写作:40分钟第七章: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背诵《望洞庭》诗歌。
完成一篇关于《望洞庭》诗歌的解析文章。
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诗歌。
望洞庭教学教案及反思
望洞庭优秀教学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2.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3. 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录音;2. 准备关于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 准备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描写自然景观的诗句;(2)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对洞庭湖产生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朗读《望洞庭》这首诗,学生跟读;(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3)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3. 诗歌解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人情感的把握;(3)教师总结,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 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0分钟)(1)教师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诗人及其作品的理解。
5. 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6. 作业布置(1)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写一篇关于洞庭湖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2)学生对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有深入理解;(3)学生对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有所了解。
北京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古诗二首》(望洞庭)课件1.pptx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读一读
波光粼粼 银光闪闪 水平如镜 水天一色 朦朦胧胧 宁静和谐
皓月当空 迷迷蒙蒙 月明星稀
读读古诗,结合注释,思考:这首诗也是描写
洞庭湖的景色,跟《望洞庭》所描写的景色有 什么不同?
望天门山
李白
作者简介
•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 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 青莲乡。
• 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 有“诗仙”、“诗侠”、之称。 有《李太前集》传世,诗作中 多在
• 在他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 庐山瀑布》、《行路难》、 《蜀道难》、《将进酒》、 《梁甫吟》、《早发白帝城》、 《静夜思》等多首。
(潭面) (磨石) (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句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 水,水映月光,两者 融合在一起,显得非 常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
诗句运用了(比喻 )的修辞方法, 把(潭面 )比作(铜镜 )。 句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
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 过的铜镜。
未:没有。磨:打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把(洞庭)湖比作( 白)银盘 把( 君山)比作( )青螺 句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 成的盘子,湖中青翠的君山则像放 在银盘里的一个青螺。
读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洞庭 湖秋夜景色的喜爱和赞美 之情。
• 答:天门中断楚江开。 • 5.想一想,诗人在天门山都看到了那些风景? • 答:青山,碧水,孤帆,红日。 • 6.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 • 答:小船上。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
【北京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课《古诗二首》(望洞庭)课件(2)
看 一 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 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 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 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bái yín pán lǐ yī qīng luó
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
望洞庭
唐 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读一读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 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色, 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
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 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 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 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 彩的融合了。
潭面无风镜未磨。
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 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 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
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 “山” 即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里一青螺
再用一个比喻,将湖中的君山比 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山行、望洞庭)北京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山行、望洞庭)北京版【内容简析】《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
作者选择了月夜眺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从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具匠心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古诗的教学应该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自悟词与句的大意,在诵读中体验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说明诗中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诗所描画的景色。
4.明白得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说明诗中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诗所描画的景色。
难点:明白得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预备】洞庭湖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课件出示洞庭湖图片。
师: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邻近,看到了如此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2.板书课题(《望洞庭》刘禹锡);齐读课题。
3.创设情境。
请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学习诗文(一)交代学习古诗的方法--“五读法”。
(二)运用“五读法”读古诗。
1.一读读通,咬准音。
检查自学成效,正音:洞dòng磨mó2.二读读明白,知大意。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月夜眺望洞庭湖的漂亮景色。
)3.三读读精,解词义。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②依照书后注释练说诗意。
③重点明白得“潭面无风镜未磨”。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④读第三、四句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小孩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形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小孩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
(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感悟“和”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生评价)
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 !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1) 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 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
(3) 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或惊讶或赞叹等,让学生练习读互相听,听出什么感觉,告诉同学。
)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补充教材内容二,通过对比,欣赏比喻的巧妙
(1)谈话引出诗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2)学生自读,感悟诗意,品味语言的形象生动。
(3)师读,要求同学闭上眼睛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反复引读这两个比喻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喻生动和所描绘的美。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由赞叹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
4、配乐朗读古诗一和补充材料
5、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八百里洞庭在诗人的眼中是——
6、背诵古诗。
四、欣赏名句积累名句 (10分钟)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
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
1还记得我们学习〈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2、出示6个名句,提出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并品味诗句好在哪里。
(2)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并想诗句的意思,品味诗句。
4、集体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诗,采用指名讲,讲后读,同学补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齐读。
5、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总结
六、作业
背诵剩下的名句,默写《望洞庭》。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光、色和 (柔)
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