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服从实验

合集下载

米尔格拉姆的权力服从实验

米尔格拉姆的权力服从实验

米尔格拉姆的权力服从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一个非常知名的针对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实验。

实验的概念最先开始于196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史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变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里所发表的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一文,稍后也在他于1974年出版的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里所讨论。

实验的目的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实验的发展历程实验开始于1961年7月,也就是纳粹份子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被判死刑后的一年。

米尔格拉姆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Milgram, 1974)米尔格拉姆在他的文章“服从的危险” (Milgram, 1974)里写道:“在法律和哲学上有关服从的观点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但他们很少谈及人们在遇到实际情况时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我在耶鲁大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一个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辅助实验的科学家所下达的命令,而会愿意在另一个人身上加诸多少的痛苦。

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苦尖叫声,即使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多数情况下权威者仍然得以继续命令他。

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去做出几乎任何尺度的行为,而我们必须尽快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

”实验对象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和寄出许多邮递广告信,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验。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被称为“服从实验”的著名研究。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类在权威压力下的服从倾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介绍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的背景、目的、方法以及结果,并对其意义和影响进行讨论。

一、实验背景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背景是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的纳粹德国的大屠杀事件。

米尔格拉姆对此深感震惊,并产生了对人性的思考。

他想知道,在那种极权统治下,为什么那么多人能够听从命令,并执行残忍的行为。

这促使他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人们在权威压力下的服从行为。

二、实验目的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个体在权威压力下是否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判断,听从他人的命令,并执行与自己价值观不符的行为。

通过这个实验,他试图揭示人类的服从倾向以及导致这种倾向的因素,为心理学领域对人类的道德行为以及权威与服从关系的理解提供线索。

三、实验方法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通过招募志愿者参与者进行。

实验设立了“教师”和“学生”两个角色,实验对象被随机分配至“教师”角色。

在实验中,“教师”被要求对“学生”进行记忆测试,每次学生回答错误,教师需要给予电击作为惩罚,电击的电压会逐渐增加。

实际上,学生是实验人员中的一个合作者,并没有真的接受电击。

四、实验结果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结果令人震惊。

在实验中,大约65%的参与者对“学生”给予了最高强度的电击,而且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给予了中等强度的电击。

这显示了人们在被认为有权威的人给出指令时,对于道德判断的放弃和服从的倾向。

五、实验意义与影响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对心理学和其他相关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权威对人类行为的巨大影响力,暴露了人们对权威和社会规范的高度服从性。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61年)
1、实验目的: 为了测试被试在遭遇权威者下达
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 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2、实验被试:
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和寄出许多 邮递广告信,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 验。实验地点选在大学的老校区中的一间地下 室,地下室有两个以墙壁隔开的房间。广告上 说明实验将进行约一小时,报酬是$4.50美元 (大约为2006年的$20美元)。参与者年龄从20 岁至50岁不等,包含各种教育背景,从小学毕 业至博士学位都有。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5、米尔格拉姆对服从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米尔格拉姆在第一次实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服从行为的产生与哪些因素 有关。他从服从的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操 纵实验条件进行了探索。
米尔各拉姆操作的客观条件包括: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师生双方的距离分 为四等,各等级的距离均有四十名被试参加,分析“教 师”与“学生”距离的远近与被试服从的相关,结果发 现“学生”越是靠近“教师”,被试越是拒绝服从,而 距离越远,越容易服从。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3、实验过程:
实验开始,充当学生的假被试与教师的真被 试分别被安排在两个房间里,中间用一堵墙隔开。 在“学生”的胳膊上绑上电极,这是为了在“学 生”发生错误选择时,可由“教师”施以电击惩 罚。而且,实验者把“学生”用带子拴在椅子上, 向“教师”解释说是为了防止他逃走。“教师” 与“学生”之间不能直接看到,用电讯传声的方 式保持联系。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4、实验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有二十六名被试(占总人 数的65%)服从了实验者的命令,坚持到实 验最后,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另 外十四人(占总人数的35%)作了种种反抗, 拒绝执行命令,他们认为这样做太伤天害理了。

米尔格拉姆实验

米尔格拉姆实验

米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一个非常知名的针对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实验。

实验的概念最先开始于196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变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里所发表的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一文,稍后也在他于1974年出版的Obedience to Authority : An Experimental View 里所讨论。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实验开始于1961年7月,也就是纳粹党徒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撒冷审判,被判死刑后的一年。

米尔格拉姆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Milgram, 1974)米尔格拉姆在他的文章“服从的危险”(1974年)里写道:“在法律和哲学上有关“服从”的观点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但他们很少谈及人们在遇到实际情况时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我在耶鲁大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一个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辅助实验的科学家所下达的命令,而会愿意在另一个人身上加诸多少的痛苦。

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再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苦尖叫声,即使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多数情况下权威者仍然得以继续命令他。

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去做出几乎任何尺度的行为,而我们必须尽快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

”米尔格拉姆实验方法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并寄出许多广告信,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验。

实验地点选在大学的老旧校区中的一间地下室,地下室有两个以墙壁隔开的房间。

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

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设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实验参与者的人数较少,实验情境 的模拟程度有限等。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 ,后续研究者尝试改进实验设计,以提高 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对实验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理论的深入探讨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结果引发了对权威和服从问题的深入探讨。后续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 和理论框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和分析,例如社会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神经科学等。
跨学科的应用研究
除了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外,米尔格拉姆的 实验结果还引起了其他学科领域的关注。例 如,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研 究者尝试将实验结果应用于相关问题的研究, 并探讨其对于不同学科领域的启示和意义。
THANKS
感谢观看
实验环境
实验环境与现实情境存在差异,参与者面对的是陌生人而非熟悉 的人,这可能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
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中电击的强度和受害者的痛苦表情可能并非完全真实, 这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对实验结果的争议
实验结果解读
对于实验结果的解读存在争议,有人 认为实验结果证明了权威的力量,也 有人认为实验结果反映了人性的弱点。
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
• 实验介绍 • 实验参与者 • 实验影响 • 实验的争议与批评 • 实验的后续研究
01
实验介绍
实验目的
探究权威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米尔格拉姆设计该实验旨在探究权威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当权威给出违背个体道德和良心的命令时,个体 是否会服从。
揭示权威与服从的关系
实验结果揭示了权威与个体服从之间的关系,为理解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暴行提供了理论支持。
理论的扩展
基于米尔格拉姆的实验结果,后续研究者进一步扩展了相关理论,例如探讨了权威对个 体行为的影响机制、个体差异对服从行为的影响等。

斯坦利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斯坦利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3、实验过程: 实验开始,充当学生的假被试与教师的真被 试分别被安排在两个房间里,中间用一堵墙隔开。 在“学生”的胳膊上绑上电极,这是为了在“学 生”发生错误选择时,可由“教师”施以电击惩 罚。而且,实验者把“学生”用带子拴在椅子上, 向“教师”解释说是为了防止他逃走。“教师” 与“学生”之间不能直接看到,用电讯传声的方 式保持联系。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5、米尔格拉姆对服从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米尔格拉姆在第一次实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服从行为的产生与哪些因素 有关。他从服从的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操 纵实验条件进行了探索。
米尔各拉姆操作的客观条件包括: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师生双方的距离分 为四等,各等级的距离均有四十名被试参加,分析“教 师”与“学生”距离的远近与被试服从的相关,结果发 现“学生”越是靠近“教师”,被试越是拒绝服从,而 距离越远,越容易服从。 2 主试与被试的关系 双方的关系分为三种情况:主 试与被试面对面地在一起;主试向被试交待任务后离开 现场,通过电话与被试保持联系;主试不在现场,实验 要求的指导语全部由录音机播放。实验结果表明,在第 一种情况下,即主试与被试面对面地在一起时,被试的 服从次数多于其它情况下的三倍。 3 主试的地位因素 在主试的年龄、职务、权威性等 不同情况下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主试的地位越高,被试 用最强电压电击“学生”的人数也越多。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3、实验过程: 为了测试被试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 令,实验时主试告诉这些应聘者,他们将参加一 项研究惩罚对学生学习影响的实验。实验时,两 人为一组,一人当学生,一人当教师。谁当学生 谁当教师,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教师的任务是朗 读配对的关联词,学生则必须记住这些词,然后 教师呈现某个词,学生在给定的四个词中选择一 个正确的答案。如果选错,教师就按电钮给学生 施以电击,作为惩罚。由于事先的安排,实际上 每组只有一个真被试,另一个是试验的助手,即 假被试。抽签结果,真的被试总是当教师,假被 试总是充当学生。

有伟人性的社会学实验

有伟人性的社会学实验

有伟人性的社会学实验
1.米尔格伦电击实验
美国心理学专家米尔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进行了一项关于权
力服从的研究。

他以耶鲁大学的名义举办实验并召集到很多人。

受试者以“研究人员”的角色与假扮“志愿者”的实验者分别被带入相邻房间,研究人员讲解以后对志愿者进行测试,志愿者回答错误将受到研究人员手中电击控制器发出的电击,错误累积电流加大伤害越严重。

实际上志愿者未遭受电击,但实验结果表明:权威者发布的违背自身道德的命令会得到人们的顺服。

2.小阿尔伯特实验
这个关于人类生理反射的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到了结果,现在看来对婴儿做这样的实验确实非常残忍。

心理学家在网上租借了年纪3岁的婴儿小阿尔伯特,让他和小动物接触。

起初见到兔子、白鼠等这些绒毛的动物并不害怕。

心理学家华生在阿尔九个月时,把白鼠放在他面前,每当他试图接触白鼠时便会听到华生敲击钢管的巨大声响,小阿尔伯特受到惊吓大哭。

数次以后当白鼠再次出现在小阿尔伯特面前即便没有敲击的声音,小阿尔对白鼠却产生了恐惧感。

3.旁观者效应实验
纽约曾发生过一场较为惨烈的凶杀案,一男性晚九点多在公园附近被歹徒行刺数刀后身亡,在歹徒行刺的20分钟里,约有30余位人士经过并目睹了这一过程,却无人试图上去帮忙,报警也是在很久之后。

有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并谴责人们内心的良知去哪了,心理学家从客观的角度对此事进行分析提出了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数量会对人的责任感造成影响,数量越多则个体的责任感越弱,甚至会产生事不关己的心理。

斯坦利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斯坦利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3、实验过程: 为了测试被试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 令,实验时主试告诉这些应聘者,他们将参加一 项研究惩罚对学生学习影响的实验。实验时,两 人为一组,一人当学生,一人当教师。谁当学生 谁当教师,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教师的任务是朗 读配对的关联词,学生则必须记住这些词,然后 教师呈现某个词,学生在给定的四个词中选择一 个正确的答案。如果选错,教师就按电钮给学生 施以电击,作为惩罚。由于事先的安排,实际上 每组只有一个真被试,另一个是试验的助手,即 假被试。抽签结果,真的被试总是当教师,假被 试总是充当学生。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4、实验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有二十六名被试(占总人 数的65%)服从了实验者的命令,坚持到实 验最后,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另 外十四人(占总人数的35%)作了种种反抗, 拒绝执行命令,他们认为这样做太伤天害理了。 米尔格拉姆在实验结束之后,把真相告诉了 所有参加实验的受试者,以消除他们内心的焦 虑和不安。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1、实验目的: 为了测试被试在遭遇权威者下达 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 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2、实验被试:
实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 验。实验地点选在大学的老校区中的一间地下 室,地下室有两个以墙壁隔开的房间。广告上 说明实验将进行约一小时,报酬是$4.50美元 (大约为2006年的$20美元)。参与者年龄从20 岁至50岁不等,包含各种教育背景,从小学毕 业至博士学位都有。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961年)
3、实验过程:
给"学生"施以电惩罚的按钮共有三十个,每个电钮上 都标有它所控制的电压强度,从15伏特开始累计,依次增 加到450伏特,每四个电钮为一组,共七组零两个,各组 下面分别写着“弱电击”、“中等强度”、“强电击”、 “特强电击”、“剧烈电击”、“极剧烈击”、“危险电 击”,最后两个用XX标记。 事实上这些电击都是假的,但为了使作为“教师”的被 试深信不疑,首先让其接受一次强度为45伏特的真电击, 作为处罚学生的体验。虽然实验者说这种电击是很轻微的, 但已使“教师”感到难以忍受。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故意多次出错,“教师”在指 出他的错误后,随即给予电击,“学生”发生阵阵呻吟。随 着电压值的升高,“学生”叫喊怒骂,尔后哀求讨饶,踢打 墙壁,最后停止叫喊,似乎已经昏厥过去。“教师”不忍心 再继续下去,问实验者怎么办。实验者严厉地督促“教师” 继续进行实验,一切后果由实验者承担。

米尔格拉姆实验

米尔格拉姆实验

米尔格拉姆实验(权力服从实验)津巴多设计斯坦福监狱试验的灵感来自于他的高中好友、一生的良朋,伟大的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Milgram)。

米尔格拉姆是犹太人,与津巴多一样,成长于纽约内城的Bronx区,一个充满了罪恶的地方。

作为犹太人的出身与成长环境的恶劣,让Milgram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大屠杀会在此时此地发生?”得到的回答是:“不对,那是纳粹德国,你要知道,那是在1939年的时候。

”“我知道,但是如果希特勒要求你,你会不会电死一个陌生人?”“不会不会,我是个好人。

”“为什么我们不尝试一下把你置身当时的情景,看你会怎么做?”于是米尔格拉姆以每小时4美元的报酬找来了1000名实验对象(全部不是大学生,年龄在20到50岁之间),在耶鲁大学开始了世人称为米尔格拉姆实验的传世经典。

试验对象在实验中担任教师的角色,共同进行实验的还有一位学习者,和一名身穿白大褂的心理学家。

这1000名米尔格拉姆的小白鼠被担当权威角色的心理学家告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学习效果与惩罚的关系,“你担任教师的角色,负责提供材料给学习者;你负责提问和惩罚的工作,如果答对了,给他一点奖励;如果答错了,给他一点惩罚,你要按这个仪器上的这排按钮,第一个按钮写着15伏,意思是惩罚是给予学习者15伏电击,这排按钮是以15伏递增,如果第二个问题答错了,就给他通30伏电以作惩罚。

最高电压是450伏。

”家用的电压是220伏,450伏的效果不用说也知道。

学习者其实是一名演员,他的任务就是故意答错,并且发出受到电击时的惨叫。

米尔格拉姆真正的问题是:有多少人会一直惩罚学习者的错误,直到最高的电压——450伏?为了考察担任教师角色的实验者在实验条件下的反应,米尔格拉姆还故意在375伏的电压下贴上一道该死的提示:“危险:严重的电击”。

同时他还要求扮演学习者的演员要不断地发出惨叫和哀求,要求“停止实验”。

说这道提示该死,是因为这与演员的惨叫和哀嚎一样,是个心理上的暗示:对实验对象的道德和良心的唤起。

米尔格伦实验

米尔格伦实验

米尔格伦实验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一个非常知名的针对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实验。

实验的概念最先开始于196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史坦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在《变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里Let’s start with the obvious: bad things happen.有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坏事总会发生。

When they do, it’s often in our best interest to have an open discussion about why they happened.每当坏事发生,我们总会乐此不疲地探索其发生的原因。

But, some things are so bad that mainstream culture deems them unspeakable.但有些事坏到主流文化都对其避而不谈。

These are the acts that you don’t even want to imagine doing.你无法想象自己会去做这些事情。

They're the kind of acts that you probably don't believe you're capable of doing.这些行为可能你自认为力所不及。

These are the acts that we call evil.我们称之为恶行。

Like many people, you might think that evil emerges out of a psychopathic or sadistically nature.像大多数人一样,你或许认为罪恶只存在于天生变态或性情残暴的人身上。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

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是一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其顺从实验是心理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实验之一。

该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对权威的顺从程度,并引发了对伦理道德和权力关系的深入思考。

本文将介绍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及其影响。

1. 实验背景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1961年至1963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顺从实验。

当时,他想探究纳粹德国发生的大屠杀是如何发生的,以及人们对权威的绝对服从是否与其发生有关。

为此,他设计了一项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实验。

2. 实验过程实验被分为三个主要角色:实验者、被试者和权威。

实验者是研究人员,被试者则是参与实验的普通志愿者,而权威则是实验者假扮的一个“教师”。

被试者和权威分别被随机分配到两个房间,他们之间通过一个电击机器相连。

实验者向被试者解释了实验目的是为了研究记忆和学习,而实际上实验的焦点是权威与被试者的互动。

实验者要求被试者记忆一系列单词,并在被试者每回答错误时给予一次电击!实际上,电击是假的,但被试者认为是真实的。

电击强度逐渐增加,从轻微的不适到足以造成剧痛的水平。

权威告诉实验者当被试者回答错误时必须给予电击,并强调实验的重要性。

实验者拥有继续给予电击的权力,而被试者的痛苦呼喊使实验者面临道德困境。

3. 实验结果结果显示,大多数的被试者在实验者坚持下继续给予电击,即使他们感觉到被试者极度痛苦。

实验者的权威性和压力对被试者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们在道德和伦理冲突面前选择了顺从。

相当一部分的被试者在电击强度达到危险水平时才开始犹豫,但仍有相当比例继续顺从直到最高强度。

这一结果表明,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对于权威的指令可以超越他们的道德判断,做出错误的决定。

4. 实验意义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顺从实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它揭示了人类对权威的顺从程度,并引发了对集体行为、伦理道德和权力关系的深入思考。

什么是“米尔格拉姆”实验?

什么是“米尔格拉姆”实验?

什么是“米尔格拉姆”实验?
“米尔格拉姆”实验的启示
1961年,耶鲁大学的教授米尔格拉姆从事了一项心理学实验:“权力服从实验”。

就是将一个学生放在讲台,回答问题。

地下有三十多位学生根据这个学生回答的正确情况,按下电钮。

如果这个学生回答错误,则地下学生,按下电钮,以示惩罚。

电钮从15伏特一直到450伏特,回答的错误的越多,电压随之上涨。

这个实验在1961年的时候,只有35%的学生拒绝这项非人道的实验,但是仍然有65%的学生按照事先的合约,遵从了实验要求,不断地按击电钮,听到那个回答错误的学生的哀嚎。

这个实验在50年后重复,依然是有35%的学生拒绝,65%的学生没有异议、顺从。

这个实验说明面对权威,只有极少数人具有反抗的意识,保持独立的思想,拒绝非人道的行为,这个无论是50年前还是今天都是如此。

但是这个实验增加了新的内容,就是在学生中安排了三个老师。

在实验开始的时候,就站起来抗议,拒绝这项非人道的实验,于是拒绝这项的实验的学生增加到75%,顺从这项实验的只剩下25%.
这说明经过启蒙和领导者的表率作用,大多数民众可以觉醒......。

斯坦福监狱实验 服从到底能有多可怕

斯坦福监狱实验 服从到底能有多可怕

斯坦福监狱实验服从到底能有多可怕01 路西法效应:每个人都可以变恶魔?在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具有争议性的实验,是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监狱实验。

它从微观上展现出社会环境会怎样影响人的行为。

1由心理学家PhilipZimbardo领导的研究者们,在斯坦福的心理大楼的地下室设立了一个模拟监狱,并且挑选了24名大学生(没有犯罪记录以及被视为心理健康)去扮演囚犯和监狱的警卫。

然后研究人员通过使用隐蔽摄像头观察囚犯(必须每天24小时留在监狱里)还有狱警(每8小时轮班)。

这项研究于1971年8月17号星期天开始。

没人明确知道他们将陷入何种境地。

到目前为止,斯坦福监狱实验依然是斯坦福大学所开展过的最著名——也是最臭名昭著——的研究项目。

六天以来,研究中一半的参与者在同伴手下忍受着惨无人道的虐待。

他们屡屡被嘲笑、拔光衣服、剥夺睡眠,甚至被强迫把塑料桶当作马桶使用。

其中一些人用暴力反抗,另外一些人则变得歇斯底里或者步入绝望的深渊。

随着情形陷入混乱,研究者们却熟视无睹的在一旁围观——直到其中一名同事最终站了出来。

1973年,美国心理学会的调查得出结论,认为监狱实验符合行业现有的道德标准。

但是之后几年,那些标准都被修改以禁止类似于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人类被试研究项目。

“将人置于那种境地的行为研究再也没有在美国开展过了。

”津巴多说。

斯坦福监狱实验成为不计其数的书籍和纪录片的主题。

有一部电影基于它改编,也至少有一支朋克乐队以它命名。

在“斯坦福监狱实验”过程中,津巴多博士目睹了令人震惊的情形: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

这种人的性格的变化被他称之为“路西法效应”——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魔鬼撒旦。

BBC曾试图还原当时的场景如果斯坦福监狱实验模拟出一个更加文明的环境,囚犯和看守能否展现出不同的行为?2001年12月,斯蒂芬·莱谢尔(StephenReicher)和亚历山大·哈斯莱姆(AlexanderHaslam)这两位心理学家试图有所斩获。

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

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
在进行实验之前,米尔格伦曾对他的心理学家同事们做了预测实验结果的测验,他们全都认为只有少数几个 人——10%甚至是只有1%,会狠下心来继续惩罚直到最大伏特数。
结果在米尔格伦的第一次实验中,百分之65(40人中的26人)的参与者都达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惩罚,尽管 他们都表现出不太舒服;每个人都在伏特数到达某种程度时暂停并质疑这项实验,一些人甚至说他们想退回实验 的报酬。没有参与者在到达300伏特之前坚持停止。后来米尔格伦自己以及许多全世界的心理学家也做了类似或 有所差异的实验,但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为了证实这项实验,也有许多更改了架构的实验产生。
参与者相信,学生每次作答错误会真的遭到电击,但事实上并没有电击产生。在隔壁房间里,由实验人员所 假冒的学生打开录音机,录音机会搭配着发电机的动作而播放预先录制的尖叫声,随着电击伏特数提升也会有更 为惊人的尖叫声。
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到这时许多参与者都表现出希望暂停实验以检查学生的状况。许多参与者在到达135伏特时暂停,并质疑这 次实验的目的。一些人在获得了他们无须承担任何责任的保证后继续测验。一些人则在听到学生尖叫声时有点紧 张地笑了出来。
米尔格伦在他的文章“服从的危险” (Milgram, 1974)里写道:
“在法律和哲学上有关服从的观点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但他们很少谈及人们在遇到实际情况时会采取怎样的 行动。我在耶鲁大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一个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辅助实验的科学家所下达的命令, 而会愿意在另一个人身上加诸多少的痛苦。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 的痛苦尖叫声,即使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多数情况下权威者仍然得以继续命令他。实验显示了成年 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去做出几乎任何尺度的行为,而我们必须尽快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

人们对权力有一种过度的服从可以由米尔克拉姆的电击实验来证实。()

人们对权力有一种过度的服从可以由米尔克拉姆的电击实验来证实。()

人们对权力有一种过度的服从可以由米尔克拉姆的电击实验来证实。

()
人们对权力有一种过度的服从可以由米尔克拉姆的电击实验来证实。

()
米尔克拉姆的电击实验揭示了人们对权力的过度服从。

这项实验由米尔克拉姆
采用受试者和实验者的角色构成,实验者接受实验者的指令,实验者安排受试者给予电击刺激。

结果表明,即使受试者知道被刺激者可能有可见的伤害,他们也可能遵循实验
者的命令。

由于实验者权威且极具影响力,大多数受试者表现出对权力过度服从。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权力的过度服从是一种人类的社会心理状态。

此外,当权力被过度服从时,人们就会受到危害或失去自我责任感。

其中一个
例子是人们可能会为了服从权力的要求而遵守虚假的声明,或因为混淆而错失机会。

另一个例子是人们可能会因为过度服从而导致不道德行为的发生,甚至可能会导致更大的社会问题,如偏见和歧视。

因此,当我们看到米尔克拉姆的实验,我们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人们会表现出
过度服从权力的行为,他们如何保护自己免受危害,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情况下维护自我责任感。

只有当我们仔细思考这些问题时,我们才能看到权力的过度服从带来的危害,避免下一次实验者和受试者角色中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权谋家最常用的招数解析——服从性测试!

权谋家最常用的招数解析——服从性测试!

权谋家最常用的招数解析——服从性测试!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秦纪三第8卷秦三世三年(甲午,公元前207年)【原文】初,中丞相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

高因陰中诸言鹿者以法。

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

【译文】当初,中丞相赵高想独操秦朝大权,但又担心群臣不服,于是便先进行试验,牵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啊。

”二世笑道:“你错了吧?怎么把鹿叫作马?”即询问侍立左右的大臣们,群臣有的沉默不语,有的说是马以迎合赵高,有的则说是鹿。

于是,赵高暗中借秦法陷害了那些明说是鹿的人。

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他的过错。

【解析】这是非常有名的服从性测试。

什么是服从性测试?简单来说,你抛出一个反常、有难度的事情,看别人对此反应。

是顺从还是对对抗。

从而判断对方在人格、心理、权力上,是否服从于你,并认同你对他的支配。

以此来区分谁和你是一派的,谁不服你,谁你要优先收拾。

从用的角度来说,服从性测试就是一个环境中区分敌我、组织内部区分亲疏的工具。

赵高指鹿为马这场大秀,在历史上算是服从性测试的经典案例教程。

接下来一点点分析这个服从性测试怎么回事、怎么用。

1.指鹿为马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这是抛出了一个反常的问题,并且丢出了自己观点。

显然,只要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东西就是鹿,怎么可能是马。

2.当场测试问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

秦二世说这就是鹿,并且问了左右大臣。

这里就要开始进行测试,进行站队了。

有人睁眼说瞎话,顺着赵高说这个鹿就是马,而有的人不说话,有的人说是鹿。

顺从的人自不必说。

沉默的人也好理解。

而说是鹿的人,你以为他们说了实话。

其实重点不在于他们说了实话,而是在于他们并没有和赵高统一意见,简单来说说就,和赵高对着干。

3.处置对抗高因陰中诸言鹿者以法。

对于这些说了实话的人,赵高并没立即处置他们。

权力可畏——我们为什么会服从?

权力可畏——我们为什么会服从?

权力可畏——我们为什么会服从?来源:怪诞心理实验(文/psychology-vivi)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的行为并不总是出于自己的意愿,相反得,我们要常常对权力进行服从。

在家里,父母说了算,我们服从;在学校,老师说了算,我们服从;上班了,上司说了算,我们服从。

“服从”在心理学的定义是做一件被有权力的人命令的事,而如果没有权力的指使,你是不会主动去做这件事的。

值得疑问的是,我们究竟有多惧怕权力?为什么我们会因为服从权力而做自己并不赞成的事情?我们在服从的时候有没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力,能不能保持自己的原则,不越过自己的底线呢?美国心理学家Milgram在耶鲁大学做的服从实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最著名的实验之一,这个实验或许能给我们的问题提供答案。

1963年,40个男性志愿者在广告应征下来到了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实验室,在这里,这些参与者被要求扮演实验中的“老师”,而一位由实验人员扮演的参与者则成为了实验中的“学生”,在真正的参与者的眼前被连接上了电击设备。

“学生”的扮演者被绑在椅子上,实验人员和参与者在其手上绑上电击设备而在另一间房间,作为“老师”的参与者被要求通过麦克风向“学生”进行提问,如果“学生”答错了,穿着白大褂的实验人员,也就是实验中拥有权力的人就会要求参与者通过一台仪器对“学生”进行电击,并逐渐加大电流伏数。

参与者作为“老师”操作的控制电伏的机器,有从15伏到450伏的控制按钮当然,那位扮演“学生”的实验人员并不会受到真正的电击,实验人员只是放了一段假录音,让参与者以为“学生”真正受到了电击。

实验开始后,录音中的“学生”将会故意答错所有的问题,并会在“电击”之后发出痛呼,在电伏到达危险级别时,录音里会有“学生”的惨叫和抗议声。

每当参与者对“进行电击”这一任务产生犹豫,同房的穿着白大褂的实验人员就会要求他们继续进行电击任务。

而当电伏达到最危险的级别时,录音中的沉默将制造出“学生”已因电击得到严重身体危害的假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力服从实验
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 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一个非常知名的针对社会心理学的科学实验。

实验的概念最先开始于196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史坦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在《变态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里所发表的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一文,稍后也在他于1974年出版的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里所讨论。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实验开始于1961年7月,也就是纳粹份子阿道夫·艾希曼被抓回耶路
撒冷审判,被判死刑后的一年。

米尔格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艾希曼以及其他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们能称呼他们为大屠杀的凶手吗?”(Milgram, 1974)
米尔格伦在他的文章“服从的危险”(Milgram, 1974)里写道:
“在法律和哲学上有关服从的观点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但他们很少谈及人们在遇到实际情况时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我在耶鲁大学设计了这个实验,便是为了测试一个普通的市民,只因一位辅助实验的科学家所下达的命令,而会愿意在另一个人身上加诸多少的痛苦。

当主导实验的权威者命令参与者伤害另一个人,更加上参与者所听到的痛苦尖叫声,即使参与者受到如此强烈的道德不安,多数情况下权威者仍然得以继续命令他。

实验显示了成年人对于权力者有多么大的服从意愿,去做出几乎任何尺度的行为,而我们必须尽快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和解释。


实验方法
实验小组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和寄出许多邮递广告信,招募参与者前来耶鲁大学协助实验。

实验地点选在大学的老旧校区中的一间地下室,地下室有两个以墙壁隔开的房间。

广告上说明实验将进行约一小时,报酬是$4.50美元(大约为2006年的$20美元)。

参与者年龄从20岁至50岁不等,包含各种教育背景,从小学毕业至博士学位都有。

参与者被告知这是一项关于“体罚对于学习行为的效用”的实验,并被告知自身将扮演“老师”的角色,以教导隔壁房间的另一位参与者——“学生”,然而学生事实上是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

参与者将被告知,他被随机挑选为担任“老师”,并获得了一张“答案卷”。

实验小组并向他说明隔壁被挑选为“学生”的参与者也拿到了一张“题目卷”。

但事实上两张纸都是“答案卷”,而所有真正的参与者都是“老师”。

“老师”和“学生”分处不同房间,他们不能看到对方,但能隔著墙壁以声音互相沟通。

有一位参与者甚至被事先告知隔壁参与者患有心脏疾病。

“老师”被给予一具据称从45伏特起跳的电击控制器,控制器连结至一具发电机,并被告知这具控制器能使隔壁的“学生”受到电击。

“老师”所取得的答案卷上列出了一些搭配好的单字,而“老师”的任务便是教导隔壁的“学生”。

老师会逐一朗读这些单字配对给学生听,朗读完毕后老师会开始考试,每个单字配对会念出四个单字选项让学生作答,学生会按下按钮以指出正确答案。

如果学生答对了,老师会继续测验其他单字。

如果学生答错了,老师会对学生施以电击,每逢作答错误,电击的瓦特数也会随之提升。

参与者将相信,学生每次作答错误会真的遭到电击,但事实上并没有电击产生。

在隔壁房间里,由实验人员所假冒的学生打开录音机,录音机会搭配著发电机的动作而播放预先录制的尖叫声,随著电击伏特数提升也会有更为惊人的尖叫声。

当瓦特数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假冒的学生会开始敲打墙壁,而在敲打墙壁数次后则会开始抱怨他患有心脏疾病。

接下来当瓦特数继续提升一定程度后,学生将会突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并停止尖叫和其他反应。

电压“学生”的反应
75 V 嘟囔
120 V 痛叫
150 V 说,他想退出试验
200 V 大叫:“血管里的血都冻住了。


300 V 拒绝回答问题
超过330 V 静默
到这时许多参与者都表现出希望暂停实验以检查学生的状况。

许多参与者在到达135伏特时暂停,并质疑这次实验的目的。

一些人在获得了他们无须承担任何责任的保证后继续测验。

一些人则在听到学生尖叫声时有点紧张地笑了出来。

若是参与者表示想要停止实验时,实验人员会依以下顺序这样子回覆他:
请继续。

这个实验需要你继续进行,请继续。

你继续进行是必要的。

你没有选择,你必须继续。

如果经过四次回覆的怂恿后,参与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实验便会停止。

否则,实验将继续进行,直到参与者施加的惩罚电流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并持续三次后,实验才会停止。

结果
米尔格伦为整个实验过程和其结果录制了纪录片,纪录片名便是服从,纪录片的正版拷贝目前已经很难找到了。

他接著与Harry From制作了5部的一系列受到这次实验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影片。

这些影片都可以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媒体中心找到。

在进行实验之前,米尔格伦曾对他的心理学家同事们做了预测实验结果的测验,他们全都认为只有少数几个人—10分之1甚至是只有1%,会狠下心来继续惩罚直到最大伏特数。

结果在米尔格伦的第一次实验中,百分之65(40人中超过27人)的参与者都达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惩罚—尽管他们都表现出不太舒服;每个人都在伏特数到达某种程度时暂停并质疑这项实验,一些人甚至说他们想退回实验的报酬。

没有参与者在到达300伏特之前坚持停止。

后来米尔格伦自己以及许多全世界的心理学家也做了类似或有所差异的实验,但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为了证实这项实验,也有许多更改了架构的实验产生。

马里兰巴尔的摩郡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的Thomas Blass博士(也是米尔格伦的传记—《电醒全世界的人》的作者)在重复进行了多次实验后得出了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结果,他发现无论实验的时间和地点,每次实验都有一定比率的参与者愿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数,约在61%至66%之间。

对于实验结束时的情况所知不多,依据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的回想,当时那些没有达到最高伏特数的参与者却也都没有坚持这项实验本身应该结束,也没有至隔壁房间探视“学生”,离开时也都没有询问实验人员的同意。

对实验的反应
实验本身受到了关于在科学实验上的伦理质疑,因为这项实验对参与者施加了极度强烈的情感压力(虽然这种压力可以说是由他们本身自由操作所造成的),尽管这项实验带来了对人类心理学研究的宝贵发现,许多现在的科学家会将这类实验视为是违反实验伦理的。

米尔格伦则辩护道,之后的调查发现当时的参与者中有84%称他们感觉“高兴”或“非常高兴”参与了这项实验,15%参与者选择中立态度(有92%的参与者做了事后的调查),之中许多人事后还向米尔格伦表达谢意。

而且米尔格伦还不断接到这些前参与者想要再次协助他进行实验,甚至想加入他的研究团队。

六年后(也就是越战规模最大的时期),其中一个前参与者与米尔格伦联系,表示为何他们会感觉“高兴”参与了这项实验:
“1964年当我在进行实验时,虽然我相信我是在伤害某个人,但我完全不晓得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当人们根据他们自己所信仰的事物并顺从的服从权力者行动时,很少人会意识到这点...请允许我这样认为,我被权力机关征召入伍,而这将会让我做出一些连我自己都会害怕的坏事. ... 如果我拒绝服兵役的良心申请(Conscientious Objector)不被权力机关所批准,我已经准备因此而去坐牢,这对我的良心而言是唯一的选择。

我唯一的希望,是我那些同样被征召的伙伴们也能如此发挥他们的良心...”
不过,实验的经验并不是对每个参与者都有终身的改变。

许多参与者都没有依据现代的实验标准被告知细节,离去时的面谈也显示许多参与者看起来仍没有理解到这项实验的真实情况。

实验所引起最主要的评论不在于实验方法的伦理争议,而在于实验所代表的意义。

一位在1961年的耶鲁大学参与者在Jewish Currents杂志上写道,当他在担任“老师”的中途想要停止时,便是怀疑到“整个实验可能只是设计好,为了测试寻常美国民众会不会遵从命令违背道德良心—如同德国人在纳粹时期一样”而这便是实验的初衷之一。

米尔格伦在他《服从的危险》一书中便称:“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便是,我们在实验室里所制造的使人服从权力的环境,与我们所痛责的纳粹时代之间有怎么样的关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